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阐述了德国古典哲学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关系,再现了西方启蒙哲学的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表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源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源于西方近代启蒙哲学的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领域的革命,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读恩格斯的这部哲学经典,接受哲学智慧的滋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代背景简介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高峰。
“德国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尽管在经济上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在“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但德国在哲学上“与时代保持在同等水平。
”因而,德国古典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回顾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过程。
恩格斯写作这部著作,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为了实现马克思的一个愿望。
马克思早年的一个愿望,就是阐述他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为此,他于1845年春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当时没打算发表,而是准备在《提纲》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做详尽的阐述。
可是,此后马克思“没有过机会再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个任务便历史地落在了恩格斯的身上。
第二,为了批判一股错误思潮。
19世纪70-80年代,资产阶级宣扬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用道德原则和观念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宣扬伦理社会主义,主张社会主义是不可认识、也不能实现的彼岸世界,其目的是让工人阶级放弃社会主义。
这股思潮,引起了思想混乱,对德国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了不良影响。
批判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为当时的一项紧迫任务。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方建成201401395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物流管理读书报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是由恩格斯1888年写作的,它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怎么从这一哲学出发又怎么同它脱离。
而费尔巴哈作为一个黑格尔主义走向唯物主义的承前启后的人物,对他的批判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
该书篇幅不多,只有四章,但涵盖的内容却极其丰厚。
第一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矛盾:其哲学体系以绝对观念完成的做法违反其自身的辩证法。
恩格斯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将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推衍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这个命题不仅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逻辑上显得无可辩驳,在历史长河中也有无数事物的兴盛灭亡为之佐证。
因而辩证法即意味着人类文明无限上升的可能性,从而也就否定了绝对观念存在的合理性。
恩格斯在指出这个矛盾之后,诚意地赞美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广大宏伟,但他呼吁人们不要在意体系的架构而应注重其内涵。
架构只是形式,而且由于错误的绝对观念建立起来的体系架构必须扬弃,而其内容则值得继承。
第二章的叙述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因为这正是费尔巴哈扬弃黑格尔哲学的地方。
首先是思维和存在的本原之争和同一性问题,恩格斯花了几百字清晰无比地阐述了这两个基本问题,点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概念。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正是把思维作为世界的本原,因而属于唯心主义。
而费尔巴哈的立场则是唯物主义,他认为我们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产物。
然而18世纪的唯物主义还只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因而费尔巴哈并不承认自己的哲学与这种静态而幼稚的唯物主义完全一致,他只是在基本观点赞同唯物主义。
而且还有另一个大问题,当时的唯物主义内容局限于纯粹自然科学,并未像后来的马克思那样对社会科学也有系统的观点。
因而费尔巴哈在社会领域深入时仍旧摆脱不了唯心主义的束缚。
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一点儿感想

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一点儿感想—以唯物辩证史观、经济决定论、宗教史观为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然观上,即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但他的观念上带有“形而上学”主义的色彩,所以注定他在社会历史观上具有唯心主义观点。
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中也有革命性的方面,即辩证法思想,其体现着联系的、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结合了他们的优点,抛弃了他们的缺点,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
首先,关于我国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我们可以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探讨一下。
从唯物观上看,相对于法律的强制力来说,道德是一种软力量。
当今社会,官员腐败问题屡禁不绝,如涉嫌“严重违纪”的现任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与年轻女子开房的不雅视频曝光的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等等。
只这一点靠倡导要加强道德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而法律的作用在这时是最明显的。
我们知道,法律是随着等级的划分、财富的高低不等额分配的出现,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社会发展而制定的强制人民遵守的规范。
法律的实施具有道德无法比拟的意义。
如有效树立社会秩序,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强化社会统治阶层的统治,同时,在特定的人群内可以帮助民主实现部分的“人人平等”,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所以我们应当用法律的手段制止官员们肆无忌惮的违法行为。
当然,我们不应忽视另一个社会事实,腐败问题的猖獗很明显是法律的威力不够。
这种法制建设的缺失既是具体法律条文的不健全,也是法律执行力的不强硬。
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法律的作用,增强法律的执行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道德无一可取之处。
从辩证法来看,即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中国历史上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道德对法律的积极作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构成了我们的社会属性,所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必要的。
早在战国时期,孔子就主张“仁”的思想。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容简介1888年单行本序言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结束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科学的论述.内容简介一历史背景作者恩格斯1 针对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2 是为了说明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3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完成了哲学发展的革命变革二内容简介:《费尔巴哈论》单行本分为序言,正文和附录三部分.序言是1988年恩格斯为本单行本出版而写.附录是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文包括四章和一个结束语.三意义⏹《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890年恩格斯在给德国大学生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本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四年后,他在给另一位大学生博尔吉尔斯的复信中再次强调:“我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以及在《费尔巴哈论》一书的最后一章里谈到了.⏹列宁说:“它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列选》P442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心思想:说明写作该书的原因,历史背景和单行本付印时的一些情况一写作的原因和历史背景1 历史原因⏹为了实现他和马克思四十年的共同愿望,即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全面系统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2 现实原因⏹为了适应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指导工人运动,抵制德国古典哲学复活的反动趋势.同以往哲学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物产季节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恩格斯《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容讲解一、写作背景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
它是恩格斯应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代》编辑部要求为评论施达克的《费尔巴哈》一书而写的。
原文发表在该杂志 1886 年第四、五期。
1888 年恩格斯略加修改加上序言,作为单行本出版。
同时,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 1845 春写的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这本书的附录一起发表。
自从 1871 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欧洲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除了公开镇压工人运动外,还在思想意识领域,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反动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康德主义。
他们用康德的伦理唯心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的地位,诬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简单拼凑。
“新康德主义”当时不仅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普遍赞赏,而且还渗入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
因此,为回击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歪曲,彻底清算和批判新康德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战斗性和纯洁性,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原理,恩格斯写了这本著作。
二、中心思想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联系及根本区别,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伟大革命,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内容讲解一本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革命意义,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
本章共 18 个自然段。
(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作用(第 1 — 2 段)1 、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以德国 1848 年为背景,展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分析和批判。
(word完整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本文写作的原因(一)历史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全面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现实原因为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了理论水平进一步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恩格斯越来越觉得把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他们怎样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怎样同他脱离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与之相互对立做一个简要而又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
(三)直接原因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发表《路德维希威尔巴哈》一书,驳斥许多人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
这说明施达克本人不懂得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费尔巴哈的哲学及其历史地位。
因此,恩格斯决有必要说清楚费尔巴哈哲学及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所以当《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篇评论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文章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二、内容简介第一章第一章叙述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阐述其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最后分析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一方面德国在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的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也削弱了德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由于德国经济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增长,于是他们提出了改变封建制度建立统一名族国家的革命要求。
但是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是非常软弱的.他们对法国大革命心向神往,因为法国革命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的和政治的前提,但是又害怕革命所唤醒的广大工农群众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因而又不敢革命,德国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保守性。
费尔巴哈 解读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恩格斯的伟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写于1886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第四期上。
这是一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其根本原理的经典著作,后经恩格斯修订后,于1888年出版了单行本。
文章经过恩格斯修改后,前面加了一篇序言,同时他还把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单行本的附录,也一并印行,以加深读者对全文历史背景的了解。
《终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重要的哲学专著。
在这本书中,它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唯心主义的错误,以精辟的语言阐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今天,重读《终结》别有一番意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思想的碰撞和挑战。
如何正确对待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如何全面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以及如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重温一个多世纪前革命导师恩格斯的教诲,会对我们有许多新的启迪。
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发展,需要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华。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弘扬传统的优秀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在对传统的和外来的文化进行‚综合创新‛中,必须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一、中心思想:全书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吧哈哲学,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从而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二、结构分析:正文共有四章,此外,还有一个结束语、一个序言。
第一章是对黑格尔哲学作全面的评述,阐述唯物辨证法的基本思想;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对费尔巴哈哲学作全面的评述,第三章主要分析批判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和道德哲学中的历史唯心主义;第四章是前三章的概括,是全书的核心部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

在辨证法面前, 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 在辨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 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 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 面前,除了发生和消失、 面前,除了发生和消失、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 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⑴、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 的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⑵、主观辨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静止是相对的, ⑶、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静止是相对的,运动 是绝对的 “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 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
(1)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表述(§2.1) 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表述( 2.1) 全部哲学,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 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 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 斯 (2)哲学基本问题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2.1— 2.2) (§2.1—§2.2) ①哲学基本问题的萌芽 “灵魂不死” 灵魂不死” 原始宗教 ---- 多神教 像一切宗教一样, “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 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 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 的宗教观和道德观。 的宗教观和道德观。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 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 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唯物主义 是不彻底的, 是不彻底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是一个唯 心主义者。 心主义者。所以费尔巴哈是半截的唯物主 义者,即下半截(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 义者,即下半截(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 上半截(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上半截(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补充:关于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Idealismus一词分别与Ideal和 Idee两词相关 与Ideal对应时,表示一种使理想成为现 实的追求,它以理想的东西为定向,为 理想所制约,热衷于不是按现实的意见, 而是按它“应该如何存在”的观点,对 看待现实性。
与Idee相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有 关。 在形而上学意义上,指认为理念才是真正的现实 性,感官只能认识它的影像。 在认识论意义上,认为我们知觉的时空世界中, 只能看到一个表面世界或现象界,在现象之后, 有一个我们无法认识的世界自身,或者是一种只 能在精神上思考的现实性。
写作背景:
1、当时思想家对唯物主义及费尔巴哈的误解 庸俗唯物主义者抹杀物质与意识的原则区别为二者 的关系就像胆汁与胆囊的关系,影响极坏,以至于 费尔巴哈拒绝将自己的哲学叫作唯物主义。
还有人认为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承认 “理想的力量”,因而认为他是唯心主义者,错误 地看待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
“世界是神创的,还是从来就有的?” 哲学家依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两大阵 营
2、完整、系统地阐发哲学基本问题
分两个层面: 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 意义:区分唯物与唯心两大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意义: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休谟、康德)
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节选
人的本质或上帝,我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 中,已经加以阐明。至于那异于人的本质。不 依靠人的本质的实体。亦即那不具人的本质、 人的特性、人的个性的实体,真正说来,不是 别的东西,就是自然。 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 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自己感觉到 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 然。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一、本文写作的原因首先在序言中恩格斯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45年就决定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全面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其次德国古典哲学在国外有点复活的样子,因此恩格斯越来越觉得把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他们怎样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怎样同他脱离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与之相互对立做一个简要而又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
再次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发表论费尔巴哈的书,驳斥许多人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
恩格斯觉得有必要说清楚费尔巴哈哲学及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所以当《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一篇评论施达克的文章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
二、内容读后感第一章第一章主要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分析,揭示其历史背景和“合理内核”,指出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历史必然性和过程。
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恩格斯之处德国封建专制势力的强大和法国大革命的冲击,同时又通过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不同点的比较,说明黑格尔哲学的两面性。
一方面黑格尔哲学具有保守性,它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另一方面黑格尔哲学中具有革命性,包含极其丰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它反映德国资产阶级对于发展资本主义和改变封建统治状况的要求。
恩格斯通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个著名命题揭示了它的合理内核。
这个命题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这个命题和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一样,具有二重性。
它的保守的方面在于,“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
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
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所固有的属性。
在黑格尔看来,在发展进程中,“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失去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被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所取代。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1872
一方面,被推崇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 与法国十八世纪的哲学命运截然不同。
完成了德国哲学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1833年)
4.德国古典学派的终结(第18段)
▪ 费尔巴哈虽然说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原则, 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却坚持以抽象的人为核心的唯 心史观 。
▪ 这种思想,不仅不能为以武装起义为特征的 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理论指导,而且是 与之相抵触的,所以,这个革命理所当然地要把 它撇在一边。至于他本人,由于长期脱离革命斗 争实践,甚至拒绝参加任何政治活动,所以也很 自然地被时代抛到了后面。至此,包括费尔巴哈 哲学在内的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了。相反,受 到1848年革命洗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却从此走上 了前台。
1 .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质,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 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2.人的认识的辩证法。 3 .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4 .辩证哲学自身的辩证法。这种哲学不承认一切关于最 后的绝对真理和人类绝对状态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它本身也不过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过 程在思维着了。
马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弗雷德里希·恩格斯 写于1886年初 原文是德文 载于1886年《新时代》杂志第4、5期 1888年以单行本形式在斯图加特出版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Friedrich·Engels 1820.11~1895.8
写作背景(原因)
三、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
恩格斯《路德维希

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历史背景及重要意义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简称《费尔巴哈论》,列宁在《唯批》里一直是用这个简称称呼这本书。
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里,列宁又把它称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恩格斯本人在1890年10月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把它称作“论费尔巴哈的小册子”。
这本书写于1886年,即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三年,恩格斯本人逝世的前九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周刊《新时代》杂志的1886年的第四期和第五期上。
1888年,又把它加以修订,出了单行本,并在前面加了一篇我们现在正要讲的序言,同时,在单行本中,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这本书的附录,首次公开发表了。
《费尔巴哈论》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之间——其中主要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的。
按照恩格斯在《序言》第四段开头所指出的,就是“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要而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了。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首先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之所以说是紧密的联系,意思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德国古典哲学这块旧基地上生长出来的,它们之间有着直接的历史的联系。
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不是天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和历史唯物主义者。
最早,他们都是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者,他们在自己前进的征途中,先是受了黑格尔哲学的熏陶,后又经过费尔巴哈哲学的洗礼,在亲身参加革命的实践中,进一步总结了全人类的优秀思想成果,才摆脱了唯心主义的羁绊,走上唯物主义的道路,创立了自己崭新的哲学。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一)写作背景第一,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取得重大成就,出现了以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生物进化沦等“三大发现”为标志的最新成果。
但是,一些自然科学家如福格特、毕希纳、摩莱肖特等人却以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些自然科学成就,抹杀了思想与物质的原则性区别,以至于费尔巴哈拒绝把自已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
第二,19世纪4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欧洲资产阶级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不仅复活德围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还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典哲学之问的关系,以达到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其代表性的思潮是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和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
第三,费尔巴哈发表的唯物主义和无神沦著作,遭到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哲学家的否定和围攻。
丹麦哲学家卡尔·施达克出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费尔巴哈辩护。
但是由于施达克根本不懂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而是根据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把费尔巴哈说成是唯心主义者,结果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
在这种情况下,“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正确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就成为摆在恩格斯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
因此,应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的邀请,以评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契机,恩格斯于1886年写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
(二)重要意义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考察开始,到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束,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1)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产生作出了科学阐述。
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理论来源——德罔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靠对传统哲学极端谨慎、细致和科学的态度才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义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讲解一、历史背景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写于1886 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周刊《新时代》杂志的 1886 年的第四期和第五期上。
1888 年,恩格斯加以修订出版了单行本,并加了序言。
同时,在单行本中,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 1845 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本书的附录,首次公开发表了。
《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的。
恩格斯在《序言》中指出,就是“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要而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了。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先驱的关系,是对他和马克思在哲学上怎样继承又怎样变革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扼要和系统的阐发,从正面回答了各种机会主义派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攻击。
《费尔巴哈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领域内毕生战斗经验的总结,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光辉思想。
列宁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我们学习《费尔巴哈论》,能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提高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内容讲解《序言》《序言》主要阐述写作《费尔巴哈论》的原因。
1.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以来的心愿,亦即历史原因。
这里所说的“多年以来”,是指 1845年他们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以后到《费尔巴哈论》写作之前,长达 40 年的时间,这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积极参加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制定斗争的战略和策略,同时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剖析.

(二)黑格尔哲学批判
• 1、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 (2)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 “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 最终性质的看法。” • 第一,人的思维的一切结果不具有最终性质。 • 结束了形而上学的真理观,没有所谓的绝对真理。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
• 5、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P53)
• 恩格斯对其宗教问题的批判:
• 第二,费把宗教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夸 大了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 • (2)无论哪种宗教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只能起一种 影响作用。 • (3)并不是所有的历史运动都伴有宗教的变迁。
(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
• 5、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
• 恩格斯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P59) • 第一,道德具有历史性; • 第二,道德具有阶级性。
(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
• 5、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
• (3)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根源(P59-60) • 第一,认识根源;
(不了解实践的作用,不能从实践出发研究人和社会)
• 第二,社会根源。
(长期脱离社会实践,
(一)写作的背景和原因
• 2、为了确保工人运动的正确方向
•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为了抵销马克 思主义的影响,资产阶级打起复活德国古 典哲学的旗号。 • 19世纪60年代以来,在英国出现了新黑格 尔主义,在德国出现了新康德主义。
四、原文导读
(一)写作的背景和原因
• 3、为了纠正施达克的错误
• 第一,他没有利用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 由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状况和他孤寂的生活决定 • 第二,没有把唯物主义的学说贯彻到社会历史领 域。 • 孤寂的生活使他脱离实践,尤其是政治实践。
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

在辩证的学习中进步——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我认为这是一本充满深刻批判和犀利观点的论作,看完全书更是对恩格斯的睿智和激情相当佩服。
恩格斯流畅的文笔、严谨的逻辑、客观的立场,让阅读的过程增添了不少乐趣;平实而细致,严谨又犀利的笔锋,也让我领略了论辩之美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力量和思想魅力。
一、对全书的背景了解和总体概括《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哲学,经过康德,费希特和谢林,到黑格尔那里,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辩证法发展到顶峰,形成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正是他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唯心主义历史阶段,随之诞生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全书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
恩格斯通过对费尔巴哈“爱”的宗教的批判,对黑格尔“恶是历史发展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的认同与肯定,以及通过区分“现实性”与“现存”,得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一革命性命题。
书中四个章节分别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分析,揭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辩证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分析,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并且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对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分析,先分析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再分析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唯心主义实质,最后分析费尔巴哈停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学派、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以及机械唯物主义的剖析,着重阐述了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以及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本书是一本哲学著作,作者是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书中主要讲述了费尔巴哈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并初步阐述了尼采自己哲学思想的雏形。
在我的读后感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费尔巴哈对哲学的批判费尔巴哈认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问题在于抽象和概念的二元性。
这种区分会导致世界和人的本质被抽象化和理性化,丧失了其独特的个性和生命力。
费尔巴哈更强调了实践与经验在哲学中的重要性,要求从实践出发,把哲学还原到人的实践活动中去,即要求哲学从虚幻的理论中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中。
二、尼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尼采认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体系过于复杂、宏大和庞杂,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此要摆脱这种世俗的束缚和束缚,回归到基于直觉和感性的真实的生活中去。
他强调超越人类思维的限制,从另一种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的存在和价值,维护欲望的优越性,以生命的肆意、激情与超越为最高价值。
三、尼采哲学的主要特征尼采认为,哲学是一种生命方式,其核心是个人的个性、创造力和自由。
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威和无知,积极争取个人的自由和创意,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味。
此外,尼采一直强调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反战和反元”,即对真理和价值持怀疑态度,并且一直强调放弃对所谓“真理”的幻想和尝试,而采取一种更真实和基于直觉和感性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世界。
总之,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对费尔巴哈和尼采的哲学思想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费尔巴哈强调哲学必须要关注实践和经验,而尼采更强调哲学是个人生命的表达和创造。
他们的哲学思想虽然存在一定的异同,但都反映出一种强调人格自由、创意、感性和生活本质的哲学倾向,具有本体性、个性化和超越性的特征。
因此,无论是从哲学史角度,还是从个人精神的发展和实现来讲,在探究一些深刻的哲学问题时,费尔巴哈和尼采的哲学思想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康德,经过费希特和谢林,到黑格尔那里,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辩证法发展到顶峰,形成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费尔巴哈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意识形态上反映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近代德国资产阶级的成长过程。
“终结”意味着德国古典哲学发展阶段的结束,从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一、《费尔巴哈论》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和逻辑结构(一)历史背景1.为了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优秀成果。
他们早就希望系统地阐明他们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清算“以前的哲学信仰”,即他们是怎样从德国古典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分离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但是,这本书当时未能出版。
从那时起到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的发表,已经过了40多年。
在此期间,他们虽然在一些著作中论述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气,但还不够全面和系统。
至于费尔巴哈哲学,则从来没回顾过。
因此,他们的这个夙愿一直没有能够实现。
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愿望。
2.为了适应思想战线斗争的需要。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到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这期间,思想战线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刚刚诞生时,还是被当作在欧洲上空徘徊的共产主义“幽灵”,经过40多年的战斗,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一切机会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大量出版,并且涌现出一批拥护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面对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系统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
“另一方面,德国古典哲学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各国,好像有点要复活的样子”。
正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前发展的时候,英国、挪威、瑞士、丹麦等国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把已经终结了的德国古典哲学,在“新”哲学的幌子下,复活其“糟柏”。
在德国,流行的是所谓各种各样的折衷主义流派。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恩格斯说:“因此,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作个简要而系统地说明是很必要的了”。
3.借评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的机会,实现了这个愿望。
(二)历史地位这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地位,可以表述为:它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帝国主义论》一样,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它同《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一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它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成熟著作,它囊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在哲学方面的伟大成果。
普列汉诺夫指出:“它集了这两位思想家哲学观点之大成”。
列宁曾经指出:“在恩格斯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三)逻辑结构这本书的结构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是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进一步从费尔巴哈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这本书除序言和结束语之外,共有四章。
第一章的中心内容是分析黑格尔哲学,第二章的中心内容是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第三章的中心内容是评述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四章的中心内容,是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四)学习《费尔巴哈论》的现实意义《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给我们留下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读的经典著作。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二、阐述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一)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1-2段)德国哲学革命和法国哲学革命一样,都是“政治变革的前导”。
德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不同,两种哲学革命的表现形式和遭遇的命运也有明显的不同。
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舆论准备的是一批革命的批判的战斗的唯物主义者,遭到封建专制政府和教会的残酷的迫害;而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的哲学家则是“一些教授,是由国家任命的青年导师;他们的著作是公认的教科书”,“黑格尔体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
究竟黑格尔哲学是代表哪个阶级的意识形态?应当从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中去寻找答案。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形成和他的理论活动是在1807-1831年,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已经形成,但仍然是封建贵族掌权。
德国资产阶级和英法资产阶级相比,不如英法资产阶级富庶和集中,造成了它在经济上的软弱性,形成政治上的妥协性,这个阶级既想变革,又不相信自己力量和害怕人民群众,表现出一种“跪着造反”的精神,企图走一条同封建贵族谋求妥协的道路。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曲折地反映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使其成为由革命的辩证法和唯心主义体系所组成的一个哲学体系。
(二)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3-7段)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指在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神秘外壳中包含着的辩证法的学说,即关于永恒发展过程的思想。
恩格斯解剖了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恩格斯指出:“不论哪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象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
恩格斯从三个层次解剖了这一命题,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观。
1.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
黑格尔说:“现实性在它的开展中表明它自己是必然性。
”根据黑格尔关于现实的属性的观点,一切现存的东西,如果丧失了自己的必然性,就会丧失自己存在的权利,就应当让位给新的事物;反之,凡是符合历史必然性的,即使现在还没有成为现实,它也一定会变为现实。
2.现实性决不是事物永远固定不变的属性。
黑格尔讲的“现实”,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存的一切东西,都在发展变化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现实的东西就会失去必然性,变成不现实的东西。
而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着的现实的东西。
3.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现实合理”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这样一来,黑格尔命题中的辩证法思想,它的革命性,就被深刻地揭示出来了。
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的这一哲学命题之后,进一步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恩格斯把辩证法的发展观应用于认识领域和历史领域。
在认识领域,“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社会历史领域,“人类社会处于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
恩格斯还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作了概述: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运动,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三)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8-10段)黑格尔把某种神秘的宇宙精神,即所谓“绝对精神”,看作是现实事物的本原,因而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走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的过程。
这种发展分为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与此相适应的是黑格尔的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由此组成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
很显然,这种保守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和他的辩证法是矛盾的。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唯心主义体系占主导地位,辩证的方法从属于体系。
“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方面所闷死”。
(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11-18段)黑格尔学派“是一次胜利进军”,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了几十年。
它的影响范围很广,大量浸入各科学科,包括通俗读物和日报;它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也影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青年时代的思想发展。
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阶级斗争的发展,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19世纪30年代末,黑格尔学派一分为二: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是资产阶级激进派,老年黑格尔派是资产阶级保守派。
青年黑格尔派在宗教斗争中,大批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返回到英、法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费尔巴哈的最大功绩,就是在思辨唯心主义哲学长期统治的德国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三、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重点阐述哲学基本问题(一)论述哲学基本问题,批判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1-6段)哲学是以理论形式确立的世界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但是,哲学的这种理论形式并不意味着各种哲学都具有科学性。
要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主要取决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
1.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恩格斯考察了人类认识史,总结了人类哲学思维,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完整的科学的论证。
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自然界,“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承认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就是唯物主义;与之相反,就是唯心主义;由此形成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世界可知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在可知论中又有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彻底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在主张可知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又区分为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和积极的能动的革命反映论。
主张世界可知论的哲学家例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
但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单靠论证,是不可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的。
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阐发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
2.哲学基本路线和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解决,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思想路线是把哲学上的认识路线化为指导思想和原则,并用于指导人们行动的工作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