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部分考试试题的整理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侧抑制:怎么看清楚物体的形状。视皮层大细胞,小细胞。【邓虎】

②神经元:结构与功能。突触:突触传递、【吕瑶迪,宋金晶】

③朗飞氏节、树突棘。【李玉刚】

④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BBB。【郑玮奇】

⑤门控通道。测离子的技术,膜片钳(邓萧斐)

⑥动作电位变化:上升,下降,去极化,内流,外流等。【杨国春】

⑦基因调控的五个模型。【宋金晶王璟璐】

⑧为什么钾离子是正的,膜电位是负的?【张秀平】

①侧抑制:怎么看清楚物体的形状。视皮层大细胞,小细胞。【邓虎整理】

名词解释:

侧抑制:

相近的神经元彼此之间发生的抑制作用,即在某个神经元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再刺激相近的神经元,则后者所发生的兴奋对前者产生的抑制作用。侧抑制有利于视觉从背景中分出

对象,尤其在看物体的边角和轮廓时会提高视敏度,使对比的差异增

强。1959年,美国的电生理学家在号称活化石的鲎(hou)的复眼中,用比头发丝还要细

的微电极插入小眼的神经节细胞上进行探测,成功地发现了“侧抑制作用”。

马赫带现象:

在明度不等的两个面的相交处,出现了亮度对比,使双方各向着自己亮度的一方加强,即亮的一边更亮,暗的一边更暗,这种现象叫做“马赫带现象”。1868年E.马赫发现马赫带效应,

并提出了有关视网膜神经元相互作用的理论。

对于怎么产生物体形状的可以这样理解(可能是简答题):

由于神经元之间的侧抑制作用,使得视觉刺激强度出现阶梯变化的地

方导致不同神经单元的反应出现了较大的反差。具体可以这样理解:

无论是对暗区的抑制还是对亮区的抑制都是使亮度降低。相对于亮色

的抑制效果,暗色的抑制效果较差,也就是说,无论对暗区还是亮区,

暗色的抑制程度低于亮色。对明暗交界的抑制,亮色线受到亮区抑制

更大,受到暗区抑制小,所以离暗区越近,亮色线显得越亮(被抑制

的程度小);暗色线也是受到亮区抑制更大,所以离亮区越近,暗色

线就显得越暗。因此在人们看物体的边角和轮廓时会提高视敏度,使

对比的差异增强,进行边缘提取时会变得简单和容易,人们就能够知

觉出物体的形状。

大小细胞:

外侧膝状体(LGN)的两个腹侧层(第1、2层)含有大神经细胞,而其余更为靠近背侧的第3至第6层则含有小细胞。腹侧细胞层因此被称为外侧膝状体大细胞层,背侧细胞层则被称为外侧膝状体小细胞层。大细胞能够感受物体的边缘,扭曲都是大细胞兴奋的反应,因此当大细胞兴奋时,可以出现物体面积的错觉,比如梵高的画。而“印象画派”以激活人脑视觉系统的小细胞通路为主,给人以丰富的内心想象。

在视网膜上存在M型细胞和P型细胞,前者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外周,后者主要集中于视网膜中央凹附近,两类细胞接收各自的视觉信息输入,并通过视神经束分别传导至外侧膝状体的大细胞层和小细胞层,之后这些视觉输入被进一步投射到初级视皮层。大细胞通路主要对低空间频率,高时间频率、低对比度的视觉信息敏感,如:模糊的轮廓、快速移动的刺激。小细胞通络主要负责加工高空间频率、低时间频率和高对比度的视觉信息,如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②神经元:结构与功能【吕瑶迪整理】。突触:突触传递。【宋金晶整理】

神经元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胞体、树突、轴突几个部分组成。胞体的中央有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能量中心。通过化学反应,胞体为神经活动提供能量,并大量制造用于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自胞体伸出两种突起:呈树枝状的被称为树突,它接收其他神经元的信息并传至胞体;那一根细长的突起称为轴突,它把冲动

由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肌肉与腺体。髓鞘由胶质细胞构成,包裹在轴突上,起着绝缘作用。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有许多分支末梢膨大,呈葡萄状,称为突触小体,它是传递信息给另一个神经元的发放端。

神经元内、外由神经元膜隔开,它就像帐篷一样由胞内“支架”撑着,使细胞的每一部分得以维持特定的三维表象。

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有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功能。(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其树突的末端分布于身体的外周部,接受来自体内外的刺激,将兴奋传至脊髓和脑。(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其轴突达于肌肉和腺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它们的活动。(3)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介于上述两种神经元之间,把它们联系起来或组成复杂的网络,起着神经元之间机能联系的作用,多存在于脑和脊髓里。

突出传递

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或细胞接触的特异性连接部位。突触传递是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正常的信息流动方向是从突触末梢到靶神经元,因此轴突末梢被称为突触前,目标神经元被称为突触后。根据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分类,可分为化学突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

多数哺乳动物拥有的都是化学突触。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特性:

①合成神经递质并将其包装到囊泡中;

②突触前动作电位促使囊泡释放其内容物到突触间隙;

③神经递质在突触后与神经递质受体结合,产生或生化反应;

④从突触间隙清除神经递质;

⑤这些都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其中神经递质受体大致可分为两类:递质门控离子通道和G蛋白耦联受体。相应的化学突触传递也可分为两类:快速化学突触传递和慢速化学突触传递。

递质门控离子通道:快速化学突触传递,是通过氨基酸类和胺类递质作用于递质门控通道来介导,具体过程和机制如下图所示。

G蛋白耦联受体

但是,所有3类神经递质(氨基酸,单胺和多肽)作用于G蛋白耦联受体也能导致缓慢、持久和更为多样性的突触后作用,这种叫慢速化学突触传递。

这种作用包括3个步骤:

①神经递质分子与镶嵌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相结合;

②受体蛋白可激活G蛋白,G蛋白可以在突触后膜胞内侧自由移动;

③活化的G蛋白可激活“效应器”蛋白。

电突触传递

电突触是一种简单的、进化上古老的突触形式。它允许离子流从一个细胞直接传递到另一个细胞。电突触产生的特定位点叫缝隙连接。在一个缝隙连接处,突触前和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隔仅约3 nm。此处的狭窄缝隙被称为连接蛋白的蛋白质横跨,6个连接蛋白的结合可形成一个通道,被称为连接孔, 它允许离子从一个细胞的胞质直接流向另一个细胞的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