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

我国的农业灌区大多建立于上世纪中期,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体制的原因,这些灌区运行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运行成本远高于水价;设备老化破损不配套;灌区的维护经费不足,财政经费不能足额到位;水费方式收取不合理,甚至部分灌区还在按灌区面积收费;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等等。随着全球性水资源短缺,能够使灌区走向高效节水、科学管理、良性运行的灌区信息化建设,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1国外农业灌区信息化的发展概况

国外发达国家灌区信息化发展较早,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高于国内,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等,它们把计算机、系统工程、信息工程、自动化控制、GIS 等技术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在水管理领域大量采用计算机技术调控渠系输水与配水,集信息采集、处理、决策、信息反馈、监控为一体,足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灌溉系统的优化调度[1]。

2国内农业灌区信息化现状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就开始进行农业灌区自动控制技术的研发,并对自动计量、自动预测预报也进行了相关探索。这些技术对当时的灌区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系统一直应用到现在。由于技术、经济等条件制约,当时原本就粗放的灌区自动化技术也一直停留在初期阶段,随着灌区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言,目前,我国灌区管理手段仍然较为落后、标准也较低。

3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型灌区管理能力的建设与提高相对滞后,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

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具有自身的综合性和持续性,一般的私人资金又因为无利润回报不会投向灌区[2],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不足,相关系统工程的建设不能配套,难以发挥已建工程的效益和作用。比如有的灌区建设了水情信息采集点和闸门控制点,受资金制约还没有开发业务应用软件,采集的数据也就无法应用;有的灌区仅用几万元建立一个简易软件,应付使用。灌区的发展是农业的支柱,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灌区的信息化建设,也必将会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

3.2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

目前,行业内存在许多信息系统开发的标准规范,但并没有针对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指南和标准,专用网络没有统一规划,也没有规定水利信息软件的统一结构,导致了各灌区信息化建设软件开发的重叠,甚至重叠的水平较低。

不仅造成了灌区系统资源的浪费,同时严重阻碍了各灌区信息资源的共享,严重制约了水利信息应用水平的提高。

3.3信息采集、传输水平较低

3.3.1信息采集点少

由于资金、设备不足等限制,多数灌区中布置的信息采集点较少,不能准确、及时、有效的采集水资源的各项特征值、灌区土壤墒情以及灌区灌溉、管理、水资源调度所需要的其他信息。使得多数灌区无法制定动态的灌溉计划,水资源调度也凭经验进行,根本无法适应作物生长结构及水情变化,必然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3.3.2信息采集手段落后

大部分灌区观测站点的信息采集设施陈旧落后,信息采集主要靠人工,而且人工观测的准确度和实效性较低,不能满足指导灌溉的需要。

3.3.3缺乏多元化的传输方式

目前,部分灌区的信息化建设已见成效,信息的传输手段也趋于多元化。但多数灌区的信息传输手段较为单一,监测的水情、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信息只能通过传输模拟信号的电话线作为媒介进行传输,缺乏时效性。

3.4重硬件、轻软件

灌区建设中存在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开发及推广应用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影响主要由以下几点:

1)灌区的硬件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灌溉系统的操作及维护较为困难。

3)水情、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数据的整理、分析等工作还需要手工操作,没有真正减轻工作量[3]。

4)软件开发投入少,已经开发的软件推广应用不力,严重制约灌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3.5各灌区信息化系统之间接口困难

灌区系统之间的接口包括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和灌区系统与中央、流域、省( 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和县级等5 个层次之间的接口[4]。

目前大多灌区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络系统,由于各个灌区的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各水利职能部门业务重点不同,各层次、各区域工程建设的规模、重点和实施时间、具体建设技术方案不同,各灌区局域网络系统之间的接口困难,同时也影响了信息的共享。

3.6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

部分灌区缺乏从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技术人才,现有的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管理维护,容易造成系统的落后,使建成的灌区信息系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直接影响了信息化的效益,容易造成使用者对信息化的不信任。

3.7信息安全性差

各灌区建立有自己的网络平台,各自为政,容易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在交叉使用时存在安全隐患:用户被冒名登录、网络服务被攻击、信息数据泄露、信息数据被盗和被篡改等。

4实现灌区信息化的对策

4.1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资金,如支农、农水补助、国土整治等,保证项目建设;建立有效的资金落实保障机制,专款专用。资金的来源应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共建”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格局,即“政府投资、政策集资、社会融资、民营出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5]。

4.2全面规划,统一标准

灌区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各项步骤实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制定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政策,建立灌区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建立规范化的数据分类和编码标准、元数据标准及管理标准、术语和数据字典标准、数据质量控制标准、数据格式转换标准、空间数据定位标准、信息系统安全和保密标准、信息采集与交换标准等[6],从而指导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源建设。

4.3资源共享,建立公共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灌区的公用数据库、灌区通信及公共网络平台。各灌区针对自身条件及实际需要,建立各灌区的公共通信网络,保证信息传输、处理的实时准确,并确保安全性。灌区的共用数据库应包括雨情、水情、闸位、工情、墒情、水质、气象和视频等方面的内容。建立技术支持、项目申报审批、项目管理等综合性平台,使灌区信息化建设前期咨询、中期监督、后评价以及获取技术支持更加迅速、客观、高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