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

合集下载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6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6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书心得初接触《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是因为学校常规的暑期学习任务。

在愉快的假期即将到来的喜悦下,我看了一眼书的封面,然后束之高阁了。

再次拿起书已经是八月,掰着手指算算为数不多的假期,认命的拿起自己的假期作业。

而这对与现在的我来说,真是非常庆幸的一件事。

因为三川玲老师的书对于我即将经历的人生来说,绝对是一盏指路明灯;也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和教养的方式。

以及后记:通往幸福教育的五个路口。

在教育的光芒这一章里,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甚至追根溯源寻找到教育的源头---看看为什么会有学校出现、以及关于学校的两次革命。

在《孩子究竟为什么去上学》一篇中,作者总结到:三千年的教育,从来都没有变过,关于教育本质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教育的本质是孔子两千多年前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苏格拉底在古希腊时期就用毕生在实践的“独立思考”;是古罗马的昆体良早就提出了的“体罚对教育无效”;是奥古斯丁发现的“教育以孩子为中心”“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是现代教育开创者夸美纽斯提出的“要从真实的世界中学习”……作者鲜明的提出,谁更接近教育的本质,谁就代表着未来教育的方向。

对于学校,作者提出,学校应该是一个复合的地方,他要照顾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找到自我的价值。

在第三部分学习的秘密里,作者分析了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

我任教的高中年级是孩子的特长和思维能力发展阶段过渡到孩子的理想、思考、自我价值能力的发展阶段。

所以,一个懂得“学习规律”的老师和家长,需要知道应时而动,什么时候挺身而出,什么时候退隐其次,什么时候悄然离开。

作者也对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作为老师应做到:1.容忍学生提出疑问甚至质疑;2.容忍学生打断授课,对学生意外提出的问题感到愉快;3.不惜一切代价为学生解释疑惑,启发思维。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2)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2)

通往幸福的启迪——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七月,暑气肆虐。

热情的阳光恣意播撒,在空调房里,捧着半个西瓜,翻开三川玲、白滔滔的《通往幸福的教育》。

三川玲是我之前关注的一个公众号的创办人,她经常会给大家推荐不错的童书,自己也会撰写教育文章。

开篇“教育,让每个人幸福”。

我一阵苦笑。

从事教育十五年,兢兢业业,早出晚归,各种公开课、考试、评职、论文、高考指标、社会期待……把我折腾得焦头烂额。

教育何来幸福?而我的孩子在教育中幸福吗?女儿过完这个暑假就要上小学了。

看着身边读书娃的爹妈,我的内心也是焦虑的。

中国现在大部分家长的生活状态是这样的:白天忙工作,晚上忙辅导孩子作业,周末忙带孩子上培训班,身心俱疲。

就这样忙啊忙,12年过去,妈妈们从一个靓丽少妇变成一个哀怨的中年妇女,爸爸们从帅气的小伙长成了秃顶中年大叔。

回首这12年,父母们,似乎从来没有好好活过。

而事实上,孩子在人生的黄金阶段,被各种作业、考试和培训压着,他好好活了吗?如何让教育使每个人都幸福呢?在疑惑中,我看了下去。

在看书的时光里,竟然有心灵的沉思低语,有情感的悲喜激荡,有思想的冲击碰撞……启迪一:教育资源不公平,不逃离,不抵制,努力营造小环境。

女儿读幼儿园时,就有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每天晚上、周末,都排得满满的。

有时甚至连吃饭也只能在车上胡乱吃一口。

临近上小学,家长们更是各种焦虑,让孩子学拼音、学奥数、学珠心算、学书法、学英语……家长碰面也是交流上了哪些补习班,哪里比较好。

上小学,哪个小学好,符合哪些条件才能进这个小学……力求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不输在起跑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的焦虑情绪和压力是很难不出现的。

在三川玲的娓娓讲述中,我明白了,关键不在于外界环境,而在于家长的内心。

如果你的内心不够坚定,在任何学校里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如果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就算学校的环境再不理想,你的孩子也可以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启迪二:真正的学习,是以“学有所成”为目的,而不是以“考进某个学校”为目的。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2)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2)

教育,让每个人幸福——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暑假阅读了“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的的确确感觉得到“每个家庭都需要,每个孩子都可以”,那就是,幸福的教育。

现在全社会都处于一种非常焦虑的状态,人人都焦虑,个个都烦躁。

何谓“幸福”,大概已经无人顾及了。

孩童本应拥有的快乐,全部消失殆尽。

无论多大的孩子都背着沉重的书包奔波于学校和补习培训班中。

孩子们疲惫不堪,家长更是身心憔悴。

何时是个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自己对孩子,对学生至今仍能抱有一种安然,淡定的态度感到庆幸。

什么是学校?学校应该是一个复合的地方,它要照顾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然而,这样的学校似乎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

教育,如何能让人幸福?下面说说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所做所想所感,和对教育的最平常的理解。

一.让学生幸福,就要爱学生,保护他,尊重他。

每个学生都是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敏感的自尊心。

而幸福的教育除了教学生知识外,还要小心谨慎的保护好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并尊重他们的情感。

比大地更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阔的则是师者的胸怀。

做为教师应该有一颗包容和宽广的心胸。

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我们要时刻记住去包容他。

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时刻牢记要保护他的自尊心,避免恶语相向,挖苦,讽刺。

中学生正是身体和心里发育时期,如果这个阶段犯错的代价是体罚或者是心理的伤害,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有挫败感甚至一蹶不振。

你我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学生亦是如此。

记得上届毕业班中有个女孩家庭条件不好,父母离异。

女孩子也很内向敏感。

有一次班级发生失窃事件,发生时间是体育课上。

当时该女孩因为身体不适没有参加体育课,一个人在教室休息。

回来后,有位同学发现钱丢了。

显而易见,大家都怀疑女孩。

看那位丢钱的同学焦急的样子,我很生气。

一直以来我都教育我的学生要做正直,诚实的人,可是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4)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4)

关注生命成长成就幸福教育-----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今年的暑期即将开始,兴奋期待的同时,心里的某个角落里忽地闪出:今年学校会发什么书?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惯性,也成了一种期待。

是的,读书活动让教师们的暑假生活变得丰富而有意义,一颗平静的心总能在书中悟到点什么。

当我拿到《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时,庆幸自己没有看过。

撕开包装纸,发现封面正中写着“通往幸福的教育”,细细看之右上角还有两行小字“每个家庭都需要,每个孩子都可以”,顿时一股暖流袭上心头,怎样的教育能让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感受到幸福?全书共分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和教养的方式四大章节,书中更多的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与读者交流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

文中的一些文字细细读来值得深思。

其中一段这样写道“你有权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你有权学习你感兴趣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你有权拒绝灌输式的教学;你有权抗议教育中的羞辱、体罚的行为,可以质疑所有你不理解的东西;你权拒绝不公平的竞争……”有这么多的权利,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或许连家长都不清楚?现实是,许多家长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即使所谓兴趣的培养那也是为将来能获得更好的成绩而准备的。

就这样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在应试中被生生剥夺了,他们努力把孩子们打造成同一流水线上的产品----优等生。

孩子们在父母的催促下,各方的高压下,奋力地向着分数至上的目标挺进。

途中有人顺利过关,人有头破血流,有人跳楼自杀,教育的幸福指数降至冰点。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为人父母的我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想想家庭教育应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承担些什么?文中提到“我惊讶地发现,中国的教育,少了一堂课!是什么课呢?不是体验式、沉浸式,培养思维能力和质疑能力等新式课程,而是帮助孩子找到自我的生命价值课。

”是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两个体系学习。

第一个体系,是学校里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个,是每个人都拥有的生命价值。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7)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7)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如何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当我拿到《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时,就不禁在想,这本书一定讲的是学生是如何听话自觉,成绩也一定是非常的优秀,所以让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都处于一个非常和谐,幸福的环境中。

不过很快我这种完美的想法就被否定了。

其实要出现和谐完美的氛围不单单是学校教育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它更多的是要求有很好的家庭教育来配合。

幸福的教育是什么呢?它是每个家庭都需要,每个孩子都可以的教育。

而这本书目里倡导的教育,其实是最简单、最生活化的教育。

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爸爸妈妈一起爱着孩子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是爸爸、妈妈、孩子,每天在一起吃三餐饭、说很多话、阅读、讨论、亲子共读、周末一起去大自然中撒野。

如果你已经做到其中的大部分,恭喜你,你是位合格的爸爸或妈妈。

如果你每次和伴侣、孩子做这些事时,都用心、认真、投入,那你已经走在幸福的路上。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是一家长,不但担任着学校的教育工作,也肩负着家庭教育的责任,从学校教育工作中,我们更能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也更想做而家庭的教育来配合孩子的学校教育,从而让每一个人能体会真正的幸福教育。

但是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作为家长,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也没有很好的处理问题。

所以当我粗略地翻看了《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时,觉得这是一本讲家庭教育为主的教材时,我又静下心来,慢慢地口味了这本书,从中学习了不少家庭教育的知识,也让我在以后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能有更好的理论基础。

在第一部分教育的光芒里,有一个关于68分的故事。

这个68分,是作者的女儿小丸子第一次升入小学的语文测试,得了68分。

小丸子的爸爸妈妈,虽不是文坛巨匠但也是写出600多篇、200多万字、1亿多阅读量的原创教育文章,经常被人民日报、教育部、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和机构引用的教育作家。

当女儿语文测试68分的时候,他们并不是教育作家的身份,他们是女儿小丸子的爸爸妈妈。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4)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4)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打开这本书,在自序的前面有一页纸,上面一行小字“教育,让每个人幸福”,我曾经在班级里问过学生两个问题,“你们现在快乐吗?”“你们现在有什么兴趣爱好?”大多数同学都是笑而不答,很多学生包括大人们,已经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了(当然玩手机是例外),我理想中的一个好孩子应该是这样的:他身体健康、乐观开朗、品行端正、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事情专注认真。

学习成绩只能体现一个方面,它不该是孩子的唯一。

但是这一点,大多数的家长老师都没有意识到。

但是我相信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总有一天会打破这一禁锢。

当一个孩子有了崇高的品质,专注而认真的态度,那么他怎么会做不好自己的事业呢?言归正传,《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主要是讲了婴幼儿时期以及童年时期的儿童的教育,几乎包含了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教育的光芒,成长思考,学习秘密,教养方式。

关于教育光芒,你有权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你有权学习你感兴趣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你有权拒绝灌输式的教学,可以质疑你所有不理解的东西,你有权拒绝不公平的竞争……这是教育的理想情况,以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包括西方发达国家也并没有做到绝对公平。

古代的科举制度以及现在的应试教育也不是丝毫没有可取之处,古代科举制度也选拔出大量有才能的人,并且它打破了士族的统治地位,是寒门之士进入上流社会实现人生目标的唯一途径。

纵观今朝,社会贫富不均,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都集中在中高产阶级,这部分家长教育程度高,教育观念开放,他们的孩子可以充分地进行素质教育,甚至不需要走高考这条路就可以出国深造,他们的孩子从小会多国语言,发音标准,会多种乐器,琴棋书画样样学。

但是大多数中下阶级、偏远农村、农民工子弟,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甚至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没有,他们怎么办?只能通过高考这一条路,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一再强调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可以允许多元化教育方式,重要的是想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以及选择一条通往这条目标的有效的路径。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58)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58)

最幸福的教育是陪伴——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通往幸福的教育》,不读则已,读了更慌,如果有二胎,一定好好弥补,可惜人生没有后悔药!如果你去做个有关教育是否幸福的调查,我相信大家一定像怪物一样盯着你。

不知何时,老师不再因为教育学生而幸福,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一个劲儿喊累。

于是君不见,现在大学毕业生从事教育的越来越少,尽管国家全面放开二胎但是愿意生二胎的数量并没有达到专家的期望值,归根结底我相信就是教育付出的多,回报的少,哪还有幸福可言?但这本书里却把教育孩子当着一件幸福的事情去做,真的值得回味。

一个人,可以是领导、是企业家、是大碗儿、是业务员、是服务员……但是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爸爸或妈妈。

其他的身份可以变化,甚至可以失去,但爸爸或妈妈这个身份,是孩子出生开始,伴随一生的。

遗憾的是,很多人太过强调自己暂时的社会地位,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家庭角色。

根本原因,是很多父母的角色意识没有转变过来,作为父母的一个基本责任,就是要花时间陪伴孩子。

有人会说,现在社会竞争那么大,哪有时间陪伴孩子?不努力工作,下岗了拿什么去养孩子?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在一次演讲中说,奥巴马每晚都会和女儿共进晚餐。

奥巴马自己则说,他最自豪的事不是当上了美国总统,而是在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他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

试问,有几个人的事情比美国总统的决策更重要?又有几个人的时间,比美国总统的时间更宝贵呢?一顿晚饭,一家子,围着一桌美味佳肴,在其乐融融中,分享各自的悲欢。

记住专家的话:如果真的爱孩子,请放下不必要的社交,婉辞无意义的牌局,推掉无关紧要的商务与应酬,回家。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有些父母觉得自己很冤枉,大倒苦水:“自从孩子出生后,我就天天陪在他身边,几乎寸步不离,为何孩子还是不优秀,还要跟父母对着干,甚至想早点离开父母?”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天天在孩子身边看上去是在陪伴,但是很多父母眼睛不离电视,手里不离手机,更夸张的是约几朋友来家里搓麻将,只要孩子没事,她自顾自地干自己去了。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3)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3)

探索幸福的教育之路——《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同。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个让每个人都幸福的教育之路呢?答案似乎是不确定的。

《通往幸福的教育》一书,旨在解决中国家长最关心的100个问题,试图发现一条“通往幸福的教育”之路。

在认真梳理了成千上万的家长所面对的问题之后,将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归结为教育观念、身心成长、如何学习、家庭生活四大领域。

但是,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最了解孩子的就是父母,父母才是无可替代的孩子的家庭教育专家。

我将从教师和新手母亲的两方面,尝试去解读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如果说我的身份是一个高中教师,那么我的教育观念和作者的可能有点相斥。

无疑,作者从内心是很否定已经长达三千多年的学校教育,而更倾向于理想化的教育创新和科技所带来的教育变革。

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很多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但也的确是在适应我国国情的状况下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基础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价值,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它。

但不是说只有否定应试教育才能帮孩子完成天赋和价值的自我认知,应试教育同样也可以尝试。

就像以前在大学才接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在已经逐渐渗透到高中、初中,体现在让学生自主选课,而不是大而化之地统一文理分科了。

选修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比较大的学分比重,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探究自己的兴趣取向。

幼儿园、小学的兴趣爱好,是对这个未知世界的探索,但这种探索是否一定会对将来的爱好或者职业有所影响,并非是绝对的。

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保留了给孩子探索世界的权利,同时也尽力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

今年是我第一次以班主任的身份带完毕业班,在高考成绩出来以后,填志愿的阶段,我也遇到了很多从前作为任课老师从未接触到的事情。

对很多人来说,大学是以后通往社会的最后的引导桥梁,但在面对专业选择与填报时,这些已经成人的毕业生却并没有重视过选择。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

做内心强大的父母首先,我其实是个内心焦虑的妈妈。

目前焦虑主要来自于教育,周围很多同事家都有很优秀的孩子,学的东西也多种多样:绘画,舞蹈,书法,钢琴,小提琴,跆拳道,游泳,击剑,奥数,英语,编程等等等等。

平时朋友圈晒孩子的也很多,这些都是无形中的压力,也是没办法避免的。

因此虽然我的孩子才刚读幼儿园,我已经难免的焦虑了。

回顾孩子之前的成长过程,也有过多次焦虑的时刻。

当你把小朋友抱出去,遇到小区里的一些很有育儿经验的外婆奶奶以及二胎妈妈,她们会热情的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同时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对你指手画脚。

虽然很可能你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对的,但难免还是会被他人影响。

之后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充斥着比较。

从出生的体重,到慢慢的会坐,会爬,会走会跑会说话,甚至到以后的学习工作婚姻。

这些基本贯穿了很多人的一生。

所以我认为焦虑的极大原因就在于比较,同时这也是内心不够强大的一种表现。

我认为中国的父母大多都是非常无私的。

她们把孩子的幸福当成自己的幸福,而孩子的幸福更来源于父母内心的强大。

我的小孩从小在运动方面就不突出,别的小朋友已经会拍球的时候,我们连怎么把球扔远都不会。

当时难免会着急,觉得怎么连这么简单的动作都不会,但是能怎么办?小朋友就是不会,你心情不好板着脸小朋友也不高兴。

真没必要为了这么点小事影响心情。

所以能怎么办,慢慢来呗。

后来小朋友再大一点就突然掌握这种技能了,回想以前的担心真是可笑。

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些基本技能类的东西,家长完全可以不用担心,每个孩子都会掌握,顺其自然就好。

身处网络时代,更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内心。

因为我们能接触到的孩子已经不仅仅是周围的一部分了。

在网上你会发现太多优秀的娃:这个英语已经很溜了,这个数学能力突出,这个乐感好,这个字认识的多。

天哪!永远都有孩子比你们家孩子优秀,比的过来嘛。

所以我常常安慰自己,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也并不是多优秀,凭什么就对小朋友要求这么高呢。

当然,我很爱我的孩子,我也希望她有幸福的生活以及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也让她学英语,幸亏她自己也喜欢。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6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6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最大的感受就是,办公室从没有安静下来过,总是热闹非凡。

班主任们总是不经意间讨论着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到底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我们的学生呢?班主任站在教育工作的最前线,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各种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够通往幸福的教育呢?什么是幸福的生活呢?其实,对于每个人而言,不是拥有对少财富或是地位,而是有自我选择的自由。

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就会感到幸福。

但是在现在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学习可能是一种强迫的教育,他们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当然也就感受不到幸福。

并且在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每逢寒暑假孩子们却比上学时还要忙碌,不停地穿梭在各个培训班之间,使得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只有学习,这样让孩子们失去很多乐趣。

我们必须认识到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因为学习而影响了生活。

我们应该尽量营造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建立孩子的自信;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让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找到学习的快乐。

因此,让孩子保持一种愉快的、轻松的心态去学习,是最重要的。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主动、持续地去学习。

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能够出去走走,通过旅行能够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多种文化的知识,等等。

另外能够拓宽孩子们的眼界,体会到自己的渺小,让孩子们拥有多元的价值观。

最好的途径就是旅行和阅读。

读万卷书,不能死读,那是书呆子;行万里路,也不能白行,那是贩夫。

读书,要学会思考;旅行,也要深度旅行。

两者结合,才会真正发生作用。

而旅行,作为一种最好的、最直观的方式,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天然就该如此的。

旅行,能够让人体会生命形态的多样性和人生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而生命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多样性与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同时,旅行就是最好的学习。

今年暑假,办公室的姐姐们就带着孩子们去大西北溜了一圈,孩子们体会到了丹霞地貌的神奇,敦煌的魅力,嘉峪关的壮观,一路下来,体会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48)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48)

教育的幸福是什么?----------《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今年暑假,学校给每个教师发了一本书,书名《通往幸福的教育》。

拿到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欣慰。

教育也能让人幸福!第二感觉是怀疑:教育也能让人幸福吗?我对自己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想法作了个分析,是基于这样的理由:之所以感到欣慰,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走向幸福(否则学生干嘛辛辛苦苦受教育?之所以感到怀疑,是我国目前的教育很难让人产生幸福感。

幸福这个话题的确是太大了,也太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了。

关于什么是幸福,有人有个这样的解析:即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我们每个人人生的终极目标都是能追求到自己的幸福。

当然,幸福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个人的,也有集体的、国家的;有利己的,也有利他的;有小幸福,也有大幸福:有瞬间的,也有持续性的。

追求幸福的过程也是错综复杂的,有的得来容易,嘴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想什么就有什么,事事顺心,幸福就在眼前。

有的千辛万苦,艰难生存,苦苦挣扎,距离幸福遥不可及。

但无论怎样,古今中外,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对幸福的追求,都一直在进行着。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幸福,或者幸福的教育呢?在教育中,有两个主体,一个是教育者,其承担者主要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同时也包括政府的教育领导机构,还有家长。

二是受教育者,即学生。

当然,不同的主体对什么是教育的幸福或者幸福的教育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是,这里的第一主体应该是学生,在教育中,教育者应该为受教育者服务,应该把学生的幸福作为教育幸福追求的目标,学生的幸福才是教育的幸福。

什么是学生的幸福?所谓幸福感,是学生能够感到生活的快乐和满足,即心理、认知、社交和身体功能的正常和持续性发展。

现实期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幸福感不强的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在认知方面而引发的,即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过高,不仅增加其学业的负担,而且达不到其他人及自己的要求,导致对学习的厌烦、恐惧、失去信心,进而影响其在心理、社交及身体方面的快乐和满足。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7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7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教育是永恒的主题。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教育,《通往幸福的教育》主要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给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教育”之路,但也给了从事教育事业的我无尽的启发。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边列提纲做标记,一边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还比较生疏的班主任工作。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权利追求幸福的人生,幸福是自己努力成为了期待中的自己。

不论作为家长或者教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那个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价值。

在学校,在班级里,我们首先要营造适合的学习环境,建立孩子的自信。

让孩子知道,自己努力学习,热爱学习,从学习中能够得到快乐,这远远比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而营造适合的学习环境,就应该先从基本的日常常规做起。

现在的孩子,深受父母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较差,必要的规矩制定也是必须的。

而规矩的制定,大多数是针对少数行为的。

制定规矩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好地享有尊严,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相反。

孩子要获得自由,就要首先学会不侵犯别人的自由。

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实现所有人的自由。

我们说,规矩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最终是为教育的目标来服务的。

譬如,规定一日常规,是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归纳习惯,规划时间的习惯。

通过规矩,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才是最终的目的。

当孩子已经意识到并形成习惯时,就没有必要严格地要求孩子去执行规矩了,否则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而在规矩制定的时候,也应让孩子体会到自主权,孩子越容易按照规则和要求行事,生活与学习也都能有序的进行,孩子也会更自信。

那么在规矩制定后,契约精神——说了话要算数更为重要,否则规矩也就变得无效了。

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我也制定了班级公约,希望每位同学能够认真履行遵守;在学科教学中,关于作业我提倡学生独立完成、痕迹作业、难题标注、错题整理等。

良好的基础氛围形成了,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长短期目标也是必要的,这样会给学生漫无目的的学习生活多一些期许与动力。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三川玲是我之前关注的一个公众号的创办人,她经常会给大家推荐不错的童书,自己也会撰写教育文章。

我还是比较欣赏她的教育理念的。

这次她跟老公出版了这本《通往幸福的教育》书,我也买来读一读,。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写了中国家长的焦虑,写了到底什么是成功,以及家长如何破解教育困境和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这些问题也是我常常在思考的,我到底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的,真的只有学习好一个人才算成功吗?成功了才幸福吗?本部分的最后我找到了答案,幸福最大的来源,不在于获得,而在于付出。

学习上为兴趣而付出,工作上为成就而付出,家庭中为责任而付出,社会上为文明而付出。

当一个人有能力为这个世界的美好而付出的时候,就是他人生价值得到实现的时候,也是最开心、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

对于自然,维护而不掠夺;对于家人,关爱而不索取;对于事业,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对于他人,力所能及地帮助……读到这里,我发现跟猫叔提到的极致利他的观点不谋而合。

践行利他,教育孩子践行利他,我们一起寻找幸福。

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讲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讲出了家长的责任、家长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在我身上都有,我也在不断的反思。

比如,第2节“世界上存在标准小孩吗”。

作者说的简直就是我,在我的心里就住了一个标准小孩:脾气温和、得体大方,懂事自律、体贴父母、从不闹脾气,聪颖灵气、不用苦学也能有好成绩,为人大方爱分享、又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进得了邻家小院、登得了剧院舞台,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等等。

曾经我也给孩子定了这么多的标准啊。

可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些标准就是不尊重孩子差异性独立性的开始,我应该放下心中对孩子的这些设定,接受她的个性,让她更加自信的成长。

第3节“你是在帮孩子还是在害孩子”里,提到了家长帮助过度的问题,我也有,其实就是家长过分强调结果,而且要求用最少的时间去取得结果造成的。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暑假,当我欣喜的拆开这本由童书妈妈三川玲女士和白滔滔先生的著作----《通往幸福的教育》,仔细阅读完后,有些感同深受,更是受益匪浅。

我恍悟:原来家庭教育必须拥有这样深远且不可缺少的洞见与视野。

自己的教育中缺乏去主动发现,去激发孩子的兴趣,忽视了孩子自然的天性,为孩子未来的成长没有留下太多的空间。

《通往幸福的教育》全书分为四大章节:“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教养的方式”四大主题,发人深思地剖析了中国家庭教育的种种症结所在,呈现了中国家长普遍最关心的100 个问题的精粹。

在“中国家长最关心的100个问题”脱口秀中,白滔滔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教育家。

一次,一个对他有恩的伯爵请他去做自己孩子的家庭教师。

于情于理卢梭都是很难拒绝的。

然而,卢梭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拒绝这件事。

他说:对不起,对家庭教育来说,任何人都不能被替代,你再有钱,再有权势,你可以请全世界最好的家庭教师。

但是,全世界最好的家庭教师也替代不了父母的角色,你应该自己担起这个责任。

可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如此重要。

这也是三川玲、白滔滔两人做一系列教育实践的初心与目的。

因为每个孩子的天赋和基因完全不同,他们认为自己的教育经验并不一定适合其他的家庭和孩子,因此,只有通过教育实践,让广大父母真正参与进来,才能起到实质作用。

世上的每个父母都想给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惜花大钱和精力买学区房、托关系、上培训班等等。

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我认为: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

让我们的孩子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仍然快乐地追求着幸福,让孩子自己找到自我、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教育的终极就是让幸福伴随我们的孩子一生,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矢志追求人生成功的幸福,获取智慧和心灵自立的力量。

教育孩子这条路注定任重道远。

作为一名教师,更是肩负着使命,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今年暑假拜读了三川玲、白滔滔的《通往幸福的教育》,感触颇多。

1、创造一个温馨、愉快的家庭氛围。

如果家庭气氛紧张、家人之间充斥着指责埋怨,孩子的生命能量就会在与这些负能量的抗争中消耗殆尽,没有多余的力量去探索和体验。

2、理解并接受孩子的平凡。

每个父母在心中都会有一个望子成龙的梦想,但是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大多数人注定平凡,如果人人都是天才,天才这个词也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在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家长也要以平常心看待,因为毕竟孩子没有要求我们成为非凡的父母,我们同样不能拿非凡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只要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父母无需过多干涉。

3、作为父母,要以身作则,积极践行要求孩子做到的事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传递给孩子怎样的信息,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反馈,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父母不仅在语言上鼓励孩子积极去体验探索,同时也对世界保持好奇,身体力行的去实践的时候,无需过多的话语,孩子自然就会对探索未知的世界感到好奇。

同样的,很多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本身的言行不一。

试想一下,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而自己却不思进取天天玩手机打游戏,父母的语言在孩子的眼里又怎么会说服力呢?
我很赞同这样的一句话:你就是你孩子最好的老师,没有谁比你更适合教育好你的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做的不多,我们需要承受来自周边亲朋好友的质疑与反对。

但和孩子的未来相比,孰轻孰重呢?毋庸置疑,为了孩子,我们一定会选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1)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1)

为孩子插上幸福的翅膀-----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最近,微信朋友圈里发过一个视频,萧山某一初三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被母亲数落了几句,扑通一声跳河,没了;1818黄金眼曾报道,某高校学生因为网贷,欠债20万,也不与父母沟通,就从高楼跳下,没了;浙江电视台老娘舅节目曾调解过一名31岁的男子与其父母的纠纷,31岁了,上有老下有小,沉迷网络,理由是自己心烦,不想工作。

诸如此类事件,近年来听到的是越来越多了,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怎么啦!读罢《通往幸福的教育》,我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式教育缺乏一课帮助孩子找到自我生命价值的课,只有让孩子找到了自我价值,才能让他们拥有幸福的人生。

幸福人生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位高权重、名利双收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幸福从来都是自己个人的感觉,与所处的阶层、财富无关。

幸福的人生应该是按自己的意愿,遵循自己的兴趣,追求自己的个性和梦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

这样,每个人活着都能感觉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呢?一、给孩子更多的爱是幸福的奠基“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谁不爱,但爱有许多种,是宠溺之爱?还是分离之爱?现如今有很多的父母,只要孩子学校学习分数考得高,就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要啥就给啥,还千方百计让孩子在你的控制下成长,这是宠溺之爱。

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分离之爱,孩子成熟之时,正是离你而去之时。

那么,在孩子离你而去之前,父母应该如何爱孩子呢?首先,父母要相亲相爱,不互相猜忌,不大吵大闹。

这种爱会潜移默化到孩子的心灵。

其次,营造和谐、轻松、民主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要平等,互相尊重,要包容各自的缺点,尤其是孩子,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免不了暴露种种问题,那就要耐心接受,努力帮助,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从而越来越自信。

二、让孩子独立成长是幸福的途径独立,意味着缺乏安全的保障,恰恰是最好的保障。

当今的父母总是对孩子未来的职业和阶层忧心忡忡,总想着为孩子未来的物质生活提供保障,总希望孩子比自己优秀(在外人眼里),诚然,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是毋庸置疑的。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55)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55)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一看到书名就有想读的欲望,不是因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敏感,而是因为“幸福”难求。

听了太多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人(学问)应该先苦后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的孩子”,“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和“好小学意味着好中学,好中学意味着好大学,好大学意味着好工作,好工作意味着好对象”等等诸如此类,早已让教育偏离正轨,幸福与孩子、父母以及老师来说,更加弥足珍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予人以幸福,本书的作者通过此书,呼吁人们重新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真正意义的教育、成功的教育是引人通往幸福之路的教育。

一、通往幸福的教育是遵循成长的规律,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从弱到强从小到大逐步成长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特点。

如幼儿时好动,孩子用身体的接触去认识这个世界,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给孩子活动的空间和接触大自然的机会,那么孩子的天性和认知能力就会被遏制。

又如到了中学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表达意愿的权利并尊重他们合理的要求,那么他们会失去全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时机。

孩子的身体、意识形态、能力和心灵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特点,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事情。

该玩的年龄就去玩,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就不要去搞什么职业规划。

拔苗助长最终连根都拔起,毁掉的是一代人。

二、通往幸福的教育是不注重标准答案,给予找寻真相的能力道家有一句名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说的是"送给别人一条鱼能解他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他永远有鱼吃,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这句话说明,要想帮助他人解决难题,还不如传授给他人解决难题的方法。

教育也是这样,不应该是给受教育者答案,而是培养其寻找真相的能力。

哪怕在这过程中,错了又何妨,至少知道这样做是行不通的,失败使人离成功更近一步,挫折教育同样使人成长。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0)

教育要通往幸福——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高分?名校?还是金钱?名利?书名即答案,教育是要通往幸福的。

那么幸福是什么呢?教育如何通往幸福呢?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教育是一种由孩子自己主导的生命教育,旨在让孩子找到自我、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如果你觉得生命价值有点深奥,那么书里还有一句:属于自己独特的幸福生活。

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好焦虑的呢?作为教师的你如释重负:幸福教育的钥匙主要还是捏在父母手中;作为父母的你也豁然开朗:爱ta,就给ta更多的可能性。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生命方式。

确实,本色人生,才会是最幸福的人生。

可谁又能认清自己呢?德尔菲神庙门楣上的旷世名言——认识你自己,早已成为亘古的生命哲学难题。

我们即便扪心扣问门卫大叔最关心的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是探索不出自己身上未知的部分。

《一代宗师》里提到的人生有三重境界: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可很多人往往最终还没来得及见着自己、成为自己,就已经走完了生命的旅程。

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师长的指引。

在我看来,每一个生命都是一座迷宫,歧路众多,唯有激发天性、遵从本心,才能找到出口,成全完美的人生。

现实中父母和老师心里却往往为孩子设定了一个模板,并以此来匡正孩子的成长。

作者在书中也刻画了下这个标准小孩的模样,可谓欲静则静,欲动则动,欲文则文,欲武则武……满足社会对一个优秀孩子评价的全部设想,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存在。

当然这种理想中的高大上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但我们还是会去找一个或几个身边的“别人家的孩子”来进行比对。

其实每一个孩子均有其长处和短处,若总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日子难免过得鸡飞狗跳。

可放任孩子无限自由成长也不现实,这就需要通过教育来唤醒孩子所未能意识和自我把控的方面,父母和老师最该做的就是去发现孩子的天赋并训练他有效地利用这种天赋,唯有把他的生命密码,尽可能地破解出来,点燃其心灵的火药,他才能成为他自己,而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活成其激发天性后想要成为的样子,这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曾说过:“吾的朋友中,常见有人品性和才能宜于甲的,偏偏去习乙的;他尽管在乙的学科上得了学位,有了资格,久而久之,还是去干他甲的事业。

什么是通往幸福的教育?

什么是通往幸福的教育?

什么是通往幸福的教育?1.最近刚把《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看完了。

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个根本问题: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2.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应试教育的思维让我们习惯了只能有一种标准答案,从而忽略了其他答案的存在。

由于长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们无法意识到我们真正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而沿着这个思路去思考,那么教育的目的逐渐清晰。

3.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个体角度而言,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让人获得幸福,或者说让人能够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然后去实现幸福。

4.你或许会说,这是显而易见的答案。

但我想反问,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传统教育让多少人真正实现了幸福?特别是把幸福的两个前提独立与自由纳入评判时。

这算不算是教育的失败?5.那为何教育会失败?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太过重视与价值创造相关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与情感相关的生命教育。

6.在过去的教育理念中,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是过多地强调知识技能的成才教育,而忽视心灵心性精神的成人教育。

以致于在其离开家庭和学校之后的漫长人生旅程中,每当面对人生挑战与困境时,就会感到迷茫、失落、无助、彷徨…而那些不能领悟生命价值的人,也就不懂得自己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因此,或是沦为别人精神奴隶,按照别人的剧本生活;或是沉迷于物欲横流的世界,被欲望裹挟而无法清醒。

7.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标准答案的思维让人丧失了创造幸福的能力。

8.然而,思维一旦固化,要想改变极其困难。

首先你得承认过去的错误,还得推翻过去错误的决定,承担推翻错误决定所带来的后果与责任。

每一步都是对自我精神本能的挑战,更是对既成事实的颠覆。

何其困难,可想而知。

这就像当年爱因斯坦不愿承认量子纠缠一样。

再聪明的头脑也有不认错的时候,更何况是普通人?9.师父说,凡事都要立足一生去思考,否则,现在的对或许就是将来的错。

后悔一生,追悔莫及。

10.那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理念呢?或者说什么才是通往幸福的教育呢?我认为是把知识教育与生命教育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幸福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的尴尬如何化解?
——由“孩子不爱阅读怎么办”想到“学生不爱阅读怎么办”
一、由孩子阅读想到学生阅读
今年暑假学校提供的阅读书籍为三川玲、白滔滔的《通往幸福的教育》,作者是中国新一代的教育创新者,他们在实践中找寻到了“一条通往幸福的教育之路”。

这本书就是他们教育思考、实践后的结晶。

他们提出,这条幸福教育之路,是适合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的;是通往幸福,而过程也是幸福的。

全书分为四大章节:“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教养的方式”。

由宏观到微观,从观念至行动,发人深省地剖析了中国家庭教育的种种症结所在,呈现了中国家长普遍关心的100 个问题答案的精粹。

其中“学习的秘密”章节中的“孩子不爱阅读怎么办”这个问题,作者用整整11页的阐述“阅读真的很重要!”,针对孩子不爱阅读,作者说出了五个态度和三个感悟,强调了阅读兴趣、习惯、权利的重要性,把阅读当做一件轻轻松松的事,达到这种境界,这就是幸福教育之路。

由此,我也想到了目前我们身边孩子的阅读尴尬现象,据一份统计显示:在同等家庭经济条件下,美国孩子的阅读量是中国孩子的6倍。

这只是从量的角度对比。

如果从阅读的内容上来看,可能更加尴尬,因为中国孩子阅读最多的是教辅书,仅仅为考试而阅读。

再从阅读的质量上对比,可能尤其尴尬,因为,中国孩子的阅读多数是为了识字或者获取一些信息而阅读。

因此,最后用来滋养心灵,捕捉幸福和灵感的阅读可能所剩无几,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出现校园暴力,出现学生杀老师的显现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孩子虽然在学校学习,但是真正通过学习通过阅读滋养心灵丰盈生命的环节少之又少。

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事实就是如此,尽管我们不忍正视!
如果在我们的小学、初中到高中,把原本美好的阅读被渐渐异化成了考试的附庸,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如何让阅读重回自我,需要学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了。

如果家长已经在家庭努力地让孩子爱上阅读,那么学校接着怎么做?于是我由“孩子不爱阅读怎么办”想到“学生不爱阅读怎么办”这个问题。

二、语文老师引导与学生阅读定位
提到现在学生不喜欢阅读(主要指课余阅读),一般人首先会觉得当前信息时代的发达,让人们全方面进入智能时代,不用说中学生,就算是小学生对电子产品的热爱也是层层递增。

在电子阅读,网络影视普及,手机游戏等强烈的诱惑之下,一堆堆书籍无人问津,孩子对于捧读兴趣趋淡也不足为奇了。

我觉得这种看法,虽然有些道理,但也有失偏颇。

学校同样可以发挥培养学生课余阅读兴趣、习惯的作用。

许多学校,不少老师都认识到了学校培养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语文老师更应当仁不让。

如果家庭对孩子的阅读定位是强调了阅读的权利、兴趣、习惯,把阅读当做
一件轻轻松松的事;那么我觉得学校对学生的阅读定位应该在此基础上强调方法、积淀、素养,把阅读当做一件有人生意义的事。

宁波市语文教研员褚树荣老师这样认为:语文考试,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除了注重测试语文能力外,更越来越注重全面测试语文素质,因此语文试题内容趋向于取材课外,所以学生要考出好成绩,光抱教科书绝对是不够的,一定要广泛阅读,包括观看影视作品,要注重语文积累,要用心阅读,要用心领悟;至于教辅材料,可以适当做一些,但这只是有助于学生熟悉题型,提高答题技巧,大量地、机械地、重复地做练习,对提高语文成绩意义不大。

事实上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并不直接来自课堂,教师能给予学生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学习策略的传授才是最为必要的。

因此仅仅把语文课堂当作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把课本当作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凭借,是一个教学误区,语文学习必须延伸到课外。

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给学生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

语文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传授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学会自己钻研。

课内要告诉学生哪些内容要精读,哪些要泛读,如何精读、泛读。

然后指导学生逐步由课内到课外的学习,阅读课外读物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启学生的智力的重要手段。

要告诉学生应选择怎样的课外书,最重要的参考书有哪些,怎样利用工具书。

然后教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一本书拿到手,先要从说明、目录读起,搞清楚这本书总体框架结构。

再一篇篇认真读下去,由厚到薄,提炼书中的精华,从而加以记忆,吸收营养。

在读的过程中要反复钻研基本、精华篇目。

要由专到博,推广到其他。

讲了这些途径后,可让学生有选择的多看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时文,由浅到深,按顺序阅读。

要告诉学生在阅读中多问为什么,勤思考。

要做读书笔记,真正使所看的书成为自己的知识。

三、学校、教育部门的阅读环境创设
学生的阅读也是一件大事,学校图书馆建设重中之重。

一座图书馆就可以定义一个学校档次,有一句流行的说法:一个学校的生命,就在图书馆。

一个学校,最能体现它人文气息的地方就是图书馆。

图书馆对于学生它是一个知识丰富的老师,在它那里可以学到许多的知识。

一个学校的图书馆建设的越好,藏书越多,说明这所学校的人文环境越好。

当然图书馆建设除了学校重视外,还须上级教育部门政策支持,经费支持。

有了图书馆,阅览室就有了依托,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书香校园就有了生命的能量。

从这点出发,我觉得我们姜山中学做得不错,不比一些优秀的学校差。

姜山中学图书馆创宁波市示范图书馆,也是名不虚传的。

这里以我校为例,说说学校、教育部门的阅读环境创设的成功做法。

姜山中学多年来加大图书馆、阅览室投入,强化硬件建设,取得很大成效。

现在学校图书馆使用面积达到1600多平方米,设有学术报告厅,藏书库,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师生图书外借室,办公室等。

教师阅览室面积达200多平方米,设有座位60个,占总教工人数的40%,学生阅览室面积达400多平方米,设有座位336个,占总人数的20%以上。

目前,学校图书馆共有图书8万多册,其中工具书300多种,达到700多册。

报刊种类为300多种。

图书馆又设有能容纳500—800册图书的标准书架158个,陈列柜、报刊架多个。

馆内有良好的通风、换气、采光照明、防尘、防火、防潮、防盗、防蛀、防高温等保护
设施。

学校图书室配置了4台液晶计算机,配置了“图友”图书软件,实现了校园网络化管理。

另外,新购图书与鄞州区图书馆联网建立分馆,进一步扩大了图书资源。

为扩大图书的利用率,方便学生阅读,让校园书韵飘香,2008年起,学校开设了走廊书库,将图书馆中库存的杂志整理到教学楼各层的大厅及走廊处,供学生茶余饭后自我阅读和观看,宁波电视台专门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目前,姜山中学还充分利用综合大楼三楼楼道的空旷,设立了“走廊书吧”。

每到课余时间,来到“走廊书吧”,看到的是崭新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科普、文学、历史、传记等书籍,还有一群“小书虫”在书吧内,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蹲着,津津有味地翻阅着。

我曾经问一个学生喜欢不喜欢这种形式,那同学笑呵呵地说:“我很喜欢走廊书吧,一有空我就会去挑选自己喜爱的书阅读,很随意也很方便。

”学校“走廊书吧”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由学生自主管理书吧的日常维护,通过学生自主借、还的方式,增强了每位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也营造出“快乐自主”的借阅图书环境,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然,在学校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升生命的质量,依然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孜孜不倦地努力去做,总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让我们共同前行,让校园书香弥漫,让学生爱书不释手,不急功近利,着眼未来,这样持之以恒,定能让我们的学生受益终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