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案
第一课: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反应速率和反应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器材:玻璃烧杯、试管、搅拌棒等。
2.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等。
教学过程:
1. 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进行实验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
2.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相关题目训练。
3. 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进行讨论和展示实验数据。
4.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其原因,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2单元第1课时氨气教案苏教版必修2
第1课时氨气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氨的主要性质。
2.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
3.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无机化合物转化与制备的方案。
1.氨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密度水溶性液化难易无色刺激性气味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易被液化微点拨: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液态氨在工业上常用来作制冷剂。
2.喷泉实验实验装置操作及现象结论①打开活塞,并挤压滴管的胶头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3.氨水的性质(1)氨气溶于水,大部分和水反应生成NH3·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3+H2O NH3·H2O。
NH3·H2O很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为氨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3·H2O=====△NH3↑+H2O。
(2)氨水具有弱碱性,电离方程式是NH3·H2O NH+4+OH-,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根据氨水的性质分析,直接施用氨水作氮肥合理吗?理由是什么?[提示] 不合理。
氨水易挥发,用氨水作氮肥,肥效低,浓度较大时还会烧伤作物茎叶,必须加大量的水稀释。
氨水对眼睛、呼吸道等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贮存、运输和施用的要求也比较高。
4.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1)将分别蘸有浓氨水、浓盐酸的两支玻璃棒渐渐靠近,观察到的现象是有大量白烟产生。
(2)这是因为浓氨水挥发产生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产生的氯化氢在空气中相遇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小颗粒。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 3+HCl===NH 4Cl 。
微点拨:(1)氨气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其离子方程式是NH 3+H +===NH +4。
(2)铵盐大多是无色晶体,运输、储存比较方便,并且都能溶于水,易于被农作物吸收。
因此,固态氮肥已经代替了氨水,成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化肥。
新教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 精品教学课件
(1)1 mol N 和 3 mol H 生成 1 mol NH3(g)是________(填“吸收” 或“释放”)能量的过程。
(2)
由
1 2
mol
N2(g)
和
3 2
mol
H2(g) 生 成
1
mol
NH3(g)
的过程
________(填“吸收”或“释放”)__________ kJ 能量。
[解析] 如果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整 个反应就放出能量,反之就吸收能量。
[解析] (1)电解水需要消耗大量电能。 (2)H2作为“绿色能源”优点有三:来源丰富;热值高;无污 染。
[答案] (1)需大量电能 (2)来源丰富(H2O),燃烧放出的热量 多,产物无污染
探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素养养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材料1:利用化学键的能量变化可粗略计算化学反应过程中的 能量变化。以反应 H2+Cl2===2HCl为例:
[问题 3] ②和③相比较,ΔH 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生成 H2O 的状态不同,ΔH 不同。
[问题 4] ③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 在一定条件下,1 mol 氢气与12 mol 氧气完全反应,生 成 1 mol 气态水,放出 241.8 kJ 的热量。
b.用手摸烧杯底部有冰凉 Ba(OH)2·8H2O +
感觉
2NH4Cl===BaCl2
c.用手拿起烧杯,玻璃片 + 2NH3↑ +
黏结到烧杯的底部
10H2O,该反应
d.烧杯内反应物成糊状 吸收热量
由上述实验可知,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有的 放出 能量, 有的 吸收 能量。
3.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 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 应中的 能量变化。
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全册
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全册教学内容:苏教版高中化学全册学年:高中教材版本:苏教版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基本化学知识,包括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和方法:1. 分析化学:通过实验和反应方程式的推导,学习溶液浓度计算和酸碱中和反应。
2. 有机化学: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
3. 物理化学:学习热力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等方面的知识。
4. 化学实验: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1. 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特点,介绍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学习化学键的种类和形式,探讨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讨论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分析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4. 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结果。
教学辅助工具:1.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2. 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实验视频。
3. 化学模型和展示板。
评价方式:1. 随堂测验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和学习笔记,评价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和综合性学习成绩,评估学生对化学全册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反思:1.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 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还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祝愿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成功!。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精品课件 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变式训练1 下列四种元素中,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顺序正确的是( A ) ①原子含有未成对电子最多的第2周期元素 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的元素 ③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④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4的元素 A.②③①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②③④①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①为N元素、②为He元素、③为F元素、④为O元素。 He为稀有气体元素,难以失去电子,第一电离能最大。同周期元素从左到 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N原子的最外层p能级为半充满结构,第一电离 能大于相邻的O元素,则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②③①④。
应用体验
【例1】(2021福建厦门高二检测)
(1)Mg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比Al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第2周期元素中,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比铍大的元素有 种。
(2)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与碳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N
的第一电离能大于O的第一电离能,原因是
。
(3)A、B均为短周期金属元素。依据下表数据,写出B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锂和镁的相似性: 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物 Li2O 、 MgO ,而其他碱金属则易生成 过氧化物、超氧化物; ②能直接与氮作用,生成氮化物 Li3N 、Mg3N2,而其他碱金属不与氮直 接反应; ③氟化物、碳酸盐、磷酸盐都难溶于水,而其他碱金属的相应盐易溶于水 等。 铍和铝的相似性: ①单质在冷的浓硝酸中钝化; ②氧化物、氢氧化物都有 两 性; ③氯化物都是 共价 化合物,易汽化,能升华,能溶于有机溶剂等。
易错辨析 判一判 (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定大于1.8。( × ) 提示 (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 (2)同周期元素中,稀有气体的电负性数值最大。( × ) 提示 (2)同周期元素中,卤族元素的电负性数值最大。 (3)根据“对角线规则”,B和Mg元素的电负性接近。( × ) 提示 (3)根据“对角线规则”,B和Si元素的电负性接近。 (4)与第一电离能相比,电负性是与物质宏观性质表现关联性更强的参数。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时:第一课时教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内容:物质的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能够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掌握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3. 能够运用化学符号和式表示化学物质。
教学重点:1.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怎样用化学符号和式表示化学物质。
2. 怎样区分原子、分子和离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分类。
2. 引出本节课的话题:物质的结构。
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引入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讲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和区别。
3. 示范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三、练习(15分钟)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在黑板上进行化学符号和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符号和式的含义。
四、拓展(10分钟)1. 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际应用,深入了解分子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节课内容。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阅读相关知识,提高化学素养。
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物质的结构展开,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掌握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化学共价键教案苏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第二课时:共价键【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学会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学会用结构式表示共价键以及共价分子;学会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初步了解用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表示分子结构;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学生利用球棍模型拼有机分子,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共价键的概念和形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判断。
【教学难点】用电子式、结构式表示共价键以及共价分子。
【教学过程】【复习】离子键的概念、形成条件、电子式。
【过渡】下面再来学习化学键中的另一种类型——共价键。
【分析讲评】Cl2分子是由两个Cl原子结合而成的,那么两个Cl原子是如何结合到一起形成Cl2分子的呢?(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Cl× + Cl×——→Cl Cl )(组成元素都是非金属,都想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结构,谁都不易失去电子;最终办法是相互妥协,各拿出一个电子来公用,形成共用电子对,从而都达到稳定的结构。
)(共用电子对为两个原子所共有)【板书】一共价键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共价键可存在于单质、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
2共价化合物:仅含共价键的化合物。
3形成条件:①非金属元素之间:H2、O2、N2、HCl 、CO2、H2O 、NH3、CH4、电子式表示:H2、HCl 、H2O 、NH3、CH4、(讲评各原子如何满足稳定结构)注意:电子没有完全得失,所以没有形成离子,依然为原子;相同原子不能合并在一起;②非金属元素与不活泼的某些金属元素之间:AlCl3、BeCl2、(8e-不是唯一的稳定结构,在共价化合物中,有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8e-,而有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比8e-多.)【练习】电子式的书写:O2、CO2、N2、CCl4、【引导认识】①两个原子间不仅可以形成1个电子对,还可形成2个或3个电子对。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教案-新版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会考考纲: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表1问题解决: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2.进行新课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
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性质、晶格常数以及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等知识。
教学重点: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晶格常数及晶体结构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的分辨。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教材、投影仪、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举例引入化合物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2.讲解:讲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3.实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晶体的性质,比较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差异。
4.讨论:分组讨论晶格常数和晶体结构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6.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晶体结构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合物的结构展开教学,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化学结构的兴趣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其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第一课时:原子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2. 掌握原子核的结构和布局;3. 能够解释原子的大小和质量。
教学内容:1.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2. 原子核的结构和布局;3. 原子的大小和质量。
教学活动:1. 观察原子结构模型,理解原子的组成;2. 进行原子尺寸和质量实验,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3. 讨论原子核的结构和电子分布方式。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3. 实验:测量原子的大小和质量;4. 总结:讨论原子核的结构和电子的分布。
课堂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研究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化学键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结构与特点;3. 能够解释化学键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2. 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结构与特点;3. 化学键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观察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模型,加深对化学键的理解;2. 进行化学键性质实验,探究化学键的作用;3. 讨论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应用和实例。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原子结构知识,引出化学键的概念;2. 讲解化学键的种类和特点;3. 实验:观察化学键的性质;4. 总结:讨论化学键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
课堂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检查对化学键的掌握程度;2. 研究不同类型化学键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教案设计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
高中化学 第四节 糖类教案 苏教版必修2
第四节糖类【教学目标】: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存在和应用。
【教学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讨论与交流中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糖类的应用【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已经共同探讨了油脂的组成和性质,它有哪些重要的用途?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而且它们的经验式大多符合通式C n H2n O n即C m(H2O)n,故亦称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热能最主要的来源,它也是构成机体的成分之一并在多种生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图糖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一、单糖:1、糖类的组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2、糖类一般通式:C n(H2O)m.3、糖类物质也叫碳水化合物,但要注意:(1)在碳水化合物分子中,H和O并不是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着;(2)并不是所有的分子中,H和O的原子个数比等于2:1;(3)有许多物质分子符合C n(H2O)m通式,但不属于碳水化合物.观察讨论观察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颜色和状态。
实验1 分别取少量糖放入水中。
观察它们在水中“碳水化合物”?淀粉和纤维素是否属于同分异构体?讨论2 能否说符合Cn(H2O)m的物质一定是糖?讨论3 葡萄糖和淀粉是如何检验的?4、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1)葡萄糖的分子式:C6H12O6科学检验实验2 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2毫升1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4~5滴5%的硫酸铜溶液,得到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
加入2毫升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3 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2毫升2%的硝酸银溶液,振荡试管,同时滴加2%稀氨水,直到析出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澄清的银氨溶液),再加入1毫升10%的葡萄糖溶液,在温水浴里加热3~5分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4 向实验1所得的淀粉溶液中,再加入2滴碘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乙醇-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设计
第1课时乙醇目标与素养:1.知道乙醇的组成、结构特征和主要性质。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了解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一、乙醇的结构、性质及应用1.乙醇的组成和结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C2H6O C2H5OH —OH(羟基)2.乙醇的物理性质3.乙醇的化学性质(1)置换反应:与活泼金属N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H 3CH 2OH +2Na ―→2CH 3CH 2ONa +H 2↑。
(2)氧化反应①燃烧氧化:乙醇在空气中可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 2H 6O +3O 2――→点燃2CO 2+3H 2O 。
②催化氧化:乙醇在催化剂(铜、银等)的作用下与O 2反应的方程式为2CH 3CH 2OH +O 2――→催化剂△2CH 3CHO +2H 2O 。
在适当条件下,乙醛氧化为乙酸的化学方程式为2CH 3CHO +O 2――→催化剂2CH 3COOH 。
4.用途(1)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
(2)用作化工原料。
(3)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溶液作消毒剂。
怎样证明乙醇分子中含有一个羟基?[提示]根据1 mol CH3CH2OH与足量的Na反应产生0.5 mol H2,证明一个乙醇分子中含有一个羟基。
二、甲醛与乙醛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医疗上用质量分数为75%的酒精消毒。
( ) (2)乙醇是良好的有机溶剂,可用来萃取溴水中的溴。
( ) (3)可用无水硫酸铜检验工业酒精中是否含水。
( ) (4)1 mol 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可以生成3 mol 氢气。
( )[提示] (1)× (2)× (3)√ (4)×2.可以证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氢原子与另外的氢原子不同的方法是( ) A .1 mol 乙醇燃烧生成3 mol 水 B .1 mol 乙醇可以生成1 mol 乙醛C .1 mol 乙醇跟足量的Na 作用得到0.5 mol H 2D .乙醇可以制酒精饮料C [乙醇燃烧,所有的H 参与反应重新生成H 2O 。
新教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专题9 第二单元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精品教学课件
2.电子工业中,常用 FeCl3 溶液腐蚀绝缘板上的铜箔,制造印 刷电路板。某同学为了从腐蚀废液中回收铜,并重新获得 FeCl3 溶液, 设计如下流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FeCl3 溶液腐蚀铜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固 体 A 的 成 分 是 ______________ , 气 体 C 的 化 学 式 为 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方案检验 FeCl3 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________。 (4)反应消耗铁粉 11.2 g,则废液中 Fe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________。
[问题 2] 利用离子间的转化分析,怎样除去 FeCl3 溶液中含有 的 FeCl2 杂质?
[提示] 向混合溶液中加足量氯水或 H2O2 或通入足量 Cl2。 [问题 3] 根据 Fe2+的性质分析,实验室中应该怎样保存亚铁盐 溶液? [提示] 向亚铁盐溶液中加入铁粉,防止 Fe2+被氧化。
1.Fe 只具有还原性,可被氧化为 Fe2+或 Fe3+
的化学物质是( )
A.无水硫酸铜
B.硫酸亚铁
C.食盐
D.生石灰
B [无水硫酸铜能吸收水分,不能防止食物被氧化;硫酸亚铁
具有还原性,能防止食品氧化变质;食盐不能吸收水分;生石灰能
防止食品受潮,但不能防止食品被氧化。]
3.A、B、C、D 四种物质(或离子)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 A 是常见单质,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提示] 首先打开止水夹,让生成的氢气经过试管 A、B,排尽 装置中的空气;然后夹好止水夹,试管 A 中压强增大,将生成的 FeSO4 溶液压入试管 B,在试管 B 中生成白色沉淀。由于空气已经排净, 所以能较长时间观察到白色沉淀。
高中化学专题1第1单元第1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苏教版必修2
第1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目标与素养: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了解核外电子能量高低与分层排布的关系,能够写出常见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 (1)(2)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
(3)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的电子的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2.电子层(1)概念:在多电子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能量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称为电子层。
(2)不同电子层的表示及能量关系(1)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注明其意义(2)常见微粒结构示意图 氟原子:;镁原子:。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完成下列表格如19号元素K,由于受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的限制,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而不能是。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F-和Na+的核外电子数均为10,故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均为。
( )(2)O原子中含有的8个电子能量相同。
( )(3)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
( )(4)所有原子均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缺一不可。
( )[提示](1)×(2)×(3)√(4)×2.排布在下列各电子层上的一个电子,所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 )A.K层B.L层 C.M层 D.N层[答案] A3.(1)S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
(2)表示的微粒符号为________。
[答案](1) (2)Mg2+2.离子结构示意图①当主族中的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形成与上一周期的稀有气体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电子层数相同,每层上所排的电子数也相同)。
如Mg:→Mg2+:。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形成和同周期的稀有气体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如F:→F-:。
【典例1】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A.②③④⑤ B.①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D[①错误,K层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②错误,Cl的核电荷数为17,最外层电子数为7;④错误,最外层电子不能超过8个;⑤错误,L层上电子为8个,M层上电子为5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会考考纲: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表1问题解决: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2.进行新课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
那么,原子核外电子是怎样绕原子核运动的呢?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自学检测:完成表2表2设疑: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思考与交流:看表3,总结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表3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⑴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总是从能量的电子层排起,然后由往排;⑵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⑶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8(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练一练:1.请分别画出9号氟元素和15号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比较。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归纳法、比较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归纳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根据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以发现: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你知道其中的规律吗?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完成下列表格内容:表-1 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设疑:核外电子排布呈现规律性变化,那么,元素的性质与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联系呢?是否也呈现规律性变化呢?2.进行新课二、元素周期律讲述: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元素的原子序数在数值上就等于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
交流与讨论:下表是1-18号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有怎样的变化规律?表-2 1~18号元素原子半径1.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具有相同的原子,其半径随的递增而。
设疑:你对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是怎样理解的?你的解释是:过渡: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和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那么,元素的性质是否也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呢?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讲解:人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某些性质有助于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⑴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自主阅读:请阅读教材P5页信息提示,完成下表内容。
表-3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⑵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实验探究: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根据实验:完成表格表-4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问题:根据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试判断金属性强弱变化规律。
你的结论是:①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过渡:金属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存在递变规律,那么非金属元素是否也存在相似递变规律呢?探究活动:研究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的强弱表-5 硅、磷、硫、氯元素的气态氢化物②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探究活动:阅读并分析表-6,根据11~17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结合表-5,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变化规律及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递变规律。
表-6 原子序数为11~17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①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③元素最高价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是:④元素的最高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3.元素周期律⑴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⑵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教学重点: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至今已经发现了100多种元素,人们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其编排起来,得到了我们现在的元素周期表,而绘制出第一个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所以又将元素周期表称之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直观地反映了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2.进行新课三、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交流与讨论: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横行称为周期。
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周期?每个周期各有多种元素?元素周期中,纵行称之为族。
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族?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①周期②族族(个纵行,_个族)主族(个;用表示)副族(个;用表示)第族(个,共列)_____族(个,共列)周期(个横行,个周期)______(个)第1周期(共种元素)第2周期(共种元素)第3周期(共种元素)第4周期(共种元素)第5周期(共种元素)第6周期(共种元素)第7周期,目前发现种元素)______(个)______(个)练一练:找出氯、硫、钠、铝,氖等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所在的周期和族),分析这些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的关系。
除氖元素外,其他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该元素所在的族序数有什么关系?①氯、硫、钠、铝,氖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氯:第周期、第族;硫:第周期、第族;钠:第周期、第族;铝:第周期、第族;氖:第周期、第族②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该元素所在的族序数关系是:。
活动与探究:下表是ⅫA族元素气态氢化物形成的难易程度和热稳定性,根据表中所提供信息,探究下列问题。
ⅫA族元素气态氢化物形成和热稳定性元素气态氢化物F Cl Br I形成的难易程度H2与F2混合,在冷暗处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H2与Cl2混合,光照或点燃时发生爆炸H2与Br2混合,加热时发生化合H2与I2混合,加热时化合,同时又分解组成HF HCl HBr HI1.你认为ⅫA族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变化有什么规律?2.试分析同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加有何变化?问题解决:1.ⅫA族元素随着电子层数增加,金属性,非金属性。
2.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原子半径逐渐,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2.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同一周期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
因此,同一周期的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练一练: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示元素周期表中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问题解决:①用虚线画出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界线②在图中4个箭号旁的方框中分别用简要的文字说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③在图中适当的位置写出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和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符号(放射元素除外)。
过渡: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特点。
那么,元素周期表有何应用呢?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指导阅读:阅读教材P9页内容,总结一下元素周期有何应用,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推测元素的,预测其;②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可找到,如等;③在过渡元素(和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第二单元微粒间的作用力【知识目标】1.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2.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原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化学物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学习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
2.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几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重点、难点】离子键、化学键【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启发【教学用具】PPT等【教学过程】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化学物质,例如食盐、氧气、水等。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这些微粒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问题:食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食盐晶体能否导电?为什么?什么情况下可以导电?为什么?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