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公共选择理论-PPT精品
合集下载
第四章_公共选择理论.ppt

公共物品、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
制度。
9பைடு நூலகம்
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 ·布坎南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 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 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10
决策环境的划分
决策环境
市
价格反映 偏好 企业提供 私人产品
场
非 市 场 投票反映 偏好 政府提供 公共产品
企 业
私 人
公共选择理论
Public choice theory
1
推荐阅读书目:
《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 阿马蒂亚·森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公共经济学》 朱柏铭 江大学出版社 《公共部门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黄新华主编
2
公共选择理论,在英文文献里也称为“公
共选择”,“集体选择”,“公共选择经济
学”,“政治经济学”等,是一门介于经济学 与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以经济学的
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
作为分析工具,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 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揭 示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
3
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 南
4
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美国人,将政治决策的分 析同经济理论 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1986年诺 贝尔奖获得者。 重要著作: 《财政理论与政治经济体系》(Fiscal Theory and Political Economy); 《同意的计算》(The Calculus of Consent》与塔洛克(G.Tullock )合著; 《自由的限度》(The Limits of Liberty); 《赤字的民主》(Democracy in Deficit》与瓦格纳(R.Wagner)合 著; 《宪法合约的自由》(Freedom in Consitutional Contract); 《课税的权力》(The Power to Tax)与布瑞南(G.Brennan)合著 ; 《法则的理由》(The Reason of Rules)与布瑞南合著; 《自由、市场与国家》(Liberty, Market,and State); 《经济学:在预测科学与道德哲学之间》 (Economics:Between Predictive Science and Moral Philosophy); 《宪法经济学探索》(Explorations into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第四章_公共选择理论.ppt

35
3、最优多数规则
min总成本=min(决策成本+外在成本) 成本 E+D E
E是外部成本曲线 D是决策成本曲线 E+D是总成本曲线
D
0
N*
N
人数
36
(三)投票悖论(voting paradox)
第一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三选择 投票者 1 A(计) B(汽) C(电) 投票者 2 投票者 3
B C
C A
A B
分析:1.我们进行两两配对投票
2.只允许投票者分别投一票
结论是:A>B>C>A
37
(四)投票悖论的产生
1、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单峰偏好,是指个人在一组按某 种标准排列的备选方案中,对其中一
个方案偏好程度最高,对其他方案的
偏好程度都低于对这个方案的偏好程 度。离开这个方案后,对其他方案的 偏好程度都逐渐递减。
这一定理的一个重要含义是强调无论在何种规则 下,政府决策偏差都是难以避免的。
24
偏好表达 选择规则 个人偏好 政治均衡:如果全体社会成 员根据一定的规则,就公共 政治均衡 社会偏好
产品的供给数量及相应税收
的分摊达成了协议,所形成 的稳定的政治状态。
25
(二)偏好显示 1、偏好显示的途径 通过投票表达(直接或间接投票) 通过发言表达(书面或口头表达)
那么该组织或该整体社会可能会一事无成。
33
2、多数投票规则
包括:简单多数、绝对多数和
相对多数等,它们与一致同意的差 别是把多数人的偏好当作社会偏好 ,把多数人的利益当作公共利益。
34
多数投票规则具有如下特点: (1)其决策结果具有强制性,它允许多
公共经济学第四讲 公共选择理论

6.思考与练习
5.1 政府失败的含义 5.2 政府失败的表现 5.3 政府失败的深层原因与克治
6.1讨论题:火车站也有设租的机会吗? 6.2 练习 6.3案例分析题
1、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1.1 公共选择是什么 1.2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切入点
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划分
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前提: 经济人假设 1.4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非市场决策的研究意义
谁作出决策?——政府部门 如何作出决策?——决策机制 偏好如何表达?——投票 民众对非市场决策过程如何施加压力?——利 益集团 政府的结果是否反映民众的偏好? 政府自身规模扩大?
1.3 公共选择理论的 研究前提——经济人假设
经济理性人:人具有自利性理性,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 是谋求私利的最大化。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采用经济市场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政治市 场,从价格理论和实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政府的行 为。 认为政府是被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个人所 利用,在社会范围内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机构, 否认政府是为公众谋福利的。 坚持市场至上。认为政府应该建立在效用和利润最 大化的原则之上。 该派自由主义色彩较明显,观点大多与弗吉尼亚学 派相左。
1.4-2 边际分析方法
经济学原理之一: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个人选择行为的依据或标准:要求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个人的最佳决策点: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
边际分析方法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运用:
公共选择所探讨的基本问题:政治过程的个体(选民、政 治家或官僚等),其在某一事项上增加(或减少)投入所 带来的净收益(或净损失),与同样投入在其他事项上所 可能带来的净收益(净损失)相比,是多还是少。
公共选择理论ppt课件

概述
01
PART
公共选择理论基本特征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机制坚持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
概述
01
PART
公共选择理论与传统理论区别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假设政府制定决策时以公共利益为目的,政府和经济政策得制定都被看做是外生给定的。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彼此独立、互不相干。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虽然论述了政府各项财政政策及其效果,但没有讨论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以上两种理论都没有走出“仁慈政府”的误区,没有把经济政策的制定看成决定经济活动的内在因素。而这就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背景及理论基础
02
PART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思想渊源:从公共选择理论思想本质上说,古典经济学是其最根本的思想来源。同时也受到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影响,才会重新评价经济自由主义,重新估价市场的真正含义和作用。布坎南曾说过,他早年曾经是一名“忠诚的社会主义者”,后来通过对市场过程的重新理解,他才发生了转变。理论基础: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和林达尔都企图用边际价值来说明公共行动决定。由于政治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规则内做出的选择,所以维克赛尔认为规则极其重要。改革的方向必须集中于改变决策规则,而不是通过对决策行为人施加影响来改善预期的结果。对公共学派的经济学家产生巨大影响。意大利经济学家庞塔雷奥尼、德·马尔科、萨克斯等人提出的两种国家模型,为公共选择理论所接受。一是垄断专制国家的模型,其前提是各个统治集团都是自私的,被统治集团只能被动接受或者抵制统治集团的决策。所以,统治集团会选择一种被统治集团抵制程度最小的财政结构。二是民主国家模型,其公共决策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每个人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的承受者。
背景及理论基础
02
PART
偏好体系是稳定的、有序的,理性排序是经济学对个人偏好的起码要求。公共选择学派假定公共选择中的个人行为像他们在经济市场上一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按照经济人的行为来分析政治家的类似行为。 把交换的经济思想引入政治活动公共选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派认为,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交换,市场机制可以看成是各种交换的过程。于是公共选择学者将这种观点用于对政治过程的观察。经济市场上的交换发生在个体之间,而政治市场上的交换发生在集团之间。经济市场基本上是一种商品的交换,而政治市场是“服从与统治的交换”。在个人单独保护自己的利益的成本过高时,选民与政府之间以服从换取安全。政治交换中有非自愿的成分。
01
PART
公共选择理论基本特征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机制坚持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
概述
01
PART
公共选择理论与传统理论区别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假设政府制定决策时以公共利益为目的,政府和经济政策得制定都被看做是外生给定的。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彼此独立、互不相干。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虽然论述了政府各项财政政策及其效果,但没有讨论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以上两种理论都没有走出“仁慈政府”的误区,没有把经济政策的制定看成决定经济活动的内在因素。而这就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背景及理论基础
02
PART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思想渊源:从公共选择理论思想本质上说,古典经济学是其最根本的思想来源。同时也受到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影响,才会重新评价经济自由主义,重新估价市场的真正含义和作用。布坎南曾说过,他早年曾经是一名“忠诚的社会主义者”,后来通过对市场过程的重新理解,他才发生了转变。理论基础: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和林达尔都企图用边际价值来说明公共行动决定。由于政治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规则内做出的选择,所以维克赛尔认为规则极其重要。改革的方向必须集中于改变决策规则,而不是通过对决策行为人施加影响来改善预期的结果。对公共学派的经济学家产生巨大影响。意大利经济学家庞塔雷奥尼、德·马尔科、萨克斯等人提出的两种国家模型,为公共选择理论所接受。一是垄断专制国家的模型,其前提是各个统治集团都是自私的,被统治集团只能被动接受或者抵制统治集团的决策。所以,统治集团会选择一种被统治集团抵制程度最小的财政结构。二是民主国家模型,其公共决策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每个人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的承受者。
背景及理论基础
02
PART
偏好体系是稳定的、有序的,理性排序是经济学对个人偏好的起码要求。公共选择学派假定公共选择中的个人行为像他们在经济市场上一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按照经济人的行为来分析政治家的类似行为。 把交换的经济思想引入政治活动公共选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派认为,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交换,市场机制可以看成是各种交换的过程。于是公共选择学者将这种观点用于对政治过程的观察。经济市场上的交换发生在个体之间,而政治市场上的交换发生在集团之间。经济市场基本上是一种商品的交换,而政治市场是“服从与统治的交换”。在个人单独保护自己的利益的成本过高时,选民与政府之间以服从换取安全。政治交换中有非自愿的成分。
经济学第四章公共选择课件

➢坚持一致同意规则的结果有可能达不成集 体决策。
00:28
返回
19
• 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根据既定的规则,就 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以及相 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就取得 了所谓的政治均衡。
• 税收份额:也称为税收价格,是指事先公 布的投票者——社会成员——所须承担的 税收数额,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 务的单位成本的一部分
00:28
13
• 林达尔Lindahl设计了一种机制,通过一致性规 则决定公共物品的提供。
• Lindahl均衡如何实现? • 设想一个拍卖者,宣布每个人的纳税份额,在这
个份额下,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选择相同的公共 品数量,则达到均衡。如果选择的公共品数量不 同,则拍卖者宣布新的份额,直到均衡为止 • 可以证明,结果是Pareto有效的。
• 在公共选择论看来,理性的个人是决策的基本单位,集体 行动不过是由单个个人行动组成的,公共利益也不过是个 人利益和偏好的汇总和表达,因此集体决策或公共选择最 终分析基点,必须落实在政治过程中单个的个体——投票 者(选民)、政治家、官僚等的决策分析上。
00:28
6
➢ 经济人假设
•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最基础的假设前提,即现实 中的人是利己的、理性地追求自身效用或利益最 大化的。
00:28
24
边
际
效350
( 元 )
益 、 成 本
、
税
收
∑MB
MC=AC
50
t
MBA MBB MBC MBM MBF MBG MBH 保安雇佣量(个)
012345 67
00:28
25
A
B
C 投M 票F 者G
H 投票结果
00:28
返回
19
• 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根据既定的规则,就 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以及相 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就取得 了所谓的政治均衡。
• 税收份额:也称为税收价格,是指事先公 布的投票者——社会成员——所须承担的 税收数额,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 务的单位成本的一部分
00:28
13
• 林达尔Lindahl设计了一种机制,通过一致性规 则决定公共物品的提供。
• Lindahl均衡如何实现? • 设想一个拍卖者,宣布每个人的纳税份额,在这
个份额下,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选择相同的公共 品数量,则达到均衡。如果选择的公共品数量不 同,则拍卖者宣布新的份额,直到均衡为止 • 可以证明,结果是Pareto有效的。
• 在公共选择论看来,理性的个人是决策的基本单位,集体 行动不过是由单个个人行动组成的,公共利益也不过是个 人利益和偏好的汇总和表达,因此集体决策或公共选择最 终分析基点,必须落实在政治过程中单个的个体——投票 者(选民)、政治家、官僚等的决策分析上。
00:28
6
➢ 经济人假设
•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最基础的假设前提,即现实 中的人是利己的、理性地追求自身效用或利益最 大化的。
00:28
24
边
际
效350
( 元 )
益 、 成 本
、
税
收
∑MB
MC=AC
50
t
MBA MBB MBC MBM MBF MBG MBH 保安雇佣量(个)
012345 67
00:28
25
A
B
C 投M 票F 者G
H 投票结果
课件4公共选择

第三节 投票交易
一.互投赞成票 互投赞成票概念:如果投票者对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提案愿意对某些与其关系重大的问题进行 的投票交易。 特点: 1.投票交易只有在与提案有关的效益和损失不对 称的情况下才发生。 2.投票交易大大增加了某些提案在简单多数规则 下获得通过的机会。
二.隐含的投票交易
隐含的投票交易概念: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提案组合在一起,进行投票。 特点: 1.一揽子提案项目的提案形式。 2.投票决策取决于其对这些项目的相对偏好强度。 3.赞成或不赞成其一,必赞成或不赞成二、三等。
3、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征在于:把经济 学的研究对象拓展到以往被经济学家视 为外部因素而由政治学研究的传统领域; 把人类的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作为统一 的研究对象,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 以经济人为基本假定和前提,运用微观 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解释个 人偏好与政府公共选择的关系,研究作 为投票者的消费者如何对公共物品或服 务的供给的决定表达意愿。
投票者对每年焰火燃放的排列: 所有投票者都具有单峰偏好
第一种选择 第二种选择
第三种选择
投票者 A B` C
3 1 2
2 2 1
1 3 3
单峰与多峰
如果所有的投票者都呈单峰形: 则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是唯一的。 逆否定理成立 中间投票者定理成立
三.多峰偏好的存在
主要将两个问题 1.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与单峰偏好一致性, 并用坐标图来说明 2.客观存在着多峰偏好与公共物品的边际 效益递减规律矛盾。举例说明
六.中间投票者
中间投票者:当所有投票者按照各自偏好的结 果进行排列时,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结果的 中间状态的投票者。 如果所有投票者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 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状态,那么,中间投票 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 规则下的政治均衡。在公共经济学中,它被称 作“中间投票者定理”。 1、简单多数规则下的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那 个提案会最终获胜。 2、不能保证51%的投票者将获得他们最偏好的 结果,只有中间投票者可获得其最偏好的结果
《公共选择理论 》课件

出
发展:20世纪 50年代,公共 选择理论逐渐 形成,成为经 济学的一个重
要分支
成熟:20世纪 60年代,公共 选择理论在学 术界得到广泛 认可,成为经 济学研究的重
要领域
应用:20世纪 70年代,公共 选择理论开始 应用于政策制 定和公共管理 领域,对政府 决策产生重要
影响
理性人假设:假设每个决策者都是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集体行动假设:假设集体行动能够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信息不对称假设:假设决策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结果偏离最优 外部性假设:假设公共决策存在外部性,即决策结果对非决策者产生影响
选民的短视行为:在公共选择理论中,选民往往只关注短期利益,缺乏对长期后果的考虑。
政治家的机会主义行为:政治家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而非公共利益,通过操纵信息、利益交换 等方式来获取选票和权力。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选民的短视行为和政治家的机会主义行为,公共政策往往难以实现最 优化的社会福利。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加强信息披露、建立激励机制等,以改善公共政策的制 定和实施。
公共选择理论在 公共品供给中的 应用
公共品供给的决 策机制
公共品供给的效 率与公平
公共品供给的监 管与评价
成本:政府规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监管、执法、行 政管理等方面的成本。
收益:政府规制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提 高社会福利水平。
成本-收益平衡:政府需要在成本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选择最优的规制方 案,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政治市场:政治决策者、选民、 利益集团等参与者构成的市场
经济人假设:政治决策者、选 民、利益集团等参与者都是追 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
发展:20世纪 50年代,公共 选择理论逐渐 形成,成为经 济学的一个重
要分支
成熟:20世纪 60年代,公共 选择理论在学 术界得到广泛 认可,成为经 济学研究的重
要领域
应用:20世纪 70年代,公共 选择理论开始 应用于政策制 定和公共管理 领域,对政府 决策产生重要
影响
理性人假设:假设每个决策者都是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集体行动假设:假设集体行动能够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信息不对称假设:假设决策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结果偏离最优 外部性假设:假设公共决策存在外部性,即决策结果对非决策者产生影响
选民的短视行为:在公共选择理论中,选民往往只关注短期利益,缺乏对长期后果的考虑。
政治家的机会主义行为:政治家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而非公共利益,通过操纵信息、利益交换 等方式来获取选票和权力。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选民的短视行为和政治家的机会主义行为,公共政策往往难以实现最 优化的社会福利。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加强信息披露、建立激励机制等,以改善公共政策的制 定和实施。
公共选择理论在 公共品供给中的 应用
公共品供给的决 策机制
公共品供给的效 率与公平
公共品供给的监 管与评价
成本:政府规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监管、执法、行 政管理等方面的成本。
收益:政府规制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提 高社会福利水平。
成本-收益平衡:政府需要在成本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选择最优的规制方 案,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政治市场:政治决策者、选民、 利益集团等参与者构成的市场
经济人假设:政治决策者、选 民、利益集团等参与者都是追 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
公共经济学之公共选择理论(ppt 84页)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公共选择理论的领袖人物当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 姆斯·布坎南。布坎南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他发表的第一篇专门研究公 共选择的文章是《社会选择、民主政治与自由市场》 (载《政治经济学杂志》第62期,1954年4月 号)。布坎南与戈登·塔洛克二人合著的《同意的计 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 论的经典著作。布坎南因在公共选择理论方面的建 树,尤其是提出并论证了经济学和政治决策理论的 契约和宪法基础,而获得198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 奖。此外,著名经济学家阿罗和唐斯对公共选择理 论的建立和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一个人具有双峰或多峰偏好,则他从最 为偏好的方案偏离时,其偏好程度或效用会 下降,但之后会再上升。
投票者对每年焰火燃放方案的排 列
第一种选择
第二种选择
第三种选择
投票者
A
3
2
1
B
1
3
2
C
2
1
3
4.2.2配对投票:循环现象的出 现
配对投票:当有三个或更多的方案备选时,就其 中的任意两个方案进行的投票 循环性:按照所进行的配对投票中的次序的 不同,多种可选择的提案都可在简单多数规则下 获胜的现象 举例:焰火燃放 只要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是单峰形的,多数 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就会出现唯一性 只要有一个投票者的偏好是多峰形的,多数 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就可能会出现循环现象。
这便是“循环投票之谜”。在循环投票的 情况下,哪一个方案最终获得了通过,不 是依据是否符合多数人的意愿,而是依据 投票的程序。这样如果操纵了投票的程序 就操纵了投票结果。
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 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 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 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 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 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 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如 果上述配对投票能一直进行下去,则会出现A和 B选择,A获胜,B和C选择,B获胜,A与C选择, C获胜,B和C选择,B获胜,……,这样不断循 环下去,出现了“票决循环”的现象,但无法在 A、B、C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个人意愿自由选择,不设禁区
• 非独裁原则:
排除某一个人偏好强加于社会的可能性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20
投票的悖论
• 在有二个以上备选方案时,会出现循环
投票,无胜出者。
三个人的偏好显示
第一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三选择
甲
计
汽
电
乙
汽
电
计
丙
电
计
汽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全体一致(公平但缺乏效率)
• 加总的方法
三分之二多数
多数原则
(有效率但缺乏公平) 简单多数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9
投票规则的原则
肯尼斯·阿罗 (K.J .Arrow)
• 理性原则:
备选项的可比性和可逆性
• 帕累托原则:
对现有状态的改善
• 独立原则:
不受不列入选项的影响
• 非限制原则:
价格
个人之间可进
钞票 (等价交换、 行的简单交易
平等自愿) (个人、厂商)
参与者公共承 认的公共产品 的成本
(政策、法律 制度)
选票
规则
(不平等性 和强制性服 从与统治)
个人利益 最大化 个人或集体之 间进行的复杂 交易 (政客、组织)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1
政治市场的三级结构 (Alan Peacock)皮科克
个人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7
投票中的个人偏好
• 隐瞒个人偏好(对公共产品成本负担的恐惧) • 策略性投票 • 无意参加投票 • 偏好显示程度差异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8
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的转变
• 多数决策的过程 • 投票加总即是个人偏好加总
• 1969年,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公共选择研究中心。侧 重对政治过程的理解。
• 70年代,国际化进程,新政治经济学。
• 1982年,该中心移交给乔治·梅森大学。大本营。
• 1986年,James M. Buchanan won Nobel Prize.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3
政治学和经济学的桥梁
初级政治市场
政治家出售政策给选民 选民为购买合意的政策支付选票
政策供给市场
官员向当选政治家提供政策选项和实施政策的手段 政治家向官员提供预算
政策执行市场
官员向选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选民向政府纳税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2
理论特点
• 公共选择理论不在于研究选择的好坏,
而是研究作为集体的国民为什么选择这 样而不是选择那样。
• 没有价值观念的判断,而是对普遍规律
的总结。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3
交易概念的运用
选择→交换→交易
• 在公共经济学看来,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交换。 • 交易指经济人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发,在经济主体
之间进行自愿交换,从而得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 交易的本质是帕累托改善过程,交易的结果是帕累托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8
前提:经济人假设
• 人都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私利的
最大化。
• 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家、文官及其他国家
(政府)代理人同私人经济中的是人一样的,都 是“经济人”,均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 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选民追求投票净利益最
大化,执行决策的政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
• 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相对独立
对人 的假设
分析单 位
核心问 题
该领域 行为主 题
政治学 政治人 集(体机构)权力
政府、 国家
经济学 经济人 个人
需求与 生产者、 供给 消费着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4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
• 公共选择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
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投票实现的对公共 经济的合理决策。
• 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
•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其相关决策程
序的研究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7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
• 前提:经济人假设 • 切入点: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划分 • 理论特点:不在于作出价值判断 • 实质:经济分析工具在政治领域的应用 • 交易概念的运用
21
单峰与多峰
• 对阿罗五原则的修正,主要是对第四原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9
切入点:决策环境的划分
决策环境
市场环境
非市场环境
价格反映偏好 企业提供私人产品
投票反映偏好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企业
31.12.2020
个人
政府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选民
10
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联系与区别
内容
媒体 杠杆
主体
动力
经济 市场
政治 市场
物物交换 (商品)
最优的实现。
• 交易的分类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4
交易的分类
• 简单交易:
基本的直接的交换,一对一的银货两讫。
• 复杂交易:
多个经济主体之间多重交。政治决策 过程即是多个“经济人”相互交易的过 程。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5
三、投票机制和中位选民
• 投票的定义 • 投票中的个人偏好 • 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的转变 • 投票规则的原则 • 投票的悖论 • 阿罗不可能定律 • 中位选民定理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6
投票的定义
• 投票是把个人偏好转变为社会偏好的手段,是现
有的民主集体决策中的最佳方法。
• 选民(纳税人)参加投票的原因是期望通过投票
来改善其处境(提高福利)。
• 投票不仅是公民权的体现,更是个人偏好的显示。
个人偏好是投票(公共选择)的研究起点。
• 支配个人偏好的是收益-成本法则。这一法则受
• 1896年,Knut Wicksell.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制度的影响。
• 1957年,布坎南。弗吉尼亚大学“托马斯·杰斐逊中 心”。对规则、立宪、立宪选择规则的注意和强调。
• 1962年,《一致的计算》。
• 1963年,创立非市场决策制定委员会。
• 1968年,更名为公共选择协会。《公共选择》杂志。
第四讲公共选择理论-PPT精品
君主政体像一艘豪华的飞艇,它 会行驶的不错,直到有些晕晕忽忽 的船长使之触礁为止;而民主政体, 则像一个木筏。它永远不会沉没, 但是,它是浸在水里的,你的脚总 是湿的。
费希尔·埃坶斯(Fisher Ames)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2
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
• 非独裁原则:
排除某一个人偏好强加于社会的可能性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20
投票的悖论
• 在有二个以上备选方案时,会出现循环
投票,无胜出者。
三个人的偏好显示
第一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三选择
甲
计
汽
电
乙
汽
电
计
丙
电
计
汽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全体一致(公平但缺乏效率)
• 加总的方法
三分之二多数
多数原则
(有效率但缺乏公平) 简单多数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9
投票规则的原则
肯尼斯·阿罗 (K.J .Arrow)
• 理性原则:
备选项的可比性和可逆性
• 帕累托原则:
对现有状态的改善
• 独立原则:
不受不列入选项的影响
• 非限制原则:
价格
个人之间可进
钞票 (等价交换、 行的简单交易
平等自愿) (个人、厂商)
参与者公共承 认的公共产品 的成本
(政策、法律 制度)
选票
规则
(不平等性 和强制性服 从与统治)
个人利益 最大化 个人或集体之 间进行的复杂 交易 (政客、组织)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1
政治市场的三级结构 (Alan Peacock)皮科克
个人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7
投票中的个人偏好
• 隐瞒个人偏好(对公共产品成本负担的恐惧) • 策略性投票 • 无意参加投票 • 偏好显示程度差异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8
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的转变
• 多数决策的过程 • 投票加总即是个人偏好加总
• 1969年,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公共选择研究中心。侧 重对政治过程的理解。
• 70年代,国际化进程,新政治经济学。
• 1982年,该中心移交给乔治·梅森大学。大本营。
• 1986年,James M. Buchanan won Nobel Prize.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3
政治学和经济学的桥梁
初级政治市场
政治家出售政策给选民 选民为购买合意的政策支付选票
政策供给市场
官员向当选政治家提供政策选项和实施政策的手段 政治家向官员提供预算
政策执行市场
官员向选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选民向政府纳税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2
理论特点
• 公共选择理论不在于研究选择的好坏,
而是研究作为集体的国民为什么选择这 样而不是选择那样。
• 没有价值观念的判断,而是对普遍规律
的总结。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3
交易概念的运用
选择→交换→交易
• 在公共经济学看来,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交换。 • 交易指经济人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发,在经济主体
之间进行自愿交换,从而得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 交易的本质是帕累托改善过程,交易的结果是帕累托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8
前提:经济人假设
• 人都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私利的
最大化。
• 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家、文官及其他国家
(政府)代理人同私人经济中的是人一样的,都 是“经济人”,均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 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选民追求投票净利益最
大化,执行决策的政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
• 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相对独立
对人 的假设
分析单 位
核心问 题
该领域 行为主 题
政治学 政治人 集(体机构)权力
政府、 国家
经济学 经济人 个人
需求与 生产者、 供给 消费着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4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
• 公共选择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
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投票实现的对公共 经济的合理决策。
• 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
•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其相关决策程
序的研究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7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
• 前提:经济人假设 • 切入点: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划分 • 理论特点:不在于作出价值判断 • 实质:经济分析工具在政治领域的应用 • 交易概念的运用
21
单峰与多峰
• 对阿罗五原则的修正,主要是对第四原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9
切入点:决策环境的划分
决策环境
市场环境
非市场环境
价格反映偏好 企业提供私人产品
投票反映偏好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企业
31.12.2020
个人
政府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选民
10
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联系与区别
内容
媒体 杠杆
主体
动力
经济 市场
政治 市场
物物交换 (商品)
最优的实现。
• 交易的分类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4
交易的分类
• 简单交易:
基本的直接的交换,一对一的银货两讫。
• 复杂交易:
多个经济主体之间多重交。政治决策 过程即是多个“经济人”相互交易的过 程。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5
三、投票机制和中位选民
• 投票的定义 • 投票中的个人偏好 • 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的转变 • 投票规则的原则 • 投票的悖论 • 阿罗不可能定律 • 中位选民定理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16
投票的定义
• 投票是把个人偏好转变为社会偏好的手段,是现
有的民主集体决策中的最佳方法。
• 选民(纳税人)参加投票的原因是期望通过投票
来改善其处境(提高福利)。
• 投票不仅是公民权的体现,更是个人偏好的显示。
个人偏好是投票(公共选择)的研究起点。
• 支配个人偏好的是收益-成本法则。这一法则受
• 1896年,Knut Wicksell.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制度的影响。
• 1957年,布坎南。弗吉尼亚大学“托马斯·杰斐逊中 心”。对规则、立宪、立宪选择规则的注意和强调。
• 1962年,《一致的计算》。
• 1963年,创立非市场决策制定委员会。
• 1968年,更名为公共选择协会。《公共选择》杂志。
第四讲公共选择理论-PPT精品
君主政体像一艘豪华的飞艇,它 会行驶的不错,直到有些晕晕忽忽 的船长使之触礁为止;而民主政体, 则像一个木筏。它永远不会沉没, 但是,它是浸在水里的,你的脚总 是湿的。
费希尔·埃坶斯(Fisher Ames)
31.12.2020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蒋 冠
2
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