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专题(2009修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所称四大,除含有上述 意义外,主要指的是坚、湿、暖、 动四种性能。就是说:地的属性 是坚;水的属性是湿;火的属性 是暖;风的属性是动。这四种属 性具有形成有形有相的地、水、 火、风四种元素的功能,所以可 以叫性能。
由于四种属性是从功能上来 意识到它的存在、无形象去认 识它,因此佛教称这四种属性 为“能造四大”。 而由四种属性所表现的有形 有质,可以通过视觉去见到的 地、水、火、风为“所造四 大”。
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之为“小乘”,意谓“小道”
实践方面的。但无论如何,二者所使用的佛教基
础原理是一致的,都来自于佛教的教义。二者差
别主要是对佛教教义的不同看法,反映了佛教随
着时代的推移与当地实情结合的情形。
大乘佛教:认为世界有无数的佛同时存在, 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除了断除 自己的烦恼外,更应以普度众生为目标。 小乘佛教:信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世界 只有一个佛; 信仰者要断除自己的烦恼, 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
同时,佛教之所谓“空”并 不是说待人死后四大分裂才说它 是空,而是在未死时,也是四大 假合,也是空的。
例如身体里的水分只要在强烈的阳光 下照晒,就会挥发成汗水,汗水如再蒸 发成水蒸气即再也看不见汗水的影子了。 故四大不调时,火旺,人体则发烧,水 旺,人体则畏寒……。可见四大亦是互 相影响,互相转化的,所以时时在变。 而人的细胞每一秒钟都在不停地新陈代 谢,按佛教的说法,即每一个人时时都 在脱胎换骨。正由于四大只是暂时的聚 合,并不是真实不变的实体,所以说: “四大皆空”。
(4)道谛:实现佛教理想境界应遵循的手段和方 法。道,指道路、途径、方法。道谛就是引向灭 除痛苦,证得涅槃的正道。 从方法的角度看,道谛强调培养信徒的坚定的 信仰和精勤的态度,对信徒的思想、言论和行为, 既有消极的防范,又作积极的引导。并采用神秘 的直观,以对治一切不符合佛教的认识和思想, 同时还十分重视调练心意,以形成一种特异的心 理状态。这些方法,对于树立和坚定教徒的信仰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内容的角度看,道谛的要义在于道德变革,要 求道德自我完善;在于心灵宁静,追求安息的境 界。它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人生的理想境 界。
(一)四谛说
谛,即真理。四谛是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1)苦谛: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概括为八苦。 一是生苦,人一生下就是苦的。 二是老苦,人老,精力不济,来日不多。 三是病苦,疾病在身 ,痛楚不堪。 四是死苦 ,转眼之间将成黄泉之客 。 五是爱别离苦 ,所爱的人(物)偏偏不能紧紧相随, 最终一切都归于空 。 六是怨憎会苦,所喜欢的人总是难到头,所厌恶的人 总是狭路相逢。 七是求不得苦,所欲之物难以得到。 八是五蕴炽盛苦。五蕴即色、 受、想、行、识。
(三)无常、无我和涅槃
佛教认为,无明即无知,是人生痛苦的 总 根 源 。 而 所 谓 无 明 , 就 是 不 懂得人 生 “无常”、“无我”的道理。为了论证人 生无常、无我,使人们皈依佛教理论,修 成正果,佛教提出了‘三法印”说,即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 静”。“
诸行无常,指世界万有是变化无常的。 诸法无我,指一切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没有独 立的实体或主宰者。“诸法”是包括现象与本质、此 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总称。“我”是既无集合离散, 又无变化生灭的实体,是独立自生、永恒不变的主宰 者。所谓“诸法无我”,是说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不 变的实体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没有起主宰作用的我 或灵魂。
依此类推,宇宙万物没有一 件不是四大暂时聚合生成的,所 以也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四 大合则生,四大散则灭,哪有创 造万物的“神”,哪有被创造的 “万物”呢!所以说“四大皆 空”。
而佛教所以说“四大皆空”目的即是旨 在建立“无我”的教义。一谈到“我”, 人们往往将这个血肉之躯称之为我,而这 个血肉之躯又只不过是地、水、火、风四 种元素暂时的集合体。根据佛教的理解, 真正的我并不存在。血肉之躯不过是地、 水、火、风四种元素的结合罢了,而且四 大调合,互相转化,每一秒钟都在变化, 究竟是前一秒的四大是我呢?还是后一秒 的四大是我呢?所以从自称为我的身体中 根本找不到我的影子,故说“无我” 。
(二)缘起和轮回
释迦牟尼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成,都生于 因果关系。人的痛苦、生命和命运,都是自己造因、自 己受果。 佛教的缘起说,主要以人生问题为中心展开。它认为 人生由十二个环节(十二因缘)构成。十二因缘是:无明、 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 老死。其中,前两个是指前生的(过去的);中间八个是 指今生的(现在的),而前五个又指现在的果,后三个指 现在的因;最后两个是指来生的(将来的)。在人生流转 轮回过程中,十二因缘涉及过去、现在、将来三世。其 中,现在的果必有过去的因,现在的因,必将发生未来 的果。因而,十二因缘中,涉及两种因果,总括为三世 两重因果。
涅槃寂静,指超脱生死轮回,进入熄灭一切烦恼、 内心寂然不动的境界。涅槃是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 佛教宣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引 导人们修心,进入涅槃境界。
(四)四大皆空
何为“四大”? 为什么“皆空”?
何谓“四大”
四大,是梵文(aturm anābnūta)的意译,也 叫“四界”,具体指的是地、水、 火、风。印度古代认为这四种是 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故名之为 四大。
归元寺对联:
教有万法体性无殊不可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 佛本一乘根源自别故说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
二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一)汉至南北朝:传入与扩展
自汉历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传入并扩展的 时期。这个时期,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 为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 东汉时期,人们往往把佛教看成黄老之学的 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 东汉时期佛教是在与道术方士思想结合的过 程中发展起来的。 东晋十六国时期,社会动乱,佛教得到了长 足发展。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 和僧肇。
“圣人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间” (二者可以兼得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王维 :字摩诘
王维与弟弟王缙 “俱奉佛,居常蔬食, 不茹荤血”(《旧唐书· 王维传》)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 (《咏白发》) “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尽管佛教认为有两种四大, 然而“能造四大”仅仅是性能, 是不可以肉眼见到的,而“所造 四大”有形有质,是可以通过视 觉来直接认识的,故一般提四大 只是指“所造四大”,即地、水、 火、风四种元素。
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存在 的东西,外而山河国土,内而 身体形骸,既不是类如造物主 上帝所创造出来的,也不是无 因无故而忽然产生出来的,而 是四大和合所形成的。四种元 素能产生世界,所以称“大”。
(五)大乘和小乘
佛教的发展分成不同的时期。公元前六 世纪末至前四世纪中──从释迦牟尼创教 到他死后一、二百年生教团分裂,是佛教 史上的原始佛教时期。前四世纪中叶,佛 教内部又因教义和戒律产生认识分歧,教 团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系统,部派 多18或20个(古书记载有别),这被称为部 派佛教时期。
(三)宋至清:由盛而衰的停滞期
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 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 无新的宗派产生,理论方面也无创新。其间, 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
三、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与中国人的处事心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入世与出世、进取与退隐 )
除去思想,单从身体的组织来说: 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精血口沫属于 水大;体温暖气属于火大;呼吸运 动属于风大。
佛教认为,四大和合而身生,分 散而身灭,成坏无常,虚幻不实。 正是基于人的身体是四大的组成物, 四大最终分离而消散,所以人就根 本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
死时此身溃烂无存,骨肉归 地;湿性归水;暖气归火;呼 吸归风,此时身在哪里!因此 佛教的经典《圆觉经》云: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 大各离,今者我身当在何处?” 所以说:“四大皆空。”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梁武帝萧衍会见佛教人士
(二)隋唐:宗派林立的全盛期
这一时期是佛教的全盛期,也是它中 国化的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 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 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 强,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创立了不 少新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 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 密宗等。每一宗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修 持体系,师道相传,谨守不变。
宗教文化专题
——“佛教”
? 考考你:
何为佛门之八苦、因缘、无我、四大皆 空?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佛教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 、佛教的基本教义 二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三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谛说、十二因缘说、 业力说、无常与无我说等。 佛教基本教义的核心,是宣扬人生充满痛苦, 只有信仰佛教,视世界万有和自我为“空”, 才能摆脱痛苦的道路。要摆脱痛苦,必须熄 灭一切欲望,达到“涅槃”的境界。这样, 就须长期修道,办法是:约束身心,即所谓 “戒”;要磨炼受苦的耐力,即所谓“空”; 要通达事理,不自作聪明,即所谓“慧”。 它还主张不论哪一个等级,都可以修道,而 且能修成“正果”。
三世两重因果的次序,可从顺逆两方面加以考察。
如果由因推果,则无明(愚昧无知)是根本原因;由 无明引起各种善与不善的行为(行);由行为引起个 人精神统一体(识);由识引起构成身体的精神(名)和 肉体(色);有了名色,就有了眼、耳、鼻、舌、身、 意等六种感官;从而有了与外界事物的接触;由触而 引起苦和乐的感受;由受而引起渴爱、贪爱、欲爱等 等;有了爱,就有了对外界事物的追求索取;由取引 起生存和生存的的环境(有);由有而有生;有了生, 就有了死。整个人生就是这十二因缘的流转过程。 如果由结果往原因逆推,即由老死推至无明,也可 以归结为无明是造成生死的根本原因。
南北朝时,社会仍然动荡不安,佛教 得到进一步发展。著名代表人物是道 生,宣扬涅槃佛性说(众生都有佛性, 佛性即我)和顿悟成佛说(指无须长 期修行,一旦把握真理,即可突然觉 悟)。道生说法,顽石点头 北魏孝文帝修建云岗石窟 梁武帝崇佛:他在宫里都过着苦行僧 的生活。他曾四次舍身寺院,由朝廷 和群臣以巨额金钱赎回,并亲自登台 讲经。还制定了一些佛教戒律,如吃 素。
(2)集谛:造成痛苦的原因和根据。集, 是集合的意思。佛教认为,产生痛苦的原 因,在于“无明”,即心智迷惑。 (3)灭谛:佛教最高理想的无痛苦状态。 灭,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灭谛就是 讲灭尽贪欲,灭除痛苦,不再生起的道理。 要脱离人生的苦海,就必须从根本上摆脱 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境界。“涅者不生, 槃者不灭”,寂灭一切烦恼,圆满(具备) 一切清静功德,就实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隋文帝父子都竭力扶植佛教,唐代20个皇帝, 除唐武宗以外,个个信佛。 由于封建统治者提倡,到了唐宋之际,三教 之间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三教合一的思潮进 一步形成,佛教终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为一 体,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的精神 生活休戚与共,形成了宋明理学的维型。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从其本身的发 展来看是通过摄取儒、道思想,形成了中国 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等。 从其思想理论观点来看,是提出了一系列的 不同于印度佛教、而吸纳了儒道思想的理论。
公元一世纪,在印度南部从大众 部系统中产生大乘佛教。“乘”一般 解释为“运载”、“车辆”,梵文原 义有道路或事业之意。“大乘”意为 大的运载物、大的车辆或在大道行进 的事业,比喻可运载广大众生达到涅 槃彼岸。
大乘佛教为了争夺佛教的正统,把以往原 或“小业”。在“大乘”看来,它们是“在小道 行进的车辆,是佛祖为小根器的人所说的教法。 大、小乘之别既有教义理论上的,又有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