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用来防治危害农业,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的调节植物或昆虫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生物源物质的制剂及其混剂的统称
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农药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
毒力:化学药剂对防治对象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一般在室内测定
毒性:某种药剂对高等动物,特别是对人畜的毒害作用,且主要指毒害性质和程度农药对人,畜的毒性一般分为三种表现形式: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相对毒力指数:几种杀虫剂或杀菌剂若在不同时间及不同条件下分批进行试验时,则每次都得用一个标准药剂做对比,以二者的LD50进行比较,即为相对毒力指数
胃毒作用:药剂通过害虫的口器和消化道进入虫体使害虫中毒死亡
熏蒸作用:某些药剂在一般气温下即能挥发成有毒的气体或是经过一定的化学作用而产生有毒的气体,然后由害虫的呼吸系统如表皮或气门进入虫体内,使害虫中毒死亡
淋溶性:由于降雨或土壤水分引起除草剂向下渗透的现象
选择性:农药的选择性要求农药不仅对高等动物或被保护植物安全,对害物有较好的毒杀效果,而且还要对天敌及有益生物安全
忍受极限中浓度: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农药与某种鱼接触一定的时间(24,48,96h)杀死50%所需的浓度,一般用微克/克表示 LC50:使供试生物群体的50%个体死亡的药剂浓度
EC50:使供试生物群体的50%个体产生某种药效反应所需要的药剂用量 农药分散体系:各种农药的原药或制剂经调制,施用,燃点或释放使之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即形成应用上的分散体系
油水分配系数:油/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分配系数越大,油溶性越大 安全剂:能降低或消除除草剂对作物药害的助剂,又称解毒剂
辅助剂:与农药混合后能改变药剂的理化性能且提高分散度,便于使用的一类物质,一般没有生物活性
乳化剂:原来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在它的存在下能使其一种液体容易形成很小的液珠稳定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的助剂
制剂:绝大多数原药经过加工后方可使用,原药不经加工而直接施用的品种很少原药经过加工的产品称农药制剂
剂型:制剂所表现出的物理形态称剂型,如水分散粒剂,颗粒剂,可湿性粉剂 稳定剂:稳定剂指具有延缓和阻止农药极其加工制品的化学和物理性能自发劣化趋势的各类助剂总称
悬浮乳剂:悬浮乳剂是由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原药和一种油状液体原药及各种助剂在水介质中分散,均化而形成的高悬浮乳状体系
水乳剂:亲油性液体原药或低熔点固体原药溶于少量水不溶的有机溶剂以极小的油株在乳化剂的作用下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透明的乳状液 微乳剂:由油溶性原药,乳化剂和水组成的感观透明的均相液体剂型又称为水基质乳油,可溶化乳油也是乳油的改进剂型微乳剂有效成分含量一般在5%-50%之间
衣剂:是含有成膜剂的专用种子包衣剂型,处理种子后可在种子表面形成牢固的药膜
植物生长调节剂:仿植激素的化学结构人工合成的具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 先导化合物:通过生物测定,从众多的候选化合物中发现和选定其有某种农药生物活性,结构新颖的新化合物
生物富集:农药从环中进入生体内蓄积,在食物链中互相传递与富集的能力 害虫再猖獗:使用某些农药后,害虫在短时间内有所下降,但很快比未施药的对照区增大的现象
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在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耐药性:由于生物种的不同,所处发育阶段不同,生态状况不同,环境条件的变化或由于具有特殊的行为均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力
轴突传导:神经细胞接受到传入信号刺激后,引起神经膜电位的改变,从而产生神经冲动
突触传导: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小泡,小泡抵达后膜后释放出神经递质,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突触后电位神经冲动沿着突触后神经纤维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化学保护:在病菌侵入寄主之前将其杀死或抑制其活动,阻止病原菌侵入,使植物避免受害而得到保护
化学治疗:在病原物侵入寄主之后至寄主植物发病之前使用杀菌剂,抑制或杀死植物体内外的病原物,或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终止或解除病原物与寄主的寄生关系,阻止发病
化学免疫:植物通过药剂的作用,使植物具有对病菌的抵抗能力,避免或减轻病菌的侵害
农药混配:农药混用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混合在一起使用的施药方法, 包括农药混合制剂)混剂)的使用及施药现场混合使用)桶混)
相加作用:即农药混用后对有害生物的毒力等于混用中各单剂农药单独使用时毒力之和
增效作用:即农药混用后对有害生物的毒力大于混用中各单剂农药单独使用时毒力的总和
拮抗作用:即农药混用后对有害生物的毒力低于混用中名单剂农药单独使用时毒力的总和
正温度系数农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杀虫活性随温度升高增强,如敌百虫 负温度系数农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杀虫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溴氰菊酯对伊蚊幼虫的毒力在10℃时比30℃时大7倍
交互抗性:昆虫的一种品系由于相同的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的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负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
多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
相对防效:用科学统计的方法对处理区和对照区进行比较而得出防治效果 抑制中浓度:指对供试生物体发生50%效果的药剂剂量或浓度主要针对杀菌剂和除草剂而言,也可用于某些特异性杀虫剂的毒力测定
安全间隔期:允许残留量制定的最后一次施药和采收之间的最短间隔时间 ADI :将动物试验终生,每天摄取不会发生不利影响的数量
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强弱通常用HLB 表示;值越大,亲水性越强;值越小,亲油性越强值为0-20之间
独立的联合作用:两种药剂作用机制不同,各自独立作用于不同的生理部位,互不发生毒理学上的影响,但可以发挥各自作用机制的加和作用 VSR :判断一个农药品种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性时常用“毒效比值”,即脊椎动物选择性比值,作为参考标准主要用来确证农药的毒性和实际使用浓度间的关系问题值越大,越安全;小于或接近于1,不宜作为农药使用
先导化合物:先导化合物是指通过生物测定,从众多的候选化合物中发现和选定的具有某种农药活性的新化合物,一般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并有衍生化和改变结构的发展潜力,可以用作起始研究模型,经过结构优化,开发出受专利保护的新农药品种
类推合成:类推合成也称衍生合成或周围合成,即从已开发的新农药或确定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出发,谋求开发同一系列衍生物新品种,或者以该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变,期望获得新的二次先导化合物,从而开发出化学结构不同于原化合物的新品种
生物筛选:生物筛选的定义:采取一定的可重复的方法和步骤,用一定剂量的候选化合物处理供试生物材料,根据供试生物材料的反应并经过特定的统计分析后,选出有效化合物供进一步商品化开发,或作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
生物合理设计:生物合理设计就是以靶标生物体生命过程中某个关键的生理生化作用机制作为研究模型,人为地设计合成干扰此作用机制的化合物,从中筛选出先导化合物,然后进行结构优化开发
安全性指数K =
农药按来源可分为无机农药 ,有机农药
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可分为高毒,中等毒, 低毒 ‘三致’指:致癌,致畸, 致突变
防治对象农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 ,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鼠剂
作用方式,杀虫剂分为胃毒剂,触杀剂,熏蒸剂,内吸剂,拒食剂,驱避剂,引诱剂
防治原理,杀菌剂分为 保护性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铲除性杀菌剂
作用方式,除草剂分为输导型除草剂,触杀型除草剂,选择性除草剂,灭生性除草剂
阿博特公式前提 假定自然死亡率及被药剂处理而产生的死亡率是完全独立而不相关的和自然死亡率在20%以下 常用的农药毒力表示方法有LC 50 ,LD 50,EC 50,ED 50
常用的药效表示方法有死亡率,校正死亡率,发病率,病情指数 给药方式,农药急性毒性: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三种 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分为 高毒农药,中毒农药,低毒农药 产生药害后,常表现出斑点,穿孔,灼焦,枯萎,失绿
农药制剂的命名包括三部分: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的百分含量 ,有效成分的通用名称 , 剂型名称
按种子处理方法分为种衣剂,拌种剂,浸种剂
按喷雾量分为:常量喷雾,低容量喷雾,超低容量喷雾
粉剂主要由原药和填料组成,加工方法有直接粉碎法,母粉法,浸渍法 按粒径,粒剂分为大粒剂,颗粒剂,微粒剂
常用助剂:填料,溶剂,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渗透剂,粘着剂,稳定剂,增效剂,安全剂
常用剂型:粉剂,粒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悬浮剂,乳油,水乳剂,微乳剂,水剂,可溶性液剂,种衣剂,油剂,缓释剂,烟剂 常用填充剂:凹凸棒土,硅藻土,高岭土 加工常用溶剂二甲苯,甲苯,苯
表面活性剂主要作用降低表面张力,最重要最常用的是磺酸盐类
剂型趋势 水性,粒状,缓释,高含量,多功能,安全,省力化和精细化的方向 常用表面活性剂有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配乳化剂,天然物表面活性剂
按雾化原理 液力雾化法,气力雾化法,离心雾化法 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有口腔,体壁,气门 神经系统冲动的传导轴突传导,突触传导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解毒剂是 解磷定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 突触部位的神经冲动 的传导的影响 ①有机磷杀虫剂(敌敌畏 辛硫磷 敌杀死 乐斯本 乐果 敌百虫 马拉硫磷)②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拉维因 克百威 叶蝉散 呋喃丹 万灵)③除虫菊酯杀虫剂(百树得 功夫 速灭杀丁)④有机氯杀虫剂(林丹 硫丹)⑤沙蚕毒素杀虫剂(杀虫单 杀虫双 巴丹)⑥甲脒类杀虫剂(米乐尔 双甲脒 杀虫脒)⑦氯化烟酰类杀虫剂(烟碱 吡虫啉) 酯类化合物容易水解,氨解,醇解
乐果高效低毒的原因是 在人体内经酰胺酶分解为无毒的乐果酸,而在昆虫体内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变成毒性成倍提高的氧乐果
毒死蜱是对害虫具胃毒和触杀作用,但在土壤中挥发能力极强
毒性排序由大到小排序为A 涕灭威B 灭多威 C 硫双威,LD50值由大到小排序为A 克百威B 丙硫克百威C 丁硫克百威 辛硫磷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有内吸作用 克百威具有胃毒,触杀和内吸作用
溴氰菊酯商品名是敌杀死,三氟氯氰菊酯商品名是百树菊酯
林丹是含有γ体99%以上的六六六,用于草原灭蝗及地下害虫 的防治 吡虫啉是一种氯化烟酰类杀虫剂,具有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原理:保护作用,治疗作用,铲除作用,抗产孢作用 杀菌剂的使用方法 喷雾,种子处理,土壤处理
石硫合剂的有效成分是多硫化钙,主要防治对象是介壳虫及卵
波尔多液的有效成分是碱式硫酸铜,主要防治对象是多种真菌 卵菌 细菌 三唑酮杀菌机理为抑制麦角甾醇生物合成,如锈病,白粉病,叶斑病 黑色素合成抑制剂称抗穿透剂,是防治稻瘟病的特效杀菌剂 杂草吸收除草剂的主要部位:茎叶,根系,幼芽,胚轴 除草剂按照施药方法分为喷雾,撒施,泼浇,涂抹
按农田作业的时间,除草剂的茎叶处理可分为播前茎叶与生育期茎叶 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主要用于防除阔叶作物田中的禾本科杂草 按农田作业的时间,除草剂的土壤处理可分为播前与播后
苯氧羧类除草剂的杀草机理是干扰植物激素平衡,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杀草机理是阻碍支链氨基酸合成
除草剂的作用机理:抑制光合,破坏呼吸,抑制植物生物合成,干扰植物激素平衡,抑制微管与组织发育
生物测定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有相对的控制环境条件,必须设计对照,处理必须设重复,运用生物统计分析试验结果 供试生物种类有昆虫和螨类,病原菌,杂草
触杀作用测定方法喷雾法,喷粉法,浸液法,点滴法,注射法,药膜法等 基于离体平板培养的杀菌剂毒力测定法有孢子萌发测定法,抑菌圈法,生长速率测定法,对峙培养法,高能量筛选方法
保护性杀菌剂和治疗性杀菌剂的区别 保护性杀菌剂:在病害流行前施用于植物体可能受害的部位,以保护植物不受侵染的药剂治疗性杀菌剂:在植物已经感病以后,可用一些非内吸性杀菌剂,如硫磺直接杀死病菌,或用具内渗作用的杀菌剂,可渗入到植物组织内部,杀死病菌,或用内吸杀菌剂直接进入植物体内,随着植物体液运输传导而起治疗作用的杀菌剂
毒力和药效的区别 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一般是在相对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用精密测试方法及采取标准化饲养的试虫或菌种及杂草而给予各种药剂的一个量度,作为评价或比较标准药效是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对不同生物产生的效应的性质和程度多是在田间条件下或接近田间的条件下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测试的,对防治工作具有实用价值
毒力和毒性区别 农药毒力:一般指农药对有害生物的毒害作用称为毒力毒性:习惯上将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害作用称为毒性
农药对作物的影响及影响因素 农药施于农作物后,若使用不当或其它因素,会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药害,轻者减产,重者可使作物死亡但也有一些药剂,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除起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外,还有刺激作物生长的良好作用农药是否产生药害,由许多因素决定主要是药剂本身的性质和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阶段,生理状态以及施药后的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效应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和应用特征 1表面活性剂分子均有“两亲结构”:即分子一端具有亲油性的疏水基,又称为非极性基,如长链烃基;而另一端则具有疏油性的亲水基,又称为极性基,如表面活性剂特有的两亲分子结构使其具备两个基本应用特征:(1)在溶液的气液界面上定向排列,形成单分子膜2在溶液中达到临界胶束浓度(CMC)后可以形成胶束
分类 可直接使用的农药剂型有:粉剂,粒剂;稀释后使用的农药剂型:可湿性粉剂,可溶剂粉剂,水分散粒剂,水悬浮剂,乳油,水乳剂,微乳剂,水剂,可溶性液剂;特殊用法的农药剂型:种衣剂,油剂,缓释剂,烟剂
农药分散度影响(1)提高分散度对药剂性能的影响:①可增加农药覆盖密度②可改善农药颗粒(或液滴)在处理表面上的附着性③改变药剂颗粒的运动性能④提高药剂颗粒表面能⑤提高悬浮液的悬浮率及乳液的稳定性(2)控制分散度对农药性能的影响 由于一些农药或剂型的缺陷而带来如污染环境,残留毒性等副作用,致使农药加工出现了新的趋势,即利用适当降低农药分散度和控制有效成分从农药制剂中的释放速度的加工技术,其剂型如粒剂,缓释剂等
原药必须加工成制剂后才能使用 ①大多数农药原药是不能直接在作物上使用的这是因为在每公顷面积上农药有效成分用量很少,且原药中绝大多不溶于水,难以被直接粉碎而使用,若不加以稀释,就无法将如此少的农药均匀撒布到如此大的面积上,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农药的作用②施用农药时还要求它附着在作物上或虫体上,杂草上,所以还必须加入一些其他辅助材料,以改善其湿润,粘着性能
有机磷杀虫剂特点,主要品种(1)化学特点:有机磷农药含有酯键,极易发生水解,醇解,氨解(2)生物学特点:①广谱,高效,作用方式多种多样;②在环境和生物体内易降解为无毒物;③持效期有长有短(3)毒理学特点:表现的杀虫性能和对人,畜,家禽,鱼类等的毒害,是由于抑制体内神经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 或胆碱酯酶(ChE)的活性而破坏了正常的神经冲动传导,引起了一系列急性中毒症状:异常兴奋,痉挛,麻痹,死亡主要品种有:乐果,氧乐果,辛硫磷,敌百虫,马拉硫磷等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都是抑制胆碱酯酶,在抑制机制方面差异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同AChE 的反应机理如下:第一步:均形成可逆性复合体第二步:酰化反应有机磷酸酯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都是通过酰化反应对AChE 产生抑制作用,形成磷酰化酶和氨基甲酰化酶;第三步:酶的复活被抑制的AChE 主要靠水解作用使用酶恢复活性若不用酶复活剂,磷酰化酶恢复很慢而氨基甲酰化酶活性恢复比较快
植物病害的化学防治原理 原理:使用化学药剂处理植物及其生长环境,以减少或消灭病原生物或改变植物代谢过程提高植物抗病能力而达到预防或阻止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植保病害的化学防治原理是化学保护,化学治疗和化学免疫三方面(1)化学保护 病原菌侵入寄主植物之前用药把病菌杀死或阻止其侵入,使植物避免受害而得到保护要达到化学保护有两个途径:1在接种体来源施药2在可能被侵染的植物表面或农产品表面施药(2)化学治疗植物被侵染发病后也可以用化学药剂控制病害的发展,化学治疗有三种类型:1局部(外部)化学治疗2表面化学治疗3内部化学治疗(3)化学免疫,免疫的完整定义是,一种生物固有的周体抗病能力,这种抗病性是可以遗传的化学免疫是利用化学物质使植物产生这种抗病性 保护性杀菌剂与内吸剂区别及联系
保护性杀菌剂:在病害流行前(即当病原菌接触寄主或侵入寄主之前)施用于植物体可能受害的部位,以保护植物不受侵染的药剂
治疗性杀菌剂:在植物已经感病以后,可用一些非内吸性杀菌剂,如硫磺直接杀死病菌,或用具内渗作用的杀菌剂,可渗入到植物组织内部,杀死病菌,或用内吸杀菌剂直接进入植物体内,随着植物体液运输传导而起治疗作用的杀菌剂
杀菌剂的杀菌作用和抑菌作用定义,表现,如何测定
定义 杀菌作用是指能够杀死真菌的作用方式;抑菌作用是指有些化学药剂不能杀死病原菌,仅是暂时抑制真菌的生长,这种作用方式称抑菌作用 表现 杀菌作用的表现是真菌孢子不能萌发或者在萌发中死亡;抑菌作用的表现是真菌的芽管或者菌丝的生长受到抑制,或者芽管和菌丝的形态产生变化,如芽管粗糙,芽管末端膨大,扭曲和畸形,菌丝过度分枝等
机理 杀菌作用的机理是真菌的能量供应不足而致死,可通过孢子萌发法来测定;抑菌作用的机理是真菌生长必需物质的生物合成受到抑制,可通过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来测定
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除草剂在某个用量下对一些植物敏感,而对另外一些植物则安全,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选择性作物与杂草同时发生,而绝大多数杂草同作物一样属于高等植物,要求除草剂具备特殊选择性或采用恰当的使用方式等而使除草剂获得选择性,这样才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农田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特点和作用靶标①活性高,用量极低;②杀草谱广,所有品种都能防除阔叶杂草,部分品种还可防除禾本科或莎草科杂草;③选择性强,对作物安全;④使用方便,多数品种既可进行土壤处理,也可进行茎叶处理;⑤植物根,茎,叶都能吸收,并可迅速传导;⑥作用机制为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阻碍支链氨基酸的合成;⑦一些品种土壤残留较长,影响下茬作物;⑧对人,畜毒性极低
除草剂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按除草剂的喷洒目标可分为土壤处理法和茎叶处理法;按施药方法又可以分为喷雾法,撒施法,泼浇法,甩施法,涂抹法,除草剂薄膜法等 土壤处理法:①播前土壤处理②播后苗前土壤处理③苗后土壤处理 茎叶处理法:①播前茎叶处理②生育期茎叶处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仿照植物激素的话结构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按其生理效应来划分为以下几类:生长素类:萘乙酸,防落素,增产灵和复硝铵;赤霉素类:GA3;细胞分裂素类:如激动素,玉米素,苄基嘌呤(6-BA),Zip 和PBA;乙烯类;脱落酸类:脱落酸(ABA);植物生长抑制物质:矮壮素(CCC),比久(B9),缩节胺(调节啶),多效唑(PP333)等
简述农药残留的主要来源(1)施药后对作物的直接污染(2)作物从被污染的环境中吸收残留农药(3)农药的生物富集和食物链造成的(4)在生产,运输,贮藏,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或保管不当,引起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 为什么脂溶性强的非极性杀虫剂触杀作用强而水溶性的极性化合物触杀作用弱? 昆虫体壁最外面的一个层次是上表皮,由角质层和蜡质层组成蜡质层由长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醇及相应的酯等弱极性,非极性成分组成因此,极性较小亲脂性强的农药易与昆虫表皮的蜡质层亲和,并溶入蜡质层起触杀剂的作用而非极性杀虫剂因不易穿透蜡质层,所以触杀作用弱但是极小较小,亲脂性强的农药在昆虫中肠中却不容易穿透而不能发挥胃毒剂的作用,而水溶性的极性化合物则可表现出较强的胃毒作用例如,DDT 有很强的体壁触杀作用,但其对昆虫的胃毒杀虫作用很弱
农药混配混用的目的农药混用的目的主要有:提高防治效果;扩大防治对象;减少施药次数;延缓有害生物抗药性发展速度;提高对被保护对象的安全性;降低施用成本等
混用单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混合后单剂之间会发生理化性能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改变:相加作用:即农药混用后对有害生物的毒力等于混用中各单剂农药单独使用时毒力之和;增效作用:即农药混用后对有害生物的毒力大于混用中各单剂农药单独使用时毒力的总和;拮抗作用:即农药混用后对有害生物的毒力低于混用中名单剂农药单独使用时毒力的总和
农药混配混用的基本原则(1)以扩大作用谱为目的混配混用原则:①混配混用中各单剂有效成分不能发生不利药效发挥及作物安全性的物理和化学变化②各单剂混配混用后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至少应是相加作物而无颉抗作用③混配混用后对哺乳动物的毒性不能高于单剂的毒性④各单剂在单独使用进对防治对象高效,在混配混用中的剂量应维持其单独使用的剂量以确保防治的有效性(2)以延缓抗性为目的混配混用原则①各单剂应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没有交互抗性②单剂之间有增效作用③单剂的持效期应尽可能相近④各单剂对所防治的对象都应是敏感的⑤混配混用的最佳配比应该是两种单剂保持选择压力相对平稳的重量比(3)以增效为目的混配混用原则①混配混用后单剂间增效作用明显,单位面积用药量显著降低②混配混用后不能增加对非靶标生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毒性
高浓度植物对药剂能忍受的最低浓度药剂防治病虫害所需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