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浪潮,指的是时代的大潮。
而浪潮之巅,顾名思义就是指站在时代潮流的巅峰,引领时代潮流,扛起发展大旗。
而本书就是在介绍各大处在浪潮之巅的IT公司的历史及发展。
书中有句话说得好:“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
一旦处在了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这句话,从整本书我悟出了以下几个道理。
第一、看准浪潮,顺势而上。
任何一个这种行业巨头公司的兴起必然需要有好的机遇。
纵观这些公司发展的历史,它们绝不是靠运气发展起来,而是真正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屹立于浪潮之巅。
微软公司开发的微软系统正是抓住了互联网兴起的机遇而一举成名。
第二、不断革新,引领浪潮。
创新在所有公司都至关重要,尤其在IT行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要是没有了创新,公司就失去了活力,就会被浪潮所淹没。
苹果公司正是因为不断创新,研发出一代代i系列,才能有现在这深远发展。
第三、发展科技,网罗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家IT企业没有了科技的支撑就是失去了灵魂。
而人才乃是一切技术的来源。
谷歌崛起的时候用了挖了大量雅虎的资深工程师,而脸书崛起的时候又挖了大量谷歌的人,正是人才的支撑,这些公司才能不断的走在时代前列。
一个公司的兴盛离不开以上几点,个人成长也是同样如此,在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同时,也要留意属于我们的大潮。
与其空抱浪潮必会将自己卷向巅峰的幻想不如面对现实,从现在开始,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下去,让我们也做一次弄潮儿。
《浪潮之巅》阅读感想
《浪潮之巅》阅读感想2018 年第 9 本。
这是一本带你进入互联网世界的开创性书籍,主要介绍了全球性、影响世界的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
毫不夸张地说,《浪潮之巅》是了解互联网公司及其商业模式的首选之书,无可替代。
2011 年 8 月,本书刚出版半年,我正值大三,当时的我完全置身于封闭的大学校园,专注于学业。
大二时荣获国奖,大三时,作为班长和计算机协会会长,我以为培养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谈一场恋爱,大学生活就算圆满了。
殊不知,彼时的外界已掀起数波科技浪潮。
所幸的是,我研究生攻读的是计算机专业,这使我对互联网世界的了解更进了一步。
惭愧的是,我在研一时才知晓腾讯的商业模式主要依赖游戏盈利,此前还曾纳闷大家免费使用的 QQ 是如何赚钱的。
若本书在其问世之时我便已阅读,便能更早了解大众耳熟能详的公司和产品背后的故事。
同时,本书还为我们全面科普了诸多其他概念,如流量思维、风险投资、云计算等。
还有一件颇具戏剧性的事,书中最后一章对百度公司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百度如今在中国搜索市场占据的光鲜份额,将逐渐被阿里巴巴和腾讯蚕食或限制,而百度难以成为国际化公司的原因在于,它在所有非中国大陆市场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这是何等深刻的领悟!此外,本书的“后记”部分有一段深深触动了我:读者们常问我的第三个问题是:“你的写作是跟谁学的,因为很多文科出身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都不如你生动。
”谈及写作,我要在此感谢两个人。
第一位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余顺吾先生,他曾是一位编辑。
许多中学生为使文章优美,常常绞尽脑汁编造动人情节,搜寻华丽辞藻,我也曾是其中之一。
但我的这位语文老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彻底改变了我写作的方法。
他教导我关注内容,以朴实的文风表达个人感悟。
”我运营的「生命团队」也以此为要求:关注内容。
总结而言,我们常自称对互联网感兴趣,关注相关话题,阅读相关书籍。
但实际上,如果不先阅读吴军的著作,似乎就不足以谈论互联网。
PS:全书共 66 万字,我每天阅读一个多小时,耗时近 30 小时方才精读完毕。
读《浪潮之巅》有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系统运维部—杨大宇《浪潮之巅》叙述了美国硅谷明星公司的兴衰沉浮,梳理了IT产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披露了很多知名IT企业的很多发展过程中的细节。
通过对各大公司从技术轨迹到经营理念的剖析,作者展现的并不仅仅是一幅有关科技产业更迭和大公司成长规律的历史景观,而是为了让读者能更真实地了解美国、了解科技产业及理解科技创新。
书中所描述的IT行业各大巨头的兴衰史、特别是最近十年的剧变,虽然这些剧变的漩涡中心是在美国、硅谷,其实每一次都波及全球,自然影响到我们,作为从事这个行业的微不足道的一员,也有切身感受,回想这几年发生的,当时不明白,现在看到这些脉络,还是感觉比较震撼,有其发生的内在规律,也就是作者提到的一些定理。
信息科技产业的变迁的内在原因,作者所提到的定理,主要包括:一是诺威格定理。
随着产业的变革,一个主导公司不可能靠着吃老本而成为百年老店。
在道琼斯工业指数中最早的三十家公司,现在只有五六家还在今天的三十家列表中。
在科技工业领域,一些内在的规律加速了它的新陈代谢。
诺威格定理决定了在一个市场占有主导地位的公司必须不断开拓新的财源,才能做到长盛不衰。
到目前为止,开拓新的财源有效的途径只有两条,被证明是可行的途径包括现有业务扩展和转型。
二是70-20-10律。
当某个领域发展成熟后(而不是群雄争霸时期),一般在全球容不下三个以上的主要竞争者。
这个行业一定有一个老大,老大是这个领域的主导者,不仅占据着超过一半,通常是百分之六七十的市场,并且制定了这个领域的游戏规则。
老二有自己稳定的百分之二三十的市场份额,有时也会挑战老大并给老大一些颜色看看,但是总的来讲是受老大欺负的时间多。
剩下的数量虽然多,但是却只能占到百分之十甚至更少的市场,它们基本上唯老大马首是瞻。
老大总是密切注视着老二,并时不时地打压它,防止它做大。
老大和老二通常都不会太在意剩下的小企业,这样就让这一群小的企业能有挣一些小钱的地方。
在我们熟知的微机领域,微软无疑是老大,苹果是老二(当然,现在的苹果和斯库利时代不同了,它已经不完全是计算机公司了)。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相关推荐《浪潮之巅》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浪潮之巅》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浪潮之巅》读后感1无意中发现了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这本书,可以说是看得入迷。
这是一本讲IT兴衰历史的书,我看着却是比小说还精彩。
如果说像“回形针”这样的流媒体是当代生活的说明书,我更觉得这本书是当代生活的底层逻辑说明书。
在你听歌时,它让你知道你现在用的各种音乐软件是怎么从磁带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在你远望路上的车流时,它能让你知道汽车革命正在朝着什么方向进行;在你用着头条写文章时,它能让你知道什么是互联网2.0,移动互联的下一代是什么。
正如书里所说的,对于一个公司来说,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其长盛不衰;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赶上一次这样的浪潮就足够了。
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
书里的观点吸引着我,让我忍不住地想看。
只要是手里的工作一有空歇,我就拿起书来。
将近一千页的书,我半个月看完了,意犹未尽,又买了吴军博士的“之”字系列的书来看。
我非常喜欢吴军博士的文字和叙事手法,感觉和“大冰”讲故事一样,把冰冷的科技讲得栩栩如生。
而且我也想了解吴军这个人,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科学家、投资家,有如此强大的叙事能力和广博的学识,我觉得是我们新一代学生应该学习的。
读史使人明智如果说像《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史书可以让人知道朝代的更替,使人建立宏大的视角。
那我觉得《浪潮之巅》就是近代的科技史,让你能更加准确的把握科技发展的脉搏。
这本书从各个角度描述了世界上各大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
AT&T和通用电气这样的老牌科技公司,到微软、Google这样的科技新秀。
你会看到各个公司发展的风云变幻,你会知道公司基因的重要性,你会知道时代的发展、商业模式、领袖的力量其实比技术更加重要。
书里既有鱼吃,又有渔学,会让人忍不住的想去把握规律,思考下一次的时代浪潮会在哪里。
浪潮之巅.docx。
《浪潮之巅》读后感在粗略的阅读了《浪潮之巅》这本书之后,对计算机领域的历史和发展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同时也明白了在各方面的一些道理。
书中的贝尔核心的消逝让我颇有感触。
中国的某些不良现象在国外也会照样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教育国人要团结、要有合作意识。
贝尔核心的消逝即是七个和尚没水喝。
其本质是因为人的自私。
同样的,AT&T的总裁们也一样,他们在面临公司的分家时,虽有远见,可左右不了董事会。
况且,他们觉得公司的长期利益和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能在任职期间狠狠的捞一笔,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公司的上司和员工们,关心的只是股价何时能翻番,他们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他们无视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AT&T的一分为四、在当时无异为最快的挣钱方法,从华尔街到它的高管和员工,都希望能从他身上快快的捞一笔。
他们的贪婪和自私、促进了AT&T的衰败。
其实、人不是生来就自私的。
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
每个人刚出生都像是一张干净的白纸,后天的环境决定了纸上的颜色和图案。
所以、社会环境因素对人来说很重要。
除此之外,个人的内在也能决定自己人生这张纸的价值。
有些人、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也能做出很有意义的事。
每个人的心境,都会随着时间变化。
所以,人并不是生来就自私的。
除此之外,我觉得电子商务是需要实体存在的。
特别是在没有足够的资本去做广告、做品牌的时候,我们需要真正的实体去支持我们的网络。
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广告宣传,人们很难去相信一个网上的公司。
在人们的潜意思里,始终觉得网络不可靠,他们觉得只有自己亲眼看到的和亲自摸到的才是真实的。
现在流行的货到付款就是因为人们的这种观念。
淘宝网也是有实体店的。
这样相对而言会方便很多。
有时候客人买了东西,若出现质量问题,也方便去找售后服务。
若它没有实体店,那么售后则会很麻烦。
实体店是个很有必要的存在。
除非商家能够保证绝对的信誉及质量。
若想在网络中开辟一篇天地,那么、最好要有一个实体店的存在。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浪潮之巅》是美国科技作家吉恩.艾柯斯顿撰写的一本关于计算机业的发展史的经典著作。
该书出版于2000年,从20世纪50年代算法的发明开始,详细描述了计算机工业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
读完《浪潮之巅》,我深深地被书中描述的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历程所吸引。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计算机行业成为了各国最重要的战略产业之一,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网产业。
这种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还有一种不可小视的能力——颠覆一切现有规则。
今日之所以如此之多的产业都得赖计算机业者的推动,却始于上世纪60年代,而这才仅仅过了近60年时间。
在阅读《浪潮之巅》时,我尤其感受到了这种行业发展的规律。
艾柯斯顿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颇有意义的观点——每十年左右,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会迈入一次全新阶段,推动行业变革及新兴市场崛起。
从此,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就像一场疯狂的旋转,每几年换一次颜色,每隔几年又展开一次变革,永远在颠覆和革新中发展。
如今,智能化变革已然开始,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正备受瞩目。
相信25年后,这个领域也会像计算机、互联网产业一样站在顶端,让人们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
而就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书中描述的创业故事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从艾柯斯顿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每个公司的创始人和员工都在尽力追寻并打磨自己的目标。
正是这些努力,让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成为当时行业的中流砥柱,并带领着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当人类站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之巅之时,才能够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才能够走的更高更远。
在阅读《浪潮之巅》的过程中,也让我受到某些启示。
首先,我对新兴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努力深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其次,对我而言,毅力和成长态度是我必须去具备的品质。
在行业颠覆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能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并持着一份好奇心去探寻和研究新兴产业。
总之,《浪潮之巅》是一本深入浅出、极富启发的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计算机行业的历史和未来,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对于从事科技类行业的人士来说,阅读该书将会是开阔视野和拓宽思路的极佳选择。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篇一:《浪潮之巅》读后感读这本书的最大感觉这是一本IT行业历史书,而且是一本没有讲完的历史书,没有讲完的部分也正是我们还没有错过的部分。
此书的价值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历史,更多的是开阔了我们的思维,更清楚地看清未来,书中对IT公司的生死法则作了非常好的总结,对于我们未来作产品、作公司都有非常大的启发,结合自已的观点,总结如下:一、产品一定要抓住用户的痛点,并实实在在地解决用户的问题。
先看微软的成功,Windows3。
0功不可没,第一,它使得用户使用计算机时,再也不用记那些复杂的命令,而是通过简单的可视化地点几个图标就能完成。
第二,它突破了DOS上资源限制,使得软件开发商能更大程度的利用硬件资源,开发各种软件。
Windows3。
0的点找的非常准。
再看一下思科的成功,多协议的路由器,在1983年互联网的雏形刚刚形成时,解决了各个学校和各大公司网络协议不同而无法连接的问题,在接下来发展的一帆风顺。
用户的痛点非常多,有的是他们能感觉得到的,天天都痛,有的被固有的思维所束缚已经习以为常,以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了。
这些痛点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但无论哪种,只要我们能有一个产品帮他止痛或给他更好的体验,这些产品就能被用户快速接受。
但,这个“点”是关键,我理解是越痛越容易被用户接受。
二、专注奔着一个目标走直线,把事情作到极致,时刻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
IBM,保守专注的改革者,一直固守着自已的核心领域,把自已的产品和服务作到极致,这种专注让他的目标用户群非常放心,因此,即使他的产品和服务比别人贵,用户还是很愿意买。
虽然这种专注使得IBM错失了很多的机会,但是也让他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最重要的事上,这种稳固是别人无法超越,使得其在经济危机中活了过来,并且至今仍立于不败之地。
在公司前进的过程中,特别是用户量或市场占有率一定时,通常会被新的盈利点所吸引,从而分散精力,把自已的核心业务延缓,在危机到来时,如果没有强大而稳定的核心产品,再加上臃肿的其它业务,公司很容易死掉,即使这时不死,将来也很容易被对手超越。
《浪潮之巅》阅读感想
《浪潮之巅》阅读感想书中介绍的许多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让我印象深刻。
例如,IBM、微软、苹果、英特尔等公司,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都经历了起伏和挑战。
这些公司的成功和失败都有其自身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技术创新,有的是因为市场策略,有的是因为管理问题。
通过对这些公司的分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科技行业是一个充满变化和竞争的行业,只有不断创新和适应变化,才能在这个行业中立足。
书中介绍的IT行业的发展规律也让我受益匪浅。
例如,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反摩尔定理等,这些规律都深刻地影响了IT行业的发展。
摩尔定律指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两年便会增加一倍;安迪-比尔定律指出,软件的升级会消耗硬件的性能,从而推动硬件的升级;反摩尔定理指出,如果你今天和十八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你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这些规律都说明了科技行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只有不断创新和提高效率,才能在这个行业中生存和发展。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科技公司的管理经验和文化,也让我深受启发。
例如,谷歌的“不作恶”原则、Facebook的开放文化、苹果的设计理念等,这些都体现了科技公司的创新和人文精神。
这些公司不仅注重技术创新,还注重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建设,从而吸引了优秀的人才和客户。
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科技行业的投资和创业机会,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一些思考。
科技行业是一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行业,如果你有创新的想法和技术,那么你可以考虑创业;如果你有投资的眼光和能力,那么你可以考虑投资科技公司。
但是,无论你选择什么职业,都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科技行业的发展和变化。
《浪潮之巅》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不仅让我了解了科技行业的发展历史和规律,还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一些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所有对科技行业感兴趣的人都有很大的帮助。
浪潮之巅 《浪潮之巅》读后感优秀8篇
浪潮之巅《浪潮之巅》读后感优秀8篇《浪潮之巅》读后感篇一《浪潮之巅》是我最近看过的一本书,也是自己觉得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好书。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
在长达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19世纪末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
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美国、了解科技产业,以此理解科技创新和商业公平在美国文化生活中的深刻意义。
里面可以获得的知识和可以发出的感慨实在太多,本文着重讲几点我掩卷而思后的感想。
一、关于创新硅谷公司的成功无一例外均来自创新,创新一词譬如:当世界上所有的公司都沉醉在软硬件一体的模式的时候,微软告诉我们原来软件是可以单独开发单独销售的;当所有公司都在寻找从互联网的内容进行收费取得盈利的时候,雅虎告诉我们原来免费的模式也可以赚钱的;当大家都意识到通过网页投广告可以赚钱的时候,谷歌告诉我们通过搜索也可以盈利。
所以通过对模式的研究,大胆地打破常规,建立一种超过常人判断的商业模式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二、关于专注研究这些公司的成功之道,我们会发现创新之所以会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了另外一个看似与创新矛盾的词——专注。
专注于一种理念、一类产品或一门技术,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把产品做到极致,这才是成功的源泉。
我们看到乔布斯对产品极致的追求,在全球所有的IT公司都开始软硬件分离的时候,他却坚持了通过软硬件一体的做法为用户提供完美的体验,即使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赶出去也没有改变他的专注,最终实现完善的回归。
无独有偶,我们熟知的IBM能成为科技界的长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决——保守。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浪潮之巅》读后感《浪潮之巅》读后感1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来查看一下近年的全球十大最有价值企业名单,会发现微软,苹果等科技公司赫然在列。
可以说,当一个公司或者地区引领或是跟上一波科技发展或是科技革命的浪潮,它就成为一个时代的领导者。
在《浪潮之巅》这本书中,吴军博士以公司为单位,介绍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公司的兴起、发展及目前或兴盛或衰落的结果。
在阅读完本书后,我对于各大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比起从宏观的角度来谈,我更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几个我在阅读中比较印象深刻的点。
第一,对于任何一个公司而言,领导者或是决策层都在公司的兴衰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因而我们对于公司结构的确立应当投入更多的思考。
在本书中,AT&A公司中的执行官们因为没有足够的股权而无法左右董事会。
同时,公司中的大多持股人并不关心公司的长期发展,他们的利益甚至是和公司的利益背道而驰的,因而他们所想的只是如何才能在任期中大捞一把,这样的管理层结构导致了AT&A 公司的分家。
短时间内公司确实通过分家上市获取了巨额的订单,但最终,分家后的各公司残缺不全,或是缺少科技研发所需的资金,或是只专注于销售而缺少了创新性,AT&A公司也由此逐步走向了没落。
同理的还有摩托罗拉公司,由于公司坚持使用家族继承人来管理公司而不注重他们是否真的有才干带领公司发展,故而也难逃被收购的命运。
第二,我认为反垄断法对于推动美国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角度而言,反垄断法使科技公司必须不断地追求技术上的进步。
众所周知,当一家公司在某一行业开始形成垄断地位时,它就会更倾向于利用其垄断资源,而非通过科技进步来获得利润,因为两者之间的难易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反垄断法的存在则迫使公司不能一直靠着已有的技术优势来获取市场地位,而是需要通过不断发展新的利润点来确保公司的发展壮大。
浪潮之巅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2篇)
浪潮之巅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2篇)浪潮之巅读书篇1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了解了关于《浪潮之巅》这本书的一些内容。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
一旦处在了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一百年前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苹果(Apple)公司、英特尔(Intel) 公司、微软(Microsoft) 公司、思科(Cisco)公司、雅虎(Yahoo)公司、惠普(HP)、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和谷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
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者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
它们都曾经是全球性的帝国,统治着自己所在的产业,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以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
在这些公司兴衰的背后,有着它必然的规律。
和世界所有事物的规律一样,科技行业的规律性也是可以认识的。
今天,我们来讲讲苹果公司。
1976年,乔布斯同斯蒂芬·沃斯尼克以及韦恩三个人创立了苹果公司,后来韦恩退出,乔布斯同沃斯尼克坚守下来,他们当时的愿望是把计算机商业化,让计算机走向千家万户,而当时计算机还是很昂贵的,需要数万美元。
这样昂贵的价格显然是一般家庭难以承受的,经过一番努力,苹果电脑一代,即apple-I出来了,价格只有几百美元。
虽然现在看起来这个苹果一代还很廉价,几乎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这代表了计算机不再是大型组织的专属品,它有可能走进千家万户。
而当时计算机领域的龙头老大是IBM,它也推出了面向个人的计算机,而且一出手就占据了当时微机市场的75%。
针对于此,乔布斯致力于开发苹果二代,终于于1984年开发出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有交互式图形界面并且有鼠标的个人电脑。
苹果二代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一产品同时助推苹果股价登上高峰,1985年,苹果市值达20亿美元,而乔布斯本人则同样是名利双收。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浪潮之巅读后感(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浪潮之巅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浪潮之巅读后感1说起来惭愧,我作为一个半杆子IT人,对数码产品平时甚有些兴趣,与人聊IT界各种奇闻逸事颇有点见识。
可是对于IT界从起步到如今的发展真是所知甚少,或者可以这么说,我是从来没有真正系统地了解整个IT界的前世今生。
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从最初的北电、摩托、贝尔到新兴的GOOGLE、阿里、腾迅,从各种风投公司到股市的运作,书里全都或多或少有介绍。
比如:我以前一直奇怪,为什么手机内存越来越大,可是还是感觉不够用,现在才知道有个安迪-比尔定律。
真是叫人茅塞顿开!如果从事IT行业,或者对IT行业感兴趣的,这本书应该是必须要读一下,作者从开始到现在,给我们理清了这个行业的脉络。
世界的事都是这样,有因才有果,只有知道了行业之前的发展,才能看清它后来为什么会如此改进。
当你总认为某某公司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的时候,看看历史,就能知道它这样做是为什么。
尤其难得的是,吴军博士作为一个中国人,写作手法上更能亲近国人,并且,他的语言确实比较平实,内容又能打动人,并非教科书式的.干巴巴,在科技行业里,这种才华更加少有。
可惜的是,这本书只写到20xx年左右,我想,如果吴军再往下写到现在,应该更有意识,毕竟,现在这个行业又发生了很多天翻地覆的变化。
期待《浪潮之巅》的下一部!浪潮之巅读后感2终于看完了吴军的《浪潮之巅》两册,他文笔有趣,枯燥的内容可读性强,逻辑清晰,善用论据支撑论点。
与吴晓波的书相比,吴军更多地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果分析,逻辑紧凑总结提炼到位,不是泛泛描述企业发展史和潮流趋势。
但吴军的个人情绪也都在书里,他对微软盖茨的帝国建造方式很不认同,把他视为抄袭者和狙击手,连盖茨基金都是为了规避巨额遗产税而设之;对Google洋溢着浓厚的褒奖,仿佛全世界最好的工作在Google,Google的安卓系统地位堪比微机时代的微软操作系统,褒扬Google不作恶搜索排名公平公正;鄙视baidu是除了大陆市场之外鲜有成功的区域性互联网公司而不是科技公司,哀叹yahoo不争气带有传统媒体属性,赞誉苹果是具有艺术气息的Google第二,对Dell攒电脑没技术含量但赢在商业模式表示认同,HP没落为办公设备电器商,IBM丢掉PC业务后只好专注于服务器提供企业服务,Facebook是前景无量的.明日之星,阿里巴巴是全球电商的领军者,诺基亚是集结全芬兰力量全球扩张却倒在塞班系统的木工师傅,摩托罗拉是非常在乎通话质量而不关注产品设计的没落贵族。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通用6篇)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通用6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浪潮之巅》的读后感(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1虽然信息技术大发展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但是也许很多人都已经不记得,摩托罗拉曾经在技术上有过的卓越成就。
二战时为美军提供最卓越的通信设备,1963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彩电显像管,生产出美国第一台全晶体管彩色。
1979年成功地推出68000通用微处理器,地址总线为24位,可以管理16MB的内存。
而同期英特尔的处理器其实比它落后半代,后者16位的地址宽度只能管理64K的内存。
这在当时会导致运行速度的巨大差异。
八十年代,与德州仪器(TI)、AT&T同步推出数字信号处理芯片。
八十年代初发明的民用蜂窝式移动电话,也就是早期说的大哥大,现在说的手机。
牵头铱星计划,传统的同步通信卫星系统不同,同步卫星需要基地站,新的设计是由77颗低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系统。
可以和手机直接通信(当然还要互相通信)。
因此,它可以保证在地球任何地点实现移动通信。
摩托罗拉在技术上的领先,却没有能让它在任何一个领域主导市场。
作为移动通信的领导者,摩托罗拉自然地垄断了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
而在很快到来的第二代移动通信中,欧洲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占据了市场。
摩托罗拉之前的成功很难让其在手机市场上从零开始和诺基亚三星竞争。
在模拟通信设备市场上,技术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数字设备却差异不大。
诺基亚,三星凭借外观,营销占了更多的市场。
手机数字化比摩托罗拉高管们想象的时间表来得早得多,使得摩托罗拉几十年来积累的模拟技术变得无关紧要,市场的优势顿失。
在芯片市场上,由于英特尔与微软的同盟在市场上的垄断,也由于业务线太多没有集中发展,败给了专注微机芯片的英特尔。
铱星计划的技术难度极高,在研发中,有许多重大的技术发明。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书中提到了“企业的基因”对企业未来发展道路的决定性作用。
技术型企业、服务型企业和销售型企业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再强大的企业也很难在自己的固有路线之外取得竞争优势。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性格和天赋,会影响他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方向。
企业也一样,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基因,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作者强调了 CEO 的决定作用。
一个好的创始人(如盖茨、乔布斯)可以将自己的烙印深深地打在企业身上,并为企业的发展奠定长期的成功基础;一个好的 CEO(如韦尔奇)可以将一个企业带上高峰或从低谷中拯救出来;而一个坏的 CEO(如菲奥莉娜)则可能让企业陷入深渊。
这就如同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其决策和领导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金融推手”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风投和天使投资人可以为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使其迅速壮大和成功;而华尔街的贪婪也可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对企业杀鸡取卵。
这些金融推手既可以将企业推向天堂,也可以将其推入地狱。
这让我想到了资本市场的双刃剑作用,它既可以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然而,这本书并不仅仅局限于硅谷企业史的描述。
作者更关注的是硅谷成功背后的故事,如金融创新(如风投和天使投资人)、生产关系创新(如扁平化管理、工程师文化、新的企业股份架构等)等助推器。
传统的工业强国如欧洲和日本为何没有如此多的创新?美国东部科研实力更强的高校如哈佛和麻省为何不能造就硅谷?这些问题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正如作者所说,硅谷虽然创造了许多伟大的产品,但所使用的技术其实在其他地区的公司和大学里早已存在,硅谷的工程师只是富有创意地将这些技术拼接在一起。
那么,是什么让硅谷的工程师具有如此强大的创新能力呢?隐藏在企业成功背后的制度性创新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考察和学习的地方。
硅谷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硅谷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创新氛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前来创业和发展。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浪潮之巅》是一本关于科技与商业变革的书籍,作者吴军通过对多家科技公司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科技发展和商业竞争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笔记。
1、科技发展的周期性书中提到,科技发展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即科技的进步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上升趋势。
每一个科技浪潮的兴起,都会带动一批新兴企业的崛起,同时也会有一批老牌企业的衰落。
这让我深刻理解到,在科技行业中,只有顺应潮流,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商业模式的创新书中还提到,商业模式的创新是科技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科技行业中,技术是很重要的,但仅仅有技术是不够的,企业还需要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
只有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让我意识到,在创业或投资时,除了关注技术和产品本身,还需要关注商业模式的设计和创新。
3、企业家的精神书中提到了一些成功企业的创始人,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些企业家能够敏锐地洞察市场变化和趋势,善于捕捉机会,同时也敢于冒险和创新。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远见卓识和敢于冒险的精神。
4、适应市场变化书中还提到,在科技行业中,市场变化非常快,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这让我意识到,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和应变能力,及时调整战略和业务模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总之,《浪潮之巅》是一本很好的商业书籍,通过多个案例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科技发展和商业竞争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科技行业的变革性和竞争性,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创业、投资和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教训会对我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浪潮之巅》阅读感想
《浪潮之巅》阅读感想在阅读《浪潮之巅》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信息科技的历史长河,见证了一个个科技巨头的兴衰沉浮。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科技行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商业竞争和创新有了新的认识。
科技公司浪潮在计算机及硬件领域,太阳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苹果公司和惠普公司等巨头都曾引领时代的潮流,但最终都难逃市场的变幻和竞争的挑战。
这些公司的兴衰历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行业的发展是如此之快,一个小小的失误或决策失误都可能导致企业的没落。
同时,我也看到了那些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创新的公司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
信息科技行业定律书中提到的“70-20-10 定律”、“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反摩尔定律”和“诺威格定律”等行业定律,让我对科技行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些定律不仅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例如,“70-20-10 定律”告诉我们,在一个行业中,前三名通常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谷歌的广告系统、eBay 的在线市场和亚马逊的在线市场等成功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
这些商业模式都具有简单、高效、自动化等特点,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收入和持续的发展动力。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三种不好的商业模式,即每增加一份收入就要增加一个人、无法横向拓展和需要消耗更多的原料和成本。
这些教训提醒我们,在设计商业模式时,要尽可能避免这些问题,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个人小结通过阅读《浪潮之巅》,我对科技行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一些思考。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同时,我也意识到创新和合作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浪潮之巅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在大学时读书比较宽泛,除了课本以外,有文学类、社会学类、心理学类等等。
毕业后进入了IT行业,本来是想找一些技术方面的书来看,但是后来越发觉得作为一名技术人,不仅要有埋头钻研技术的精神,更要有时常抬头凝望远方的觉悟,对自己前方的路更加清晰,才能将眼前所做的事看的更加清澈。
于是在工作之余,找到一些比较合适于提升行业认知的书来读,为数不多,就目前而言,其中最能给带给我成长的就当属这一本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我用了零零碎碎两个多月才读完,对于自己这样的刚刚入行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提升了不少的认知,之前只关注于热门技术,关注于互联网,关注于国内的某些IT公司的发展,在此之后,我可以了解到近百年信息科技产业的历史长河,了解到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更替迭代,了解到属于每一个时代的浪潮之巅。
读完之后,又在闲暇之余,想写一篇自己的感悟,一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二是用于记录自己的成长,三是练习自己的写作水平。
首先,《浪潮之巅》这本书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此我做出自己简要的概括:第一,这是一本全球范围内信息科技产业的发展史,讲述了从贝尔实验室成立的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通信、计算机硬件、软件、互联网技术等科技领域的发展,并总结概括出其中的一些发展规律。
第二,这是一本记录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科技巨头公司的兴衰史、斗争史,我也喜欢把它当做故事书,客观总结了这些科技巨头公司之所以成功所依靠的优势和分析出一部分公司造成衰败的原因。
最后,这是当今年轻人在科技领域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回顾历史和探寻经验的典籍,讲述了一家科技巨头公司或是因为良好的商业模式,或是因为优秀的产品,或是因为跨越时代的技术而崛起的过程,并能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与阐述。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IT人,确实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或许能让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
在书中首先介绍的是美国的电话电报公司,因为电报和电话可以说是信息产业中最先出现的技术,在当时电话和电报也算得上是跨世纪的产品,并且这家公司成立了至今仍然能够响彻全球的贝尔实验室,从1925年成立至今的近100年中,贝尔实验室发明25000多项专利,其中包括我们所熟知的C 语言和UNIX操作系统,虽然这家巨头公司散去了往日的光辉,但是它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仍旧是巨大的。
读《浪潮之巅》的读后感
读《浪潮之巅》的读后感
《浪潮之巅》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它讲述了一个梦想家的成功之路。
书中的主人公从一个普通的小孩出发,最终成为一个企业家,他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把自己的公司发展到了浪潮之巅。
从书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企业家精神的道理,比如要坚持不懈的奋斗,要勇于接受挑战,要勇于拼搏,要把握机遇,要坚持自己的理想,要坚持信念,要勇于冒险,要勇于创新,要勇于承担责任,要认真负责,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谦虚谨慎,要善于总结,要专注努力,要把握市场,要敢于改变等等。
《浪潮之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企业家精神的魅力,激发了我追求梦想的信心。
它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奋斗,不断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走上成功之路。
《浪潮之巅》阅读感想
《浪潮之巅》阅读感想在中国,文化向来与历史紧密相连。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或“读史识人”,可见历史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然而,对于历史,人们的理解和视角各不相同,因此产生的认识也存在差异。
这些角度和认知都是宝贵的参考,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历史。
作为一名行业内的人士,我阅读《浪潮之巅》时,发现其中有许多以前我不知道的细节,也提出了很多我以前没有考虑过的问题,甚至推翻了我以前的一些固有想法。
尽管我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从中获得了很多新的启发和收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另一本书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这本书强调了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地方和伟大的英雄之间的偶然与必然。
用作者的话来说,这带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
这是一个有趣的角度,其对错姑且不论(这可能会引发一场千年之辩),但至少作者进行了思考、假设和推导,这本身就孕育着希望,而希望则推动着进步。
相比之下,麻木不仁地看待王侯将相的故事,陷入千年的循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或许有人会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但人类思考的意义并不在于取悦上帝,而是为了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思考并表达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思考无法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整理成文字,表达出来,供后人参考、验证,甚至否定。
作者具备这样的知识储备、表达能力,以及责任感和勇气,这值得我致以崇高的敬意。
阅读《浪潮之巅》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对 IT 行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引发了我对历史、文化、人类进步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本重要读物,我也期待着未来能够阅读到更多类似的优秀作品。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优秀范文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优秀《浪潮之巅》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优秀范文从业近4年,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史依旧没有什么认识,感觉自己身处其中而又像个局外人。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这本《浪潮之巅》算是一本互联网发展史了。
作者的文字,恢弘详实。
下文仅做一些摘要,方便回顾。
1.用脚投票:读者赞誉里印象最深的一段话“评价一个公司的好坏,只要看那些最优秀的人才是流进这家公司还是流出这家公司即可,如果你没有把握去评价一家公司成功的几率,不妨看看那些优秀的人是如何用脚投票的,你可以凭这个方法论去选工作,去找对象。
”这段话也许有点绝对,但是确实道出了做选择时一个可以参考的维度。
2.工作边界:“一流工程师天生充满好奇心与责任感,他们不在乎工作边界”。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优秀工程师的理解是,技术大牛。
后来不断有人告诉我,一个开发能走的并不只有技术路线,你也可以选择走业务路线。
前几天找一位业务做的很棒的同事聊天,他说,你要学会“借假修真”,以业务目标为导向去不断修炼自己,而这种能力,不仅局限于技术能力。
目标的达成是多方面的,为达成目标,要学会走出现在的圈子,向前一步,去关心与你相关的同事们所面对的问题,想办法帮他们解决,不要太在意某件事的边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扩展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去对最终结果负责。
3.浪潮:“时代有其发展规律,对于个人来讲,把握到一次机遇,一生能赶上一次浪潮就足够了”。
适应比预测更重要。
关注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到现象的时候,多去独立思考以及探究背后的原因及本质,才不会浮于表面人云亦云。
4.AT&T:AT&T到后期,股权散落民间,公司管理者从创始人变成外聘职业经理人。
他们的目标不是公司的长远发展,而是如何获取当前利益。
于是他们利令智昏杀鸡取卵,没有人为这家公司百年后的发展考虑,所有的决定都是短视而贪婪的。
整个AT&T衰落的原因,大致如下:公司失去控制->短视换现->不足以支持贝尔实验室->失去创新力以及人才流失+互联网浪潮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顿悟之门
——《浪潮之巅》读后感
除了读小说之外我就没有那么认真的去看一本书,而且看完了意犹未尽,想着尽快看完再翻看一遍细细品味,这本书就是《浪潮之巅》。
《浪潮之巅》是一本难得的关于IT行业的好书,重点讲述的是硅谷IT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分析了一些曾经辉煌的公司走向衰落的过程和原因,并讲了关于风投的有关知识,里面披露了很多知名IT 企业的很多发展过程中的细节。
其中有科技巨人微软、苹果、惠普、IBM、AT&T等大公司的兴衰历程,也有对整个世界IT发展史的宏观叙述,还讲述了几个重要的商业模式、国际金融机构和世界经济操盘手。
全书观点宏观而不空洞,跨时绵长而不累赘,故事传奇而不虚浮,评论精彩而不偏颇,是一部难得的IT业巨作。
对于非IT从业人员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几乎没有什么阅读门槛,只要当作一本小说来读就可以了,就跟看《故事会》似的。
对于IT从业人员来说,从这些传奇故事中吸取教训,开拓视野,无疑对于今后的事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IT行业的发展历史知之甚少,基本上是从无到有的感觉,这也算是一本“相见恨晚”的好书。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们不去改变世界,世界将会改变你,即使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也不要坐以待毙。
IT行业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
活、工作。
首先,创新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这一点在IT企业中表现得格外明显。
在美国,IT业的灵魂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在他们那里生存下来,就会被淘汰掉.而我们国内的IT行业几乎看不到什么创新,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软件公司靠着政府活着。
大部分原因在于,传统行业的创新往往是“微小”的,而且大多是在产品层面进行。
而IT行业的创新则是革命性的,大多数需要在思想层面产生变革。
“胜不骄,败不馁”,在发展的高处时要放眼未来,不能固守着自己的地盘,不去创新,安心享受,最终断送了前程。
有很多企业不是死于忧患,而是死于安乐。
其次,要保证创新,公司的体制非常重要。
这就如同一个国家,它的体制决定了它的发展。
作者在阐述企业的这个“神经网络”时,分析透彻,洞察了企业长期健康生存动力,企业就是靠着创新和体制这两部马车的拉动。
Google的崛起,苹果对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重新定义,以及当下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流行,无一不是巨大的创新。
而创新背后的人才体制、分配体制、管理体制的变化,是创新能够成功,并且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钱不是万能的,技术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良好的体制保障,赚钱的生意有可能做成赔钱的,再好的技术也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最后,敏察质变契机的能力。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
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
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质变的契机需要决策者敏锐的察觉能力并付之行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这种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个就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总能发现它存在某种规律或者问题,从中我们能找出改变它的办法。
当然量变积累到质变也有外因的影响,这种外因真是社会的需要。
手机的发展就是这个例子,手机从开始的模拟手机发展到数字手机,再从数字手机发展到智能手机。
每一次的质变都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正是一种质变的外因。
这样的契机往往只是在脑海闪现,能不能把握,这是取决于一个决策者的阅历、智慧。
说了那么多,总结起来我觉得一个企业要想能够长久生存,必须具备不断的创新、完善的体制以及敏察质变契机的能力,三者互相关联,互相促进。
突然感觉我们是不是太关注自己的生活,却忘了抬起头来看一看剧烈变化的天空。
即使我们不能在IT行业的浪潮之巅,也不需要去感慨,毕竟能在IT行业浪潮之巅的人是少数。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自己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浪潮之巅。
我相信浪潮也是事后总结的结果,没有人能百分百确定自己的航向就是下一浪潮。
以史为鉴,方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