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药》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鲁迅小说《药》的艺术分析

鲁迅小说《药》的艺术分析

074文学·艺术《名家名作》·评论黄丽果鲁迅的小说是新文学的代表,其小说内容博大精深,视角独特且内涵丰富,构思巧妙,艺术造诣颇深。

《药》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各级院校语文教科书中均有收录,整篇小说围绕“药”展开,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主题,也是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是所有故事情节的线索,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不同人物的具体心理和性格,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融为一体,让读者在“药”的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激发更多有识之士能够积极探索什么才是医治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良药”。

一、复调结构:“两条线索+两个主题”提升故事感染力《药》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华家”和“夏家”的悲剧故事,华家孩子因生重病医治无效而去世,夏家孩子参加革命英勇牺牲,原本毫无关系的“两个孩子”却因“人血”与“馒头”而联系在一起。

整个故事情节上采用了“明暗双线”的形式展开,“明线”是“华家”的华老栓给自己生病的儿子买“特效药”治病,“暗线”是指“夏家”孩子夏瑜参加革命英勇牺牲的经历。

一明一暗的线索分布分别引出了不同的故事情节,独立贯穿于整篇小说的始终,又随着不同场景的变化实现相互交叉、和谐相处,巧妙应用“一个人血馒头”将两条并行的故事线索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两个不同主题。

第一个主题:揭示出以“华家”为典型代表的、被黑暗封建社会所麻木的愚昧的劳苦大众,他们的思想里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毫无觉悟的封建迷信思想;第二个主题:表达出以“夏家”孩子夏瑜为代表的新时代革命者们崇高的革命精神,但由于革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注定会成为失败的探索。

“两条线索+两个主题”的复调结构布局都涵盖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道理:从正面的角度来看,表达了小说作者对“华家”为代表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严肃批判”的双重态度;从反面的角度来看,作者通过这样的布局也传递出了急需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向“夏家”孩子夏瑜等新时代的革命者们学习,但又不能完全脱离劳苦大众而孤身革命。

论鲁迅小说——《药》论文

论鲁迅小说——《药》论文

论鲁迅小说——《药》论文摘要鲁迅小说《药》以辛亥革命的中国为历史背景,通过人血馒头的故事,描写了群众的愚昧以及革命者的悲哀。

《药》在短短的篇幅内通过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贯穿了买药、吃药、议药、上坟等四个场面,不仅刻画出了华老栓、康大叔等一群病态的人物,也从侧面描写出了夏瑜这位革命者的形象。

而之所以有如此令人惊叹的效果,是和作者的构思以及对环境、人物的描写是分不开的。

本文通过对《药》进行解读,并深刻揭示了《药》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药,构思,象征意义目录摘要 (1)一、《药》的主题思想 (3)(一)《药》的思想内容 (3)(二)《药》的主题意义 (3)二、《药》的构思 (4)三、《药》的艺术特色探析 (5)(一)对环境的描写 (5)(二)人物对话艺术以及人物形象解读 (5)四、由《药》引发的思考 (6)(一)对《药》进行解读 (6)(二)浅谈《药》的象征意义 (6)参考文献 (7)论鲁迅小说——《药》一、《药》的主题思想(一)《药》的思想内容鲁迅于1919年4月完成小说《药》,这部小说也成为了现代作品的典范。

《药》主要描写群众的愚昧以及革命者的悲哀,这也是鲁迅当初在创作这部小说的主旨。

《药》以辛亥革命的中国为历史背景,通过人血馒头的故事,一方面歌颂了夏瑜的坚强不屈以及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揭示了当时群众由于长期受封建阶级统治下而表现出的愚昧无知。

鲁迅写《药》的立足点一方面是为了唤醒群众,使人民大众从愚昧与落后中走出来,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与脱离群众的缺点。

《药》的主题思想一般主要归纳为“群众的愚昧以及革命者的悲哀”,当然鲁迅想要表现的“愚昧”以及“悲哀”并不仅仅是这些,如果从更广泛以及更深层的角度去分析的话,应该是“希望”与“绝望”两个问题的相互纠结以及相互渗透。

因此,在《药》的结尾之处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希望,夏瑜坟上的“花环”也向人们说明着: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终有一天,愚昧无知的群众将被唤醒,旧制度也会被推翻。

鲁迅《药》思想赏析

鲁迅《药》思想赏析

鲁迅《药》思想赏析鲁迅的小说《药》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的作品,通过对汉族医生与少数民族患者之间的冲突与交流,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对《药》中的主要思想进行赏析。

首先,该小说强调了民族与种族之间的差异。

在《药》中,鲁迅通过汉族医生捏造患者种族身份的谎言,并将其作为治疗手段,展示了对待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偏见。

这种对差异的揭示,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种族观念,并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

其次,小说呈现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冲突。

在故事中,汉族医生的现代医学知识与少数民族患者的传统疗法产生了冲突。

这种冲突表明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立,鲁迅借此揭示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

最后,小说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医生的道德责任。

汉族医生在面对少数民族患者的疾病和痛苦时,既感到同情和责任,又面临自身利益和道德选择的困境。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使读者思考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并引发对于社会道德观念的反思。

总之,《药》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小说作品,通过对汉族医生与少数民族患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的揭示,赋予了读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一方面告诫人们要摒弃种族偏见和歧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对现代医学、传统医学以及人性与道德的思考。

鲁迅《药》思想赏析鲁迅的小说《药》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的作品,通过对汉族医生与少数民族患者之间的冲突与交流,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对《药》中的主要思想进行赏析。

首先,该小说强调了民族与种族之间的差异。

在《药》中,鲁迅通过汉族医生捏造患者种族身份的谎言,并将其作为治疗手段,展示了对待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偏见。

这种对差异的揭示,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种族观念,并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

其次,小说呈现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冲突。

在故事中,汉族医生的现代医学知识与少数民族患者的传统疗法产生了冲突。

这种冲突表明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立,鲁迅借此揭示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

奇异语言铸就的独特艺术效果——《药》的语言特色赏析

奇异语言铸就的独特艺术效果——《药》的语言特色赏析

奇异语言铸就的独特艺术效果——《药》的语言特色赏析我读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独特的语言。

他笔下的文字,不似散文诗般跳跃,不似戏剧性那么激烈,而更像涓涓流水,清新柔和,于无声处显现其力量。

这样的语言却蕴含着巨大的艺术魅力,在叙述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在描写中渲染故事的气氛,更使人物形象鲜明。

人物语言也奇异,“说老栓买‘人血馒头’的时候,手颤得厉害”,如“啪”的一声脆响,使心都跟着震动起来了,令人不禁为之捏一把汗;他说:“我回家后,自然要挨骂,说我连人血馒头都不怕,还怕什么?”如“现在却连骂也怕了。

但骂过之后,要吃‘人血馒头’”又令人想笑,有种荒诞可笑之感。

语言简单、朴实、活泼,能在平淡的场景中显出幽默感,更令人折服。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特色。

从选材上来看,本文讲述了人血馒头的由来以及所表现出的巨大的社会反响,两部分内容在标题中已经得到暗示,并且这两部分之间又具有某种逻辑联系。

最后,借夏瑜的死,对照曹操前后不同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这个黑暗的社会强烈不满的愤懑情绪。

结构上环环相扣,丝丝入扣。

同时又保持了叙事的完整性,使行文一气呵成,体现了高超的构思技巧。

文章一开始就设置悬念,使人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委。

但同时也暗示了文章主题。

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作者善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既细腻地刻画了一个个人物,又真切地抒发了作者的爱憎。

如“极嫩的豆苗,一星儿也不敢少”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敌人的残忍;比喻也非常恰当,“出门就撞见一个女人,穿一件青布棉袄,盘着两腿,低着头,像害了病”写出了敌人身体虚弱,不堪一击;最后“赤裸裸的馒头”,又带有明显的夸张手法。

这些比喻让人觉得既新鲜又贴切。

在这样一个充满了矛盾与冲突、紧张与恐怖的故事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揭露敌人的罪恶,而是从侧面进行反映。

通过细节的描写,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感情。

《药》这篇文章语言具有幽默风趣、浅显易懂的特点,也表现了鲁迅先生冷静观察、睿智理性的一面,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药》艺术特色分析

《药》艺术特色分析

《药》艺术特色分析一、引言艺术作品作为一种表达手段,经常通过形式和内容来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

电影《药》作为一部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作品,深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从剧情、表演、摄影以及音乐等方面,对《药》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二、剧情《药》的剧情紧凑而引人入胜,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情节安排展现了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

故事以一名患有绝症的女孩为主线,通过她与家人、朋友以及医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反映了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医学伦理等多个主题。

剧情紧凑而扣人心弦,观众很容易被卷入其中,对剧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产生情感共鸣。

三、表演影片中演员们的表演精湛,展现出了各种复杂的情绪和内心挣扎。

女主角凭借出色的表演技巧塑造了一个富有个性和韧性的角色,观众能够感受到她身体和内心的痛苦,也看到了她的勇气和坚持。

其他演员们也同样出色地诠释了各自角色的特点和情感,他们的表演为影片增添了强烈的视听张力。

四、摄影《药》的摄影手法独特而精湛,通过光影和画面构图的巧妙运用,为观众营造出了独特的观影体验。

整部影片以冷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氛围。

此外,导演还运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近景镜头,突出了主人公的表情和细节,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变化。

五、音乐音乐是《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温暖、深情地衬托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

音乐旋律悠扬,富有感染力,通过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将观众带入了不同的情感层次。

在影片的高潮和转折点,音乐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了戏剧张力,使观众更加投入情节的发展。

六、总结通过对《药》的艺术特色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在剧情、表演、摄影以及音乐等方面都具有独特而精彩的表现。

它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无论是剧情的紧张和扣人心弦,演员们出色的表演,还是独特的摄影手法和音乐的烘托,都让人过目难忘。

《药》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一部值得观看和品味的佳作。

赏析鲁迅作品《药》

赏析鲁迅作品《药》

赏析鲁迅作品《药》鲁迅的《药》是一部深具影响力的中篇小说,它以锐利的笔触、深入的社会洞察和丰富的人性描绘,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复杂面貌。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主题分析、人物塑造、写作手法和读者反应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赏析。

一、背景介绍《药》发表于1919年4月,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1907年辛亥革命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者夏瑜、小栓和华老栓一家的故事,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思想的冲突和民众的麻木。

二、主题分析《药》的主题深刻而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揭示社会现实:小说通过华老栓一家的遭遇,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贫困和疾病的问题,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无奈和麻木。

2.反思革命:夏瑜作为革命者的形象,虽然怀抱理想,但未能唤醒民众,最终献出生命。

这使得鲁迅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揭示了革命者与民众之间的隔阂。

3.人性的复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既有善良、纯朴的一面,也有自私、软弱的一面。

这使得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人物塑造1.华老栓:这是一个典型的旧式中国人形象,勤劳、善良,但因为贫穷而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儿子小栓。

他对新思想持怀疑态度,对革命持观望态度。

2.夏瑜:作为革命者的代表,夏瑜充满理想和热情,但他的理想不为周围人所理解,甚至被嘲讽和打击。

他的孤独和无奈,反映了革命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鸿沟。

3.小栓:他是华老栓的儿子,因为得了肺病而备受折磨。

他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命运,他们无力反抗命运,只能忍受苦难。

四、写作手法1.象征手法:小说中的“药”具有象征意义,它既是小栓治病的良药,也是治疗中国社会疾病的良药。

而这个“药”最终未能救活小栓,也暗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沉疴难治。

2.讽刺手法: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尖锐的讽刺,如华老栓被描述为用血汗钱买来“人血馒头”,这一情节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荒诞和扭曲。

3.心理描写:鲁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深入挖掘,展示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课外阅读】谈小说《药》色彩词的运用

【课外阅读】谈小说《药》色彩词的运用

【课外阅读】谈小说《药》色彩词的运用【课外阅读】谈小说《药》色彩词的运用鲁迅先生对绘画艺术极有研究,他深厚精湛的美术修养使他在文学创作中非常善于传神地运用色彩词,他的小说《药》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药》中有色彩词三十多处,用来描写场景,渲染气氛,显示了沉郁幽深的风格;用来刻画人物,写真传神,表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用来对小说的文眼--人血馒头着意点染,发人深省,深化了主题。

这很多成功的技法,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借鉴。

一、描写场景,渲染气氛,显示风格小说《药》主要"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风格沉郁幽深。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品的用色很有关系。

我们现在从小说首尾两段场景描写的用色来分析一下。

第一段写华老栓买药和夏瑜被杀,场景是由茶馆到刑场。

那秋夜"乌蓝的天"、茶馆里"青白的光"、"黑沉沉的"街、"灰白的路"、兵丁"衣服前后一个大白圆圈"和"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浑身黑色"的刽子手等,都渲染了"秋晨行刑图"萧瑟阴冷的气氛。

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华老栓却满怀希望到刑场去买蘸满了革命者夏瑜鲜血的馒头,作为给儿子华小栓治痨病的药,他"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这些固然是华老栓的视觉变化,更是他的心理活动,他幻想人血馒头能治好儿子的病,内心充满了希望。

一阵骚乱之后,他得到了"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的"鲜红的馒头",就"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他"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这时"太阳出来了,在他的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

鲁迅《药》意义赏析

鲁迅《药》意义赏析

鲁迅《药》意义赏析
《药》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一篇散文,它被认为是鲁迅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对一个病人服用了一颗药丸后的转变和对周围人的感受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个人的无助。

作者在文中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描述了这位病人服药后发生的变化。

本文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没有涉及个人情感。

通过冷静的描写,鲁迅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本文通过对周围人的反应和观察,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病人倍感无助,无助的情感贯穿始终。

同样,周围的人们对病人的变化也表现出冷漠与淡漠。

这种描绘给人以思考,使人们反思当代社会的冷漠和人与人之间的缺乏关心和理解。

通过这篇文章,鲁迅还反思了现代药物对人的影响。

药物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却也可能带来其他问题。

本文中的病人在服用药物后变得固执、冷漠、肆意破坏。

这一点可以被视为鲁迅对于现代科技和药物对人性影响的一种警示。

总而言之,《药》这篇散文通过对一个病人服用药物后的变化以及周围人的反应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同时,它也反思了现代科技和药物对人性的影响。

这篇散文因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为读者所推崇和赞赏。

从《药》看鲁迅小说的修辞艺术

从《药》看鲁迅小说的修辞艺术

从《药》看鲁迅小说的修辞艺术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是著名的语言大师。

他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刻画人物。

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药》中所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以此来展示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

生动的比喻鲁迅先生善于运用比喻来描写人物。

他的比喻非常具有独创性,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特别生动、鲜活。

《药》一文一共使用了16处比喻,有的比喻非常奇巧、贴切。

例如:1.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用仿佛被无形的手向上提着颈子的鸭,来比喻踮着脚伸着头在刑场周围闲看斩首的人们,真切地反映了他们的愚昧而又可怜的一面。

2.“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剌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把刽子手康大叔的眼光比作两把刀,这和他的身份、他的凶相,再恰切不过了。

然后接着这个比喻,说“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这个比喻结合夸张,把刽子手康大叔的凶狠、残暴写绝了。

3.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贴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写小栓瘦骨嶙峋,用了一个非常贴切形象的比喻: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小栓病情的严重程度。

二、恰当地运用反复1.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那屋子里,正在铣系窸窸簌簌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

……(小栓)便禁不住心跳起来,按着胸膛,又是一阵咳嗽。

这康大叔却没有察觉,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小栓慢慢地从小屋子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地咳嗽。

店里的坐客,便又出现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

文中反复写到了小栓“咳嗽”,他吃药前咳嗽,吃了药以后还是咳嗽,而且咳得愈加厉害。

从开始的“一阵咳嗽”“一通咳嗽”“又是一阵咳嗽”到“合伙咳嗽”,到“不住地咳嗽”,再到“拼命咳嗽”,一次比一次厉害,一步紧逼一步。

《药》艺术特色6

《药》艺术特色6

《药》的艺术特色《药》一文以时间为轴,记叙了老栓为儿子小栓买用革命者献血做的“人血馒头”治病,但是小栓却最终死亡的故事。

批判了民众的愚昧无知同时也展现了革命者不被理解的悲哀。

文中巧妙的叙述结构,隐喻手法的运用及明暗两线穿插的使用都对这一文章主题的揭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文中简明生动的语言更是令文章增色不少。

作者将《药》分为四个场景,以明线,小栓治病和暗线,“血馒头”串起文章结构深刻揭示了文章主题。

作为文章开篇的“买药”,作者巧妙的运用对老栓一家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出老栓家贫寒的家境,“油腻的灯盏”和“两间屋子”的茶馆,这些事物无一不体现出老栓一家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的贫苦和艰辛,而后文对小栓的病的描写更是交待了出他们的生活状态。

然而正是在这样贫寒交迫的情况下,老栓又偏偏拿出“一包洋钱”在这样漆黑的晚上去“买药”,足可见“药’特殊性,作者在开篇通过一系列的疑问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为后文”药“的出场做铺垫,而对此处作者的设置是非常具有戏剧性的。

作为救人治病的“药”却是被“一个浑身黑色的人”撮着的“一个鲜红的馒头”。

至此文章的暗线已经浮出水面,而其与“药”之间的关系更是发人深省。

作为为小栓治病的“药”竟然是“血馒头”却没有人感觉有一丝一毫的不正常,体现出了民众的愚昧无知,而康大叔一系列粗鲁的动作更是体现出他的冷漠粗暴“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更是体现出他的冷漠粗暴。

通过对第一部分“买药”的记叙,作者展现出“病态社会“下的民众,更是交代出事情的起因,引出文章线索。

而在接下来的“吃药“场景中,作者又将目光投回到了茶馆,做为吃药的人的小栓第一次出场,作者通过对小栓细致的外貌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小栓病情的严重性,也从侧面渲染出”药“对于老栓一家的重要性。

而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鲁迅更是对老栓和华大妈的一系列动作和语言进行细致刻画,展现出他们激动的心情。

赏析鲁迅作品《药》

赏析鲁迅作品《药》

赏析鲁迅作品《药》:一、鲁迅在《药》中给我们描写了两个悲剧,一个是华小栓之死,另一个是革命者夏瑜之死。

鲁迅在描写时采用了双线结构,以两条线索来展开。

一条是明线华老栓为了治儿子的痨病,听信侩子手康大叔的话,买人血馒头来为小栓治病,但服后无效后死亡。

一条是暗线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为了解救苦难的百姓,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可以看到最讽刺地方莫过于华老栓买的人血馒头就是蘸的夏瑜的血,夏瑜是为无数人的未来和幸福牺牲的,最终却被为之付出生命的人,吞噬了自己的鲜血。

这是极其让人感到悲凉的事实。

夏瑜作为革命的先行者,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勇敢,当他身陷牢狱时,并没有因此气馁,还积极的劝牢头造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乐观与坚强。

在狱中他敢于宣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的”。

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

在小说中夏瑜的形象是正面的,鲁迅对他的精神进行了高度的赞扬,但他的努力与付出又有什么用呢?在茶馆里无聊的看客们只认为夏瑜的行为是在“作秀”,对他因宣传革命道理挨了打,不仅不同情,反尔还幸灾乐祸。

当夏瑜要被杀时,又有多少人想他快点死呢?这些人像恶兽般窥视着夏瑜的鲜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革命者和被拯救者之间存在很严重的隔膜。

对于革命者来说,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为何而牺牲,不能不得不说这是极其具有悲剧性的。

华老栓为代表的这些人,他们一面是受害者,另一面又充当了“吃人”者,华老栓听信迷信。

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病,病不但没治好也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华老栓一家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

但另方面华老栓又充当了这些侩子手的帮凶,间接的也吃了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华老栓为代表的这些人们的迷信、麻木不仁。

夏瑜的死并没有在群众中引起强的反响,也没有惊醒这些麻木不仁的群众,鲁迅用这两个悲剧告诉我们,只有唤醒群众,当群众能解除他们的奴性思想自觉的支持革命时,革命才可能取得胜利。

二、传统评论小说《药》中几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其结论是建立在阶级论的基础上,大多将康大叔与小说第一部分中的“黑衣人”混为一谈。

《药》的艺术手法

《药》的艺术手法

《药》的艺术手法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奇特而又辉煌的成就,其中有不少为人们所熟知的篇目,《药》就是其中之一。

鲁迅先生的小说大多是以平凡人写平凡事,却又可以在一系列的平凡中呈现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平凡即复杂的现状,也包括当时人们“非常”的精神状况。

纵观他的多篇文章,艺术手法的运用丰富而独特,敢于创新,相对于传统突破极大,非常值得拿出来探讨一番。

鉴于个人对《药》的偏爱,在此只能略表自己的一些小小看法。

《药》是一篇极具讽刺意味的文章,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的买去治病的故事,真实地显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悲剧性。

先总的来说,《药》的艺术特色大致包含三个特点:一.语言生动形象有特色,讽刺意味浓烈;二.写实与象征手法的相互结合;三.人物鲜活,具有典型意义。

这篇文章中多次运用了生动特别的比喻,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当华老栓达到刑场时看到的情况。

“一堆人的后背,颈性项都伸得很长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此处的比喻相当形象地把一个个观看死刑的看客当时伸长脖子想要一探被杀场面的动作描写得栩栩如生,可谓犀利。

同时鲁迅先生在此掺入了大份额的讽刺却又可以不失幽默,使读者忍俊不禁,可是在这会心一笑后又开始陷入漫长的沉思。

当然,还有一处亦是写得相当的妙,是在文章的末尾对西关外丛冢的描写,鲁迅先生称其“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这一比喻,我个人认为用在此处谓为甚妙,既可以与小说中得线索“人血馒头”相呼应,起到有效的讽刺效果,又深深地触发着人们的心灵,不仅仅是为华小栓的惨死而哀叹,更是为革命者夏瑜的冤死而义愤填膺。

这在整体上又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进行改革的艰巨性和唤醒民众的不易性。

再者,文章中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上也是运用得炉火纯青。

当华老栓带着“人血馒头”回家的时候,这条路上“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现出一条大道。

”这里鲁迅先生以阳光照射,亮出大地的景象,一是描写了故事发生的坏境,二就是写实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鲁迅《药》独特而深刻的艺术构思

鲁迅《药》独特而深刻的艺术构思

鲁迅《药》独特而深刻的艺术构思关键词:《药》构思暗线独特深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创作于“五四运动”前夕,小说以“光复会的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其心被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来,炒食净尽”(鲁迅《范爱农》)以及革命者秋瑾被杀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量,令人深思。

小说《药》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贯穿着买药、吃药、议药(包括议夏瑜)、上坟这四个场面,刻画了华老栓等一群病态的人物,勾画出一个病态的小社会;同时,也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刻画了夏瑜这个革命者的形象。

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主题开掘之深及反映社会生活之广,令人惊叹。

显然,这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是与其深刻而独特的构思分不开的。

本文将通过假设对比,对《药》独特而深刻的构思作点浅显的剖析。

假设《药》只写四个人,即华老栓一家三口加上卖人血馒头的“浑身黑色的人”,只围绕他们四人安排一条明线:买药——吃药——华大妈上坟,只写这条线索下的三个场面:《药》的第一节,华老栓找“浑身黑色的人”买人血馒头——第二节,华老栓、华大妈哄小栓吃人血馒头——第四节,华大妈独自给小栓上坟。

这样假设的构思,省去了原文写夏瑜的一条暗线,也省去了原文的第三节和第四节中夏四奶奶上坟这些内容。

按这样假设的构思来写,可不可以呢应该肯定的是:按假设的构思来写,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刻画出了华老栓、华大妈的朴实愚昧的性格特征。

他们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的不幸遭遇,也能引起读者的同情与思考。

这样的故事,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然而,《药》与假设的构思相比却更具有深刻性和独特性——其构思的深刻与独特表现在:在上述假设构思这条明线的统领下,增加了“议药(包括议夏瑜)”和夏四奶奶上坟这两个场面。

这样,其主题开掘之深与反映社会生活之广,与假设构思的深与广相比,就更胜一筹。

首先,有了“议药(包括议夏瑜)”和夏四奶奶上坟这两个场面,就给《药》增加了一条写夏瑜的暗线:夏瑜因反清而坐牢,在牢里还劝牢头造反,后来被杀头,鲜血被刽子手康大叔卖钱,死后还遭茶客们诽谤、辱骂。

《药》语言特色人物

《药》语言特色人物

《药》语言特色人物特点
《药》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以“药”为线索,通过叙述华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的故事,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冷漠与人们的愚昧无知。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运用了独特的语言特色和人物特点,将主题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首先,鲁迅的语言特色在《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有力,常常通过简短的语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本质。

例如,在描写华老栓买药时,鲁迅写道:“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便站起身,跨出门槛,预备出门。

”这句话简洁地描绘了华老栓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同时也暗示了他的愚昧无知。

其次,鲁迅在《药》中的人物特点也非常鲜明。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例如,华老栓是一个老实善良的人,他为了治儿子的病而甘愿付出一切。

而小栓则是一个软弱无力的年轻人,他对父母的期望和社会的冷漠感到无奈和绝望。

此外,茶客们也是鲁迅笔下的人物特点之一,他们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对小栓的病不以为意,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命运。

最后,鲁迅通过《药》这篇文章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们的愚昧无知。

他通过“药”这一主题,巧妙地运用语言特色和人物特点,将主题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在感受故事情节的同时,深刻地反思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综上所述,《药》这篇文章在语言特色和人物特点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有力的人物形象,将主题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在感受故事情节的同时,深刻地反思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因此,《药》不仅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更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化遗产。

《药》鲁迅 叙事策略

《药》鲁迅 叙事策略

《药》鲁迅叙事策略
《药》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一个药物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虚伪。

在叙事策略上,鲁迅运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手法:
1. 真实而生动的描写:鲁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写了人物的外貌和行为举止,如老人的疯狂、女人的苍白和孩子的天真可爱,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2. 巧妙的叙述角度:鲁迅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不带情绪色彩地描述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使读者能够客观地观察和思考。

3. 对比的手法:鲁迅通过对比来烘托出主人公的丑恶和社会的虚伪。

他将主人公的自私和对权力的追逐与老人的慈爱和孩子的天真相对照,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性的冷酷和社会的黑暗。

4. 隐喻和象征的运用:鲁迅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隐喻和象征手法,如将药物比喻为社会的毒草、主人公的丑恶心态隐喻为“血洗一空”等,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

通过以上叙事策略的运用,鲁迅成功地将一个平凡的药物故事转化为一篇寓言式的文学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并向读者发出思考与警示。

鲁迅《药》风格赏析

鲁迅《药》风格赏析

鲁迅《药》风格赏析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
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展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深思。

其中,《药》是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说。

本文将对《药》的风
格进行赏析。

首先,鲁迅在《药》中采用了幽默的文风。

通过描写主人公杨
树庙的一系列悲惨遭遇,鲁迅以一种夸张而荒谬的方式传达了社会
的不公和无奈。

例如,杨树庙被迫卖掉所有财产去买药,结果发现
买来的药竟然是不值一文的树叶,这种讽刺的情节让人忍俊不禁。

鲁迅运用幽默的手法,既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又更加深刻地刻画
了人物形象。

其次,鲁迅在《药》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杨树庙
的面貌和身体状况的夸张描写,鲁迅强调了他所处的困境和痛苦。

比如,鲁迅形容杨树庙长相丑陋,瘦得像个枯木,这种夸张形象的
营造,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对杨树庙境遇的同情和共鸣。

夸张手法的
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最后,鲁迅在《药》中运用了隐喻的手法。

通过药的象征意义,鲁迅揭示了社会扭曲的价值观和人性的弱点。

药在故事中代表了欺
骗和无助,杨树庙固执地相信药的作用,结果导致自己的悲剧。


个隐喻意味深长,使作品更富有思考性和警示性。

综上所述,鲁迅在《药》中通过幽默的文风、夸张的修辞手法
和隐喻的运用,成功地塑造了生动活泼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的黑暗
和人性的脆弱。

这种风格赋予了作品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给读
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谈鲁迅小说《药》的艺术特色

谈鲁迅小说《药》的艺术特色
革命者夏瑜的死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只是给无知的看客鉴赏了一次杀人的盛举给贪婪的刽子手提供了一次诈骗的机会给愚昧的群众带来一剂假药给无聊的茶客增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给自己的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
第 1 5卷 第 3期 2 0 1 3年 3月
天津职 业 院校 联合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s
No. 3 V01 .1 5
M a r .2 01 3
谈鲁迅 小说 《 药》 的艺术特 色
杨 波
( 天 津铁 道职 业技 术 学院 , 天津 3 0 0 2 4 0 )
摘 要: 鲁 迅 先 生 的 小说 《 药》 , 是 一篇 思 想 性 和 艺术 性 兼 备 的优 秀 作 品 。文 章 从 独 特 新 颖 的情 节 、 深刻的主题 、
迅 曾陷入长期的沉思 。那时 , 鲁迅先 生有感 于辛亥革命 后袁世 凯称帝 、 张勋 复辟 、 军 阀混 战的 中国社 会现
实, 想 到先烈( 徐锡麟 、 秋瑾) 的牺 牲 , 为 寻求 救 国 救 民 的真 理 , 便 以“ 药” 为 题 写 了 这篇 在 文 学 史 上 被 称 为 探
索小说 的作品 。
生 动 的人 物 形 象 、 典 型 的 环 境 几 个 方 面 探 讨 了《 药》 这 篇 小说 的 艺 术 特 色 。
关键词 : 小说 ; 药; 艺 术特 色
中图分类号 : I 2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5 8 2 X( 2 0 1 3 ) 0 3 —0 0 5 4 —0 3
来一 帮“ 看客” ; 甚至死后鲜血被吃 ; 就 连母 亲 来 上 坟 还 感 到 “ 羞愧 ” 。革命者 是何 等的孤 独 、 寂寞 、 冷清; 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药》的艺术特色 2011.9.14
《药》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前夕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整篇小说主要写的是华老栓用自己的血汗钱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一系列故事,十分成功地塑造了许多社会典型代表人物,例如:华老栓、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夏瑜等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间接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并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深刻地指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当时民众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从而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聚集群众的力量,革命才能真正取得胜利,中国才能真正得救。

一篇小说要想具有如此巨大的心灵震撼力与社会影响力,也就说明了它并不是这几千个文字的简单拼凑,而是十分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艺术技巧,才使得文章变得如此深刻。

小说《药》十分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但又不是完全照搬,这就能给人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审美感觉。

这样,也就达到了艺术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互相渗透、互相侵染的近乎完美的效果。

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了艺术的形象性特点。

所谓艺术形象就是艺术创造者在与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内在审美信息与精神意向,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传达出来,从而使人通过直觉即能领悟的感性存在形态。

作者生活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每天都在接触具有不同特点的社会人物,他们或多或少都触动了作者的心灵,让他出现了一种欲望,让他感觉到他的一份责任感,应该及时地去塑造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写一些什么东西来唤醒那些在生活中麻木不仁,苟且偷生的人们。

艺术形象自身也有三个特点,小说中也均有所体现。

从华大妈说的话开始,小说中就断断续续地出现了许多人物的话语,有华老栓的、有驼背五少爷的、有花白胡子的、有康大叔的等等。

还有多处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这些描写都是具体可感而富有其小说特色,都让我们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有所了解。

例如:花胡子是茶馆中的常客,年岁已高却不作老态,喜欢说笑、讲吉祥花儿,喜欢奉承、讨好别人,热衷于打听新鲜事儿,具有猎奇的心理会使他不惜降低自己的尊严。

正是这种猥猥琐琐的生存状态造就了他这种不求富贵显达、但求苟且偷安以社会逸闻填补残剩余生的闲极无聊的人。

小说是以当时的社会为背景,但是,作者又不是依样画葫芦地照抄现实生活就了事,而是通过选取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并且是具体可感的人物,再经过高度浓缩,浓缩生活,浓缩作者的感情,以达到具体可感形与高度概括性的统一。

这样选出来的人物,更集中、更典型、更带有普遍意义,更能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最能激动人心;这样写出来的小说,反映了生活,又对生活有所取舍、有所提炼、有所加工。

这也是使这个小说长久以来还是具有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小说饱含感情而具有精神感染力,不仅仅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同时,还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社会背景,当时环境下人们那种麻木的心理,不禁会让我们深刻反思一下,怎样才能拯救那个时期的人们,怎样才能拯救我们这个亲爱的祖国?
除了艺术的形象性外,小说中也体现了作者的理性认识。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的双眼并没有被它所蒙蔽,他用十分理性的头脑分析了当时的人与社会,选择了最具直接最具影响力的方法,用最犀利的话语,唤醒了麻木的中国人民。

这直接的是形象的,但在深层的又是理性的,也就表明了审美意识情感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小说中形象特征十分明显,这也是由艺术的情感性特征决定的。

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品,能让购买者在使用后,在精神上有了深刻的震撼,并不断延伸开去,影响越来越远,越来越深刻。

作者在通过对人血馍头的一系列描写中,明写华老栓买药,华小栓吃药,茶客的谈药以及华大妈和夏四奶上坟,而暗写革命者夏瑜被捕、英勇斗争、壮烈牺牲的过程以及大革命失败后的寂寞和悲凉,把明暗两条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华大妈和夏四奶同时上坟一段的描写,使这两条线最终归到了一处,用夏瑜和华小栓的死,沉痛地告诉人们,封建统治的血腥镇压当然可怕,然而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更可怕,夏瑜的死可悲,华小栓的死所以更可悲,从而提醒人民明刀子要防,暗刀子更要防。

一个人抒发一定的情感,也表明了,他对这个事物有一定的认识。

作者生活在当时,自然对当时的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所了解,有所认识,所以才有了这么强烈的情感,他重视深入生活,认识社会,面对现实,勇于吸收,善于创造,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之道。

这样具有了直接的审美感情的抒发和间接的理智认识,并且,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潜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药》写于二十世纪初,发表至今已五十多年了,虽然作品中所揭露的那个旧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药》将形象性与理性的统一,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统一,使得它的文学艺术价值却仍然不减分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