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通过对德国理论和现状的批判分析,探索在德国 实现人类解放的可能性与条件,诉诸人本主义, 诉诸无产阶级,诉诸武器的批判。
• 1.德国的现状——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 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 • 德国的现状是落后的,低于历史水平,总是重复 陈旧的历史,在法国和英国行将完结的事物,在 德国才刚刚开始。如法国、英国把关税保护制度 看成锁链一样从理论上加以反对,而德国却把它 当作美好未来的初升朝霞加以欢迎等等。因此必 须加以批判。
• 对“苦恼疑问”的解答,提出并论述了宗教解放 与政治解放,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 • 苦恼疑问: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 马克思在写于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中说: •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 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 事。……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 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 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 鉴》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 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 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 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 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英国人和法
• 所以,即使在宗教以外尘世世界里,人也是过着 双重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 • “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在这个共同体 中,人把自己看作社会存在物;后一种是市民社 会中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 动,把别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成为 外力随意摆布的玩物。”
• 马克思: • 德国专制制度是中世纪野蛮制度的延续,它虽然 也应成为革命的对象,却不具有当代革命的典型 性。只有立足于完备的现代国家,才能提出人类 解放的任务。
• 人的本质的二重化:人的真正本质和他的现实本 质分离。 • 人作为国家的公民,他是类存在物,是统一的政 治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但这是没有实在内容 的虚幻的普遍性和平等。 • 人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他是利己主义的个人, 在利益上相互分离,在行为上彼此利用,甚至自 己奴役自己。人的这种失去类本质的状况和处境 却是具体的,现实的。
• “在我们看来,宗教已经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 而只是它的表现。因此,我们用自有公民的世俗 桎梏来说明他们的宗教桎梏。我们并不认为:公 民要消灭他们的世俗桎梏,必须首先克服他们的 宗教狭隘性。我们认为,他们只有消灭了世俗桎 梏,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 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 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 • ——《论犹太人问题》
• 2.《德法年鉴》 • 1843年,在克罗茨纳赫,马克思与民主激进分子 卢格保持联系,筹划创办一个联合德国和法国革 命者的刊物,即《德法年鉴》。 • 马克思赞成当时广为流传的德法两国进步力量联 合的思想,主张在新杂志中把德国的哲学激进主 义和法国的社会政治激进主义结合起来。
• 马克思提出创办革命刊物的任务: • “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 作。” • 注意: • 提出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依据辩证唯 心主义而不是唯物史观,因为当时还是把理性作 为世界的本质。 • 批判旧世界主要是批判宗教和政治国家。 • 发现新世界就是发现理性。
• 马克思提出创办革命刊物的思想路线: • “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 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 界。” • 我们的原则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 判”。 • “这种批判不怕自己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 也不退缩。”
• 1844年,《德法年鉴》创刊,但只出版了创刊号 (1、2期合刊)就停刊了。 • 《德法年鉴》上发表了马克思的三封信和两篇论 文:《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
•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 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 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 所以,宗教是人们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是装饰 在人们的枷锁上的虚幻的花朵,它用虚幻的幸福 来掩饰世界的缺陷,来慰藉人们的精神,使人们 安于自己的苦难。必须消灭产生宗教的苦难世界, 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灭宗教。 • 正因此,不反对宗教就不能很好地改造这不合理 的苦难世界,但是只停留于反宗教斗争上也不能 很好地改造这不合理的苦难世界。
• 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站在正统的当代 现实水平上的德国历史,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 继续。 • 要批判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对这种哲学的 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和同它联系着的现实的批 判,也是对到目前为止德国政治和法意识的整个 形式的最彻底的批判。这种批判要解决的一个问 题是在德国能否实现人的高度的革命——能。
• B.对德国以及对现实的批判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 • 实践政治派:否认哲学,企图通过直接的行动来 影响和改变现实,不懂得只有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才能消灭哲学。 • 理论政治派:认为目前的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世 界的批判性斗争,没有看到迄今为止的哲学就属 于这个世界。它错误地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 够使哲学成为现实。
•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 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 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 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 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2)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 • 马克思: • 分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深刻地批判 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肯定人类解放是人的彻底 解放。
• 鲍威尔: • 一方面要犹太人放弃宗教,要一切人放弃宗教, 认为这样才能使公民得到解放,另一方面又认为, 宗教在政治上的废除就是宗教的完全废除,人们 放弃了宗教就会处于一种人的关系中。 • 点评:混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把政 治解放看作人类解放,美化了政治解放,把低于 历史水平的德国所面临的任务当作历史的最高任 务。这样就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问 题。
几个关键词
• 宗教解放; • 政治解放; • 人类解放。
• 1)宗教解放与政治解放 • 马克思: • A.提出了宗教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 表现,人们的政治异化决定人们的宗教异化,要 把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政治、国家和法的批判。 •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出来,在《<黑格尔法 哲学批判>导言》中进一步论述。)
• 笔记使马克思在两个困惑的问题上取得进展: • 1)关于现代代议制国家的起源和局限性问题:新 兴的财产所有者实现统治的政治形式。 • 2)阶级利益和所有制的历史联系问题:政治革命 不过是私有制的一种形式反对另一种形式的革命。
• 笔记留下的问题: • 需要寻找一个阶级,其阶级利益在即将来临的革 命中和社会的普遍利益一致。
• 政治解放: • 促使封建制度解体的市民阶级的革命,旨在消灭 政治上的等级特权,使政治生活领域成为具有普 遍性质的公共生活领域。 • 人类解放: • 根本任务是要在实际上消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 的矛盾,克服人的本质的二重化(异化),它使 人摆脱私有制的局限而成为自由人。(要对市民 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人类解放不仅要使用批判 的武器,而且要使用武器的批判。)
• 上面这段话既总结了近代哲学的基本状况,又提 出了现代哲学的历史任务。近代以来的哲学是 “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把异化给“神圣形象”的人的本质“归还”给人, 现代哲学的使命则是“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 中的“自我异化”,把异化给“非神圣形象”的 人的本质“归还给人”,两种消解的对象与任务 是不同的,因此,这两种归还的使命也是不同的。
• 《德法年鉴》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德国的专制 制度和君主政体是最完善的庸人世界,是政治动 物的世界,它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蔑视人, 使人不成为其人”,必须无情批判这种制度,并 且把宗教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
• 3.《论犹太人问题》 • 1843年初为批鲍威尔的论战性著作,1844年2月 发表于《德法年鉴》。 • 19世纪40年代初,给犹太人以政治平等权利的要 求构成资产阶级反对派反对德国半封建政治状况 的组成部分。布鲁诺· 鲍威尔发表了《犹太人问题》 及《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篇 文章参与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论战。
• 要消灭产生宗教的苦难世界,就必须进行政治批 判: •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 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 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 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 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 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 判。”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与费尔巴哈的比较: • A.费尔巴哈只看到了人们的宗教异化,思想异化, 看不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即在市民社会和政治 中的异化。 • 马克思既看到了前者,又看到了后者。 • B.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一般人的产物,人们信仰 宗教产生异化,马克思认为宗教乃是异化了的、 失掉自身的人的产物,人们由于异化才信仰宗教。
• 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 • 思考: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 参阅文章: •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 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 •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 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 《摩泽尔记者的辩护》。 •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一卷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为其拟 出版的巨著《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所作,论述了 人类解放的途径问题。写于1843年底1844年初, 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中译文见《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பைடு நூலகம்
• 一、《德法年鉴》 • 1.克罗茨纳赫笔记 • 写于1843年7-8月。5册题为“历史—政治”的读 书摘录。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去揭示现代国家的 历史起源,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中具有众多 表现形式的国家的真实本质。
• 马克思: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不同,它与宗教并 不矛盾。 • 鲍威尔:从政治解放和宗教对立出发,认为国家 权威和信仰是对立的。 • 马克思:认为国家和宗教都是虚幻的普遍性。
• “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正像天和地的关系 一样,也是唯灵论的。和宗教与世俗世界的关系 一样,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也是处于对立的地 位,……在国家中,即在人是类存在物的地方, 人是想象中的主权的虚拟分子,在这里,他失去 了实在的个人生活,充满了非实在的普遍性。”
• 2.可能和条件 • A.德国有一个彻底革命的理论,这个理论是能够 抓住人的根本即人本身,以人本身为人的最高本 质的理论。
•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 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 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 身。”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鲍威尔: • 把世俗问题归结为神学问题,认为社会压迫的根 源在于宗教,在德国为争取平等的政治权利而斗 争的信教的犹太人,也即犹太教的信徒。德国犹 太人争取政治解放斗争的逻辑要求他们首先放弃 犹太教并成为无神论者。认为犹太人不放弃自己 的宗教,就无权要求政治解放。
• 马克思: • 政治解放和宗教解放不是一回事,政治解放不要 求宗教解放为前提,它也达不到消灭宗教的结果。 不能简单地把犹太人的问题归结为神学问题,犹 太人问题固然有时表现为神学问题,实际上是个 世俗问题。 • 宗教的存在是一个缺陷的存在,这个缺陷的根源 只应该到国家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