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民歌《玛依拉》赏析
《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分析
《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分析作者:富鹏飞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玛依拉》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民歌,这首歌曲高亢嘹亮,在这首作品中能够体会到放牧的意境,具有浓烈的草原风格。
通过歌词我们能够感觉到哈萨克族人民乐观的天性和质朴的情感,这一点和中原民歌不大相同。
关键词:《玛依拉变奏曲》;演唱;技巧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1-0112-01《玛依拉》这首民歌旋律性极强,能够让人一听就能记住。
“玛依拉”本身是传说中的一名哈萨克族少女,这个少女歌声动人,长的漂亮非常,哈萨克族牧民以及一些慕名的年轻人,都经常围绕在“玛依拉”帐篷周围,听她歌唱。
而民歌《玛依拉变奏曲》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品主要通过欢快的旋律表现出“玛依拉”这个少女活泼、天真、快乐的性格,以及她动听的歌喉和高超的演唱技巧。
一、《玛依拉变奏曲》的音乐特征及风格我们本文中所用的《玛依拉变奏曲》五线谱版本是由胡廷江老师改编并配钢琴伴奏的,他本人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于2000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在校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在2005年毕业之后破格留校。
而且胡廷江老师本人不仅在钢琴以及钢琴伴奏的教学上有着独特的见解,还在乐曲的改编、乐曲的创作上有着比较大的成就。
本首歌曲《玛依拉变奏曲》是根据《玛依拉》这首民歌改编而成,乐曲由原来的主歌和副歌两部分改编成现在的三部分,第一部分为E大调四分之三拍子,拍子并没有发生改变,原来所用的《玛依拉》也基本均是E大调三拍子的,乐曲都是要求欢快,热烈的。
在这里胡老师进行了准确的要求,就是拍子要一分钟150拍,这在音乐的速度上也是相当快的。
《玛依拉变奏曲》音乐的风格是多样化的,但却有同一性。
胡老师为了让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是新疆的音乐风格,一听就知道这是“玛依拉”,所以在右手的伴奏上使用了三小节总共九拍子的一、三、五、七、九的右手单音半拍重音的节奏型,而这种节奏型让人们一听就知道这是新疆民歌。
《玛依拉变奏曲》演唱分析
《玛依拉变奏曲》演唱分析1. 引言1.1 《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充满东方神秘风情的歌曲,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旋律。
这首曲目取材于维吾尔族文化,融合了传统的乐器和节奏,展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歌曲整体氛围温暖而悠扬,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草原或热情的民俗节日之中。
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和富有情感的歌词,《玛依拉变奏曲》传达出一种温暖、感人的情感,带领听众领略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美感。
这首歌曲不仅展示了维吾尔族音乐的魅力,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
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激起听众的共鸣,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
《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音乐的魅力,更是一次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1.2 演唱者是谁?《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者是著名女歌手玛依拉。
玛依拉是一位具有多才多艺的歌手,不仅在流行音乐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同时也擅长演唱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
她的音乐才华和舞台魅力使她成为了众多歌迷心目中的偶像。
玛依拉在演唱《玛依拉变奏曲》时,以她独特的嗓音和情感表达将这首曲目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作为当代音乐界的领军人物,玛依拉的演唱非常具有感染力,她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出色的发展,同时也在舞台表现和表达情感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玛依拉作为《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者,带给了观众们一场视听盛宴,让人们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享受。
她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给这首曲目注入了新的生命和灵魂,使得这首歌曲在她的演绎下更加动人心弦。
1.3 该曲目的背景《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充满美丽旋律和深情的歌曲。
这首曲目最初由蒙古族民歌改编而来,经过改编和重新演绎,成为了一首备受欢迎的歌曲。
《玛依拉变奏曲》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的结合,让人耳目一新。
演唱者是著名音乐家李明,他在演绎这首歌曲时,将自己独特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融入赋予了这首歌曲更加深刻的内涵。
关于《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分析
关于《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分析摘要: 论文主要分析由新疆哈萨克族经典歌曲《玛依拉》改编而成的《玛依拉变奏曲》歌曲主要特征。
本文先介绍了《玛依拉》歌曲的基本特征,用对比方法对《玛依拉变奏曲》歌曲特征,唱腔特点进行描述、及如何把握演唱情感,创新学习,发扬我国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 《玛依拉》《玛依拉变奏曲》曲式花腔作为声乐演员在拿到一首完整的新声乐作品时,首先要做的案头工作是了解分析作品,演唱者想要淋漓尽致的表达出创作者所想要表达出来的情感,就要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曲式、唱腔特点等三各个方面进行认真严谨的作品分析。
例如:《玛依拉变奏曲》,这首歌曲经女高音常思思首演后,得到广大声乐演唱员们的喜爱,也迅速地将这首优秀作品向基层广大观众推广开,得到了广大观众和许多学院的学生们的喜爱,从而使全国更多声乐演员和听众通过这首创新作品再次对哈萨克民族音乐有所认知。
当我拿到作品后,首先我是从该曲创作背景、曲式调式、唱腔特点来入手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真实的演唱好作品,从而在听众们中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一、了解《玛依拉变奏曲》创造背景首先哈萨克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玛依拉》是一首哈萨克族非常喜爱的歌谣,这首歌曲主要向观众展现一位能歌善舞,体态健美,热情火辣的哈萨克族年轻姑娘对待爱情憧憬以及对待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曲《玛依拉变奏曲》则是根据《玛依拉》改编成的现代声乐艺术歌曲。
作曲者在《玛依拉》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大胆尝试采用了西方作曲方法,增添了华丽的花腔,同时又把原本分节歌的形式改编成了富有时代感和时尚感的变奏曲形式,改编后的作品具有了新的生命,具有了时代潮流感,提升了歌曲的审美性和艺术性。
[1]二、《玛依拉变奏曲》的结构。
《玛依拉变奏曲》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四句,形成了一个乐段的规模,主旋律活泼明快。
第一个乐句和第二句的音阶相差四度,两个乐句的尾音都是三度的下滑音,表达出“玛依拉”性格开朗由有些调皮的性格特征,歌曲使用的是3/4拍进行了2次变奏,但依然保留了原来旋律、节奏、歌词。
《玛依拉变奏曲》演唱分析
《玛依拉变奏曲》演唱分析
《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著名歌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首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深受听众的喜爱。
下面我们就来对《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进行一些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境。
《玛依拉变奏曲》是源自于新疆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其旋律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烈,表现出伊犁地区特有的欢快和轻快。
从歌曲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以玛依拉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为主题的变奏曲。
这首歌曲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因此在演唱时需要表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情感。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技巧。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需要注重表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歌曲更加动人和感染力。
演唱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发声技巧和音乐基础,能够清晰地吐字、发音准确。
还需要注重情感的抒发,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起伏,表现出玛依拉这个传奇女性的悲欢离合和坚韧不拔。
演唱者还需要注意歌曲的节奏感和旋律的处理。
《玛依拉变奏曲》的旋律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烈,要求演唱者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奏和力度,使歌曲更加动感和生动。
演唱者还需要对歌曲的旋律进行处理,注重音乐的连贯性和和谐性,使歌曲更加优美动人。
演唱者还需要注重舞台表现和形象塑造。
在演唱《玛依拉变奏曲》时,演唱者需要注意形象的搭配和舞台的表现,通过自身的气质和魅力,为歌曲注入更多的生动和感染力。
还需要注重舞台的表现和动作的处理,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分析民族歌曲《玛依拉变奏曲》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分析民族歌曲《玛依拉变奏曲》学院:音乐学院学生姓名:XX学号:XXXXXX专业:音乐学方向:民族演唱年级:2010级完成日期:2014年4月16日指导教师:XX摘要:论文主要研究了分析民族歌曲《玛依拉变奏曲》问题。
首先分析和阐述了歌曲创作的背景、《玛依拉》与《玛依拉变奏曲》的区别、《玛依拉变奏曲》的唱腔特点、怎样把感情完美的融入一首声乐作品中、从《玛依拉变奏曲》中得到的感悟等理论,并对怎样把感情完美的融入一首声乐作品中的理论作了相应的探讨。
在此基础上,在传统民歌演唱的处理方面存在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民歌改编曲的基础上延续了原始民歌的特点和创作者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方式上是大致相同等方案。
论文在总结如何把感情完美的融入一首声乐作品中、从《玛依拉变奏曲》中得到的感悟等理论基础上,以歌曲的整体节奏和唱腔特点来处理感情的表达为核心,研究了如何把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分析透彻了,不断的创新学习,继续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民间民族音乐文化领域的问题。
关键词:背景区别唱腔特点感悟目录一.简介《玛依拉》的背景 (1)二、《玛依拉》与《玛依拉变奏曲》的区别 (1)三、《玛依拉变奏曲》的唱腔特点。
(2)四、怎样把感情完美的融入一首声乐作品中 (3)五、从《玛依拉变奏曲》中得到的感悟。
(4)大学四年通过对民族声乐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当拿到一首完整的声乐作品时,首先要了解分析这首作品,因为每一首作品都有它的创作意义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演唱者想要充分的表达出创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首先要从各个方面分析作品。
例如: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变奏曲》。
首先我要分析它的创作背景、曲式调式、唱腔特点等。
只有从这些方面透彻的分析作品,才可以真正的了解和掌握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感情和演唱方式和技能。
才能使歌唱者更好的演唱每一首作品,激发听众们强烈的共鸣。
使得每首作品就有鲜活的艺术生命。
《玛依拉》指挥
歌曲分析:玛依拉是哈萨克族民歌,新疆哈萨克族以放牧为主,它的民歌高亢嘹亮,富有草原风味。
《玛依拉》这首著名的民歌,就具有这种特点。
“玛依拉”是一位哈萨克族姑娘的名字,传说她长得美丽,又善于歌唱,牧民们常常到她的帐篷周围,倾听她美妙的歌声。
歌曲一开始,“人们都叫我玛依拉,歌手玛依拉”,便表现了这位姑娘开朗活泼、惹人喜爱的性格。
也象大多数哈萨克民歌一样,它的后半部分有一个短小的副歌,曲调轻盈明快,把这位天真美丽的姑娘的形象,表现得维妙维肖。
《玛依拉》全曲采用民族七声宫调式,节拍上采用3拍子,强弱弱的节拍规律为歌曲平添了青春的活力,同时也为音了4乐的推进提供了动力。
指挥手法处理:指挥手法以“弹”和“抚”为主,第一乐句力度略强,起唱时用硬起身,指挥手势以“弹”为主,要打得活跃跳动,双手位置在胸前,指挥动作要有力度、有弹性,手腕灵活而有弹性。
第一乐句结束六拍,采用双手分工合作法,左手在较高位置上拍出拍点随即停下来,右手继续划拍。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指挥手法相同,指挥手势要注意在前一拍做出换气与起唱的预示动作。
第三乐句的前三小节和前两乐句处理方式相同。
但第三乐句的最后一小节指挥手法弹跳有力,最后一拍做出换气起唱预示动作。
第四乐句“来往人们挤在我的屋檐底下”像是在叙述一件事,歌曲的抒情部分,因此它的指挥手法与歌曲前部分不同,它的指挥手法以“抚”为主,动作圆润用软击拍幅度较小。
第四乐句的最后一拍做出换气与起唱的预示动作为高潮做准备。
歌曲的高潮部分“玛依拉拉依拉哈拉拉库拉依拉拉依拉哈拉拉库拉依拉呀拉拉拉”又恢复到以“弹”为主,旋律平稳,但在感情上不断推进,力度不断加强。
最后用双手合作法(左右手同时划拍,在第五拍放大,第六拍收)收得干净利落。
王洛宾《玛依拉》:三十多年来风行国内外,被女高音们所钟爱的一首不老之歌
王洛宾《玛依拉》:三十多年来风行国内外,被女高音们所钟爱的一首不老之歌来源:公众号“老歌回放”新疆民歌最卓越的整理者王洛宾先生王洛宾先生说《玛依拉》是哈萨克族歌曲,这首歌曲能在中国有如此大的影响,他功劳大。
关于这首歌曲的发现与整理,他写下了很详细的记录,笔者根据王洛宾一九八四年八月底手稿录入如下:这支歌三十多年来风行全国,被女高音们所喜爱。
我国歌手曾带到国外演唱,也很受欢迎。
谁都意想不到它是编写于青海,并前后用了十年时光。
远在一九三九年秋天我访问西宁义源工厂哈萨克女工时记录下来(当时一部落哈族由新疆迁徙到青海)担任翻记的是西宁维吾尔商人阿布都·哈迭尔。
五十岁以上爱好音乐的西宁人,当记得此歌。
原来的歌词共分三段,前两段生动活泼,而第三段则有些灰色、感伤。
原第三段的歌词是:花手巾遮不住白发苍苍,从前的好歌喉已失去光亮,门前的拴马椿如今空空荡荡,哈萨克们不知去向何方······从积极的意义来说,这支歌教育青年们莫辜负青春时光,但在三十年代末封建的旧年代,女孩子们谁肯张嘴唱这第三段呢!在音乐课上唱到第三段,忽然变为弱音,吐字也含糊不清,还加杂上悄悄的笑声。
课外更听不到有人唱这第三段,还是我自己在一个文艺晚会上演唱过一次,以后便逐渐销声匿迹了。
一九四九年随解放军进入新疆,为开展对少数民族兄弟的音乐节目,与哈萨克朋友柯仁·柯克太商量,把旧有的第三段唱词去掉改为现在的第三段,并把副歌玛依拉,玛依拉旋律部分作了发展,使之更符合解放后人民的心情,欢欣、奔放。
春节晚会上一个演员演唱了这首歌,观众特别激动,哈族观众为汉族同志唱了他们的歌而高兴,其他民族的观众,也感到格外亲切,好像唱出了解放后大家共同的欢快心情。
不久女中把它选为教材,教师里操场上,尤其是放学后的街头巷尾,总听到玛依拉、玛依拉........的歌声。
一首民歌不定经过多少年才能形成。
哈萨克斯坦民族歌曲
哈萨克斯坦民族歌曲有:
1.《玛依拉》:这是一首充满活力的哈萨克族民歌,描绘了一位年
轻女孩的美丽和她的喜悦之情。
2.《我的东不拉》:这是一首深情而动人的歌曲,表达了对家乡和
亲人的思念之情。
3.《我的黑眼睛》:这是一首充满柔情的歌曲,描绘了一个人对他
深爱的女孩的痴情。
4.《阿尔达克》: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歌曲,表达了人生旅程中的
艰辛和挑战。
5.《送嫁歌》:这是一首哈萨克族婚礼上的传统歌曲,表达了对新
娘和新郎的美好祝福。
6.《白鹿》: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歌曲,展现了哈萨克族人民
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7.《婚礼歌》:这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描绘了婚礼的喜庆和热闹气
氛。
8.《谜语歌》:这是一首以谜语为主题的歌曲,展现了哈萨克族人
民的智慧和幽默感。
9.《询问家谱歌》:这是一首具有家族传承意义的歌曲,表达了对
家族历史的尊重和自豪。
10.《求歌》:这是一首祈求丰收和幸福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渴望和祈愿。
浅谈民歌教学对专业音乐教育的作用——以《玛依拉》为例
一、《玛依拉》音乐特征概述 作曲家王洛宾先生于 1939 年在新疆拍摄影片了解到少数民族民 歌,通过收集各色地方民歌并进行改编,形成了现存的《玛依拉》。 歌曲旋律及歌词都生动地体现了哈萨克族人民对他们的生活充满着 斗志与激情的态度。高亢而响亮的哈萨克民歌风格明显是“Maira” 创作的基础和来源。 “玛依拉”全曲采用宫音为主音,七声调式,运用 3/4 拍,以 开头强,中间弱、结尾弱三种节奏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为歌曲增 添了灵动感,同时也方便了歌曲的琅琅上口与传唱度。整首歌曲的 主要部分为开头四句,主题更加鲜明易懂,第五句独立构成整首歌 的第二部分,让歌曲更具有完整性。 接下来,歌词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位美丽的歌手玛依拉。第一第 二句旋律围绕主音符上下灵动的音调,并伴随着旷达的长尾音,使 歌曲一开始便展现出仿佛玛依拉在眼前跟随者跳动的音符载歌载舞, 给了广大听众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人仿佛置身于哈萨克族人民热情 似火的节日庆典中。 “弹起冬不拉”不难让人想象到玛依拉是个多才多艺的姑娘。 这个句子也是从本曲的主音调为开端,有着哈萨克族民歌独有的音 乐特征,开头也是从从属音调 5 向主音 i 做了一个跳跃,为整首歌 曲的前瞻发展做出了动感。 “挤在我的屋檐下”直接描写了人们都十分喜爱玛依拉的歌声, 表现出她是一位音色温婉嘹亮,很吸引人的歌手。从歌词到歌曲旋 律都形成了一种辽阔、开朗、激情、豪放的音乐感受,体现出“玛 依拉”的活泼好客、灵活敏锐与纯真无邪。 从第二十小节到结尾是歌曲副部部分,副曲是主体部分的延伸, 主要以 5,6 完成,形成了“顶针”形式,使主副部一挥而就,连接 流畅连贯。副部短节奏模式再加上畅快的伴唱词,让年轻女孩玛依 拉充满青春气息。同时速度和力度又表现得酣畅淋漓,是乐曲扣人 心弦、异彩纷呈,音乐情感推到了高潮,升华主题。许多民族歌曲 都是单乐段反复加副歌的单二部曲式歌曲,《玛依拉》就是典型的 例子。歌曲总共有五个乐句,前三个乐句旋律基本相同,第四第五 句旋律是前面部分的变化发展而成,加重了歌曲的感染力并总结了 全曲。整首歌曲的力度和速度跌宕起伏,一开始是中弱,中间部分强, 结尾弱,通过力度对比自然的承上启下了第四句副部的速度,保证了 整首歌曲的持续性,并自然的链接了主部和副部的速度,后面副部从 中强到强结束全曲。这才是生动明快的哈萨克族民歌的真实再现。 二、《玛依拉》音乐特点与哈萨克族当地风土文化的联系 对于我国所存在的林林总总的民间艺术形式而言,人文地理环 境在其特色的形成发展上大有熏陶,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哈萨克族民 歌。新疆阿尔泰、塔城北、伊犁巴里坤二十苏交界处与青海阿克塞 县,与柴达木盆地等地属于哈密地区的一小部分。哈萨克族地处边
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的二度创作
1252020年第 5 期下TE SE YAN JIU/特色研究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的二度创作李 燕哈萨克族人民大多能歌善舞,通过对哈萨克族民歌现有研究发现,哈萨克族民歌大都以游牧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人物、景色为歌唱对象。
《玛依拉》是哈萨克族民歌的代表,研究《玛依拉》的二度创作,使音乐作品的故事性得到了延伸,使作品的感染力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对哈萨克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玛依拉》二度创作的民歌属性《玛依拉》描写了一位哈萨克族自信、美丽、善良、大方、能歌善舞的姑娘玛依拉,许多草原上的人们,为了聆听她的天籁之音,常常围坐在她毡房前载歌载舞。
其实是以小见大,从而反映哈萨克族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传递给我们更多乐观向上的精神。
对《玛依拉》成功二度创作,是对传统民歌传承与发展的突出贡献。
当代作曲家们在进行《玛依拉》的二度创作时,依旧会使用本民族、本土化的语言,以其主旋律为蓝本,在融入时代性的同时,会最大限度地保留音乐作品民族性。
例如,作曲家胡廷江改编的《玛依拉变奏曲》,在保留大量民族音乐主题的同时,巧妙运用西洋作曲技法,并加入了大篇幅的华彩花腔乐句。
这些二度创作加强了歌曲的艺术性,加大了歌曲的演唱难度,也使玛依拉的音乐形象惟妙惟肖,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满足广大人民的审美需求,并成为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歌者都喜爱的曲子,为传统民歌的二度创作开辟了新路径。
哈萨克民族乐器“冬不拉”的伴奏,贯穿整个作品始终,赋予作品很强烈的民族艺术特色。
二、《玛依拉》二度创作的方法对哈萨克族传统民歌《玛依拉》二度创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曲式的二度创作,二是演唱的二度创作。
这两个层次即构成了民歌《玛依拉》作品全新演绎的一个亮点,也构成了作品二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度创作作品《玛依拉变奏曲》极尽可能的保留了《玛依拉》的基本旋律,在曲式变化和演唱技巧上进行了成功的二度创作,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我国的音乐艺术家就开始系统整理和收集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民歌,并进行二度创作。
且把旧貌换新颜——析《玛依拉变奏曲》
且把旧貌换新颜——析《玛依拉变奏曲》
殷志华
【期刊名称】《大舞台》
【年(卷),期】2010(000)007
【摘要】<玛依拉>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民族风味浓厚的哈萨克族民歌,它的曲调欢快悠扬,歌词通俗易懂.胡延江据<玛依拉>改编成的<玛依拉变奏曲>,运用了变奏手法,使得这首民歌在结构、调式、情绪都呈现出新的艺术高度和新的艺术特点.对<玛依拉变奏曲>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能准确地表现出这首作品的深刻含义,了解作曲者的创作手法,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利用和发扬我们民族音乐宝库.
【总页数】2页(P49-50)
【作者】殷志华
【作者单位】甘肃省河西学院音乐系,7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原生民歌到新民歌的发展看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趋向——以《玛依拉》和《玛依拉变奏曲》为例 [J], 柏乐
2.浅谈《玛依拉变奏曲》的民族风格特点及美声演唱技巧 [J], 余沁怡
3.《玛依拉变奏曲》和《青春舞曲》中钢琴伴奏的比较研究 [J], 王月恒;林钟
4.新疆风格花腔女高音作品的创作与演唱探究以《七月的草原》《军营飞来一只百灵》《玛依拉变奏曲》为例 [J], 肖勇
5.浅析花腔技法在《玛依拉变奏曲》中的运用与启示 [J], 谢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析民族歌曲《玛依拉变奏曲》【最新】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分析民族歌曲《玛依拉变奏曲》学院:音乐学院学生姓名:XX学号:XXXXXX专业:音乐学方向:民族演唱年级:2010级完成日期:2014年4月16日指导教师:XX摘要:论文主要研究了分析民族歌曲《玛依拉变奏曲》问题。
首先分析和阐述了歌曲创作的背景、《玛依拉》与《玛依拉变奏曲》的区别、《玛依拉变奏曲》的唱腔特点、怎样把感情完美的融入一首声乐作品中、从《玛依拉变奏曲》中得到的感悟等理论,并对怎样把感情完美的融入一首声乐作品中的理论作了相应的探讨。
在此基础上,在传统民歌演唱的处理方面存在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民歌改编曲的基础上延续了原始民歌的特点和创作者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方式上是大致相同等方案。
论文在总结如何把感情完美的融入一首声乐作品中、从《玛依拉变奏曲》中得到的感悟等理论基础上,以歌曲的整体节奏和唱腔特点来处理感情的表达为核心,研究了如何把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分析透彻了,不断的创新学习,继续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民间民族音乐文化领域的问题。
关键词:背景区别唱腔特点感悟目录一.简介《玛依拉》的背景 (1)二、《玛依拉》与《玛依拉变奏曲》的区别 (1)三、《玛依拉变奏曲》的唱腔特点。
(2)四、怎样把感情完美的融入一首声乐作品中 (3)五、从《玛依拉变奏曲》中得到的感悟。
(4)大学四年通过对民族声乐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当拿到一首完整的声乐作品时,首先要了解分析这首作品,因为每一首作品都有它的创作意义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演唱者想要充分的表达出创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首先要从各个方面分析作品。
例如: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变奏曲》。
首先我要分析它的创作背景、曲式调式、唱腔特点等。
只有从这些方面透彻的分析作品,才可以真正的了解和掌握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感情和演唱方式和技能。
才能使歌唱者更好的演唱每一首作品,激发听众们强烈的共鸣。
使得每首作品就有鲜活的艺术生命。
分析花腔女高音歌曲《玛依拉变奏曲》
分析花腔女高音歌曲《玛依拉变奏曲》作者:哈力哈什·哈布勒塔依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11期摘要:《玛依拉》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民族风味浓厚的哈萨克族歌曲,它的曲调欢快悠扬,歌词通俗易懂.而这首花腔女高音歌曲《玛依拉变奏曲》就是在《玛依拉》歌曲作品主题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变化、反复而创作成的.本文通过对这首新作品阐述玛依拉变奏曲。
关键词:玛依拉变奏曲传承创新发展一、引言哈萨克族歌曲《玛依拉》的来历哈萨克族歌曲《玛依拉》原型是由前苏联,也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民间歌唱家玛依拉·夏姆斯迪诺娃·瓦力(Shamsondinova爷爷的名字),Vali(父亲的名字),全名是Maira Shamsondinova Vali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整个歌曲是在冬不拉的伴奏下表现,草原风味浓厚,抒情性强。
这位女子1896年5月6日出生在帕维拉达尔(Povladar)的地方,长得美丽,聪明、开朗活泼、惹人喜爱、又善于歌唱,周围的人们经常都会来倾听她美妙的歌声.此段是作者本人经哈萨克斯坦国立音乐学院,作曲系Ermek omirov(叶尔米克·吾米诺夫)教授考证得来的。
这首《玛依拉》歌曲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中国新疆北部哈萨克族中流传,后来王洛宾先生民间采风翻译词,又由上海音乐学院的作曲家、钢琴家,丁善德改编成钢琴曲和钢琴伴奏。
作者本人我暂时在论文里对哈萨克跨界民族音乐文化不做深层次的研究,只是先对“玛依拉”歌曲的出处来源做一个考证。
二、关于《玛依拉变奏曲》变奏手法歌曲《玛依拉变奏曲》是由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青年作曲家胡廷江老师改编而成的。
就是在哈萨克族歌曲《玛依拉》的主题动机上运用了变奏的音乐创作手法创作了这首作品,并更好的展示了哈萨克族声音的高亢、嘹亮,富有草原意味的特点,“花腔部分”就像草原上唱歌的百灵鸟,欢乐自如。
改编者又对原曲进行创新,在结构、调式、情绪上都呈现出新的藝术高度和艺术特点,融入了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演唱技法,是一首专业性很强的花腔女高音歌曲,更具色彩性,更加动听,把玛依拉天真美丽的形象表现得更加惟妙惟肖。
《玛依拉》课件解析
3、情感目标: 通过对歌曲《玛依拉》的学习,激 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练声曲:
• 1= 2/4 12 34 |54 32 | 1 - | yi a yi
• 要求:
1、发音练习时中声区要用气息支持,要注意保持膈肌和 两肋的张力,要建立假声概念,逐步拓宽音域,以达 到稳定流畅自如的中声区。 2、每个音都搭在气息的支点上,软腭上抬,喉头下放, 位置要统一。 3、声音要连贯、圆润统一,刚柔并济,上下贯通,并有 良好的控制。
• 【课堂练习】 1、高位置朗读歌词。 2、集体视唱。 3、分组演唱。 4、个别辅导。 5、完整演唱,熟悉旋律,巩固声音技 巧。
• 【布置作业】 • 完整练唱《玛依拉》 • 收集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新疆民歌。
• 【课后小结】 • 本节课以学习《玛依拉》为中心,采用 课练演示演唱,老师示范与学生实际训 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将难点进行讲解, 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能力为本”的教 育新理念,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里 ,在师生良好的合作中,实现预期的教 学目标。
• 【教学提示】 • E大调 3/4拍 三拍子的节奏型使歌曲更具有歌唱性 。全曲由四个乐句和后加八小节带副歌性质的扩充句 组成。为乐段式分节歌形式。全曲明显地分为两部分 ,前三句为一部分,后两句为一部分。前部分旋律处 于较高音区,用于5 6 7 1 2 这五个音,高亢、热烈、活 泼。后部分旋律处于较低音区,用1 2 3 4 5 6 六个音构 成。两部分旋律既有对比、又协调统一,并富有鲜明 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
• 【学唱歌曲】 1、老师范唱 2、打节奏
• •
x xx x| xx xxx| xx xx | x - -| x - -| x xx x| xx xxx| xx xx | x - -| x - -|
中西合璧—《玛依拉变奏曲》艺术特色浅析
作品在主题 出现前增加 了前奏 ,每变奏一次 就又会相 对应有一段 间奏 , 将 四部分的结构勾画的非常清楚 , 并起到 了准备 、 过渡 、 回归的作用 。巧妙的将 四个乐段 串联起来 , 使
《 玛依拉变奏 曲》全 曲依然 沿用 原曲的 民族七声宫调
式, 这就把这首 曲子 的“ 根” 扎在了民族音乐 的土壤上 。哈萨 克 民族音乐 的调式音 阶有 五声 、 六声 、 七声音 阶 , 其 中五声
哈萨 克是我 国 5 6个 民族 之一 , 他们 以牧业为 主 , 与新 疆维吾尔族共 同代表 了西部受伊斯兰教文化影 响的新疆 民 歌区的音乐风格。“ 哈萨克 民族音乐是发 自灵魂 的音乐” , 他
们用 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 了别具一格 的民歌 ,这体现在
词 曲创作 、 节奏节拍 、 调性色彩 、 乐器等各方面 , 其主要方式
巴洛克时期 的世俗 歌曲 、 舞 曲及咏 叹调 中。显然 《 玛依拉变 奏曲》 遵循 了变奏 曲式 的最为标志性 的特征 , 它将《 玛依拉》 的单 乐段 反复加副歌的单二部曲式结构进行 了拆分 、 发展 、
体, 将经典之作再次搬上 舞台 , 为 中西声乐 的融合 开辟 了新
天地。
一
第3 5卷 第 1 2 期
2 0 1 4 年 1 2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0 1 . 3 5No . 1 2
依 拉 变奏 曲》 在 延 续 其 原 有 风 格 与 曲调 的 基 础 上 加 入 了西 方 变奏 曲式 的 写作 手 法和 花 腔 的 演唱 技 巧 , 风格上更是独树一帜 ,
《玛依拉变奏曲》演唱分析
《玛依拉变奏曲》演唱分析《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著名的传统维吾尔族歌曲,被誉为维吾尔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
在不同的演唱版本中,表现出了维吾尔族歌曲多样化的魅力。
本文将对《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进行分析,探究其在不同版本中的变化和表现。
我们将从音乐风格和表达情感的角度来分析《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
这首歌曲最初源自维吾尔族的民间歌谣,以其简单、朴实、真挚的情感而闻名。
在演唱时,歌手们往往会通过婉转动听的歌声和情感真挚的表达来诠释这首歌曲。
一些演唱版本还通过加入乐器伴奏或合唱等手法,加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情感的表达力度,使得整首歌曲更加动听。
歌手的情感表达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需要通过歌声的抑扬顿挫、音乐的律动变化来表现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例如爱情的甜蜜、失落和思念。
从维吾尔族的传统音乐中可以看出,情感表达是这首歌曲的核心,而演唱者的情感传递也是这首歌曲真正感人之处。
我们还可以从歌曲的情感内核和文化意蕴来分析《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
这首歌曲源自维吾尔族的民间歌谣,寄托了维吾尔族人民对家乡、亲人和爱情的思念和眷恋。
在不同的演唱版本中,歌手们往往会通过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诠释方式,将歌曲中所包含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出来。
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用歌声和情感来传递着维吾尔族人民的情感和心声,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维吾尔族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世界。
通过对歌曲的情感内核和文化意蕴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玛依拉变奏曲》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首传统维吾尔族歌曲的魅力和表现方式。
从音乐风格和表达情感、歌词演绎和情感传递、音乐元素和曲调变化、情感内核和文化意蕴等方面入手,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这首歌曲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而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维吾尔族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读者对《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哈萨克民歌《玛依拉》
浅谈哈萨克民歌《玛依拉》
窦连秀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8(000)021
【摘要】<玛依拉>作为哈萨克族的一首名曲,它流传的广度和艺术思想的深度已有力地证明了它存在的价值和它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文本从<玛依拉>的词曲结构、节奏、句式发展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挖掘<玛依拉>从其本质上所体现出来的音乐、艺术的美丽以及哈萨克人民的审美情趣和音符中所渗透的哈萨克人民的那种乐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总页数】2页(P149,156)
【作者】窦连秀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音乐系,山东,聊城,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哈萨克民歌《玛依拉》在手风琴键上的回响 [J], 王颖
2.从原生民歌到新民歌的发展看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趋向——以《玛依拉》和《玛依拉变奏曲》为例 [J], 柏乐
3.哈萨克民歌《玛依拉》在手风琴键上的回响 [J], 王颖
4.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的二度创作 [J], 李燕
5.浅谈民歌教学对专业音乐教育的作用
——以《玛依拉》为例 [J], 唐子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玛依拉
王洛宾
著名音乐家,有“西部歌王” 之称,代表作品有:《阿拉木 汗》、《达坂城的姑娘》等。
人民音乐家王洛宾
歌曲简介
聆听音乐
思考: 1.歌曲《玛依拉》带个你什么样 的情绪感受?
2.歌曲《玛依拉》体现出的哈萨 克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
大家一起来回答!
1.情绪:热情、豪放 2.风格特征:自由舒展、热情激奋
了解“冬不拉”
1.冬不拉又名 东不拉、东布 拉,是北亚和 中亚地区的哈 萨克族的传统 弹拨乐器。
2.其形扁平 或瓢形,琴 杆细长,两 根丝弦或钢 丝弦。Fra bibliotek唱一唱
欣赏《玛依拉变奏曲》
思考: 《玛依拉变奏曲》与《玛依拉》
有什么不一样?
区别:
曲目
《玛依拉》
《玛依拉变 奏曲》
速度方面 旋律方面 唱腔方面 演唱难度方 面
旋律流畅、
快速地 节奏鲜明等。 基本民族唱
易
腔
曲调轻盈、
带有舞性,
有快有慢 民族气息浓 花腔
难
郁等。
课后作业:
背唱哈萨克民歌《玛依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玛依拉的传说:相传在俄国十月革命 以前,在谢米巴拉金斯克的地方,卖马奶 的孤女玛依拉因有歌唱天赋,使得周边地 方的人都为了听其一曲而买她的马奶。
最初民间流传的《玛依拉》由前苏联 哈萨克民间歌唱家玛依拉.夏姆斯托迪诺娃 演唱,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我国流传, 与王洛宾改编的《玛依拉》完全不同。
1939-1949年王洛宾 收集、整理素材,进 行艺术加工,改编出 了现在的《玛依拉》。Leabharlann 谢谢观看《玛依拉》赏析
--哈萨克族民歌
哈萨克族聚居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青海、甘肃部分地区。
哈萨克族民歌
安 旋律宽广、场次、曲名固 定的歌曲。
即兴填词的各类民歌,
月令 曲调丰富,大多数是经
过扩充的上下句单乐段 结构。
吉尔 即婚礼歌,亦称“托依 吉尔”,伴随着婚礼仪 式的全过程。
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的来历?
《玛依拉》是单二部曲式歌曲也叫“二段体” 歌曲由五个乐句构成。前三个乐句旋律基 本相同,情绪欢快、热烈,具有载歌载舞的特点。
第四、五句是前面旋律的变化发展
《玛依拉》演唱难点
1. 分句、气口(见谱例) 2. 情绪欢快、热烈,载歌载舞。
2011年哈萨克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 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一颗璀 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