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

合集下载

普通动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普通动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普通动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普通动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动物分类、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态学和行为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

以下是各章知识点总结:1. 原生动物门- 主要特征: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等。

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是一个具有独立完整的有机体。

-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具有表膜、纤毛、口沟、细胞质、细胞核、大核和小核等结构。

草履虫的运动和消化等功能都是通过其表膜和纤毛来实现的。

2. 无脊椎动物门- 主要特征:无脊椎动物是一类身体构造简单、缺乏脊椎骨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门包括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等四大类。

- 代表动物:节肢动物中的蜘蛛、蚊子、蟑螂等。

节肢动物具有三对脚、一对触角和一对眼睛等结构,其身体分节使得它们能够灵活地运动。

3. 脊椎动物门- 主要特征: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椎骨的动物。

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的等级之一,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 代表动物:鱼类中的鲤鱼、鲨鱼等;两栖动物中的青蛙、鳄鱼等;爬行动物中的蛇、蜥蜴等;鸟类中的鸡、鸟等;哺乳动物中的牛、羊、猫等。

脊椎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够感知外部环境并做出反应。

4. 昆虫纲- 主要特征:昆虫是一类有翅和无翅的动物。

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其中胸部包含三对脚和一对触角。

- 代表动物:蜜蜂、蚊子、苍蝇等。

昆虫具有高度发达的繁殖系统和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5. 植物纲- 主要特征:植物是一类有根、茎、叶等器官的植物。

植物有细胞壁、叶绿素、果实、种子等特征。

- 代表动物:草木、树木、花卉等。

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能够为地球提供氧气、食物、建筑材料等资源,同时也是许多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以上是普通动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生态、进化等方面的科学。

普通动物学作为动物学的基础,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重要的普通动物学知识点。

一、动物的分类动物的分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将动物界的各类群进行划分和归类。

目前,广泛采用的分类系统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例如,人类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动物的分类依据包括形态学特征、胚胎发育特点、生理特征、生态习性等。

其中,形态学特征如身体结构、器官形态等是最常用的分类依据。

二、动物的细胞和组织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动物细胞一般没有细胞壁,而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质中包含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动物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

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和吸收等功能;结缔组织起连接、支持和营养等作用;肌肉组织负责运动;神经组织则负责传导神经冲动。

三、动物的器官系统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器官。

多个器官相互协同,共同完成一系列生理功能,就构成了器官系统。

例如,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负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呼吸系统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实现气体交换。

四、动物的繁殖和发育动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如分裂生殖、出芽生殖等,有性繁殖则通过配子的结合产生后代。

动物的发育过程也各不相同。

有些动物如昆虫,经历变态发育,从幼虫变为成虫形态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而哺乳动物则是通过胚胎在母体子宫内的发育逐渐成熟。

五、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是其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包括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等。

觅食行为是为了获取食物,如候鸟的迁徙;防御行为用于保护自身,如变色龙的变色;繁殖行为与繁衍后代有关,如鸟类的求偶舞蹈;社群行为则体现在群体生活的动物中,如蜜蜂的分工合作。

普通动物学(全套课件1069P)

普通动物学(全套课件1069P)
近年来,从分子的水平来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已涉 及生物学科的各个方面,对这方面的研究称为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已成为当前生物生物学中的一个最活跃的领域。
另外,研究动物的构造原理,为其它新的工程技术提 供依据的科学,叫做仿生学。
二、研究动物学的目的任 务和方法
(一)学习动物生物学的目的
动物学是农业科学和医学的基础,学习动物学的目的 就在于揭露和掌握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为进一步利用、 控制和改造生物提供理论依据。
Eukaryocyte 真核细胞
Multi-cell
Five kingdoms Six
system
kingdoms
system
(二)动物学及其分科
1 动物学的定义 是研究动物的科学,范围非常广,即研究动 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以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动物学的主要分科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动物学分化为许多不同的分 科,主要有以下几类:
(二)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存,互相制约,错综复杂的整体,动 物是生物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学习研究生命科学,首先 要具有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对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本质的探 讨, 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做出结论,需要用生物学的观点 善于对科学的事实加以分析和综合。
2.三界系统
1860年霍格(J.Hogg),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 (E.Haeckel)
原生生物界Protista:单细胞动物、细菌、 真菌、多细胞藻类
植物界 动物界
3.四界系统:1938年美国人考帕兰(H.F.Copeland)
原核生物界Monera:包括蓝藻和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 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
动物形态学 研究动物体内外结构以及它们在个体 发育和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中解剖 学是研究器官构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细胞与 器官的显微结构的科学,称为细胞学和组织学。用比 较现代动物器官系统的异同来研究进化关系的,称为 比较解剖学。研究个体发育中动物体器官系统形成过 程的,称为胚胎学。此外;研究绝灭动物在地层中的 化石的,称为古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动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96 学时 6 学分(全学年)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普通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动物系列科学的基础主干课。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以动物适应机制为中心,系统发育为主线及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及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技能。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学好动物学,必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动物世界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学会用动物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动物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2. 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3. 了解华北地区的动物种类及分布,生物多样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动物资源的保护意识;4. 以生物多样性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线索,介绍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自然、联系实际,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描述、比较和实验等常用的研究手段,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揭示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系统发育等。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简介普通动物学是一门研究普通动物的科学,主要研究动物的分类、生态、行为和进化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普通动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领域等内容。

动物分类动物分类是普通动物学的基础,它通过对动物的形态、解剖学结构和遗传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将动物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目前,动物界按照其发展史、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差异,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线虫动物和棘头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生态和遗传特征各不相同,它们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

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椎的动物,包括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脊椎动物具有较为复杂的器官系统和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各种适应性结构和行为。

动物生态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动物的栖息地选择、食物链和食物网、种群动态和群体行为等。

动物的生态适应性是由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所塑造的,动物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其行为和生理机制。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机制的学科,它关注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和社会交往。

动物的行为受到其内在基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行为可以提供对动物生理状况和生态适应性的重要线索。

动物进化学研究动物物种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过程,以及进化机制和模式。

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通过研究动物的进化历程,可以了解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适应性演化的原理。

主要研究领域普通动物学涉及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动物分类学:研究动物的分类、命名和分类法的建立。

•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物种的生态特征。

•动物行为学:研究动物的行为模式、社会行为和行为遗传学。

•动物进化学:研究动物物种的起源、演化和适应性。

•动物保护学:研究动物的保护策略和措施,推动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普通动物学PPT学习教案

普通动物学PPT学习教案
第9页/共76页
§1.2 动物学研究发展动态
动物学的发展史 中国的动物学发展现状 动物学的发展趋势 动物学工作者的必备条件
第10页/共76页
一、动物学的发展史
描述性动物学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分子生物学阶段; 生物学多学科交叉阶段。
第11页/共76页
19世纪前:描述性动物学阶段
第18页/共76页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迅速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期间,各高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培养 了大批的动物学人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出国合作研究和深造, 不少人带回学术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
经过多年努力,高校和研究所配备了部分的先进仪 器设备,逐步开展一些动物生物学的基础、前沿以 及学科交叉性的研究。
1876年英国的华莱士( Wallace, A.R. 1823—1913) 的《动物的地理分布》(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animals)一书是动物地理学发展的 一个标志。
第14页/共76页
奥地利的孟德尔(G.Mendel,1822—1884)以豌 豆的杂交试验发现其后代相对性状遵循一定比例, 即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 合规律;
普通动物学
会计学
1
§1 绪 论
§1.1 动物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 法
§1.2 动物学研究发展动态 §1.3 生物的分界和动物在生物界
的地位
第1页/共76页
§1.4 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1.1 动物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 法
动物学的基本概念 动物学研究的目的意义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第2页/共76页
由林奈(1735)提出,以生物
两界系统

普通动物学知识

普通动物学知识

分类比较:涡虫纲的绝多数种类营自由生活,广泛分布在海水、淡水和潮湿的陆地中。常见种类有三角涡虫、枝肠涡虫等。涡虫纲的主要特征1、自由生活。2、皮肌囊上有纤毛和杆状体。3、生殖系统比较发达。4、再生能力强。
吸虫纲营寄生生活,包括外寄生和内寄生的种类。其形态结构与涡虫纲相似。吸虫对人畜等动物的危害很大。常见的有华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肝片吸虫和布氏姜片虫等。吸虫纲的主要特征1、寄生生活,多数为内寄生。2、有吸盘、小钩和小刺,无纤毛和杆状体。3、消化系统简单。4、生殖系统发达。
四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威胁及原因: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森林大面积减少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空气、地面湿度降低,使许多植物尤其是阴湿植物减少或衰亡,同时由于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和食物,一些动物种类数量急剧减少,以致濒临灭绝。
2、人类的滥捕滥杀。非法盗猎造成藏羚羊等动物濒临灭绝。
3、环境的污染。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使水体富养化,藻类植物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遗体被分解时,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并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种类和数量锐减。
4、外来物种的侵入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灭绝。水葫芦疯长使其它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失去了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导致其它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
绦虫纲的主要特征1、寄生生活。为内寄生,寄生于脊椎动物的肠内。2、身体由多个节片组成。皮层的具有微绒毛。3、消化系统退化。直接利用寄主体内的营养物质。4、生殖系统特别发达。每个节片含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各一套。
六 昆虫纲的生物学特征概述?
答:昆虫纲是由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这两个亚纲及其33个目所组成。 体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不分节,是感觉与取食的中心,具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胸部分为3节,可能某些种类其中某一节特别发达而其他两节退化得较小。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3对足,一般成虫还有2对翅,也有一些种类完全退化;腹部应该分为11节,但也常常演化为8节、7节或4节。分节数目虽不相等,但都没有足或翅等 附属器官着生。腹部是生殖与营养代谢的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官及大部分内脏;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变态过程。根据这些外部形态特征,特别是足的数目,就不难将昆虫与其他被称为“虫子”的动物区分开来了。昆虫整个身体表面都硬化成体壁,这样包住身体的壳被称为“外骨骼”。这种象盔甲一样的含有几丁质的体壁,结构非常复杂,既坚硬、严密又有弹性,具有不透水、防御和骨骼支撑等功能,保护着里面柔软的身体和重要的内脏器官。由于昆虫的身体是分成一节一节的,每两节之间由柔软、能伸缩的膜相连,这样就可以在外骨骼的保护下,自由活动身体的各个部分了。由于坚硬的外骨骼不会跟着身体一起长大,许多昆虫随着身体的成长必须一次次褪掉它们的外壳,很多昆虫依靠它们身上漂亮的彩衣来吸引异性,繁衍后代。有的昆虫则专门积累某类物质,形成与周围环境一致的外衣颜色,将自己隐藏起来,避免被敌害发现,或示威避敌,形成“保护色”来保护自己。对有的种类来说,表面的色素沉着还可以防止紫外线的的害,使内部柔软的身体不受侵害。昆虫纲旧称“六足虫纲”,是整个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昆虫纲不仅是节肢动物门,也是整个动物界种类和数最多的一个纲。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昆虫在地球上约出现于3.5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程。节肢动物起源于类似环节动物的蠕虫,经历下列演进阶段:①各节腹侧生出附肢,以便行走;②头部发生触角、眼和口器,成为感觉和取食中心;③翅和足集中在胸部成为行动中心;腹部是内脏和生殖中心。 昆虫的起源有多种学说,一类学说认为系由水栖祖先演化而来,例如,三叶虫起源说和甲壳类起源说;另一类学说认为由陆栖祖先起源,如多足纲、唇足纲、综合纲是昆虫的近缘。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
2腔肠动物门各纲的异同
答:共同点:辐射对称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辐射对称,具两胚层,有组织分化,消化循环腔及网状神经系统,有刺细胞为本门的特点。
不同点:1、水螅纲: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即世代交替,水螅水母为小型水母,有缘膜,感觉器官为平衡囊,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2、钵水母纲: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常以幼虫形式出现,一般为大型水母、无缘膜,感觉器官为触手囊,结构较复杂,在胃囊内有胃丝,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3、珊瑚纲:只有水螅型,其结构较复杂,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生殖腺来自内胚层。
五、论述题 请简要说明昆虫对陆上生活的高度适应。
(1)昆虫具有几丁质外骨骼,并具有蜡质层,包裹整个身体,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使其能适应陆地生活。外骨骼也对昆虫提供了很好的保护,它防止外界的损伤及异物的侵入。外骨骼有许多内陷,形成所谓“内骨骼”,为肌肉的附着提供了支点。(2) 昆虫的体节是高度的异律分节,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是感觉和摄食的部分,有触角一对,头部及其附肢形成变化不同的口器,与它们各种食性分不开。胸部是运动中心有3对强壮的步足和2对可飞翔的翅(无脊椎动物中唯一),增加了它生存及扩散的机会,通过飞翔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食物及栖息场所,能更有效地逃避敌害。(3) 很小的体型。小型的身体对极少量的食物即可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有利于隐藏、躲避侵害,被携带并进行传播扩散。(4)具完整而高效的空气呼吸器官即气管。有直接供应氧气给身体各部分的组织和细胞。气管还可连接气囊,可以储藏较多的空气,以增加飞翔时的浮力。(5)消化系统发达,消化管分为前、中、后肠三部分,消化能力强,其中后肠的直肠垫能将食物残渣的水分及盐分进行重吸收,这对于生活在干燥条件下的昆虫尤为重要。6)排泄器为马氏管,与昆虫的排泄及体内渗透压的调节密切相关,以尿酸为排泄物以减少水分的丢失。7)有强大的横纹肌的肌肉系统。使昆虫具有强大的运动能力和飞翔能力。(8)具发达的神经系和感器。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周边神经系统。发达的感受器包括机械感受器(如触觉、听觉)、化学感受器(味觉、嗅觉)及光学感受器(视觉)。使之具有良好的接受刺激和神经传导及判断的能力。(9)强大的繁殖能力与较短的生活周期并产羊膜卵。昆虫具有多种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孤雌生殖、多胚生殖及幼体生殖等,且繁殖力较高,生活周期短,条件有利时每年繁殖数代,环境不利时可以休眼或滞育,这些特性都有利于它的繁盛。10)发育中经过变态。绝大多数昆虫在生活史中经历了卵、幼虫、蛹及成虫。变态使各虫态之间有效地利用和协调有利与不利的外界环境而保证了自身的发展。

《普通动物学》课程标准

《普通动物学》课程标准

《普通动物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普通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了解动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 掌握动物分类、解剖、生理、生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 具备观察、描述、分析和解释动物生命现象的能力;3. 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保护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性;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1. 动物分类:介绍动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分类体系和分类方法,重点讲解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特征和分类体系。

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动物分类,能够识别常见的动物种类。

2. 动物解剖与生理:介绍动物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包括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和内分泌等系统。

要求学生掌握动物器官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能够运用解剖和生理知识解释动物生命现象。

3. 动物生态:介绍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动物的栖息地、食物链、种间关系等。

要求学生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能够运用生态学知识解释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

4. 实验与实习:安排动物学实验和实习,包括动物的观察、解剖、分类和生态调查等。

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和实习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和实习任务。

5. 拓展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普通动物学相关的知识,如进化生物学、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 定期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动物园、水族馆、动植物标本馆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4. 建立线上学习平台,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和视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1. 考核内容应涵盖动物分类、解剖与生理、生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2. 考核方式应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实验成绩应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态度等;期末考试应以笔试或实践操作的形式进行。

(整理)普通动物学刘凌云

(整理)普通动物学刘凌云

动物学(Zoology)第一讲概述• 动物学定义• 动物分类的原理与方法• 动物学学习与研究的方法一、动物学定义动物学(zoology)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动物学研究的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分布、生态、发育、行为、遗传、进化以及驯养、保护、控制等与人类及环境相关的各个方面。

它是生命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

二、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1.分类学又称系统学(Taxonomy or sysmatics)为了对动物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探索物种彼此间自然的关系和发展规律,需要对种类繁多的动物界进行分门别类,以便进行系统地深入研究。

动物分类学就是研究动物的种类及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建立正确的分类系统的科学。

它是动物科学的基础。

目前动物界中已描述过的动物种数约在150万种以上,如包括亚种可能超过200万种。

2.种的概念及分类阶元• 种或物种(species)是分类系统所用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特征和一定的自然分部区的生物类群。

物种是繁殖单元,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即种间是生殖隔离的(生理学标准)。

• 问题不同肤色的人是不是同一物种? 马与驴能够交配并产生后代骡,马与驴是否为同一物种?• 亚种(subspecies)指种内个体在地理隔离后形成的不同群体,它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亚种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或生殖隔离不完善。

亚种形态分化的标准常以约75%的个体呈现不同为界限。

(如家蝇在我国有两个亚种,东方亚种眼距近、西方亚种眼距远,在我国中部有分布的重叠区,但除去中间类型外仍有75%有明显差别,故是一个物种的不同地理亚种。

•分类阶元(分类等级)为了将数量众多的物种结构化,建立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

依据物种间的相同、相异的程度与亲缘关系的亲疏,使用不同等级特征将生物逐级分类。

由大到小的分类分类阶元有七个主要等级。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动物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科学,普通动物学则是其基础课程,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

以下是对普通动物学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动物的分类动物界包含了众多的物种,分类系统是认识动物多样性的重要工具。

目前广泛采用的分类阶元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

原生动物是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

海绵动物具有独特的水沟系统。

腔肠动物如水螅,具有辐射对称的体型和原始的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如涡虫。

环节动物如蚯蚓,身体分节,出现了真体腔。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如蜗牛、贝类。

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具有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如昆虫、虾蟹。

棘皮动物如海星,具有独特的水管系统。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又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二、动物的细胞和组织动物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质中包含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提供能量,内质网参与蛋白质合成等。

动物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等,起支持、连接作用;肌肉组织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负责运动;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能够传递和处理信息。

三、动物的器官系统消化系统负责食物的摄取、消化和吸收。

呼吸系统完成气体交换,鱼类通过鳃,陆生动物通过肺或气管等。

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泌尿系统排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

生殖系统完成繁殖后代的功能。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协同调节动物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四、动物的繁殖和发育动物的繁殖方式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如分裂生殖、出芽生殖等,有性繁殖包括卵生、胎生等。

动物的发育过程多种多样。

有些动物如昆虫,经历变态发育,从幼虫变为成虫形态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脊椎动物的发育通常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不断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普通动物学课件

普通动物学课件
和研究问题,确定实验方法 和步骤。
实验实施
按照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 验数据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
析,得出结论。
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设计合理的实 验方案,包括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操作 方法、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等。
实验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进一步 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动物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研究历史
动物学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人们开始对动物进行观察和分 类。随着科学的发展,动物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研究现状
现代动物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行为、演 化过程等方面。同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动物学 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THANKS 感谢观看
动物的分类主要依据形态学、生态学 、遗传学等多个标准进行。
动物的进化历程
进化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现代生物学的 基础,它认为生物在自然选择的
作用下不断进化。
进化证据
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分子生 物学等都是证明动物进化的重要
证据。
进化趋势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 从水生到陆生等都是动物进化的
趋势。
动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动物学实验常用的技术与方法
01
02
03
04
观察法
通过直接观察动物的行为、形 态、生理等方面来研究动物的
特点和规律。
解剖法
通过解剖动物身体来观察其内 部结构和器官的形态、位置及
相互关系。
组织学技术
通过显微镜观察动物的细胞和 组织结构,研究其形态和功能

生化技术

(完整版)普通动物学总结各门动物特点

(完整版)普通动物学总结各门动物特点

一、原生动物门包含种类:鞭毛虫、变形虫、纤毛虫主要特征:1、真核单细胞动物(绝大部分为单细胞个体,少数为单细胞群体)2、运动和摄食器官:鞭毛(鞭毛虫)、纤毛(纤毛虫)、伪足(变形虫)3、消化:通过食物泡4、呼吸、代谢:体表5、生殖方式:主要无性生殖(纤毛虫接合生殖(有性))6、适应性:包囊(一)鞭毛纲1、三分质膜(表膜条纹)2、绿色鞭毛虫有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形成副淀粉粒3、水分调节:伸缩泡吸收过多水分(溶有代谢废物),排入储蓄泡,再经胞口排出体外4、纵二分裂5、动鞭亚纲中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1/5),主要靠白蛉子传播,病症是肝脏肿大、发高烧、贫血以至死亡。

6、动鞭亚纲中的锥虫又叫睡病虫(二)肉足纲1、外质与内质2、伪足,变形运动,形成食物泡(胞饮)3、水分调节:伸缩泡吸收过多水分4、二分裂5、有孔虫帮助勘探矿物、石油;确定地质年代6、痢疾内变形虫(溶组织阿米巴)寄生在人肠道,能溶解肠壁组织引起痢疾(三)孢子纲1、间日疟原虫(四)纤毛纲(草履虫)1、三层表膜中间一层+最内一层形成表膜泡:缓冲带2、大小两核3、内外质之间有两个伸缩泡,一个在体前部、一个在体后部4、横二分裂/ 接合生殖二、海绵动物门主要特征:1、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细胞有相对独立性2、没有组织和器官的分化3、侧生动物4、体壁:两层细胞(扁细胞,领细胞)疏松结合,之间为中胶层5、水沟系6、生殖方式:无性/ 有性无性:出芽/芽球有性:精子由领细胞吞食后失去鞭毛和领成为变形虫状被带入卵内7、两囊幼虫、逆转现象8、分类: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硅质)、寻常(硅质/海绵质纤维)9、原始性(与原生动物相似):领细胞(领鞭毛虫)、细胞内消化、细胞疏松而独立进步性:发育中有胚层分化、具有几种不同功能的细胞且细胞之间有联系、与多细胞动物大致相同的核酸和氨基酸三、腔肠动物门主要特征:1、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2、浮浪幼虫3、辐射对称4、两胚层:腔肠动物第一次出现了胚层分化——内胚层、中胶层、外胚层5、皮肌细胞6、神经细胞:神经网,扩散神经系统7、消化循环腔8、世代交替:有性和无性生殖的方式往往在同一种生活史的不同阶段9、发育到囊胚就孵化出来(一)水螅纲【最低等,由此向其他两纲分化】1、结构简单2、水母型一般有缘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3、生活史大部分有世代交替现象(1)水螅型群体多态现象:同一生活型上存在不同的功能个体水螅体/生殖体(2)水母型(二)钵水母纲1、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2、个体较水螅水母大,无缘膜3、消化循环腔较复杂4、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水螅水母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三)珊瑚纲1、没有水母型,只有水螅型2、螅体构造复杂5、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水螅纲水螅型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包含种类:吸虫、涡虫、绦虫主要特征1、两侧对称2、中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中胚层,成为三层动物3、皮肤肌肉囊4、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5、排泄系统:原肾管系(焰细胞)6、神经系统:有脑,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7、感觉器官:眼点和耳突8、固定生殖腺,可体内受精9、牟勒式幼虫(一)吸虫纲(寄生虫)1、吸盘2、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哺乳动物、钉螺)3、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更换寄主的意义【纽形动物】——纽虫与扁形动物相似但更加进步,其帽状幼虫与环节动物的担轮幼虫相似,所以介于扁形与环节动物之间五、假体腔动物包含种类: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主要特征:1、假体腔(原体腔)2、排泄系统:原肾管系3、体表有非细胞的角质膜(一)线虫动物门(人蛔虫)1、呼吸与排泄系统:没有呼吸器官,厌氧呼吸。

普通动物学教案

普通动物学教案

普通动物学教案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动物学的发展简史来讲述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动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动物学的发展及研究动物学的方法及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四个方面的知识,以使学生了解动物学所讲述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动物学与其他各学科的关系和我们学习动物学的根本任务。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一、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二、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及丧失的原因五大威胁: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能源消耗主要原因:人口的增加,造成对生物次源无止境的索取,使生物资源破坏严重。

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掠夺式的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农业和林业的品种单一化。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法规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明确保护对象和目的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和移(迁)地保护四、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现状2. 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具体目标:强化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研究、完善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网络、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的野生物种、保护作物与家畜的遗传资源、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就地保护、建立全国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发展。

第二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一、生物的分界:六界学说二、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绿色植物——食物的生产者(自养生物)动物——食物消费者(异养生物)微生物——食物分解者第三节动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动物学(zoology)概念研究目的第四节动物学的发展及研究动物学的方法描述性阶段→比较、探讨和总结规律的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第五节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一、分类的方法:人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二、分类等级和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物种(包括亚种和品种)品种:亚种:三、动物的命名:双命名法三名法命名四、现行动物的分门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门双胚层动物海绵动物门动物界- 腔肠动物门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门原口动物假体腔动物线形动物门无脊索动物真体腔动物环节动物门-多细胞动物三胚层动软体动物门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后口动物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动物门- 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动物亚门重点:生物的分界、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及研究动物学的方法和动物分类的知识难点:生物的分界和动物的命名方法讨论: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作业:1.动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是什么?2.生物是如何分界的?举例说明物种命名的方法。

普通动物学-原生动物门(上课版)

普通动物学-原生动物门(上课版)

2、绿眼虫在运动中有趋光性,其中能感受光线的结构是: C
A.眼点 B.储蓄泡
C.靠近眼点近鞭毛基部的膨大 D、类淀粉粒
3、下列寄生性原虫的哪种,一个阶段寄生在人体(或狗),另一
阶段寄生在白蛉子体内,并能引起人的黑热病的发生。
B
A、疟原虫
B、利什曼原虫
C、痢疾内变形虫 D、艾美球虫
B
4、小瓜虫与车轮虫属于
(3)鞭毛纲的重要类群 营养方式不同分2亚纲
①植鞭亚纲 一般具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无色素体的种类,其结构也与 有色素体种类相似,只是在进化 进程中失去了色素体。自由生活 在海水或淡水中,种类多,形状 各异,单体或群体。眼虫即属于 该亚纲。
赤潮:生活在海水中的夜光虫 、沟腰 鞭毛虫和裸甲腰鞭毛虫等在海洋中大 量繁殖,并密集在海面上时,可造成 自身缺氧死亡,并分解放出有机物, 使海面呈暗红色,还发出臭味的现象
痢疾
痢疾内变形虫
预防:防止食入包 囊,消灭苍蝇,对 粪便进行合理的处 理。消灭包囊和防 止包囊进入人体是 预防的根本环节。
痢疾内变形虫的生活史
有孔虫:生活在海洋,大多为 底栖。具石灰质外壳。伪足根 状。有世代交替。
表壳虫:体形如表壳 ,壳为黄褐色,其上 有花纹。指状伪足有 壳口伸出进行运动。
砂壳虫:壳由分泌的 胶质物混合小沙粒构 成,指状伪足由壳口 伸出。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7.下列哪种人类疾病与蚊子有关系 A.昏睡病 B. 血吸虫病 C.痢疾 D.疟疾
D
8、 在原生动物中,以下那个纲的所有种类其生活史中至少有一个
时期应寄生生活
A孢子纲 B变形虫纲
A
C鞭毛纲 D纤毛虫纲
9、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动物,它们可以依靠各种细胞完成各种生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也称为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动物的科学。

普通动物学旨在研究各种
生物的结构、生物性质、生物发育以及动物之间的关系。

它聚焦于传统动物图像形象,如渔民、微观世界、地理等。

普通动物学是一门有史以来广泛而广泛的领域,到今天为止,普通动物学家依然在不断地完善它,系统地探究动物的声音、外形、形态、发育、行为等。

普通动物学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动物的成因、分类、生理、行为、繁殖、流行
病学、细胞遗传学和进化学。

此外,普通动物学还与动物营养学和环境生物学有重要关系。

普通动物学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和解释宏观上(如进化)和微观上(如调节)对动物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它也探究如何控制动物疾病,以及如何抵抗和控制动物家禽畜类生态系统所可能带来的威胁。

普通动物学虽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但它也可以用于实际的发展,如农业、养殖业、代谢工程、环境科学、制药业等,增加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并减少对养殖、繁殖和健康食物的依赖,提高食物和肉类产量和质量,同时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

普通动物学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遗传学和克隆
技术,以及研究动物行为和智能机器人等应用领域的进步。

此外,普通动物学还与许多其他领域深度融合,如细胞生物学、植物学、地理学、海洋生物学、医学等,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系统之间的联系。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学习题一、名词解释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

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径。

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有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

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的边缘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和栉鳞。

19圆鳞:定区边缘呈圆形。

20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21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

《普通动物学教案》

《普通动物学教案》

《普通动物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动物学基础1.1 动物的定义与分类介绍动物的定义和特征讲解动物的分类系统1.2 动物的细胞结构与组织介绍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讲解动物的主要组织及其功能1.3 动物的器官与系统介绍动物的主要器官和系统讲解各个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第二章:无脊椎动物2.1 原生动物门介绍原生动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讲解原生动物的分类和生态习性2.2 腔肠动物门介绍腔肠动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讲解腔肠动物的分类和生态习性2.3 扁形动物门介绍扁形动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讲解扁形动物的分类和生态习性2.4 线形动物门介绍线形动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讲解线形动物的分类和生态习性第三章:鱼类3.1 鱼类的特征与分类介绍鱼类的特征和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讲解鱼类的分类和代表物种3.2 鱼类的生态习性介绍鱼类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点讲解鱼类的栖息环境和食物链位置3.3 鱼类的解剖与生理介绍鱼类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讲解鱼类的主要器官和功能第四章:两栖类和爬行类4.1 两栖类的特征与分类介绍两栖类的特征和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讲解两栖类的分类和代表物种4.2 爬行类的特征与分类介绍爬行类的特征和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讲解爬行类的分类和代表物种4.3 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生态习性介绍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点讲解两栖类和爬行类的栖息环境和食物链位置第五章:鸟类和哺乳类5.1 鸟类的特征与分类介绍鸟类的特征和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讲解鸟类的分类和代表物种5.2 鸟类的生态习性介绍鸟类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点讲解鸟类的栖息环境和食物链位置5.3 哺乳类的特征与分类介绍哺乳类的特征和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讲解哺乳类的分类和代表物种5.4 哺乳类的生态习性介绍哺乳类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点讲解哺乳类的栖息环境和食物链位置第六章:动物的生殖与发育6.1 动物的生殖方式介绍动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讲解不同动物的生殖策略和生殖器官6.2 动物的发育过程介绍动物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讲解不同动物的发育特点和发育阶段6.3 动物的生殖行为介绍动物的求偶、交配和繁殖行为讲解动物生殖行为的意义和适应性第七章:动物的行为7.1 动物的行为类型介绍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讲解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和进化意义7.2 动物的通讯与交流介绍动物的视觉、声音和化学信号通讯讲解不同动物的交流方式和适应性7.3 动物的防御行为介绍动物的逃避、伪装和攻击行为讲解动物防御行为的功能和适应性第八章:动物的生态关系8.1 动物的种间关系介绍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关系讲解竞争、共生、寄生和其他种间关系8.2 动物的种群生态介绍动物种群的数量动态和空间分布讲解种群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模型8.3 动物的群落结构介绍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层次结构讲解群落生态学和群落演替第九章:动物的地理分布9.1 动物的地理分布规律介绍动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讲解动物分布与环境因素的关系9.2 动物的生物地理学介绍动物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和生物地理分布图讲解动物分布的地理历史和进化意义9.3 动物的保护与利用介绍动物的保护区域和保护措施讲解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第十章:动物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10.1 动物学研究的技术与方法介绍现代动物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讲解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和其他研究手段10.2 动物学研究的进展介绍动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现讲解动物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10.3 动物学研究的趋势与挑战介绍动物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和挑战讲解动物学研究的未来方向和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动物的定义与分类:理解动物的分类系统是学习动物学的基础,需要重点掌握动物的分类等级和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完整版)普通动物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普通动物学复习资料

普通动物学部分知识要点第一部分动物界概况一、主要的门类:现存动物约 150 万种 , 分 10 个门 .1、原生动物门:约 3 万种,分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

2、多孔动物门:约 1 万种,分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

3、腔肠动物门:约 1 万种,分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4、扁形动物门:约 1 万种,分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5、线形动物门:分线虫纲,轮虫纲。

6、环节动物门:约17000 种,分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7、软体动物门:现存约10 万种,化石种类 3.5 万种,分单板纲、多板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

8、节肢动物门:为动物界第一大门,约110 万种,分为三个亚门七个纲。

有鳃亚门包括三叶虫纲、甲壳纲;有螯亚门肢口纲、蛛形纲;气管亚门包括原所管纲、多足纲、昆虫纲。

9、棘皮动物门:现存约6000 种,分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海百合纲。

10、脊索动物门:约 7 万多种,分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分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只有头索纲。

(3)脊椎动物亚门:分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二、重要的名词概念体制:动物躯体结构的基本形式, 是动物躯体各部分在排列方式上的某些规律性。

其进化趋势为:不对称→球辐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分节:指动物体内或体外的分段现象。

其进化趋势为不分节→假分节→真分节( 同律分节→异律分节、分部) 。

原体腔:由囊胚腔发育而来,体壁有肌肉层而肠壁没有,无体腔膜。

真体腔:由中胚层分裂而来,体壁肠壁均有肌肉层和体腔膜。

直接发育:发育中幼体与成虫形态大小无异,无须经过变态。

间接发育:幼虫与成虫形态明显不同,须经过变态。

分表变态、不完全变态(分渐变态和半变态)、完全变态。

第二部分无脊椎动物包括脊索动物以外的所有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一)门的主要物征:1、生活习性:生活在液体环境或潮湿土壤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动物学脊椎动物一、圆口纲(一)圆口纲的主要特征:1.口为吸附式,没有上下颌,故称无颌类;2.脊索终生存在,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3.只有奇鳍,没有偶鳍;4.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中线上;5.具有独特的呼吸器官鳃囊;6.内耳中只有1或2个半规管。

(二)圆口纲的分类:1.七鳃鳗目:具有口漏斗和角质齿,鳃囊七对,以口漏斗吸附在鱼体表营半寄生生活。

如日本七鳃鳗。

2.盲鳗目:口位于最前端,无口漏斗,具有4对口缘触须,鳃孔1-16对,常从鱼鳃钻入体内营体内寄生,如盲鳗、粘盲鳗。

二、鱼纲(一)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7.体多呈纺锤型,并常覆盖有保护性的鳞片;8.终生生活在水中,鳃呼吸;9.以鳍运动,不仅有奇鳍还有偶鳍。

(二)较圆口类进步的特征:1.始具上下颌,进入颌口类行列;1.始具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2.始具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

(三)鱼类形态结构特征;1.外形:纺锤形:头尾轴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如鲤鱼。

侧扁形:头尾轴较短,左右轴最短,背腹轴最长;如蝴蝶鱼。

平扁形:背腹轴最短,左右轴特长,营底栖生活,如刺鳐;棍棒形:头尾轴延长,左右轴,背腹轴均很短,整体呈棒状,如黄鳝、鳗鲡。

其他:河豚形,海马形,翻车鱼形,箱形。

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鳃盖后缘至肛门之间为躯干。

奇鳍:背鳍、臀鳍――保持平衡,辅助运动;尾鳍――控制方向,推动鱼体前进。

偶鳍:胸鳍、腹鳍各一对――维持平衡,调节方向。

2.皮肤:被鳞片和单细胞粘液腺。

盾鳞:由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为软骨鱼类特有,发育上与牙齿同源;鳞片硬鳞:由真皮演化而来,呈斜方形,为原始硬骨鱼所有,如鲟鱼,雀鳝;骨鳞:由真皮演化而来,略呈圆形,分圆鳞和栉鳍,为大多数硬骨鱼类所有。

3.骨骼:头骨:分脑颅和咽颅,骨化不完全;脊柱椎体为双凹椎体(鱼类特有),分体椎(附有肋骨)、尾椎(特具血管弧);附肢骨:分奇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和偶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及带骨――肩带和腰带,带骨未与脊椎发生联系)4.肌肉:分化程度不高,分节明显,由肌节构成,有的特化形成发电器(电鳐、电鳗)。

但非洲电鲇发电器由真皮腺转化而成。

5.消化:(1)消化腺:无唾液腺,有胃腺、肠腺。

硬骨鱼肝胰合并为肝胰脏,软骨鱼则有成形的胰脏。

(2)消化道;口(分上位、下位、端位,与食性有关)、口咽腔(分布有齿、咽喉齿,形态与食性有关)、食道、胃、肠(长度及分化与食性有关)、泄殖腔。

6.呼吸――鳃呼吸多具五个鳃裂。

软骨鱼类直接开口于体外,鳃隔发达;硬骨鱼在鳃裂外有鳃盖。

鳃由鳃弓、鳃隔、鳃丝组成,鳃弓内侧着生鳃耙(其形态与食性有关)。

鳔:在大多数鱼类无呼吸功能,仅具调节比重的作用;鳔内气体由其内层的一部分微血管组成的红腺分泌,而由后背面的卵圆窗吸入血液;底栖及快速游泳种类则无。

在肺鱼有呼吸功能。

7.循环:主要特点如下。

A.心脏小,血流速度慢;B.心脏位于最后一对鳃弓腹侧,较靠前;C.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D.肺鱼的心脏开始出现分隔,向双循环发展。

8.排泄:鳃:排出氨、尿素、盐(海产种类);肾:中肾,排出尿酸、肌酸及多余水分。

9.神经及感官:(1)神经:大脑不发达,且背面只是上皮细胞,无神经细胞。

脑神经10对。

(2)感官:眼:晶状体无弹性,通过其后面的镰状突起来调节与视网膜的距离,无眼睑,视力较弱。

耳:体表不见耳痕,仅有内耳,有听斑和耳石;侧线:为鱼类所特有,位于身体两侧,能察觉低频振动。

10.内分泌;后鳃腺;作用似副甲状腺;肾间体;相当于肾上腺皮质部;嗜铬体:相当于能上腺髓质部。

尾垂体;与脑垂体功能相当。

11.生殖及发育:具有生殖腺(精巢和卵巢)及输导管(输精管和输卵管),多雌雄异体。

受精及发育:(1)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大多数鱼类;(2)体外受精,体内发育,如非洲鲫鱼;(3)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如虎鲨;(4)体内受精,体内发育,如星鲨、柳条鱼等。

(四)鱼纲的分类;1.软骨鱼系:板鳃亚纲:鲨目、鳐目;全头亚纲:黑线银鲛;2.硬骨鱼系:肺鱼亚纲:有内鼻孔,鳔具有肺的功能。

如澳洲肺全、美洲肺鱼、非洲肺鱼;总鳍亚纲:具有内鼻孔,鳔能行气呼吸,如矛尾鱼;辐鳍亚纲:无内鼻孔,占鱼类90%以上。

鱼类的洄游:按功能分为生殖洄游、觅食洄游、越冬洄游;按方向分为溯河洄游(由海向河)、降河洄游(由河向海)。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1.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2.幼体为单循环,成体行不完全的双循环;3.出现五趾型附肢;4.水中交配,体外受精,体外发育,须经过变态。

5.皮肤裸露,富有皮肤腺。

有辅助呼吸的功能;6.新陈代谢水平低,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1.外形:分蝾螈型、蛙型和蠕虫型。

与生活习性有关2.皮肤:表皮角质层不发达,富含多细胞皮肤腺,真皮密布微血管,适于辅助呼吸.3.骨骼:头骨:骨化程度高,舌颌骨变为耳柱骨,具双枕髁;脊柱:分颈椎(仅一个,称寰椎)、躯干椎、荐椎(仅一个,腰带借此与脊柱相连)、尾椎。

椎体类型较多。

四肢:五趾型附肢,具肩带和腰带,增强支持力。

3.肌肉:肌节开始退化(尾部、腹部有残余),开始分化出颈肌、躯干肌、尾肌、附肢肌。

4.消化系统;(1)成体肉食,蛙类眼球参加吞咽动作;(2)始具唾液腺,但不具消化作用,分泌粘液湿润食物,便于吞咽;胃开始有消化作用;(3)有的在上颌边缘生有颌齿,可帮助捕食。

5.呼吸系统;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肺为一对肺囊,内具少数皱褶;行咽式呼吸。

6.循环系统;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行不完善的双循。

7.沁尿生殖系统:肾脏一对(中肾型),中肾管为输尿管,具有泄殖腔膀胱;雌体具卵巢一对,苗勒氏管为输卵管;雄体具精巢一对,中肾管兼备输精作用,苗勒氏管退化。

8.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1)神经:脑:大脑较鱼类发达,出现原脑皮,形成左右大脑半球;神经:脑神经10对,脊神经形成臂丛和腰丛;(2)感官:眼:角膜突出,水晶体扁圆,靠水晶体牵引肌将其前拉聚光,视力较弱;耳:有内耳和中耳内耳:有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状囊(分化出听壶的);中耳:有鼓膜、耳柱石、鼓室、耳咽管。

(三)分类:无足目:具双凹型椎体,蠕虫状,无四肢。

如版纳鱼螈;有尾目:体长形有长尾,尾侧扁,有四肢。

如大鲵、鳗螈、虎螈(能行幼体生殖)。

无尾目:四肢发达,椎体为前凹椎或后凹椎,如蟾蜍、黑斑蛙、虎纹蛙、海蛙。

(四)生态:1.发育;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大多陆生。

2.休眠;由于体温不恒定,有冬眠和夏眠现象;(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1.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使之完全适应陆地繁殖;2.皮肤角质化程度高;3.骨骼骨化良好,有颞窝,单枕髁;4.完全的肺呼吸;5.心脏三腔(2心房1心室,心室有不完全的中隔),为不完全的双循环;6.消化道化更多,出现盲肠;7.后肾排泄;8.神经系统较发达,出现新脑皮。

(二)爬行类形态结构特点:1.外形:分头、颈(明显)、躯干、尾、四肢五部分,为典型的陆生动物体型。

2.皮肤;角质化程度高,外被角质鳞片(表皮来源);3.骨骼系统:头骨:骨化程度高,在鳄类还产生次生硬腭(使内鼻孔后移),单枕髁;脊柱;脊椎化为颈椎(多枚,且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胸腰椎,荐椎(2枚)、尾椎。

带骨: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前乌喙骨、锁骨、间锁骨构成;腰带:骼骨、耻骨和坐骨形成闭锁式骨盆;四肢:为五趾(指)型。

4.肌肉系统:分化复杂,具有肋间肌和皮肤肌。

5.消化系统;始具盲肠和肌肉质的舌,颌骨上生有齿(分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均为同型),有的特化为毒牙;具有口腔腺,分泌粘液润滑食物,有的特化为毒腺。

6.呼吸系统:内鼻孔后移;出现气管和支气管;肺囊内褶壁增加;不仅保留了咽式呼吸,还发展了胸腹式呼吸。

7.循环系统;具三腔心脏,心室具有不完全中隔(在鳄类有潘氏孔),行不完善双循环。

8.排泄系统;胚胎期功能肾为中肾,成体功能肾为后肾,后肾管为输尿管、有的具膀胱。

排泄物主要是尿酸9.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1)神经系统:大脑半球大为发达,出现新脑皮,中脑的综合作用开始向大脑转移;脊髓在颈部、腰部膨大;脑神经12对;(2)感觉器官:a.嗅觉器官:除龟鳖类外均具犁鼻器;b.视觉器官:具环状肌,能改变晶状体凸度调节视距;具有可动物的眼睑和瞬膜;c.听觉;出现了外耳道雏形;d.红外线感受器:蝰科腹亚科和蟒蛇科。

10.生殖系统:雄性:睾丸一对,吴氏管输精,苗氏管退化,具交配器;雌性:卵巢一对,吴氏管退化,苗氏管输卵。

(三)爬行类的分类:1.喙头目:仅一科一种,即喙头蜥,其椎体双凹型,有脊索残余。

2.龟鳖目:特征是身体略呈椭圆形,被有函状骨甲。

如大头平胸龟、乌龟、海龟、棱皮龟、鳖(又称甲鱼、脚鱼、水鱼或王八)。

3.有鳞目;体通常细长,被角质鳞。

蛇亚目:盲蛇、眼镜蛇、响尾蛇;蜥蜴目:壁虎、鬣蜥蜴、中国石龙子、草蜥、巨蜥、避役。

4.鳄目:心脏具四腔,但室间隔具潘氏孔,具槽生齿和次生硬腭。

如杨子鳄、马来鳄、食鱼鳄。

(四)生态:1.繁殖:(1)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

A.卵膜:外包坚韧的卵壳,具支持和保护作用;B.胚胎发育中胚胎产生了可供给胚胎水分及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胎膜: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能在水环境中发育。

(2)多数卵生,少数卵胎生;2.休眠:为变温动物,能行冬眠或夏眠。

五、鸟纲(一)进步性特征: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37.0~44.6 ),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2.前肢特化为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以此主支迁移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3.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出现各种复杂的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行为(筑巢、孵卵、育雏),保证了后代具有较高的成活率。

(二)形态结构特点:1.外形:体呈流线型,外被羽毛;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头小、颈长、尾短,前肢特化为翼。

2.皮肤:特点是薄、松、缺乏皮肤腺;有多种衍生物,如角质喙、鳞片、爪和羽毛(分正羽、绒羽、纤羽)。

3. 骼系统:轻(薄、内有蜂窝状间隙)而坚固(有愈合现象)。

头骨具单枕髁;飞翔种类胸骨发达形成龙骨突;腰带形成开放式骨盆。

4. 肌肉系统:胸大肌和胸小肌发达,特具栖肌和鸣肌,皮下肌发达。

5. 消化系统:具有角质喙(取食器官),口腔中无齿,有的具嗉囊;胃分腺胃和肌胃,消化能力强,直肠短,不储存粪便。

6. 呼吸系统:肺呈海绵状,气管末端形成气囊,行双重呼吸,在微气管进行气体交换;发声器官为鸣管。

7. 循环系统:。

8.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大脑半球发达,为纹状体,表面光滑,视叶和小脑发达;脑神经12对;感官:视觉发达(双重调节),听觉次之,嗅觉退化。

9. 泌尿生殖系统:排泄器官:具有后肾,以后肾管为输尿管,无膀胱;排尿酸。

生殖器官:雄性具有成对的睾丸和输精管;雌性大多只具有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右侧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