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 第二版
全书教学课件:信息资源管理(第二版)
![全书教学课件:信息资源管理(第二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db017db9d528ea80c7798f.png)
1.1.1 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 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 信息称为“全信息”。
➢ 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 息”。
➢ 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 信息”。
➢ 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时考虑语法信息、语义
1.1.2 信息资源的内涵
➢ “信息源”(information sources),即信息的来源,它的 含义很广泛,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内涵。
• 在通信领域,信息源被简称为信源。研究者认为:“信源 也就是消息的来源,可以是人、机器、自然界的物体等”, 也可以是一个事件;
• 在传播领域,研究者认为:“传播的来源是指生成、制作 和发送信息的源头或起点。传播的来源可以是个体——即 某个具体的制作、传递信息的人,也可以是群体——指发 生信息的部门或机构”;
第1章 绪 论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有三种不可缺 少的要素始终支配着人类最基本的活动,那 就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只是在人类社会发 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这三种要素分别 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作为事物存在和运动状态、方式以 及关于这些状态和方式的广义知识,在当代 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持下,通过一系列的 流通、加工、存贮和转换过程作用于用户时, 就可以为人类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资源,即信 息资源。
1.1.2 信息资源的内涵
➢ 另一种观点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人类 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 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也就是说,信 息资源包括下述几个部分:
信息资源管理第二版课程设计
![信息资源管理第二版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4bb17d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8.png)
信息资源管理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资源管理的适用性,以及在企业中的发挥作用更受到重视。
由此可见,信息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类型、管理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的不同可能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个信息资源管理的项目,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设计目的1.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2.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3.学习信息资源的规划与设计;4.能够利用信息资源解决企业运营中的实际问题;5.能够对信息资源运营进行监测。
三、设计任务1.了解信息资源的分类和特点;2.学习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其特点和规律;3.按照信息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对企业中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管理;4.了解信息资源评估的意义和方法,学习如何通过信息资源的评估来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和竞争力;5.了解信息资源的运营管理方式,掌握信息资源的监测和运营管理的方法和技巧;6.掌握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措施,了解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保护措施。
四、设计内容第一部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1.信息资源管理概念及特点;2.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3.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方式;4.信息资源管理的各种模式。
第二部分:信息资源规划与设计1.信息资源规划方法和过程;2.信息资源设计过程;3.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管理;4.信息资源建设项目实施。
第三部分:信息资源评估1.信息资源评估的意义和方法;2.信息资源评估的具体实施过程;3.信息资源评估的成果分析和问题处理。
第四部分:信息资源操作和管理1.信息资源存储与检索技术;2.信息资源利用与应用;3.信息资源维护与管理;4.信息资源监测与评估。
第五部分:信息资源安全保障1.信息安全概述;2.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3.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安全;4.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五、设计要求设计形式1.课程设计以线上方式,学习和教学相结合;2.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导。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2章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2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267056804d2b160b4ec01d.png)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2章第2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ADCBA 6—10 BABBA 11-15 CDCDD 16—20 ABCAD 21—25 DDDDC 26—30 CCAAA 31—35 ADBCC 36—40 CAAAA二、填空题1、记忆2、结构化查询语言吧SQL3、数据库(数据库技术或数据库系统)4、数据设计5、查询/检索6、关系7、逻辑结构8、二维表9、通信设备、网络软件10、索引项11、微波、卫星信道12、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13、系统资源的管理者、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14、逻辑结构、物理结构15、顺序存储、链接存储、索引存储、散列存储16、顺序文件、索引文件、直接存取文件(散列文件)17、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18、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19、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和数据库恢复等20、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城域网21、数据处理22、文件33、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三、名词解释题1.系统软件:是指为管理、控制和维护计算机及外设,以及提供计算机与用户界面等的软件。
2.数据组织:是指将具有某种逻辑关系的一批数据组织起来,按一定的存储表示方式配置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目的是使计算机在处理时能够符合速度快、占用存储器的容量少、成本低等多方面的要求。
3.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4.数据库系统:是由计算机系统、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有关人员组成的具有高度组织的总体。
5.数据文件:数据文件(简称文件)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形成的同类记录的集合。
6.主键:记录中能唯一标志该记录的数据项。
7.索引文件:有时为了便于检索,除文件本身外,另外建一张指示逻辑记录和物理记录之间对应关系的索引表,这类包括文件数据区和索引表两大部分的文件称为索引文件。
8.数据模型: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化描述。
企业信息管理第二版课件企业信息管理5
![企业信息管理第二版课件企业信息管理5](https://img.taocdn.com/s3/m/22cfd5b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15.png)
CIO 真正意义上的CIO 信息化委员会 我国CIO模式:深石化、金田、万科模式
三、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
数据资源管理 1、数据标准化
数据项命名 数据项的规范化
商品编号 商品名称 计量单位 规格
1001 1002 1003
肥皂
块
大
毛巾
条
小
洗衣粉 袋
大
2、数据的定义
现实世界 信息世界 计算机世界
ERP定位于企业内部资金流与物流的全程一 体化管理。SCM定位于企业外部资源特别是原 材料和零部件等资源与企业生产制造过程的 集成管理,CRM则定位于产成品的整个营销过 程的管理。
供应 商
SCM
企业:
ERP
CRM
零售商 用户
1、供应链管理
供应 商
制造 分销 零售
商
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商
用户
基础建设、职能集成、内部供应链集 成、外部供应链集成和集成化供应链 动态联盟。体现“横向集成思维”。
2、企业资源计划
ERP在纵向上整合了企业的决策 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操作信息 系统;在横向上整合了企业的生产控 制、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 管理等。
3、客户关系管理:
利用CRM系统,企业能搜集、跟踪和 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从而了解客户 需求,真正做到一对一营销,使企业与 客户的关系及企业利润得到最优化。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三个重点: 1、对未知信息的获取; 2、对已知信息的整理、加工和管理; 3、对有效信息的共享利用。
第三节 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
一、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战略 1、信息组织集成 将“信息孤岛”统一在信息主管(CIO)的
信息资源管理第二版资料
![信息资源管理第二版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dd89b9f8e9951e79a892791.png)
信息资源管理第二版薛华成编著第一章21世纪的管理与信息挑战(1)信息经济的主要产品:信息内容的产品(金融保险,软件业,媒体传播,教育,咨询业等,电信服务业,印刷出版业),信息技术的产品(信息处理的设备,如计算机,通信设备)。
信息经济更应当注意生产信息内容。
(2)知识经济理解为以生产知识为主的经济。
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认识。
生产知识的企业的产品是论文,专著,专利,技术发明,研究报告等。
知识经济是以“生产知识”为主的经济,在这种经济环境中,大量的人力将投入到创造性的劳动中,从事知识的创造发明工作。
(3)BPR译为“企业过程再工程”主要思想:①目标(顾客满意)②方法(以过程的观点来分析企业)③手段(以IT和组织作为两个使能器)④特征(根本性的再思改,彻底的再设计,使企业的效益的效率获得巨大的提高)BPR是以过程的观点来看待企业,根据企业的环境和目标改变企业的过程,以求提高效益和效率。
利用IT是实施BPR的关键。
(4)IT在管理中的作用及其作用的演变:由支持提高效率,提高效益,到战略管理和寻找机会。
(5)企业应用IT,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问题。
(6)(师)IT产生的背景:①信息经济的崛起;②信息观念的更新;③信息技术的发展;④组织管理的需求。
第二章信息管理的概念与内涵(1)(师)IT管理的内容:①IT架构和组织;②IT的计划与控制;③项目管理;④IT 战略问题;⑤经营问题。
(2)(师)IT技术发展的应用(可称四阶段):①集中处理(用于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中心是唯一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中心);②微机的引入和应用(企业各部门独立建立自己的处理能力);③IT成为“有规则的市场”,建立完全不同的企业应用;④远程协同工作阶段。
(3)(师)IT管理的六个主题:①IT的战略定位(因素是市场和运营);②集成技术平台;③消化浮现的技术;④IT价值链的源政策;⑤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⑥三种人的合作。
(4)(师)IT实现的机会:①提高竞争平台;②提高讨价还价能力;③减少进入壁垒;④减少成本;⑤创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2版) 自己整理的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2版) 自己整理的](https://img.taocdn.com/s3/m/f07a78de50e2524de5187e6c.png)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2版)》序言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7月6日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林业信息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科门类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可以认为,这次合并既是学科相融的必然,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资料介绍,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超过200所高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经过60余年的高速发展,它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其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当属管理和经济领域。
信息作为最主要的经济资源,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且愈来愈受到重视。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信息资源的组织、开发和利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当前所实施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数字图书馆等工程直接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我国政府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举措,必将有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也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简单组合,而需要融合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于一体,因此,必须要有一套具有本专业特点的知识结构体系和适合本专业需要的教材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从1998年设立至今的10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和学科的发展。
但是,由于该专业具有跨度大、内容新和变化快等特点,如何培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科学出版社的直接推动下,在我国信息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薛华成教授、侯炳辉教授和马费成教授的指导下,在湖北省信息产业厅和经济贸易委员会及相关企业的支持下,武汉地区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等20余所高校联合编写了这套针对本科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划教材。
管理信息系统原理(第二版)复习提纲
![管理信息系统原理(第二版)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27fffc1a55270722182ef70d.png)
第一章知识要点:1.数据、信息、知识认识,三者的联系。
数据是计算机处理的基本对象,从管理信息系统角度来看,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物理符号或是这些符号的组合。
信息是数据加工的结果,对接收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知识是以某种方式把一个或多个信息关联在一起的信息结构,是客观世界规律性的总结。
数据是基本原料,信息是有规律的数据,知识是有价值及效用的信息。
数据、信息和知识可以看作是对客观事物感知的三个不同阶段。
2.信息要素的理解(语义、差异、传递、媒体)语义要素:可以理解为人类语言,也可以是表达的语义,信息的语义使其具有使用价值差异要素:信息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传递要素:信息经过表现和传递才能为其他对象所感知载体要素:载体是信息内容存的储依体,又是信息内容传播的媒介。
3.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质:着眼于考虑人们如何应用信息,而不是如何使用机器(计算机).4.系统的概念,组成,主要特点。
概念: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部件为完成特定的目标、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整体;组成:输入、输出、以及联系出入和输出的中间元素;主要特点:1)系统是由部件组成的,部件处于运动状态;2)部件之间存在联系;3)系统的总性能大于各部件性能的和;4)系统的状态是可以转换的,而且这种转换是可以控制的。
第二章知识要点:1.企业组织结构形式与信息组织的关系。
“扁平型”:组织规模已定,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优点:1.层次少,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失真可能性小。
2.有利于下属人员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3.管理成本低。
缺点:1.管理幅度增加,管理难度也加大。
2.下属提升机会减少。
“金字塔型”:(锥形式、瘦长型)组织结构:与扁平型刚好相反。
优点:1.管理幅度减少,管理难度减少。
2.下属提升机会增加。
缺点:1.管理层级多,信息的沟通与传递速度慢,信息失真度高。
2.不利于下属人员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全套课件-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第2版)_完整
![全套课件-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第2版)_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424841d0bed5b9f3f80f1c27.png)
– 信息是反映事物特征的形式,是与物质、能量相并列的客观世界的 三大要素之一,信息是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12:22:52
9
1.1.1.3 不同学科对信息的定义(2/2)
• 图书情报学界认为:
– 信息是读者通过阅读或其他认知方法处理记录所理解的东西,它 不能脱离外在的事物或读者而独立存在,它是与文本和读者以及 记录和用户之间的交互行为相关的,是与读者大脑中的认知结构 相对应的东西。
• 1.1 信息的概念
– 1.1.4 信息的表现形式(四种) (重点) – 1.1.5 信息的功能(五个) (重点、难点) – 1.1.6 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 1.1.6.1 信息与物质、能量之间的区别(了解) • 1.1.6.2 信息与物质、能量之间的联系(重点、难点)
– 1.1.7 信息的度量方法(2种)
– 案例2:红军长征时期,党中央根据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从敌 战区(甘肃南部的哈达铺邮局)搞来一些国民党的报纸,获 得信息。
12:22:52
6
1.1.1.1 不同字典对信息的解释
• 美国《韦伯斯特字典》对信息解释
– 信息是用来通讯的事实,在观察中得到的数据、新闻和知识。
• 英国的《牛律字典》对信息解释
《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之第1讲绪论ຫໍສະໝຸດ 陈庄 博士 教授cz@
12:22:52
1
内容提要(1/4)
• 1.1 信息的概念
– 1.1.1 信息(Information )的定义
• 1.1.1.1 不同字典对信息的解释 (了解) • 1.1.1.2 不同学者对信息的定义(了解、难点) • 1.1.1.3 不同学科对信息的定义(了解、难点) • 1.1.1.4 本书对信息的认识 (重点)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教学全套课件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教学全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95582a27d3240c8547ef35.png)
基础上提供了可供高层管理决策之用的部分 系统
事务处理 系统
管理信息 系统
决策支持 系统
2.1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数据和信息的关系
(1)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表述形式。 (2)信息是被加工后的数据,它们之间可以看作为原料和成品之间的关系。 (3)在计算机处理系统中,数据对计算机来说完全是一种无Fra bibliotek定意义的符 号。
信息的特征
(一)识别性 (二)转换性 (三)传递性 (四)存储性 (五)共享性
信息的作用
(一)信息是资源 (二)信息是财富 (三)信息是决策的依据
构成信息的基本要素
实体,属性和属性值。实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对象,例如工厂生产的产 品为一个实体。属性是描述实体的特征,
1.4 信息与管理信息
数据的定义
数据和信息是信息技术中的两个常用的术语,而且常常被人们互为通用。实 际上,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数据是人们用来描述客观事物而记录下来的、可鉴别的符号。 数据还可以被认为是对事实、概念或指令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它可以是数 字、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和声音,它可以用人工或自动化装置进行处理 和交换。
引导案例——武汉钢铁(集团)公 司的信息系统建设之路
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第三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2.1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定义
信息系统的开山鼻祖 安东尼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以企业经营所涉及 的‘信息’资源为元素的企业管理规划和控制 系统。在支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在企业各 层次做出决策时,管理‘信息’资源发挥重要 作用
信息资源管理第二版课后答案
![信息资源管理第二版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b6508d312b3169a551a437.png)
1语义信息:主体只有理解力,能领悟事物运动状态节变化规律的逻辑含义,由此获得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2全信息:语法,语义,语用综合起来构成认识论层次上的全部信息称为全信息3信息资源:人类社会活动中经开发等积累起来的信息及信息工作者和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4信息资源管理:管理者为达到目标,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等活动中的利用规律,以此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等的活动5信息的基本特征:普遍性,时效性,相对性,与物质不可分性,可传递和干扰性,可加工和共享性6信息资源的特征:做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稀缺性,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与能源物质等相比包括:共享性,时效性,差异性,驾驭性,累积与再生性7信息的功能:经济,管理与协调,选择与决策,研究与开发8什么叫认识论?没有任何约束条件的最普遍也是最高层次称为本体论层次,信息被定义为事物运动状态及变化方式的自我显示表述,事物指一切可能的对象,运动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运动状态是指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战士的态势,变化方式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呈现的过程规律9什么叫本体论?存在认识主体约束条件的层次是认识论层,认识论层次信息内涵一是语法信息,主体有观察力能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称为语法信息,主体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判断事物运动状态及变化方式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三者综合起来构成认识论上的全部信息即全信息10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异同点:国外主要观点是管理哲学说,系统方法说等多从管理学和计算机应用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国内在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孟广均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利用全部信息资源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胡昌平认为是信息资源有效利用以现代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源组织协调等的一种管理活动11论述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传播科学各自的影响:信息科学为信息资源管理提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信息资源管理源于管理科学,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利用等离不开传播科学12信息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它对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创造财富和实现经济效益放大第2章13信息采集:根据用户特定需求和管理需要,科学的收集,检索,获取特定信息的活动过程14信息加工:将采集来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排序,组织等使其成为二次信息的活动15信息存储: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信息资源按一定规定记录在信息载体上,并按内容组织成检索体系16信息服务:信息机构向用户提供信息的过程17信息采集的原则:针对性,系统性,预见性,科学性,计划性,及时性18信息采集的过程:需求分析,确定途径和策略,采集实施,结果评价,整理数据和编写报告等19信息筛选过程:信息筛选指对原始信息有无作用的检查和挑选,基本步骤包括信息整理,浏览审阅,再次审核三步20信息检索基本程序:确定检索范围和深度,选择检索工具,选择检索途径和选择检索方法,实施信息查找,调取信息资料21信息服务原则:针对性,及时性,易用性,成本/效益原则22如何信息服务评价?信息服务评价按评价的准备,实施,分析和决策三步进行23信息检索对个人和国家意义:有利于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有利于缩短获取信息的时间,有利于决策者进行决策24如果评价信息的经济性?从所需信息存在率,适合率,可信性的评价等方面第3章25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政策法规是调整信息在生产,存储,处理,检索,消费活动中的经济和社会关系规则总和26知识产权:指自然人或法人通过脑力劳动,在科技文化等领域从事智力活动创造精神财富在一定地域,时间内依法确认享有的权利27专利权:专利权人依法获得的一种排他性专有权利28商标权:商标是商品和商业服务的标记,一般有文字,图形等组合表示,并在商品表面或包装上,我国实行自愿注册原则39著作权:指作品作者或著作权人依法对文艺和科学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总称40政策与法规的区别:政策运用行政手段起宏观导向作用,法规运用法律手段起制约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习题答案-第1章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习题答案-第1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d5c53ef111f18583d05a73.png)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习题答案第1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 2.B3.A4.A5.D6.B 7.C8.B 9.C 10.C11.C12.A13.C14.C 15.D 16.A17.C18.A19.D 20.D 21.A22.B23.B 24.C 25.B26.D 27.A28.C 29.C30.C31.A32.B33.A34.C 35.A36.B37.D38.C39.C40.C41.C42.D43.D44.B 45.B46.C47.A 48.C49.B50.D51.C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CD3.ABD三、填空题1.动态,信息2.知识3.带动,促进4.客观事实5.国家信息基础设施6.客观事实,可通信7.战术信息,作业信息8.自然,生物9.二次,三次10.解释11.全局,重大12.时间间隔,效率13.大14.文字处理,数字处理15.特征16.经常,重复17.数字,图像18.物质,能源19.高,高20.熵21.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信息管理者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23.管理系统,社会系统24.决策支持系统25.计算机的应用26.决策层27.应用数学、运筹学28.信息29.决策级、控制级30.基本机构、软件结构四、判断改错题1.T2.T3.T4.F 为中层管理者服务的系统通常称为管理控制子系统5.T6.T7.T8.T9.F中层管理属于战术级且是半结构化的决策。
五、名词解释题1.信息化: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社会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设备,更有效地开发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
2.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个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3.管理:为了某种目标,应用一切思想、理论和方法去合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人,调度各种资源,如人、财、物、设备、技术和信息等,以求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好或最大的产出目标。
[信息资源管理(第2版)][肖明][电子教案(PPT版本)] (1)[34页]
![[信息资源管理(第2版)][肖明][电子教案(PPT版本)] (1)[34页]](https://img.taocdn.com/s3/m/84aabc9b7375a417876f8f57.png)
哲学 美学 史学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肖明制作©2008-2018
信息资源管理
1.1.2 信息的分类
分类标准
分类结果
1.产生和作用机制 2.感知方式 3.存在形式 4.动静状态 5.符号种类
信息=自然信息+社会信息 信息=直接信息+间接信息 信息=内储信息+外化信息 信息=动态信息+静态信息 信息=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
以载体区分
计算机可读型
实物信息
非文献信息 口头信息
一次信息 体态感知信息
以加工方式分 二次信息
三次信息
以传递方向分 以存贮方式分
有效信息
主授信息 反馈信息 内存信息
外存信息
冗余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肖明制作©2008-2018
信息资源管理
广义信息分类体系(黎鸣《信息哲学论》)
与人的认识无关的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肖明制作©2008-2018
信息资源管理
多重分类体系(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分类体系
信息的分类
多重分类体系
按内容分:社会信息与非社会信息 按存在方式分:内储信息与外化信息 按动静状态分:动态信息与静态信息 按外化结果分:记录信息与非记录信息 按符号种类分: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 按信息流通方式分:可传的信息与不作传递信息 按信息论方法分:未知信息与冗余信息 按价值观念分:有害信息与无害信息
广
无用信息或人类暂时还无法利用的信息义自然信息源自非生物信息→自然科学原始信息
信
有用信息 生物信息→社会科学原始信息
息
科学功能信息→自然科学知识
信息
功能信息 技艺功能信息→工艺技能知识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1f6c8736aeaad1f347933f9d.png)
数据挖掘(DM)
一种透过数理模式来分析企业内储存的大量资料, 以找出不同的客户或市场划分,分析出消费者 喜好和行为的方法。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通过分析每个数据,从 大量数据中寻找其规律的技术,主要有数据准 备、规律寻找和规律表示3个步骤。数据挖掘 的任务有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异 常分析、特异群组分析和演变分析等
国内学者:
胡昌平:信息管理科学是一门以普遍存在 的社会信息现象为研究对象,在揭示其基本规 律的基础上,围绕社会的信息服务,从社会的 运行机制、信息需求与利用形态分析出发,研 究信息资源与技术开发,信息的有序化组织以 及社会信息活动控制的一门新兴学科。
符坦峘:
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的社会信息管理 系统。人是信息管理系统的主题,整个系统需 要人来控制,因而该系统是人工系统,是人、 事、物构成的开放型系统,人、事、物是组成 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要素,也是信息管理学研 究的主要对象。
参考教材
《信息资源管理》第二版高等学校信息 管理示范教材 肖明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类似《信息管理学基础》
《信息资源管理》马费成 武汉大学出版 社
教学计划
讲课46学时(1-11周)
平时30%(作业、点名、课堂表现) 期末70%(随堂考)
前言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一个领域 交叉学科:信息科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
管理者类型
用户角色
技术重点
信息存储技术
1.2.2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三个时期
1.传统管理阶段(20C50年代 图书馆产生) 2.技术管理阶段(20C50~80年代) 3.信息资源管理时期(1980至今)
1.传统管理阶段(20C50年代 图书馆产生)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课后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3344e50c22590102029d5f.png)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课后答案【篇一:管理信息系统课后答案【姜方桃版】】何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其主要特征是什么?p9~13概念: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本书给出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以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网络以及其他办公设备为基本信息处理手段和传输工具,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储存、使用、更新和维护,为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
特征:(1) 面向管理决策(2)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3)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一体化的集成系统(4) 数据库的应用(5) 数学模型的应用(6) 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6.叙述管理信息系统如何对管理的支持?p21~231) 管理信息系统对计划职能的支持? 支持计划编制中的反复试算? 支持对计划数据的快速、准确存取? 支持计划的基础——预测? 支持计划的优化2) 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职能和领导职能的支持传统企业组织结构采用“金字塔”式的、纵向的、多层次的集中管理,其运作过程按照一种基本不变的标准模式进行。
由于其各项职能(生产、销售、财务和市场调研等)分工严格,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落后,导致应变能力差、管理效率低且成本高昂。
“扁平化”管理的实质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组织内部信息交流的成本,从而使纵向(金字塔)的官僚体制开始崩溃,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距离的缩小也最终转向合一。
领导职能的作用在于指引、影响个人和组织按照计划去实现目标,这是一种行为过程。
领导者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职责是领导、组织和协调;在决策方面的职责是对组织的战略、计划、预算以及选拔人才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在信息方面的职责是作为信息汇合点和神经中枢,对内对外建立并维持一个信息网络,以便沟通信息,及时处理矛盾和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管理信息系统在支持领导职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信息资源管理(第二版) 马费成 赖茂生 第07章 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信息资源管理(第二版) 马费成 赖茂生 第07章 信息资源优化配置](https://img.taocdn.com/s3/m/4ab04acc998fcc22bcd10dbd.png)
7.1.4 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有效
1. 契约线(contract curve) • 契约线就是图中的CC线,是由消费者1的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者2的无差异曲线两两相 切之后,由所有的互切点连起来的曲线 • 如果两人进行信息交易,最终的契约不可 能发生在无差异曲线两两相切点的集合之 外,而只可能发生于该集合之内。所以, 称CC线为契约线
7.2.3 信息资源的横向配置和纵向配置
信息资源的横向与纵向配置是互为条件、 互相影响的 信息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不是对 实际的信息资源配置提供一个简单的调整 方案,而是要构造一种优化配置的机制
7.2.4 信息福利
• 1. 在直接的意义上,个人的信息福利取决 于他们各自消费多少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 信息资源共享程度的提高就意味着信息资 源配置效率的改进。
7.2.2 信息资源配置的特征
1、层次性
信息资源配置的层次性是由数字信息资源本身的层次性和用户需求的层次性源,不断地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渐进性
信息资源不论是通过政府配置,还是通过市场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均会产生类似“耗散 结构”的现象。
4、时效性
时效性的存在,使得信息资源的总效用常常得不到及时和全面的挖掘,从而引发不必要的 社会财富浪费。
第7章 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本章主要内容
7.1 资源配置的经济理论 7.2 信息资源配置与信息福利 7.3 信息资源配置的原则 7.4 信息资源配置机制 7.5 信息资源的产权配置 7.6 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 7.7 信息资源共享
7.1 资源配置的经济理论
• • • • • 7.1.1 资源配置的概念 7.1.2 效率与“福利边界” 7.1.3 埃奇沃斯盒式图 7.1.4 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有效 7.1.5 帕累托条件
信息资源管理(第二版)教学全套课件
![信息资源管理(第二版)教学全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e5729276c66137ee0619b6.png)
前言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证高等学校管理科 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质量,我司委托高等学 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管理科学与工 程类四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 息系统、管理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 系统研究,确定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及 上述四个专业的主干课程,提出了这些课程的教学基本要 求(经济学课程建议采用工商管理类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 济学的教学基本要求),并确定了相应教材编写计划。教学 基本要求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相关课程的性质、地位、 教学总体要求进行说明,确定教学基本知识点。教学基本 要求是各高等学校组织课程教学、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 以及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有关高等学校管理科 学与工程类各专业在使用本教学基本要求的过程中,可结 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进行适应的调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4年9月
《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服务资源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总前言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证高等学校管理 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质量,我司委托高 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管理科 学与工程类四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工业工程、信息 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确定了上述四个专业的核心课程 和专业主干课程,提出了这些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经 济学课程建议采用工商管理类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 学的教学基本要求),并编写相应教材。各门课程的教 学基本要求及相应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秋季陆 续出版,供各高等学校选用。
1.1 信息与信息资源
1.1.1 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 信息可以说是当代社会使用最多、最广、最频繁 的词汇之一,它不仅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和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而早期,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是很肤浅的,仅停留在 字面上,把信息看做是消息的同义语。在西方中 “信息”(information)和“消息”(message) 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是相互通用的。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习题答案-第6章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习题答案-第6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26e9ff9e31433239689364.png)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习题答案-第6章答案一、单选题1—5 D A D C A 6—10 C A A B B11—15 A D A B A 16—20 D B B C C21—25 A C D D A 26—27 A D二、填空题1.总体结构、详细2.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容量要求、安全性可靠性要求。
3.星型拓扑结构、环型拓扑结构和总线型拓扑结构.4. 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与用户管理5. 逻辑, 物理6. 总体结构,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7. 组织/业务, 组织/功能8. 抽象到具体; 复杂到简单.9. 市场销售子系统; 生产管理子系统; 财务会计子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 信息子系统; 物资供应子系统.10. 一对多(或1:N)11. 逻辑独立性12. 数据库管理系统13. 参照完整性14. 关系15. 需求分析; 概念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 物理结构设计.16. 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是实体—联系的方法.17. 实体型; 属性; 联系.18. 实际数据库结构; 装入数据; 测试和运行.19. 输入输出20. 输入信息正确性,满足输出需要21. 输入界面设计、输入方法选择和数据的校验22. 打印机输出、屏幕输出23. 菜单式、填表式、选择性问答式、按钮式、24. 数字网络直接传送和电话网络25. 判定参数和地址参数。
26. 输入、输出数据和数据加工27. 从上到下,由左向右28. 图形输出、报表输出29. 系统性、灵活性、可靠性和经济性30. 顺序码、区间码、助忆码31. 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三、名称解释1. 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相应的应用软件,为网上用户提供共享信息资源和各种服务的一种高性能计算机,英文名称叫做SERVER。
2. 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并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集合,它是计算机和用户之间的接口。
4. 一种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大型软件,是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简称DBMS5. 层次模块结构图是从结构化设计的角度提出的一种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资源管理第二版薛华成编著第一章21世纪的管理与信息挑战(1)信息经济的主要产品:信息内容的产品(金融保险,软件业,媒体传播,教育,咨询业等,电信服务业,印刷出版业),信息技术的产品(信息处理的设备,如计算机,通信设备)。
信息经济更应当注意生产信息内容。
(2)知识经济理解为以生产知识为主的经济。
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认识。
生产知识的企业的产品是论文,专著,专利,技术发明,研究报告等。
知识经济是以“生产知识”为主的经济,在这种经济环境中,大量的人力将投入到创造性的劳动中,从事知识的创造发明工作。
(3)BPR译为“企业过程再工程”主要思想:①目标(顾客满意)②方法(以过程的观点来分析企业)③手段(以IT和组织作为两个使能器)④特征(根本性的再思改,彻底的再设计,使企业的效益的效率获得巨大的提高)BPR是以过程的观点来看待企业,根据企业的环境和目标改变企业的过程,以求提高效益和效率。
利用IT是实施BPR的关键。
(4)IT在管理中的作用及其作用的演变:由支持提高效率,提高效益,到战略管理和寻找机会。
(5)企业应用IT,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问题。
(6)(师)IT产生的背景:①信息经济的崛起;②信息观念的更新;③信息技术的发展;④组织管理的需求。
第二章信息管理的概念与内涵(1)(师)IT管理的内容:①IT架构和组织;②IT的计划与控制;③项目管理;④IT 战略问题;⑤经营问题。
(2)(师)IT技术发展的应用(可称四阶段):①集中处理(用于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中心是唯一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中心);②微机的引入和应用(企业各部门独立建立自己的处理能力);③IT成为“有规则的市场”,建立完全不同的企业应用;④远程协同工作阶段。
(3)(师)IT管理的六个主题:①IT的战略定位(因素是市场和运营);②集成技术平台;③消化浮现的技术;④IT价值链的源政策;⑤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⑥三种人的合作。
(4)(师)IT实现的机会:①提高竞争平台;②提高讨价还价能力;③减少进入壁垒;④减少成本;⑤创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5)(师)IT管理的挑战:①是否与企业模式相适应;②发现机会的早晚;③降低进入壁垒;④触发调整行动。
(6)(课)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7)(课)信息资源: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是企业生产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
(8)(课)信息资源管理:属于微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指企业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与企业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9)信息管理包含信息技术的管理(如何管理信息技术,设备和系统,使企业的信息内容能很好实现其用途)和信息内容的管理(管理企业的市场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中所用信息的管理,涉及这些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维护和使用)。
(10)企业管理中对IT管理影响最大的问题:①战略关联;②技术转换;③组织文化;④偶发事件。
(11)技术创新阶段:①技术识别和投资;②技术学习和采纳;③合理化和管理控制;④成熟/扩展技术转移。
很少有公司能有序通过四阶段,技术转移的四阶段是同时存在的。
(12)三种人包括:IT专业人员,一般管理的用户人员和高层管理的总经理。
(13)Ⅱ增加集成能力Ⅳ追赶Ⅰ维持Ⅲ增加灵活性,响应产异化产品或服务大小小大相对于产业领鸿沟导者的运营相对于产业领导者的市场鸿沟IT竞争的策略(14)Ⅱ战略对未来的战略有很重要的应用Ⅳ辅助支持有一些用但并非关键的应用Ⅰ运行关键企业现在成功的关键应用Ⅲ高潜力对未来的成功可能是很重要的应用IT在企业中的作用第三章IT架构的演进和IT战略(1)(师)IT架构的演进:①主干机(一台主机带上许多终端的架构,提高基层效率,与管理层无关);②微机(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体积较小的电子计算器;微机并非完全代替主干机,而是加入到主干机系统);③分布式信息系统;④无所不在的时代(点对点意味着无所不在,世界上任何两点均可点对点的直接沟通,交互)。
(2)IT架构:支持企业业务运营的一整套信息系统的架构,完整的IT架构包括:各业务应用系统,各管理应用系统,支持与运行上述各应用系统的中间件软件,数据库软件,操作系统,硬件设施,网络设备,机房环境设施,安全设施,IT组系,IT管控体系。
(3)分布式计算:研究如何把一个需要非常巨大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分成许多小的部分,然后把这些小的部分分配给许多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把这些计算结果综合起来得到最终结果。
(4)三种IT应用效益(过程性能改变,个人效果和决策质量提高,竞争优势增长)继续用来确定IT的价值源。
IT收益的性质:①直接收益;②二次选择收益;③专有的收益;④战略必须的收益。
(5)IT架构的现实问题:①合并自动化孤岛;②管理全球通信;③管理工厂遗产;④吸收新出现的信息技术(持续的IT吸收过程:技术识别,技术的学习和采纳,合理化/管理控制,成熟/扩大技术转移)。
(6)战略定位步骤:①市场和渠道定位;②产品和服务定位;③价值链和价值网络定位;④边界定位。
战略转移的两种方式:演进型和革命型。
(10)寻找机会是企业创业的核心。
机会具有吸引性,及时性和持久性的品质。
第四章IT和组织(1)(师)信息世纪组织特点:①组织结构(扁平,跨越层次);②权力与决策;③运行过程(集成的,顺畅的,同步的,效率,灵活,连续);④管理过程(集成的,顺畅的,同步的,效率,灵活,连续);⑤激励和奖励(共同的激励系统);⑥技术和知识(增加工作分析,宽泛的技能基础);⑦职业发展(难以升迁)。
(2)分析和重联企业中5个领域的能力,过程,人员和合作者,组织和文化。
基础设施,领导和管治。
改进信息的存取和提高网路通信系统的能力是重新设计这5个领域的核心元素(3)组织的控制取决于两个紧密集成的过程集合,即运行过程和管理过程。
第九章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重点)(1)(师)CIO的技能要求:①对企业所属行业的商业流程熟悉;②协调沟通的能力;③具备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的专业技能。
(2)(师)CIO的角色定位: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
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
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具有多功能的概念,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
(3)(师)CIO的升迁路径:程序员→系统分析员→系统开发经理→CIO(4)(师)CIO的职责:①制定、实施和沟通与公司总体业务战略相联系的战略性IT愿景和方案;②确保IT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与收入增长、赢利和节约成本等有关的总体业务目标;③建立和继续发展相关的IT技能、能力和渗透整个公司的团队合作精神;④利用技术专长,减少公司上下的重复劳动;⑤协调和驾驭公司IT政策、战略、标准、通用法、共享服务和外购安排;⑥成为公司技术上的联络员或者唯一发言人。
(5)(课)信息系统对企业的影响:①管理活动(广泛的参与决策,更快的决策,获得信息,迅速识别问题和机会);②企业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扁平化,缩小企业规模,增加了企业的集权化和分权化,加强协调性,减少严格限定,单调的工作,专业人员)。
(4)信息系统部门的职能:向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保障信息系统运行,承担起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维护及用户培训等。
信息系统部门的四个基本职能:信息系统开发,运行,技术支持和一般支持。
(5)集中开发优点:①数据的统一;②便于人员管理;③统一报表格式;④减少重复劳动。
(6)分散开发的优点:①更了解用户工作;②避免资源分配的争端;③更容易的分摊费用。
(7)信息系统的成功与否三因素:领导关系,集中或分散的程度,高层管理所表现出来的支持程度。
(8)(课)信息系统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信息系统负责人管理系统开发经理(领导用户协调员,系统分析员,程序设计员)和系统运行经理(软硬件操作,维护人员和数据录入员)。
(9)中心提供的开发工具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报表生成器,查询语言,共享的资源和各类软件包等。
设立信息系统指导委员会能够促进信息系统职能部门同其他部门的合作,改善信息系统的效果,加强信息系统对整个企业目标的支持。
(10)(课)信息系统部门的发展趋势:权力越来越大,战略方向,向外推,客户接触。
(11)企业利用信息系统的五个创新阶段:降低成本,增加投资,强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行政决策制定能力和接触顾客。
(12)传统信息系统部门的责任:①运作数据管理中心;②管理企业数据;③分析系统绩效,设计和构建新系统;④规划系统;⑤识别新系统的机会。
(13)信息系统部门不是一个单一的组织,而是由四个职能组成的职能簇。
包括运行操作,开发系统,搭建框架,识别需求。
信息系统部门的职能出现了两个主要的角色:外包服务提供者,为企业开发和维护信息系统架构的架构师。
(14)信息系统部门的职能出现的变化:①在计算机和网络方面(信息系统部门:唯一提供者→优先提供者→有竞争优势的供应商→外包经纪人和合约经理);②在系统开发和维护方面(程序员:编写代码→软件产品专家→系统整合者→学习软件的经纪人和合约经理);③在系统和信息架构搭建方面(信息系统部门:技术专家→技术标准管理者→信息系统专家→信息系统战略专家);④在业务需求识别方面(定义计算机程序→分析信息流→多学科分析团队→关注企业业务流程合作者)。
(15)信息系统人员的职责:①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维护;②制定信息系统结构的长期计划;③建立合适的流程;④维护所有文档;⑤建立并维护标准;⑥为信息系统开发人员识别并提供职业发展道路;⑦为信息系统服务建立合适的市场机制;⑧准备购买硬件,软件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清单,包括技术方面与管理反方面的问题;⑨建立并维护与供应商的关系;⑩为潜在用户建立一套培训流程。
(16)信息系统人员的职位:①首席信息官;②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系统分析员,程序员);③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人员(业务支持类人员:管理人员,资料保管员,计划调度员,控制人员,支持人员;设备运行类人员:换班经理,服务器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网络设备管理员,数据录入经理,数据录入员);④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人员(数据库管理员,数据管理员);⑤信息系统一般支持人员(桌面支持专家,办公人员,培训人员,技术招聘人员)。
(17)信息系统人员的激励方式:①提升职位;②构造合理的工资体系;③用高薪留住高级信息系统人员;④给予一次性奖励或补贴;⑤采用股票期权计划给予长期激励;⑥利用储蓄-股票计划吸引和留住高级信息系统人员;⑦实物奖励;⑧非物质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