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情绪调节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之道了解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中医养生之道了解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中医养生之道了解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中医养生之道:了解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一、中医养生的概念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调整身体和心理的平衡,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个体差异,以个体治疗为基础,维护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平衡。

二、情绪调节在中医养生中的重要性1.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情绪稳定可以提高免疫力,维持身体内部的平衡。

中医理论中讲究“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情绪不稳定可能引发五脏之气失调,从而导致疾病。

2. 中医养生中的情绪调节方法(1)调节饮食:中医认为食物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合理搭配饮食可以舒缓情绪。

例如,平时多食用温性食物可以增强体内阳气,提高精神状态。

(2)运动调节: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释放积聚的负能量,增加身体阳气,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情绪。

(3)中草药调理:中医药认为草药可以调理人的气血,各种草药有助于调节情绪,例如天麻、柴胡等。

(4)针灸疗法:中医的针灸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

三、常见情绪问题与中医调理方法1. 焦虑焦虑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情绪问题,中医认为焦虑与心火过旺有关。

可以通过饮食调节,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用绿叶蔬菜等清热降火的食物,同时可以选择进行针灸疗法来缓解焦虑。

2. 抑郁抑郁是一种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的心理状态,中医认为抑郁与气滞、血瘀有关。

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多摄入具有舒缓情绪的食物,如黑豆、黄花菜等,同时运动、针灸等方法也有助于改善抑郁情绪。

3. 焦躁焦躁是一种内心不安、易怒的情绪表现,中医认为与肝火上升有关。

可以通过饮食调节,多食用清淡的食物,如西红柿、黄瓜等,同时可以进行针灸、中草药调理来平复焦躁情绪。

四、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的实践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化的调理,因此每个人在情绪调节方面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和方法。

在实践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中医养生方法进行情绪调节。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有哪些方法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有哪些方法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有哪些方法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其中“情志调节”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情志失调的情况屡见不鲜。

那么,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究竟有哪些方法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情志。

情志,简单来说,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中医认为,情志过度或持续不当地表达,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学会调节情志,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对于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常见的情志调节方法是“以情胜情法”。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怒伤肝,悲胜怒”,意思是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发悲伤的情绪来克制愤怒。

同样,“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这种方法需要我们在情绪过激的时候,有意识地运用与之相克的情志来进行调节。

再者,“移情易性法”也是非常有效的。

当我们陷入某种不良情绪中难以自拔时,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环境、转移注意力、培养新的兴趣爱好等方式来调节情志。

比如,心情烦闷时去大自然中走走,欣赏美丽的风景;或者投身于自己喜欢的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活动,让心灵得到滋养和放松。

“暗示法”在情志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给自己积极的心理引导。

例如,每天早晨对着镜子告诉自己“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我会充满活力和喜悦”,这种积极的暗示能够帮助我们调整心态,以更加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顺情从欲法”同样不可忽视。

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自己正当的欲望和需求,有助于保持心情舒畅。

比如,工作劳累一段时间后,给自己安排一个期待已久的旅行,或者购买一件心仪已久的物品。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欲”必须是合理合法、符合道德规范的。

此外,“运动调节法”也是情志调节的良方。

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的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同时也有助于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

比如,跑步、瑜伽、太极拳等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让我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忘却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

中医情志病学如何指导情绪调节的养生之道

中医情志病学如何指导情绪调节的养生之道

中医情志病学如何指导情绪调节的养生之道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情绪问题日益凸显,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时常困扰着我们。

而中医情志病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方法来调节情绪,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情志病学认为,人的情绪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过度或失调,都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比如,过度愤怒会伤肝,过度喜悦会伤心,过度忧虑会伤脾,过度悲伤会伤肺,过度惊恐会伤肾。

因此,保持情志的平衡和稳定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那么,中医情志病学是如何指导我们进行情绪调节的呢?首先,中医强调“以情胜情”的方法。

这是一种通过一种情志来克制另一种情志的调节方式。

例如,当一个人过度悲伤时,可以用喜悦的情绪来缓解。

可以通过听欢快的音乐、观看喜剧电影、与朋友聚会等方式来营造喜悦的氛围,从而减轻悲伤的情绪。

同样,当一个人过度愤怒时,可以用悲伤的情绪来克制,比如回想一些令人伤心的事情,或者观看一些感人的影视作品,让自己的情绪从愤怒中平静下来。

其次,中医提倡“移情易性”。

当我们陷入某种不良情绪中时,可以通过改变环境、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调整情绪。

比如,当工作压力大、心情烦躁时,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去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或者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中,如绘画、书法、摄影等,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和舒缓。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暂时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

再者,中医注重“顺时调神”。

根据四季的变化和昼夜的交替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此时应保持心情舒畅,充满生机和希望;夏季炎热,容易烦躁,要注意保持心静;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要注意收敛神气;冬季寒冷,万物闭藏,应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此外,白天应精力充沛,积极工作和学习;晚上则要安静休息,避免过度兴奋和紧张。

另外,中医还强调“修身养性”。

通过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来达到情绪的稳定和平衡。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如何指导情绪调理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如何指导情绪调理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如何指导情绪调理在中医养生的广袤领域中,经络理论犹如一座神秘而深邃的宝库,为我们揭示了身体与情绪之间微妙而紧密的联系。

了解并运用经络理论来调理情绪,不仅是对传统医学智慧的传承,更是为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开辟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途径。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如同遍布全身的网络,将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情绪的产生与变化,也与经络中气血的流通状态息息相关。

当经络通畅,气血运行顺畅时,人体的情志活动往往较为平和稳定;反之,若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则容易引发各种情绪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肝经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肝经气血不畅时,人容易出现情绪抑郁、烦躁易怒等问题。

现代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常常面临工作的竞争、生活的琐事等诸多压力,这些都可能导致肝气郁结。

此时,通过按摩或敲打肝经的穴位,如太冲穴,可以起到疏解肝气、调节情绪的作用。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用拇指按压太冲穴,每次 3-5 分钟,每天数次,能够帮助舒缓紧张情绪,让人感到心情舒畅。

再来说说心经。

心主神明,与人的精神意识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当心经气血不足或运行受阻时,容易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焦虑不安等症状。

刺激心经的穴位,如神门穴,有助于养心安神、调节情绪。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每天用拇指轻轻按揉神门穴 2-3 分钟,可以宁心安神,缓解焦虑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除了肝经和心经,心包经对于情绪的调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心包经可以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当人处于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时,心包经容易受到影响。

按摩心包经上的内关穴,能够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用手指按压内关穴,每次 1-2 分钟,可缓解心慌、胸闷等症状,使人心情平静。

此外,中医的经络理论还强调了身体的整体调理。

中医养生心理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中医养生心理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中医养生心理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中医养生注重人体的整体健康,将身体与心理的平衡视为重要的保健方式。

心理调整对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平衡情绪、增强抵抗力,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养生方法,帮助您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第一,理气养生法。

中医认为,情绪不畅常导致气滞血瘀,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理气养生法是一种调整情绪的有效方式。

可以通过运动来舒展身体,促进气血流通,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此外,还可以用中草药泡脚浴,泡脚是一种温和的理气方法,可以舒缓身心疲劳,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品质。

第二,平和心境调理。

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与心境的平和紧密相关。

平和心境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和调节生活作息来实现。

均衡饮食对于维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推崇五谷杂粮,例如糙米、小米、玉米等,以及蔬果的摄入。

此外,调整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第三,利水养生法。

中医认为,水润能养阴,调理肾脏功能。

肾为生命之源,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因此,利水养生法可帮助调整情绪,维持良好精神状态。

可以喝一些利水的中草药茶,如薏米、绿豆、红豆等,有助于促进尿液排出,排除积聚体内的湿气。

此外,多喝温水也是利水的有效方式,有助于润养身体和情绪的平稳。

第四,调理五脏六腑。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调节情绪的关键。

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不平衡会导致情绪紊乱。

因此,通过中医调理五脏六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可以通过针灸、拔罐、按摩等方法来调理相关脏腑的功能,以促进气血流通,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同时,中医推崇调整饮食结构,食用有益于脏腑的食物,如红枣、菠菜、苹果等,以养护脏腑功能。

中医养生方法注重整体调节,从身体到心理的平衡。

通过理气、平和心境、利水、调理五脏六腑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尽管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有所不同,但遵循中医养生的原则,坚持适量运动、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均衡饮食等,对于保持身心健康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医养生调理心情的方法

中医养生调理心情的方法

中医养生调理心情的方法现代社会,压力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

无论是工作压力还是生活压力,都会给我们的心情带来负面的影响。

而中医养生调理心情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提升心情,保持身心健康。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养生调理心情的方法。

方法一:调节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心情息息相关。

调节饮食可以帮助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从而调整心情。

例如,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可以帮助缓解焦虑和压力。

此外,中医还推荐适量摄入温补的食物,如红枣、桂圆、山药等,可以改善心情,增加精力。

方法二:中草药调理中草药在中医养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调理身体,还可以调整心情。

例如,菊花茶被广泛应用于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它有消除疲劳、清热解毒的作用。

黄连、柴胡等草药也被用于调节情绪,改善心情。

如果您有心情不佳的问题,可以咨询中医师,寻求适合您的个性化中草药调理方案。

方法三:穴位按摩按摩是中医养生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按摩身体的穴位,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调节心情。

例如,老百姓常说的“太阳穴按摩”其实是按摩太阳穴和周围的穴位,这可以缓解紧张和疲劳,使心情平稳。

此外,耳垂、心俞、内关等穴位也可以按摩,有助于放松紧张的情绪,平衡心情。

方法四:运动调理中医养生强调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而运动是促进这种和谐的重要方式。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内的氧气供应,增强体质,提高心情。

中医推荐的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散步等,这些运动以柔和、缓慢、呼吸为主,可以调节呼吸、提高体内能量,并且更加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方法五:心理调节除了外在的调理方法,中医养生也注重内在的心理调节。

中医认为,负面情绪是导致心情不佳的重要原因。

通过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可以改善心情。

中医建议通过冥想、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方法进行心理调节,远离负面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提供了多种方法来调理心情,缓解压力。

中医养生的精神调理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诀

中医养生的精神调理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诀

中医养生的精神调理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诀中医学强调身心合一的理念,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整体。

在中医养生中,精神调理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中的精神调理,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诀。

1. 善于调节情绪情绪的波动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认为,情绪不稳会导致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善于调节情绪对于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情绪调节:(1)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遇到困难时,要学会积极面对,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适当发泄情绪:适时地发泄情绪,可以通过与朋友倾诉、写日记、进行运动等方式有效释放负面情绪。

(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当的运动可以有效降低情绪波动。

2. 正确处理压力现代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压力,而持续的压力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中医注重通过调理身体来缓解压力,以保持心理健康。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缓解压力方法:(1)适当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减轻压力。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均衡的饮食以及规律的生活作息能够帮助身体更好地应对压力。

(3)中医草药调理:一些中药材具有舒缓神经的效果,如决明子、柠檬香茶等,可以通过调理身体缓解压力。

3. 保持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指个体内心的平衡和稳定状态。

中医认为,心理和谐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保持心理和谐的方法:(1)修身养性:通过修养内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增强内心的平和和善良。

(2)注重休闲娱乐:适当参与休闲活动,如听音乐、读书、观影等,可以缓解压力,帮助调节心理状态。

(3)学会放松:保持良好的放松方法,如冥想、深呼吸、按摩等,可以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 保持社交活动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养生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中医养心调节情绪不稳

中医养心调节情绪不稳

中医养心调节情绪不稳情绪的波动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而情绪不稳定则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困扰。

中医学注重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通过调理心脾肝肾等脏腑,可以有效地改善情绪不稳定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心调节情绪不稳的方法和措施。

一、中医对情绪不稳定的认识中医将情绪归类为心理活动的一种,认为情绪的变化与人体脏腑的阴阳平衡紧密相关。

中医强调情绪稳定的重要性,认为情绪不稳定会导致心脏功能紊乱、脾胃功能失调、肝气郁结等症状的发生。

因此,中医提倡通过调整心脾肝肾的功能,平衡阴阳气血,实现情绪的调节和稳定。

二、情绪不稳定的中医治疗方法1. 饮食调理:根据中医的脏腑学说,可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情绪不稳定。

比如,多食用具有益心安神作用的食物,如枸杞、石斛、茯苓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助长火气。

2. 草药调养:中草药有良好的调节情绪的作用。

常用的草药如当归、香附、白芍等,可以调理肝气以达到平衡情绪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配合使用适当的草药来改善失眠、焦虑等与情绪不稳定相关的症状。

3.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功能的方法。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平衡阴阳,达到调节情绪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包括内关、神门、太冲等,可以用手指轻柔地按摩这些穴位,每天持续一段时间,效果会有所改善。

4. 中医精神疗法:中医也注重心理层面的调节。

中医认为,心理疏导、舒缓压力、放松身心可以很好地改善情绪不稳定。

可以通过冥想、呼吸调节、做适量的运动等方式来实现心理的平衡。

三、防止情绪不稳定的中医养生方法1. 定期休息:情绪不稳定与睡眠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确保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非常重要。

中医强调夜晚11点前入睡,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也可配合使用一些中草药来改善睡眠质量。

2. 保持适当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调节情绪,减轻压力、焦虑等不良情绪,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每天锻炼一定的时间。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调节情绪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调节情绪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调节情绪情绪调节在现代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不当的情绪管理可能会导致各种身心问题。

中医养生之道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调节情绪,达到身心平衡。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角度和方法,以及如何应用它们来调节情绪。

一、阴阳平衡中医理论认为,情绪的好坏与人体的阴阳平衡有密切关系。

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身体内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的平衡。

当阴阳失衡时,人体的功能就会发生紊乱,从而影响到情绪的稳定。

为了调节情绪并维持阴阳平衡,中医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饮食:中医药物认为各种食物都具有一定的阴阳属性,因此在饮食中合理搭配阴阳食物,对情绪的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般来说,寒性食品具有增加阴性能量的作用,如蔬菜水果等;而热性食物则有增加阳性能量的作用,如肉类、辣椒等。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食物,对情绪的调节起到积极的作用。

2. 适度运动:运动是调节情绪的有效方式之一。

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阳气,促进血液循环,提升情绪。

建议每天坚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舒缓紧张的情绪,增加身体的阳气。

3. 调节作息: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会影响情绪的稳定。

中医强调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尤其是早睡早起,有助于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提高身体对应激的抵抗能力,从而保持情绪的稳定。

二、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对应的穴位,可以调节与情绪相关的脏腑经络,从而达到平衡和调节情绪的目的。

中医针灸对于情绪调节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经络和穴位:1. 心经和心包经:心经和心包经是与情绪最为密切相关的经络。

在中医针灸中,可以选择桡骨前和内关穴刺激,以平衡心脏和心包的功能,从而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2. 肝经和胆经:肝经和胆经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中医针灸可以选择太冲、大敦和行间穴来刺激,以平衡肝脏和胆脏的功能,缓解愤怒、易怒等负面情绪。

3. 脾经和胃经:脾经和胃经与情绪的稳定和思维的清晰有关。

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因为情绪的波动和不良心态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内脏器官与情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情绪的波动可以引起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导致各种健康问题的产生。

通过调理情绪,中医养生可以真正做到预防疾病、保持身心健康。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旨在帮助读者加强对中医养生的理解和实践。

1. 情绪的中医观点中医学认为,情绪的产生和波动是由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变化所引起的。

情绪与脏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和饮食、房事、劳倦、时令、酗酒、听音)是中医所讨论的主要情绪和欲望。

其中,喜、怒、忧、思、悲、恐、惊被列为七情;饮食、房事、劳倦、时令、酗酒、听音则是天然的六欲。

中医强调情绪的平衡和调适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 情绪不良对脏腑的影响中医学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对脏腑器官产生直接的影响。

七情六欲的不良波动会导致五脏的功能紊乱与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怒气过重会损伤肝脏,忧思过度会伤及脾胃,过度悲伤则会损害心脏等。

因此,控制情绪,保持情绪的平衡对于维护脏腑健康十分重要。

3. 中医调节情绪的方法中医养生强调身心的平衡与和谐,提倡采用各种方法来调节情绪。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调节情绪的方法:3.1 中药调理:中医药物赋有调理人体气血、阴阳平衡的功能,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来影响情绪。

常用的中药如黄芪、白芍、茯苓等都有一定的抗压和安抚情绪的作用。

3.2 饮食调养:中医认为,饮食可以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影响情绪。

例如,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可以缓解焦虑和疲劳,多食用海产品可以增加大脑中的血清素含量等。

3.3 气功调理:气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等来调整气血的运行,进而影响情绪的波动。

例如,深呼吸、放松肌肉、练习太极拳等都是常见的气功调理方法。

3.4 精神调养:中医养生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中医养生情绪调节

中医养生情绪调节

中医养生的系列方法——情绪调节温习《内经》有关条文: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煎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余知百病皆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散而不收。

(《灵枢·本神》)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

(《灵枢·本脏》)1.养生首先得养心何谓养心?“恬淡虚无”,不争名利;知足常乐,“不惧于物”;心理平衡,“悔怒不起”;平等待人,“德全不危”。

这些至理名言,集中体现了为人处世的高境界和大智慧。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独地生活。

在社会生活中,人必然有各种需求和欲望,也必然会受到各种剌激而产生喜怒哀乐各种情绪。

“德全”(品德高尚)的人,能看透社会矛盾,合情合理办事,出以公心识大体,受人爱戴是自然。

少了私心贪念,自然是“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自然能“志意和”、情绪稳、气血顺、少生病。

当然,要做到“德全”,是要靠一辈子修德才行的。

而修德则要从自己的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做起,要遵循平等、平衡、公平、为公的原则而做好每一件事。

中医养生调整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中医养生调整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中医养生调整情绪保持心理健康中医养生注重身心的平衡与调和,认为情绪的稳定和健康是保持全身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绪不稳定、心理压力过大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气血不畅、脾胃功能紊乱等。

因此,中医强调通过养生方式调整情绪,以维持身心的健康状态。

一、中医养生的情绪调理方法1. 调整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情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搭配,可以对心情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多摄取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糙米、绿叶蔬菜等,有助于稳定情绪。

同时,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咖啡因含量高的饮料,可以减少情绪波动。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良好的生活作息对于情绪稳定至关重要。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有助于身心的平衡和调整。

此外,适度的运动也是调节情绪的有效方式,在运动中释放内心的压力,增强心理的抵抗力。

3. 运用中医调理方法中医有丰富的调理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等,可以通过调理经络、平衡气血等方式来调整情绪。

例如,针灸中的“心穴”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推拿中的按摩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情绪不佳。

二、中医养生的养生技巧1. 合理运用中药调理情绪中药作为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缓解情绪不稳定的问题。

一些经典的中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散”、“黄连解毒汤”等都有调理情绪的功效。

然而,使用中药需要专业人士指导,避免不当使用造成其他身体问题。

2. 注意情绪的宣泄和释放在日常生活中,情绪的宣泄和释放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

中医推崇适度发泄情绪,避免情绪积压而导致情绪失控。

可以适时找人倾诉,亦可通过文化艺术、阅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舒缓压力和调整情绪。

3. 培养良好的养生习惯养成良好的养生习惯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

中医提倡养成早睡早起、规律作息、定时进食、适度运动等习惯。

此外,避免长时间的电子产品使用,保持良好的社交与人际关系,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三、中医养生养心的案例李老师,一名五十岁的教师,因工作压力大导致情绪波动频繁,出现烦躁易怒、失眠等症状。

中医养生调理心理健康的方法

中医养生调理心理健康的方法

中医养生调理心理健康的方法中医学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体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心脏、肝脾、肺肾等器官和系统密切相关。

中医养生注重调理身体与心理的平衡,通过调整心理状态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中调理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情志养生1. 调节情绪:中医强调保持情绪的平衡。

烦闷郁结时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发泄情绪,如运动、听音乐、抒写情感等;在情绪低落时则可以尝试积极向上的行为,如与亲友交流、参加社交活动等,以积极应对消极情绪。

2. 注重情绪调节:中医认为情绪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情绪不好时容易影响脏腑功能。

调整饮食、作息、运动等身体方面的养生同样重要。

平时可多饮热水、常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等,有助于情绪的平衡和心理健康的改善。

二、饮食调理1. 忌暴饮暴食:过度饮食不仅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还会导致体内湿气或痰火等症状加重,影响心理健康。

中医建议饮食应精细,注重荤素搭配,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果,适量摄入蛋白质和脂肪等,保持营养均衡。

2. 合理饮食搭配:根据中医理论,不同体质的人应采取不同的饮食,以达到调理心理的效果。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葱、蒜等;阴虚体质的人应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如百合、鸡蛋等。

三、运动养生1. 适当运动: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益。

可以选择喜欢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舒缓压力,增强体质。

2. 整体调理:中医注重整体身心的调理。

除了针对特定部位的运动,还应注重全身的运动,如舒展肢体、拉伸筋骨等。

四、穴位按摩1. 太冲穴:位于足底心区,按摩该穴位有助于缓解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

2. 大椎穴:位于颈椎部位,按摩该穴位可以改善头痛、颈肩酸痛等心理不适症状。

3. 内关穴:位于手腕掌侧,按摩该穴位能够缓解情绪不稳定、胃痛等问题。

五、养生保健1. 保持良好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稳定心理状态。

早睡早起、午休适度、避免熬夜等都是调理心理健康的好习惯。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养心心理舒畅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养心心理舒畅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养心心理舒畅中医养生养心心理舒畅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中医养生养心注重调整情绪,保持心理舒畅,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下面将介绍几种中医养生方法,帮助您养心心理舒畅。

调节情绪,保持内心平衡情绪起伏大、心情不稳定是许多人面临的常见问题。

中医提倡通过调整情绪,保持内心平衡来改善心理状态。

其中,调节呼吸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通过缓慢、深吸气和慢慢呼气可以平复情绪,缓解紧张和压力。

此外,中医还推崇运动是舒缓心情的良方,如散步、太极拳等。

良好的作息习惯促进心理健康作息不规律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

中医强调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如早睡早起、规律的饮食,以维持心理稳定。

此外,中医还注重睡眠质量。

睡眠是恢复身心能量的关键,中医建议晚上10点准时入睡,保持7-8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

中医草药调理,舒缓心情中医草药在调理心理问题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百合、当归等,其草本成分能够帮助身体调整养分供给,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心理状况。

此外,中医推崇食疗,通过摄入一些具有舒缓心情的食物,如鲜美的鱼类、坚果等,来达到调理心理状态的效果。

中医按摩,放松身心按摩是一种古老有效的中医疗法,除了对身体有益外,还可以放松心情。

中医认为,按摩能够舒缓肌肉、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循环,从而缓解焦虑和烦躁情绪。

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推拿、拍打、揉捏等,可以自行学习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

培养艺术爱好,寻找自我价值参与艺术活动有助于舒缓心情,培养兴趣爱好,寻找内心的平静。

中医养生中推崇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这些艺术形式能够唤起人的内心情感,减轻压力和负面情绪,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结语:中医养生养心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食疗草药、按摩和艺术爱好,我们可以达到舒缓心情、延缓衰老的目的,让心理状态得到舒畅和愉悦的改善。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情绪障碍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情绪障碍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情绪障碍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情绪障碍似乎越来越常见。

焦虑、抑郁、易怒等不良情绪常常困扰着人们,影响身心健康。

而中医养生,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为调理情绪障碍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中医认为,情绪障碍的产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以及情志过激等因素密切相关。

要调理情绪障碍,首先得从了解人体的脏腑与情志的关系入手。

心主神明,是情志活动的主宰。

若心气不足,心神失养,就容易出现心慌、失眠、焦虑等情绪问题。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当肝气郁结时,人会变得抑郁、易怒;而肝火上炎,则可能表现为急躁、暴怒。

脾在情志方面主思,过度思虑会损伤脾气,导致食欲不振、精神疲惫、情绪低落。

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弱时,人容易感到悲伤、忧愁。

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脑为元神之府。

肾精不足,脑髓失养,就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等情况。

基于这些理论,中医养生在调理情绪障碍时,有多种方法。

饮食调理是重要的一环。

根据不同的体质和情绪状态,选择合适的食物。

比如,肝郁气滞者可多食用一些疏肝理气的食物,如玫瑰花茶、柑橘、山楂等。

心脾两虚者适宜吃些补心脾的食物,如大枣、桂圆、莲子等。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起居有常也对情绪调节有帮助。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让身体的生物钟正常运转。

适当的午睡能缓解疲劳,使人在下午和晚上有更好的精神状态。

此外,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从而稳定情绪。

运动锻炼是中医养生调理情绪障碍的有效手段之一。

像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舒缓的运动,能够帮助放松身心,调和气血。

通过运动,人体可以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使人产生愉悦感,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而且,坚持运动还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为情绪的稳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医的情志相胜法在调理情绪障碍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喜胜忧”,当一个人处于忧愁、抑郁的情绪时,可以通过让其观看喜剧、听笑话等方式来缓解;“怒胜思”,过度思虑时,适当的发怒可以打破思维的僵局;“恐胜喜”,对于过度兴奋、狂躁的情绪,适当的恐惧可以使其平静。

中医养生:如何应对情绪波动

中医养生:如何应对情绪波动

中医养生:如何应对情绪波动情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情绪波动也成为了常见的问题。

中医养生学认为,情绪波动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有关,通过调整饮食、运动、调节作息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情绪波动,保持身心健康。

1. 饮食调理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对情绪的影响。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平衡情绪。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饮食调理方法:1.1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会刺激神经系统,增加情绪波动的可能性。

在情绪波动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这类食物。

1.2 增加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摄入维生素B有助于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可以缓解情绪波动。

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包括瘦肉、鸡蛋、豆类、全谷类等,可以适量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

1.3 合理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Omega-3脂肪酸对情绪稳定有一定的帮助。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包括鱼类(如三文鱼、鳕鱼)、亚麻籽、核桃等,可以适量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

2. 运动调节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内部的能量流动,有助于调节情绪。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运动调节方法:2.1 散步散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运动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缓解情绪波动。

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可以改善情绪状态。

2.2 瑜伽瑜伽是一种综合性的运动方式,通过呼吸和体位法可以调节身心,增强情绪稳定性。

参加瑜伽班或在家里进行瑜伽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情绪波动。

2.3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运动,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可以调节身心,平衡阴阳。

学习太极拳并坚持练习,可以提高情绪稳定性。

3. 调节作息良好的作息习惯对情绪的稳定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调节作息方法:3.1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稳定的生物钟,有助于调节情绪。

每天保持固定的起床时间和睡觉时间,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和情绪稳定性。

中医养生调整心理状态

中医养生调整心理状态

中医养生调整心理状态心理健康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人们认识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密切相关的关系。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调整心理状态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如何调整心理状态,包括心境平和、情绪调节、合理休息和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

一、心境平和心境平和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中医认为,心理健康与人体的气血运行、精神活动、意识等密切相关。

调整心境平和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 中医调理气血:中医强调通过调理气血来平衡身体和心灵。

可以采用一些中医方法如按摩、针灸、草药调理等,来促进气血的流通,舒缓紧张情绪,调整心境。

2. 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帮助人们排遣压力、舒解情绪的重要手段。

中医推荐一些方法如冥想、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心理状态,达到心境平和的效果。

二、情绪调节情绪调节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同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中医提出的一些方法来帮助人们调节情绪:1. 饮食调节:中医认为,饮食与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可以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来调节情绪。

比如,食用一些有益于情绪的食物如绿茶、黑巧克力、核桃等,可以促进情绪的稳定与舒缓。

2. 运动锻炼:中医强调通过运动来协调体内的阴阳平衡,调节情绪。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对压力的抵抗力,改善心情。

三、合理休息合理休息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中提到以下几点来帮助人们实现合理休息:1.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定期作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心休息与恢复。

中医建议早睡早起,每晚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以充分恢复精力。

2. 气功调理:气功练习被认为对心理健康有益。

通过气功调理可以达到调整心理状态、增加体内能量、促进血液流动等效果。

四、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维持心理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提倡以下几点来帮助人们养成健康生活方式:1. 避免不良习惯:中医强调要远离不良习惯,如过度饮酒、烟草、饮食不规律等,以保持心理健康。

中医养生中的调节情绪与心理健康

中医养生中的调节情绪与心理健康

中医养生中的调节情绪与心理健康中医学认为,情绪与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节情绪和心理健康对于维持身体的平衡和促进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理论中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情绪的平衡和心理健康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中调节情绪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养生方法。

一、情绪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情绪和心理健康对人体的健康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压力、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不仅会导致身体的不适,还可能进一步诱发一系列身体疾病。

相反,良好的情绪和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免疫系统功能,增强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中,情绪和心理健康被视为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方面。

中医学提倡“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环境”的养生原则,其中的“调心”就是指调节情绪和心理健康。

只有保持平和的情绪和愉悦的心情,人体的各个系统才能正常运作,保持健康。

二、中医调节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养生方法1. 中药调理:中医养生中常使用一些中药来帮助调节情绪和心理健康。

比如,人参、黄芪等具有增强体质和提高心情的功效,可以用于调节情绪不佳的人群。

此外,某些芳香草药如薰衣草和洋甘菊,也被广泛应用于缓解焦虑和失眠等问题。

2. 饮食调养: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对情绪和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

中医认为,情绪失调和心理问题与体内的气血不畅有关。

因此,通过调理饮食,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进而改善心情。

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以及具有镇定作用的食物,如燕麦、蛋白质、核桃等。

3. 情绪调节:中医强调调节情绪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常见的中医情绪调节方法包括中医按摩,如推拿和穴位按摩,以及中医心理疗法,如冥想和气功。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舒缓压力,放松身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 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养生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保持情绪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量的运动、良好的社交关系、合理安排的工作学习时间等都是调节情绪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此外,适当的休息和放松也能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情绪紧张。

中医养生秘诀情绪调理让你心情愉快

中医养生秘诀情绪调理让你心情愉快

中医养生秘诀情绪调理让你心情愉快中医养生秘诀:情绪调理让你心情愉快一、引言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秘诀中,情绪调理是一个关键的方面,它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心情愉快,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医养生秘诀中的情绪调理方法,帮助您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境。

二、情绪与中医理论1. 情绪与五脏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五脏与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肝主情志,与情绪的平衡关系紧密相关。

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或消极的情绪会影响肝脏的健康,进而导致各种身体疾病。

因此,调理情绪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2. 情绪与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对情绪的影响不可忽视。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促进气血的畅通运行,维持身体的健康。

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出现疲乏、焦虑、失眠等问题。

因此,情绪调理与气血平衡密切相关。

三、中医养生秘诀中的情绪调理方法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释放累积的负能量,调理情绪,提高心情。

根据中医理论,运动可以活动气血,促进脏腑功能的平衡。

常见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坚持锻炼,可以有效缓解焦虑和负面情绪。

2. 饮食调理情绪中医养生中,饮食调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适当的饮食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进而对情绪产生影响。

常见的调理食物包括香蕉、海鲜、柠檬等,它们富含有益于情绪调节的营养成分,可以帮助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3. 中药调理情绪中医养生中,许多中药被用于调理情绪。

例如,柴胡、丹参等草药被广泛用于调节肝气、疏通经络,帮助缓解情绪问题。

此外,中药的香气也可以产生一定的疗效,例如橙皮、薰衣草等,都有助于放松身心,提升情绪。

4. 情绪释放调理情绪的适度释放对于调理情绪非常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沉静冥想、音乐欣赏、阅读等方式,将负面情绪进行适度释放,达到情绪调节的效果。

此外,与亲朋好友聊天交流、寻求心理咨询等也是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身心调和与情绪管理

中医养生保健的身心调和与情绪管理

中医养生保健的国 际化趋势,越来越 多的外国人开始接 受和认可中医养生 保健的理念和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在预 防和治疗慢性病、 提高生活质量等方 面具有广阔的应用 前景
感谢您的观看
作者:
情志调摄
调节情绪:学会合理 宣泄情绪,避免情绪 波动过大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 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 爱好,如阅读、绘画 、音乐等
保持心情愉悦:保持 乐观积极的心态,避 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家人、朋友保持 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避免孤独和抑郁
气功、按摩等其他方法
情绪管理的技 巧
认知调整
积极心态的培养
保持乐观:看待 事物要积极、乐 观,避免消极、 悲观的情绪影响
学会感恩:对生 活中的美好事物 表示感激,培养 感恩的心态
设定目标:设定 合理的目标,并 为之努力,从而 获得成就感和满 足感
保持好奇心:对 新事物保持好奇 心,不断学习新 知识,提高自我 价值感
中医养生保健 的实际应用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案
感冒:多喝热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
咳嗽:多吃梨、枇杷等润肺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胃病: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易消化食物
失眠: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睡前泡脚放松身 心 高血压: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保持心情 舒畅 糖尿病:控制饮食,避免高糖食物,多运动,保持血糖稳 定
预防为主,治未病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预防为主,治未病
预防的重要性:预防胜于治疗,预防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治未病的意义:在疾病尚未发生时进行治疗,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和 发展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包括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等方面,以达到预 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的系列方法——情绪调节
温习《内经》有关条文: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煎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余知百病皆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散而不收。

(《灵枢·本神》)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

(《灵枢·本脏》)
1.养生首先得养心
何谓养心?“恬淡虚无”,不争名利;知足常乐,“不惧于物”;心理平衡,“悔怒不起”;平等待人,“德全不危”。

这些至理名言,集中体现了为人处世的高境界和大智慧。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独地生活。

在社会生活中,人必然有各种需求和欲望,也必然会受到各种剌激而产生喜怒哀乐各种情绪。

“德全”(品德高尚)的人,能看透社会矛盾,合情合理办事,出以公心
识大体,受人爱戴是自然。

少了私心贪念,自然是“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自然能“志意和”、情绪稳、气血顺、少生病。

当然,要做到“德全”,是要靠一辈子修德才行的。

而修德则要从自己的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做起,要遵循平等、平衡、公平、为公的原则而做好每一件事。

修德就是养心,养心先于养生,德全才会长寿。

2.情绪过激影响健康
人有喜怒哀乐各种情绪。

如果情绪过激,其强度和持续时间超出机体可以耐受的范围,就会导致体内“气血”(物质能量信息流通)紊乱,“五脏”功能受损。

许许多多的疾病都是由于情绪过激所引起的。

所以《内经》总结:“百病皆生于气也”。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过激情绪扰乱人体阴阳,就象严寒酷暑一样严重。

并且,《内经》还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古代医家直观认识人体心理、生理现象,看到不同的情绪可引起不同的生理病理现象。

怒发冲冠,怒目园睁,怒而发抖,怒易跌倒,怒可以干扰和损伤人的身躯平衡功能,所以说“怒则气上”、“怒伤肝”;大喜发狂,喜出望外,喜不自禁,忘乎所以,喜可以干扰和损
伤人的思维意识功能,所以说“喜则气缓”、“喜伤心”;思虑过久,气滞不行,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满,思虑可以干扰和损伤人的饮食消化功能,所以说“思则气结”、“思伤脾”;悲忧而泣,声音嘶哑,胸闷气短,悲忧可以干扰和损伤人的呼吸功能,所以说“悲则气消”、“忧伤肺”;突受惊吓,双腿发软,小便自遗,惊恐可以干扰和损伤人的排泄功能,所以说“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恐伤肾”。

当然,我们应该理解到:中医这种“五志对应伤五脏”的说法不是绝对的。

不同情绪也有可能引起类似的生理病理现象,相同情绪也有可能引起不同类的生理病理现象。

过激情绪究竟会引起哪一类功能损害,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往往与其机体的薄弱环节或宿疾有关。

若某人原有心脏宿疾,则各种情绪之过激,都可能引发和加重其心脏之疾。

一般说来,各种不良情绪都容易伤“心”、伤“肝”、伤“脾”,影响人的思维意识、血液循环、身体平衡以及饮食消化功能。

3.情绪可以主动调控
不良情绪会使体内气血紊乱,扰乱“五脏”功能活动。

于是,重视养生,就要适度控制心理情绪,尽可能使情绪相对平稳。

情绪可以主动调节。

缓解不良情绪要靠消除恶性剌激,接受良性劝导,改换环境,改变氛围,转移视线,冷静思考,考虑反面教训,考虑长远利益。

《内经》指出“五志”各有所胜。

即:“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悲胜怒”,“恐胜喜”。

这是说:愤怒能中止思虑,欢喜能化解忧悲,思考能消除恐惧,悲伤能平息愤怒,惊恐能制止暴喜。

正是在这样一些经验的基础上,中医就有“以情制情”之说。

当人陷于思虑时,就激他发怒;当人陷于悲痛时,就劝他想想开心的事;当人受到惊吓时,就让他冷静思考受吓当时的情形;当人发怒冲动时,就要他考虑冲动可能导致悲惨的后果;当人盲目乐观、过度高兴时,就可以给他一个小小的惊吓。

如此之类,皆属于“以情制情”,它确实有可能使人从难以自拔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但其效果只是暂时的,终究是属于“权宜之计”。

从根本上说,人要在生活斗争中经受磨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和思想修养。

只有见多识广、理想远大、心胸宽阔、意志坚强的人,才会有很强的情绪自控能力,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情绪安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