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居

合集下载

彝族民居中国传统民居

彝族民居中国传统民居

彝族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在彝区,各地、各⽀系传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与当地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联,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

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的⼭区、半⼭区,相沿聚族⽽居,⼀般选择向阳⼭麓,顺⼭修建,以⼭腰、⼭梁处居多,⼭脚、河⾕地带较少。

《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区,村寨依⼭傍⽔,四周梯⽥层层,村后有⼭可供放牧,村前有⽥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条⽔沟从中流过。

”因此,其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然地理环境和⽓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显得⽐较复杂。

不过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却有⼴泛的代表性。

彝族实⾏⼀夫五妻制的⼩家庭,⼉⼥婚后另建住房,⾃⽴门户,仅幼⼦与⽗母同住。

彝家院落宽敞,以供⽣产和⽣活之便,尤其是在置办红⽩喜事时,可以⼴纳宾客。

居室内,正房堂屋靠墙处供奉着天地祖宗处于牌位,供桌上摆设着⾹炉及虎、狮雕像。

彝族的民居有什么特点?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彝族居民住房多⽤板顶、⼟墙;⼴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栏”的住宅。

⼟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掌房”与藏式⽯楼⾮常相似,⼀样的平顶,⼀样的厚实。

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为料,修建时使⽤夹板固定,填⼟夯实逐层加⾼后形成⼟墙(即所谓“⼲打垒”)。

平顶的制作也与⽯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

⼟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带。

这⼀带⼟质细腻,⼲湿适中,为⼟掌房的建造提供了⼤量⽅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

正中⼀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客⼈之所。

靠墙壁左侧,设⼀⽕塘,⽕塘边⽴⽯三块成⿍状,锅⽀其上,称为“锅庄”。

锅庄严禁⼈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

锅庄上⽅,以蔑索吊⼀长⽅形⽊架,上铺⽵条,作烘烤野兽⼲⾁或蒜头、花椒、辣⼦之⽤。

⽕塘⽤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

彝族⼀家⽼幼,常围⽕塘⽽坐,叙天伦之乐,⽕塘成为彝族传递⽂化的场所。

彝族民居

彝族民居
城镇环境空间的构建方法
• (1)、文化底蕴浓厚 • (2)、建筑布置讲究礼制
• 八、未来城镇的设计观点
• 1、人民环境构建的要求。 • 2、尊重当地的审美心理。 • 3、注重城镇历史文化环境的塑造。
• (二)、相宅与卜宅

“上边有山坡养羊,下边有田种粮。”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
• 三、传统彝居的主要类型
• • • • • 1、杈杈房 2、木罗罗房 3、瓦板房 4、土掌房 5、三房一照壁
• 木罗罗房
• 瓦板房

土掌房
• 三房一照壁
• 四、居室功能及民俗表现
• 火塘
• 五、建筑构造的民俗表现
• 六、建筑装饰
• 七、四川省传统城镇人居环境的基 本特征
• 1、自然而生,整体而长 • “喜地势宽平,局面阔大,前不破碎, 坐的方正,枕山襟水或左山右水。” “城中有景,景中有城,人在其中。”

• 2、阴阳相生,中庸为和 • • “神人以和” • •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彝族民居简介
• 一、民居的背景
• 民居是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的映射,位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彝族村寨中的彝居介入和 融合了彝族文化习俗,形成了特有的民居 风格。
• 悬山屋顶
• 日本悬山屋顶名居
• 二、彝族聚落选址与文化习俗承传
• (一)彝族村落的三种类型: • 1、近亲血缘关系形成的生活共同体, 按父亲血缘和家支聚居的同支村落; • 2、是家支个体家庭与亲族杂居于同一 地缘内的亲族部落; • 3、是同一地缘内多姓杂居村落。

彝族当地房屋特点的介绍

彝族当地房屋特点的介绍

彝族当地房屋特点的介绍【摘要】彝族的房屋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体现了彝族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彝族房屋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木质结构,外观简洁大方。

材料丰富多样,包括木材、石头、泥土等,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房屋结构简单而稳固,能够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

彝族房屋保留了传统文化元素,如有特色的图案装饰和雕刻。

彝族房屋建筑不仅是一种居住方式,更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彝族房屋建筑值得传承和保护,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通过传承和保护彝族房屋建筑,可以更好地弘扬彝族文化,让后代了解和热爱这一特殊的建筑形式。

【关键词】彝族,房屋,建筑风格,材料,实用性,舒适性,传统文化元素,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1. 引言1.1 彝族当地房屋特点的介绍彝族当地房屋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彝族人民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彝族房屋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展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在彝族村落中,可以看到建筑风格独特、材料丰富多样的房屋,这些房屋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结构简单而稳固。

彝族当地房屋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彝族特色的彩绘图案和雕刻艺术,体现了彝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彝族当地房屋不仅具有功能性,更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彝族房屋建筑的独特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值得传承和保护。

2. 正文2.1 建筑风格独特彝族当地房屋的建筑风格独特,展现出彝族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

彝族房屋一般采用木结构和土墙石墙相结合的形式,外观简洁大方,屋顶多呈坡顶或歇山顶,整体造型优美稳重。

彝族房屋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建筑风格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

彝族房屋的建筑风格受到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在山区地区多是木质结构,同时考虑了防震抗震的因素。

而在平原地带,彝族房屋则多采用石墙土墙结合的方式,更具有稳固性和耐久性。

凉山彝族民族民居调研报告

凉山彝族民族民居调研报告

凉山彝族民族民居调研报告凉山彝族民族民居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四川省,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之一。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民族,其民居建筑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凉山彝族民族民居的建筑形式、特点及相关文化,以加深对彝族文化的了解,并为保护和传承彝族建筑文化做出贡献。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当地彝族居民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对于传统民居的看法和保护意识。

其次,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对彝族民居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研究。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凉山彝族民族民居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多数建筑采用木框架结构,以方形或矩形为基本平面布局。

房屋采用高地桩基,悬空式结构,既能防止洪涝灾害,又能有效隔热。

建筑外墙采用木板、竹篾等材料,内部则多为土墙,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同时,彝族民居还常常在屋顶上设置亭子和翘角,以增加建筑层次感和观赏性。

四、调研结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凉山彝族民族民居建筑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彝族人选择了现代建筑,传统民居正在逐渐消失。

因此,保护和传承彝族民居建筑文化愈加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并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彝族人民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同时,还可以将彝族民居打造成旅游景点,吸引更多人了解、体验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

最后,学术界应加强对彝族建筑的研究,探索其与彝族文化之间的联系,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指导。

综上所述,凉山彝族民族民居是中国民族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和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保护和传承彝族建筑文化是很有必要的,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凉山彝族民族民居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分析楚雄彝族民居装饰的雕刻艺术

分析楚雄彝族民居装饰的雕刻艺术

分析楚雄彝族民居装饰的雕刻艺术
楚雄彝族地区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彝族聚集地,该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和语言而闻名。

在楚雄彝族聚居区域,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民居装饰件,这些装饰件在其独特的设计和雕刻技艺上展现了彝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彝族民居通常采用斗拱结构,类似于木屋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其墙面采用的是石材而不是木材。

在彝族民居的门口和窗口周围,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精美而富有特色的雕刻艺术品,风格上有些神秘而奇异,却又充满生命力和浪漫情调。

彝族民居装饰的雕刻艺术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图案、符号和注目。

图案主要是彝族传统文化的吉祥动物、植物、虫类等元素的雕刻作品,如螺、蝶、荷叶、花朵等。

这些雕刻作品采用的方式主要是线刻和浮雕,由于石材硬度大、遇水不变形,所以雕刻的图案具有清晰、明亮、美观、不易损伤的特点。

除了图案,彝族民居装饰的雕刻艺术也采用了大量的符号和注目。

符号主要是代表祈祷、保佑、吉祥、幸福、健康等意义的符号,如沙锅、布袋、月牙等。

注目则是一种用来吸收或排泄黄土的装置,同时其悬挂有时也被视为吉祥之物,采用的主要是石质制品。

彝族民居装饰的雕刻艺术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已经与时俱进,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完善。

在当今物质财富和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的文
化遗产,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要赋予其新的现代内涵,为更好地适应当下、引领未来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楚雄彝族特色民居:土掌房

楚雄彝族特色民居:土掌房

楚雄彝族特色民居:土掌房
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

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其间山峦叠嶂,诸峰环拱,谷地错落,溪河纵横,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

州境最高点为大姚县白草岭主峰帽台山,海拔3657米;最低点在双柏县南端的三江口,海拔556米。

州府所在地鹿城海拔1773米,大致为楚雄州坝区的一般海拔高度。

也因为这种多山坡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色的彝族民居“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是一种彝族民房建筑。

多建于斜坡上。

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

房顶又是晒场。

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这样的民居格局十分有意思,因为屋顶是平的,又建于山坡上,错落有致,就形成了你家房顶是我家的晒场的格局,使得邻里之间的互动更有趣了,农闲时,坐在土掌顶上,抓一撮烟丝,用水烟筒咕噜咕噜的抽着,惬意的农家生活,尽收眼底。

彝族撒尼建筑特点探究

彝族撒尼建筑特点探究

彝族撒尼建筑特点探究彝族撒尼建筑是彝族民居的一种主要类型,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下面将探究彝族撒尼建筑的特点。

彝族撒尼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

彝族撒尼建筑一般采用木质结构,以树木和竹木为材料,通过拼接和榫卯等方式进行连接,墙体则采用土墙砌筑,形成坚固的建筑体系。

这种土木结构的特点使得彝族撒尼建筑在抵抗自然灾害,如地震和台风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性能。

彝族撒尼建筑注重与环境的协调。

彝族人民在设计和建造撒尼建筑时,注重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撒尼建筑常常建在山坡上,通过建筑的布局和形式来适应山地环境,并且利用山坡的高差设计出分层建筑,使得室内空间充分利用,提高了利用率。

彝族撒尼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

彝族撒尼建筑的屋顶形式主要有尖顶和歇山式两种。

尖顶屋顶形状像一个帐篷,具有很强的风雨防护能力,适用于山区气候多变的地区。

而歇山式屋顶则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适用于气候较为湿热的地区。

这些屋顶形式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彝族人民对自然的一种崇拜和敬畏。

彝族撒尼建筑注重色彩的运用。

彝族人民常常使用红色、蓝色、黄色等鲜艳的颜色来涂饰房屋外墙,并在墙壁上绘制各种图案和壁画,用以表达吉祥和祝福之意。

这些色彩的运用使得彝族撒尼建筑更加生动和富有活力。

彝族撒尼建筑注重与宗教信仰的结合。

彝族人民崇拜自然,撒尼建筑通常会在室内或周围放置土地公神像和天地神像,以求得神灵的保佑和福祉。

彝族人民在建筑中也会设有祭祀场所和祭祀用具,用以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彝族撒尼建筑具有土木结构、与环境的协调、多样的屋顶形式、色彩的运用以及与宗教信仰的结合等特点。

这些建筑特点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更是彝族文化的瑰宝和传承。

彝族风俗

彝族风俗

建筑习惯: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环境幽美。

村民一般都依照水流和山势的走向,选择向阳、背风、汲水和交通方便的平缓山坡建造房屋。

平坦地区的彝族房屋,一般为土木结构的瓦房。

住宅布局大多是三间正房,分别作为堂屋、卧室和仓库,左右各有两间耳房作为厨房和杂物间,俗称“三间两耳”。

正房正中一间是堂屋,内设俗称“锅庄”的大塘,上面置一个支锅的铁三脚或三块支锅石。

火塘是煮饭烧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围火吃饭、谈天、休憩和待客的场所。

在彝族的传统住宅中,最具特色的是“土掌房”。

它以块石作墙基,用坯砌墙或用当地又粘又韧的红土夯墙,墙上架梁,染上铺以竹木,树枝以及茅草或稻草,上面抹一层稀泥,再铺以细泥土,洒水捶实、拍平,做成平台屋顶。

“土掌房”就地取材,简便易建,冬暖夏凉,舒适宜人。

生活在林区的彝民,他们的传统住宅是“垛木房”。

这是用破了口的原木,交叉堆垛为墙,屋顶盖以劈开的木板为瓦,再压上石块,俗称“瓦板房”。

饮食习俗:平坝彝区的老百性,平日以稻米、玉米小麦、洋芋等为主食,而高寒山区则以玉米、荞麦、洋芋为主食。

副食为蔬菜、豆类、瓜果和羊、猪、鸡等肉类。

逢年过节,或贵客登门,主人要杀鸡宰羊甚至杀猪待客。

同时,他们杀牲不用刀,杀鸡鸭用手捏死,杀羊、猪则用木棒等捶击头部,于是俗称“打牲”,或曰“打羊”、“打猪”。

有趣的是,宰杀之前,主人要请客人先验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意和对客人的尊敬。

烹煮时,主人把剁成拳头大小的肉块下锅炖煮。

吃起来又鲜又香,十分可口。

因肉块似砣,又因用手托着吃,故曰“砣砣肉”。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饮酒,他们喝酒时,常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啜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

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

彝族热情好客。

他们宴客时,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让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

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

同时,就餐后告辞时,客人要赠送一些礼物或留下一些钱,以示答谢。

彝族民居建筑风格样式

彝族民居建筑风格样式

彝族民居建筑风格样式
彝族民居建筑风格样式是由彝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形成的独特建筑特色。

彝族民居多以竹林、木屋和石屋为主,外形简洁,布局合理,屋顶采用椽子搭建,屋脊椽子结构严谨,屋顶下方有悬挑结构,保护屋内不受外界干扰。

屋内布局紧凑,有花窗、窗台、柱子等装饰,窗洞多为圆形,窗台上有花纹雕刻,使屋内充满了浓浓的民族风情。

彝族民居建筑风格样式简洁大方,融合自然与人文,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彝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

隆林保上李宅(彝族民居)

隆林保上李宅(彝族民居)
SPECIAL ISSUE 专刊
李宅剖面示意图 李宅外观
大地之居——广西古建筑地图
隆林保上李宅
(彝族民居)
德峨镇保上村位于百色市隆林至西林县际公路东 北部,为彝族聚居的村寨,亦为著名的彝族火把节圣地。 隆林、西林的彝族在语言、衣饰、习俗上与四川凉山、 贵州西北部、云南楚雄和大理等地的彝族相近。彝族 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儿女结婚后即另建房屋, 自立门户,故民居的规模、体量与此相适应,布局上 有内院式和无院落式之分。
李宅平面格局为三开间,明间与西侧次间前设有 前廊。第一层为主要居住层,正中开大门,门两侧木 板墙上开有较为精美的木格窗。堂屋居中,后半部设 一小间仓库。厨房、火塘布置于东侧厢房,门直接开 向前廊。第二层作贮藏之用。西侧厢房第一层与第二 层均为卧室。为满足卫生需求,猪圈、牛栏另建于屋 外东北方向,可通过厨房东北角侧门到达。
李宅建筑结构吸收了壮、汉民居风格,穿斗构架, 山墙与后墙为土坯砖墙,墙体厚实,开窗较少且较小。 正立面第一层左侧为土坯砖墙,右侧为毛石墙,第二 层用竹笆围护。
44
Copyright©博看网. ll Rights Reserved.

最新民族风情:彝族民居、服饰、婚丧习俗

最新民族风情:彝族民居、服饰、婚丧习俗

民族风情:彝族民居、衣饰、婚丧风俗彝族在普洱全区均有散布,以景东、景谷、镇沉、宁洱、江城居多,其支系有香堂、蒙化、聂苏、拉乌、阿列、倮倮泼等。

香堂人的民居房子多以杂草拌泥巴糊成墙,以栗树为柱,以茅草或苫片盖顶,房内不通风。

蒙化人房子建筑近似白族的三方一照壁模样。

聂苏人住瓦房,土坯为墙,木屋架,有楼。

拉乌人住宅多为低矮的茅草房,以石块和泥土垒墙,栗树杈撑梁,以苫片或茅草盖顶,无窗户。

阿列人选择建房的标准是近水,有丛林、有土地、背风朝阳,地气干燥而缓和,以前住茅草房,此刻瓦房多起来了。

倮倮泼人的住宅较简单,是土坯墙栗树枝茅草顶的民居,近几年各村寨建盖了一些瓦房,土架梁一楼一底,房延增建“插厦房”。

彝族阿列人妇女喜穿白衬衣外套青领挂.腰系绣花围腰、包黑蓝二色头巾,坠耳饰,环下坠一块银片。

胸前常佩银三丝。

蒙化人妇女包青布头,头顶处盖一块兰布顶巾,腰系黑镶花边的围腰;喜爱穿蓝黑色的外套或穿白衬衣套黑马夹,男衣衣扣用单扣,女衣用双扣,裤子以流行时装为主,个其他穿自缝大摆裆裤。

香堂人婚前女装穿短袖,衣领袖口和托肩上绣着新奇的图案,衣裳后部较长,要能掩盖臀部,系绣花边的围腰,长能掩膝,头戴鸡冠帽,帽镶银泡、银响铃。

倮倮泼人妇女上穿满襟衣裳钉银扭扣,衣领托肩有花纹图案,腰系黑围腰,绣花边。

头包绣花包头,前额一排银泡,耳坠银环、手带银镯,穿绣花翘头鞋,胸前挂银练带和银针筒。

尼苏人妇女爱穿长尾衣裳,肩绣图案。

彝族婚礼丰富多彩。

香堂人婚礼分三天进行,主假如跳笙作乐,不吹号,不搭棚,不骑马、不抬轿。

新娘由数人背着到新郎家,送亲与迎亲人数相对是双数,表示成双成对之意,拜过神灵父亲母亲,新娘新郎要争坐床,抢得坐床头者当家。

阿列人娶亲要八个人,骑八匹马,打四周彩旗,提两个灯笼,两个提箩 (盛斋饭 ),到新娘家新郎要叩拜灶房,茶房、酒房和库房,拜家神,最后拜岳父亲母亲。

新娘家要给新郎挂红布,新娘接到新朗家门口时,要在棚子外设香案,杀鸡退喜神,而后入门拜家神和公婆。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色彩浅析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色彩浅析

236城市地理凉山彝族传统民居色彩浅析包静(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摘要:伴随着全球化的来袭,彝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色彩环境被新建筑群一点一点淹没,城市面貌都在趋同化。

地方的传统民居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与特色。

为了延续彝族传统民居的特色,找到彝族传统民居的用色标准,进而对彝族传统民居色彩进行探讨。

关键词:凉山彝族;传统民居;色彩分析引言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地,这片土地孕育了彝族人民。

直至新中国建立之前它还一直处于奴隶制社会。

其中凉山彝族的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是彝族的闪光点。

但是随着城市化、全球化的进程,彝族传统地域特征逐渐淡化,怎样保护彝族传统文化不丧失,怎样保护地域建筑特色是一个值得思想的问题。

1.凉山彝族色彩文化根源研究凉山彝族建筑类型比较单一,其建筑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凉山彝族的居住建筑,包括村寨、住居院落、住居单体等实体。

由于凉山彝族地区有丰富的人文环境和复杂的地理环境,这就造就了彝族地域独特的艺术特征与色彩文化。

凉山彝族民居的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有生土木架构和木构瓦板房,这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类型,瓦板房中的搧架结构也是彝族建筑的一大特点。

在彝族人民长时间生产和生活中,彝族人民已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建筑模式与风格。

以及他们习惯的用色比例与色彩饱和度的选择,比如在彝族传统民居中生土等材料都是保持了原色没有添加色彩来修饰。

整体感觉朴实质朴,与周边环境很好地融为一体。

这些墙体变干后表面的色彩变化由黄色变为黄棕色甚至后边有一点发红的色彩,这都是自然原本的色相.土壤中夹杂的竹条以及牛粪干了之后,远看这种粗糙的肌理给彝族传统民居一种淳朴的艺术氛围。

彝族人有原始的三原色,就是黑、红以及黄。

彝族人给每种颜色都赋予了文化寓意。

黑色,称为尚黑,象征着山脉与土壤,代表着来年的丰收。

所以彝族人民都是崇尚黑色的。

红色,称为爱红,在彝族人眼里是辟邪消灾的神圣色彩,对于红色的崇拜主要分为两个一是彝族人民的火把节是崇高神圣的,还有就是火可以赶走不吉利的东西,是彝族人民希望之火神圣之色。

彝族民居

彝族民居

2011年 31日星期四7 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7时 29分16秒 29分16秒
彝族民居
2
彝族民居——杈杈房 一、彝族民居——杈杈房
杈杈房 是旧时彝 族的传统民居,流行 于贵州彝区,为贫苦 阶层居住的一种简易 房舍。一般以两根插 入地下的树叉作柱子, 一根树棒横在叉上作 为横梁房架,四面用 茅草遮掩而成,无墙 壁。是——种风篱居 壁。是——种风篱居 所的古老居住形式。 凉山过去的原始棚屋 也属此类。
瓦房 土掌房 闪片房 垛木房 茅草房
居住习俗彝族实行一夫五妻制 的小家庭,儿女婚后另建住房,自 立门户,仅幼子与父母同住。彝家 院落宽敞,以供生产和生活之便, 尤其是在置办红白喜事时,可以广 纳宾客。居室内,正房堂屋靠墙处 供奉着天地祖宗处于牌位,供桌上 摆设着香炉及虎、狮雕像;正中安 放八仙桌,用于接待客人;左侧有 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块石头支成, 俗称“锅庄”,用以取暖御寒,热 水烤茶,火塘周围是家人围坐议事 的地方。正房两侧房间为当家儿子 媳妇的卧室,兼存放贵重物品。一 般长子居左,次子居右。老人、小 孩及客房设在侧厢房。大门后做磨 房,正房楼上是粮仓,楼下为畜厩。
彝族民居
17
2011年 31日星期四7 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7时 29分16秒 29分16秒
彝族民居
18
2011年 31日星期四7 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7时 29分16秒 29分16秒
彝族民居
19
2011年 31日星期四7 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7时 29分16秒 29分16秒
2011年 31日星期四7 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7时 29分16秒 29分16秒
彝族民居
1
民居在我国西南地区,彝族分 布范围较广。因此,其民居类型为 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 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 显得比较复杂,不过彝族民居在各 民族中却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说 来,彝族民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 类: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之美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之美
2017·03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之美
◇杨 军 栾翠霞
摘 要: 文章简要介绍了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类型, 不同类型民居建筑的布局结构、 功能及特色。 从村庄 选址环境、 建筑布局形式、 建筑实用功能等方面, 重点分析了彝族民居建筑所蕴涵的艺术美学思想, 并通过对 建筑具体构件的描述, 展现彝族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及其对装饰艺术手法的熟练运用, 体现艺术美 学在建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为研究彝族民居建筑艺术美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并保 护彝族民居建筑, 重视彝族民居的艺术美学思想。
关键词: 彝族传统民居; 建筑艺术美学; 装饰艺术; 艺术手法; 多样性
一、引言
彝族在云、贵、川一带广泛分布,由于地形复杂,在 对不同地貌及微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顺应过程中,创造了经 济适用、风貌独特的地方建筑类型。彝族民居建筑在整体 布局、建筑结构、建筑材料、装修装饰上都独具特色,尤 其是建筑中对色彩、绘画、雕刻的运用更是体现了彝族人 民对于色彩、图腾文化、雕刻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思想, 体现了古代彝族先民的雕刻与绘画技巧,用心灵筑建的彝 族民居建筑处处都体现了美学价值,蕴涵着无限的艺术美 学文化。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破 坏,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城市中拔地而起,钢筋混泥土的 四方盒子走向农村,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渐渐被人们忽 视。
图 1 土掌房
图 2 彝族瓦房
图 3 一颗印
2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VIRONMENT&ECOLOGY 【城市建筑研究】
图 4 楚雄州紫溪彝村风貌
图 5 庭院环境
图 5 单厦大门
水”形式。 (三) “一颗印”建筑 “一颗印”建筑由土掌房围合封闭的形式与茅草房、垛
木房、瓦房的斜面坡顶建筑特点相结合,同时吸收汉族民 居建筑的特点而形成。典型的“一颗印”民居建筑呈方形, 由正房、厢房和围墙围合而成 (图 3)。一般正房有三间, 左右耳房各两间,正房檐下形成八尺深的倒座,正房较高, 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俗称 “三间四厢倒八尺”。正房前面加上高度为 2 米左右的围墙, 形成一个布局紧凑、方方如印的围合空间,故称为“一颗 印”。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 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 布置。

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

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

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蒋志聪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

彝族喜温凉,恶酷热,村寨多坐落在高海拔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

《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放火案越西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

彝族村寨往往以某一父系血统家支为基础,纳入一些有姻亲关系的人户,形成高山地区十来户,二半山区二三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

矮山平坝地区四五十户不等的村落,一家一院。

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

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

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

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凉山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

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

木瓦板长2米左右。

下层铺薄,上层则在下层两板相隔处置一板。

彝语上层叫“平补”,下层叫“平莫”。

盖好后用板条横搭瓦板上,置较重而稳的石块压在其上。

每年雨季前轮翻一次木瓦板。

木瓦板不用锯解,用特别的木材和专门的剖瓦刀剖开,这样就有自然的纹路,雨水可以顺此而流。

高寒山区的彝族群众主要居住瓦板房。

土木瓦房,木结构,土为墙,瓦盖顶。

坝区彝族基本上都建土木瓦结构的房屋,多为单家独院,庭院面积与宅基地大小相当。

住房几乎都是长方形平房,十板墙房屋高度一般约3.5米左右。

城子古村彝族土掌房民居演变研究

城子古村彝族土掌房民居演变研究

原住居民已搬出去,受损的建筑正在修复,虽然古村整体格局没有改变,但是已成为空心村,往日的生机已不复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云南城子古村土掌房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空间形态三个方面的演变进行研究,梳理城子古村土掌房的历史文脉和村落现状,总结土掌房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阐述土掌房的特征和生态价值,并对土掌房的传承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彝族土掌房建筑材料的演变1.1土掌房的建筑材料的演变趋势目前,云南现存的土掌房村落已不多,2020—2022 年笔者曾多次对泸西城子古村彝族土掌房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到城子古村从土掌房的建造时间上,可分为大营、中营、小营三个部分(见图2)。

第一阶段的土掌房为大营部分,有600多年的历史,最原始的土掌房存在于大营部分,现已经被破坏。

这一时期的土掌房很简单,没有装饰和其他复杂的材料,由土、石头和木材三种基本材料建造。

第二阶段的土掌房为中营部分,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这时期的土掌房受汉文化的影响,形成彝族汉结合的风格,其中门、窗和屋顶均有使用竹元素,窗户的尺寸逐渐变大,且开始使用一些现代建筑材料,如白涂料[2]。

第三阶段的土掌房是小营部分,有一二百年的历史,是在第二阶段土掌房的基础上进行装饰和加固,使用了竹元素,在屋顶上还使用了瓦片、瓦当作装饰,同时添加防雨材料,用水泥对屋顶进行覆盖。

小营时期,出现了具有汉式建筑精髓的建筑构件,如门头、坡顶、方斗拱。

在300多年的民族融合过程中,衍生出内部汉式结构外观为彝族建筑的彝汉风格聚落。

2016年之后,村民陆续搬入城子新村,新村建设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建筑材料已不再是土木等传统材料,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等现代材料,但修建成本较高。

1.2传统土掌房的建筑材料传统土掌房的建筑材料都是用当地易获得的材料建造的,采用当地材料,建造方便,成本低。

这些天然建筑材料不仅价格更便宜,而且可以帮助村民快速解决建筑材料的问题。

其中,摘要 土掌房是彝族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云南省特有的建筑形式之一,也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冬暖夏凉、就地取材、经济环保等优点。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内涵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内涵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内涵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彝语,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四川的21个地级行政区之一,凉山自古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

彝族居住形式与其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长期的生活实践,使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发明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

《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凉山彝族境内陆形极其复杂,多高山、丘陵等地形,其地质活动频繁,使得当地民居建筑难度极大,为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在修建前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

同时当地居民“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使其在进行民居选址时极注重山水形式。

彝族依山而居,通常选择依山临水位置,并多位于河谷山区的阳坡。

选择山脊处建筑民居,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同时多选择环山地区建居,以有效降低大风对生活的影响。

选择青龙白虎环抱之地,即山山交汇的凹陷处。

此地必有水源,土质肥沃,林木茂盛,极利于居民耕作生活,也便于安全防御,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势。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构件形式都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墙的形式有许多种,各具特色并具有极强的使用性能。

建筑中利用木板墙拼接,可组合出不同的纹路图案,或直接在木板墙上进行雕刻,使之携带装饰性的花纹,如木格花窗等。

木板墙的拼接方式多是平行拼接,因其拼接简单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室内木板墙上的方孔设计多是用于采光,也可用作射击防御,充分发挥墙体的实用性。

民居选取合适的杉树作为原材料,沿着树木的纹路将其切开,利用柴刀、楔子等工具将切口处的木片剥落,要注意保护纹路的完整性,再打磨木片边缘,制成一定规格的木瓦片,木瓦片用火烤干并熏成浅黑色。

在搭接时上方的瓦片要压在下方的瓦片上,左右方向上的瓦片要采用此起彼伏的错落搭接方法。

彝族民居特点

彝族民居特点

彝族民居特点茅草房西街口乡月湖一带保存较多。

一般为土木结构,以石块垫基,夯土筑墙,用结实的圆木或方木为柱。

虽是夯土为墙,却十分牢固,传几代人而不坍塌。

茅草房为双面坡斜顶,用草盖顶。

盖草顶时,先打尽草绒,泼上冷水让风吹,接着放火燎茅草,浸透水的部分因风吹不干而不被火燃烧,形成结实的草顶。

这种房屋建盖时,山墙筑得较高,高度超过茅草屋顶,并在山墙上盖石板。

其作用是,发生火灾时让山墙挡住风力和火苗,控制火势,尽量避免火舌乱窜,殃及四周邻居。

这种茅草屋比起砖瓦房简陋,但节约费用冬暖夏凉。

篱笆房主要分布在圭山乡的合和村一带。

这种房屋的结构与瓦房相同,上、下两层,上层仓储粮食,下层住人,关牲畜,屋顶盖瓦片。

以条石做墙基,以竹条、树条或藤条编织成篱笆,再糊上泥巴,涂刷平坦,成为墙壁。

石板房主要分布在圭山乡的糯黑村。

这一带绿树成荫,群山环抱,为这里的彝族提供了建盖房屋的木材和石料。

勤劳智慧的彝族人民借此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石板房。

这种房子多为两层楼房,楼上、楼下各三间,梁、柱、椽、楼均为木料,山墙、背墙和围墙用石板垒砌,地板用薄石板铺成。

该村附近的群山多为石山,人们上山采石,依照石头的纹理改制成大小不等的石板条,建造出比砖木、土木结构更为坚固结实,更为整齐美观的石板房。

风篱房丰富多彩的彝族建筑形式中较古老的一种居住形式。

今撒尼人建盖的牛车棚、舂碓棚就是古代风篱的延续和发展。

风篱的建筑结构特别简单,用两根上端带杈的树杆插入土中做柱子,用一根树杆横搭在两根柱子的树杈上做梁,再用数根树杆并排搭在梁上,一端落地,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盖树枝、茅草之类的东西,用来遮风避雨。

这种居住形式的发明改变的彝族先民"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的穴居生活,是彝族建筑史上的一大发明和进步。

土库房以圭山乡海邑村为典型。

这种房子俗称"土掌房",以土、木、石为原料,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牧畜。

屋顶平坦,其构造是以块石做墙基,用土坯或泥土夯墙,无柱无梁,在筑好的墙上直接铺上一层木棍、木板或木条,上覆茅草,再铺一层不含杂质的泥土,洒水抿捶,形成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建筑的瑰宝
——彝族民居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展成熟,民族建筑元素丰富的少数民族,每个地区的不同支系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受到彝族文化影响的典型彝居则大致分为五类,分别为杈杈房、木罗罗房、瓦板房、土掌房和三房一照壁。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频繁思念迁徙中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习俗的20多个支系,人口约657万,居全国各民族人口排列的第10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四省区。

作为农牧兼营的民族,彝族村寨多选择在地势险要的高地
或斜坡上,或靠近河谷的向阳坡地。

在高山区一般为散居,平
坝河谷地带则为聚居。

彝族民间对住址的选择与民间信仰紧密
相连。

虽各地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将“上边有坡养羊,下边有
田种粮”作为理想的地方。

杂居区的彝族受汉族“风水”观念
的影响,选择房基地时多考虑“龙脉”宝地。

彝居作为我国民居之一,与其他民族建筑一样是彝族社会
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逐渐累积沉淀、承传的产物。

尽管不同时
基地选择
期、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彝居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却受到彝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选址,从室内空间布局到居室功能,从建筑结构构造到装饰,都映射出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

每个地区的不同支系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受到彝族文化影响的典型彝居则大致分为五类。

(一)杈杈房这是旧时彝族的传统民
居,常见于贵州彝寨和四川凉山彝村,是贫
苦的阿加和呷西居住的一种简易房舍。

一般
以两根插入地下的树杈叉做柱子,一根树干
横在叉上作为横梁房架,四周用茅草或竹遮
掩围合而成,无墙壁。

(如右图)
(二)木罗罗房这是小凉山林区曲诺居住的传统民居。

就地取用原木纵横交错叠成并式结构,构成房屋的整体,由下部支撑结构和上部庇护组合而成为复杂式纯木结构居舍。

(三)瓦板房这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民居。

墙体主要有土夯墙、竹笆墙、木板墙或混合墙四种,墙上安放栋梁构成屋架,上部从两边向内多层出挑,且层层抬高,构为内拱。

外墙也采用多层出挑,类似室内拱架。

屋机耕多为悬山,在双坡屋面上盖有两层木瓦板,下层在两板相砌处搁一板再用石板压上。

除此之外,也常见石板、瓦片、禾草作屋面材料。

(四)土掌房这种民居多见于云南南部彝区。

其特点是先用粘土筑墙,墙高到2-3米时用木椽封顶。

顶上铺粘土,然后经洒水捶压形成平台屋顶,顶上可作晒场或凉台,室内冬暖夏凉。

土掌房有正房、厢房之分,正房为三开间两层楼房,厢房为平房。

土掌房主要流行在云南中部哀牢山、无量山的广阔山区,这里的彝族村寨多修建于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

土掌房的结构是用木梁承重,四周夯土为墙或垒石、土坯墙,内隔墙用木板或土坯。

木梁上架横梁和檩条,上面铺木板或劈柴,
其上再铺柴草和粘土,拍打严实,即可
防雨防寒。

土掌房一般包括楼层(正房)和平
房(厢房)两部分,楼层的存粮间直通
平房房顶,是晾晒农作物或堆放粮草、
瓜果的场所。

讲究的还有“正三两耳”
围建成封闭庭院式。

正房高大,楼下是
家长住以及待客的地方;矮小的耳房为
厨房和子女住的地方。

土掌房模型
(五)三房一照壁这类彝居常见于云南大理一带。

主房顺山而建,两侧耳房较低,再加一照壁,为土木结构的组合民舍建筑。

屋顶为瓦盖或草盖,有的带履,有的不带履,吊履、鹦哥房用木板搭成踩楼。

主房高于耳房,主次分明,布局协调。

前面垂檐形成前出廓的势态,以一排柱子为主的屋梁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后三面用地基墙围护,前面及室内用木板分隔,主房由墙到顶,屋面排出。

三房一照壁(主房)照壁
彝族建筑没有巍峨雄壮的殿宇、神庙、陵墓,表现其建筑工艺的是独具风貌的民居。

彝家建筑民居十分精妙,可谓独树一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凡彝家工匠,修房前没有图纸,全凭经验及主人家的要求造屋。

其二,房梁及各种穿枋、斗拱等装饰都在地面组装完后,择吉日在一天之内整体上柱。

其三,整个房屋构成全是穿枋、斗拱,不用一根铁钉,也不用一点粘胶。

其四,装饰精美,屋檐大多数是吊牛角和墙壁隔板花纹,看上去十分美观。

在屋檐下的垂柱和隔板上还雕刻有多种纹样图案,垂柱下端的牛蹄上刻有山和马牙形,蹄头上刻有河流纹样,蹄尖朝内,以示招财进宝;垂柱尾端饰有线团形、灯笼形、牛头和牛嘴形,以示祛邪。

墙壁隔板,用镶条和装板榫镶而成,有的用镶条拼嵌成图案,有的将隔板镂空纹样成“米”字形或
山川、日月星辰、羊角、
鸡眼、篱笆、鱼刺、花瓣
等纹样。

彝族民居最富特
点的是,一批工匠修建十
家房屋、百家房屋,却找
不到两间完全相同的房
屋,就是同一间房屋,在
各部位的装饰上也找不
到完全相同的花纹图案。

装饰
总的来说,彝族民居的装饰尚处于初始阶段。

传统民居外形简单朴素,接近对称形式,大门入口及屋檐是装饰重点。

大门上常做各种拱形图案并带有门楣。

门楣刻有日、月、鸟、兽等纹饰,屋檐下封檐板刻有粗糙的锯齿形和简单连续图案。

屋脊中部及两端也有简单的起
翘及起拱;山墙的悬鱼、屋檐的挑拱、垂花柱、屋内的梁枋、拱架也刻有牛、羊头及鸟兽花草等线脚装饰的浮雕。

室内锅庄石上及石础、石门槛上雕刻怪兽神鸟、卷草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亦有在室内的木隔板上刻有对称均匀的连续四方火镰纹及圆形花饰,极富装饰效。

参考文献
[1]李嘉华,王营池.环境建筑与创作:对传统建筑的借鉴与发展[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2]普忠良,杨庆文,张柄廷著.彝族———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韦安多主编.凉山彝族文化艺术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