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名词解释外国文学
![荒诞派戏剧名词解释外国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7cca491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a.png)
荒诞派戏剧名词解释外国文学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戏剧风格,主要在法国文学中得到发展和推广。
荒诞派戏剧的特点是以荒诞、荒谬和离奇的情节为基础,通过夸张、夸大和颠覆传统戏剧元素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存在的讽刺和批判。
荒诞派戏剧常常以非逻辑和非线性的方式展示剧情,角色之间的对话和行为常常不符合常理和常规,逻辑性和连贯性较弱。
这种剧作风格强调对现实世界的颠覆和反叛,通过荒唐搞笑的元素来揭示社会的荒谬和虚伪。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包括尤金·埃尔尼斯的《骑士不再来》和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这些作品通过破坏传统剧本结构和对语言的重新塑造来达到荒诞效果。
荒诞派戏剧的影响也延伸到其他文学领域,如小说和诗歌,为后来的艺术家和作家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创作方法。
荒诞派戏剧对外国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对传统戏剧形式和结构的颠覆和批判为后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其次,荒诞派戏剧通过荒唐搞笑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荒谬,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最后,荒诞派戏剧的独特风格和表现形式,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诸多启示和影响,
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总而言之,荒诞派戏剧是一种以荒诞、荒谬和离奇为特点的戏剧风格,通过颠覆和批判传统剧本结构和形式,揭示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它对外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戏剧和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847e9a51f7ec4afe04a1dfd2.png)
﹡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并不产生于现代主义文学时期,而是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应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
主要是指50至60年代出现在法国及欧美其他国家的一批剧作家所形成的戏剧流派。
代表人物: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等待戈多》、尤奈斯库(1912——1994,生于罗马尼亚,国籍法国)《秃头歌女》、阿尔比(1928——,美国)《沙箱》等。
荒诞(absurb),人们认为荒诞派艺术涉及的问题是交流的不可能和人与环境的全面失调,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1942年在他的随笔《西绪弗斯的神话》(不断推石头)中第一次用它来说明整个人类的情况,认为人类的存在和境况本质是“荒诞的”!所谓荒诞派作家就是指那些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剧作家。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中,为这一流派作出了理论概括并为其正式命名。
一、产生背景:首先,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时人们又一次陷入社会和思想的危机,悲观、厌世、惶恐成为欧洲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
其次,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人们感到在这种异化的社会中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荒诞,感到环境、命运、人生都是荒诞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这也成了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主题,同时与这种荒诞的内容相应,它所采取的形式也是荒诞的如《等待戈多》。
二、主要特征:1、取消了传统戏剧的连贯性情节,使情节也表现出荒诞性。
情节在传统戏剧中,一直都非常重要,这主要受亚里士多德的戏剧观的影响,情节被看成是戏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荒诞派戏剧则取消情节;即使有情节也是十分荒诞的,进而展示人生的偶然和无奈。
《等待戈多》两幕剧,黄昏,在乡间小路上,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埃斯特拉岗、弗兰基米尔在近乎绝望的等待戈多,当戈多一直没来;第二天,第三天……都是如此(幸运儿)。
所表现的主题是想揭示人类除了无望的等待或坐以待毙别无他法。
希望等于无望/绝望。
2、荒诞派戏剧中的形象背离了传统的形象,他们往往是象征的符号。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d92fe2cb08a1284ac9504301.png)
(二)、《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1、舞台形象是荒诞的。
2、剧情是荒诞的 3、戏剧语言是荒诞的
爱:咱们等着。
弗:不错,可是咱们等着的时候干什么呢? 爱:咱们上吊试试怎么样? 爱:咱们马上就上吊吧。 弗:在树枝上?(他们向那棵树走去)我信不过它。 爱:咱们试试总是可以的。 弗:你就试吧。 爱:你先来。 弗:不,不,你先来。 爱:干嘛要我先来? 弗:你比我轻。 爱:正因为如此! 弗:我不明白。 爱:用你的脑子,成不成? 爱:(吃力地)戈戈轻--树枝不断--戈戈死了。狄狄重--树 枝断了--狄狄孤单单的一个人。可是-弗:我没想到这一点。 爱:要是它吊得死你,也就吊得死我。 弗:可是我真的比你重吗? 爱:是你亲口告诉我的。我不知道。反正机会均等,或者差 不多均等。 弗:嗯!咱们乾什么呢? 爱:咱们什么也别干。这样比较安全。
三、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征
1、表现手法荒诞夸张。
2、明确的主题、破碎的舞台形象。 3、语言失去了意义
(1)、不再有连贯的语言,更无机警的对话
和发人深思的隽语。 (2)、最大限度地减少戏剧中的语言,让道 具来讲话。
第二节 贝克特
一、贝克特的生平创作
萨缪尔· 贝克特(1906—1989)是荒诞派
波卓、幸运儿
爱:他应该到这儿啦。 弗:他并没说定他准来。 爱:万一他不来呢? 弗:咱们明天再来。 爱:然后,后天再来。 弗:可能。 爱:老这样下去。 弗:问题是-爱:直等到他来为止。 ……
戈多是什么? 等待意识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长时间沉默。
弗:这样就把时间消磨掉了。 爱:时间反正会过去的。 弗:不错,可是不会过得这么快。 [沉默。 爱:咱们现在干什么呢? 弗:我不知道。 爱:咱们走吧。 弗:咱们不能。 爱:为什么? 弗:咱们在等待戈多。 爱:啊! [沉默。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7240d88c8bd63186bcebbcca.png)
高行健明确地指出,他的“车站”有种象征意味:“表 示的也许是一个十字路口,也许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交叉点, 或是各个人物生命途中的一站。”
法国著名的荒诞派剧作家尤奈斯库在1957年对“荒诞”这 个词作了解释:
“荒诞指的是丧失了目标,被割断了宗教、抽象的和超自然 的根基;人垮了,人的所有行为都变得没有了意义,毫无用处, 不协调。”
1950年,尤金·尤奈斯库的剧本《秃头歌女》第一次 演出,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产生。
1953年,萨缪尔·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上演, 获巨大成功。此后不断有此类戏剧上演。
1970 年 被 评 为 法 兰 西 院 士
《秃 头 歌 女》
史密斯夫妇 马丁夫妇 玛丽——女佣人 消防队长
“语言是我剧本的主要演员”
尤奈斯库在《〈秃头歌女〉——语言的悲剧》指出了创 作此剧的初衷:“我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看到了语言的机 械性,人物行为的机械性,看到了‘说什么’是为了什么 也不说,丝毫表达不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而只 是机械地重复着。”
等待戈多,意为等待“神”——生活的意义出现,但是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 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 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 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 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 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 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43c8e46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6d.png)
《等待戈多》有何深刻的哲理性?
它表面上荒诞不经,实际上具有 深刻的哲理性。剧中的人物都是 寓意性的形象:两个流浪汉是处 于尴尬处境中的人类的象征,戈 多则是一种无望之中的希望象征。 一方面戈多是两个流浪汉生存下 去的唯一精神支柱,
戈多来了,他们就得救了, 因而他们日复一日地期待戈 多的到来;
另一方面,戈多又迟迟不见 踪影,使他们的期待成为泡 影。这个剧本揭示了“人类在 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 境”
在创作方法上摒弃传统的戏 剧程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 节和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 形象支离破碎,缺乏鲜明的 个性,对话也语无伦次,但 很重视道具的作用。代表作 家是法国的尤奈斯库和贝克 特。
四、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 (一)生平(19061989)
• 1969年获诺贝尔奖— —“他那具有新奇形 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 中得到振奋。”
《最后一局》(又译《剧终》) ( 1957 )、《哑剧》( 1957 )、《尸 骸》( 1959 )、《美好的日子》 ( 1961 )等 10 多个剧本。
贝克特获得 1969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 获奖的原因是“他那具新奇形式的小说和 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 奋”。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 称赞贝克特的戏剧“具有古希腊戏剧的进 化作用。”
• 《美好的日子》
• 3、让·冉 (1910—— 1986)
• 《女仆》
•
女仆在侍候女主人穿戴装扮。女主人百般挑剔、恣
意辱骂;女仆则奴颜婢膝,终因忍无可忍,怒不可遏
地打了女主人一记耳光……突然闹钟响了,主仆相互
攻讦蓦地中断。整个情景继续不下去了。原来,这是
两个女仆的一场扮演。
扮演女主人的女仆叫克莱尔,而扮演克莱尔的叫索朗
荒诞派戏剧名词解释
![荒诞派戏剧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c43b877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6b.png)
荒诞派戏剧名词解释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一种剧场运动,其主要特点是对现实世界进行颠覆和扭曲,以达到破解常规观念和挑战传统道德的目的。
在荒诞派戏剧中,常常运用非传统的剧本结构、离奇的情节和夸张的表演方式,以及荒谬、荒诞和自相矛盾的剧情和对话。
下面将对荒诞派戏剧中一些常用的名词进行解释。
1. 荒诞荒诞是荒诞派戏剧的核心特点之一,意味着极端离奇、不符合常理的情节和事件。
这种极端的离奇素材和情节通过戏剧手法进行改写和推理,使观众产生困惑、震惊和思考。
2. 自相矛盾荒诞派戏剧中经常出现自相矛盾的情节和对白,即一个事件或观点与另一个不协调、自相矛盾。
这种自相矛盾的手法通常用来打破传统逻辑和常规思维,带给观众一种荒谬的感觉。
3. 无意义荒诞派戏剧常常涉及无意义的情节和对话,即没有实际意义和目的的事件和言语。
这种无意义的元素是对现实世界和普通剧目所预设的目的和目标的一种颠覆和否定。
4. 反人道荒诞派戏剧常常以戏虐的方式来对待人性和社会现象。
剧中的人物行为常常违背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展现出人性的荒谬和丑陋。
5. 破损的语言荒诞派戏剧使用破损的语言形式,即扭曲和颠倒常规语法和逻辑,以此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否定。
这种语言形式常常包括意义模糊的对话、语义空洞的言辞等。
6. 癫狂的角色荒诞派戏剧中的角色常常展现出癫狂和疯狂的特点。
他们的行为和举止常常是古怪、离奇、不可理喻的,通过这种角色形象,剧目表达对常规现实世界的嘲讽和反讽。
7. 破碎的结构荒诞派戏剧常常拒绝传统的剧本结构,而采用非线性的、碎片化的剧情结构。
这种结构的使用可以使剧目更加离奇和荒谬,也可以突出剧目对现实的颠覆和否定。
荒诞派戏剧通过对现实的颠覆和扭曲,试图唤起观众对现实世界和道德观念的思考,并挑战传统剧场艺术的创作和呈现方式。
通过对荒诞派戏剧中常见的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戏剧形式。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78184ffcfab069dc50220179.png)
《等待戈多》的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复。戏演完了, 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结尾又回到开头,时间像没有向前 流动。但剧情的重复所取得的戏剧效果,却是时间的无限延 伸,等待的永无尽头,因而喜剧也变成了悲剧。
二、戏剧对话独特丰富,具有深刻的哲理
弗:找句话说吧! 爱:咱们这会儿干什么? 弗:等待戈多。 爱:啊! 弗:真是可怕!……帮帮我! 爱:我在想哩。 弗:在你寻找的时候,你就听得见。 爱:不错。 弗:这样你就不至于找到你找的东西。 爱:对啦。
贝克特节
2006年是贝克特诞辰 100周年,在4月13日 他生日前一个月,都 柏林已经进行了持续 一个月的庆祝活动, 包括当天许多贝克特 迷或凑热闹者装扮成 《等待戈多》里的流 浪汉的模样,捧着书 在大街上大声朗诵台 词。
艺术特色
《等待戈多》是最能体现贝克特戏剧创作艺
术的一部作品,荒诞的思想内容和荒诞的艺 术形式,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一、就整体艺术构思来讲,贝克特将舞台 上出现的一切事物都荒诞化,非理性化。
在一条荒凉冷寂的大路中,先后出现了5个人物,他们记忆 模糊,说话颠三倒四,行为荒唐可笑。传话的男孩,第二次 出场时竟不知第一次传话的是不是他自己;幸运儿在全剧只 说过一次话,却是一篇神咒一般的奇文;波卓只一夜功夫就 变成一个瞎眼的残废,他让幸运儿背的布袋,里面装的竟是 沙土;两个流浪汉在苦苦等待,但又说不清为何要等待。在 布景设计上,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有一棵树,灯光突明突暗, 使观众的注意力旁无所顾,始终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使荒 诞悲惨的人生画面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戈多
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 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 剧中没有说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两个流浪汉似 乎在某个场合见过他,但又说不认识他。那么他们 为什么要等待这个既不知其面貌、更不知其本质的 戈多先生呢?因为他们要向他“祈祷”,要向他提 出“源源不断的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 上”,戈多一来,他们就可以“完全弄清楚”自己 的“处境”,就可以“得救”。所以,等待戈多成 了他们惟一的生活内容,惟一的精神支柱。尽管等 待是一种痛苦的煎熬,“腻烦得要死”,“真是可 怕”,但他们还是一天又一天地等待下去。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荒诞派戏剧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荒诞派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fdbb0c7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4.png)
剧作家却部分抛弃了50年代那种单线式、漫画式、木偶式的缺少 心理描写的人物形象。一个新的人物“贝朗瑞”作为作者的代言 人出现了。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尤奈斯库创作的主要特点:
少年时期在作家心底留下的另一个阴影则是孤 独和恐惧。成长过程中难以挥去的伤痛使尤奈 斯库在学会了反抗的同时,内心也滋生了一种 被过度夸大的负罪感。负罪感在作品中往往表 现为对强权的妥协。
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荒诞派戏剧的 黄金年代,也是尤奈斯库文学生命的辉煌期。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50年代是荒诞派戏剧诞生、辉 煌和逐渐消亡的时期。作为荒 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50年代 的尤奈斯库是一位走在风口浪 尖的人物。一方面,作为一位
化动作、情节、心理描写、人物 性格,甚至人物的姓名、社会行 为和历史背景,以及引起并阐释 或缓解冲突的所有因素。
尤奈斯库和他的同伴们建立 的新型戏剧弱化了传统戏剧语言
对法西斯纳粹主义、专制主义、极权主义、 反人道主义,以及历史特殊时期所表现出的 非人性本质的思考与嘲讽
二、荒诞的变异——— 《犀牛》
剧作家选择犀牛这种猛兽作为象征体除了使作品产生夸张的漫画 式效果外,更在于它能体现出人类那种暗藏的、最原始的兽性意 识。
❖ 人具有理智,具有主宰自己行为的思想,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更具有作为人的尊严,即人性。但兽性却是人类骨子里难以去除 的顽疾。
一、虚空心灵里的自由回声
“等待死亡”是理解贝克特几乎 所有作品的一个重要线索,与 “死亡想象”相联系的神秘、恐 怖、荒诞、不安以及悖论性地指 向某种浪漫主义式的更高真实的 幻觉一直是文学不竭的灵感源泉。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8ef4a76ca45177232f60a2e0.png)
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出现在西方的一种和传统的戏剧规则完全背离的新型戏剧。
它首先产生于法国,以后迅速地影响到欧美各国,一时声势浩大,涌现出一批追随者,终于发展成为西方战后最大的戏剧流派之一。
由于荒诞派文学同时还影响到其他的文学形式,因此,一时间便形成了蔚为大观的荒诞派文学。
法国荒诞派戏剧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尤奈斯库、阿瑟·阿达莫夫和让-日奈。
荒诞派戏剧诞生之初,并未使用“荒诞派”这一名称。
它只是被人们统称作“反戏剧派”或“先锋派戏剧”。
尤奈斯库等剧作家也以此自称。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出版了一部论述尤奈斯库等人戏剧的著作《荒诞派戏剧》,第一次给这个派别命名。
因为这个名称很好地概括了这个戏剧流派的特点,因此很快就为人们所接受。
“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surdus(耳聋)演变而来,用来指音乐中的不谐调音。
后来引伸为“不合道理和常规,含有不调和的,不可理喻的、不合逻辑的”意思。
固然,人类荒诞的经验与感受源远流长。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荒诞,于是,文学对这种经验与感受的反映便只是零星的、局部的、不自觉的,并且,这种荒诞往往被一种强大的外部力量消除殆尽。
在古希腊,荒诞由命运或宙斯得以解释;中世纪它便被上帝玩于股掌之间;文艺复兴以后,它又在理性光辉照耀下,悄然冰释;在易卜生那里,荒诞就等于社会“问题”。
只有到了现代,在尼采宣布上帝已死之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到、体味到这种荒诞。
存在主义哲学被称为荒诞哲学。
萨特说,荒诞就在于偶然性。
加缪说得很具体:“一个哪怕可以用极不象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也是人们感到熟悉的世界。
然而,一旦世界失去了幻想与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
他就成为无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且失去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
这种人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演员和舞台之间的分离,真正构成荒诞感。
”但是,存在主义的意义并不只在于发现人生状态的荒诞感,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试图用理性的最后一线光辉摄住荒诞,并且超越荒诞。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b757e80b02020740be1e9b85.png)
2.反人物:荒诞派戏剧家认为,既然世界是荒诞的, 人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和追求的目 标,人就失落了自我和尊严,人的性格魅力便无从谈 起。所以,他们笔下的人物往往是没有个性特征、脱 离了具体社会历史环境的抽象的人。 这些人物通常没有国籍、身份模糊、职业不明、过去 暧昧,有些或者几个人共用一个名字,或者用符号或 关系称谓代替名字,这种身份上的模糊和抽象使人物 形象极富象征意味,他们往往成了整个人类的象征, 他们的处境代表了人类的生存境遇,他们的尴尬和失 落成了人类异化的最好表征。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 艾斯 林写出第一部研究该派主要代表人 物的专著《荒诞派戏剧》,从此这 一流派有了通行的名称。1969年, 贝克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次年, 尤涅斯库也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标志着荒诞派戏剧获得了西方文艺 界的主流地位。
“荒诞”原是音乐中的概念,意指不和谐音,后引申为不可理喻, 不合逻辑,不可调和,不合道理与规范等。 当人们想要描述二战之后、存在主义影响下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 感觉上最显著的变化,或者形容一种普遍的社会精神病症时, “荒诞”可能是最适当的词语之一。
日常生活中,政治家、商业广告、新闻广播对语言的滥 用也越来越使人怀疑语言的功能,语言不再是传达思想 的工具,反而成为掩盖事实、歪曲事实的工具。对语言 与人类存在关系的理解在荒诞剧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 难以沟通,现代社会的语言变成了一种陈词滥调、空洞 的口号,其归根到底是荒诞而无意义的。因此,人物使 用的语言也往往是非逻辑的、反逻辑的、无意义的、机 械重复的、单调乏味的、支离破碎的。
然而荒诞派戏剧之所以得名,并非仅仅由 于它对“荒诞”主题的专注。 而在于艺术 手法的创新,在于“摒弃了一切‘曲笔’, 而以荒诞的形式直喻荒诞的内容,使形式 与内容浑然一体,形式成为内容的自然延 伸,相得益彰地增强了直观效果和艺术张 力”。
第十三章 20世纪文学(四)--荒诞派戏剧
![第十三章 20世纪文学(四)--荒诞派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9b4f912e7375a417866f8f79.png)
“反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最大特点是“反戏剧”。主要 体现在四个方面: 1.反现实主义 2.反思想意识 3.反英雄、反性格 4.反逻辑、反语言
1. 反现实主义
他们认为现实是无法认识的、变幻莫测的,真实只存 在于梦境和幻想之中,艺术就是“内心外化”,否定了从 古希腊到莎士比亚的一切戏剧,认为他们都是某些虚假的 东西。 荒诞派戏剧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他们认为, 世界上的一切都已经颠倒混乱,人类已完全丧失了理性, 丧失了正义感和变得没有逻辑,人被物化,为物所役导致 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沟通,人只能受痛苦、受折磨。因此, 他们就在自己的作品里集中表现世界荒诞和人生痛苦的种 种现实,展示世界混乱、精神混乱和人生混乱的可怕图景。
重复的情节
《等待戈多》的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 完全重复。戏演完了,好像什么也没有发 生过,结尾又回到开头,时间像没有向前 流动。但剧情的重复所取得的戏剧效果, 却是时间的无限延伸,等待的永无尽头, 因而喜剧也变成了悲剧。
戈多是谁?
“戈多”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 成为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戈多似乎会来, 又老是不来。关于“戈多”的象征寓意一 直是评论的焦点。有人说戈多是从英语GOD 借用而来,暗示神、上帝、造物主;有人 认为戈多象征“死亡的结局”;还有人认 为剧中的波卓就是戈多,或是生活中的某 个人等等。当问及贝克特时,他则说: “我要是知道,早就在戏里说出来了。”
《秃头歌女》
《秃头歌女》中以多个场景展示现实世界的荒诞性。比如说,门铃响,应 该是有人按了门铃,应该有人来,这是常理。可是剧中门铃响了三次,却都 没有人来;第四次门铃响了,史密斯太太认为前三次都没有人来,着一次肯 定也没有人来,因为事实才是正确的,常理是不对的,结果她有错了。由此 看来,门铃响,有时有人来,于是没有人来,也就是人们“还是不知道门铃 响是表示有人还是没人”。这个情节告诉人们,现实世界太荒诞了,总是捉 弄人,它没有逻辑,没有理性,没有规律可寻。再有,剧中的挂钟始终在胡 乱地敲,在9点的时候敲17下,刚敲过有敲29下,让人很难知道现在究竟是 什么时间,它也是变幻莫测的,说明世界是没有次序的,是不可知的,人的 理性在这样的时间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史密斯夫妇谈到已故的熟人勃比. 华特森时,结果发现名叫勃比.华特森的人竟有十几个,夫妻、父子乃至亲 戚都叫勃比.华特森。这说明在西方现代社会里,人是没有个性、没有自我 的,因此也是没有区别的。这种描写暗示人的异化现象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 程度。马丁夫妇虽然结婚多年,朝夕相处,却互不相识,只感觉曾经在哪里 见过面,但有不能确定,最后经过反复交谈,才突然醒悟,他们原来是夫妻。 这个荒诞清洁的背后显示的是现代工业社会所导致人类人格的丧失。他们在 冷酷的现实生活中,越来越远,越来越无法沟通。
何谓荒诞派戏剧
![何谓荒诞派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d17e17bf58fafab068dc0234.png)
何谓“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是本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
荒派派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有贝克特、尤奈斯库、阿达莫夫和热内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统的道德观念、传统的美学原则受到更加激烈的挑战,法国戏剧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繁荣。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戏剧,特别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剧作,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和追随者。
萨特一生创作十余部戏剧,其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睿智、犀利的笔触,以及充满戏剧性危机和寓意性、哲理性的内涵而见长。
他的境遇剧强调人在一定境遇中的自由选择。
加缪的剧作表现了西方现代世界的荒诞性,以及人类命运的荒诞性。
他的《卡里古拉》和《误会》等剧告诉观众,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荒诞的、异己的、不合理的、非理想的,仅仅停留在西西弗斯式的清醒意识上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反抗的行动,即面对荒诞,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还要藐视它,用行动来反抗它,“我反抗故我存在”。
荒诞派戏剧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剧作家们用荒诞的、非传统的表现形式所反映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孤独、绝望,命运的反复无常,世界的不可知和人生的无意义。
总之,“荒诞”就是荒诞派戏剧的母题。
在艺术处理上,因《等待戈多》而赢得国际声誉的贝克特往往采用闹剧的手法来表现具有悲剧色彩的主题,这是一种清晰而又痛心疾首的表现。
丑与荒诞的变奏:荒诞原指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的一个戏剧流派,兴起于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一九五三年,贝克特《等待戈多》上演成功,使荒诞戏剧红极一时。
最初这一流派还被统称之谓先锋派戏剧,到了一九六一年英国马丁·埃斯林的名著《荒诞派戏剧》一书的问世,荒诞派戏剧的名称才被固定下来,流传开来。
我这里所说的荒诞,虽然与荒诞派戏剧有关,但它已远远超出戏剧的范畴,已上升为一个普遍的深刻的重要美学范畴。
它不仅包括荒诞派戏剧,而且包括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所有的文学艺术,乃至一切文化现象,是这一时代的美学主潮,是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美学范畴。
第六章 荒诞派戏剧
![第六章 荒诞派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d25dfccaa0116c175f0e48cb.png)
品特曾激烈攻击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伊拉 克政策,称他是被布什愚弄的“白痴”。 但布莱尔也很大度地通过发言人表示祝 贺,布莱尔发言人也表示将就“请品特 到唐宁街十号庆祝”一事进行协商。
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1958)、、 《美国之梦》(1960)、《谁害怕弗吉 尼亚·沃尔夫?》(1962)等。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 林出版荒诞派戏剧的经典理论性著 作《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 之名始定;
阿达莫夫:《大小手术》(1951)、 《达兰纳教授》(1951)、《弹子球机 器》(1955)等。
让·冉奈:《女仆》(1951)、《阳台》 (1956)、《屏风》(1966)等。
品特:《一间屋》(1957)、《升降机》 (1957)、《生日晚会》(1958)等。
瑞典文学院13日宣布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 获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 品特是英国当代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是 英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这位文坛巨匠 多次直言不讳地批评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政策, 反对英国参加伊拉克战争。
在解释品特获奖原因时,瑞典文学院评价他 是战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他“在作品中揭 示出隐藏在日常闲谈之下的危机,切入压抑 的封闭空间”。
文学院说,品特“令戏剧回归其最基本的元素: 封闭的空间、意想不到的对话,人们处于相 互的支配之下,伪装被剥落”。
文学院认为,品特开创了“品特派戏剧”, 影响了整整一代英国戏剧人。
品特获奖也引来国际社会的关注,在美 国,不少批评家注意到品特激烈的反美 议论,但是多数人仍然承认他是重量级 的作家。同样以荒诞剧创作著称的作家、 捷克前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也向品特发 电报祝贺,“你想像不到获悉你得奖时 我是如何的欣喜”。
在最近几年中,这位75岁的剧作家一直 热心参与反对英国首相和伊拉克战争的 运动。去年11月,品特曾参加了一个谋 求弹劾英国首相的政治运动,他在演讲 中称美国“被一帮罪犯控制着”,而托 尼·布莱尔是一个“被他们雇佣的基督教 打手”,一个“战犯”。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d841cad4240c844769eaee29.png)
创作过程
受英语读物(会话手册)的启发而写。 因为他发现自己读的不是英语,而是一些令人 吃惊的真理。例如:“一周有七天”,“天花板在 上,地板在下”等等,这些就是普遍的真理,又如 史密斯夫妇和马丁夫妇谈到的“乡村比城市更安 静”,“但在城市里,人口更稠密,商店更多”等 等……也是一些复杂的真理。 他越是往下写,越是感到眩晕和恶心,因为他感到 这些语句是那样平庸,那样荒诞不经;所以他经常 要中断写作,陷入沉思,最后才完成了这部剧作。 尤奈斯库自认为写了一部滑稽模拟剧,是一部“语 言悲剧”。
思想特征
——表现“人生荒诞” 生存环境的荒诞:主人公生活的世界不是 给人安全感和生存发展空间的世界,而是 与人为敌的陌生世界 生存方式的荒诞:人丧失了其本质和价值。 他们无尊严;无作为;无个性;孤独,无 法与人沟通。
代表作家
艾思林认为荒诞派主要人物有:S.贝克特、 E.尤内斯库、J.热内等。代表作品有《等待 戈多》1953、《秃头歌女》1950、《椅子》 1952等。 荒诞派戏剧在西方剧坛享有极高声誉,但作 为一种强大的戏剧潮流则已成陈迹。
作者在答复有些评论家问到《秃头歌女》的主题时 曾说过,他要表达的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的古怪 感情,这种古怪的东西是在司空见惯的平庸中显示 出来的”。 作者还提到他所以写这个剧也是为了向传统戏剧开 火。剧本的缺乏情节,人物的可有可无,语言的毫 无意义,剧名的古怪,以及作者原来设想的结尾处 理等,都是为了达到他原来的创作意图。但实际的 结果却使他和贝凯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一 起为开创新的戏剧——荒诞戏剧迈开了第一步。
荒诞派戏剧
absurd theatre
史称“先锋派”,又称“反戏剧派”。是 20世纪50年代初兴起于法国,50-60年代 风靡于欧美剧场的一个重要的后现代主义 戏剧流派。 它是“二战”后,西方令人感到绝望的社 会现实在戏剧舞台上的反映,是对传统戏 剧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和突破。 不是任何社会制度使我们感到荒诞,而是 人本身——尤奈斯库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6253a33983c4bb4cf6ecd10d.png)
在作品的结尾处,狄狄和戈戈因为戈多又一次 爽约,非常落寞,不禁重提上吊的问题。
自杀在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中已经被周密地 思考过了,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对他们来 说太形而上了,他们现在讨论的问题是形而下 的,是自杀工具问题。 他们只有一条裤腰带,一条并不结实、一 扯就断的裤腰带,因为没有自杀工具,所以上 吊只好作罢。两个流浪汉于是鼓足力量,决定 把等待进行到底。
波卓牵着套在幸运儿脖子上的绳子。幸运儿已经疲惫不堪。 爱:(高兴的)戈多! 弗:(走到波卓身旁,唯唯诺诺的)老爷,你是? 波卓:我就是大名鼎鼎的波卓! 爱:你不是戈多先生吗,老爷? 波卓:(愤怒的)我是波卓,波卓!戈多算个什么东西,告诉 你们,波卓才是真正的大人物。 波卓:(坐下,得意的)每次遇到你们这些小东西,我就觉得 自己更高贵,更自在,更聪明! 波卓:(走到奴隶旁,开心的)来,瞧!为什么这些奴隶一批 一批的涌来跟着我,轰都轰不走。因为我可以照顾他们! (踢了一脚幸运儿,开怀大笑)哈哈哈哈…… 波卓:(见幸运儿没动静,又踢了两脚)哎,起来!(瞟了一 眼爱和弗)等会儿就能把他们带到市场,给他们卖个好价钱! 波卓:(再踢幸运儿)弱势者,起来!走,走!
《火》 各种灰烬在树丛中闪耀光 一块石头起了火 城堡起了火 森林起了火 男人们起了火 女人们起了火 鸟儿起了火 鱼儿起了火 水起了火 天起了火 灰起了火 烟起了火 一切都起了火 起了火,起了火。
第十一场: 马丁太太:既然椅子上没有人,。
马丁太太 :一个星期是哪七天? 史密斯先生: 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 Saturday,Sunday。
启示
希望是存在的,但等待希望的实现是
不可能的,等待就意味着幻灭,任何 以等待形式开始的,都将以永恒的失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774450c82cc58bd63186bd3e.png)
第十场:讨论《火》诗。马丁太太认为毛骨悚然;马丁发生认为 诗中有某种热情;消防队长认为十分出色:“是我的世界观,我 的梦想,我的理想。” 消防队长临走前点题:“秃头歌女怎么 样了?” 史密斯太太:“她总是照老样子打扮,戴着帽子。” “秃头歌女”一词来源于演员念错的台词,本无意义,以此为剧 名,隐喻生存的悖谬。喻指剧本所描述的生活一如“秃头歌女”: 怪诞、丑陋、可憎、荒谬。“老样子”喻指生活一如既往的乏味; “戴帽子”喻指生活丑恶的真相被掩盖,不为人们所认识。 第十一场:两对夫妇相对而笑,各说各的,无法勾通、交流。史 密斯先生突然大喊:“打倒鞋油!” 寓意:A 毫无意义; B 有 意义:鞋油是工业产品,是商品,是现代社会的标志,该句因而 成了一句革命口号,即打倒异化人性的时代,打破沉闷,荒诞的 生活。剧本接着描写:黑暗中全体成员举起拳头愤怒到极点,狂 呼:不从那儿走,从这儿走„„ “那儿”指恶劣的生存现状, 死水般的生活;“这儿”指希望和新生活。当喊声停止,灯光复 明,马丁夫妇重复着史密斯夫妇开头的生活,准确无误地重复着 史密斯夫妇的对白。说明反抗失败,希望幻灭,混乱、乏味的生 活在继续。
第二,荒诞剧中没有鲜明的人物性格,充满 了破碎的舞台形象。 人物是一些不断重复着机械性的动作、机械 性的对话的“木偶”,他们没有任何可以让 人们识别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的语言也十分荒诞。 人物不断重复同样的、毫无意义的话和陈词 滥调.象《等待戈多》中的幸运儿作长篇演说 时,听他演说的三个人,有的开始时聚精会 神地谛听,然后是抗议;有的由丧气、厌烦 到痛苦、激动。最后都扑到他身上。但幸运 儿仍挣扎着,喊着他的讲演词。那是由一些 毫无逻辑联系的句子和词组成的,而且作者 未加一个标点。 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各说各的,不知所云。 功能:显示“现代人”生活之空虚、单调、 机械、压抑,以及不可能相互理解和交流。
简述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征
![简述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899e61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7.png)
简述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征
荒诞派戏剧是一种背离传统戏剧基本规律,采用荒诞的艺术形式,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的戏剧流派。
其艺术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反传统戏剧:荒诞派戏剧反对传统戏剧的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和连
贯性,追求一种非理性的、碎片化的表达方式。
2.象征和隐喻:荒诞派戏剧通常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主题,使得剧作
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暗示。
3.喜剧形式表达悲剧主题:荒诞派戏剧常常使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
悲剧主题,这种表现方式能够带给观众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4.人物形象模糊:荒诞派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模糊且抽象,缺乏具体的性格
特征和语言特点,使得观众难以产生共鸣和理解。
5.非线性叙事:荒诞派戏剧的情节通常是非线性的,跳跃性强,甚至有时没有
明确的故事情节,这种叙事方式能够让观众更加主动地思考和解读剧作的意义。
6.舞台手段的运用:荒诞派戏剧在舞台表现上经常使用各种夸张的、非理性的
手段,如怪异的布景、奇特的角色设定等,以突出剧作的荒诞性和讽刺意味。
综上所述,荒诞派戏剧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特征的戏剧流派,其反传统、象征性、喜剧性、模糊性、非线性叙事和舞台手段的运用等特点,使得荒诞派戏剧成为一种极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戏剧形式。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ee4c4011a216147917112870.png)
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 “所有的一切都用栅栏互相隔绝”,正 像动物园中的动物被隔绝起来一样。
(六)失落感 品特的《侏儒》 “你是谁?我很清楚地看见你,但我要问,你 是谁?你是许多折光的汇合吗?” “我是谁?我只知道痛苦受难··因我的本源 ·· ·· 就是残缺和分离”(阿达莫夫) 让冉奈《女仆》
(七)空虚感 尤奈斯库的名作《椅子》 “这出戏的主题不是老人的信息,不是 人生的挫折,不是两个老人精神上的失 败,而是椅子本身。··是说世界的不 ·· ·· 真实性,形而上的空洞无物。戏的主题 是虚无。”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史称“先锋派”,又 称“反戏剧派”, 是20世纪50年代 初兴起于法国、50-60年代风靡欧美 剧坛的一个重要的后现代主义戏剧 流派。它是最能反映战后西方社会 思想意识的一个戏剧流派,也是西 方现代派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 一。
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 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八)麻木感 贝克特的《美好的日子》 (九)幻灭感 美国阿尔比的《美国之梦》
“这个剧本是对美国景象的一个考察,对 我们社会中以虚假价值冒充真实价值的 一个抨击,对自满、残酷、痿弱、愚蠢 的一个谴责;它的立场是反对一个神话, 说什么在我们这个日益走下坡路的国家 里一切都十分美好。”
(十)死亡感 贝克特《最后一局》 “完了,完了,是完了,要完了,马上 就要完了。”大地熄灭了,天上没有太 阳,只有一片灰,地上“到处发出尸体 的臭味。” 《最后一盘磁带》《尸骸》
《等待戈多》: 标志着贝克特文学艺术创作达到了高峰。 “我要是知道,早就在戏里说出来了”(贝 克特) 思想内容: 1、以戏剧化的荒诞象征手法,揭示了世界荒 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 “一个箭步蹿上去,捡起骨头,马上啃起来” “我他妈的这一辈子到处在泥地里爬!··瞧 ·· ·· 这个垃圾堆!我这辈子从来没离开过它!”
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
![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3a85306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3.png)
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
荒诞派戏剧是独具特色的一种戏剧形式,它与现实主义和古典戏剧有着明显的区别。
荒诞派戏剧不太关注现实中的具体事件,而是把人类的本质展现出来,有时表现得戏剧性十足,有时却十分抽象。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
一、肢体表演
荒诞派戏剧通常注重舞台上演员的肢体表演。
他们以夸张的动作和姿态来表现出角色的内心情感和外在性格。
例如《等待戈多》中的两个男子呆站一整天,力图见到一个老人的到来,但老人终未至,演员们的肢体表演就足以表达他们内心的焦急和无奈。
二、语言游戏
荒诞派戏剧在传达情感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语言的表现力,它借助语言的搭配和变奏,让观众多了一种解读戏剧的方式。
例如《快乐的荒诞》中配合夸张的表演、夸张的语言,让情感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
三、错置与颠覆
荒诞派戏剧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合常理的情节和人物,经常把某部分文字或是情节彻底扭曲,让剧中角色陷入迷茫和无助,从而引起观众的思考和探讨。
这些荒唐和颠倒过程中,深刻的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丑恶,如《行动研究》中颠倒了功利与道德
的关系,也颠覆我们对身份和地位的看法。
四、宏观视角
荒诞派戏剧往往不只是单纯的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是将个人的处境置于宏观背景之下,揭示出人性万相和社会风险。
如同《AlCar田野》一样,通过农场景观的概念,描述了严酷的社会现实和人们对自我的负责。
总的来说,荒诞派戏剧是一种非常独特、新颖的戏剧形式,它注重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通过肢体语言和语言游戏等方式来展现角色内心的情感和个性,而且在情节和人物上做出了许多反常规的处理,让观众得以通过戏剧感知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诞派戏剧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文学”的发展。荒诞最有概括性的含义是: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这种普遍存在的危机和悲观情绪是西方荒诞文学产生的土壤。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就出现了以踉一“翩”观的文学。卡夫卡是这种荒诞文学的代表。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最极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这出戏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其他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荒诞派戏剧在西方剧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但它的全盛时期实际上在艾思林《荒诞派戏剧》一书出版时已经过去。多数荒诞派剧作家不得不作出妥协以赢得观众。尤内斯库的剧作越来越寓言化,贝克特的剧作越来越短,阿达莫夫索性放弃了荒诞剧转向B.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品特的新剧作喜剧成分也比荒诞成分更多。荒诞派戏剧作为一种强大的戏剧潮流已成为陈迹,但这一戏剧流派对西方剧坛的影响是深远的。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1952)、《美好的日子》(1961),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1953)、《塔拉纳教授》(1953),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热内的《女仆》(1947)、《阳台》(1956)、《黑人》(1958)等。
贝克特在他的剧作里塑造的人物都是些病态、丑恶的流浪汉、瘪三、残废者、老人。从《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最后一局》中的4个残废人,汉姆和他的缩在垃圾桶里不时探头出来觅食的双亲,到《美好的日子》
里埋在沙土中的老妇温尼,都是些丧失"自我"、徒具人形的人。一方面呼号"自我"的不存在,一方面又在探索寻找"自我"。他在剧作中一再表现的另一个基本命题,即人在死亡面前束手无策,人生荒诞绝望,只能无可奈何地走向死亡。
荒诞派戏剧在50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后来风行于法国、英国、美国,60年代统治了西方戏剧领域,成为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最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全面反对传统戏剧的创作程式,这一派戏剧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创作上吸取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加以融会,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法上独辟蹊径,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和创新,创作出了一批离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诞、泅异于传统戏剧的作品,因此被戏剧评论家们称为“先锋派”、“反戏剧派”。60年代初,英国戏剧家埃斯林将其定名为“荒诞派戏剧”,这个名称很快被文学戏剧界认可。
编辑本段戏剧特点
谈论人生的荒诞性,早就见诸古代西方戏剧。自希腊悲剧开始,在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中就有对人类的命运、人类的生存条件的残酷与荒诞性表示关注的一面。20世纪的存在主义文学家、戏剧家萨特和加缪在他们的许多小说和剧本中,从理性出发,揭示了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荒诞派戏剧家则更进一步对人生的荒诞性表示强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无依据、无理由,人命贱如蝼蚁、微不足道,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而且借助各种舞台手段去表现,使荒诞性本身戏剧化。为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他们任意破坏、支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把戏剧的所有传统要素如动作、语言、人物,一一去掉。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
荒诞派戏剧
百科名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尤内斯库、贝克特等人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他们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他们要表现的是"原子时代的失去理性的宇宙"。在他们的剧作中,在戏剧发展过程中,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均被抽掉,行动被压缩到最小极限,甚至行动不复存在。这些剧作没有戏剧性事件,没有剧情转折、起伏跌宕,没有结局。他们用抽象的、还原到人的原型的形象去代替人物性格的描绘与概括。他们笔下的人物往往没有固定的姓名,而是用教授、女生、房客、女仆,甚至可以用字母做标志。语言不再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他们借助语言本身的空洞无物,以显示存在的空虚;他们以既不联贯又毫无意义的语言、词句的多次重复或语音的反复再现,去夸大语言的机械表象,用滑稽可笑、荒谬绝伦的语言体现人生的荒诞性。
尤内斯库的剧作描述了现实的荒诞、人格的消失、人生的空虚和人的存在无希望无意义。
阿达莫夫剧作中的人物几乎全是还原为人的原型的人,旨在揭示物质文明的残酷而又冷漠无情。
热内的剧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美化罪恶,使邪恶成为美德,视黑暗为光明的化身,把地狱变为天堂。他笔下的人物全是正常社会之外的人,并表明人世间现存的一切都是梦幻和骗局。
卡夫卡
他的《审判》、《城堡》、《变形记》、《地洞》等可以说是荒诞小说的代表。30、40年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哲学家以文学来宣传“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是荒诞的”这些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创作出了《恶心》、《局外人》等一批著名荒诞作品。荒诞派戏剧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和超现实主义等流派文学观念及表现手法,并加以融会,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把荒诞文学推向高峰。应该说荒诞派戏剧与萨特、加谬为首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内容的总体倾向上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是荒诞派戏剧选择了独特的表现形式,这是他们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戏剧流派存在的主要原因。荒诞派戏剧是用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如怪诞、模糊、病态、丑陋的的人物,若有若无的剧情,背离常理的舞台设置,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式的戏剧对白等。这种怪诞的手法贴切地表现了荒诞的主题,也使这个流派以其“反戏剧”、“反文学”、“先锋派”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了一个风格独异,影响巨大的戏剧流派。参考文献:《荒诞派之荒诞性》、《起点》
荒诞派戏剧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尤金·尤奈斯库(1912-)和贝克特(1906 — 1989)。尤金·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他原籍罗马尼亚,母亲是法国人,幼年全家迁往法国,后来返回罗朗懈。1938年定居法国。他的《秃头歌女》(1949)是最早的荒诞派戏剧之一,1950年首次在巴黎的一家小剧院上演,备遭冷落,景况十分可怜,曾因只有三个观众而退票停演,但尤奈斯库并未因观众的冷落而该弦另张,不懈地做他的戏剧实验。从1956年起,《秃》剧引起注意,后连演70多场,成为法国历史上连续演出时间最长的戏剧之一,被译成多种文字。
荒诞派戏剧借助于舞台上出现的场景去表现存在的荒诞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舞台手段把人类的惶惑不安呈现在观众面前。为了揭示人生现实的不合理性,机械可笑的动作,幻象的显现,灯光和音响的作用都发挥到最大程度。尤其突出的一个特点在于夸大物体的地位,让大量的物体占领舞台空间,用来说明反理性的世界倒过来压迫人的理性世界,反映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与人的精神空虚的矛盾。
让·日奈的《女仆》
塞缪尔·贝克特是长期居住在法国的爱尔兰犹太小说家、戏剧家,继尤奈斯库之后,他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上演成功,使荒诞派戏剧被观众,确立了它在法国剧坛上的地位,《等待戈多》也成为法国战后最叫座的一出戏,在巴黎连演三百多场,被译成20多种文字。荒诞派戏在50年代后期越过法国国境,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奈斯库在《秃头歌女》之后,先后写了《椅子》(1952)、《未来在鸡蛋中》(1953)、《阿麦迪或脱身术》(1957)、《犀牛》(1959)等40多个剧本。贝克特则在《等待戈多》之后,写出了《最后一局》(又译《剧终》)(1957)、《哑剧》(1957)、《尸骸》(1959)、《美好的日子》(1961)等10多个剧本。贝克特获得196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奖的原因是“他那具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称赞贝克特的戏剧“具有古希腊戏剧的进化作用。”
编辑本段产生背景
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1950年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问世,1953年贝克特又以剧作《等待戈多》轰动法国舞台,1961年英国批评家艾思林发表《荒诞戏剧》一书,将这类作品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予正式命名。此后,荒诞派戏剧达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阶段。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它们开始出现时受到批评界的冷遇,后来逐渐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世界上不少的国家竞相上演。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亦相继出现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给贝克特、尤内斯库等为首的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法国的荒诞派戏剧的几个重要剧作家,几乎全是青年时期来到法国从事文学活动的外国人,后来他们加入了法国国籍。尤内斯库原籍罗马尼亚,他加入法国籍后,并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贝克特原籍爱尔兰。阿达莫夫原籍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