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式校园形态研究

合集下载

厦门大学景观案例分析

厦门大学景观案例分析

先谈谈厦门大学厦大学简称“厦大”,是全国75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被誉为“南方之强。

对厦大整体规划的分析厦门大学在设计中,努力摆脱轴线+庭院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固有模式,以一种低密度的、散开的、不规则的、有机成长的开发规划理念,顺应基地的山水文脉。

细腻而具村落质感的群体空间、生动而有活力的生活街道与人工湖面,塑造意向中的闽南式的聚落形态。

摆脱传统校园的空间模式语言,最大限度地表现基地的风景特征,创建具有山水特色的校园形态作为思考的起点。

它的布局空间厦门大学以一直二弧的线性结构构成校舍群落,以南北直线的交叉构成校园的主干通道,整个校园一直延伸到厦金海峡。

楼群"主四从”,坐北朝南一字排开。

主楼广场中轴背靠五老主峰,从楼两翼对称展开,并以一条笔直的连廊以贯通大楼整体。

楼前规划为开阔的广场,是以学生为主的建筑布局。

整体景观是什么样的1、尊重原有山脉的自然形态,建筑以-种低密度的、散开的、不规则的有机生长的形态,轻轻地散落山间。

2、放大中心的水面,并将基地环境中的三个水库连成一体,兼顾东面临海的优越地理条件,创造山海之间、溪水环绕生动的校园环境。

3、保持原基地良好的植被、果林,将校园空间的组织与原基地上的植被、果林有机融为一体。

在建筑和校园道路之间,利用建筑临街退界空间,形成浓郁的街道园林景观。

以满足校园绿化的覆盖率。

建筑是什么样的1、所有建筑风格整齐统一2、生态性的建筑3、具有地域风格和人文情怀建筑4、形成了组团化网络化的建筑西洋式的屋身、中国闽南式的宫式琉璃瓦屋顶,所谓的“身穿着西装,头戴斗笠"。

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

绿毯上的聚落校园——温江旺海路中学概念方案设计

绿毯上的聚落校园——温江旺海路中学概念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5-0059-06 收稿日期 2023-07-11摘 要 设计基于近年来国内中学校园设计的趋势进行分析,结合项目规划条件、建设需求以及问卷调查的反馈进行思考,提出设计概念:绿毯上的聚落校园。

利用两个地块的轴线对位关系,在跨线运动场、多学科教学院落、立体交通组织、社区共享开放、可变教学空间、地域文化植入、生态技术运用、大跨度空间结构、建设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

对近年来人口出生率下降、教学体系改革、社区共享开放等社会普遍关注的中学校园规划做出建筑空间的思考与回应。

关键词 聚落空间 跨线运动场 立体交通 社区共享开放 可变教学空间 小班化教学AbstractThe design is based on the trend analysis of domestic middle school design in recent years, considering the project planningconditions, construction needs, and feedback from questionnaire surveys, the design concept is proposed: a settlement campus on a green carpet. By utilizing the axis align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plots, innovative designs are carried out in areas such as cross line sports fields, multi-disciplinary education yards, three-dimensional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community sharing and openness, variable teaching space, regional cultural implantation,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technology, large-sp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cost control. Reflecting on and responding to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of middle school design, which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society in recent years, such as the decline in population birth rate, teaching system reform, and community sharing and openness.Keywords Settlement space, Cross line sports field, Three-dimensional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Community sharing and openness, Variable teaching space, Small class teaching绿毯上的聚落校园——温江旺海路中学概念方案设计A Settlement Campus on the Green Carpet: Conceptual Plan Design of Wenjiang Wanghai Road Middle School刘典典 | Liu Diandian近年来国内中学校园设计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校园建筑从传统行列式布局转变为高密度巨构建筑,在有限的用地内通过“上天入地”的方式,创造出尺度宏大的巨型教育综合体,通过创造巨构校园的方式提高学校的办学规模,为周边居住区提供教育资源,提升土地价值。

大学聚落研究

大学聚落研究

RESEARCHES IN DESIGN聚落是一定地域范围中人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汉书・沟洫志》中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史记・五帝本纪》:“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

《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古代指村落,近现代泛指一切居民点,它由各种建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其结构和形态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

”《牛津大词典中对Settlement解释中指出:“Settlement: Place wherecolonist have settled”,指的是殖民点。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

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

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

从建筑的角度来看1),“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来,建筑观念都停留在‘房子’(Building)的阶段。

建筑的基本单位不应该是房子,而是聚落(Settlement)”。

聚落“不是就房子论房子,而是把房子看成聚居社区,有社会内容、政治内容、工程技术等各个方面”。

1 大学聚落概念的引入大学聚落属于聚落的子层级概念,指的是城市中一类特殊的聚居体系,可以看作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以及特定的生活方式,并且有共同的成员(师生)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

它既是一种空间系统,又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发展过程。

大学聚落是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中,人类活动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欧洲中世纪到现在,最初是庭院式的教会学校,发展到今天,大学校园成为功能齐全、结构多元、体系复杂的综合聚居环境。

面对当今的剧烈变化,大学校园需要从整体的人居环境以及宏观的城市层面下看待自身的发展问题,由此我们引出“大学聚落”的理念,是用更广的视角来考察大学综合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聚落景观学习谷——佛山一中顺德学校概念方案

聚落景观学习谷——佛山一中顺德学校概念方案

NEW ECOLOGY ,NEW LINGNAN,AND NEW INNOVATION CONTINUOUS AND MIXED HORIZONTAL SPACES DIVERSIFIED LEARNING SETTLEMENTS“新生态”“新岭南”“新创变”连续及混合的水平性空间多样化学习聚落文/图_Text/Photo_众建筑编辑_Edit_Yvette佛山一中校园设计是一个有多样的生态自然、可以促进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新现代岭南校园,是众建筑最近对校园设计的新探索。

SETTLEMENT LANDSCAPE LEARNING VALLEY—CONCEPTUAL PLAN FOR SHUNDE SCHOOL OF FOSHAN NO.1 MIDDLE SCHOOL聚落景观学习谷——佛山一中顺德学校概念方案众建筑从三个问题开始佛山一中的校园设计:1)场地现状拥有优越的生态鱼塘自然环境,如何在新的校园保留生态多样性?2)佛山一中的校园建筑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如何延续并发展具有新岭南特色的校园?3)面对新的社会变革,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多元和复合,如何通过校园设计促进创新性教育?三个问题分别对应新校园的“新生态”“新岭南”“新创变”三个目标以及6个设计策略。

鱼塘肌理化景观顺德特有的鱼塘生态,也称基塘系统。

基塘具有调洪蓄涝、调节气候、积蓄养分等生态功能,维持着生态的多样性和可循环性。

现有场地现状大部分为鱼塘,设计师希望可以在新的校园规划中延续这种多样的生态自然。

首先设计师保留了鱼塘肌理的图底关系,来形成立体化的团状景观系统,每个团都是一个相对多样又独立的绿化群落。

其次在峡谷区保留了相当面积的湿地景观。

团状景观系统与裙房的轮廓相叠加相切,产生了地面层和平台层两个标高的立体景观系统。

地面层景观包括中间的峡谷、以及大大小小的庭院。

不同类型的景观成为了自然教育最真实的课堂。

平台层景观主要有不同的团状绿化,以及结合架空层有高差变化的微地形活动场地。

职业学校空间布局研究——以镇雄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职业学校空间布局研究——以镇雄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职业学校空间布局的本质是以地理分布的形式呈现教育资源的分配特征,以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同时,空间布局也是对应职业空间学校,按照一定的项目经费、土地面积及教育资源,寻求最优结果的过程。

国外关于职业学校空间布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溢出效应上。

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分析学校布局,以及周边商圈选址的关联。

同时,致力于将学校科研方式进行转化。

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又进一步发现了聚类规则可以作为空间配置的有效方法[1,2]。

国内关于职业学校空间布局的研究侧重点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将其归纳为国家、区域和学校三个主体。

并且从职业学校空间布局的根本原因出发,指出职业学校的空间布局需要符合当代的教育需求和时代特征。

此外,从学校自身的内部角度出发,学校内的设施及布局考虑到教学资源对学生成长需求的影响,针对办公场所的可达性展开详细讨论[3]。

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职业学校的空间布局的研究还不是十分全面,亟须进一步深入探讨。

1职业学校空间布局研究1.1获取镇雄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镇雄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位于距离镇雄县城10 km 左右的高山村铁匠坪,占地约320 729.13 m 2,总建筑面积145 227.30 m 2。

此外,其地势主要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并且坡地较多,导致局部区域之间的高差较大,地理位置概况如图1所示。

摘要 为完善职业学校的空间布局,以镇雄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对职业学校空间布局进行研究。

教育用地的利用与规划向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职业学校空间布局更是新时代下教育资源分配的一种产物,以镇雄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详细研究职业学校的空间布局。

获取镇雄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结合教育目标,平衡区域内空间布局的用地总量、用地增量和用地存量之间的关系,调整可利用用地连接范围,坚持以人为本的布局原则,划分主体功能区,设计学校建筑单体结构,根据空间分布特征,优化空间布局模式。

关键词 人才培养;空间布局;教育资源;单体结构中图分类号 TU24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18.07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patial layout of vocational school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atial layout of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akes Zhenxiong County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as an example. The utilization and planning of educational land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e spatial layout of vocational schools is a product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new era. Taking Zhenxiong County Secondary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as an example, the spatial layout of vocational schools is studied in detail. The inform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s in Zhenxiong County is obtained. Combined with the educational go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tal amount of land, the increment of land and the stock of land in the area is balanced, and the connection range of usable land is adjusted.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eople-oriented layout, the main body for the functional area is divided, the single structure of the school building is designed, and the spatial layout mode is optimized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 spatial layout; educational resources; single structure作者简介:杨津(1988-),男,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浅谈校园建筑聚落的营造——以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马寨校区为例

浅谈校园建筑聚落的营造——以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马寨校区为例

称地布置一连串平面 呈 “ 凹”字形的半 应 严 格 强调 校 区 内 各大 功 能 的分 区 ,最 半 封 闭 、 或 半开 放 的院 落空 间 ,可 供 学 开敞式教学楼 。校 园聚落形成 了以中轴 大 限 度 地 满 足 广 大学 生 、教 职 员 工 的 学 生 交 流 、 思考 、活 动 、休 息 与 观 察 ,它
1校 园建筑 群体 间布 局 文 精 神 和 独 具 特 色 的校 园环 境 与 建 筑 聚 性 ,再 与 广 场 绿地 和 半 月形 人 工 湖 等 景 河 南建 院马 寨 校 区 内 的 建筑 布 局 运 落 。 观 相 结合 ,又 不 乏 灵 动活 泼 。 马 寨 校 区 通 过 教 学 楼 的 围 合 形 成 用 了院 落 的 组 合 手 法 ,沿 着 主 轴 线 ,对 ( 2) 功 能 分 区 :学校 规 模 的发 展
[ 关 键 词】群体布局 ;校园景观 ;建筑聚 落
大 学 校 园 的 建 筑 形 象 不 同 于 其 他 无 论 是 实轴 还 是 虚 轴 ,无 论 是 对称 还 是 1 . 3校 园 建 筑群 体 布 局 的 理念 根 源 性 质 建 筑 , 它承 载着 学校 的人 文历 史 , 非 对 称 的构 图 ,轴 线 在 使布 局 均 衡 以及 河 南 建 院 马寨 校 区 这 种 中轴 对 称 的 是 学 生 接 受 知 识 的 场 所 ,应 以功 能 和 空
引导 空 间 序列 中都 起着 重要 的作 用 。 校 园 整体 规 划 与 设 计 的 思维 过程 ,
院落 式 布 局 方 式 不 同 于 现代 大 多数 校 园
间环境 的营造为主 ,摒弃虚假 、造作形 1 - 2 校 园规 划 设 计 的基 本 理 念 式 ,追 求自然清新。本文以河南建筑职

(完整版)厦门大学校园规划案例分析

(完整版)厦门大学校园规划案例分析

厦门大学襟山面海,校本部 漳州 翔安 三个校区, 环抱大海,背倚青山形成山海交融之势,校在海中,湖在 校中,描绘出山水互抱的学府秀丽风光。现代与传统,中 国与西方的合壁,雄浑与幽美,自强与至善的统一,构建 起这座南方学府规划与建设的美学风格。
厦门大学区位分析:
• 厦大依山傍海,本部位于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厦门岛南端,全校总 区9000多亩,学校一边是南普陀寺,一边是海滨与胡里山炮台,1、尊重原有山 脉的自然形态,建 筑以一种低密度的、 散开的、不规则的 有机生长的形态, 轻轻地散落山间。 2、放大中心的水 面,并将基地环境 中的三个水库连成 一体,兼顾东面临 海的优越地理条件, 创造山海之间、溪 水环绕生动的校园 环境。
3、保持原基地 良好的植被、果 林,将校园空间 的组织与原基地 上的植被、果林 有机融为一体。 在建筑和校园道 路之间,利用建 筑临街退界空间, 形成浓郁的街道 园林景观 。以 满足校园绿化的 覆盖率。
4.在校园与邻里边界增加绿化、小品和活动设 施,以便更好地满足交通和其他功能需求。
个人启示
通过对厦门大学校园规划案例分析,我了解到只有 合理的校园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才能建造出 一所优秀的大学校园。以下几点是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的重要要素。
• 1.功能区划 适宜的地方功能叠置,强化各片区 之间的联系
厦门大学功能分区图
厦门大学各功能区混合布局,错落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基本上符合学习型校园、生态校园 、绿色校园 、和谐校园的构建原则。
厦门大学鸟瞰图
厦门大学校园特色:
风景:厦门大学校园风光秀 丽,秀色可餐,建筑散落云 雾之中,若蓬莱仙境;最妙 海塘堤岸,红花绿影,仿佛 珍珠翡翠,镶嵌于鹭岛之西, 这是对厦门大学最美的概括。 厦大校园依山伴海,背靠五 老峰,与闽南古刹南普陀寺 为邻,出了白城校门就是海 滨浴场。校园建筑独特,风 景秀丽,被誉为“中国最美 的大学校园”。

聚落、村落、院形态研究

聚落、村落、院形态研究

构成
堡门 建筑群四面由堡墙包围,东面和南面 留堡门出入。 南北主干路 三条东西支路
堡门
构成
顶甲
东西向支路将大院分成南北四排,分 别被称为:底甲,二甲,三甲,顶甲 。
三甲
二甲
底甲
堡内共27个院落,除顶甲有六个之外 ,其余三甲均有七个,均由东西支路 进入。 入口
墙堡
南北干道
院落
轴线:多轴线
一正两厢二进院
浙江某水乡村镇,位于河道的交汇点,被河道分割成若干小块, 景观变化很丰富
在多山地区.平地十分宝贵,为把平坦的土地 留作耕地,许多村镇都坐落在地形起伏的山 坡之上。这种村镇的布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 种情况:一种是走向与等高线平行。另一种是 与等高线保持互相垂直的关系。
与等高线平行布局其主要街通多呈弯曲的带状 空间,曲率大致与等高线一致.高程无明显变 化,巷道则与等高线垂直,高程变化较显著。
安徽宏村
• 地理条件与风水—由依山 到傍水 • 宗族祠堂与商业发展
地理条件与风水—由依山到傍水
• 西溪改道后,雷岗山下一片平坦, 形成了一块“北枕雷岗,三面环水, 南屏吉阳山的风水宝地”。 • 至七十六世之前的一百余年间,因 社会动乱,经济衰落,故村落汪氏 人口增长缓慢;而发展至七十七世 时已成为九房大族,雷岗山上的 “十三间楼”已无法容纳这么多子 孙居住、繁衍。因此宏村宗族开始 在雷岗山下营建村落。
典型案例对比
• 江西婺源汪口村 • 安徽宏村 • 山西阳明堡镇
江西婺源汪口村
• 地理因素的影响 • 宗法制度的观念 • 微观经济活动
汪口村落总平面
地理条件
• 汪口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东部江湾镇, 占地约11hm2,江湾水与段莘水在村 东汇合。 • 古代的汪口,既是古代徽州府通往饶 州府的陆路必经之地,又是婺源水路 货运至乐平、鄱阳湖、九江等地的起 止码头。因处于婺源水路交通“通舟 止此”的端点与终点,汪口成为徽州 一个主要的出入口。 • 汪口村沿水布局,以水为界,以垂直 河流方向为轴线向内陆延伸。

基于空间句法的新老校园空间形态差异性研究——以南京大学为例

基于空间句法的新老校园空间形态差异性研究——以南京大学为例
S a e S t xA C s td f ajn n es y p c yn a : aeSu yo nigU i ri N v t


陈雪依 姚亦 锋
Ch en
Ya o
X ey u i
Yf n i g e
1 校 园建 设 的 历史 沿 革
1 鼓 楼老 校医 的历 史氍 况 1
& 要 日 自

B 建 曼量 ■ 目
植 Bt 月 自 Ⅱ
¥ 供 事 { Ⅱ B
原 盒陵丈学的棱址上组建 7新的南京太学 ,主后青 征。 空闫 分割方法 有三种 轴线 方法、 6多边形 京大 学进行7新 规划 与 设,时至今 日的 园规 方 法、视 区法,本 文运用 7轴线 分割法 ,主要量 建 校 n e t i a 8) c v ~ u 、控制值 模 B经太大超出7原金 陵大学老校目建筑 群所涵盖 化指标 有.连接值 f o n e i v l 的范 围,但校内仍保 留着 陵大学时期主 要的历史 金 n' vu f o b l 、深度值 { e t l ) c o a e} d p h a e 、集成度 vu
中 文 文
困 献 幸
分 标 鳙
类 识 号 号 码
T B


城 多 规划 ・ 园林 景观
Ub nP ni G es Lns ae a l n g・ adn ad cp r a n r


, 一
以 南京 大学 为例
R s a c he Di e e c s o h p c 0 m t e w n d C m p s wih e e h on t f r n e ft e S a e F r be we n Ne a d Ol a r f u t

认识实习——浅谈国美象山校区

认识实习——浅谈国美象山校区

个人感悟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校园,一个朴素而深沉的作品。 象山校区的设计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有着深层的传承关系。 在新校园中,所有的建筑都以“象山”为中心,将它做为最重要的 思考与观看的对象。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 象山的某种指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这使得人们在漫 游时一次又一次回望那座青山的位置。 而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大规模拆毁重建现象,一些历史的遗物本 来可能被当做垃圾对待,但在这里却的到了循环利用,王澍的设计理 念也同样有效控制了造价,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 好的建筑的确可以表达思想,展现建筑师的思想和观念,但我以 为无论思想还是观念,都必须牢牢建立在实用功能之上。学校毕竟还 是一种实用型的建筑,它首先要解决师生日常生活使用功能上的问题, 艺术、文化、思想、观念,这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如何使功能性与 艺术性(文化性)相结合,使艺术观念、文化反思在建筑满足使用功 能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这才是一个建筑师的高明之处。建筑的艺术 性不应当脱离实用性这个基础。
3.楼梯的问题
有的楼梯设计的过于狭小,只能走一个人, 人员疏散缓慢,而且采光明显不足,楼梯间几 乎是黑的
采光问题
采光难几乎是象山校区的通病,说白了就是 因为墙面上开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无规律的窗, 纯然的为了追求某种视觉效果,导致其中许多 无法使用而遭废弃。事实上,窗户是沟通内外 空间的重要部分,承担着采光照明的重要责任。 如何开,开在哪里,本应该按照室内实际的采 光需求而定,而不该这么形式主义,将外观放 在第一位。 听美院的学生说大家最怕的还是冬天,教 室里面极其阴冷,每次上课几乎都直跺脚, 最恼火的是温暖的阳光就在门外,可是却怎 么都照不到里面,师生们只能趁课间的休息 时间去晒晒太阳,暖暖身子 。

当代大学校园在城市层面聚落环境的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

当代大学校园在城市层面聚落环境的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
当代 大 学 校 园在 城 市 层 面 聚 落 环 境 的 集 约 化 设 计 策 略 研 究 *
The D e gn St at si r egy f or Uni ver t am pus Based on t e tem entTheor siy C he S t l y
王 扬 ’
窦 建奇
W ang ang D o u Ji Y an qi
* n
_ _ _
_
_ _
_
___¨
_ _ _ _ ■_ _


●●


一一 #*
l ∞ ∞ 9
作 奢筒 介 “ 缎 T

定 地 域 内 发 生 的 社 会 活 动和 社 会 * 累 .以 及
落; I 2)大 学 校 园 与 城 市 的 资 源 集 约 发 展 筇 略.即资源协调的校园聚落 ; I ) 学校 园 3 大
与 城市 的互 动 集 约 发 展 镱 略 . 即 与经 济 、 文化
特 定 的 生 活 方 式 . 并 且 有 共 同的 成 员 ( 生 ) 师 的 人 群 所 组 成 的 相 对 独 立 的地 域 社 会 城 市 中 的 大 学 城 市 边 缘 的 大 学 、 以往 的 乡村 大 学 .
兰 州大学 榆 中棱区 南 京邮 电学院 仙林校
精 益 、 内涵 式 的 发 展 道 路 , 是 前高 校 建设 所
必 须思 考 的 问 题 。 同 时 . 大 学 校 园作 为城 市 聚 落的 种 形 态 . 自古 以 来 . 与 城市 衰 落 都 有 着 “ 学 设 计 是 都市 设 计 的实 大
河南 财经 学院
南 京审计 学院江 浦校 区

试议几种聚落形态研究方法

试议几种聚落形态研究方法

试议几种聚落形态研究方法张以红【摘要】There are so many methods on settlements morphology research, for example, Conzen's Town-plan Analysis, Space Syntax, Cognitive Map, Group-order-structure Analysis, Layer-net Analysis, etc. Reviewing on those methods, an idea is drawn that Conzen's Town-plan Analysis couldbe popularized in China, in order to study morphological regions of city.%关于聚落形态的研究有各式各样的方法.通过学习、了解市镇平面分析、空间句法、认知意象分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形态的分析、层次网络方法等几种主要的方法,总结这些方法的分析思路.同时,提出Conzen学派的市镇平面分析方法能将二维形态分析与三维的建筑形态分析相结合,能有序地将城镇景观中的街道组合特色、建筑群组合特色和建筑物构造特色等三方面组合成一个分析体系,有利于系统研究市镇聚落形态的风貌分区,同时也适用于空间形态的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2(030)003【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聚落形态;研究方法;分析【作者】张以红【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五邑大学 529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1旅居英国的德国地理学家M.R.G.Conzen于20世纪首次提出了市镇平面分析的理论方法,在1960年发表的《诺森伯兰群阿尼克镇:城镇平面的分析研究》(A linnick,Northumberland: a study in townplan analysis)一书中,阐述了市镇平面分析理论及其应用。

聚落形态与文化空间_以在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的民俗学调查为例_周星

聚落形态与文化空间_以在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的民俗学调查为例_周星
( 14 5 9 )
,
和 党姓联姻
,
生 子贾 璋
,
5 ) 后遂于 明嘉靖 四年 ( 1 25
,
以甥舅之 亲定居 党家村
,
,
繁衍成为 党家村第
至今传 承 2 5 2 世 6

二 大姓

从 中国农 村的 辈分原 理 上 说

贾 姓第六 世相当于 党姓第五 世
两 姓互 通婚姻
,
而 辈分不 乱
贾姓 人似乎 比党姓 人 更加具 有经 商的传统
,
.
”,
其 法定的 保护

西 至 西 源边
南起南源 崖 畔
北 到泌阳堡北 城墙


,
总面积约 1 2 平 方公里
,
通 常 媒体

,
或 游 客所 理 解 的 党家村主要是 指 上述 被 列 为 保护对象 的 古村 上寨

但在我们 调查者 看来 党 家村 是 由老 村

新 村 3 部 分构成 的
,
也就是 说

官地

分地
,

,
每户宅
基地 为 三 分
,
通 过抓 阉确定位 置

,
然后 各 修宅 院 此 后
,

,
村 落进 入 定型 时 期
,
,
直 至 清末 民初
基本 上 保 留
了咸 丰 年 间的村落 总貌
(五 )
1 94 9

年 时 全 村约 10 户人 家

1 6 0 口人
,

老村 (下村 )
,
上 寨 新村并存 的时代

当代大学校园在城市层面的聚落环境研究

当代大学校园在城市层面的聚落环境研究
21 第7 0卷 0 月 第5 年 7期
中 国科 技 论 文 在 线
S E CINCE AP R ONLN 7
J1 O0 u. 1 2
当代大学校 园在 城市 层面 的聚落 环境研 究
窦建 奇 ,王 扬
( 亚热 带建 筑科 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南理 工大 学建筑 设计研 究院 ,广 州 5 14 ) 0 6 0
21 00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 2 % ( 5 见图 1 和表 1 。新建高校的用地规模也大幅增加 ,总建筑 ) ” 面积也达到 5 m2 0万 左右 ( 见图 2 、图 3 和表 2 。 )
图 1 普通 高校数 量及招生人数 变化 图示
F 1 T en mb r f n v r i e n ere r l n h g o h u e u i e s i sa d t i n o l o t h me t a ei n cn c
收稿 日期 :2 1—60 0 00 —9
基 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 5 7 8 7 ) ] 0 7 0 3 ,高等学校博士 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资助项 [(0 7 5 12 ) (  ̄ 200607 作者 简介 :窦建奇(9 0 ) 17 一 ,男,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 向:当代 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 设计实践
50 0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S E CE A E Cl N P P R ONLNE I
第5 第7 卷 期
21 0 0年 7月
表 1 普通 高校 数量及 招生人数变化表
T b e1 Nu e f ni e st s n ere r l n h g o m a l mb ro u v r i e d t i n o l i a h me t a ef r cn

院落式学校文化序列景观探析——以正宁县山河初级中学环境文化规

院落式学校文化序列景观探析——以正宁县山河初级中学环境文化规

基金项 目: 杨 凌 职 业 技 术 学 院人 文 社 科 类 研 究 基 金 项 目( 编号 : GJ 1 4 2 3 ) 资 助 作者简介 : 陈 通讯作者 : 陈 佳( 1 9 8 9 一) , 女, 陕 西 泾 阳人 , 二级教师 , 主要从事学校环境文化与心理教育研究。 祺( 1 9 6 4 一) , 男, 陕 西 泾 阳人 , 经济师 , 主 要 从 事 园林 教 学 实 训 与 风 景 园 林 规 划 设 计 研 究 。
1 引 言
随 着 社 会 对 中学 校 园环 境 的要 求 随之 不 断 提 高 , 文 化 景 观 日益 成 为 人 们 关 注 的 焦 点 。文 化 景 观 规 划 是 校 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不 仅 能 够 使 师 生 观 赏 到优 美 的植 物 景 观 , 呼吸新鲜空气 , 消除疲劳 , 而 且 能 促 进 学
区义 务 教 育 工 程 项 目学 校 ” 及“ 甘 肃 省 中 小 学 布 局 调 整
项 目学 校 ” 。学 校 占地 4 . 4 5 h m。 , 总建筑 面积 1 1 1 9 2 m , 有学生近 3 0 0 0名 , 分 设 3个 年 级 5 2个 教 学 班 , 教 职 工 1 8 8名 。有 按 国家 一 级 标 准 建 成 的 物 理 、 生 化 实 验 室 共 4个 , 仪器室 、 图书 室 齐 全 。主 办 有 校 刊 《 山犁》 , 开 通 了 “ 校 园之声 ” 广播, 成 立舞 蹈训 练 队、 武术训 练 队、 篮 球
5 . 4 . 4 变 废 为 宝
理贯穿到现代景观设计 当中, 在 恢 复 原 有 场 地 生境 的 过 程 中体 现 对 历 史 与 文 脉 的尊 重 。针 对 城 市 废 弃 地 的 问 题, 通 过 新 的技 术 方 法 , 对其进行改造 , 使 破 坏 的 生 态 环 境 得 以恢 复 , 使废弃地 的文化 遗产得 以保 护 , 对 城 市 的

浅析“院落式学校文化序列”新江湾城同济附属学校新校区规划方案设计

浅析“院落式学校文化序列”新江湾城同济附属学校新校区规划方案设计

浅析“院落式学校文化序列”新江湾城同济附属学校新校区规划方案设计摘要:指出了学校文化空间序列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广大中小学生日常学习产生巨大影响而日渐受到普遍的关注。

结合新江湾城同济附属学校新校区规划方案设计,从立足学校建筑布局实际,以“院落空间”为框架,以“江南文化”为灵魂,构建文化序列空间校园,力求从文化内涵挖掘与空间院落建设两方面有机融合,探讨了中小学院落式江南文化空间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院落式、空间、序列。

引言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深入普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育建筑需要建设。

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同时,也对当今校园的硬件设施和空间环境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中小学校园建筑空间设计模式固化,如何打破原有的教学空间规划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如何为学生创造灵活多变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制造丰富学习空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都为学校建筑在空间规划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目前国内现有中小学建筑建设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小学建筑空间、环境、功能等问题都适应新的教育观念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座院落,一所学校…通过对江南文化院落空间的深入了解与研究,作为教育空间的延伸,学生可以自由出入不同尺度大小的庭院和露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除自然光,植被和开放空间。

此外,它为教师实现其它非典型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平台,比如在花园里种植或在室外完成小组活动。

各种大小的庭院(庭院教室、休息庭院和大型主题庭院)被视为民主生活的空间,允许学生和教师作为学术社区的一部分进行交互和认可。

一、校园选址新江湾城同济附属学校新校区的建设用地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新江湾城社区N091103单元C街坊C1-01地块,东至C1-02地块,南至殷高路,西至政青路,北至国泓路。

规划用地面积36650.67㎡,总建筑面积约40600.67㎡,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6650.67㎡,地下建筑面积3950.00㎡,建设规模为54班配套学校,规划容积率1.0,地块控高24米。

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国内聚落研究综述_浦欣成

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国内聚落研究综述_浦欣成

文/浦欣成 王竹Pu Xincheng Wang Zhu ABSTRACT本文以国内聚落研究的检索文献为资料源,对建筑学与其他学科在学科交叉视野下的聚落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Under an interdisciplinary vision among Architecture and other fields, this article gives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ettlements research in China, which i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trieval related.作者简介浦欣成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 讲师王 竹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 教授 博导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178410)KEY WORDS聚落研究,文献,学科交叉Settlements Research,Literature Retrieval,InterdisciplineThe Overview of the Domesticsettlements Research Under an Interdisciplinaryvision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国内聚落研究综述1.文献的检索与统计通过中国知网以“聚落”为题名进行文献检索,得到期刊论文726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43篇、博士学位论文17篇、会议论文70篇1。

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统计,列表如下2:(见表一)除去建筑学及其相关学科,在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与人类学、考古学以及历史学范畴内也存在大量的研究文献,占总量的42.7%。

这些文献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该学科领域内学者的专业研究文献,其次是建筑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内学者所进行的学科交叉研究文献。

我们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分学科综述。

2.学科交叉视野下的聚落研究2.1生态学生态学领域的聚落研究,着重从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角度论述乡村聚落的结构、功能及演替过程。

大学聚落研究

大学聚落研究
理 论 经 历 了很 长 的发 展 阶 段 , 其体系非常纷繁复杂 。
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符合可持续发展 的要求 ;
墓穴 ,寻找精神的寄托 ,表达 了一种最原始 的崇敬
适应我 国现阶段地少人多、资源紧缺的特 殊国情 。
3 .整体适应 、有机生长 就大学校园的聚落模式而言 ,它也是一个整体
的 辨 正 统 一 的关 系 ,历 史 呼唤 大 学迈 向 一 种 合 理 的 “ 聚 落模 式 ” 。 ( 3 )请 注 意 :这 里 需 要 需 要 反 复 强 调 的 是 ,国
大的聚落环 境。大学校 园作为城 市中 一类特 殊的社会聚居
区域 ,也 可 以看作是一种广义 的聚落形态。本文提 出了大
大 学聚 落研究
■ 窦 建 奇
何 ? 大 学 社 区不 同于 其 他 居 住 社 区 的最 大 的特 点是 什 么 ?大 学 里 面 的 聚 居 群 体 。 是 固定 的 ,还 是 流 动 的 ? 学 生 四 年 一 届 ,来 了又 走 ,学 生 是 来 来 去 去 ,
[ 摘
要】 从广义角度来 看整个人类社会,可 以说就是一个
从我 国的现 实国情来看,大学校园 的整体环境
走 “ 集 约化 、 适 宜 化 ” 的 发 展 思 路 , 符 合 科 学 发 展
最初只是古人聚会 的地点 ,原始人定期 回到逝者 的
如澳 门的东亚大学、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等 ,其 形式是多元的。
三 、 仅 选 取 相 关 聚 落 视 角 研 究 大 学校 园 的聚 落 形 态 本论文的立足点依然是大学校园的环境研 究, 只 是 将 大 学 校 园 作 为 人 类 社 会 中一 种 聚 落 形 态 ,从 聚 ( A g g r e g a t i o n )”的关 注 焦 点 ,来 系 统 分 析 研 究 它 的 环 境 设 计 与 完 善 的 问题 。 客 观 的 说 , 聚 落 的

“聚落”教学创新设计(人教版)

“聚落”教学创新设计(人教版)

“聚落”教学创新设计(人教版)作者:王志洪来源:《地理教育》2019年第08期摘 ; ;要:文章以“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为例,从“教学结构创新——把握时空综合思维”“教学内容创新——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教学方式创新——培养要素综合思维”“地理理念更新——人地和谐观贯穿始终”“多门学科融合创新——培养跨学科核心素养”五方面浅谈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创新教学设计,打造灵动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创新;聚落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学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容易产生“满堂灌”“一刀切”的情况,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沉闷低效。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培養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即“学生在学习地理之后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必然围绕育人目标,由“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常教常新,打造这样一种灵动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师生教学相长。

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为例,来说明如何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的创新首先应该对课标和教材、学情进行分析、研究,否则变成“无本之木”。

创新不是盲目创新,更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新课标中本节对应内容标准为: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本课主要内容有两方面: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本节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对聚落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的知识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获得新知,并升华已有认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聚落式校园形态研究

聚落式校园形态研究

目前校园规划理念大多偏爱功能的清晰、流线的合理和形式的条理性,这些在当前校园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经过近年来的大量实践后,人们却发现很多新建成的“合理的”校园往往缺乏活力和生机。

本文试图从集群物以类比的策略出发为此寻找解决办法。

一般认为,集群是整体存在的一种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聚集和动态演变。

若仅仅关注系统的共性,则校园和聚落这两种不同的集群通过物以类比的方法可以形成一种抽象的等价替换。

基于传统聚落的“有机模式”(指聚落的自然演变的过程及所表现出的不规则形态,有着适宜的尺度和一种和谐而不可分割的内部结构),本文提出了聚落式校园的概念,并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分析了这类校园的形态特征以及设计原则。

这些对于校园丰富外部空间的塑造、校园的弹性发展以及校园个性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本文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分析校园集群的类比对象—传统聚落及其有机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园的有机模式—聚落式校园的概念,并把其分为“自然”的有机和“规划”的有机两类。

聚落式校园是指具有类似聚落般的不规则形态,有机结构和空间品质的校园,表现为蜿蜒曲折的街道系统、有机的建筑布局和随意形状的外部空间。

第二部分:解读聚落式校园的“自然”有机模式。

早期的聚落式校园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的有机,指出一些历史久远的校园在缓慢的自然生长过程中,个体之间相互紧密衔接,呈现一种有机秩序,校园之所以有机是因为它们发展如此。

然后分别从肌理结构,单元组织,景观等角度总结了此模式的形态特征。

第三部分:阐述聚落式校园的“规划”有机模式。

即把有机模式作为一种设计的选择,以主动的模仿性的方式重新表达有机的宗旨。

根据类比的关注点不同,“规划”有机又可分成两种:外在形态的比拟和内在结构的隐喻。

前者关注聚落形态中不同于现代城市的特殊品质和形态上的不规则性;后者关注聚落的结构组织方式和自发的营建过程,重点在于校园的生长和弹性发展。

第四部分:“规划”的有机模式既然是一种设计的选择,设计者的意图对于具有鲜明个性的特色校园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校园规划理念大多偏爱功能的清晰、流线的合理和形式的条理性,这些在当前校园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经过近年来的大量实践后,人们却发现很多新建成的“合理的”校园往往缺乏活力和生机。

本文试图从集群物以类比的策略出发为此寻找解决办法。

一般认为,集群是整体存在的一种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聚集和动态演变。

若仅仅关注系统的共性,则校园和聚落这两种不同的集群通过物以类比的方法可以形成一种抽象的等价替换。

基于传统聚落的“有机模式”(指聚落的自然演变的过程及所表现出的不规则形态,有着适宜的尺度和一种和谐而不可分割的内部结构),本文提出了聚落式校园的概念,并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分析了这类校园的形态特征以及设计原则。

这些对于校园丰富外部空间的塑造、校园的弹性发展以及校园个性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本文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分析校园集群的类比对象—传统聚落及其有机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园的有机模式—聚落式校园的概念,并把其分为“自然”的有机和“规划”的有机两类。

聚落式校园是指具有类似聚落般的不规则形态,有机结构和空间品质的校园,表现为蜿蜒曲折的街道系统、有机的建筑布局和随意形状的外部空间。

第二部分:解读聚落式校园的“自然”有机模式。

早期的聚落式校园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的有机,指出一些历史久远的校园在缓慢的自然生长过程中,个体之间相互紧密衔接,呈现一种有机秩序,校园之所以有机是因为它们发展如此。

然后分别从肌理结构,单元组织,景观等角度总结了此模式的形态特征。

第三部分:阐述聚落式校园的“规划”有机模式。

即把有机模式作为一种设计的选择,以主动的模仿性的方式重新表达有机的宗旨。

根据类比的关注点不同,“规划”有机又可分成两种:外在形态的比拟和内在结构的隐喻。

前者关注聚落形态中不同于现代城市的特殊品质和形态上的不规则性;后者关注聚落的结构组织方式和自发的营建过程,重点在于校园的生长和弹性发展。

第四部分:“规划”的有机模式既然是一种设计的选择,设计者的意图对于具有鲜明个性的特色校园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这一点,归纳了聚落式校园的三种设计倾向:人文主义、地域主义和手法主义。

聚落空间中“以人为本”的场所感的塑造是人文主义倾向的基本主题;地域主义倾向表现为对所在地域聚居方式的独有品质的诊释;手法主义倾向指设计者对特定聚落的个性化理解,体现了设计者对于形式的趣味性追求。

最后,从聚落的角度总结了聚落式校园形态的七个设计原则,并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聚落,有机模式,校园集群,聚落式校园目录笛1,音已{全‘户门J玉1-=. ,,【R1选题背景 (1)2研究对象—校园集群形态 (4)3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5)4论文的框架 (5)第2章聚落和有机模式2. 1聚落的形态特征 (9)2. 2聚落的构成要素二。

..........。

.........................,.. (12)2. 3聚落的结构特性.............。

. (12)2. 4聚落的空间组织模式 (14)2. 5聚落与聚落式校园 (15)第3章聚落式校园和“自然”的有机3. 1“自然”的有机.........……。

..… (21) (21)3. 2自然生长的聚落式校园的肌理 (22)尸a︵卜UQ白Q乙3. 3自然生长的聚落式校园的单元组织3. 4自然生长的聚落式校园的景观.…3. 5小结.............................,. (27)第4章聚落式校园和“规划”的有机294. 1形态上的比拟 (29)4.1.1线形聚落式校园.............................……‘二,.,二314.1.1.1日本女子人学附属丰明小学校 (32)4.1.1.2日本浪合学校................。

......................。

(34)4. 1. 1. 3美国克宙斯杰学院 (36)日录4. 1. 2向心形聚落式校园....., (39)4.1.2.1日本棚仓盯立社川小学校......……,,....……,.,.,二404. 1. 2. 2日本出石盯立弘道小学校 (42)4. 1. 2. 3四川-1:业学院概念规划方案 (45)4. 1. 3散点形聚落式校园...........,.. (47)4.1.3.1日本育英学校沙雷吉奥小学校及中学校 (47)4. 1. 41. 3. 2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二簇群形聚落式校园.....……50534. 1. 4. I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 (54)4.1.4.2苏州大学新校区 (58)4.1.5营造丰富多彩的聚落印象的小构思 (60)}t . 2结构上的隐喻.................................... .. (61)4. 2. 1群体美学—结构主义对聚落结构的阐释 (61)4. 2. 1. 1阿姆斯特丹设计的幼儿园—微型城市 (62)4.-2. 1. 2柏林自由大学规划方案—规则一与弹性 (65)4. 2. 2建筑的永恒之道—亚历山大对聚落营造过程的阐释 (68)=i . 3小结...........................................,.. (71)第已章聚落式校园的三种设计倾向..........……以划Q口9曰OJA火仄d7t了OCC︹︶OC QC5.1人文主义倾向52地域主义倾向5. 3手法主义倾向 (73)...……。

73结语.……致谢.……参考文献二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 1选题背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

与之相对应的是校园的规模越来越大,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校园设计处于热闹非凡的摸索阶段,校园形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就我国现阶段的校园规划来说,大多基于现代城市设计理念,偏爱功能的清晰与流线的合理,同时结合形式的条理性,这些在当前校园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经过近年来的大量实践后,人们却发现很多新建成的“合理的”校园往往缺乏活力和生机,因规划设计不足带来的校园建设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

具体而言,带来了以下主要问题:(1)割裂:过度的功能分区破坏了校园生活完整性。

雅典宪章将城市功能分区的进程推向高峰,至今仍有很多校园在设计之初就被视为一块专门用于分割的土地,甚至到了不考虑规模的地步,中小规模如此,大规模的校园也是如此。

暂且不考虑给功能,交通带来的影响,仅就形态来说,这种分裂的观念就使校园的整体性遭到破坏,丧失了使校园具有感染力的一些重要特质,例如层次、联系及凝聚力等。

(2)无序:过于理性的形式秩序违背了生活的情趣。

在校园的设计中,非常讲究形式的整齐,对称,几何或一览无余。

把秩序当作整齐,常常使用整齐划一的形式来解决校园问题。

而事实上,秩序指的是系统内部的结构规律,是深层结构的有机关联,和整齐或者混乱没有必然的联系。

(3)趋同:面对突如其来的校园建设高潮,一些校园的规划设计方案面对不同的基地和大学,却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往往漠视个体和个性的需求,陷入模式化及形式化中,从而导致了校园空间环境的简化,出现了趋同和特色不明的倾向。

(4)错位:漠视校园空间的主旨—师生进行交往性活动的适宜场所而片面的追求校区规模的庞大、校园广场的气派,造成尺度的迷失、使用的不便和学校氛围的缺如。

第1章引言(5)机械:校园的发展是个动态演进的过程,而现有的设计思路往往体现出一元静止,过度规划的特性,严重影响到校园的弹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基于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下的实用模式带来的弊端,不仅仅存在于校园规划,在现代城市设计中更是比比皆是。

20世纪50年代建筑界就开始了对功能主义设计理念的一系列反思。

当时代的发展停滞不前时就会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回顾传统的事物。

这其中,传统聚落(自然村落和古老城镇)尤其值得我们玩味。

聚落在没有人为设计的情况下,在不断填充和巩固自然地形的过程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其形态是不规则的、有机的非几何形,有着最适应的尺度和一种和谐而不可分割的内部结构,人们常常称之为有机模式tl]。

1964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展览向世界展示了当时教科书上从未教过的,甚至其形成过程中都未必有建筑师、规划师参与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统聚落的建筑美学。

这些聚落探访的成果强烈的震撼了全世界观众,同一时期,日本关于传统空间的研究也进入一个高潮。

其中,《世界聚落的教示100))《聚落探访》等书广泛收集了世界各地原始聚落的图片和手绘记录。

这次不同于以往的民居调查,它不是以历史的视点,而是更多地带有强烈的设计意向的性质。

作为建筑物集合体的街道以及其中的人的活动轨迹等等都成为分析对象,日本传统聚落中固有的语言及文脉通过这次运动变得清晰可辨。

它不同于丁字尺和三角尺下所描绘出的呆板世界,朦胧中使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另一种几何学的存在。

而九十年代初,彭一刚先生《村镇聚落的景观分析》中,在对中国传统聚落收集整理的基础上,从群体与整个空间环境出发,以美学的角度分析了聚落形态中的景观价值及组织规律。

正是这种出于对聚落的思考,很多建筑师有意识的把传统聚落的建筑美学和传统空间的特殊品质带入当代校园设计中。

结构主义从结构的角度出发,对聚落的群体结构这一广泛存在于从古到今人类社会中的组织方式进行重新挖掘和整理,研究建筑和群落中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结构关系,用新的建筑语言展现了类似乡土聚落般的群体美学;亚历山大认为建筑的永恒之道应该是一种聚落式的自发性的营造过程,提出应该让社会成员按照他们自己的存在状态设定他们生活的世界的秩序,并把这种秩序作为群体空间组织的规则,他在俄勒岗校园的建设中贯彻了自己的主张:在校园的建设中,以公众参与,自发性的营造m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3第1章引言过程来代替总体规划,遵循有机秩序、参与、分片式发展、模式、诊断和协调六个原则,使校园呈现类似传统聚落的有机秩序;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的王澎在该校象山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成功地把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带入当代校园设计,这座校园的设计不仅关乎建筑本身,更是开始了对当下中国建筑设计与建造方式深思熟虑的一种转变。

这种基于聚落的校园建设思想从多个方面为校园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思路,为顺应教育理念的转变,塑造能够促进交往,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创建个性化的校园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从集群的角度来看,以上基于聚落的校园设计思路之所以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其根本在于:校园和聚落均是集群化的对象,具有系统共性,通过类比这一由此及彼的认知过程两者可以形成一种抽象的等价替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