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运气学说-任应秋
《内经》运气学说及其临床运用(2010)

4、干支纪年
《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始于甲,地气 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 与期。” (1)干支配合规律: 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如此循环往复,其 60年为一周期,即一“甲子”。 如下所示:
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甲 乙„„壬 癸 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戌 亥
运气学说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 运气学说是以“人与天地相应”的天人整体 观为其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运用了 “天地之道”阴阳五行学说,以其为理论核心, 并运用了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等理论, 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以60年为周期的气候运动变 化规律和发病规律。并运用天干、地支等作为演 绎工具符号,用以推测各年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 情况,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1)天干配五行 ①天干配五行方位: 东—甲乙木,应春;南—丙丁火,应夏; 西—庚辛金,应秋;北—壬癸水,应冬; 中—戊己土,应长夏。 ②天干化五运: 据《素问·五运行大论》:“土主甲己,金 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即: 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寅化木,戊 癸化火,所谓“天干化五运”或“十干统运”。
表3 十二地支与四时五行配属
四季时 季春 季夏 季秋 季冬 秋 孟 仲 冬 孟 仲
四时 五行 方位
春 孟 仲
夏 孟 仲
木 东
火 南
土 中
金 西
水 北
地支 寅 卯
当位 否 是
巳午
否是
辰 未 戌 丑
是
申酉
否是
亥子
否是
由表3可见,寅卯配东方木、巳午配南方火、申酉配西 方金、亥子配北方水。而丑未辰戌四季月,配以中央土, 此即“土不独主时,而寄旺于四季”之谓。
中医各家学说模拟试题卷两套及答案

原色复印社中医各家学说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1.中医理论的经典代表著作是()。
A.《黄帝内经》B.《黄帝外经》 C.《扁鹊内经》D.《扁鹊外经》E.《白氏内经》2.对于医学流派的形成年代,任应秋先生的观点是()。
A.金元时期B.战国以前C.汉代以前D.秦汉之际E.宋代以前3.确立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基本体系的医著是()。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4.孙思邈研究伤寒的方法是()。
A.方证同条,比类相附B.重视经络C.突出治法研究D.八纲辨证E.用章句法注释5.哪部医著既是一部伤寒验案集,又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A.《千金翼方》B.《注解伤寒论》C.《伤寒百证歌》D.《伤寒发微论》E.《伤寒九十论》6.首先提出错简重订的医家是()。
A.方有执B.喻昌C.张璐D.孙思邈E.柯琴7.刘完素的学术思想,传至张从正时分化出()。
A.易水学派B.温病学派C.滋阴派D.伤寒学派E.攻邪派8.攻邪派的师祖是()。
A.张宛丘B.朱震亨C.张元素D.李东垣E.吴又可9.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不包括()。
A.李东垣B.薛己C.孙一奎D.赵献可E.李中梓10.对外感温热病的研究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B.汉代末年的《伤寒杂病论》C.金元时期的火热论D.明末的《瘟疫论》E.清代中叶的《温热论治》11.首先提出中西汇通概念的医家是()。
A.朱沛文B.唐宗海C.张锡纯D.恽树珏直.陆彭年12.哪位医家不属于金元以前著名医家?()A.张子和B.孙思邈C.吴有性D.刘完素E.朱震亨13.惟一传世的唐代《伤寒论》传本收藏于()。
A.《备急千金要方》B.《素问玄机原病式》原色复印社C.《宣明论方》D.《局方发挥》E.《千金翼方》14.钱乙现存的医著是()。
A.《伤寒论指微》B.《婴孺论》 C.《颅囟方》D.《钱氏小儿方》 E.《小儿药证直诀》15.陈自明治疗妇科疾病常用的基础方是()。
《黄帝内经》与运气学说

《黄帝内经》与运气学说作者:向光维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4期【摘要】《黄帝内经》中的《天元纪》、《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和《至真要》七篇大论从气化角度认识并且推演了气候变化以及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的影响,它的贡獻并不是单纯的创立了中医运气理论学说的根基。
还提出了独特的病因病机、治则和养生理论。
直至今日还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黄帝内经;运气学说;五运六气1 年代及真伪对于“运气七篇”的成文年代,罗会斌[1]从文献记载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出战国说、汉代说、唐代说等三种观点,并分析认为汉代说较为可靠。
宋代林亿等《新校正》,对王冰将“运气七篇”补入《素问》提出质疑。
指出“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乃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2]。
后世医家针对“运气七篇”究竟是前人遗书,还是王冰伪撰,一直持论不一。
有学者[3]认为“运气七篇”不是伪书,是《内经》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行准[4]从内容上将“运气七篇”与《内经》其它篇章进行比较,认为其理论直接源于《内经》早期篇章。
对于“运气七篇”具体成书年代以及真伪,限于目前的文献资料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2 运气学说梗概:2.1五运;是用十天干配木火土金水来解读天地气象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其中包括大运,主运,客运三种。
2.1.1大运:主管一年的气候变化,五行属性与天干相同,分为太过或不及,根据天干的奇偶来判断某运的太过与不及,奇数为阳就是太过,偶数为阴就是不及。
从每一年的大寒开始起运,不同运气的太过或不及,按照五运、五行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来影响其对应的相关的脏腑产生疾病。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岁水不及,湿乃大行”。
木运太过的壬年,风气盛行,易出现风证,木乘土又容易出现脾土疾病;木运不及的丁年,多见燥气盛行,易出现肺金疾病、燥证……寒证;水运不及的辛年,多见湿邪流行,易出现脾系疾病、湿证。
浅述河北中医学派的历史地位

浅述河北中医学派的历史地位周计春河北中医学院医史文献教研室石家庄050200 摘要:本文在中医学派界定和划分等问题上提出个人观点,认为医经、经方、汇通均不当称为学派,前两者实属图书分类,后者当属医学发展的新领域,其下可分出不同的观点。
诸多学派可归纳为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个大学派,相反相成。
河间学派包含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易水学派包含补土派、温补派。
河间、易水两大学派鼻祖刘完素、张元素均出自河北,刘完素最早对伤寒提出不同观点,是对伤寒的补充,也是温病学派的先驱;张元素完善了脏腑辨证,创新方、药理论,同样羽翼了伤寒。
河北是金元时期医学中心,河北中医学派在中医历史上具有开拓、创新、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近代著名中西汇通医家张锡纯“衷中参西”的思路,为中西医结合树立典范。
纵观中医发展史,历代医家的学术争鸣催生了不同的学派。
学派在传承过程中,学派间学术存在着渗透、交叉与融合。
如此争鸣与融合,相反相成,使中医学的理论不断充实与完善,从而推动中医学向前发展。
河北历史上出现的河间、易水、补土等重要学派,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均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学派划分之我见学说众多,学派林立,是中医学发展的鲜明特点。
后世学者在中医学派研究上,针对学派划分存在不小的分歧。
㈠、学派划分概况关于学派的划分,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医之门户始于金元”,倡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各成一派。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提出“四子大全”说:“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一以贯之,斯医道之大全矣。
”认为学医应专主《内经》,再博观四子,医术才算全面。
这对后世学派划分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学派划分可谓说法纷纭:民国时期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材提出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1]13;而《中医各家学说》五版教材则又改为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学派[2]。
任应秋

任应秋任应秋,字鸿宾,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1914年8月5日生于四川省江津县。
4岁即就读私塾,及长,入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攻读经学,其间曾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
当时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聪敏好学,故悉心指点,并传授治学之法,使任应秋在治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文学方面的根底。
17岁时,任应秋毕业于江津县国医专修馆,开始医学生涯,其祖父又聘请了当地著名老中医刘有余到家中为其教授中医典籍,并设立济世诊脉所,免费为当地群众看病,同时也积累临床经验。
在以后3年时间里,学完了《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脉决》等中医学理论著作,并有了一定实践经验。
1936年,任应秋在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期间,有幸见到当时上海地区名医丁仲英、谢利恒、曹颖甫、陆渊雷、陈无咎诸前辈,并一一虚心求教,受益匪浅,开阔了知识领域和学术眼界,使学业大进。
翌年,因抗日战争开始,祖国危亡在即,任应秋不得不返回四川家园,自设诊所,行医治病。
并凭借其文史知识,执教中学。
40年代,任应秋任《华西医药杂志》主编,同时从事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
早在1937年,任应秋即发表了第一篇论文。
同年,为了反对南京国民政府歧视消灭中医的政策,还发表了题为《教育部不准中医学校立案是何道理》的文章,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大声疾呼。
到了其任《华西医学杂志》主编期间,更不断发表学术论文,并于1944年完成了第一部医学著作《仲景脉法学案》,次年,《任氏传染病学》问世,1947年,《中医各科精华》(第一集)出版,使其学识才华渐为医界所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应秋受到政府的重视与任用,1950年被任命为江津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并当选为江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又应聘出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和市中医学会秘书长,并被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1957年被调至北京中医学院任教。
理论资料整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

理论资料整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这个内容有点枯燥,不过仔细体会里面讲的内容很有意思。
1.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来源于古人对于天文地理人事对应关系的长期观察,寻找其总根源,是以地球生物圈为基准宏观规律的总结,其中有其理,有其象,有其数。
数是指万事万物普遍联系普遍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式,数是五运六气的核心,数学是科学之母。
以阴阳转换,五行印象,五行生克数理运算模式为核心,以太阳系五颗行星的运转和地球本身六种气候的变更为总动力根源。
在天人全息相应的整体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气化规律带动物化规律的地球物理运动规律。
古人认为天地是个大人体,人体是个大天地。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反应了古人朴素唯物自然简易的整体观,全息观,系统观。
在易学、天文学、气候学、农业生产方面均有运用。
不同的系统当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化。
在中医学当中,其最完美的运用和描述保持在中医元典黄帝内经运气七篇里面。
五运六气学说在中医当中的运用,系统而成熟的内容记载在《黄帝内经》当中,理论详实。
后世医家攀附内容太多,理论繁杂而不知其对错,同名之词而意义完全不同,为溯本归源,本课题以《黄帝内经》文中所述为准。
2.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五运六气理论在中医当中的运用,主要功用为推算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分析对人体的影响,预测疾病流行的一般规律,为预防疾病流行以及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是在运气学说的基础之上,经消化吸收之后用于医学。
2.1五运《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内有详细论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记者,五岁为一周”。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五运是以年为观察单位的,统管一年,名称为“土运、金运、水运、木运、火运”。
2.2六气《春秋·医和论疾》:“天有阴、阳、风、雨、晦、明六气”。
而在《黄帝内经》则没有明确提出六气是什么。
浅析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

《淮南子·氾论训》言“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顾植山认为,学术流派最终要完成其历史使命——融入主流学术中去[1]。
任应秋[2]主编《中医各家学说》中论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七大医学流派,亦认为医家论病之法各有所宜,皆活人无数。
为进一步探求各家学术流派之间的异中之同,以下试从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去分析,以期打开五运六气的奥秘之门。
1 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与各自所处六气大司天背景特点客观上相合 “六气司天”是五运六气岁气逐年变化的规律,“六气大司天”是在《黄帝内经》“六气司天”的基础上以“六十年为一大气”的岁气变化规律。
“六气大司天”理论源于运气七篇之经旨,由明代医家费启泰首次建构而初见端倪,经明代王肯堂结合邵雍易理之学进一步发明,至清代王丙、陆懋修得以完善和呈现。
1.1 六气大司天理论的形成1.1.1 明代医家费启泰首次建构 费启泰为明末清初医家,主攻痘科。
用药力纠前人之偏而专寒凉。
他首次提出以60年为基本单元的“大运”概念,就是六气大司天。
费氏基于“大运”理论对宋金元医家李东垣、刘河间、张子和的学术观点进行分析,如其《救偏琐言·卷二》“尝稽东垣一以保脾为主,河涧一以滋阴为重,子和一以荡涤为先,皆能表表于世……要知大运之使然,非三氏之偏辟也[3]”。
费氏言明李东垣之固护脾胃,刘完素之滋阴清热,张子和之荡涤攻邪,三家治法虽相异,但却皆能彰于后世,实为医家各自所值“大运”—六气大司天的不同,而非医家立法之偏,明确肯定了六气大司天对金元医家学术观点客观上的影响。
1.1.2 明代医家王肯堂发明 明代医家王肯堂在《医学穷源集·三元运气论》中云“天地定位,寒暑递嬗,大为一元,统十二万九千六百年[4]”为基于北宋理学、易学大家邵雍《皇极经世书》“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的元会运世理论所论述。
除此之外,后文所述“间尝考之往古,验之当今之务,而觉六十年天道一小变,人之血气与天同度[4]”中,王氏考究古代历代医家之法并验之于当世后,提出了“天道六十年一小变”的概说,将六气大司天理论进一步阐释发明。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十一)——词义解奥(二)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十一)——词义解奥(二)邹勇【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4(012)024【总页数】2页(P105-106)【关键词】五运六气;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术语【作者】邹勇【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中西结合科,烟台2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上接第23期)丹天之气,经由西北方的牛、女、奎、壁四宿。
丹,即红色,在五行属火。
其相对应的是戊癸所在的方位,所以“戊癸化火”,主火运;天之气,经于心、尾、角、轸四宿。
,黄色,在五行属土,对应甲己所在的方位,所以“甲己化土”,主土运;素天之气,经于亢、氐、卯、毕四宿。
素,白色,在五行属金,对应乙庚所在的方位,所以“乙庚化金”,主金运;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四宿。
玄,黑色,五行属水,与丙辛所在的方位相应“丙辛化水”,主水运;苍天之气,经由危、室、柳、鬼四宿之上。
苍,青色。
五行属木,对应丁壬所在的方位,因此“丁壬化木”,主木运。
“丹天之气”,为火行所属的天气,“”,为黄色,是土行所属的天气。
“素”,是白色,是金行所属的天气。
“玄”,是黑色,为水行所属的天气。
“苍天之气”,为木行所属的天气。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戊为天门,乾之位也。
己为地户,巽之位也。
戊,为天门在西北的方位;己为地户,在东南的方位。
而十干之中为什么独把戊己作为天门、地户呢?戊己,五行属土,不主时,行周四季。
戊,主三月,是阳土,己主九月,为阴土,是万物生、成的时候,也是阴阳之气消长的节点。
自奎、壁戊位开始,天门打开,阳气日渐盛;自角、轸己位开始,地户打开,阴气渐长。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天门、地户为阴阳之气出入的枢纽,也是气候流转变化的端始。
戊位为天门,己位为地户。
就方隅的卦爻来说,则天门在乾位,地户下巽位。
乾在西北之间的戊位,巽在东南之间的己位,西北之间天气不足,东南之间,地气不足,犹如屋舍,在缺口处设有门户,故天气不足的缺处称为天门,地气不足的缺处称为地户。
儿科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甘肃中医学会儿科分会甘肃省中医院儿科2012-6-9目录《内经》病机十九条与儿科临床………………………………张士卿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原睿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石宗珂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沈玉鹏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吴丽萍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樊彩娥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史正刚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50 —《内经》病机十九条与儿科临床甘肃中医学院张士卿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是病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生理功能失常而表现出来的整体性功能改变的反应。
由于病因不同,体质各异,引起的病理变化也不一样,因而就会有不同的临床症状表现出来,所以,临证时就必须根据症状表现,以推求病理机制,判断发病原因,从而把握疾病的癥结所在,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疾病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疾病的机理也是错综复杂的。
《内经》对于病机的论述散见于很多篇章,其中首先提出“病机”一词,并明确指出探求病机的重要性、分析病机的基本原则以及举例示范分析病机的方法的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余(黄帝)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歧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这段经文一开头就把病机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它强调,要想让重要的医学理论得到切实的推广,要想使疾病的治疗能收到桴鼓相应的效果,就象拔刺雪污一样容易,使一般医生的治疗技术能达到工巧神圣的地步,关键是要掌握审察疾病的机理的本领,不能违背六气变化的规律。
正如明代张介宾所说:“病机为入道之门,为跬步之法。
”一、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内经》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该论旨在讨论“五运六气”,而运气学说是讨论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所以,其文中所言病机主要是指外邪致病的机理。
运气学说气化理论探讨

运气学说气化理论探讨五运六气学说,又称运气学说,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其内容集中体现于《素问》中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七篇,习称“运气七篇'。
其内容约占《素问》全书的三分之一,足见其在《素问》及整个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药主题词表》将“五运六气”列为中医理论基础范畴之一。
方药中、许家松、高思华等都一再强调:“运气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
顾植山教授研究认为:运气学说不只是在七篇大论,也不仅仅是疾病预测的问题。
《黄帝内经》中到处都是五运六气,需要用五运六气来重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许多原理。
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首先是古代的自然科学模型,在中医学中是具体的医学理论。
抛开五运六气,阴阳五行就成为抽象的哲学概念。
天人相应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灵魂,五运六气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有了五运六气,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天人相应思想。
运气学说内容丰富,不仅包含医学内容,还有天文学,历法学以及物候学等多学科知识。
运气学说自诞生以来就备受医家关注,尤其有宋一代对其重视程度更是达到了顶峰,宋代太医局将它定为必受课程和考试科目。
金元时期其余温未消,刘完素、张元素等大医家或多或少从中吸取营养而形成自己的医学思想。
金元而下,明、清、民国是运气学说发展的低潮期,虽不乏研究者,然出新者甚微,大多依经释义而已。
此外,尚有很多反对者对运气理论持否定态度,千年以来,或存或废,仍无定论。
目前,国内对于运气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时间医学相结合,发展出中医时间医学。
诚如刘济跃等所言,阴阳五行是自然界时间和空间物理特性的高度概括,五运六气是整体统一的时间医学体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对现代时间医学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是与气象医学相结合,发展出中医气象医学。
有学者研究认为:运气学说包含着丰富的医学气象学内容,对气象学中气候、节令、大气活动、天气预报、医学气象等方面均有较深刻认识,其所论述的致病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日照、降水、风速等方面,强调大自然气化对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章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长春中医药大学优选PPT文档

(2)推算方法
根据年干的阴阳属性,仅从阳干年中推求太过 的岁运。 再根据年支定岁气,求出在泉之气。 将太过岁运与在泉之气的属性相比较,二者相 符合的,就是同天符。
例如甲戌年,岁运为土运太过,司天之气 为太阳寒水,在泉之气为太阴湿土,岁运与 在泉之气土湿同化,为同天符。 还有甲辰、庚子、庚午、壬申、壬寅,在六 十年中,有六年为同天符之年。
还有甲辰、庚子、庚午、壬申、壬寅,在六十年中,有六年为同天符之年。 另有戊午、丙子、乙酉、己丑、甲辰、己未、甲戌。 气克运为天刑,气候变化特别剧烈。 辛酉、乙丑、乙未、癸巳、癸亥年。 平气之年,气候平和,疾病很少流行。 如己卯年,岁运为土运不及,司天之气为阳明燥金,土生金,为运生气,则运盛气衰。
1、运盛气衰
运生气或者运克气者,为运盛气衰。 如己卯年,岁运为土运不及,司天之气为 阳明燥金,土生金,为运生气,则运盛气 衰。
2、气盛运衰
气生运或者气克运者,为气盛运衰。 如己亥年,岁运为土运不及,司天之气为厥 阴风木,木克土,为气克运,则气盛运衰。
3、意义
(1)根据运气的盛衰可以推算出各年运气变化 的主次 运盛气衰的年份,在分析当年变化时,以运为 主,以气为次。 气盛运衰的年份,在分析当年变化时,以气为 主,以运为次。
辛卯年
岁运为水运不及 司天之气阳明燥金
金生水,为平 气之年
辛酉、乙丑、乙未、癸巳、癸亥年。
3、意义 平气之年,气候平和,疾病很少流行。
(二)运气同化
五运和六气,在六十年的迁移变化中,除 互有生克、互有消长外,还有二十六年的同化 关系。
所谓同化,就是指岁运与岁气同类而化合的 意思。如木同风化,火同暑热化,土同湿化, 金同燥化,水同寒化。
丙寅
丙子 岁会 丙戌 天符 丙申
对运气学说的认识和临证运用经验

对运气学说的认识和临证运用经验运气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的核心。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以及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贯穿着整个中医学术思想,用归纳演绎的推理推论,丰富了中医学理论的临床思维方法。
运气学说的核心理论是气化理论,运气气化着重揭示宇宙气化与人体气化的宏观整体关系,这个关系即是“天道—气化—物候”(包括病候)的关系。
气化便是连接天道(宇宙运动)与物候(包括生物体,尤其人体生理病理)关系的枢纽。
因此只有掌握气化理论才能把握天道对物候的影响,以及物候对天候应答的规律,这就是运气学说的精髓所在,也是气化理论的重大价值。
运气学说的重要价值,还在于立足于脏腑气化与外界“六化”的气化辨证,着眼于辨清这两类矛盾相互作用的焦点,从而打开辨证论治的广阔领域。
运气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其中,运气气化理论,运气病机理论,运气辨证理论,运气论治理论是运气学说的四大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
尤其是运气七篇是一部伟大的综合巨著,除医学之外,还蕴含着天文、历法、物候、气象、灾害、哲学、医学地理学、生物学、农学等诸种学说,堪称一部大百科全书。
一、对运气学说的认识:运气学说是中医学的唯物观的逻辑辨证方法。
人与自然是一个动态着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即人与动植物,水、空气、土壤组成的生物圈中,大气对人类的影响最大。
人如果不进动植物组成的食物,还能维持三周生命,缺乏水也可能维持三天,没有空气,生命则仅能维持几分钟。
气象即是生物圈中大气的物理状态。
而大气状态的变化起源于地球的运动与太阳的辐射。
《内经》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命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人们只能须其它的变化,及时地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
运气学说着眼于自然气候的生物圈对人体的影响。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合于四时的春、夏、秋、冬的寒暑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化、收、藏,在正常情况下是有利的,但这些规律反常,超越常度,六气太过,就成为六淫,势必影响生物的生存,反而成为致病因素。
第一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大运推算法
天干化五运,每两干统一运。“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素问·五运行大论》)。凡逢甲己之年为土运,乙庚之年为金运,丙辛之年为水运,丁壬之年为木运,戊癸之年为火运。故曰:“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素问·天元纪大论》)。这种推算方法是以五年为一循环的。在五年中,每运值一年,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即土一金—)水一木一火一土。三十年为一纪,每纪每运共值六年。六十年为一周,每运共值十二年。
三、五运
五运,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统称。运者,轮转运动,循环不已之谓。故曰:“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天元纪大论》)。五运又有大运(中运)、主运、客运之分,它们的变化都是以当年纪年的天干及其阴阳属性为准则的。
(一)大运
大运又称“中运”,是主管每年全年的岁运,又称岁运。大运可以用来说明全年的气候变化,同时它又是推算客运的基础。
支配三阴三阳六气的规律是:子午少阴君火,寅申少阳相火,丑未太阴湿土,卯酉阳
明燥金,巳亥厥阴风木,辰戌太阳寒水。
(二)甲子
天干和地支配合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在医学上,主要是用干支来纪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配合,谓之甲子:故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素问·六微旨大论》)‘天干与地支的配合是天干在上,地支在卜,按干支的顺序向下排列。天干的第一位是甲,地支的第一位是子,两者配合起来便是甲子。从甲子始依次推算到癸亥,共得六十次,便称为一周或叫一个甲子:六十年后(癸亥止)又复从甲子纪年起,如此交替轮转:在六十年中,天干往复轮周六次(10干x6次=60年),地支往复轮周五次(12支X5次=60年):用以纪年,六十年就是一个周期:故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素问·天元纪大论》)。用以纪日,用纪天的十干反复六次,和纪月的十二支反复五次,排成甲子,再乘以六,便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的大概日数。“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五日法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中医各家学说一

中医各家学说一
22
重视经络作用: “治伤寒须先识经 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 气之所在”。
提出三阴三阳本质:三阴三阳即足 六经,并用足六经的循行部位、生 理特点解释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
科学认识病证关系:“因名识病, 因病识证”,首倡辨病辨证相结合。
强调脉证和参:脉证和参辨阴阳表 里,以方汇证,颇切实用。
庞 安 时 著 《 伤 寒 总 病 论 》
脉 证 分 辨 , 以 脉 为 先
韩 祗 和 著 《 伤 寒 微 旨 论 》
宋 金 深 入 研 究 阶 段
伤
中医各家学说一
18
韩祗和 北宋医家 《伤寒微旨论》 1086年著
强调脉证和参,多自拟方。 伤寒:脉为先,证为后
杂病:证为先,脉为后
因时制宜:依时令用药 立春——清明、清明——芒种 芒种——立秋
因虚受邪,留而成实 伤寒应以真气为主 对脾肾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治疗经验
中医各家学说一
28
一.论伤寒重视表里虚实——辨证纲领 “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 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 也”。 表实——麻黄汤;表虚——桂枝汤 里实——承气类;里虚——四逆、理中类
二.因虚受邪,留而成实 1. 发病为正虚,但邪气属实——主张先 去邪后议补 2.年老体弱,正虚中邪医各盛家学说—一 —去邪为先 29
40
▪ 正治法:太阳病:麻黄汤、桂枝汤 阳明病:白虎汤、承气汤 少阳病:小柴胡汤
▪ 权变法:麻桂之证因体质、禀赋因素不 同而出现的证候,如大小青龙汤、桂二 麻一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等方证。
▪ 斡旋法:太阳变证如真武汤、蓄血证。 ▪ 救逆法:坏病的治法,多由误治而成。
如大小陷胸汤、五泻心汤等。
任应秋先生编著《五运六气》

任应秋先生编著《五运六气》说明:这本书薄薄一册,由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出版,书中有部分繁体字,不才冒昧录其部分内容,并尽可能将繁体转为简体,供同好参考。
第一部分叙例五运六气是素问七篇大论的主要内容,从唐王冰著“玄珠密语”,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明熊宗立著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清医宗金鉴之运气要诀等,皆欲对素问大论有所发挥,但都没有把大论的运气理论使之成为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使人易于学习和掌握,反使人望而生畏。
因此本书以不太大的篇幅,勉强将素问的运气学说,使之自成系统,而纲举目张,一览即可概其全。
坊刻的运气书,能见到的如:运气要诀、运气(未找到该字,毂字的车换成弓)、运气掌诀、运气指掌等,均以歌诀图表为主,其意欲使人易读易懂,非不善也。
但适得其反,这些书都不容易使人读得懂。
反不如汪省之得“运气易览”,张介宾得“类经图翼”引人入胜,此无他,能多说清道理故也。
故本书以多讲明道理为主要,适当地辅以图表,一般的歌诀,鄙俚不堪,概不采用,实亦没有这个必要。
五运六气既出于素问大论,本书的阐述,则一以大论为根据,凡非大论所出,如天气生运曰顺化,天气克运曰天刑,运生天气曰小逆,运克天气曰不和等,其义固包涵于大论客主逆从之中,无须巧立名目,徒扰烦声,而无新义也。
运气南北政之说,王太仆以降,都错误地举以说五运,惟清季海安陆儋辰勘破了这个道理,是指客气所司而言,本书则一破旧例,而独取陆说以阐明之。
目前研究内经最困难的,莫如五运六气,本书为了帮助大家对素问运气学说的研究,以及提供各中医院校教授运气的参考,特别引用了较多的大论原文,略加解说。
但亦力求避免不必要的繁冗,俾阅读时轻松些。
如何运用五运六气的理论于临床,是读者最关心的问题。
而从来谈运气的书,只是把大论中所述的许多病状罗列起来,若曰某运生某病,某气遭某疾,反弃运用之大法而不言,虽明如汪省之、陆九芝之流,仍不能脱此窠臼,这于临床是毫无用处的。
本书则反此而行,各运各气所主之疾,置而不言,非不欲言也,大论全文具载,又胡可胜言?独以藏气法时论为典范,从运用的原则大法阐述,只要掌握了原则大法,变化万千的疾病,都在我心胸了。
2016(丙申)下半年:厥阴风木在泉

2016(丙申)下半年:厥阴风木在泉李俊龙;李燕【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04【总页数】4页(P500-502,522)【关键词】丙申;运气;厥阴风木;2016【作者】李俊龙;李燕【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6运气理论中有主气、客气之论,主气又名地气,始于春木,终于冬水,居恒不变;客气又名天气,按照五运行的规律,从阴阳先后次序排定六步,即司天之气、在泉之气、上下左右四间气。
客气与五运中的主运、客运一样,是运气理论的另一类章法,显示“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理论。
客气的动静,加在主气的时段之内,“上下相遘,寒暑相临”,变化顺逆,便由斯见了。
翻开任应秋老师《运气学说》书后所附“六十年运气交司表”,在丙申年列为:“四气的主气太阴湿土,客气阳明燥金;五气的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阳寒水;六气的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厥阴风木”。
按照“主胜逆,客胜从”的规律,丙申年四至六气的客主加临均是相生关系极为顺遂,也就是丙申年的气候偏向性均以主气为主,而在3个时段内仅有客气的短暂影响。
2016年下半年北京的气候变化情况是否如此,只有靠“神明为之纪”来回顾。
“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其病满身重。
”四气这个时段,从阳历7月下旬的大暑日到9月下旬的秋分日,历经立秋、处暑、白露、秋分4个节气,8月中秋节是在9月15日。
2016年的四气是从炎夏酷暑缓慢地过渡到秋天。
住在北京的人们度过了一个漫漫的长夏,北京市气象台认定9月18日为入秋日,只比秋分日早5 d,与常年入秋日相比,却迟到了9 d。
就是说四气里有55 d是日均温超过22℃的夏季。
“七下八上”进入了北京最热的主汛期,7月20日大雨之后的闷热挥汗让人们记忆犹新,时当有闰二伏的二伏天气,人们处在持续湿热的闷蒸之中,动则汗流浃背,屋中必开空调,全市用电屡破记录。
从古气象学浅谈运气学说及医学气象学的思想

从古气象学浅谈运气学说及医学气象学的思想
贺子瑶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1(26)9
【摘要】运气学是中国古代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生物体,尤其是对人体生理、发病等影响的学说.以自然界气候变化,以及生物体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作为基础,把自然界气候现象和生物生命现象统一起来,把自然界气候变化和人体发病规律统一起来,从宇宙间的节律上来探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的影响. 气象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运气学基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在古气象学背景下全面构建了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的系统医学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气象学思想.突出表现在:其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活动与气象变化密切相关,具有与四时气候相适应的变化规律;其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受气象变化的影响;其三,疾病防治着重强调“因时制宜”的基本原则.【总页数】3页(P1755-1757)
【作者】贺子瑶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榆林7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05年《工程索引》(EI)年刊第一至第五册收录的济宁医学院、南京气象学院5校的35行以上论文值得注意
2.从古气象学探讨《内经》运气学中的气象医学思想
3.再论璀粲的中国古气象学
4.运气学说在生物气象学中的分析应用初探
5.祖国医学与医学气象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