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发育规律
红系或粒系细胞发生的形态演变规律
红系或粒系细胞发生的形态演变规律一、红系细胞的形态演变规律红系细胞是造血系统中负责携带氧气的细胞,它们的形态演变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 原始红细胞阶段:原始红细胞是未成熟的红系细胞,其形态特征为细胞体积较大、细胞核大而圆形,胞质中含有大量的嗜碱性染色颗粒。
2. 正早幼红细胞阶段:正早幼红细胞是红细胞发育的第一个成熟阶段,其形态特征为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核开始变形,胞质中的嗜碱性染色颗粒减少。
3. 正晚幼红细胞阶段:正晚幼红细胞是红系细胞发育的第二个成熟阶段,其形态特征为细胞体积进一步减小,细胞核进一步变形,胞质中的嗜碱性染色颗粒减少。
4. 正成熟红细胞阶段:正成熟红细胞是红系细胞发育的最后一个成熟阶段,其形态特征为细胞体积进一步减小,细胞核完全消失,胞质中不再含有嗜碱性染色颗粒。
二、粒系细胞的形态演变规律粒系细胞是造血系统中负责免疫和炎症反应的细胞,它们的形态演变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 早幼粒细胞阶段:早幼粒细胞是粒系细胞发育的第一个成熟阶段,其形态特征为细胞体积较大、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中含有大量颗粒。
2. 晚幼粒细胞阶段:晚幼粒细胞是粒系细胞发育的第二个成熟阶段,其形态特征为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核开始变形,胞质中的颗粒数量减少。
3. 杆状粒细胞阶段:杆状粒细胞是粒系细胞发育的第三个成熟阶段,其形态特征为细胞体积进一步减小,细胞核呈细长形,胞质中的颗粒数量进一步减少。
4. 分叶粒细胞阶段:分叶粒细胞是粒系细胞发育的最后一个成熟阶段,其形态特征为细胞体积进一步减小,细胞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叶片状结构,胞质中的颗粒数量减少。
总结:红系和粒系细胞在发生过程中都经历了一系列形态演变,从未成熟的细胞到成熟的细胞,细胞体积逐渐减小,细胞核逐渐变形或消失,胞质中的染色颗粒数量逐渐减少。
这些形态演变的规律为造血系统的正常功能提供了基础,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骨髓形态学
溶血性贫血骨髓象
缺铁性贫血骨髓象
*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象
*急性红白血病
急性红白血病骨髓象
(2)红系细胞减少 4、淋巴细胞系统 (1)淋巴细胞绝对性增多 (2)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5、单核细胞系统 (1)血液系统疾病 (2)某些感染性疾病 (3)风湿性疾病 (4)其他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NAP染色 阴性(-)至强阳性(4+)
(三)
糖原染色(PAS)
1、原理 2、结果 胞浆中有红色颗粒、团块、 均匀红为阳性, 3、意义 红血病、红白血病阳性,其 他红细胞贫血阴性,巨核细胞阳 性。
(四)
铁染色
1、原理 铁+低铁氰化钾溶液 铁氰化铁 2、结果 细胞外铁:—、1+、2+、3+、4+。 细胞内铁:铁粒幼细胞。
二、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 形态
(—)血细胞的生成 造血干细胞 1、高度自我更新能力,自我复制 2、多向分化能力
(二)发育演变规律
1、细胞大小 大小 2、核质比例 大小 3、细胞核 大—>小,染色质 细—> 粗,核仁 清晰—>消失。 4、细胞质 色深—>浅,量少—>多 颗粒无—>有—>特异。
四、参考值
1、正常骨髓的增生程度为增生活跃。 2、粒系细胞约占总有核细胞的40%~60%。 原粒细胞<2%, 早幼粒细胞<5%, 中性中幼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 <15%,
杆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5%, 嗜碱性粒细胞<1%, 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3、幼红细胞约占20%左右, 原红细胞<1%, 早幼红细胞<5%, 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各占10%, 细胞形态、染色正常。
红细胞发生过程和调节
红细胞发生过程和调节红细胞发生过程及调节教学中经常涉及到红细胞有关的知识,高中生物强调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进行厌氧呼吸获取能量,来源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
但不清楚红细胞产生的过程,现收集资料整理如下。
一.红细胞的发生是一连续发展过程,发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又分早、中、晚三期)和成熟阶段。
红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如下:①胞体由大变小。
②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的核最后消失。
③胞质的量由少逐渐增多,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由无到有,并逐渐增多。
④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
红细胞系统发育的各个阶段:原红细胞T早幼红细胞T中幼红细胞T晚幼虹细胞一网织红细胞脱核一成熟红细胞L红细胞发生红细胞发生历经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或称嗜碱性成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或称多染性成红细胞)、晚幼红细胞(或称正成红细胞),后者脱去胞核成为网织红细胞,最终成为成熟红细胞。
从原红细胞的发育至晚幼红细胞大约需3〜4天。
巨噬细胞可吞噬晚幼红细胞脱出的胞核和其他代谢产物,并为红细胞的发育提供铁质等营养物。
各阶段细胞的一般形态特点如下:1.原红细胞:胞质不透明,无颗粒,核染色质较粗呈颗粒状。
2.早幼红细胞:与原红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核仁消失。
3.中幼红细胞:血红蛋白开始合成,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核染色质聚集成深红索条状,副染色质明显。
4.晚幼红细胞:胞质接近成熟红,核染色质聚集成紫黑色团块。
5.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但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内尚残留有核糖体和嗜碱性RNA,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在胞体内可见蓝色点状或网状结构。
破网理点尬理6.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
二.每个成年人体内约有25x1012个红细胞,每24小时便有0.8%的红细胞进行更新,也就是说每分钟约有160x106个红细胞生成;当机体有需要时,如失血或某些疾病使红细胞寿命缩短时,红细胞的生成率还能在正常基础上增加数倍。
目前已经证明有两种调节因子分别调制着两个不同发育阶段红系祖细胞的生长。
血液学学习记忆口诀
血液学学习记忆口诀一、血细胞成熟规律:血细胞成熟过程中其形态演变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性。
一般都是由大到小(少数例外:如成熟的巨核细胞和早幼粒细胞都比原始的大);由核大浆少到核小浆多;核形由圆到凹或分叶至消失;染色质由细致、疏松、网状到粗糙、紧密、块状;核膜从不明显到明显;颗粒从无到有;核仁由清晰到模糊或消失。
因此,在识别血细胞时,掌握和运用好这些规律性,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功。
成熟规律有共性,由大到小是特征;质细到粗疏变密,仁有到无粒体生。
二、红细胞系统1、原红细胞:又称初正常母红细胞。
在正常成人骨髓中约占有核细胞的0.5%,在红白血病与增生性贫血时增多。
胞体较大,圆或椭圆形,直径约18微米,为成熟红细胞的2-4 倍。
浆量少,深蓝色,不透明,浆缘常有瘤状突起,近核周围着色较淡。
核圆较大,居中或稍偏于一旁,核染质呈颗粒状,核膜明显。
核仁通常有2-4个,其界限不清,有时不易辨认。
原红圆或椭圆形,色染深蓝不透明;浆有瘤状小突起,核大居中有核仁。
2、副原红细胞:是由病理造成的不正常细胞,多见于红血病或红白血病。
因核浆发育不同步,发生紊乱,核发育先于胞浆(即老核幼浆),出现形态显著异常的原红细胞,便称为副原红细胞。
胞体大,伪足多,呈不规则的圆形或畸形。
胞浆丰富,着色变化不大,浆中可见较多的空泡。
核形呈不规则,呈凹陷褶叠或切迹,核染色质疏松。
核仁较明显。
副原红见红血病,浆核紊乱异步行;核熟要比胞浆早,浆含空泡核畸形。
3、早幼红细胞:又称嗜碱性母红细胞,在正常骨髓中约占1.5%左右,在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经特殊治疗后数量增多。
胞体较原红细胞小,约16 微米,圆或椭圆形,较规则,一般无伪足突起。
胞浆较丰富,核浆比较大,深蓝色,比原红细胞浆透明一点。
胞核圆形,位于中央,核膜清楚。
核染质较原红细胞粗糙紧密,呈粗颗粒状甚至浓集成块,核仁模糊或消失。
早幼红属嗜碱性,浆多色蓝稍透明;核仁模糊或消失,质变粗密核居心。
4、中幼红细胞:又称嗜多色性母红细胞,是骨髓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核红细胞。
造血细胞形态演变一般规律
造血细胞形态演变一般规律造血细胞是一类特殊的细胞,主要分布在骨髓中,负责产生和维持血液系统的功能。
造血细胞的形态演变是指在细胞发育过程中,从幼稚的细胞逐渐分化为成熟的细胞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细胞的形态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呈现出一般的规律。
造血细胞的形态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幼稚细胞阶段、中间细胞阶段和成熟细胞阶段。
在幼稚细胞阶段,细胞的形态比较原始,通常为较大的细胞,核浆比例较大,胞质染色较淡。
在中间细胞阶段,细胞开始分化,形态逐渐趋于成熟,核浆比例逐渐减小,胞质染色逐渐加深。
最后,在成熟细胞阶段,细胞形态完全成熟,核浆比例很小,胞质染色非常深。
不同类型的造血细胞在形态演变过程中有一些特定的特征。
例如,红细胞的形态演变过程中,最初是大而嗜酸性的原红细胞,随着发育逐渐缩小,核浆比例减小,胞质染色逐渐加深,最终形成小而无核的红细胞。
白细胞的形态演变过程中,最初是大而原始的白细胞,随着发育逐渐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形态逐渐变得更加多样化。
血小板的形态演变过程中,最初是大而无核的巨大血小板,随着发育逐渐变小,形态逐渐趋于成熟。
造血细胞的形态演变过程中还受到一些调控因素的影响。
例如,细胞因子是一类调节造血细胞发育的蛋白质,它们可以促进细胞分化和发育。
在形态演变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红细胞的形态演变受到红细胞生成素的调控,白细胞的形态演变受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调控,血小板的形态演变受到血小板生成素的调控。
造血细胞的形态演变过程还与体内的血液需求密切相关。
当机体需要更多的血液时,造血细胞的形态演变过程会加速,以增加血液的产生。
相反,当机体需要较少的血液时,造血细胞的形态演变过程会减缓,以减少血液的产生。
造血细胞的形态演变具有一般的规律,包括幼稚细胞阶段、中间细胞阶段和成熟细胞阶段。
不同类型的造血细胞在形态演变过程中具有特定的特征,受到细胞因子的调控。
此外,造血细胞的形态演变过程还与体内的血液需求密切相关。
造血细胞检验要点和介绍
胞体
10~18微米, 圆形较规则
10~18微米, 圆形规则
胞浆 天蓝色,透明
天蓝色,透明,有核 周淡染区
核型 圆形或椭圆形
圆形或椭圆形
染色质
细致的砂粒状,平坦 ,如薄纱
核膜 不清楚
核仁 2~5个,较小,清晰
颗粒状,稍粗
核膜浓厚,界限不清 1~2个,小而明显
原始单核细胞
15~20微米, 圆形或不规则形, 有伪足样突起
胞核
不规则,可呈肾形、 马蹄形、S形或分叶形 ,有明显的扭曲、折 叠
椭圆或一侧开始扁平, 可出现凹陷
染色质 粗网状,疏松
聚集成索块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四)中幼红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鉴别
中幼红细胞
浆细胞
淋巴细胞
胞体 圆形
一、概述
2.禁忌证
严重出血的血友病患者,禁忌作骨髓穿刺; 晚期孕妇慎做; 小儿及不合作者不宜作胸骨穿刺。
一、概述
二、标本采集
(一)骨髓取材的部位
首选髂骨,其次是胸骨、棘突 。由于胸骨穿 刺有一定的危险性,故首选髂前或髂后上棘。
2岁以下小儿主张用胫骨粗隆穿刺。 必要时应多部位取材,以便全面了解骨髓的 造血情况。
椭圆形
圆形
胞浆
嗜多色性,不透 明,无颗粒
蓝色,不透明有泡沫感, 有时可见红色镶边,边缘 不规则,近核处有淡染区 ,常有空泡,可见颗粒
天蓝色,透明, 有核周淡染区, 可见颗粒
胞核 圆形,居中
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位
圆形,常偏一侧 ,有切迹
染色质
粗密成块,如打 碎的墨砚,中间 有明显空隙,无 色泽
骨髓细胞学检查概述
★综合临床资料及血、骨髓涂片的见,提出形 态学诊断意见:
(1)确定性诊断: 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2)符合性诊断: 缺铁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描述性诊断: 增生性贫血、感染性骨髓象、大致正常骨髓 象。
骨髓细胞学检查概述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 ●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助诊某些感染性疾病 ●助诊某些代谢性疾病 ●助诊转移癌
二、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形态特点 1、血细胞的生成(见彩图) 2、血细胞发育形态变化规律: (1)细胞大小及外形 ●大小: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外形: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红细胞始终呈圆形)
(5)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 达40%),单核细胞<4%及浆细胞<3%,以成熟 细胞为主,形态无异常。
(6)巨核细胞7~35个/全片,以产血小板型 为 主。
(7)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 (8)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二)血涂片检查
低倍、高倍镜下分类计数和观察白细胞、 红细胞、血小板形态。
四、骨髓细胞学检查)观察骨髓涂片及染色 (2)确定骨髓增生程度
骨髓增生程度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有核细胞%
常见原因
增生极度活跃 1
:1
50%以上 各类型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0
:1
10%以上 各类型白血症、增生性贫 血、ITP
增生活跃
20
:1
3.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红比值正常(2~4:1)。
(3)粒系占有核细胞的40%~60%,原粒<2%, 早幼粒<5%,中、晚幼粒各<15%,杆状核多于分 叶核,嗜酸粒<5%,嗜碱粒<1%,细胞形态无明 显异常。
血细胞发育演变的一般规律
血细胞发育演变的一般规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体积由大变小。
随着血细胞的发育成熟,细胞体积逐渐减
小,但巨核系细胞体积通常由小变大。
2.核染色质结构由疏松细致到紧密粗糙。
在血细胞的发育过程
中,核染色质结构发生了从疏松细致到紧密粗糙的变化。
3.核仁从无到有再消失。
在细胞发育过程中,核仁的显现和消失
也有一定的规律。
4.核浆比例由大到小。
随着细胞的发育成熟,核浆比例逐渐减
小。
5.胞质颗粒从无到有。
在血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胞质颗粒逐渐形
成,这反映了细胞的功能逐渐完善。
以上是血细胞发育演变的一般规律,但请注意,不同血细胞类型可能存在差异。
血细胞的形成过程
人血液中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它是由骨髓中的原始红细胞经过四次细胞有丝分裂发展成的。
红细胞的形成过程是核幼稚红细胞到无核网织红细胞再到成熟红细胞发育过程。
发育过程:红系定向干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在红细胞发育过程中,胚胎期红细胞最初由卵黄囊壁产生并释放入血液,是有核红细胞。
以后这种有核红细胞被肝所产生的不同细胞同工型——无核红细胞代替。
在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子从胚胎型、胎儿型到成年型的承袭是适应发育过程环境变化及结合、运输氧功能的需耍。
白细胞由骨髓产生。
它们从前体细胞(干细胞)经一定时间逐渐分化、成熟为5种主要类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要产生约1000亿个白细胞。
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
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
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
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
造血干细胞移植按造血干细胞的来源部位可分为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脐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红细胞系统血细胞形态特点及发育规律
骨髓红细胞系统血细胞形态特点及发育规律骨髓红细胞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血细胞形成器官,它能够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等各种血细胞。
其中,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其形态特征为圆形、扁平,中央凹陷,直径约为7-8微米。
在骨髓中,红细胞的形成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幼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和老红细胞三个阶段。
幼红细胞是红细胞的前体细胞,它具有大且圆形的细胞核、淡染的细胞质,无明显的中央凹陷。
正常红细胞是成熟的红细胞,它的细胞核已经退化,细胞质呈现出淡红色,中央出现明显的凹陷。
老红细胞是红细胞的末期细胞,其细胞质和细胞核均已经退化,形态呈现出不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
红细胞的形态特点与其发育规律密切相关。
在骨髓中,红细胞的形成经历了幼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和老红细胞三个阶段。
幼红细胞逐渐发育成熟,细胞核缩小、染色加深,直至最终形成成熟的正常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成熟后,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体内,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老红细胞则在体内被巨噬细胞吞噬,经过分解后产生胆红素,随后被肝脏和胆囊排泄出体外。
总之,骨髓红细胞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血细胞形成器官之一,红细胞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细胞类型。
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发育规律对于了解其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04造血的调控
核膜
核仁 胞质颜色 胞质颗粒 核质比例
不明显(薄)
有 深蓝 无 大 少 小 无 浅蓝
明显(厚)
小淋巴细胞胞质少 红 多 红细胞系统无颗粒
第五节 造血的调控
一、造血的基因调控
1、原癌基因
细胞基因组的正常成员,正常时不表 达或低表达。 如c-myc基因、ras相关基因、c-abl基因 c-kit基因等
• 细胞凋亡的特征
• 1、形态学特征:细胞皱缩,膜完整,形成 凋亡小体。 • 2、生物化学特征:染色质DNA降解、 RNA与蛋白质大分子的合成、细胞内Ca2+ 浓度增加、内源性核酸内切酶参与等。
• 细胞自噬的特征
• 1、形态学特征:电镜检查,双膜自噬体 和自噬溶酶体是细胞自噬的重要形态特征。
• 2、生化特征:溶酶体参与全过程。分解 产生的氨基酸、核苷酸通过三羧酸循环等 再次被细胞利用。
第四节 血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血细胞的发育
血细胞增殖是指血细胞通过分裂致使数 量增加的现象。 血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对称 性增殖。 巨核细胞胞核成倍增殖,每增殖一次, 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血细胞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 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新的特点。
分化过程不可逆,细胞失去某些潜 能获得新的潜能。
血细胞的成熟是指细胞定向分化后通过 增殖和演变,由原始细胞经幼稚细胞到成 熟细胞的全过程。
血细胞的命名
• 分为原始、幼稚、成熟三个阶段,粒、红 系幼稚阶段分为早幼、中幼、晚幼三个阶 段。
血细胞成熟一般规律
项目 细胞大小 核大小 核形态 核染色质 大 大 规则 淡紫色 原始 小 小 不规则 深紫色 幼稚 成熟 备注 巨核细胞小变大,早幼粒 细胞比原始粒细胞大 成熟红细胞无核
血液细胞口诀
⾎液细胞⼝诀⼀、⾎细胞概论1、胚胎期造⾎:⼜称胎⼉造⾎,或出⽣前造⾎。
其造⾎过程,⼤致可分为以下三个不同时期:1、中胚叶期:发⽣于胚胎的第⼀、⼆个⽉,起初⾎细胞形成于卵黄囊的⾎岛,故⼜称卵黄囊期造⾎;2、肝脾期:从⼆⽉⾄三个⽉,肝脾先后开始造⾎,到第四个⽉达到⾼峰,以后逐渐被⾻髓所代替;3、⾻髓期:胚胎从第五个⽉开始,⾻髓逐渐代替肝脏⽽为主要造⾎器官,⼀直保持到胎⼉出⽣以后。
胚胎造⾎三过程,初在中胚叶形成;⼆⾄三⽉在肝脾,五⽉⾻髓到出⽣2、出⽣后造⾎:出⽣后,肝脏就失去了造⾎功能,便很快地停⽌了造⾎。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主要在⾻髓中产⽣,其次是胸腺、淋巴结和脾等淋巴组织中形成。
⾻髓是出⽣后主要造⾎器官,⼀直保持造⾎功能到终⽣。
在病理情况下,⾻髓以外的造⾎组织(如肝、脾及淋巴结)出现造⾎灶,称为髓外造⾎,⼜称髓样化⽣,其病因有:⾻髓纤维化、⾻髓转移癌、何杰⾦⽒病及⽩⾎病等。
⽣后肝脏造⾎停,⾻髓为主把⾎⽣;胸脾淋巴来配合,髓外造⾎有病因。
3、造⾎⼲细胞:⼜称全能⼲细胞或多向性⼲细胞,最初是在胚胎期卵黄囊⾎岛⽣成,⽽后种植到各造⾎器官。
它具有⾼度⾃我复制和⾃我更新的能⼒,即经过⼀个细胞周期之后,可以产⽣两个与分裂前性质相同的造⾎⼲细胞。
它还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即在⾃我复制的同时,在⼀定条件下能分化成⾻髓⼲细胞(MPSC)和淋巴⼲细胞(LPSC),再分化成各系祖细胞。
胞体⼩,形似⼩淋巴细胞,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尚⽆法辨认。
造⼲全能多向性,⾃我复制能更新;分化造⾎祖细胞,形似淋巴难辨认。
4、造⾎祖细胞:⼜称单能⼲细胞或定向⼲细胞。
是⼲细胞在增殖过程中,其直接⼦代细胞⼀部分保留⼲细胞的特性,另⼀部分分化为祖细胞。
其基本特征与造⾎⼲细胞相似,只是失去了⾃我复制和更新的能⼒。
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必须有相应的刺激因⼦参与,才能进⼀步定向发育成各系的原始和幼稚的⾎细胞,最后演变成各系的终末⾎细胞。
造祖丧失多能性,不能复制称单能;定向增殖和分化,原幼细胞它⽣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7
a
1
血细胞的发育规律血细胞是由多能干细胞分化、增殖 而来。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定向干细胞(髓系干细胞和 淋系干细胞),再由髓系干细胞分化为红系、髓系和 巨核系祖细胞,由淋系干细胞分化为T 、B 淋巴祖细 胞,此后由各系的祖细胞分化为各系的原始、幼稚和 成熟血细胞。祖细胞阶段以前的细胞形态光学显微镜 下尚不能辨认。
a
2
光学显微镜下可辨认的血细胞(从原始、幼稚到成熟)
的发育规律:① 胞体:除巨核细胞的胞体由小变大 外,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的胞体由 小变大;② 胞浆:当细胞浆内含有核糖核酸( RNA ) 时,它与瑞氏染料中的美蓝有亲和力,呈蓝色。有核
红细胞胞浆内所含血红蛋白则与染料中的伊红有亲和 力,而呈粉红色。细胞越幼稚,RNA 含量就越多,染 色越深,呈浓蓝色;反之,细胞越成熟,RNA 含量就 越少,染色则浅淡。实际工作中常以胞浆染色来区分
或判定有核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成熟程度。
a
3
具体为胞浆染色深蓝(原始).蓝色(早幼、嗜碱 性)一浅蓝色(中幼)一特异蓝色(晚幼)一粉色; 颗粒的变化是由无颗粒(原始)一嗜天青颗粒(早 幼)一特异性颗粒(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胞 浆量由少到多;③ 胞核:体积由大变小,成熟红细 胞无细胞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变为粗糙、紧密 块状;核膜由不显著变为显著;核仁由清晰变为不 清晰直至消失;④ 胞核与胞浆的体积之比:由大变 小。
a
8
嗜酸性中幼粒
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 l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 相似。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 列紧密、桔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 粒较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大,细胞呈 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微 绒毛很少。胞核大,核与胞质比例 高,可有凹陷,核内常染色质减少, 异染色质增加。在核周凝集较明显,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比例相近,核 仁少见。
a
4
细胞发育规律图谱
a
5
原始粒细胞
胞体:直径10~20μ,圆或稍椭圆。
胞核:较大、圆或稍椭圆居中或稍偏 一侧,占细胞2/3以上,染色质细呈细 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 无浓集。核膜较不清楚。
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兰或 无色。
胞浆:量少,呈明亮天兰色,绕于核 周,无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阴性,但 后期有时也可见阳性颗粒。
a
13
成熟中性粒细胞
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 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 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 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 细丝相连。
a
14
成熟嗜酸性粒细胞
细胞呈圆形,直径13-15μm。胞质内 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排列的 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 强。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 似,通常有2-3叶,呈眼镜状,深紫 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 分散于细胞周围。。
a
15
成熟嗜碱性粒细胞
胞质呈极浅棕红色,核为肾形或分 叶形(1~4叶),被颗粒所遮盖, 核的轮廓常不清,颗粒为嗜碱性且 具异染色,呈紫色,直径0.1~2.0 微米。
a
16
A LOREM
B LOREM
a
17
A LOREM
B LOREM
a
18
A LOREM
B LOREM
a
19
A LOREM
B LOREM
a
6
早幼粒细胞
胞体3个,但有时核仁少而小。 胞浆:量较多,分布可不等量。淡兰色, 无核周界,有嗜天青颗粒,过氧化酶染 色阳性。
a
7
中性中幼粒细胞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 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 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 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 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 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 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 区域)
a
20
A LOREM
B LOREM
a
21
A LOREM
B LOREM
a
22
a
9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 15μm.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 染色质较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 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 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a
10
中性晚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5-25μm 胞核: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 但其核凹陷不到核直径的一半。核 膜增厚,染色质粗糙,紧密,核仁 消失。 胞浆:量多,浅红色。全胞浆中布 满中性特异颗粒。
a
11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直径 10-16μm 胞体 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 胞核呈肾形、半月形,其凹陷 程度小于核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 粗糙成块。 核仁 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胞浆 胞质中充满颗粒粗大、橘红色 嗜酸颗粒。
a
12
嗜碱性晚幼粒细胞
直径 10-14μm 胞体 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 胞核呈肾形、花生形,轮廓模糊 不清 核仁 消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胞浆 大小不等的嗜碱颗粒分布在胞质 内及胞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