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课件)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 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受苏联模式影响;
③结果: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生产积极性 严重挫伤;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特困。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调整恢复: ①1960年冬“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农
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新中国该怎么办?
材料: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 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 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 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如何理解过渡时期? 时间界定—— 社会属性——
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起点,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生产经营方式) ①概念: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最基本的特点是包产到户。 ②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人民没有摆脱贫困; 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安徽和四川农民的创造取得成 功。 ③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 展,从根本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为城市的经济体 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五”计划期间工农业总 产值平均每年只递增0.6%,是 建国以来所有五年计划中增长率 最低的。不仅速度最低,而且经 济效益也最差,每百元积累的新 增国民收入,“一五”期间是35 元,“二五”期间只有1元,创 造建国以来最低速度的纪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1953年”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年。在对农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了农业生产 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2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大跃进】 dàyuè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 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 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互动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苏 联模式”的主要经济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决定兼程前进”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提示(1)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建立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2)社会背景:国内,初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初 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召开了中共八大;国际,“冷战”加 剧,美苏争霸,美国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②确立党的主要任务: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3)意义:
经济建设 的方针:
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失误
(1)总路线: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 建设社会主义” (2) 大跃进 (3) 人民公社化运动
2、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1、正确的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总路线
2、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面红旗
1、正确的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 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 (2)内容
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F g 乌鲁木齐 h
北京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飞机 鞍山钢铁公司 天津
兰州 武汉 上海
资源,交通,离苏联近 重工业基础好 一五时期的主要 建设成就
返回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造 (1953——1956年)
1、内容
⑴农业 ⑵手工业 ——参加生产合作社 生产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
⑶资本主义工商业
2、表现
㈡、“一五计划” (1953——1957)
1、背景:重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 2、目的: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 优先发展重工业 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 3、任务 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 三大改造 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 4、成就: 鞍钢、长春一汽、沈阳等。 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5、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 ——毛泽东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5、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 评价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②反映了人民要 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6、文革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A、经济机构处于瘫痪 B、国民经济严重滑坡 C、经济取得一定的成就 D、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制度被废除
大 跃 进 时 期 的 漫 画
思考:大跃进运动会带来哪些 危害?
国民经济(农轻重) 比例失调,
农业生产下降,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资源浪费。
炼水 约 “ 钢林 六 大 使” 万 跃 用, 人 进 。、 炼 ” 荔钢中 枝。, 树不番 被少禺 砍农全 伐村县 烧的集 炭“中 作风了
(2)大跃进: 错在忽视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10.下列四幅图表中,最准确地显示“文革” 期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的是
C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49-56)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 原因: 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掠夺;搜刮;破坏
表现: 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2. 意义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一五计划(1953-57) 1、背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基础落后,落后的农业国 2、基本任务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探索与失误(56-66)来自(一)中共八大 1、内容
(1956年,北京) (1)国情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2)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 的现实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阶级斗争的老路。
◆探究
材料一 主题思想 材料二
1958 年,毛泽东认为共产主 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 义可以提前到来 曲折的认识 联系教材 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有关事实,概括自 1949 年起的 30 年 问题探究 间,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怎样的 学习——探索——走老路的曲折进程。 “一五”期间,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 1956 年中共八大为主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58 答案提示 年,党错误地发动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 视了经济规律,超越了国情,导致三年经济困难;20 世纪 60 年代,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错误继续发展, 导致了“文革”,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惠阳中学高一期末)某年 10 月 1 日,中国举行 国庆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 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超英赶美”、“人民公社万岁”等 口号。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左”倾错误影响 )
B.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D.三大改造完成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了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 年我国
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
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 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 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2)结果
①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 1965 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学案 (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②新中国成立后用了三年时间,到1952年,新中国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起步——“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年。
②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结果: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②主要内容: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三面红旗: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之后又相继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认识: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严重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结果:导致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出现。
(3)经济调整:①背景:严重经济困难。
②内容:农村工作中纠“左”;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结果:到1965年,调整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的破坏。
(2)表现:1967年和1968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整顿:1971年,周恩来的调整和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
【疑难突破】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离。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考纲考点解读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注意高考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二.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1949—1952)①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②原因: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③国民经济恢复的意义: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国民经济的起步(1953-1956)①起步标志——“一五计划”(1953-——1957)A.背景: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B.目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C.内容(一化三改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D.成就:① 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重工业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代表企业有鞍山钢铁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E.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奠定初步基础。
②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1953-1956):A.状况:1953 年起,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制工商业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工商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消失。
B.内容: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政策,公私合营方式(三大改造中最具创造性的措施)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1)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 1956 年)内容:A.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农业国工业国(2)严重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课标人教A】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
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中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
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
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内容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理论性,跨度长、难度大。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挖掘隐性知识,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多方面原因,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失误。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解析史料,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2)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诗词导入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社会主 义建设必须实事 求是,尊重客观 规律。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启示三:生产关 系的变革必须与 生产力水平相适 应。
1966年-1976年 十年“文革”时 期
66-----------71----------73----------75-------76 爆 发 周 恩 来 复 恢 苏 复 调 整 邓 小 平 回 全 升 面 整 顿 结 束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本单元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1949~1956年) 第二阶段(1956~1966年) 第三阶段(1966~1976年) 第四阶段(1976~1978年) 第五阶段(1978年至今)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本课主要内容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 •文革劫难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教训
•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 •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 国民经济调整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 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本课结构
过 渡 时 期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1840年 1949年 1956年 十年文革 1976年
1966年
“一五”计 划 三大改造
中 共 八 大 八字方针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 • • • 时间:1958年 内容:工业上大炼钢铁 农业上发展粮食生产 特点:盲目追求高速度、高产量 原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 观能动性 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高中历史新课标“三合一”特色教案: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新课标“三合一”特点教学设计:第11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波折》第 11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波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新中国成即刻,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类场面的要素有哪些?新中国成立前夜,因为帝国主义的长久打劫和公民政府的任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损坏,公民经济全面崩溃。
那时,除东北三省外,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几乎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公路、海运严重拥塞。
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949 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对照:名称产量与历史最高水平对照钢15.8 万吨减少 80%煤3243 万吨减少 48%粮食11318 万吨减少 25%棉花44.4 万吨减少 48%资料反应我国公民经济什么状况?造成这类状况的原由是什么?状况:纵向看,大幅度降落,全面崩溃;横向看,与周边国家差距较大。
原因:帝国主义长久打劫,公民政府和官僚资本家大举搜刮;长久战争损坏。
阅读资料: 1949-1952 年工农业总产值 ( 亿元):产量1952 年产量比 1949 年增添比历史最高水平增添粮 1.639亿吨49%9.3%棉130.4万吨193%53%本资料反应了我国公民经济的什么状况?建国初三年,工农业生产增添较快,超出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公民经济的恢复工作达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到1952 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出历史最高水平,达成了公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睁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建了条件。
过渡:“一五”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阅读下段,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伍的农业国。
在国内既不可以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施、矿山设施和大型发电设施等制造业。
1953 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推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推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体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伍相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确立了初步基础。
23206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恢复 (1)建国初的严峻经济形势 ①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 生活十分困苦。 ②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连 年的战争。 (2)完成:195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好 水平,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3、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中你得出 哪些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 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 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和法制建设。
启示三:生产关系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 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 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 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思考?
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 降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2、“文革”时期哪两个时间段经济形较好? 为什么?
材料一: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值 国家财政总收入 国民收入 3967亿元 809.7亿元 2318亿元 比上年增加9.2% 比上年增加5.6% 比上年增加8.3%
(1)原因:
(2)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
(3)成就:
第 一 颗 原 子 弹 爆 炸 成 功
正确: 中共八大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编制:徐茜 审查:张先强 审批:【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使用说明】1.课前独立完成本导学案,并于___月___日(星期___)早读之前上交。
2.学习目标:①通读课文,用红笔画出、标出课文中重要的历史概念、内容,即一五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及其影响,建国后到1976年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失误。
②通过学习正反两方面的经济建设史实,使学生铭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
3.探究题答案的展示分口头展示和板书展示两种,展示内容均须先行在本案相应位置予以书写呈现。
4.“收获与感悟”:学完本课以后,你增添了哪些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产生了怎样的认识,或者你觉得哪种学习方法好,甚至是对合作探究和老师教学的感受,都可以写在“收获与感悟”栏里。
【自主学习】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恢复: 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实行 (1)时间:1953年。
(2)措施:优先发展 。
(3)成果: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第一汽车制造厂、 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表现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 道路。
②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加入 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 。
(2)结果: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背景: 基本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的要求,同落后的 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班级:组别:姓名:等级:第 11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2012年江苏高考考点】1、一五计划2、三大改造3、中共八大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考点分析一: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条件:(1)政治上:人民政权得到巩固;(2)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949-1952年建国前三年国民经济建设);、时间:至3、基本任务:①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特点:①优先发展业;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并举。
5、意义:开始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
考点分析二:三大改造1、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
2、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3、概况:(1)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走集体化道路;(2)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高潮。
4、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制,社会主义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5、意义:(1)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政治上: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分析三: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
2、背景: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3、主要内容: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变为先进的。
4、意义:对当时中国社会和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但八大确定的路线。
考点分析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1)时间:(2)原因: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
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3)表现: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①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②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1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观看十九大报告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一段视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道路是怎样的?顺境、逆境、曲折……,经济建设亦是如此。
……一、全景看――疾风暴雨话历程一、自主学习:梳理20 世纪50-70 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重大的经济政策或活动生:带着这些重大的经济政策或活动回到时代,看它们背后多反映的历史信息。
二、聚焦看――穿越时代看节点1、一五计划53 年国民经济刚刚恢复,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从来没搞过社会主义,怎么办?向苏联学习,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53 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 年顺利完成,看成就图,结合课本知识,回答两个问题:产业结构?地域分布?生: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师:思考1:我国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 年版生:历史:重工业基础差现实: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外部:苏联成功经验思考2:主要企业为什么重点在东北地区?材料二: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 年生:资源好;援助好;基础好这些成就使得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概览]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习目标:1.掌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
2.理解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
3.分析探索建设道路中获得的经验教训。
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表现。
(易混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
(重点)3.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难点)[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背景①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②交通落后,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2)恢复: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实施(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2)时间:1953~1957年。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底。
(2)概况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2)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提出当前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影响: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1.作业内容要紧扣教材,注重史论结合,体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2.书写规范,字迹清晰,确保作业的整洁、美观。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3.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汲取?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心得体会。
4.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相关书籍,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历程,拓宽知识视野。
5.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成就,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等方式,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故事。每组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提问:“同学们,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你们知道这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哪些曲折吗?”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强调本节课的学习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重点讲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避免片面理解。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认识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是历史的必然。
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课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2011年月日执行时间:2011年月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第一目: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2)国民经济的恢复
(3)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2、“一五”计划建设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教学(后记)后思:
批注
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和措施,为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
经济恢复:(1949-1952年)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经济方针:中共八大(1956年)
探索时期 (1956-1966年)
“左”倾错误:总路线;两个运动(1958年)
八字方针(1960年) 经济好转:(1962—1966年)
合作探究2:一五计划在工业建设上取得的重大 成就?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 么会集在这里?(P53学习延伸)
首先,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交通发达; 其次,工业基础好。 此外,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
历史再现:“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
1956年7月,中国自行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 机——歼五飞机飞上蓝天。
想一想:你认为这样炼出 的钢质量会如何?这样炼钢有 什么影响?
大 跃 进 时 期 的 炼 钢 指 标
信息: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 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9000万吨
3000万吨 800万吨
1070万吨
535万吨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 “一九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加百分之六十六, 看起来这象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 分之六十六的内容就知道……国家花费了宝贵 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现在都塞满了 仓库,还要开支保管费。这能算大跃进么?” 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〇七〇万吨”钢里, 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 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 也没有。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说的“一九五八年 炼出来的三百万吨土钢,至今还埋在草里”。
能当 承时 受的 得“ 住卫 一星 位田 小” 姑的 娘稻 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案A )引言分析第一部分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1949-1956)取得的巨大成就。
党领导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二、探索期间(1956-1966)和文革期间(1966-1976)经历了曲折过程。
十年探索期间,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
十年文革期间,错误地确定了社会主要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改革开放,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部分在学习建议中,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一方面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理论上理解我国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
一方面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经济现象和社会变化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重点难点】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回忆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艰难经历,导出主要是客观方面的原因阻碍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建国以后,我们的客观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一些主观的原因,我国的经济建设又经历了一些新的曲折过程。
再引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建国以后我国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我们又是怎样走上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的,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推进【一】自主预习(阅读课文完成填充了解结构、基本线索)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3)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3)(1)背景: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形势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2)过程: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3)结果: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到1952年,经过三年努力,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4)影响:为有计划经济建设创造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1)背景: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2) 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3) 成就:1957年,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1)内容:①农业——参加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公有制(3)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1.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2)内容:分析社会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确定党的主要任务: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指导思想: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表现:①大跃进:特点:片面追求高速度。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危害: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根源: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3)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1959-1961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4)启示: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3.调整:实行八字方针调整(1)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成效: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1.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降2.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国民经济复苏3.邓小平实行全面整顿: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阅读下表:历史发展线索的发展和【二】合作探究(理解历史、见解历史、探究问题)探究1.阅读以下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请思考:结合课本内容和上述材料思考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是什么?重点是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点拨方法:联系这个时期的国际形势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中国经济的基础来思考。
参考答案:(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毛泽东对当时国民经济曾有段论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探究2.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在这里?(P53学习延伸)点拨方法:注意是从分布的角度看有什么特点,原因的分析注意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外在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1)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
(2)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探究3.结合教材的“历史纵横”中有关知识分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点拨方法:从当时我国生产力的实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来思考。
参考答案: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农民个体所有,这种土地所有制,本质上依然是私有制,还造成了广泛的小农经济。
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一方面会产生新的贫富分化和新的剥削。
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将严重阻碍工业化的发展。
所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全有必要。
探究4。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点拨方法:通过这次改造,社会生产关系、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根本变化。
参考答案:(1)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标志①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②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③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
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探究5.P52【学思之窗】分析当时人们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进行建设的?你对这样的炼钢运动有什么看法?点拨方法:了解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当时人们希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急迫心情。
思路引领:回忆学习过程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历史背景的介绍和分析。
参考答案:(1)在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迫切要求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下,在前一阶段一五计划经济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就而兴奋不已的情绪下,人们一方面是以一种热火朝天、忘我的精神面貌,一方面又是以一种急于求成、不顾代价的心情投入到大规模经济建设中的。
(2)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探究6.关于二十年(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原因及教训点拨方法: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原因、历史传统、人们的主观愿望、严峻的国际形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失误的原因①历史传统的影响。
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易出现盲目服从;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
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③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
④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使我党领导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
(2)经验教训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三】本课小结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的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革”,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