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辨析题 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A. 社会生产力B. 生产关系C. 社会生产方式D. 社会制度答案:B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A. 历史唯物主义B. 阶级斗争C. 唯物辩证法D. 经济增长答案:D3. 下列哪个概念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A. 商品B. 货币C. 资本D. 剩余价值答案:A4. 下列哪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开始激化的阶段?()A. 资本原始积累阶段B.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C. 资本主义垄断阶段D. 资本主义国家垄断阶段答案:C5. 下列哪个现象体现了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A. 劳动力价值B. 劳动力使用价值C. 劳动力价格D. 劳动力工资答案:B二、判断题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
()答案:错误。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生产关系。
2. 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商品。
()答案:正确。
3. 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答案:错误。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剩余价值来源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答案:正确。
5.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垄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正确。
三、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它以生产力为基础,研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2. 简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答案: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使用价值则取决于商品的实际用途。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3. 简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答案: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阶段,资本家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第二阶段是交换阶段,资本家通过交换实现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以下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是:A.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B.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C. 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 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选择答案:D2. 经济增长率衡量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下列哪个指标是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中的分母?A. 当年国内生产总值B. 上年国内生产总值C. 平均国内生产总值D. 最高国内生产总值答案:B3. 下列哪个经济学家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之一?A. 亚当·斯密B. 大卫·李嘉图C. 甘特D.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答案:B二、判断题1. 政治经济学是关于政治和经济的交叉学科,研究了政治体制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该说法正确。
答案:对2. 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是互不相干的两个领域,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故该说法错误。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请简述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矛盾关系的理论。
答: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迅猛地对生产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旧的生产关系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矛盾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着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革,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2. 请简要介绍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答: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两个重要的经济概念,供给是指市场上出售的货物和服务的总量,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总量。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上价格的形成和商品的分配,供需关系达到平衡时,市场价格稳定,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四、论述题就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改革思路和方向。
在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供给方面的问题,旨在提高经济的供给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政治经济学期末习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习题及答案政治经济学期末习题及答案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期末考试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方式。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准备期末考试,本文将提供一些政治经济学的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A. 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B. 如何提高生产力?C. 如何实现经济增长?D. 如何解决失业问题?答案:A. 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2.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A. 政府的决策制定过程B. 经济体制的演变C. 经济活动中的政治因素D. 以上都是答案:D. 以上都是3.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A. 政府B. 市场C. 社会D. 以上都是答案:D. 以上都是4.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主要包括:A. 数学模型B. 统计分析C. 实证研究D. 以上都是答案:D. 以上都是5.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流派主要包括:A. 古典经济学B. 新古典经济学C. 凯恩斯经济学D. 以上都是答案:D. 以上都是二、问答题1. 请简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
政治经济学主要关注经济活动中的政治因素,研究经济体制的演变和政府的决策制定过程。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数学模型、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政治经济学可以对经济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2. 请解释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
答: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
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因此,政治经济学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这涉及到如何决定资源的所有权、如何确定资源的使用方式以及如何分配资源的收益等问题。
政治经济学通过研究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等方面,寻求解决资源分配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论述题请论述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来引导和调节经济发展。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5)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政治制度– B. 经济制度– C. 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D. 政治经济学原理答案:C2.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特征是:– A. 由政府集中调配资源– B. 由计划经济决定价格– C. 由市场供求决定资源配置– D. 由混合经济体制决定资源分配答案:C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是:– A. 社会资源稀缺性和效率问题– B. 分配问题和增长问题– C. 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 D. 价值理论和生产理论答案:B4.市场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是:–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无关系– D. 不确定答案:B5.政府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经济管理、社会管理– B. 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生态环境管理– C. 经济管理、社会管理、文化管理– D. 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生态环境管理、文化管理答案:D二、简答题1.请简述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及优势。
答: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基于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其特点和优势包括: - 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个人在市场上自由竞争,追求利润最大化,促使资源有效配置。
- 价格机制: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价格机制,以供需关系调节资源配置,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 激励机制: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通过竞争获得回报,激发了创新和进步的动力。
- 独立决策: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和企业有独立决策权,能够自由选择经济活动和合作伙伴。
2.简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答: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调整经济运行的方向和速度。
-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
- 维护市场秩序:政府通过法律和监管机构维护市场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和市场失灵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公平竞争环境。
政治经济学辨析题题库
政治经济学辨析题题库1.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其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是什么?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经济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学科。
具体来说,它主要关注的是经济的制度、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体系内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等问题。
其研究目的在于探究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以期在实践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并且通常是多学科综合运用的。
2. 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市场经济、私有制、自由竞争、自由劳动等。
市场经济是指经济活动由市场力量来引导,而非由政府计划控制。
私有制则是指财产和生产资料由私人拥有和控制。
自由竞争则是指市场上没有垄断或寡头垄断的情况下,市场参与者都可以自由竞争获取资源和市场份额。
自由劳动则是指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劳动的岗位与职业。
比如,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大部分商品和服务都由私人企业提供,而政府只负责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自由竞争领域,各个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来不断争夺资源和市场份额。
而在自由劳动方面,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就业机会。
3. 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现代化概念和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有哪些?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它在推动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则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城市化使得大量人口聚居在城市中,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则是现代化的推动因素之一,它推动了市场的形成,促使各种生产手段逐渐转化为资本家所有的私有资本,从而形成了现代的资本主义经济。
现代化中的矛盾包括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矛盾、城市和农村的矛盾、人类和自然的矛盾等。
例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矛盾表现为劳动力和产业结构的不匹配,使得许多人无法在经济中获得稳定的收入。
政治经济学-辨析题
政治经济学-辨析题四、辨析1.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
2.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不是金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从价值形式的法杖历程中可以看出金银最初只是一般的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并非天然是货币。
只有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金银才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从而成为货币。
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在于它的自然属性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金银具有价值量大易分割体积小便于携带容易保存的特性,在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就产生了货币。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孤立的研究生产关系,而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物质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只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才能从理论上认识生产关系的变化原因以及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
4.个别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睹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以便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期末重点(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重点(含答案)《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含答案)考题类型(四大题20小题,满分100分)(一) 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二) 判断题(每题2分,共12分) (三) 简答题(每题8分,5选4,共32分) (四) 论述题(每题16分,3选2,32分)复习参考题(2021级)一、名词解释(36小题,每小题3分)1、(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2)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交换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
决定生产力高低的因素有三个:劳动者、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
(3)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2、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3、(1)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
第 1 页共 27 页(2)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价值规律是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5、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含义:是指在现有的是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价值的决定方面)第二种含义:是指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所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体现了劳动时间在不同商品上的分配,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价值的实现方面)二者联系与区别:(1)联系:A、二者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
B、第一种含义考察是价值的决定;第二种含义考察价值的实现。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辨析题
辨析题1、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所以,决定价值的因素也就是决定并影响价格的因素。
答案:此命题前提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同方向变化。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但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如供求关系、货币价值变动、国家经济政策、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都会引起价格变化。
决定价值的因素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时间越长,价值量越大,从而作为价值表现形式的价格也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决定价值的因素就是决定价格的因素的说法是正确的。
但由于供求关系、货币币值自身的变动而容易造成的价格的波动,就与价值的关系不大。
因此说,价值决定价格,但供求关系、货币币值等影响价格变动。
2、劳动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劳动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共同作用的结果。
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抽象劳动不包含任何自然物质的原子,因此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3、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
答案:此命题是正确的。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流通领域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下,社会的价值量是既定的,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是改变了社会财富的分布状态,某个资本家的所得,即是他人的所失,整个资本家阶级不能靠欺骗自己发财。
因此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另一方面,剩余价值必须以流通为条件。
因为如果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能通过一定的生产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量。
剩余价值的生产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辨析题、论述题和计算题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辨析题、论述题和计算题一、辨析题,判断正误并分析正误原因1、纸币是由政府发行,并强制执行的货币符号。
答:错误。
一般意义上的纸币,马克思的定义是“金的符号或货币符号”。
从货币形式的演变史来看,纸币有国家发行的,也有民间发行的;有可兑换的,也有不可兑换的;有“强制流通”的,也有自愿接受的,只要是金属货币(价值)的符号,都属于纸币。
从纸币的起源来看,它也不是起源于国家,而是起源于民间。
无论是铸币还是纸币,最初都由大商人凭着自己的信誉发行,后来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私人信誉不够,才由国家统一发行。
从纸币的发行制度来看,纸币的发行权分为分散发行与集中发行两种。
现代各国都采取集中发行的制度,但各国在历史上都采用过分散发行的制度。
2、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机器人也能从事劳动,因此也能创造剩余价值。
答:错误。
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仍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第一,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包括机器人都是以不变资本的形式存在,只能转移旧价值,不能创造价值。
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二,工人的概念扩大了,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总体工人创造的。
第三,生产工人的劳动变得更复杂,复杂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第四,个别生产技术水平高的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答:错误。
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但是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是指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是指要在流通领域购买到生产资料,特别是劳动力商品,才能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后,也必须在流通领域才能实现。
4、垄断价格的出现,违背了价值规律。
答:错误。
没有违背。
垄断价格虽然不能与生产价格和价值,但是垄断价格和生产价格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垄断价格的总和加上非垄断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价值的总和。
政治经济学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题库辨析题导论1、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
判断:错误修改: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说明:该题搞错了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
2、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既不能创造、改变它,也不能利用它。
判断:错误修改: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不能创造和改变它,但可以利用它。
说明:该题忽视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正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便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判断:正确说明: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手段(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
在这三个构成要素中,生产工具规定生产力水平的性质,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生产工具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甚至是第一生产力。
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判断:正确说明: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商品分配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5、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产关系。
判断:错误修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说明:混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
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判断:错误修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说明:混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
7、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判断:正确说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二者具有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
并且,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活经济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就是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关系还与上层建筑有关。
(老师说我写的没有回答在重点上,我也不知道哪儿不对)第一篇商品和货币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判断:正确说明:使用价值体现物品本身对人的有用关系,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就有使用价值存在。
政治经济学选择判断题
政治经济学部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资本价值增殖和在形式上的矛盾(C)A.竞争规律 B.货币流通规律 C.价值规律 D. 平均利润率规律2.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因为(D)A.都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 B.都被资本家无偿占有C.都是由于延长了工作日而获得的D.都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3.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划分为:(C)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B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4.剩余价值是:(B)A资本集中的源泉 B资本积累的源泉 C剩余劳动的源泉 D资本流通的源泉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指全部资本中:(B)A可变资本比重上升,不变资本比重下降 B可变资本比重下降,不变资本比重上升C生产资本比重上升,货币资本比重下降 D固定资本比重上升,流动资本比重下降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B)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物质资料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7.资本有机构成是指(C)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C.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D.由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8.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A.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B.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C.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9.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D)A.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B.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竞争的结果C.国内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D.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10.利润率的变动与(A)A.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化 C.剩余价值率反方向变化B.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同方向变化 D.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反方向变化11.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D)A.商品贱买贵卖的收益 B.买卖商品的劳动创造的价值C.商业店员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D.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12.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B)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所有权的垄断C.同一土地追加投资的差别 D.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异性13.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的资本是(D)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借贷资本14.已购买但尚未使用的生产资料处于资本循环的(B)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15.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D)A.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原理 B.商品二因素原理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原理 D.劳动二重性原理16.假定在扩大再生产起始的第一年,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是:(D)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又假定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第Ⅰ部类资本家仅用剩余价值中的500用作个人消费,其余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则两部门之间交换的价值总额是A.2000 B.3000 C.1500 D.1600 17.下列时间中不属于生产时间的是(A)A.购买生产资料的时间 B.生产资料储备的时间C.停工时间 D.自然力发挥作用的时间18.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A)A. 提高年剩余价值率B. 提高剩余价值率C. 增加预付可变资本D. 增加预付总资本19.某纺纱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预付资本。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及答案3(西南财经)
模拟试题3(下述第一——五题全作计100分,两小时完卷)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20分)1、生产资料包括()。
①劳动资料与劳动工具②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③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④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2、生产关系的最主要方面是()。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②产品分配关系③产品交换和消费关系④人们在直接劳动中的地位和关系3、商店里出售的各种商品,都有价格标签。
这些价格标签表明货币是在()。
①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②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③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④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4、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
①消灭私有制②生产者分工协作③提高产品质量④通过商品交换5、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
①具体劳动而增殖大②具体劳动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③抽象劳动而增殖④抽象劳动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6、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
①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②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③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④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7、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①剩余价值②绝对剩余价值③相对剩余价值④超额剩余价值8、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
①人口增长快于生产增长②生产资料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③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④劳动力就业量日益减少9、个别资本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扩大其资本的支配范围属于()。
①资本积累②资本积聚③资本集中④资本垄断10、资本周转的速度与()。
①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②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③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④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11、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后()①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②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③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④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1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
政治经济学 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20分)1、生产力是()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B、生产物质的能力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D、世界经济走向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5、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A、一般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货币形式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6、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7、资本积聚()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8、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G—W…P…W’—G’B. W…P…W’—G’·G—WC. P…W’G’·G—W…PD. G’—W…P…W’9、货币的基本职能是()a、价值手段与流通手段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1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二、多项选择题(32分)1、货币是()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2、货币的职能有()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F、国际货币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A、竞争规律B、供求规律C、盈亏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4、生产社会化,是指()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C、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D、生产工具的社会化E、生产过程的社会化F、产品的社会化5、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A. 价值尺度B. 流通手段C. 贮藏手段D. 支付手段E. 世界货币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A. 生产使用价值B. 创造出劳动力价值C. 创造出剩余价值D. 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7、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是()A. 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B. 商品价值的平均化过程C. 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D. 资本家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过程8、借贷资本的来源是()A、还没有用于固定资本更新的折旧费B、还没有进行实物补偿的流动资本C、还没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D、暂时闲置的机器、厂房等E、暂时闲置的用于支付工资的流动资本三、辨析题(20分)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辨析题
辨析题1、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所以,决定价值的因素也就是决定并影响价格的因素。
答案:此命题前提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同方向变化。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但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如供求关系、货币价值变动、国家经济政策、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都会引起价格变化。
决定价值的因素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时间越长,价值量越大,从而作为价值表现形式的价格也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决定价值的因素就是决定价格的因素的说法是正确的。
但由于供求关系、货币币值自身的变动而容易造成的价格的波动,就与价值的关系不大。
因此说,价值决定价格,但供求关系、货币币值等影响价格变动。
2、劳动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劳动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共同作用的结果。
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抽象劳动不包含任何自然物质的原子,因此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3、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
答案:此命题是正确的。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流通领域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下,社会的价值量是既定的,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是改变了社会财富的分布状态,某个资本家的所得,即是他人的所失,整个资本家阶级不能靠欺骗自己发财。
因此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另一方面,剩余价值必须以流通为条件。
因为如果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能通过一定的生产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量。
剩余价值的生产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政治经济学A》选择题与判断题及答案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是()A、人的劳动、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B、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C、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是()A、购买、销售、调运、储存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C、流通、生产、储存、出售D、购买、运输、保管、售卖3、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集中表现在()A、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B、管理水平的改善与提高上C、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与改进上D、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上4、一般而言,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A、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B、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C、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系不大D、未必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5、下列生产资料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A、原料B、辅助材料C、劳动力D、机器设备6、生产资料是()A、劳动和劳动对象的总和B、劳动和劳动资料的总和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D、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的总和7、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说()A、它不可能被认识B、它不可能被利用C、它不可能被发现D、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8、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分配关系B、消费关系C、生产关系D、交换关系9、社会生产方式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B、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和统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D、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10、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A、价值规律B、社会基本经济规律C、剩余价值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11、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联系()A、生产力和上层建筑B、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1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社会生产力B、社会生产关系C、客观经济规律D、物质资料生产1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标志是()A、具有相当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B、生产工具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14、生产关系是指()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B、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人们在生产中对自然界的关系D、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15、决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产品的分配形式D、生产力的发展16、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经济基础是指()A、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C、社会财力和物力的总和D、人们社会关系的总和17、在几个社会制度中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是()A、剩余价值规律B、价值规律C、按劳分配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辨析题 选择题
《政经辨析题》辨析题1.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所以货币就是资本。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有着不同的流通形式和本质的区别。
(1) 流通形式不同。
货币的流通公式是W-G-W;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
(2)流通的内容不同。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其经济内容是价值量相等、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相交换,即同量异质;资本流通,其经济内容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掉,重新换回货币,即同质异量。
(3)流通的目的不同。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目的在于换取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
(4)流通的限度不同。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流通过程是有限的,商品所有者只要实现了相互间的商品交换,流通过程就结束了。
但资本流通过程却是无限的。
因此,通过两种流通形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
这里G’=G+△G。
△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可见,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
所以,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值。
但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
2.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所以它可以离开流通。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在流通中,如果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是不能发生价值增殖的;如果按不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同样也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因为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流通中的价值总量并没有增大。
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
资本家必须在流通中购买生产要素,又必须在流通中出售商品。
如果不买也不卖,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经辨析题》辨析题1.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所以货币就是资本。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有着不同的流通形式和本质的区别。
(1) 流通形式不同。
货币的流通公式是W-G-W;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
(2)流通的内容不同。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其经济内容是价值量相等、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相交换,即同量异质;资本流通,其经济内容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掉,重新换回货币,即同质异量。
(3)流通的目的不同。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目的在于换取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
(4)流通的限度不同。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流通过程是有限的,商品所有者只要实现了相互间的商品交换,流通过程就结束了。
但资本流通过程却是无限的。
因此,通过两种流通形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
这里G’=G+△G。
△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可见,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
所以,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值。
但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
2.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所以它可以离开流通。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在流通中,如果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是不能发生价值增殖的;如果按不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同样也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因为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流通中的价值总量并没有增大。
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
资本家必须在流通中购买生产要素,又必须在流通中出售商品。
如果不买也不卖,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3.既然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自己的使用价值并转移自己的价值,不发生价值增殖。
可变资本(V)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
所以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4.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则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
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该命题的错误在干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
5.资本积累必然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在资本积累进程中,个别资本不断增大,从而促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之所以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然不断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的技术水平越高,每个劳动力使用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也就越多,结果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缩小,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可见,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6.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有下降趋势,所以,资本家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对他是不利的。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利润率是成反比的。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的比重下降,即在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因而剩余价值量也相应减少。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量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因此,利润率也随之下降。
但是,就个别企业来说,他最先采用新技术,使其资本有机构成高于本部门和社会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则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因而是有利的。
7.企业兼并实现了资本的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企业兼并,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它把分散的独立的资本结合成一个更大的资本,实现的是资本的集中,而不是资本的积聚。
资本集中只改变了社会资本的组合,本身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它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
8.股份制形式实现了资本的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组织方式。
股份制把部分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实现的是资本集中,不是资本积聚。
资本积聚只改变社会资本的组合,不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
该题把股份制、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积累这几个重要概念结合在一起。
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通过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而资本积累则是资本积聚的手段或重要条件。
补:1.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其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尽管生产时花费了劳动,但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不是商品。
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物品,如未经劳动加工的有用自然物,如空气、阳光、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等,生产者用来满足自身即家庭需要的产品,不经交换供别人使用的劳动产品,如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实物地租等,也不能成为商品。
所以,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2.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少。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的关系是: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平均物化到单位商品内的劳动量就越少,单位商品内包含的价值量也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
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这里所指的劳动生产率,正是指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是指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因此,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减少。
3.商品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所以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商品价值是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或者说构成价值实体,但它本身并不就是价值。
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关系。
所以,不能说凡是劳动产品都有价值,都是商品。
4.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
当货币价值没有变化时,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
当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按同一方向、相同程度变化时,则商品价格并不随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商品价值的变化引起价格的变化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种条件,笼统地这样说是不对的。
5.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客观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但是,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一方面,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经常与价值不一致,往往要偏离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变化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使价格对价值又不会偏离太远,并使偏高的价格再向价值靠拢。
因此;从较长时间看,商品价格虽然涨落不定,但总是环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
这种状态,不但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恰好相反,它正是要求价格同价值相一致的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
6.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都能获得的。
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因为资本家都有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强烈欲望,当某个资本家采用新技术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后,其他资本家也会竞相改进和采用新的技术。
当新技术普及之后,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普遍提高,商品的价值就会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就会转化为一般生产条件,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
所以,超额剩余价值不是每个资本家都能获得的。
7.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他和工人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
在流通领域中,从表面上看去,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但事实上是不平等的。
一旦离开流通领域,进人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就被掌握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了。
因此,即使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工人仍然遭受资本家的剥削。
此外,由于雇佣工人丧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被迫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所以,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实质上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而不是自由、平等的关系。
简答题1.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因为: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2.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生产同其他环节的关系是什么? 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其中,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分配、交换和消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们对生产也起着反作用。
3.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增强了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工具的质量不断改进,特别是现代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生产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总之,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从而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