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之“他我形象”塑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形象之“他我形象”塑造

[摘要]一国政策的制定,一方面取决于本国的利益和需求,另一方面取决于他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间行为的“软权力”。文化外交具有高度的“柔”性特质,比政治、经济、军事等外交形式更适用于一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家形象、文化外交的相关概念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继而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外交的概况,最后对中国文化外交的新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国家形象文化外交新途径

一、国家形象及文化外交的内涵

(一)国家形象

对于国家形象这一概念的理解,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笔者倾向于接受管文虎等学者在《国家形象论》一书中界定的概念,即“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①因此,国家形象又可进一步明确为国家自我形象(国内形象)与国家他我形象(国际形象)两个方面。由于国家形象更多意指他我形象,即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故本文所讨论的国家形象主要是指国家的他我形象。

国家形象的形成来源于一国与国际关系其他行为体的互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们知觉、评价和情感的结果。由于各国、各民族

之间文化具有异质性,所以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误解和偏见往往会影响一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如何使外部公众最大可能接收到他国信息,尤其是理解他国的异质文化,将成为一国塑造积极国家形象的关键所在。正如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所说,谁家的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谁家就是国际权力斗争的赢家。由此可见,文化之于一国是多么重要,更毋庸说是对国家形象的影响了。

(二)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外交史学家拉尔夫?特纳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后由美国外交史学家弗兰克?宁柯维奇系统阐述发展。文化外交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外文化交流,它着重突出政府的作用。若把文化利益作为国家整体利益中独立的一部分,可将“文化外交”定义为:“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文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文化手段来进行的外交活动。”②

文化外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是一种政治性极强的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其实质是国际政治传播。其外交逻辑是“政府在其他国家制造公众舆论”。虽然很大一部分文化外交都属于公共外交,但文化外交着重强调的是”文化的传播”,目的是在国际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并取得他者的理解和认同。这是一项见效慢、但“投资”回报率高的基础建设工程。由于“文化”这一概念及其广阔的覆盖范围,使得文化外交在实施过程中少了一

些意识形态色彩,国家间基于不同政治制度而相互抵制的可能被减少,扫除了国家间交流的障碍。

二、文化外交之于国家形象塑造的内在必然性

国家他我形象的塑造不应该也绝不可能是一种单向的信息输出,而必须是以双向沟通为基础的。实际上,一国的国家他我形象塑造就是该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国际传播的过程。国际大众传播和国际间的人际文化交流是国际传播的主要方式,它们传播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该国的文化。可以说,文化是每一个国家的国家象征,而文化外交是一种形象政治,即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设计自身形象。国家他我形象的传播是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政治信息的传播。因此,塑造和修复国家形象就成为文化外交的主要目标。③

通过文化外交的方式树立国家形象有很多途径,一方面,作为国家政府间的行为主要有各种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国际文化会议、文化成果展览等;另一方面,各国民间团体及组织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往来和文化产品贸易,如广播、电视、电影、音响、书报制品的传播,彼此间国际旅游和留学生的往来等。总之,作为国家形象塑造手段之一的文化外交,其主旨是通过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对外投射和相互交流,产生“文化吸引力”,激发他国的认同感,从而在国际社会树立起良好的国家形象。这也正是文化外交之于国家形象塑造的内在必然性。

19世纪法国史学家基佐曾说过,文化有如“造成一个民族的财富

的一片海洋,这个民族生活的一切因素,其赖以生存的全部力量都寓居于这片海洋之中。”一直以来,发达国家的文化外交战略往往是进攻型的,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外交战略则往往是防御型的。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大国需要超越这种“进攻”和“防守”的二元对立模式,既要在“进攻”中“防守”,又要在“防守”中“进攻”。中国若想向世界树立一个积极的国家形象,就要在文化外交上做足功夫。一方面坚决抵制别国文化外交上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秉持“和为贵”的宗旨进行互利的双向文化交流。只有这样,中国“以和为贵”的国家形象才能生动地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三、探索中国文化外交新途径

约瑟夫·奈曾指出,在当今世界,倘若一个国家的文化处于中心地位,别国就会自动地向它靠拢;倘若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支配了国际政治秩序,它就必然在国际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国际文化关系④已经成为国家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正在不断走向世界的中国而言,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要靠经济实力,更要依靠文化力量,探索一条中国文化外交的新途径意义尤其重大。

(一)充分发挥汉语和中华文化圈的优势

“只有了解语言才能使文化影响卓有成效,才能进入外国的灵魂,进入其文学、智力和精神遗产”。⑤了解一国的语言是了解一国文化的基础。历史上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在实施文化外交

时都很注重传播自己国家的语言,并最终通过语言的渗透向世界各地传递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念。中国在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语言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至2009年12月,我国已在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学堂。⑥孔子学院是中国向世界推广汉语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孔子学院还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分布众多的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不仅使汉语得以广泛传播,而且还向世界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这有助于消除世界对中国固有的偏见和定势。但是从整个世界语言的应用范围来看,汉语的普及度还很低,世界深入了解中国的方式和途径还很有限,因此,大力推进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任务依然迫切。除此之外,还应当尤其关注孔子学院所传播的中华文化的内容,其内容不仅要具有中国的原生态文化特点,还应该易于和便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掌握和理解,努力提升授课老师的整体素质。

历史上受中国先进文化熏染的邻近国家曾经形成过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圈内的国家在文化上与中国有着颇为深远的渊源。中国应该格外重视在这一文化圈内的文化外交活动。以汉语为导引,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以巧妙的方式加以传播。在此传播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传播的方式和技巧,不可生硬、强制地向他国灌输,而是应该努力形成一种文化吸引力,使得周边国家产生一种发自心底的文化认同感,自主地接受和学习中国文化。因此,在中国开展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