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dc6adb6910ef12d2af9e788.png)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篇一:昆虫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到野外采集昆虫并制成标本,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
二、实习地点白羊沟、流村、北农校园三、实习时间201x年9月24号、25号四、实习内容(一)采集昆虫1.使用工具捕虫网(活泼的昆虫一般适宜用网来捕捉)、毒瓶(在玻璃瓶中,放入脱脂棉,再滴入适量乙酸乙酯,制成毒瓶)、镊子、手套、采集管等。
2.采集昆虫的方法网捕:网捕主要用来捕捉会飞的昆虫,或停在植物上的昆虫。
网捕的方法如下:当昆虫飞来,迎面用网捕捉,当虫子入网后,使网底向上甩,连虫子同网底一齐翻到上面来,然后再用手或试管伸入网内将虫子取出来。
扫捕:此法主要用在大片的草丛和茂密的灌木中。
当采集者走到茂密的藏有虫子的草丛中时,用扫网在上面左右摆动,一面扫一面前进,将有许多小虫子集中到网底,或者被甩入网底,连接着胶管中。
尤其在途中采集而时间仓促的时候,边扫边走也可以得到许多标本。
震落法:在黄昏或中午炎热时,可用震落法采到金龟子、锹形虫、象甲、叶甲、蝽象等种类。
对于蚜虫、蓟马等小型昆虫,可以直接击落到网中或硬纸片上,也可用小毛笔收集到酒精中。
观察和搜索法:要采到需要的标本,必须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及活动场所。
有许多昆虫营隐蔽生活,在树皮下和树干内可采到天牛、吉丁虫、小蠹虫、木蠹蛾、透翅蛾、象甲和扁甲、郭公虫的幼虫或其它虫期。
蚜虫、木虱或某些蚧虫的分泌物常可为人发觉,也可根据爱食其分泌物的蚂蚁、蝇或天敌瓢虫的存在来采集蚜虫及蚧虫,同时也常可采到其天敌草蛉、蝎蛉、瘿蚊等;沫蝉幼虫的分泌物常在枝上形成泡沫,其自身躲在里面。
由植物的被害状发现昆虫,如咀嚼式口器昆虫为害后的植物叶片,常留下啃食过的痕迹和留下的粪便。
3、捕捉昆虫的时间及地点昆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一般来说,一年四季均可采集,但由于昆虫的发生期和植物生长季节大致是相符的,每年晚春至秋末,是昆虫活动的适宜季节,也是一年中采集昆虫的最好时期。
昆虫实验报告总结范文
![昆虫实验报告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a242c5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1.png)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结构,了解昆虫的分类地位和基本特征,加深对昆虫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5日三、实验地点昆虫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蝴蝶、蚂蚁、蜻蜓、蜘蛛、蜜蜂等;2. 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培养皿、酒精、解剖盘等;3. 实验记录本、笔。
五、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整体形态,记录其颜色、大小、体型等特征;2. 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结构,记录其特征;3. 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口器等部位,记录其结构;4. 解剖昆虫,观察其内部器官,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记录其特征;5. 分析实验结果,归纳昆虫的分类地位和基本特征。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昆虫整体形态,发现蝴蝶、蚂蚁、蜻蜓、蜘蛛、蜜蜂等昆虫均有明显的身体分节,头部、胸部、腹部各部位分明。
2. 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头部,发现蝴蝶、蚂蚁、蜻蜓、蜘蛛、蜜蜂等昆虫均有触角,触角形状各异,如蚂蚁的触角较长,蜻蜓的触角较短且细,蜘蛛的触角为8条。
3. 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复眼,发现蝴蝶、蚂蚁、蜻蜓、蜘蛛、蜜蜂等昆虫的复眼结构复杂,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4. 解剖昆虫,发现蝴蝶、蚂蚁、蜻蜓、蜘蛛、蜜蜂等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结构基本相似,均具有昆虫的基本特征。
5.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具有明显的身体分节、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2)昆虫的触角、复眼、口器等部位具有很高的适应性,有利于昆虫的生存和繁衍;(3)昆虫的内部器官结构基本相似,具有昆虫的基本特征。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器官,加深了对昆虫学知识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方法,学会了如何解剖昆虫,并记录了昆虫的基本特征。
同时,我们认识到昆虫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eea758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6e.png)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探究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并学习昆虫采集、制片、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
实验要求1.分组进行昆虫采集及标本制作。
2.将采集到的昆虫制成干标本,并完成不同层次分类的鉴定。
3.了解不同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学作用,分类特征,生活规律等。
实验过程昆虫采集1.在校园内或周边公园等环境中选择一个适宜的采集区域。
2.使用昆虫网、手抛网等器具进行昆虫采集。
采集时要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在草丛中破坏植被。
3.采集方法:对直接能看见的昆虫进行捕捉或使用昆虫网将隐藏在草丛中的昆虫网捞出。
4.将采集到的昆虫装在干燥、透明的瓶子里。
标本制作1.将瓶中的昆虫淋上酒精或醋酸,然后放进密闭瓶中浸泡2小时。
2.放入标本盒,用标本夹将昆虫身体整齐的纵向铺放。
3.将标本盒标上采集日期、采集地点、科、属、种等信息。
鉴定1.鉴定昆虫的科、属、种。
2.判断昆虫是否属于害虫、益虫等不同分类。
3.对于未能鉴定的昆虫,在资料库中查找相关信息以便鉴定。
昆虫的作用1.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构建者。
2.昆虫的作用多样,如传粉、食物链的组成、土壤通气、分解有机物等。
3.昆虫的分类以及生物学特性也是昆虫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昆虫的基本知识。
我们了解到,昆虫不是仅仅是害虫,还有益虫,它们在自然界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鉴定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不同昆虫的分类和特征,这为我们认识自然奠定了基础。
本次实验加深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并培养了我们保护自然的意识。
昆虫学实验报告
![昆虫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86a268e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4.png)
实验名称:昆虫分类与鉴定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昆虫学实验室实验目的:1. 学习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
2. 通过实验,加深对昆虫分类学的理解,提高昆虫识别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
2. 显微镜、放大镜、昆虫解剖工具、解剖盘、解剖针、镊子、解剖液、酒精、水、滤纸等。
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标本的整体形态,记录昆虫的颜色、体型、翅的形状等特征。
2. 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形态特征。
3. 解剖昆虫,观察其内部器官的结构,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
4. 比较不同昆虫类群的形态特征,了解昆虫分类的基本原则。
5.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对昆虫进行分类鉴定。
实验结果:1. 观察到的昆虫标本包括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
2. 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具有明显的形态差异。
3. 在显微镜下观察,昆虫的内部器官结构差异较大,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
4.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实验中观察到的昆虫分为以下几类:- 鳞翅目:蝴蝶、蛾类等。
- 鞘翅目:甲虫类。
- 双翅目:蚊、蝇类等。
- 膜翅目:蜜蜂、蚂蚁等。
实验讨论:1. 昆虫的分类方法主要是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如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结构差异。
2. 昆虫的内部器官结构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
3. 在进行昆虫分类时,需要综合考虑昆虫的形态和内部器官结构,以提高分类的准确性。
4. 昆虫分类学的研究对于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了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昆虫标本的观察和解剖,加深了对昆虫分类学的理解,提高了昆虫识别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昆虫的分类与鉴定需要综合考虑其形态和内部器官结构,这对于昆虫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昆虫学实验报告
![昆虫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863ea5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61.png)
昆虫学实验报告昆虫学实验报告引言: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昆虫的行为和解剖昆虫的身体结构,深入了解昆虫的生态习性和生理特征。
实验一:行为观察我们选择了蚂蚁作为观察对象,因为蚂蚁是社会性昆虫,它们之间的协作行为令人着迷。
我们在实验室中建立了一个小型蚂蚁观察箱,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食物。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蚂蚁之间的沟通方式主要是通过释放信息素来实现的。
当蚂蚁发现食物源时,它会释放一种特殊的信息素,引导其他蚂蚁前来寻找食物。
这种协作行为使得整个蚂蚁群体能够高效地获取食物资源。
实验二:解剖昆虫我们选择了蜜蜂作为解剖对象,因为蜜蜂是社会性昆虫中的典型代表。
通过解剖蜜蜂,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昆虫的身体结构。
我们首先观察了蜜蜂的外部形态,发现它们具有三个身体部分:头部、胸部和腹部。
头部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复眼可以感知光线和运动,触角则用于感知环境和交流信息。
胸部上有三对足和一对翅膀,这使得蜜蜂能够在空中飞行和在地面行走。
腹部则包含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重要器官。
我们进一步解剖了蜜蜂的内部结构,发现它们具有复杂的食管和胃,用于消化食物。
蜜蜂的呼吸系统由一系列气管组成,通过气管将氧气输送到细胞中。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蜜蜂的生殖系统,发现雄蜜蜂具有生殖器官,而雌蜜蜂则具有卵巢和产卵管。
实验三:昆虫的生态习性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态习性,我们选择了蝴蝶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观察了蝴蝶的生命周期,从卵到幼虫、蛹再到成虫的完整过程。
我们发现蝴蝶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密切相关。
蝴蝶的卵通常会被产在适宜的植物上,幼虫则以植物叶片为食。
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幼虫会逐渐长大并形成蛹。
在蛹的内部,蝴蝶的身体会经历巨大的变化,最终蛹会破茧而出,成为美丽的成虫。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昆虫的行为、身体结构和生态习性。
昆虫作为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昆虫类科学实验报告
![昆虫类科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3dd1fb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1.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规律;2. 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和技巧;3. 提高观察、实验和记录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动物界中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一类生物,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
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过程,可以了解昆虫的分类、生态和生物学特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各类昆虫标本、昆虫解剖器具、显微镜、培养皿、放大镜等;2. 实验仪器:解剖显微镜、显微镜、放大镜、酒精灯、剪刀、镊子等。
四、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形态结构: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内部器官等,了解昆虫的基本结构;2. 解剖昆虫:利用解剖显微镜、剪刀、镊子等工具,对昆虫进行解剖,观察内部器官;3. 记录实验数据: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昆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规律;4. 分析昆虫分类: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五、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形态结构(1)取一昆虫标本,置于培养皿中;(2)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如头部、胸部、腹部、触角、足等;(3)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内部器官,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2. 解剖昆虫(1)将昆虫标本放置于解剖显微镜下;(2)使用剪刀、镊子等工具,对昆虫进行解剖;(3)观察昆虫的内部器官,记录其形态和功能。
3. 记录实验数据(1)记录昆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规律;(2)对昆虫进行分类,记录分类结果。
4. 分析昆虫分类(1)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2)分析昆虫的分类特点,总结昆虫的分类规律。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了解到昆虫的基本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规律,掌握了昆虫分类的方法和技巧。
2. 实验分析(1)昆虫的基本结构:昆虫具有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头部具有触角、眼睛、口器等器官;胸部具有三对足和一对翅膀;腹部具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2)昆虫的生理功能:昆虫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殖等生理功能。
昆虫记昆虫实验实验报告(3篇)
![昆虫记昆虫实验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368c8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4.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学习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3. 加深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
4. 通过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记录和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具有身体分节、外骨骼、头部、胸部和腹部等基本结构。
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如触角、翅膀、足、生殖器官等。
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可以了解昆虫的分类地位和进化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各类昆虫标本(如蝶、蛾、蜻蜓、蚂蚁、蜜蜂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镊子、解剖刀、解剖盘、酒精、试管、标签纸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结构,记录昆虫的基本特征,如体型、颜色、触角、翅膀、足等。
2. 解剖昆虫,观察内部器官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3.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到相应的目、科、属、种。
4. 对所观察到的昆虫进行描述,包括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分布范围等。
5.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昆虫基本特征如下:(1)蝶、蛾:体型较大,触角丝状,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2)蜻蜓:体型较小,触角短小,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3)蚂蚁:体型较小,触角长,翅膀退化,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4)蜜蜂:体型较小,触角长,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2.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如下:(1)蝶、蛾:鳞翅目。
(2)蜻蜓:蜻蜓目。
(3)蚂蚁:膜翅目。
(4)蜜蜂:膜翅目。
3.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1)在观察昆虫时,要注意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膀、足等特征,以便正确分类。
探究昆虫奥秘实验报告(3篇)
![探究昆虫奥秘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2094e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e.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昆虫是地球上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动物群体,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昆虫的奥秘,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深入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方法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3. 增进对昆虫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
4.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纲,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形态特征,如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和复眼等。
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如头部结构、翅膀类型、足部构造等。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识别昆虫的种类,并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
四、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放大镜、显微镜、分类检索表、记录本等。
2. 实验工具:解剖刀、镊子、剪刀、酒精、显微镜等。
五、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足等部位,记录下观察到的特征。
2. 昆虫分类:根据昆虫的分类检索表,结合观察到的形态特征,对昆虫进行分类。
3. 解剖昆虫:选取一种昆虫进行解剖,观察其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4. 分析昆虫生态习性:查阅资料,了解所选昆虫的生态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5. 记录实验结果:将观察到的特征、分类结果、解剖过程和生态习性等信息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和复眼等。
不同种类的昆虫在形态上存在差异,如头部的形状、翅膀的形状、足部的构造等。
2. 昆虫分类:根据观察到的特征,我们将昆虫分为若干类,如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
3. 昆虫解剖:通过解剖,我们了解到昆虫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的形状、呼吸系统的构造等。
4. 昆虫生态习性分析: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昆虫的生态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研究昆虫的实验报告(3篇)
![研究昆虫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36c1f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4.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掌握昆虫观察和采集的方法;3. 培养学生对昆虫学知识的兴趣。
二、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2. 实验器材:放大镜、镊子、昆虫网、标本盒、记录本等;3. 实验药品:酒精、甲醛、双氧水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标本: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颜色、触角、翅膀、足等特征,了解昆虫的基本结构;2. 采集昆虫:在校园内、公园、田野等地采集昆虫,注意安全,遵守相关规定;3. 制作昆虫标本:将采集到的昆虫用酒精、甲醛等药品固定,然后进行压制和干燥,制作成标本;4. 记录观察结果:将观察到的昆虫特征、采集地点、时间等信息记录在记录本上。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标本:首先,观察昆虫标本的外部形态,注意观察其颜色、触角、翅膀、足等特征。
例如,观察蝴蝶标本时,可以看到其翅膀色彩斑斓,触角细长,足部细长有力。
通过观察,了解昆虫的基本结构。
2. 采集昆虫:在采集昆虫时,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如校园内、公园、田野等。
在采集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被昆虫叮咬。
使用昆虫网、镊子等工具,将昆虫轻轻捕捉,放入标本盒中。
3. 制作昆虫标本:将采集到的昆虫用酒精、甲醛等药品固定,防止其腐烂。
固定后,将昆虫放入标本盒中,进行压制和干燥。
在干燥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昆虫的形态,避免变形。
4. 记录观察结果:在观察和采集昆虫的过程中,将昆虫的特征、采集地点、时间等信息记录在记录本上。
这有助于后续对昆虫的研究和分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通过观察昆虫标本,了解到昆虫的基本结构,如头部、胸部、腹部,以及触角、翅膀、足等器官。
同时,采集到的昆虫种类繁多,包括蝴蝶、蜻蜓、蚂蚁、蜘蛛等。
2. 分析: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丰富的形态和习性。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时,采集到的昆虫种类繁多,反映了昆虫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
六、实验结论1. 昆虫具有丰富的形态和习性,是自然界中一个重要的类群;2. 通过观察昆虫标本和采集昆虫,我们可以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3. 培养学生对昆虫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昆虫的各种实验报告(3篇)
![昆虫的各种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ac4da2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f.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昆虫作为地球上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一类生物,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昆虫的形态、生理、生态和分类等特征,本实验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昆虫进行实验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2. 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3. 加深对昆虫与植物病虫害关系的认识;4. 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5.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内容1. 昆虫形态特征观察实验(1)实验目的: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了解其外部结构。
(2)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显微镜、解剖镜等。
(3)实验步骤:①观察昆虫的整体结构,如头部、胸部、腹部等;②观察昆虫的足、触角、翅等器官;③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2. 昆虫分类实验(1)实验目的:学习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技能。
(2)实验材料:昆虫标本、分类鉴定手册、显微镜等。
(3)实验步骤:①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昆虫标本进行初步分类;②查阅分类鉴定手册,对昆虫进行详细鉴定;③对比不同昆虫的分类特征,加深对昆虫分类的理解。
3. 昆虫与植物病虫害关系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掌握病虫害防治方法。
(2)实验材料:植物、昆虫标本、农药等。
(3)实验步骤:①观察昆虫对植物的危害程度;②分析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③学习病虫害防治方法,如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
4. 野外采集昆虫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昆虫的生存环境。
(2)实验材料:捕虫网、毒瓶、采集管、手套等。
(3)实验步骤:①选择合适的采集地点,如树林、草地、农田等;②使用捕虫网、毒瓶等工具采集昆虫;③将采集到的昆虫进行整理、保存。
5. 昆虫生理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昆虫的生理特征,掌握昆虫生理实验方法。
(2)实验材料:昆虫、生理仪器、实验试剂等。
(3)实验步骤:①观察昆虫的运动、摄食、繁殖等生理现象;②使用生理仪器测定昆虫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频率等;③分析昆虫的生理特征与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文档3篇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文档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3ac6c451e79b89680226ac.png)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文档3篇Experimental report document of Entomology编订:JinTai College昆虫学的实验报告文档3篇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昆虫学实习报告文档2、篇章2:农业植物昆虫学实验实习报告文档3、篇章3:昆虫学实习报告文档篇章1:昆虫学实习报告文档一、实习目的通过到野外采集昆虫并制成标本,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
白羊沟、流村、北农校园201x年9月24号、25号捕虫网(活泼的昆虫一般适宜用网来捕捉)、毒瓶(在玻璃瓶中,放入脱脂棉,再滴入适量乙酸乙酯,制成毒瓶)、镊子、手套、采集管等。
网捕:网捕主要用来捕捉会飞的昆虫,或停在植物上的昆虫。
网捕的方法如下:当昆虫飞来,迎面用网捕捉,当虫子入网后,使网底向上甩,连虫子同网底一齐翻到上面来,然后再用手或试管伸入网内将虫子取出来。
扫捕:此法主要用在大片的草丛和茂密的灌木中。
当采集者走到茂密的藏有虫子的草丛中时,用扫网在上面左右摆动,一面扫一面前进,将有许多小虫子集中到网底,或者被甩入网底,连接着胶管中。
尤其在途中采集而时间仓促的时候,边扫边走也可以得到许多标本。
震落法:在黄昏或中午炎热时,可用震落法采到金龟子、锹形虫、象甲、叶甲、蝽象等种类。
对于蚜虫、蓟马等小型昆虫,可以直接击落到网中或硬纸片上,也可用小毛笔收集到酒精中。
观察和搜索法:要采到需要的标本,必须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及活动场所。
有许多昆虫营隐蔽生活,在树皮下和树干内可采到天牛、吉丁虫、小蠹虫、木蠹蛾、透翅蛾、象甲和扁甲、郭公虫的幼虫或其它虫期。
昆虫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昆虫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03cdb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b.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昆虫的识别方法,加深对昆虫分类学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类,具有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特征。
昆虫的形态结构是昆虫分类学的基础,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可以初步识别昆虫的种类。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蝗虫、蜜蜂、蝉、蝼蛄、家蝇、蝶类、蛾类、螳螂、椿象、龙虱、草蛉、金龟甲、步行虫、蚜虫、蓟马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解剖刀、挑针、镊子、浆糊(或胶水)、昆虫外部形态挂图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整体形态(1)观察昆虫的体躯: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体躯,注意体外包被的外骨骼,体躯的分节、头、胸、腹三个体段的划分,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部位。
(2)观察昆虫的头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头部,注意触角、眼、口器的形态和位置。
(3)观察昆虫的胸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胸部,注意胸足的形态和位置。
(4)观察昆虫的腹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腹部,注意翅的形态和位置。
2. 分析昆虫形态结构(1)触角:观察昆虫触角的形态、长度、节数和感觉器官的分布。
(2)眼:观察昆虫眼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3)口器:观察昆虫口器的类型、构造和功能。
(4)胸足:观察昆虫胸足的形态、节数、爪和功能。
(5)翅:观察昆虫翅的形态、质地、脉序和功能。
3. 制作昆虫标本(1)挑选昆虫:选择形态完整、无损伤的昆虫。
(2)制作标本:用解剖刀将昆虫的体躯、头部、胸部和腹部分别切下,用挑针将各部位固定在标本板上,用浆糊(或胶水)粘合。
(3)标注:在标本板上标注昆虫的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1)体躯分节:昆虫的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各体段之间有明显的分界。
(2)外骨骼:昆虫具有外骨骼,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3)触角:昆虫的触角具有感觉器官,用于嗅觉、触觉和味觉等。
昆虫分类鉴定实验报告(3篇)
![昆虫分类鉴定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c3ac6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8.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昆虫分类鉴定工具,如昆虫图鉴、检索表等。
3. 提高对昆虫形态特征的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采集的昆虫标本,包括成虫、幼虫、卵等不同发育阶段。
2. 工具:昆虫图鉴、检索表、放大镜、镊子、酒精、标签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标本,记录其形态特征,如身体颜色、体型、翅膀、触角、足等。
2. 根据昆虫图鉴,初步判断昆虫所属的目、科、属。
3. 使用检索表,进一步确定昆虫的种类。
4. 对鉴定结果进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标本,记录形态特征(1)观察昆虫整体形态,如体型、颜色、翅膀等。
(2)观察昆虫的头部,包括触角、口器、复眼等。
(3)观察昆虫的胸部,包括翅、足等。
(4)观察昆虫的腹部,包括生殖器官、呼吸器官等。
2. 初步判断昆虫所属的目、科、属(1)根据昆虫整体形态,初步判断其所属的目。
(2)结合昆虫的触角、口器、翅等特征,判断其所属的科。
(3)根据昆虫的足、生殖器官等特征,判断其所属的属。
3. 使用检索表确定昆虫种类(1)选择合适的检索表,如《中国昆虫名录》。
(2)按照检索表的顺序,逐项判断昆虫的特征。
(3)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昆虫的种类。
4. 撰写实验报告(1)概述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
(2)详细描述昆虫的形态特征和鉴定过程。
(3)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实验结论。
(4)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共鉴定出10种昆虫,包括蝶类、蛾类、蜻蜓类、蜚蠊类等。
2. 通过观察昆虫形态特征,提高了对昆虫的认识,掌握了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
3. 在使用检索表进行鉴定时,发现部分昆虫特征存在相似之处,需要结合其他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4. 实验过程中,发现部分昆虫标本保存不完整,影响了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对昆虫的认识。
昆虫设计观察实验报告(3篇)
![昆虫设计观察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73430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3.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3.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昆虫研究的兴趣。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活昆虫、观察显微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放大镜等。
2. 实验工具:记录本、笔、相机、实验报告模板等。
三、实验内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1)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2)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3)观察昆虫的翅膀、足等运动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2. 昆虫内部器官观察(1)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2)观察昆虫的生殖系统,了解昆虫的繁殖方式。
3. 昆虫行为观察(1)观察昆虫的觅食、交配、产卵等行为。
(2)观察昆虫的防御、攻击等行为。
4. 昆虫生态观察(1)观察昆虫的生存环境,了解其生活习性。
(2)观察昆虫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如捕食、共生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了解实验目的、材料与工具,熟悉实验操作方法。
2.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特征:通过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3. 观察昆虫内部器官:通过解剖昆虫,观察其内部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记录观察结果。
4. 观察昆虫行为: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昆虫的行为,记录观察结果。
5. 观察昆虫生态:在昆虫的生存环境中观察其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记录观察结果。
6.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通过观察,发现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具有明显的形态结构差异,如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各异。
2. 昆虫内部器官:通过解剖观察,发现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与人体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3. 昆虫行为:通过观察,发现昆虫的觅食、交配、产卵等行为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雄虫追逐雌虫、雌虫选择产卵地点等。
制作昆虫观察实验报告(3篇)
![制作昆虫观察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fff28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de.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结构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通过观察昆虫,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甲虫、蝴蝶、蚂蚁等。
2. 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针、镊子等实验器材。
3. 记录本、笔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观察昆虫标本,了解其基本结构和生活习性。
(2)准备实验器材,检查显微镜、放大镜等是否正常。
2. 实验操作(1)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记录其颜色、体型、触角、翅膀等特征。
(2)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眼睛,了解其视觉器官。
(3)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4)解剖昆虫,观察其内部器官。
3. 实验记录(1)记录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包括颜色、体型、触角、翅膀等。
(2)记录昆虫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3)记录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的外部形态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1)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2)头部有一对触角,用于感知外界信息。
(3)胸部有三对足,有的昆虫有翅膀。
2. 昆虫的内部结构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解剖,我们发现昆虫具有以下内部结构:(1)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中肠、后肠和肛门组成。
(2)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管和气门组成,气体交换在气管中进行。
(3)循环系统:昆虫的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液在血管中循环。
3.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基本结构和生活习性。
昆虫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生物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昆虫的结构和生活习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昆虫的基本结构和生活习性。
2. 提高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增强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为今后进行相关实验奠定了基础。
校内昆虫观察实验报告(3篇)
![校内昆虫观察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654f5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6.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习昆虫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3.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2. 昆虫分类实验3. 昆虫生活习性观察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如体型、颜色、翅膀、触角等。
2.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3.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四、实验步骤1. 采集昆虫标本,注意保持标本的完整性。
2. 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记录下来。
3.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4.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结果:- 昆虫体型大小不一,有微小昆虫,也有体型较大的昆虫。
- 昆虫颜色多样,有红色、绿色、黄色、黑色等。
- 昆虫翅膀有膜质和鳞片两种,部分昆虫无翅膀。
- 昆虫触角形状各异,有丝状、锤状、棒状等。
2. 昆虫分类结果:- 鞘翅目:甲虫类,如蚂蚁、甲虫等。
- 鳞翅目:蝴蝶、蛾类,如蝴蝶、蛾、蚊等。
- 双翅目:蚊、蝇类,如蚊、蝇、蜻蜓等。
- 膜翅目:蜜蜂、蚂蚁类,如蜜蜂、蚂蚁等。
3. 昆虫生活习性观察结果:- 食性:昆虫食性多样,有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等。
- 繁殖方式:昆虫繁殖方式多样,有卵生、幼虫生、蛹生等。
- 栖息地:昆虫栖息地广泛,有陆地、水域、空中等。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昆虫观察实验,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掌握了昆虫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同时,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七、实验心得1. 观察昆虫时,要注意细节,如昆虫的体型、颜色、翅膀、触角等。
2. 分类昆虫时,要熟悉昆虫的分类特征,以便准确分类。
3.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第2篇一、实验背景昆虫是自然界中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提高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校内昆虫观察实验。
昆虫实验报告
![昆虫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c1b473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b.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 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昆虫活体、放大镜、显微镜、解剖针、解剖盘、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酒精、生理盐水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恒温箱、培养皿、培养箱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标本(1)观察昆虫的整体形态,如体型、颜色、翅膀等。
(2)观察昆虫的触角、口器、足等部位的结构。
(3)观察昆虫的生殖器官和呼吸器官。
2. 解剖昆虫(1)选取一只昆虫,用解剖针将其固定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刀将昆虫的腹部切开,观察其内部器官。
(3)用解剖针挑出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观察其形态和结构。
(4)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细胞结构。
3. 昆虫分类(1)根据昆虫的外部形态,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
(2)根据昆虫的内部器官,进一步细分昆虫的分类。
(3)结合昆虫的生活习性,对昆虫进行分类。
4. 昆虫生活习性观察(1)观察昆虫的活动范围、食性、繁殖方式等。
(2)记录昆虫的生理活动,如进食、呼吸、排泄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观察昆虫标本,发现昆虫具有明显的身体分节,触角、口器、足等部位具有特殊的功能。
(2)解剖昆虫,发现昆虫具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3)根据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
(4)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发现昆虫具有明显的食性、繁殖方式等。
2. 实验分析(1)昆虫的身体分节和特殊部位具有明显的适应性,有助于昆虫在生存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
(2)昆虫的内部器官具有明显的分工,有助于昆虫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3)昆虫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昆虫的多样性,为昆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4)昆虫的生活习性对其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分类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昆虫学奠定了基础。
昆虫学实习实验报告
![昆虫学实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df1c04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05.png)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昆虫学实习,旨在提高学生对昆虫学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野外采集、制作标本、观察和识别昆虫,使学生掌握昆虫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习地点xx大学校园、xx植物园四、实习内容(一)野外采集1. 采集工具:捕虫网、毒瓶、采集袋、采集记录本、镊子、手套、采集管等。
2. 采集方法:采用网捕、扫捕、震落法等。
(二)昆虫标本制作1. 制作材料:昆虫针、昆虫展翅板、昆虫标本盒、昆虫胶带、酒精等。
2. 制作步骤:a. 清理:将采集到的昆虫用镊子取出,去除污物。
b. 固定:将昆虫用昆虫针固定在展翅板上。
c. 展翅:用昆虫胶带将昆虫翅膀固定,使翅膀展开。
d. 保存:将展翅后的昆虫放入标本盒中,用酒精浸泡。
(三)昆虫观察与识别1. 观察内容:昆虫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食性等。
2. 识别方法: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参考昆虫学教材和图片进行识别。
五、实习过程(一)野外采集实习第一天,我们分组进行了野外采集。
在校园内,我们采用网捕、扫捕、震落法等方法,共采集到昆虫50余种,如蝴蝶、蛾类、甲虫、蝽类、蜻蜓等。
(二)昆虫标本制作实习第二天,我们进行了昆虫标本的制作。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制作昆虫标本,共制作了20余种昆虫标本。
(三)昆虫观察与识别实习第三天,我们对采集到的昆虫进行了观察和识别。
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结合昆虫学教材和图片,我们成功识别了采集到的50余种昆虫。
六、实习收获1. 提高了昆虫学实验技能,掌握了野外采集、制作标本、观察和识别昆虫的基本方法。
2. 深入了解了昆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 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七、实习建议1. 增加实习时间,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野外采集和标本制作。
做虫子的实验报告(3篇)
![做虫子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0f7b0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6.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2. 掌握昆虫的饲养方法;3. 观察昆虫的行为特点;4. 分析昆虫的生活习性。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红蚂蚁、蝴蝶、蚊子、蜻蜓等;2. 实验器材:培养皿、镊子、放大镜、温度计、湿度计、食物、水等;3. 实验场所:实验室、户外。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收集实验昆虫,将它们分别放入培养皿中;(2)记录昆虫的种类、数量、性别等基本信息;(3)调整培养皿的温度和湿度,使昆虫生活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
2. 观察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1)每天观察昆虫的行为特点,如进食、休息、繁殖等;(2)记录昆虫的生长变化,如体型、颜色、翅膀等;(3)观察昆虫的变态过程,如卵、幼虫、蛹、成虫等。
3. 饲养昆虫(1)根据昆虫的生活习性,提供相应的食物;(2)定期更换食物和清水,保持培养皿的清洁;(3)观察昆虫对食物的喜好,调整食物种类。
4. 分析昆虫的生活习性(1)观察昆虫的活动时间、活动范围等;(2)分析昆虫的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等;(3)探讨昆虫的生态习性、生态环境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蚂蚁(1)生长发育过程:红蚂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2)生活习性:红蚂蚁喜欢群居生活,有明显的分工,如工蚁、兵蚁、蚁后等;(3)繁殖方式:红蚂蚁的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季节为春季。
2. 蝴蝶(1)生长发育过程:蝴蝶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2)生活习性:蝴蝶喜欢在花丛中觅食,有较强的趋光性;(3)繁殖方式:蝴蝶的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季节为夏季。
3. 蚊子(1)生长发育过程:蚊子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2)生活习性:蚊子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繁殖,以吸血为生;(3)繁殖方式:蚊子的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季节为夏季。
4. 蜻蜓(1)生长发育过程:蜻蜓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2)生活习性:蜻蜓喜欢在水中捕食,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3)繁殖方式:蜻蜓的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季节为夏季。
各种虫子实验报告
![各种虫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9c345a5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c1.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掌握昆虫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方法;3. 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4. 增强对昆虫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观察昆虫标本,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如身体结构、足、翅、触角等;(2)学习昆虫的分类方法,掌握昆虫的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3)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如生活习性、繁殖方式、食性等。
2. 实验二:昆虫的采集和制作(1)学习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如使用捕虫网、毒瓶、镊子等工具;(2)了解昆虫的生存环境和分布区域;(3)学习昆虫标本的制作和保存方法,如压制、干燥、防腐等。
3. 实验三:昆虫的形态观察和识别(1)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如头部、胸部、腹部、足、翅等;(2)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如根据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区域等进行识别;(3)对比不同昆虫的形态特征,掌握昆虫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 实验四: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1)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如昆虫作为植物病虫害的传播媒介、寄主等;(2)观察植物病虫害的实例,分析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3)探讨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措施,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观察昆虫标本,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具有一对触角、三对足和一对或两对翅。
昆虫的分类单位为:门、纲、目、科、属、种。
2. 实验二:在野外采集昆虫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捕虫网、毒瓶、镊子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通过压制、干燥、防腐等方法,我们成功制作和保存了昆虫标本。
3. 实验三: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我们学会了昆虫的识别方法。
在对比不同昆虫的形态特征时,我们发现昆虫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例如,同属于鳞翅目的蝴蝶和蛾类,其翅膀颜色和花纹相似,但触角形状和足部结构存在差异。
4. 实验四:通过观察植物病虫害的实例,我们了解到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到野外采集昆虫并制成标本,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
二、实习地点白羊沟、流村、北农校园三、实习时间201x年9月24号、25号四、实习内容(一)采集昆虫1.使用工具捕虫网(活泼的昆虫一般适宜用网来捕捉)、毒瓶(在玻璃瓶中,放入脱脂棉,再滴入适量乙酸乙酯,制成毒瓶)、镊子、手套、采集管等。
2.采集昆虫的方法网捕:网捕主要用来捕捉会飞的昆虫,或停在植物上的昆虫。
网捕的方法如下:当昆虫飞来,迎面用网捕捉,当虫子入网后,使网底向上甩,连虫子同网底一齐翻到上面来,然后再用手或试管伸入网内将虫子取出来。
扫捕:此法主要用在大片的草丛和茂密的灌木中。
当采集者走到茂密的藏有虫子的草丛中时,用扫网在上面左右摆动,一面扫一面前进,将有许多小虫子集中到网底,或者被甩入网底,连接着胶管中。
尤其在途中采集而时间仓促的时候,边扫边走也可以得到许多标本。
震落法:在黄昏或中午炎热时,可用震落法采到金龟子、锹形虫、象甲、叶甲、蝽象等种类。
对于蚜虫、蓟马等小型昆虫,可以直接击落到网中或硬纸片上,也可用小毛笔收集到酒精中。
观察和搜索法:要采到需要的标本,必须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及活动场所。
有许多昆虫营隐蔽生活,在树皮下和树干内可采到天牛、吉丁虫、小蠹虫、木蠹蛾、透翅蛾、象甲和扁甲、郭公虫的幼虫或其它虫期。
蚜虫、木虱或某些蚧虫的分泌物常可为人发觉,也可根据爱食其分泌物的蚂蚁、蝇或天敌瓢虫的存在来采集蚜虫及蚧虫,同时也常可采到其天敌草蛉、蝎蛉、瘿蚊等;沫蝉幼虫的分泌物常在枝上形成泡沫,其自身躲在里面。
由植物的被害状发现昆虫,如咀嚼式口器昆虫为害后的植物叶片,常留下啃食过的痕迹和留下的粪便。
3、捕捉昆虫的时间及地点昆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一般来说,一年四季均可采集,但由于昆虫的发生期和植物生长季节大致是相符的,每年晚春至秋末,是昆虫活动的适宜季节,也是一年中采集昆虫的最好时期。
对于一年发生一代的昆虫,应在发生期采集。
采集的季节,主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来决定。
一天之间采集的时间也要根据不同的昆虫种类而定。
日出性的昆虫,多自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盛。
夜出性昆虫在日落前后及夜间才能采到。
温暖晴朗的天气采集收获较大,而阴冷有风的天气,昆虫大多蜇伏不动,不易采到。
采集地点也要依据采集目的而定,根据不同种所处生态环境而选择合适地点。
一般来说,森林、果园、苗圃、菜园、经济作物林、灌木丛都能采到大量有价值的标本,但是高山、沙漠、急流等处往往可以采到特殊种类。
了解各种昆虫生态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有目的地进行采集。
(1) 植物上的昆虫大多数昆虫以植物为食,植物茂盛、种类繁多的环境是采集昆虫的好地方。
(2)地面和土中的昆虫除了少数几个目的昆虫外,绝大多数昆虫均可在地面和土中采到,地面的环境极其广泛复杂,可采到各种昆虫,在土中可挖到多种鳞翅目昆虫的蛹、步甲、虎甲、芫青、叩头虫等的幼虫及蝗虫的卵、蝼蛄各虫态、拟步甲和食虫虻等幼虫,在植物基部或根部可以挖到土居的蚜虫和介壳虫、天牛及小蠹虫等。
(3) 水中的昆虫无论是静水、流水、盐中或温泉中均有昆虫生存,如鞘翅目中的沼梭、龙虱、豉甲等;半翅目的划蝽、仰蝽、负蝽;蜻蜓目、毛翅目、广翅目、H翅目、蜉蝣目昆虫的幼期以及脉翅目的水蛉、长翅目的水蝎蛉幼虫均生活在水中。
双翅目昆虫的幼期有一半在水中生活。
(4) 动物身体上的昆虫如吸食人和动物血液的虱目、虱蝇;嚼食动物皮毛的食毛目昆虫。
寄生于动物体内或皮下或粘膜组织的马胃蝇、牛皮下蝇、羊鼻蛆蝇、大头金蝇以及幼虫寄生于蜗牛、鼠妇的短角寄蝇;还有寄生于蝙蝠的蛛蝇、蝠蝇、日蝇;在鸟巢中可采到丽蝇和日蝇。
动物的粪便中能采到各种粪金龟、埋葬虫、隐翅甲和蝇类。
(5) 昆虫身上的昆虫从昆虫体内外和其周围发现寄生性或捕食性昆虫,也是采集的好方法,如许多鳞翅目幼虫体内外采到各种姬蜂、茧蜂、寄生蝇;介壳虫、蚜虫、粉虱体内采到各种小蜂幼虫,而捻翅目的昆虫可以从蜂类、蝽科、飞虱、蝉科和稻虱科上采到;寄蛾科的幼虫可从蝉身上采到。
生活有蚜虫或介壳虫的植物上,往往可以采到瓢虫、草蛉、蜗蛉、蚂蚁、食蚜蝇等捕食性昆虫。
(二)昆虫的种类识别:1、尺蠖鳞翅目,尺蛾科昆虫,尺蠖幼虫身体细长,行动时一屈一伸像个拱桥,休息时,身体能斜向伸直如枝状。
完全变态。
成虫翅大,体细长有短毛,触角丝状或羽状,称为“尺蛾“。
2、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主要天敌有寄生蜂、草蛉、捕食性蜘蛛等。
3、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
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实习目的:让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最后解决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对各类常见作物的重要和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的识别及种类,危害症状有所了解和掌握,为以后从事农业害虫的调查和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习要求:1?掌握各种作物的主要农业害虫的种类。
2?掌握主要农业害虫的识别特征。
3?掌握农业各害虫危害的特点。
4?掌握农业害虫的调查方法。
实习方法:1?老师课堂讲授,PPT放映。
2?老师带领到田中观察。
3?以小组为单位到田间调查。
实验过程:9月3日一大早,老师的带领我们植物保护专业3个班来到河南农业大学毛庄实验农场。
中午把住宿确定,下午老师把我们聚在食堂和我们聊天。
开门见山,将学生和考生的问题提出来,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索。
其中老师提到我们应该要提高科学素养,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当前应该做到“三个一”,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9月4号,早上8点半。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菜农的地里。
我们一边听着老师对在地里刚发现的农业昆虫的形态描述,一边仔细观察。
而我们也在这种贴切自然的环境中,把多种农业昆虫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下午3点整,在食堂,老师又给我们讲授了一些理论知识。
如此一天下来,同学们都觉得收获颇丰。
9月5日,早上8点半。
老师带领我们2班全体同学和1班的部分同学向着运河旧址方向出发,一路上我们边走边学,同学们热情高涨。
在贾河村我们发现了第一天不曾发现的棉花,多种果树等作物上的农业昆虫。
下午3点整,在食堂,老师又给我们讲授了理论知识,随后利用剩余时间放了他们去西藏考察拍的一些照片,让我们在一天的疲劳奔波后放松。
9月6日,早上8点半。
老师带领我们2班全体同学和1班部分同学在农场实验田转,发现了前2天没找到的烟草,水稻等作物上的农业昆虫。
下午3点整,在食堂,老师讲授了理论知识后,安排了随后两天实习的内容,并着重强调了安全。
9月7,8日上午,以小组为单位,我们组分别调查了大葱,玉米,烟草,十字花科的包菜和白菜。
下午,则是老师讲课,其中汤老师也放了他在挪威工作的照片。
实习中发现的农业昆虫:一、玉米害虫:1、桃蛀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
长成后长22毫米,体色多粉红色。
危害特征:啃食植株主干或玉米芯,同时排出黑褐色粒状粪便,堆集于蛀孔部位。
影响内部水分及营养物质运输,遇风易倒伏。
2、玉米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
体长22毫米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多为乳白色背面的毛片较大。
危害: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
3、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
体长30~42毫米,体色淡绿色头部黄褐色,背线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
两根前胸侧毛边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
危害: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其后为害蕾、花、铃,多从基部蛀入蕾、铃,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
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
4、蚜虫:同翅目蚜科。
个体较小2毫米左右,体色为淡绿色,刺吸式口器。
有腹管。
分有翅个体和无翅个体。
危害: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
5、灰飞虱:同翅目飞虱科。
体小型黑褐色,雌、雄虫前翅均微有淡黄褐晕近于透明,在两翅合拢的接缘中部有一短条状的黑褐色翅斑。
危害:口器刺吸寄主液汁造成危害,传播玉米矮缩病。
且基本无法防治。
二、烟草害虫:1、烟青虫:鳞翅目夜蛾科。
体长30~42毫米,体色淡绿色头部黄褐色,背线深色纵线,气门白色。
两根前胸侧毛边线与前胸气门下端平行。
危害:蛀食蕾、花、果,也食害嫩茎、叶、芽。
多从基部蛀入蕾、铃,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
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
2、棉铃虫:同上。
3、烟蚜:同翅目蚜科。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2毫米,腹部绿至黄前言实习地点介绍:太白山位于陕西宝鸡眉县、太白县和西安市周至县境内,是秦岭山脉主峰,也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
太白山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
太白山气侯迥然不同,随着海拔高度递增,气候类型按一定规律呈连续的带状分布。
气候立体差异,使植物、动物分布也形成相应的垂直带谱。
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足食物,雉类之血雉、红腹角雉及兽类之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禽异兽于太白山繁衍生息。
太白山蒿坪保护站在蒿坪镇,蒿坪镇位于陕西省紫阳县东北部,距县城20公里。
蒿坪镇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降水1200mm,自然资源丰富。
从黑虎崖到大殿植物垂直分布,从落叶阔叶林到混交林再到针叶林。
我们在夏季6月24日到6月28日在太白山蒿坪保护站进行昆虫学调查。
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内容只要包括昆虫的采集、昆虫标本的制作、虫害调查及标本的保存和鉴定。
1.昆虫采集:白天利用捕虫网来回扫、毒瓶直接抓等方法在道路旁、山上、草丛里、河水边等地方进行昆虫采集;晚上采用诱虫灯进行昆虫采集。
2.昆虫标本制作:根据昆虫标本针插部位的要求及昆虫标本大小,应用不同型号昆虫针针插后整姿、展翅,干燥后按类群装入昆虫标本盒保存。
幼虫等用75%酒精浸泡装于离心管中。
4.害虫调查:调查校园里蚜虫的种类和寄主。
5.标本的保存与鉴定:保存在标本盒内并借用相关书籍图册将收集的昆虫鉴定到目、科。
实习结果标本采集一共15个目72个科直翅目蝗科、螽斯科、蟋蟀科、蚤蝼科(共4科)鞘翅目花萤科、埋葬甲科、叩头甲科、伪天牛科、步甲科、瓢甲科、伪瓢甲科、叶甲科、伪叶甲科、象甲科、天牛科、锹甲科、丽金龟科、金龟科、蜣螂科、扁泥甲科(共16科)双翅目大蚊科、蝇科、花蝇科、虻科、食蚜蝇科(共5科)膜翅目熊蜂科、胡蜂科、姬蜂科、叶蜂科、蚁科(共5科)长蝽科、同蝽科、异蝽科(共10科)鳞翅目木蠹蛾科、天蚕蛾科、天蛾科、小卷蛾科、卷蛾科、夜蛾科、灯娥科、尺蛾科、苔蛾科、舟蛾科、螟蛾科、鹿蛾科、粉蝶科、蛱蝶科(共15科)同翅目叶蝉科、沫蝉科、禅科、绵蚧科(共4科)蜻蜓目色Z科、伪蜻科(共2科)革翅目球螋科、蠼螋科(共2科)毛翅目石蛾科、管石蛾科(共2科)H翅目大H科、H科(共2科)脉翅目蚁蛉科、栉角蛉科(共2科)蜉蝣目蜉蝣(共1科)螳螂目螳螂科(共1科)广翅目鱼蛉科(共1科)半翅目猎蝽科、龟蝽科、缘蝽科、大缘蝽科、盲蝽科、蝽科、姬蝽科标本制作1、选择昆虫针依昆虫标本大小不同,选定适合的昆虫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