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合集下载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逐句解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逐句解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逐句解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于1781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在西方哲学史上极具影响力,其导言如下:1、“思考是知识之母”:黑格尔指出,如果我们想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先进行思考,思考是获得知识的前提。

2、“思想必须有清晰的界限”:黑格尔指出,思想有其自身的结构,必须给出具体的界限,否则就会混淆视听,从而影响人们的思考。

4、“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黑格尔认为,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只有经过慎重的思考,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真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于1781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其中有四句导言,分别是“思考是知识之母”、“思想必须有清晰的界限”、“任何一种抽象的思想都必须有明确的原则”以及“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

这几句导言涵盖了哲学的核心价值——认识论,提出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也指出了思考应该有清晰的界限和明确的原则,以及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

首先,“思考是知识之母”,这句话强调了思考是获得知识的前提,因此,获取知识的过程必须先从思考开始,只有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才能够获取真正的知识,否则,就会出现知识的偏差甚至误解。

最后,“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指出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

这句话提醒人们,只有经过慎重的思考,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真理。

因此,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理性,不能因为主观情绪而偏离正确的道路。

综上所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涵盖了哲学的核心价值——认识论,提出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强调思考是知识之母,指出思想必须有清晰的界限和明确的原则,以及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

它被西方哲学史上的许多思想家所引用,对现代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哲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摘要:一、引言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2.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三、结论正文:一、引言在卡尔·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马克思在导言中提出的三个主要论断。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认为,在德国,对宗教的批判已经基本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在他看来,宗教批判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当人们认识到宗教的本质是虚幻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对其他领域的现实进行批判和思考。

2.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马克思指出,当在天国的神祗的辩护被驳倒后,谬误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

他认为,人们如果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那么他们就不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上述观点,他认为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这种寻找超人的行为实际上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投射,是人类自我意识和自我尊重的一种体现。

然而,当人们意识到这种投射是虚幻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寻找真实的自我,而不再满足于看到自己的幻象。

三、结论总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三个主要论断,即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以及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他思想的核心,它可以概括为“一切都有一定的原因,而这些原因也有一个共同的原理”。

黑格尔认为,一切现象都有原因,而这些原因又都得遵循一定的规律。

因此,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理由和逻辑,而不是凭借感性的推测来解释。

这就是“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核心思想,即人们应该使用逻辑和理性来推断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凭空猜测或推测。

因此,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导言建议人们应该使用逻辑和理性来推断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凭空猜测或推测。

这就是他的批判导言,即一切都有一定的原因,而这些原因也有一个共同的原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写于1843年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开创性的作品。

本文试图从文本的结构、内容和主要论述展开,来浅析这一导言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结构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自然哲学批判、第一部分的“论法与主题”的批判、第二部分的“主题及其有机结构”的批判和关于法哲学的转变。

整个导言通过这四个部分的组织,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确立了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流程。

在内容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主要围绕着法哲学的概念进行批判与辩证。

黑格尔在文中指出,传统的法学只关注形式与程序,对法律中的真正本质却无动于衷。

黑格尔认为,法律的本质不仅限于形式和程序,更重要的是法律的思想内核,即法律背后的理性本质。

主要的论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主要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黑格尔批判了传统的自然哲学。

他认为,自然哲学过于追求抽象的理性,忽视了自然与人的实际经验之间的联系。

黑格尔强调,自然和人的关系应当是统一的、有机的,理性不能仅停留于抽象的思考中,而是要包含具体实际的存在。

黑格尔批判了法学的片面性。

传统法学将法律仅仅看作一种形式,忽视了其思想内核。

黑格尔认为,法律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思想与理念,它是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文化表达。

法学应当超越形式,从思想的角度来理解和解读法律。

黑格尔阐述了法哲学的转变。

他提出,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条文,更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表达。

法哲学超越了法学的狭隘视野,将法律置于伦理和道德的框架内来理解。

这种转变意味着法律的概念具有更加广泛的内涵,不再局限于规则和条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通过对自然哲学和传统法学的批判,试图确立一种超越形式的法哲学视角。

它强调了法律中的思想内核和伦理意义,为后来的法哲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这一导言也承载着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和历史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为后来哲学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批判是一切思考的前提,甚至没有批判就没有学习。

——批注}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映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抛弃所谓的把蛋糕做大的幻觉以及把蛋糕做大的不公平的处境。

——批注}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完整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完整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祇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世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国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幻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国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3对市民社会给予了一定的正面评价,从市民社会中看到了 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最终形成了交往异化的思想,为经济 基础的理论作了思想铺垫.
▪ 2.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
▪ 马克思认为,一切宗教信徒的政治解放就是国家摆脱一切 宗教的解放.政治解放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政治解放不是 解放的全部,犹太人依靠政治解放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只有走向人类解放,才能获得人的全面解放.
两种错误的派别
▪ 实践派,即实践的政治党派,他们否认哲学和 理论,企图通过直接的行动来影响和改变现 实关系.他们不懂得只有哲学和理论运用到 现实中,才能消灭头脑中陈腐的观念和旧哲 学.
▪ 理论派则认为目前的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 这个世界的批判斗争,只在哲学理论中的变 革就足以改变世界,他们看不到现存的哲学 就属于这个世界,是随这个世界而产生的哲 学.所以他们错误地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 中在哲学思想里
▪ ——马恩全集第一卷,第121、120页.
疑难解析
▪ 1.市民社会:
▪ 1市民社会描绘成一个利己主义的、利欲熏心的、尔虞我 诈的、犹太商人的世界,
▪ 2市民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而实现相互补充,形成普遍依赖 的需要的体系,是商业社会普遍存在而又必不可少的交换 体系.
马克思的问题是:
德国能不能实现一个有原则高度的āla hauteur des principes实践,即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 各国的正式水平,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 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
马克思的肯定回答: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 只能用物质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 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 事物的根本.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节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

第18段:德国的旧制度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

”人类要“愉快地同自己的过去诀别”。

德国的旧制度也应该愉快的痛自己的过去诀别,抛弃旧制度。

第19段:德国的制度(保护关税、贸易限制制度、国民经济学)是历史正在淘汰的东西,是英国与法国已经淘汰掉的旧制度。

因此,德国的历史“就像一个不谙操练的新兵一样,到现在为止还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补习操练陈旧的历史。

”第20段:德国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于德国的哲学(政治)发展水平。

但是德国人的实际解放程度并不会因为德国的文化发展而提高。

“希腊哲学家中间有个一个是西徐亚人,但西徐亚人并没有因此而向希腊文化迈进一步。

”第21段:“德国人幸而不是西徐亚人。

”第22段:德国“是当代哲学的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历史的同时代人”。

强调德国的哲学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德国的实际发展水平。

但是,德国的哲学也是我们批判的对象,我们要同德国“制度的哲学反映批判地分裂。

”第23段:①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

因此,德国人民必须把这种梦想的历史一并归入自己的现存制度,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延续(即德国哲学)。

这句话表明,德国哲学的水平是世界领先的,但德国的现实制度是落后的。

我们不仅要批判德国的现实制度,也要批判德国的哲学;②德国哲学中倡导的要实现的制度,也不能“局限于他们观念上的国家和法的制度的直接实现”,因为德国“临近各国”都“经历过了”,我们的目的和行动不能满足于仅仅实现这些制度。

而要超越这些“观念制度的直接实现”;③德国的实践政治派要求否定哲学(消灭哲学),这一要求从动机上来讲是值得肯定的。

但实践政治派有三点错误:第一,它只是提出了这个要求(消灭哲学),而没有认真实现它,也不可能实现它;第二,对哲学的否定的方式的错误,“该派以为,只要背对着哲学,并且扭过头去对哲学嘟囔几句陈腐的气话,对哲学的否定就实现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写于1843年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祇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世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国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幻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国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批判是一切思考的前提,甚至没有批判就没有学习。

——批注}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映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抛弃所谓的把蛋糕做大的幻觉以及把蛋糕做大的不公平的处境。

——批注}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国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与费尔巴哈的比较: • A.费尔巴哈只看到了人们的宗教异化,思想异化, 看不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即在市民社会和政治 中的异化。 • 马克思既看到了前者,又看到了后者。 • B.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一般人的产物,人们信仰 宗教产生异化,马克思认为宗教乃是异化了的、 失掉自身的人的产物,人们由于异化才信仰宗教。
• 笔记使马克思在两个困惑的问题上取得进展: • 1)关于现代代议制国家的起源和局限性问题:新 兴的财产所有者实现统治的政治形式。 • 2)阶级利益和所有制的历史联系问题:政治革命 不过是私有制的一种形式反对另一种形式的革命。
• 笔记留下的问题: • 需要寻找一个阶级,其阶级利益在即将来临的革 命中和社会的普遍利益一致。
• 2)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 • 马克思: • 分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深刻地批判 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肯定人类解放是人的彻底 解放。
• 鲍威尔: • 一方面要犹太人放弃宗教,要一切人放弃宗教, 认为这样才能使公民得到解放,另一方面又认为, 宗教在政治上的废除就是宗教的完全废除,人们 放弃了宗教就会处于一种人的关系中。 • 点评:混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把政 治解放看作人类解放,美化了政治解放,把低于 历史水平的德国所面临的任务当作历史的最高任 务。这样就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问 题。
• 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 • 思考: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 参阅文章: •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 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 •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 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 《摩泽尔记者的辩护》。 •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一卷
• B.对德国以及对现实的批判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 • 实践政治派:否认哲学,企图通过直接的行动来 影响和改变现实,不懂得只有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才能消灭哲学。 • 理论政治派:认为目前的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世 界的批判性斗争,没有看到迄今为止的哲学就属 于这个世界。它错误地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 够使哲学成为现实。
• 《德法年鉴》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德国的专制 制度和君主政体是最完善的庸人世界,是政治动 物的世界,它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蔑视人, 使人不成为其人”,必须无情批判这种制度,并 且把宗教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
• 3.《论犹太人问题》 • 1843年初为批鲍威尔的论战性著作,1844年2月 发表于《德法年鉴》。 • 19世纪40年代初,给犹太人以政治平等权利的要 求构成资产阶级反对派反对德国半封建政治状况 的组成部分。布鲁诺· 鲍威尔发表了《犹太人问题》 及《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篇 文章参与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论战。
• 2.《德法年鉴》 • 1843年,在克罗茨纳赫,马克思与民主激进分子 卢格保持联系,筹划创办一个联合德国和法国革 命者的刊物,即《德法年鉴》。 • 马克思赞成当时广为流传的德法两国进步力量联 合的思想,主张在新杂志中把德国的哲学激进主 义和法国的社会政治激进主义结合起来。
• 马克思提出创办革命刊物的任务: • “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 作。” • 注意: • 提出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依据辩证唯 心主义而不是唯物史观,因为当时还是把理性作 为世界的本质。 • 批判旧世界主要是批判宗教和政治国家。 • 发现新世界就是发现理性。
• 2.可能和条件 • A.德国有一个彻底革命的理论,这个理论是能够 抓住人的根本即人本身,以人本身为人的最高本 质的理论。
•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 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 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 身。”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为其拟 出版的巨著《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所作,论述了 人类解放的途径问题。写于1843年底1844年初, 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中译文见《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 一、《德法年鉴》 • 1.克罗茨纳赫笔记 • 写于1843年7-8月。5册题为“历史—政治”的读 书摘录。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去揭示现代国家的 历史起源,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中具有众多 表现形式的国家的真实本质。
•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 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 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 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 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站在正统的当代 现实水平上的德国历史,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 继续。 • 要批判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对这种哲学的 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和同它联系着的现实的批 判,也是对到目前为止德国政治和法意识的整个 形式的最彻底的批判。这种批判要解决的一个问 题是在德国能否实现人的高度的革命——能。
• 对“苦恼疑问”的解答,提出并论述了宗教解放 与政治解放,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 • 苦恼疑问: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 马克思在写于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中说: •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 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 事。……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 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 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 鉴》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 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 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 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 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英国人和法
• 要消灭产生宗教的苦难世界,就必须进行政治批 判: •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 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 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 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 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 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 判。”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鲍威尔: • 把世俗问题归结为神学问题,认为社会压迫的根 源在于宗教,在德国为争取平等的政治权利而斗 争的信教的犹太人,也即犹太教的信徒。德国犹 太人争取政治解放斗争的逻辑要求他们首先放弃 犹太教并成为无神论者。认为犹太人不放弃自己 的宗教,就无权要求政治解放。
• 马克思: • 政治解放和宗教解放不是一回事,政治解放不要 求宗教解放为前提,它也达不到消灭宗教的结果。 不能简单地把犹太人的问题归结为神学问题,犹 太人问题固然有时表现为神学问题,实际上是个 世俗问题。 • 宗教的存在是一个缺陷的存在,这个缺陷的根源 只应该到国家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找。
• 所以,即使在宗教以外尘世世界里,人也是过着 双重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 • “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在这个共同体 中,人把自己看作社会存在物;后一种是市民社 会中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 动,把别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成为 外力随意摆布的玩物。”
• 马克思: • 德国专制制度是中世纪野蛮制度的延续,它虽然 也应成为革命的对象,却不具有当代革命的典型 性。只有立足于完备的现代国家,才能提出人类 解放的任务。
几个关键词
• 宗教解放; • 政治解放; • 人类解放。
• 1)宗教解放与政治解放 • 马克思: • A.提出了宗教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 表现,人们的政治异化决定人们的宗教异化,要 把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政治、国家和法的批判。 •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出来,在《<黑格尔法 哲学批判>导言》中进一步论述。)
• 人的本质的二重化:人的真正本质和他的现实本 质分离。 • 人作为国家的公民,他是类存在物,是统一的政 治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但这是没有实在内容 的虚幻的普遍性和平等。 • 人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他是利己主义的个人, 在利益上相互分离,在行为上彼此利用,甚至自 己奴役自己。人的这种失去类本质的状况和处境 却是具体的,现实的。
• 马克思提出创办革命刊物的思想路线: • “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 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 界。” • 我们的原则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 判”。 • “这种批判不怕自己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 也不退缩。”
• 1844年,《德法年鉴》创刊,但只出版了创刊号 (1、2期合刊)就停刊了。 • 《德法年鉴》上发表了马克思的三封信和两篇论 文:《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
• 政治解放: • 促使封建制度解体的市民阶级的革命,旨在消灭 政治上的等级特权,使政治生活领域成为具有普 遍性质的公共生活领域。 • 人类解放: • 根本任务是要在实际上消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 的矛盾,克服人的本质的二重化(异化),它使 人摆脱私有制的局限而成为自由人。(要对市民 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人类解放不仅要使用批判 的武器,而且要使用武器的批判。)
• “在我们看来,宗教已经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 而只是它的表现。因此,我们用自有公民的世俗 桎梏来说明他们的宗教桎梏。我们并不认为:公 民要消灭他们的世俗桎梏,必须首先克服他们的 宗教狭隘性。我们认为,他们只有消灭了世俗桎 梏,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 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 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 • ——《论犹太人问题》
• 上面这段话既总结了近代哲学的基本状况,又提 出了现代哲学的历史任务。近代以来的哲学是 “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把异化给“神圣形象”的人的本质“归还”给人, 现代哲学的使命则是“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 中的“自我异化”,把异化给“非神圣形象”的 人的本质“归还给人”,两种消解的对象与任务 是不同的,因此,这两种归还的使命也是不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