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c0cf4daad51f01dc281f16b.png)
51.前摄抑制: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52.道摄抑制:是指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
53.动机性遗忘:弗洛伊德认为,动机性遗忘是与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54.组织者:指在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76.压抑:是当学生没有思想准备而突然经历到痛苦的、不愉快的和产生焦虑的情况后、倾向于忘却这些情景以求得心情舒畅,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现象。
77.投射:是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思想或信念归诸别人或客体的心理现象。
78.回归:是当学生为自己所不能处理的情感压倒是,所表现出的忽然回到原来发展水平,从而感到心情舒畅而不受这种情感的干扰。
88.心理疲劳:并不是单纯身体能量的消耗而引起,而是审理疲劳的主观感受,或是由于心理原因所致。
89.神经系统疲劳:是指大脑神经兴奋消耗能量超过恢复过程而产生的疲劳。
90、禀赋优异儿童: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均可以被认为是禀赋优异儿童。
91、智能不足儿童:是指具有心智发展期间所显著表现的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与缺陷行动的适应行为的儿童。
84.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
85.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在的自我评定或衡量。
86.可教性智能不足:一般认为,智商50-75为轻度智能不足或可教性智能不足。
87.肌肉疲劳:是指肌肉在持续和重复伸缩之后能量减弱,工作效率组建减弱的现象。
55.编码:是指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成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4571f4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b.png)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教育成果和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巴甫洛夫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内部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和意义,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杜威等。
4. 发展心理学理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探索世界,发展基本运动技能和认知能力。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思维,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具体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5. 教育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发现问题和困难,为教学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6.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习辅导: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提供个别化辅导和支持。
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心理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7.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课堂管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管理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主动学习。
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f50d562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c.png)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将围绕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展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学习动机、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过程及其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2. 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策略。
3. 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课堂观察、测验、实验、咨询等,提高教学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育心理学概述(10课时)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2. 学习动机(10课时)学习动机的理论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与策略3. 记忆与思维(10课时)记忆的原理及影响因素记忆与思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记忆与思维能力的策略4. 情感与学习(10课时)情感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师生情感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提高学习效果5. 个体差异与教学(15课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个体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6.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20课时)课堂观察与评估的方法实验设计与实施咨询与干预技术的运用7. 实践环节(20课时)学生分组实践活动,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指导与学生反思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50%):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成绩(50%):考察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情况。
3. 学生分组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综合评价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资源与建议1. 建议学生提前预习相关资料,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bc9a89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c.png)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学习、教学、发展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动机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等。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介绍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认知发展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观察和模仿能力,例如师徒教学、观摩学习等都是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教学策略。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任务。
例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师可以提供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形成特定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明确的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惩罚,以加强或削弱某种行为。
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是积极主动的,通过个体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来获得新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合作、讨论和探究,以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策略1. 多元智能教学:多元智能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类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
例如,结合视觉、听觉、运动等多种智能类型来设计教学活动。
2.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例如,在学习英语口语时,可以设置一些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对话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 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个别训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研究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定义
![教育心理学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18f4181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30.png)
教育心理学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过程的学科,旨在深入探究学习与教学的心理机制,为实践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过程,包括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动机等,以及这些心理过程与学习、教学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化,一般来说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观察研究等。
实验研究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控制变量来探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调查研究则以问卷调查为主,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各方面的观点和情况;观察研究则通过观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三种。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可以观察和衡量的,因此可以通过学习一定的刺激与反应规律,达到对人类行为的预测和控制;认知心理学则强调个体的思维和感知过程是学习发生的关键,通过对思维、记忆、推理等心理过程研究,深入揭示学习的机制和规律;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道关怀,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内在价值观和个性特质的学习者,教育者应重视和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意愿。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很多方面,如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成就及其测量、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室管理、学校文化和组织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包括制定教学目标、开展有效教学活动、针对学习困难制定帮助措施、评估学习成果以及推行教育改革等。
总的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人的学习和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447206dca58da0116c174966.png)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 50年代)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 70年代)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 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有几个方面的研究为大多数人所公认, 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 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 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 育服务。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 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同时,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不少心理学家开始把学校和课堂看做 是社会情景,注意研究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随着信息科学与 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的研究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 能力的有机结合。 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做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 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作智力量表,世界上最著 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智力测验中引进了一个重要概念——智商(IQ),智商是智 力商数的简称,是用来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 IQ一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2.智力的差异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故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 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个体间的差 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稳定的平均数比较时所表现出来 的差异。 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 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95072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f.png)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掌握一些关键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教育心理学中必背的重要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如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以及操作性条件反射,如斯金纳箱中的白鼠通过按压杠杆获得食物,都揭示了行为是如何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的。
在教育中,及时的反馈和奖励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学习者不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关注学习者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罗杰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自由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类型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如对知识的好奇心、兴趣等。
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如奖励、表扬等。
在教育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合理利用外部动机来促进学习。
2、学习动机的激发设置合理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反馈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开展竞赛和合作学习,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如事实、概念、原理等。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de1f3dbf90f76c661371a59.png)
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独立学科。
单选学派: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德。
心理意识是由元素构成,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威廉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研究心理的机能作用(基于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观点强调研究可操作、可观察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洁,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华生。
桑代克:1903年《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形主义。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费洛伊德,强调意识的结构和人格的结构,存在潜意识。
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人皮亚杰。
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价值。
认为人性是善的,是有价值的。
代表人马斯洛概念:教育心理学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概念: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简答: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答: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高等教育所涉及的教和学的现象。
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概念:实验法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测量研究此种变量。
简答: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答:教学认知能力(了解,理解,分析)教学设计能力(教的设计,学的设计)教学调控能力(课堂管理)教学评价能力(评学生,评自己)正确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言语表达,板书设计,多媒体技术)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重难点是否清楚,教学态度是否认真)简答:大学教师的能力素质答:大学教育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教师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教师的自信。
2、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b70bc5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1.png)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心理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探讨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将人的学习行为看作是对刺激的反应。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学习行为可以通过外界刺激的控制和引导来实现。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关系,并通过正、负强化和惩罚等手段来强化或削弱某种行为。
这一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正向的奖励或者惩罚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另一个基本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和提高。
根据这一理论,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通过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对于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情感教育理论还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教师应该积极地关心和支持学生,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安全感。
四、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交往理论认为社会交往对于人的发展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交往的环境。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支持。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社交技能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五、个体差异理论个体差异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涉及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情感教育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和个体差异理论等。
教育心理学(精华)
![教育心理学(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44ce1f38a32d7375a41780fb.png)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中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着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3、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2、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3、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5、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至此,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中时实验研究。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形成独立学科体系。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1、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2、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3、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4、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9c9b82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63.png)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现象的学科,它把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实践,旨在改进教育教学,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教育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 学习:学习是个体通过接触和经验获取新知识、技能和理解的过程。
学习可以是意识的、有目的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非特定的。
2. 记忆:记忆是指个体存储和恢复信息的能力。
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是暂时存储的信息,而长期记忆是永久存储的信息。
3. 发展:发展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经历的变化和成长的过程。
发展包括生理、认知、情感、社交和道德等方面。
4. 动机:动机是指个体行动的动力和目标。
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来自于个体自身的欲望和兴趣,而外在动机是来自于外界的奖励和惩罚。
5. 智力:智力是指个体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智力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来评估,如智商测试。
6. 情绪:情绪是个体感受到的主观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状态。
情绪可以影响个体的注意力、记忆和学习。
7. 自尊: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和感受。
高自尊与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成绩相关联。
8.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计划和方法。
学习策略可以帮助个体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学习效果。
9.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个体差异。
10. 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对学生学习进展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教育评估可以通过测试、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式进行。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教育心理学名词的解释,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用心理学原理来改善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90d551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3.png)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旨在揭示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机制,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原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学习的过程、机制和规律。
其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为学习是一种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重视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和思维过程。
二、记忆与遗忘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而遗忘是记忆的敌人。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记忆的强度和持久性受到信息的重复、编码深度和意义的影响。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教育者应该设计合理的复习计划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动机与情感
动机和情感是影响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
动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达成学习目标;情感则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教育者需要了解学生的动机和情感需求,设计符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和环境。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
基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逐渐多样化和个性化。
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目标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案,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
总结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涉及广泛,包括学习理论、记忆与遗忘、动机与情感、教学方法与评价等方面。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知识点,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希望本文介绍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能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8eab2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f.png)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生心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等。
教育心理规律: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所遵循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3. 教育目的与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个人、家庭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个人素质等。
4. 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制度: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规范。
教育政策:国家或地区为发展教育事业而制定的指导性原则和具体措施。
5. 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
教育方法:教育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6. 学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结构的形成。
情感发展: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和情感调节能力的提高。
意志发展:学生意志力的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7. 教师心理与职业发展教师心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如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情感等。
职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如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专业发展等。
8. 教育评价与改革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教育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变革。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9. 教育公平与差异教育公平:指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教育差异: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10. 教育环境与资源教育环境: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
教育心理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dbf0c5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7.png)
教育心理学内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习、发展和教育行为及其相关心理动力的科学。
它既是一门独立学科,也是其它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和技术科学(如工程学和信息科学)的重要补充。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学习发展中的心理过程。
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从而改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是因为教育心理学可以提供有效的解释和干预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使得学习环境的改善变得更容易。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受教育者的发展、学习与行为、教育测量、教育管理、教学设计与教学技术、家庭教育、多元文化背景和教育心理治疗等。
其中,受教育者的发展研究旨在探讨学龄前、学龄期和成人学习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问题,以及如何加以解决。
学习与行为研究旨在研究学习行为、概念形成、技能学习和学习解决问题等,以及如何有效应用这些内容到教育实践中。
教育测量研究主要关注如何确定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测量的各种工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教育管理研究解决的是如何管理学校,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如何协调学校的整体发展。
教学设计与教学技术研究的任务是探索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更加有效。
家庭教育研究则主要关注家庭对孩子学习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协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帮助孩子学习。
多元文化背景研究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中孩子的学习发展,并努力消除学习不平等的影响。
最后,教育心理治疗研究致力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改善学习表现,恢复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实践性的学科,它要求学习者不仅弄清概念,也要求学习者加强实践性的应用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它也要求老师和学习者掌握一些与认知、行为等有关的基本原理,以便能够更好地指导学习者更有意义地学习。
总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习、发展和教育行为及心理动力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员发展、学习与行为、教育测量、教育管理、教学设计与教学技术、家庭教育、多元文化背景和教育心理治疗等。
教育心理学包括内容
![教育心理学包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cb7dfe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7.png)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学习的本质。
主要探讨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与一般的学习规律。
第二方面:学习的过程。
主要探讨各类学习的过程与规律,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薛恒学习策略的学习,学生智力与创造力的学习,学生品德规范的学习等问题。
第三方面:影响学习的因素。
主要探讨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包括动机因素、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等对学习的影响
第四方面:教学与管理。
主要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同时研究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教师的心理特点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同时研究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教师的心理特点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a5a08c4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0c.png)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2.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3.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具体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
1)五要素①学生是研究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是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研究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学生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
2)三过程①研究过程是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教学后的检测和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是XXX。
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6d1d2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8.png)
《教育心理学》教案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发展。
2. 教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3. 教学活动: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中的心理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小组讨论,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二、第二章:学习理论1. 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
掌握学习的分类和教学策略。
2. 教学内容: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行为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桑代克的试误说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学习理论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境。
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三、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 教学目标:了解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
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
掌握发展的心理理论和教育策略。
2. 教学内容: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等。
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
心理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的关联:认知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婴儿或幼儿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和教育策略。
设计教学活动,考虑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教育支持。
四、第四章: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1. 教学目标:了解个体差异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理解特殊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掌握个体差异的教育策略和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精华)
![教育心理学(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df4b1e6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6.png)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中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着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3、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2、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3、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5、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至此,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中时实验研究。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形成独立学科体系。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1、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2、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3、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4、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c97b87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4.png)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二.学生心理 三.教师心理 四.学习与学习理论 五.学习心理 六.教学心理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01
02
教育心理学 的基本内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育心理 学的发展
01 教育心理学的基 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拥有独 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Q&A
学科范畴:是心 理学的一个分支; 是交叉学科。
学科性质: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 的中间科学。
学科作用:以应 用为主。
02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巩固练习
1、在宏观上,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子系统过程。下列不属于该系统过程要
素的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育机构
D.教学媒体
2、教育心理学是一门( ) A.理论性学科 C.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学科
B.应用性学科 D.边缘性学科
3、【判断】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 相互作用过程展开 的,由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这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
巩固练习
4、1898年《动物的智慧》一文公开发表,该文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其作者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之父,他是心理学家( )。
A.桑代克
B.斯滕伯格
C.卡特尔
D.华生
5、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 判定动作技能有两点关键 1、有意识、有目的
(具体任务、具体问题)
2、一组动作
(规则、程序)
(二)动作技能有不同的分类: 1、连续的
不连续的 2、开放性 封闭性 3、内循环 连贯性、敏捷性 (舞蹈) 准确性 (射击)
较多受外部环境影响(开汽车) 较少受外部环境影响(举重) 自我调节
外循环
外部环境反馈
1.形成条件化知识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
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
练习应注意: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其次, 练习形式应多样,注意举一反三,促进知识学习 的正迁移。再次,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第六章
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策略的概述
了解、掌握含义、分类并运用
第二节 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
他认为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 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就其实质来看,元认知应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 我意识与自我调节。 其内容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 (情) 元认知监控 (意) (知) 元认知体验
(二)学生元认知发展的特点
非天生,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1.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随经验增长 2 .从他控到自控 外界指导监督由主导到辅助 3.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 4.从局部到整体 某一环节、学科、侧面——学习全过程
(三)动作技能一般包括三个成分
反射动作 先天
动作组
基本—基础动作
技巧动作
成熟
后天习得
体能
(耐力、力量、韧性、敏捷性等)
认知能力(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二、费茨动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费茨等将动作技能分成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 1.认知阶段,也称知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解学习 任务,并形成目标表象和目标期望和目标期望。 2.分解阶段。在这一阶段,传授者将整套动作分成若干 分解动作,都学习做初步尝试,逐个学习。 3.联系定位阶段。在这一阶段,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 反应形成联系并固定下来,整套动作联为整体,变成固定 程序式的反应系统。 4.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一长串的动作步骤程序已 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已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 调似乎是自动流出来的,无需特殊地注意和纠正,技能逐 步由脑的低级中枢控制。
概括化
陈 述 性 知 识
模式识别程序
(产生式的变式)
分化
动作步骤程序
程序化 程序组合
程 序 性 知 识
自动化
:
二、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由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学 习,因此,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也会适用于程 序性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还需要以 下的条件: (一)提供例证 正例和反例的提供是学习模式识别的必要条件,没有 对大量合适的正、反例的分析和比较,概括化和分化的过 程就无法完成,也就很难达到对同类和不同类刺激模式的 准确判别和区分。 (二)练习和反馈 练习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练习, 程序性知识就不可能成其为程序性知识,没有练习,程序 性知识只能永远以陈述性规则的命题及命题网络表征和贮 存在人脑中,既无法实现程序化,更无法达到自动化地熟 练运用。
第三节 智力技能
:
一、智力技能概述;(一)概念: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 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 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 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智力技能是通过 学习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 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 式,是一种内隐的智力操作,没有明显的 外部动作。 显著特征——概括化、一般性
(一)集中注意策略
一切学习活动都始于注意。学习者学会与掌握将注意指向或 集中在所需要的信息上的方法、技巧或规则被称为集中注意策 略。 1.突出知觉的选择策略(标题、导言等)(勾画、眉批、做笔记) 所谓突出知觉的选择策略是指学习者能选择有关的学习信息对 重要的信息保持警觉,并使受到注意的部分信息获得一定意义 的学习策略。 2.重复策略(复述、总结、注意技巧) 所谓重复策略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维持性的言语重复或在 选择基础上的保留重复,与已贮存的信息建立联系的学习策略。
(三)贮存和组织策略
贮存和组织策略是指学习者学习新信息时,
将学习材料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 关系归类,并形成一定结构模式的学习策略。 它主要包括四种策略: 1.叙事。2.网络。3.聚类。4.概括。
(四)再认和回忆
(对学习材料的提取和利用)
1.分类回忆
2.利用背景线索提取 3.推断
二、元认知策略 (一)元认知的内涵 美国 发展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 1976年
二、智力技能形成理论:
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冯忠良认为智力技能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原型内化阶段。
三、智力技能的培养:
动作技能的学习需要从 领会动作要点(认知阶段)
和掌握局部动作开始,(分解阶段)
到建立动作连锁,(联系定位阶段)
最后达到自动化(自动化阶段)
三、动作技能的培养 1.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
2.理解任务的性质和情境(理解任务, 形成期望) 3.示范与讲解(导向功能) 4.练习与反馈(必经阶段)
(二)获取与编码策略 获取与编码策略是指学习者通过选择性注意,获得 新的信息并根据新信息的特征和类别进行整理、归类的 学习策略。它包括以下四种: 1.理解策略 将新的学习材料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并使之形 成联系。 2.复述策略 对学习材料所进行的言语重述或在选择基础上进行 的保留重述。 3.联想策略 由此事物推想到与之有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学习策略。 4.语义和表象策略 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对其进行语义编码。
第二节 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不仅是学习策略的
核心成分,也是有效运用学习策略的基础。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是学习者信 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
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
别类的系统储存。 (四种策略,按信息加工的过程记忆)
教育心理学
JIAOYU XILI XUE
主编: 张向葵
主讲: 朱 瑾
常州广播电视大学
第五章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
第一节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概述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形成
第三节 智力技能的形成
学习目标: 1、了解程序性知识学习的阶段、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的概念。 2、掌握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形成的基本理论。 3、能根据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主要的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内涵、特点、培养
第三节 学习策略教学
原则、方法、途径
第一节 学习策略的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内涵(P.153) 全面理解学习策略的基本涵义,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四个 要点: 1.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 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都属于学习策略范畴。 2.学习策略既有内隐、外显之分,又有水平、层次之别。 例如,同是复述策略,有可能是简单地按次序复述,也可能 是选择陌生的或重点内容复述。 3.学习策略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制约学 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也是会不会学习的标志。 4.学习策略可以通过教学来发展。虽然学习策略一般由 学习者自己制定和使用,但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教学,学生的 学习策略是可以形成和改善的。
四、自我调节学习 (一)自我调节学习的内涵 自我激励、自我调控 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 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 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
励自己拥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式(P/158) 学习心理学家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一个循环过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心理学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学习策略分成如 下四类: (一)根据所起的作用划分 根据学习策略所起的作用,可将学习策略分为基础 策略和支持策略。 (二)根据学习的进程划分 根据学习进程,可将学习策略分为选择性注意策略 和编码策略。 (三)根据运用范围划分 根据学习策略的运用范围,可分为一般学习策略和 学科学习策略。 (四)根据涵盖成分划分 根据学习策略的涵盖成分,可将学习策略分为资源 管理策略、认知策略、自我监控策略和自学策略。
从促进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来看,提供练习要注意以 下几点: 1.练习的内容:不同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中,练 习时所需问题的类型不同。 2.练习的速度: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要慢一些,这 时的问题要精,具有典型性,以后练习速度逐步加快。 3.练习时间的分配:分散练习优于集中练习。在 学习初期,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太长,但两次练习的间 隔也不宜太长。 4.练习的形式:应该尽可能多样化,包括问题形 式的多样化与利用多种感官进行活动。 5.给予练习的反馈:练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反馈的提供。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形成
一、动作技能概述 (一)动作技能的概念 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 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
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的。 动作技能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动作 技能中有动作的成分,但动作并不就是运动技能。只有 人们运用一组动作去完成某一项具体任务或解决某一具 体问题时,这种活动能力才能称为动作技能。
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
学习策略既参与信息加工,又对其进行控制
(一)学习策略参与信息加工 说学习策略参与信息加工,主要是指其中的认知策 略(主要是指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的选择、识记与组织) 直接参与信息加工过程,并影响信息加工的效果。 (二)学习策略对信息加工进行控制 说学习策略对信息加工进行控制,主要是指自我监 控策略对个体认知过程的监视、管理和指导。自我监控 过程是一种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并运用储存在长时记忆 中的自我监控知识(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来管理、调 节与控制个体认知活动的过程。自我监控策略中的设置 目标、时间管理、自我检查、集中注意等都对学习有积 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