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基础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梳理 [知识点归纳](带★为强化记忆内容)
、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而其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3、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裂谷、海洋)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垂直运动包括上升和下降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两种运动有主次之分,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强调: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风化: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体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它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5、侵蚀: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常见的侵蚀地貌有流水侵蚀(溶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举例)
6、搬运: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的物质。
7、沉积: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堆积地貌有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海浪堆积。(举例)
8、★判断下列各图所示地貌类型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先明确其名称)
9、★完成右图: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10、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骨架,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11、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包括两种最基本的形态背斜和向斜 常形成山岭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板块处在运动中:①背离运动,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和海洋(大西洋、红海)②相对运动,形成褶皱山(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结合P73图4.10,注意板块边界位置)
13、★研究背斜(向斜)的意义,第一:背斜通常是较好的储石油、天然气的构造,而向斜利于地下水的储存;第二: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背斜,原因 背斜构造岩层向上拱起,承压张力向外,工程安全性、稳定性好,且背斜中的地下水易顺着地层流向两侧,而向斜为地下水汇集处容易塌方。
14、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运动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 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 华山、庐山、泰山。
15、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形成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主峰。
16、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可能形成湖泊,如我
国的长白山天池。
17、与平原相比,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18、在山岳地区,交通运输线路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19、列举山岳地区交通运输线路选择的影响因素:①山谷中道路应该避开陡坡②在陡坡上应成“之”字形弯曲③避开沼泽④跨过河流⑤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
20、河流地貌可以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21、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22、①溯源侵蚀是指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它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②下蚀是指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它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③侧蚀是指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23、★①河流发育初期:河谷横剖面呈V字形,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②V型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③横剖面呈U型: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结合P77图4.17)
24、★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它由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的口外的海滨地区)三部分组成。(形成过程的描述)
25、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的有利条件有:①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②作为
交通运输通道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农业发达,可为聚落提供农副产品。所以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但要考虑避免洪水的威胁。在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而且还要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书本重点图表](关键在于理解相关内容)
①P71图4.3-4.7外力作用地貌图
②P7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③P73“背斜和向斜示意图”(注意岩层新
老)
④P74“断层示意图”
⑤P77“河谷的演变过程”
⑥P78“河流堆积地貌示意”
⑦P73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梳理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