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测试.doc
春秋战国时代问答题及答案

春秋战国时代问答题及答案
1. 春秋战国时代是什么时期?
答: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一个时期。
2. 春秋战国时代的起因是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起因是周朝衰落,诸侯割据,国内出现大规模的战争。
3. 请列举一些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国家。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国家有齐国、楚国、魏国、赵国、秦国、燕国、韩国等。
4.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结构主要分为贵族、农民、奴隶等阶层,贵族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大部分权力。
5. 春秋战国时代的经济状况如何?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经济状况相对落后,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一定发展。
6. 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特点是百家争鸣,思想多元化,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思潮。
7. 春秋战国时代的军事战争如何?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军事战争非常频繁,各国之间争夺领土和资源,战争形态多样,包括阵地战、游击战等。
8. 春秋战国时代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代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分封制度的基础,也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9. 春秋战国时代的结束原因是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结束原因是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10. 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文献有哪些?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文献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测试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测试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政治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国的实力渐渐增强,成为实际统治者。
这导致了政治上的分裂与混乱,各国相互间的争斗与战争层出不穷。
在这种背景下,孔子提出了“仁政”、“礼制”等思想,成为了春秋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指导。
二、经济变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同时,商业、手工业也蓬勃发展,城市也逐渐兴起。
这些变化不仅造就了中国古代史上众多的商业巨头和手工业大户,也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封建经济的格局。
三、文化繁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纷涌现,各种学派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奠定了基础。
同时,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呈现出多样性与包容性。
四、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七个强大的诸侯国,被称为“战国七雄”。
分别为齐、楚、燕、赵、韩、魏、秦。
这些国家之间的争斗与战争十分激烈,但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将领和思想家。
他们的活动与思想作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为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经济变革与社会变迁,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最后,百家争鸣的思想纷争,为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为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三中国古代史练习题

高三中国古代史练习题第一题:请简要描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为了争夺统一天下的权力,中国大陆出现了七个强大的诸侯国家,并且进行了长达250年的割据争斗。
这个时期的主要国家有:秦、赵、魏、楚、燕、韩和齐。
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它的每个国家都在与其他国家进行紧张的战争和外交斗争。
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每个国家的统治者都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实力,以期在这场大乱中获得胜利。
然而,战国时期中国的乱世也孕育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的兴起,如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墨家的墨子等。
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题:请解释秦始皇统一中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天下的君主,他通过一系列重要措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首先,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726个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和统一。
这种行政制度成为中国政治的基础,在后来的封建王朝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其次,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工程,其中包括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陵墓群。
万里长城加强了中国北方的防御体系,为后来的统一王朝提供了重要保障。
陵墓群的修建则彰显了秦始皇的统治地位和权威。
此外,秦始皇还进行了重要的改革措施,如实行一地一官制,建立起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标准,统一文字和法律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提高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第三题: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史上的两次重要经济变革。
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要的经济变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两次是商周时期的青铜时代经济和宋元明时期的市场经济。
青铜时代经济是指商代和周代的经济状况。
在此期间,青铜器的制造和交易成为了中国的主要经济活动,对社会财富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青铜器的生产需要大量资源和人力,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使得专门从事青铜器生产和销售的商人阶级得到了崛起。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测试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测试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古代中国各个诸侯国间的割据混战。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一、政治上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以周朝为中心的封建体制逐渐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割据局面。
其中,春秋时期是分封制渐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诸侯争霸、互相攻伐,为后来战国时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一个分权分治、拥有强大实力的中央政权的衰落时期。
二、经济上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变革带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成为主导经济形式,手工业也开始逐渐发展。
随着各个诸侯国的相互竞争,各个国家开始加大对农业技术、商业贸易的重视,同时也促进了货币的出现和发展。
三、文化上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和多样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不同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和借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历史文献、兵书以及哲学家的著作,这些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事件1.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吴国的夫差、越国的勾践、晋国的文公、楚国的穆王和鲁国的文公。
他们在各自国家的统治下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为各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邯郸学派的兴起邯郸学派以韩非子为代表,提出了很多新的政治主张,主张法治和重视实际情况的治国方法。
这对后来的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3. 著名的战争事件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层出不穷。
其中最重要的战役有齐桓公对抗楚国的牧野之战、晋文公攻打郑国的城濮之战以及秦国攻打韩国的长平之战,这些战役标志着那个时期的政治剧变和国力竞争。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来统一中国的秦朝奠定了基础,还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的各种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直接导致了后来诸子百家思想的出现。
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含答案)

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1.(2023浙江卷)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2.(2023海南卷)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
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3.(2023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
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
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4.(2022重庆卷)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
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
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5.(2023浙江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
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6.(2022江苏卷)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问题和答案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问题和答案1. 春秋时期是什么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历时约300多年。
2. 为什么称为春秋时期?这个时期得名于《春秋》这部史书,该书是由鲁国的史官孔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当时各诸侯国的政治事件和战争情况。
3. 春秋时期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分封制的兴起:春秋时期,中国开始出现分封制度,国家逐渐分为大小不一的诸侯国。
- 诸侯国争霸: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霸权,频繁发生战争和争斗。
- 礼乐文化的繁荣: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鼎盛时期,孔子等众多思想家活跃于此时。
4. 战国时期是什么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致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约250多年。
5. 为什么称为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得名于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争斗。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和激烈的时期。
6. 战国时期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诸侯国割据: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相互割据,形成七雄之势,争夺霸权。
- 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儒家、墨家、道家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科技进步:战国时期科技进步迅速,出现了许多重要发明和创造,如铁制武器的广泛使用等。
7. 春秋和战国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春秋和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封制的兴起为中国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 诸侯国争霸的局面培养了各国之间的竞争意识。
- 礼乐文化的繁荣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 科技进步为后世的军事和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8.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一定的不同:-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的分封制为基础,各个诸侯国在君主的统治下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 战国时期诸侯国割据,国家实际上已经由封建制向制过渡,诸侯国的君主权力更加集中。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历史高考测试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历史高考测试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
”这表明他A. 倡导无为而治B. 强调君权神授C. 主张三纲五常D. 融合道家思想答案:D解析:董仲舒的这句话意思是万物都是天地与阴阳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天地阴阳之气产生的。
这是吸收了道家阴阳学说,并把它改造为具有神秘色彩的“天人感应”学说,故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材料“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不符,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内容,与材料“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不符,故C项错误。
2、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北京政府颁布法令,基本上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度。
这一举措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 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C. 促进了共和观念的普及D. 消除了军阀割据的局面答案:A。
解析: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颁布法令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度,这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袁世凯后来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企图建立专制独裁统治,故B项错误;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不利于共和观念的普及,故C项错误;军阀割据的局面是在袁世凯死后形成的,故D 项错误。
3、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以下关于山东历史的单项选择题中,正确的是:A. 春秋时期的齐国都城位于现今的泰安B. 孔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创始人C.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由张角在山东发动D. 唐朝时,山东地区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答案:C解析:A选项错误,春秋时期的齐国都城是临淄,现今位于山东省淄博市。
泰安在春秋时期并非齐国都城。
B选项错误,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儒家学派创始人,而非战国时期。
C选项正确,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由张角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发动,但张角及其弟张宝、张梁均在山东活动,特别是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广泛传播太平道,信徒数十万,声势浩大,是黄巾起义的重要推动力量。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考点练习-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1.(2022·河北邯郸模拟)春秋时期的货币铸造地点,主要集中在晋国和东周王畿所在之地;战国中期以后,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
这表明()A.区域经济发展较快B.全国市场初步形成C.民族交融进程加速D.各国货币单一流通解析:A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货币的铸造地点增多和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货币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较快,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分裂状态,各国货币形制不一,并未形成全国市场,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无体现,排除。
2.(2022·北京卷,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
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
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解析:B“多元”指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该战国时期的墓葬位于今江西,具有越、楚和江淮等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特征,其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相继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结论,排除C 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
3.(2022·山东潍坊模拟)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对各国政治现状,也能作出准确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这一史实可以说明()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宗法血缘观念逐步瓦解C.华夏认同意识日益增强D.家国同构理念日趋衰落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季札出使中原各国,对各国的文化、政治都比较熟悉,且他的到来使人们对江南的传统印象有了改观,使彼此之间的差异感进一步弱化,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统一趋势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宗法关系,排除B项;家国同构指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的结合,材料信息无体现,排除D项。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一:先秦(附答案)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一:先秦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扬弃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和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
据此回答1-3题。
1 下列思想中,不属于传统文化先进性因子的是()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B.“仁者,爱人“C.“兼爱”、“非攻”、“尚贤”D.“存天理,灭人欲”2 下列孔子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3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提出了“仁”的学说。
对“仁”的解释正确的是()①贵贱有“序”②“仁者,爱人”③“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④“民贵君轻”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⑥“制于命而用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西周时期,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都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促使西周走向鼎盛,据此回答4-5题。
4 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5 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春秋战国是社会转型时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重大变化,据此回答6-15题。
6 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下列评述,正确的是()①目的是争夺土地、人口和霸主地位②给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③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④促进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融合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下列哪些观点体现了这一历史特征()①公作则迟,分地则速②公室将卑,大夫皆富③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④天不变,道亦不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的需要而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9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第1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注释)1、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A.a: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B.b: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c:魏晋南北朝隋唐道、佛发展,儒学主导地位受到冲击D.d: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动,儒学正统地位动摇【答案】D2、下列观点分别出自中国古代四位著名的思想家。
四个选项中的言论(按序号排列)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A.韩非子、黄宗羲、董仲舒、孟子 B.董仲舒、荀子、黄宗羲、朱熹C.董仲舒、韩非子、黄宗羲、孟子 D.孟子、董仲舒、荀子、黄宗羲【答案】C3、《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B.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C.趋向“三教合一” D.强调“礼法并用”【答案】A4、《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
”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
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B.存在有为与无为的较量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放弃休养生息政策【答案】B5、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儒家主张A.勤俭节约B.藏富于民 C.国富民贫D.忠孝为本【答案】B6、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这一思想的语句是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春秋战国时代测试题及其答案

春秋战国时代测试题及其答案
问题一:春秋战国时代的起止时间是什么?
答案:春秋时代大致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
代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问题二: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国家有哪些?
答案:春秋时代主要国家有鲁、齐、晋、楚、燕、韩、卫、宋,战国时代主要国家有秦、齐、楚、燕、赵、魏、韩。
问题三: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经济特点是什么?
答案: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经济特点主要表现为封建制度的形成,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贸
易的繁荣以及货币的出现。
问题四: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文化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案: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文化发展主要表现为百家争鸣,各种学派的兴起,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同时也见证了众多经典著作的问世,如《孟子》、《庄子》、《论语》等。
问题五: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它对中国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的兴衰更迭、思想学派的较量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统一秦朝奠定了基础。
同时,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阶段,为后来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上为春秋战国时代测试题及其答案。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0年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 1.春秋战国(原卷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2.(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高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高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儒家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下列主张属于儒家思想的有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兼爱、非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①②是儒家孔子的主张;③是儒家孟子的主张;④是墨家墨子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2.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如“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所属派别依次为:A.法、儒、道、墨B.法、儒、墨、道C.墨、儒、道、法D.法、墨、儒、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体现了改革观,属于法家思想;“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是墨子的名言,属于墨家思想;“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属于道家思想,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3.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北宋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春秋战国习题

一、选择题1、管仲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A、经济实力增强B、军事力量加强C、社会性质变化D、实现称霸目标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3、魏文候变法的根本动力是()A、周王室的衰微B、诸侯称霸天下的愿望C、生产力的声速发展D、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4、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改革的内容不同B、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改革的结果不同5、(知能点2)战国时期,代表落后与先进的两个阶级分别是()A、奴隶主阶级与农民阶级B、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C、奴隶主阶级与地主阶级D、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6、(知能点1、2)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各国衽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7、(知能点1、2)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的因素有()①奴隶的反抗斗争②井田制的瓦解③生产力的发展④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知能点2)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A、管仲B、商鞅C、李悝D、吴起9、2006年我国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农业税”最早始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10、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的标志是()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初税亩”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11、假如你是一个历史学者,想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应着手研究的第一部文献是A、《秦律》B、《汉律》C、《大明律》D、《法经》12、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B、各国衽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1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春秋战国(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春秋战国一.选择题(共24小题)1.(2023•一模拟)以史书性质的演变而言,最初各国之史,尽由史官所写,其性质完全为官书,为贵族所垄断,私人无作史书者。
苟其欲之,亦无史料足供撰述。
及春秋之末,渐有私人著述,史书亦不外此例。
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A.私学兴起推动了教育普及B.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C.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D.传统的政治秩序逐渐瓦解2.(2023•金华模拟)我国古代历史叙述多采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如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荒淫无度,民不聊生,最终为赵盾族弟赵穿所杀。
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君。
”赵盾感到冤枉,辩解道:“弑者,赵穿,我无罪。
”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赞其为“董狐直笔”。
这说明()A.史官董狐坚守历史书写的客观性B.官修史书所记载的史事不足为信C.对历史的记录应采用“春秋笔法”D.历史真相与历史价值观不宜混淆3.(2023•大同模拟)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的西周虢国墓、江西省新干县的商代墓和陕西省扶风县的西周墓中发现了大量玉器。
经鉴定,上述墓葬中的玉器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新疆。
据此可知,先秦时期()A.南北之间经济联系增强B.大规模商业活动比较活跃C.华夏地区疆域得到拓展D.内地与新疆存在交流迹象4.(2022秋•平阴县校级期末)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打破了先前诸侯割据的疆界,以禹的名义把战国时的天下分为九州,既包括中原地区,又涵盖了四夷之地。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战国时期有了统一族群观念B.战国时期分封制开始遭破坏C.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势力衰微D.此书托禹名义而无研究价值5.(2023•香坊区校级二模)平王东迁后,华夏诸国面临着北有狄族南下,西有戎族横行,南方荆楚兴起的情况,可谓“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此后,中原地区诸侯国先后崛起,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抵御外族侵犯。
2024年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一轮基础复习:0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2024年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一轮基础复习:0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一、单选题1.东周时期,列国之间的纷争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对于大诸侯国争相借“天子”的名义,通过“会盟”等方式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的行为,历史上一般将其称为()A.争霸B.兼并C.和戎D.禅让2.先秦一位思想家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该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3.韩非子指出:“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由此可见,他强调()A.教化百姓尤为重要B.“法术势”的一体性C.以法律来笼络民心D.必须适时变革法令4.平王东迁后,认为“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时人却称颂“齐、晋亦唯天所授”,吴越也“唯天所授”等。
这表明当时()A.天命观念开始发生改变B.周王室统治合法性受到质疑C.争霸战争导致礼崩乐坏D.多个政治权力中心同步出现5.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指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主张()A.隆礼重法B.以法治国C.恢复礼乐D.为政以德6.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可以表述为()A.公元前8世纪上半期B.公元前8世纪下半期C.公元前7世纪上半期D.公元前7世纪下半期7.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哲学史时,将一位战国名士标榜为“理想主义者”,称他极力鼓吹人性的美好,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下列言论中最可能出自该名士的是()A.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C.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8.据考古发现统计,春秋时期的简牍较为罕见。
到战国时期,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从最普通的随葬遣策到地理天文、经济社会、法律政治、思想文化都有所涉及。
这种变化折射出()A.社会转型的加剧B.百家争鸣的盛况C.书写材质的变革D.铁犁牛耕的普及9.《荀子•王政》有言“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备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0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卷(含答案解析)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0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单选题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界万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2.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的是()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庄子3.“春秋末到战国时代,人文思潮达到了全面兴盛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各自的要求与愿望”。
这种“人文思潮”的兴盛是指()A. 三教合一B. 百家争鸣C. 春秋大一统D. 学在民间4.《墨子》一书指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这体现出墨子的主张是()A. 非攻B. 尚贤C. 非乐D. 节用5.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6.战国时期,某学派弟子以严密的纪律组成抗衡诸侯的民间组织,其代表人物认为,用竹木制成飞鸟的功用还不如能载50石重车轴的销子。
该学派是()A. 法家B. 儒家C. 道家D. 墨家7.《史记》载“(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与这一典故反映的治国理念相一致的学派是()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8.先秦时期,有一位学者的理论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位学者最有可能倡导()A. “非攻”B. “无为”C. “齐物”D. “严刑”9.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材料反映了()A. 君臣平等的思想B. 限制君权的主张C. 近代民权的理论D. 重视教育的理念10.《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欧洲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本节学习重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时代特征;
2、齐桓公称霸的措施、口号、标志;
3、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标志;
4、战国七雄及其争霸格局形成的标志;
5、长平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影响;
6、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途径和作用。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1、东周:①建立时间:②建立者:
③都城:④两个阶段:和
2、春秋:①起讫时间:
②历史特点:
3、战国:①起讫时间:
②历史特点:
4、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①
②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诸侯争霸的背景:①周王室:
②诸侯:
2、诸侯争霸的实质:
3、齐桓公称霸:①背景:改革。
改革,齐国成为
②措施:打出的口号。
③时间:
④标志:会盟,派代表参加。
4、晋楚争霸:①晋文公称霸:时间:
标志:
②楚庄王称霸:时间:
标志:
5、吴越争霸:①时间:②地区:③人物: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①三家分晋:时间:三家:
②田氏代齐
2、战国七雄:
3、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变化:
①齐魏交战:时间:战役:结果:
②长平之战:背景: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1、民族:①中原: ②北方: ③西方: ④南方:
2、途径:① ②
3、意义: 基础网络
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
①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②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③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成为东方强国。
为霸主。
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王室代表承认其中原霸位。
7
世纪后期,城濮之战晋国大败楚国,大会诸侯,晋文公成为中原 霸主。
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①加速了奴隶制的衰亡,为社会发展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②争霸形成了局部的统一,为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③战争在客观上加速了民族融合,为华夏族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晋国韩、赵、魏三家大夫被封诸侯,正式分晋。
田氏代齐:后来,齐国大夫田氏废掉原姜氏而为诸侯。
年长平之战,秦大胜赵。
这是战国时规模最大、杀伤员多的战役。
分布:北方有匈奴、东胡,西方有戎,南方有越等。
主要方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
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1)、 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却忽视了争霸战争的客观作用。
(2)、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
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 --列宁
①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②对于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作用。
③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④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阶段 特征 春秋 争霸
的崩溃。
⑤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
2、如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
(1)、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破坏。
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
地位,统一的局面已不存在。
(2)、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
诸侯国经济交流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
(3)、从形式上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
更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和区域统一已经出现。
(4)、从人们的要求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和人心所向。
(5)、从民族关系来讲说,民族融合进一步增强。
双基金题
1、春秋争霸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是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②促进
华夏族与其它各族的融合③加强了统一趋势④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争霸的区别是①春秋战争是为掠夺人口;战国战争又有兼并
统一性质②春秋战争瓦解了奴隶制;战国战争促进了封建制形成③春秋战争规模小;战国战争规模大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
6、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于葵丘会盟,周襄王派宰孔以祭庙之肉赏赐齐桓公,
并加赐一级,免其下拜之礼。
齐桓公表示,天子威严近在咫尺,自己不敢越礼失义,坚持恭行下拜受祭肉之礼。
这件事表明①周王正式承认齐桓公霸主地位②周王想利用齐国的力量维护周朝统治③齐桓公尊祟王室,维护周王威严④齐桓公以尊王为名提高齐国地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
”齐桓公“修善政”的根本措施是
A、重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B、尊王攘夷,进行兼并战争
C、充分利用齐国的渔盐资源,发展商业贸易
D、北御夷狄,南制楚蛮,称霸中原
8、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局面,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国家已彻底分裂
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分封制走向衰落
D、社会大变革
9、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政局的说法,正确的有①诸侯各自为政,不听天子命令②大
国兼并小国,争霸战争频繁③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执掌大权④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主要体现在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春秋
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反映了
A、民族矛盾消除 B 、华夏族与其他民族实现同化
C、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思考题:
1、结合本节内容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出现的历史背景。
2、春秋时期主要有哪些争霸以及霸主?
3、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
有的人则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联系春秋争霸史实,评述以上观点。
4、结合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分析这一时期兼并战争的性质。
5、根据本节内容,请你绘制一幅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知识结构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