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简述教育学发展历程?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翻译为《雄辩术原理》),但比中国古代的《学记》要晚300多年。
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
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 “白板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理论家,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著作。
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
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赫:教材教师课堂杜:经验儿童活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 Kahpoba, 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
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历程教案
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历程教案第一章:科学革命与近代科学的诞生1.1 哥白尼与地心说的挑战1.2 伽利略与实验科学的奠基1.3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1.4 科学方法的兴起第二章:工业革命与科技的联姻2.1 瓦特与蒸汽机的革新2.2 史蒂芬孙与铁路交通的突破2.3 电力的发现与应用2.4 内燃机的发明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第三章: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3.1 相对论的提出与证实3.2 量子理论的建立与发展3.3 原子弹与核能的利用3.4 粒子物理与宇宙学的研究进展第四章:生物科学与遗传学的突破4.1 细胞学说的确立4.2 达尔文的进化论4.3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4.4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发展第五章:信息时代与科技革新5.1 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5.2 互联网的普及与全球连接5.3 与机器学习的应用5.4 生物技术与医疗健康的革新第六章:化学科学的进步6.1 原子理论的建立6.2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6.3 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的发展6.4 材料科学的兴起与应用第七章:地学与环境科学的发展7.1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7.2 地球环境的变迁与气候变化7.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保护7.4 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第八章:现代物理学的新进展8.1 量子场论与基本粒子的探索8.2 凝聚态物理与新材料的研究8.3 光学技术与激光的应用8.4 非线性科学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九章:生命科学与健康的革新9.1 分子医学与疾病机理的研究9.2 免疫学与疫苗技术的进步9.3 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9.4 精准医疗与个性化治疗第十章:科技伦理与科学教育10.1 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探讨10.2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10.3 科学素养的提升与社会责任10.4 未来科学家与科技领导者的培养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科学革命与近代科学的诞生补充说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挑战了当时的宗教权威,为科学思想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通过实验验证了日心说,并建立了实验科学的方法论。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刘啸霆版基本知识点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引言:STS的含义: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STS的定义: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应用,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一、不同范式的“STS”1.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发展可分为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超学科三个阶段。
(1)关于STS的多学科理解早期,学者们进行研究时把科学、技术的某一部分和社会联系起来,认为这种联系主要是功能上的关系,并没有显示出内在的关联。
(2)关于STS的交叉学科理解后来,学者们在肯定科学与技术作用的同时,开始把STS看成一个交叉学科领域,认为其具有交叉学科性质。
科学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技术,科学技术塑造着社会,社会也塑造着科学技术。
(3)关于STS的超学科理解与早期相比,STS的领域得到拓展,理解也得以加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交叉学科走向跨学科或超学科。
STS研究已不再不同传统学科之间游移,而是超越旧的学科限制,把自己理解为单独的的知识现象。
二是从领域走向学科。
人们不再把STS仅仅看做是对象域,而是看做一个新的学科现象。
2.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相对应的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1)狭义的科学技术研究SSK(sociology of science knowledge,科学知识社会学)(2)狭义的科学技术研究见P6图0-1、0-2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科结构1.复合三元模式此模式包括STS史、理论STS和应用STS。
具体见表0-1.复合三元模式在理论上提供了比较完整的STS学科框架,特别是它集中体现了STS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三大理论来源2.层次网络模式(见图0-3)这种模式是按照STS之间的关系来称谓的,即层次和网络相结合的模式。
科教融汇的历史变迁
科教融汇的历史变迁
科学和教育的关系源远流长,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古代,科学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兼任教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中国古代,私学的老师们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传授天文、历算、医药等科学知识。
进入近代,科学和教育开始分化。
随着科学实验方法的建立和科学理论的发展,科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同时,现代教育体系也应运而生,学校教育开始系统地传授各门学科知识。
20世纪中叶,科学教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人们意识到科学素养对于公民参与社会决策、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开始重视科学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进入21世纪,科教融合成为一种新趋势。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
科学家们也更加重视科普工作,努力将前沿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公众。
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加速更新。
科教融汇有利于培养人们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未来,科学和教育的关系必将更加紧密,共同开启人类认知的新境界。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二章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作者:Lhasa师专 杜海军 转载请保留 此标志
30
(二)3-4岁(小班)幼儿科学活动教育目标
➢ 知识方面
• 观察自然物特征,获取粗浅经验,了解关系。
• 观察自然现象明显特征。
• 观察了解人造产品特征及用途,方便生活
• 学会一一对应相互比较有多、少和一样多的概念
• 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前后上下,认识基本图形,
9
Ⅰ 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
《刚要》“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 和求知欲。”也就是发展幼儿对周围各种事物和 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科 技制作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能从 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 的重要和有趣”,强调要发展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
第一节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 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幼儿教育总目标 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幼儿教育总目标在幼 儿科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指幼儿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探究时所应获得的 发展,是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的任务要求。
作者:Lhasa师专 杜海军 转载请保留 此标志
第一,《刚要》对幼儿应该掌握哪些知识不做统一 规定;第二,幼儿探索所得科学经验能否上升为 抽象知识,教师灵活掌握;第三,探究过程中能 否让幼儿获得一个科学结论,教师灵活掌握。
作者:Lhasa师专 杜海军 转载请保留 此标志
27
第一节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各年龄阶段目标
划分为:0-3岁,3-4岁,4-5岁,5-6岁四个阶段。
要求: 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与各年龄段的目标 熟悉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了解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及内容的制定依据 树立先进的幼儿科学教育价值观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它关注人类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等。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分别介绍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传播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例如古埃及、中国、印度和希腊等地。
在这些文明中,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培养下一代,并开始建立教育制度。
在古埃及,法老制订了教育法令,培养了后来的行政官员和文官。
在古中国,孔子提出了“礼乐教育”的理念,强调道德和文化的培养。
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古代教育思想在东西方同时发展和传播,古代各个文明之间也进行了交流和借鉴。
这种交流和借鉴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了全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学逐渐从教育实践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教育学的几个重要学派相继兴起。
德国的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提出了理性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通过推理和思考来培养人的。
美国的杜威和维吉奥茨基等心理学家则强调体验和感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践和互动来促进学习和发展。
俄国的巴甫洛夫、矛盾论派和活动派则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并提出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对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教育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跨文化教育、特殊教育、技术教育等新兴领域。
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不断涌现,如行动研究、社会构建主义、教育政策研究等。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教育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实地观察和案例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教育学者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现象和规律。
第二章 教育学概述
教 育 科 学 分 支 学 科
以研究对象为标准进行分类:(郑金洲)
3.根据研究对象所分化出的学科:如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社会教 育学、家庭教育学、师范教育学等 教 育 科 学 分 支 学 科 4.与其他学科“联姻”横向分化所形成的交叉学科 (1)形而上问题:如教育哲学、教育逻辑学、教育伦理学、教 育美学等。
(2)社会问题: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教 育法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教育人口学、教育生态学等。
(3)个体问题:如教育生物学、教育生理学、教育心理学。 (4)方法问题:如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 育实验学、教育信息学等。
以层次的不同为标准进行分类(胡德海)
1、宏观 理论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教育史学等。 层次 教 育 科 学 体 系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规律,指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 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
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它是教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 第二,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受自身规律的制约。
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教育必须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等五院校改编《教育学》 [1987年]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 [1984]
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怎样培养人„„ 胡寅生《小学教育学教程》[1993]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 教育现象有三个规定性: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绪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既包括具体个人的教育活动,也包括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这些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人类群体的教育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视之为近现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发端(诞生)。
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化时期,是科学教育学的开端。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前学科时期,前科学时期和科学化时期三个阶段。
在“前学科时期”,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理论还主要散见于哲学和其他学科的著述之中,专门论述教育理论的知识体系尚未单独建立起来。
在“前科学时期”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产生,但理性思辨和逻辑演绎仍然是其阐述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式,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未能在教育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
“科学化时期”主要指的是从科学的教育学产生至今,教育学从理论、方法到研究活动都不断呈现出越来越突出的科学性。
追求概念的严谨性、方法论的清晰性和结论的可验证性成为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萌芽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学记》(是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片专门论述教育的书)、《论语》、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柏拉图《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理论》成形期: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德国康德第一次在大学讲台上讲授教育学这门课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1901年,王国维主编的《教育世界》刊登了大量西方教育学译著。
1930年,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在上海出版,这是我国现代史上第一本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著作。
1949年11月人民日报连载介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发展历程范文
教育的发展历程范文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完善。
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从野蛮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时期。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开始,概述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
古代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起始阶段,最早的教育实践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明时期。
那时的教育主要以家庭和宗教机构为主,父母教授孩子们基本的知识和生活技能,同时宗教机构负责宗教教育和价值观的灌输。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口口相传的方式,通过讲故事和神话传播知识和价值观。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教育进入了城邦教育的阶段。
城邦教育主要在城邦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他们认识到培养公民的才能对于城邦的繁荣至关重要。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公民的品德和能力,通过音乐、体育、修辞等方面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
同时,希腊的学院和罗马的教育机构成为培养高级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重要场所。
中世纪的教育以教会学校为主导。
教会控制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强调信仰和宗教教育,将教育视作传教和培养神学家的手段。
教会学校注重拉丁文的学习和教育,培养了很多有文化修养的神职人员。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在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下,推动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将注意力转向观察和实践,重视理性和个人发展。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学科和教育机构,如人文主义学派和大学。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们倡导人文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大学则成为了培养高级知识分子和研究的重要场所。
近代教育的发展受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对于教育的普及和专业化的要求。
普通教育成为了政府的责任,大规模的公立学校建立起来,为广大人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学科和专业出现,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专业人才。
当代教育正面临着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的兴起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和个性化发展。
第二章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从那时起,教育技术便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是对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教育工作亟需教育技术的支持与发展。
1953年成立了首个教育技术机构,国立教育技术训练中心,该中心开始进行教育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推动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1956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讲台革命”的口号,提倡使用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方式。
从此,教育技术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了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60年代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1963年,教育部正式成立了教育技术研究所,该机构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教育技术设备研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同年,中国首部教育技术研究专著《教育技术概论》面世,标志着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系统化。
此后,教育技术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学科。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国家的需要,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977年,教育部委托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计算机与教育研究所,该机构在教育计算机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上世纪70年代还兴起了以影视教育为主的“看电影、听报告”教学模式,促进了我国教育技术的传播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198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技术知识体系》,明确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方向。
同时,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入了高潮期,大量教育技术研究机构、教育技术中心相继成立。
此外,1985年,我国首个国家级教育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集中与规模化。
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战略,推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此后,我国教育技术进一步拓宽了应用范围,包括教育软件研发、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远程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教育科技的发展历程及其技术应用案例
教育科技的发展历程及其技术应用案例第一章:教育科技的发展历程教育科技指的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和学习活动的一种教育模式。
教育科技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电子教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和录像机等电子设备的发展,出现了基于这些设备的教学模式,称为电子教学。
电子教学采用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
它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个性化教学。
2. 多媒体教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多媒体教学。
它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方式,主要使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体形式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他们的视野。
3. 虚拟现实教学阶段21世纪初,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出现了虚拟现实教学。
虚拟现实在教学中获得广泛应用,比如采用虚拟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采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动态演示等。
虚拟现实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4. 移动学习阶段21世纪中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学习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移动学习可通过移动设备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还可以结合各种应用程序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方式。
第二章:教育科技的技术应用案例1. 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AI)是现代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教育领域,AI可以运用于智能评测、个性化学习、智能作业等方面。
中国某小学就引入了人工智能辅助教学,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跟踪,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2. 制造业教育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
为了提高制造人才的素质,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机械、制造等专业。
西门子公司与北航合作,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智能制造课程。
学生通过虚拟仿真软件进行电子电路设计、物理仿真、3D打印等实验。
3. 医学教育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医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真实操作场景,从而提高实战技能的练习效率。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桂林师专教育与管理系课程教案首页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轨迹㈠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最早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来自教育者自身的经验。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有关课程与教学的宝贵思想。
孔子:《学记》(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汉唐时期:从以“六艺”为主转变为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记诵。
宋代:“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有是物,必有是理,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见。
”古希腊教育课程与教学思想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上强调理性;二是课程设置上重视和谐,围绕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七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所谓“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三是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四是主张启发教学,苏格拉底主张教学就像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她们所孕育的婴儿一样,重在引导,故将其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
在课程设置上,在古罗马,培养多才多艺的“雄辩家”是教育的理想,因此文法、修辞、逻辑是其主要课程,昆体良(M.F.Quintilianus)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中世纪:学校课程为基督教会所垄断,以宗教为核心,服务教会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强调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天性,重视人文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因材施教。
所有这些都对教学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㈡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enius)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
这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教学论学科的建立的过程中,卢棱(J.J.Rousseau,1712-1778)、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1746-1827)、赫尔巴特(Herbart,J.F,1776-1841)等许多优秀的教育家都为此作出了贡献。
第二章教育的历史变迁及其演进
(二)“文革”十年
教育革命是这场大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由于对教育的性质和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 断,认为教育已经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统治, 甚至认为文化革命前的17年培养的学生都是资产 阶级的知识分子,所以要对教育进行彻底的革命。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教育改革
1978年恢复了高考制度。
第一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给合的方针既要克服学习苏联过程中一定程度的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缺点又要纠正1958年以来发生在生产劳动政治运动过多以及伤害广大教师积极性的左的错误
第二章 教育的历史变迁及其演进
内容提要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学校教育的产生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劳动起源论
(一)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 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利托尔诺(Charls Letourneau,1831-1902)在其所著《动物界 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 生物活动。 沛西·能(SirThomasPereyNunn,1987~1994)1923年在不列颠 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 “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 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 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 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 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小学科学科技发展历程课件一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
小学科学科技发展历程课件一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的课程中,我们将学习科技发展的历程,了解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培养科技创新的意识。
科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很久以前,人们发现利用火可以烹饪食物、驱赶野兽,提供光亮和温暖。
这是人类最早的科技创新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探索和发现更多的科技成果。
比如,古代埃及人发明了漂白剂和奶酪。
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造纸术和火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蒸汽机的发明,以及工业化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电力的发明和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人们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电器设备和照明系统,改善了生活质量。
20世纪是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技突破。
汽车、飞机、电话等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明,带来了人们之间的更紧密联系和信息的快速传播。
在医学领域,人们发明了许多有效的药物和疫苗,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科技领域的主要趋势。
互联网的出现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例如,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将极大地提升交通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改变,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科技的发展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我们需要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给传统工作带来了变革,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的趋势,培养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科技的创新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观察和实践,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和需求,并尝试通过科技手段解决问题。
第二章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当前研究动向
第二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当前研究动向第一节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学前教育学以及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产生基于以下两方面的条件或准备。
(一)学前教育实践的准备近代大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建立专门的幼教机构提供了物质前提,自此社会公共幼儿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并逐步被纳入各国的学校教育。
专门的社会公共幼教机构出现后,就有了专职的保教人员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养活动。
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需要有关理论予以指导,现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学或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逐步发展的。
(二)科学观念方法的准备19世纪前半期,自然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奠定了科学观念与科学方法的基础。
例如,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推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促进了其他各学科的发展;又如近代,培根反对经院哲学,提出面向自然,注重实验,“自然的奥秘在技术的干预下,比在其自然活动时更容易表露出来”,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实验的方法不仅用于研究自然,面且扩展到研究人、研究儿童,产生了科学研究的一次飞跃,摆脱了中世纪以来在宗教神学桎梏下只重神的权威、藐视人的个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唯理性、直觉臆断的普泛的观察也为实验所取代。
“实验心理学”“实验教育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同时,儿童生理学、心理学的发展,也为幼儿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教育研究包括学前教育研究是受到自然科学的启发与刺激而逐渐诞生和发展的,人们开始运用科学观念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从而有可能发现和揭示教育领域的客观规律。
二、幼儿教育实验的开端在教育学史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对教育学科学取向做出尝试的第一人。
1808年出版了他的《普通教育学》,一般认为,这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他在此书中表明了建立科学教育学的志向:“我曾要求教育者具有科学与思考力,我不把科学视为一副眼镜,而把它看作一只眼睛,而且是一只人们可用来观察他们各种事情的最好眼睛。
第二章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媒体对比实验:将电教媒体(主要是幻灯、投影、电影、录 音等)与传统教育媒体(如语音、挂图、实物、模型)进行 对比,探讨其作用及在不同学科中的使用方法和教学效果。 专题电教研究:研究电教媒体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实现教 学目标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如何发挥其作用。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电教经验,提高了课堂 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开展电教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学 校电化教育广泛深入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了多项大 规模电化教育实验,如《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 《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和《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等,推进了我国教育、 教学的深化改革,也对电化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产生了重 大影响。
陈友松和戴公亮的说法,即1936年他们看 到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署出版的《学校生活》杂 志上的一篇文章,把西方国家已经崛起的视听
教育统称为Electrifying Education,认为可将它
译作电化教育。但视听教育所包含的媒体或资 源并不都与电有关,于是建议从视听教育手段 中选取效果较好,需要用电的四种媒体,即幻 灯、电影、播音、电视归作一类,并将采取这
第三节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
一、学校电化教育 为了便于领导和推动学校电化教育的开展,1978年8月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建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1979年起, 教育部决定中央电化教育馆又是教育部的电化教育局,负 责全国学校电化教育的行政管理工作。 随后,全国各地也先后建立电教机构。在各级电教机 构的组织和推动下,学校电化教育迅速展开。 1.购置现代化电教设备 2.编制、发行电教教材 3.电化教育深入课堂教学 4.电化教育著作的出版 5.培养电化教育专门人才
二、电化教育理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 1.了解西方科学教育与我国科学教育的 发展历程与实践经验, • 2.理解影响科学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 • 3.认识我国科学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以及 面临的现实困难与制约, • 4.认清个人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第一节 西方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西方的科学教育的产生 (一)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教育 毕达歌拉斯:生活和教育的全部目的是 通过对数的研究实现灵魂的净化。 柏拉图:6-12岁的儿童接受国家办的初 等教育,学习阅读、书写、数字计算,估计日 和夜,认识日月星辰,进行简单的测量。这包 含了启蒙性的科学教育。 亚里士多德对科学做出和巨大的贡献:人 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 应当通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结论。
三、西方20世纪的科学教育 (一)20世纪上半叶的科学教育 进步教育运动 (二) 20世纪下半叶的科学教育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 确立了小学科学的必修课地位。
第二节 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教育 墨家重视自然科学研究,崇尚实验手 段和对具体事物的抽象方法,直接采用 《墨经》作为墨子私学的主要教材,所以 在当时的科学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二、中国近代的科学教育 “西学东渐”----“洋务运动”----“科学启 蒙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 运动)
(二)中世纪到18世纪末的科学教育 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七艺(文法、 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 文学、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关怀的科学教育 的兴起
二、西方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赫胥黎:科学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使心智直 接与事实相联系。 (二)实物教学模式和自然学习模式 裴斯泰洛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实物教 学模式的思想来源。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科学教育 • 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地区初小有 《常识》,部分地区初小没有《常识》 (高小都设历史、地理、自然。自然课 是每周三课时(每课时50分钟)。 • 1951年,全国初小都取消了《常识》。 高小都设历史、地理、自然。自然课 仍是每周三课时。
• 90年代初,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一教 材改革。 • 2001年,新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改革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