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3章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3章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

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1 复习笔记一、教育学的产生(一)教育学的起源1.双重的起源教育学原理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其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有关,与教师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

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1)来自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

如我国的孔子、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思想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2)来自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作为有文化的教师群体,他们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反思,产生第一批教育思想,为以后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培根的影响尽管通过培根之手,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二)教育学的概念关于教育学概念的不同观点如下:1.《教育大辞典》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皮斯库诺夫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地、有目的地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3.田浦武雄日本学者田浦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为教育学。

4.贝斯特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的含义,既包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

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教学法等。

5.亨德森美国学者亨德森认为,几百年来,人们把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的学问称为“教育学”,包括康德、赫尔巴特等人。

6.舒耶尔从西方国家看,真正坚持并大量运用本来意义上的“教育学”概念的是德国人。

在舒耶尔和旌米特合写的《教育学》一文中,他们认为,应区分四种不同意义的教育学:(1)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3)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4)作为建立在牢固科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学。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1.1复习笔记一、教育学的产生(一)教育学的起源1.双重的起源教育学原理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其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有关,与教师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

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1)来自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

如我国的孔子、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思想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2)来自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作为有文化的教师群体,他们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反思,产生第一批教育思想,为以后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培根的影响尽管通过培根之手,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二)教育学的概念关于教育学概念的不同观点如下:1.《教育大辞典》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皮斯库诺夫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地、有目的地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3.田浦武雄日本学者田浦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为教育学。

4.贝斯特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的含义,既包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

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教学法等。

5.亨德森美国学者亨德森认为,几百年来,人们把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的学问称为“教育学”,包括康德、赫尔巴特等人。

6.舒耶尔从西方国家看,真正坚持并大量运用本来意义上的“教育学”概念的是德国人。

在舒耶尔和旌米特合写的《教育学》一文中,他们认为,应区分四种不同意义的教育学:(1)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3)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4)作为建立在牢固科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学。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2.2课后习题详解1.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是什么?答:(1)定义教育活动可定义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以及学校以外的机构性的和非机构性的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活动中,“人”才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活动不同于生产劳动,艺术创作等社会活动,教育的“人为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活动要通过对人实行教育,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发展和变化,最终达到培养利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的目的。

并且各种年龄的人都可称为教育的对象。

②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强调“有意识的”,是为了把教育与其他并非有意、但可能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区别开来。

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有方向性、有针对性,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③教育活动是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

可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表示不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都不属于专门的教育活动。

第二,表示教育除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外,还有间接的目标,如推动社会发展。

2.如何理解教育起源于交往?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起源说,即交往起源说。

该说从教育产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教育的起源问题。

该说认为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直接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把劳动当作产生教育的唯一条件的观点是对社会现象缺乏整体认识的表现;只有当人类本身不仅有教育的需求,而且具备了教与学的最基本的内容和工具——“类经验”和“语言”时,教育才会成为真实的存在。

该学说指出,从形态的角度讲,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生产劳动。

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借助于人自己创造的工具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关系方式,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方式,因此,它不可能成为以人对人身心的影响为直接目标的教育的形态起源。

教育的形态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总是由双方组成,交往总包含着内容,交往也需要一定的媒体。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圣才出品】

8.2课后习题详解1.谈谈自己原先对老师角色的理解,本章相关内容的学习对你在哪些方面有所启发?或者你对教师角色理想的建构有何建议?答:(1)教师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

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狭义方面来理解,教师就是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对老师认识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即是“传道授业解惑也”。

当代老师的职责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①搞好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教师要明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遵循教育与教学规律,在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组织好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主要通过学习教材逐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

②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室等多种途径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尤其应在学科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与观点、科学世界观的教育,使教学内容的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功效。

③关心学生的健康。

这一职责要求教师保护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体力,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文体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这一职责首先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要求。

(2)读完本章相关内容,了解到对于老师角色的构建不应只停留在他的社会的工具性价值,更应探讨作为教师的内在价值。

否则容易使老师产生职业倦怠,也使很多老师迷失方向,甚至是走错的方向。

叶澜《教育学原理》章节题库(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章节题库(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第2章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一、选择题1.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环境。

A.宏观的B.间接的C.一般的D.特殊的【答案】D【解析】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学校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特殊性。

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否认了()。

A.教育的阶级性B.教育的社会性C.教育的生产性D.教育的科学性【答案】B【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

它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二者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是共同的局限性。

二、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答:学校教育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

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2.全球教育答:全球教育是指一种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全球化是一种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的教育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及共同行动,同时不断获致和深化现代性的过程。

这种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教育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达成共识与共同行动,并获致和深化现代性的过程。

教育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之后的又一方兴未艾的最重要的全球化领域之一。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1-6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1-6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苏格拉底对学生说,我并没有教你们知识,我只不过是你们知识的产婆而已。

根据谢弗勒关于教育陈述的分类,这种说法属于()。

[2019年统考真题]A.描述性陈述B.定义性陈述C.口号性陈述D.隐喻性陈述【答案】D【解析】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其著作《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教育陈述分为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以及隐喻性陈述。

其中,教育隐喻是指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教育中的某些现象。

在本题中,苏格拉底将教育中教学生知识的过程比喻为产婆接生,这种教育陈述属于隐喻性陈述。

2.“教育机会均等”涉及诸多实践议题,其中包括()。

[2019年统考真题]A.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B.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C.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补偿教育D.国际理解教育、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答案】A【解析】教育机会均等是指人们不受人种、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影响,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都能均等地得到保障。

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属于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为目的的教育实践,三者都体现出了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国际理解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日本出现的以和平、民主理念为核心的教育思潮和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关心,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3.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能力分组教学,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及倾向的学生共同学习。

为其提供有力支持的理论是()。

[2019年统考真题]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答案】D【解析】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也在社会文化互动过程中建构,知识的建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4.2课后习题详解1.以你任教的学校和学生为对象,分析学校的培养目标设计与学生成长的现实状态。

答:(1)学校培养目标我任教小学学校培养目标大致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级目标两大类,具体阐述与分析如下:①总体目标要培养“懂礼仪,讲诚信,善思考,敢实践,有特长”的小学生。

这一总体目标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与时代发展、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相协调的价值取向。

②分级目标对一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带齐并爱护教学用品,按时上学,有事请假;b.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书写端正,按老师要求完成课堂及课后作业;c.了解并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上课发言先举手;d.初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树立自信心。

对二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热爱学习,不懂就问,乐于合作;b.勤于思考,善于讨论,课堂上积极发言;c.独立、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d.树立自信,敢于尝试。

对三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专心听讲,主动学习,珍惜时间;b.独立完成作业,初步培养自查习惯;c.合理安排时间,有自己的兴趣爱好;d.独立思考,个性鲜明,敢于质疑。

对四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能自我监督,并能督促他人;b.能课前预习,并有预习笔记;c.自我反思,敢于质疑;d.能够阅读有益资料并能查阅与选择资料。

对五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与人沟通、合作;b.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的见解;c.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d.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

对六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b.课后复习知识,并举一反三;c.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兴趣爱好趋于稳定;d.独立思考,个性鲜明,大胆质疑。

对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不同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发展性、差异性的准确把握。

(2)学生成长的现实状况①从学习状态上来说,全校各个年级整体学习势头良好,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1-6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1-6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1-6章)【圣才出品】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1.1复习笔记一、“教育”概念的界定(一)“教育”概念的起点1.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1)《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形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者成善,手段是模仿。

(2)古希腊对教育的解释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

从两种文字的”教育”的词源分析中可以看出来,它们的共同含义是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涉及到的只是人类社会活动。

2.教育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在生物起源说中,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19世纪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在自己的著作《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也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教育是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

(二)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1)普遍意义的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2)两种最广义定义①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②从广义来看,教育可以说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的和自发的、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总和。

2.狭义的教育(1)定义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殊性①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是可控性最强的。

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圣才出品】

第4章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一、选择题1.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活动之中。

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一切教育【答案】D【解析】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到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即教育目的存在与一切的教育活动之中。

2.()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定向作用。

A.教育内容B.教育方法C.教育目的D.教学组织形式【答案】C【解析】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定向作用,并对整个教育活动有评定、指导的作用。

3.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A.教学目的B.教育目的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答案】B【解析】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国家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4.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______教育目的和______教育目的。

()A.一元化;多元化B.指令性;指导性C.传统;现代D.个人本位;社会本位【答案】D【解析】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可分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5.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

A.科学技术B.个人需要C.科学知识D.社会需要【答案】D【解析】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需要。

因此出现了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教育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名词解释题)【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名词解释题)【圣才出品】

二、名词解释题1.个体本位论[华中师范大学2019研]答:个体本位论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等,其基本主张是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

①其特点是:a.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b.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c.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

②其进步之处在于:重视维护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主张教育以人为本,把培养人的独立自主性、个性的自由发展,满足人发展的需要等作为教育的根本所在。

③其局限性在于:过于强调个人自由,忽视教育的社会性。

2.培养目标[河南大学2019研]答:培养目标指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这一特殊关系表现为:①只有明确了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才能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培养目标,因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②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3.教师专业发展[南京师范大学2018研]答: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名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这是教师通过自身自省和反思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上实现个人成长;另一方面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这是学校或其他部门开展的各种提升专业的学习活动或培训活动,促进教师达到专业成熟。

教师的专业发展大致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①专业形成阶段;②专业成长阶段;③专业成熟阶段;④充分专业化阶段。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延续,伴随这一历程的是教师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专业知识的发展;②专业才能的发展;③专业情意的发展;④专业自我的形成。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课后习题-第1~8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课后习题-第1~8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教育学有哪些基本范畴?答: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构成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范畴,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枢纽。

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以浓缩的形式体现了教育的内在规定,并能够以教育实践为中介推演出教育的主观逻辑范畴。

总体上看,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从教育现象和教育存在中抽象得出的范畴,这些基本范畴包括教育与自我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课程与教学。

以此基本范畴为基础,教育学的范畴体系是以“教育存在”范畴为开端,到“教育本质、属性”范畴,然后再到“教育观念”范畴。

(1)“教育存在”范畴是对教育后代和从原始教育形式开始的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抽象的基本范畴。

(2)“教育本质、属性”范畴是揭示教育的普遍属性、教育的各要素内在必然联系的范畴。

(3)在把握教育内在规定及其演变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实践。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属于观念论范畴。

2.西方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什么?答:西方教育学的当代发展:(1)教育理论性质的争论发生在英、美两国教育学者中的关于教育理论的反思和由此带来的争论,所涉及的主要论题和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教育学是科学理论还是实践理论。

(2)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二者都是以学科本身的存在为前提,同时又都试图超乎其上,对其本身加以审视。

但二者也有不同。

(3)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成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成人教育过程和技术的科学,即帮助成年人学习的艺术和科学,以及对以此为目的的关于成人教育的理论、过程和技术的研究。

(4)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从历史、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的角度论述教育事实和情境的一些学科的总称。

从根本上讲,由教育学或单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变为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人们对教育学科性质的看法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反映。

总而言之,西方教育学的主要发展进程为:①17~18世纪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萌芽;②18世纪以至19世纪早期的教育学家为寻求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而殚精竭虑;③19世纪末出现了教育学多元化的发展态势;④20世纪初的教育学则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的学科。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第3章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1.以你所在学校或任教班级为例,分析学校或者班级学生的生存状态及其成长问题。

答:(1)生存状态的分析“生存状态”即是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状态描述。

分析学生的生存状态就是分析其是怎样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

可从学生的学习方面、人际交往关系、为人处世方面、生活习性,等多种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具体可分析学生会面临的机遇或挑战,生活中的存在矛盾或冲突等等。

例如分析初一学生的生存状态:初一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成绩较好;做事积极向上,主动性强,责任心强,但可能遇事不冷静,缺少理性;人际交往可能较广范,朋友较多;生活上可能会面临一些学习与娱乐的冲突,时间安排的冲突,情感方面的冲突等等;学生也会面临着学习上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存在着自我发展的各种机遇,等等。

(2)成长问题不同阶段的学生会面临着不同的成长问题,应该具体分析班级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面、人际交往关系、为人处世方面、生活习性,等多种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例如初一学生的成长问题:初一学生可能会存在不能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问题;可能在人际关系中存在问题,不知怎样与人相处;在学习上可能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2.以两个具体的案例说明你的学生观和你同事的学生观,分析不同学生观的差异,并作出你的评价。

答:(1)案例案例一:期中考试前学校突然宣布要举办一个广播体操比赛,很多班主任认为期中的学习成绩比学生活动重要,因此不支持自己的学生参加比赛。

我却非常支持我班的同学参加此比赛,当然我也提出了要求:“我们既然参加了就得取得好的成绩,并且只能课余时间练习,平时正常上课,不能影响期中考试成绩。

”同时,我也给学生们尽可能地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帮助。

之后,我所带的班级不仅取得了体操比赛的第一名,而且在同年级期中考试中也排第一名。

案例二:我的一个同事,也是某班班主任,学生对他的管理过严感到不满,用书信向学校领导汇报,这个班主任查笔迹怀疑他们班的某学生,便立即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威胁学生退学。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课堂教学的原理与策略)【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课堂教学的原理与策略)【圣才出品】

5.2课后习题详解1.二十多年来,我国课堂教学在价值观、过程观及评价观上经历了哪些演变?在现时代这些观念应如何重建?答:(1)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演变及重建①演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只有教师的内在观念才具有真实地指导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定向教学实践行为的作用。

以往的教学价值观念总以知识为唯一追求、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和独特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价值选择仅停留于传递知识,而对技能、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关注大多仅为点缀且流于口号。

这种“陈旧”的价值观不利于新的教学过程的开展。

受到“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价值观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新基础教育”研究致力于重建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其核心理念是“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其中“主动”一词是对现在已十分流行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提法的进一步聚焦。

教育理论界也曾先后提出过“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主体性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新基础教育”的研究者把“发展”看成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既不是外烁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因此,应当以“关系”与“活动”为框架思考教育以什么发展为本的问题,用“主动”一词来界定发展,既体现了活动状态,又内含了主体自觉,还指向了关系事物,而且道出了追求期望。

②重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摆脱以知识为唯一追求、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和独特性的这种“陈旧”的教育价值观念。

要自觉树立让学生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主体性发展的新的、与时俱进的教育课堂价值观。

并且在新的教学价值观的引导下,需要教育工作者重新理解教学活动的性质,重新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些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教学过程观。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教育学有哪些基本范畴?答: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构成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范畴,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枢纽。

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以浓缩的形式体现了教育的内在规定,并能够以教育实践为中介推演出教育的主观逻辑范畴。

总体上看,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从教育现象和教育存在中抽象得出的范畴,这些基本范畴包括教育与自我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课程与教学。

以此基本范畴为基础,教育学的范畴体系是以“教育存在”范畴为开端,到“教育本质、属性”范畴,然后再到“教育观念”范畴。

(1)“教育存在”范畴是对教育后代和从原始教育形式开始的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抽象的基本范畴。

(2)“教育本质、属性”范畴是揭示教育的普遍属性、教育的各要素内在必然联系的范畴。

(3)在把握教育内在规定及其演变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实践。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属于观念论范畴。

2.西方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什么?答:西方教育学的当代发展:(1)教育理论性质的争论发生在英、美两国教育学者中的关于教育理论的反思和由此带来的争论,所涉及的主要论题和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教育学是科学理论还是实践理论。

(2)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二者都是以学科本身的存在为前提,同时又都试图超乎其上,对其本身加以审视。

但二者也有不同。

(3)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成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成人教育过程和技术的科学,即帮助成年人学习的艺术和科学,以及对以此为目的的关于成人教育的理论、过程和技术的研究。

(4)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从历史、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的角度论述教育事实和情境的一些学科的总称。

从根本上讲,由教育学或单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变为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人们对教育学科性质的看法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反映。

总而言之,西方教育学的主要发展进程为:①17~18世纪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萌芽;②18世纪以至19世纪早期的教育学家为寻求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而殚精竭虑;③19世纪末出现了教育学多元化的发展态势;④20世纪初的教育学则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的学科。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

4.2课后习题详解1.以你任教的学校和学生为对象,分析学校的培养目标设计与学生成长的现实状态。

答:(1)学校培养目标我任教小学学校培养目标大致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级目标两大类,具体阐述与分析如下:①总体目标要培养“懂礼仪,讲诚信,善思考,敢实践,有特长”的小学生。

这一总体目标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与时代发展、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相协调的价值取向。

②分级目标对一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带齐并爱护教学用品,按时上学,有事请假;b.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书写端正,按老师要求完成课堂及课后作业;c.了解并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上课发言先举手;d.初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树立自信心。

对二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热爱学习,不懂就问,乐于合作;b.勤于思考,善于讨论,课堂上积极发言;c.独立、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d.树立自信,敢于尝试。

对三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专心听讲,主动学习,珍惜时间;b.独立完成作业,初步培养自查习惯;c.合理安排时间,有自己的兴趣爱好;d.独立思考,个性鲜明,敢于质疑。

对四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能自我监督,并能督促他人;b.能课前预习,并有预习笔记;c.自我反思,敢于质疑;d.能够阅读有益资料并能查阅与选择资料。

对五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与人沟通、合作;b.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的见解;c.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d.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

对六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b.课后复习知识,并举一反三;c.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兴趣爱好趋于稳定;d.独立思考,个性鲜明,大胆质疑。

对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不同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发展性、差异性的准确把握。

(2)学生成长的现实状况①从学习状态上来说,全校各个年级整体学习势头良好,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学生们大多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后也同样积极向老师、同学请教。

叶澜《教育学原理》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苏格拉底对学生说,我并没有教你们知识,我只不过是你们知识的产婆而已。

根据谢弗勒关于教育陈述的分类,这种说法属于()。

[2019年统考真题] A.描述性陈述B.定义性陈述C.口号性陈述D.隐喻性陈述【答案】D【解析】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其著作《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教育陈述分为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以及隐喻性陈述。

其中,教育隐喻是指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教育中的某些现象。

在本题中,苏格拉底将教育中教学生知识的过程比喻为产婆接生,这种教育陈述属于隐喻性陈述。

2.“教育机会均等”涉及诸多实践议题,其中包括()。

[2019年统考真题]A.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B.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C.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补偿教育D.国际理解教育、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答案】A【解析】教育机会均等是指人们不受人种、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影响,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都能均等地得到保障。

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属于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为目的的教育实践,三者都体现出了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国际理解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日本出现的以和平、民主理念为核心的教育思潮和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关心,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3.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能力分组教学,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及倾向的学生共同学习。

为其提供有力支持的理论是()。

[2019年统考真题]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答案】D【解析】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也在社会文化互动过程中建构,知识的建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第2章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1.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是什么?答:(1)定义教育活动可定义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以及学校以外的机构性的和非机构性的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活动中,“人”才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活动不同于生产劳动,艺术创作等社会活动,教育的“人为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活动要通过对人实行教育,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发展和变化,最终达到培养利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的目的。

并且各种年龄的人都可称为教育的对象。

②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强调“有意识的”,是为了把教育与其他并非有意、但可能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区别开来。

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有方向性、有针对性,是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③教育活动是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

可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表示不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都不属于专门的教育活动。

第二,表示教育除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外,还有间接的目标,如推动社会发展。

2.如何理解教育起源于交往?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起源说,即交往起源说。

该说从教育产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教育的起源问题。

该说认为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直接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把劳动当做产生教育的唯一条件的观点是对社会现象缺乏整体认识的表现;只有当人类本身不仅有教育的需求,而且具备了教与学的最基本的内容和工具——“类经验”和“语言”时,教育才会成为真实的存在。

该学说指出,从形态的角度讲,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生产劳动。

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借助于人自己创造的工具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关系方式,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方式,因此,它不可能成为以人对人身心的影响为直接目标的教育的形态起源。

教育的形态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总是由双方组成,交往总包含着内容,交往也需要一定的媒体。

叶澜《教育学原理》章节题库(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章节题库(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圣才出品】

第8章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一、名词解释1.教师答:教师是指一类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的组织,对学生的学习、锻炼、身心发展等,都起主导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师所处的地位、受人尊重的程度是不同的。

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它既要求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

2.学生中心论答:学生中心论是指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的认识的一种理论。

“学生中心论”以卢梭、杜威等人为代表。

学生中心论首先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认为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只是“自然仆人”。

同时还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

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需知识。

因此,教育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经验或体验。

“学生中心论”者一般都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一种自变量,看作能够完全决定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主体。

从哲学观来分析,较多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因的作用,贬低甚至否定外因的作用。

从心理观来分析,比较倾向于人本主义,认为学生具有一种内在的潜能,不需外力帮助便可展现出和谐的社会行为。

学生中心论极为重视学生的需要、态度、情感等动机系统或内部机制等因素,认为主要是这些内部因素的变化才引起学习行为的变化。

它主张教学应尽力排除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外部条件,创造一种能最大限度允许学生做出个人选择并主动活动的教学环境。

3.教师职业道德答: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所应当遵守的、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密切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是一定社会的一般道德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6分)
1.培养目标
答:培养目标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以及学校的性质、任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标准。

它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

2.教育民主化
答: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教育民主化除了包括教育机会均等以外还包括师生关系、教育活动、方式及内容的民主化。

3.教学策略
答: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一定理论框架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教学策略已进行较深入研究并广泛应用的有六种:①先行组织策略。

它源于奥苏伯尔的意义学
习理论。

②概念形成策略。

它源于布鲁纳等人的理论研究,包括选择性策略和接受性策略两种。

③认知发展策略。

它建立在皮亚杰的研究基础之上。

④随机管理策略。

⑤自我管理策略。

⑥行为练习策略。

上述策略中,前三种属于信息处理的范畴,后三种属于行为技术的范畴。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有:①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②教学内容的特点;③学生的实际情况;④教师本身的素养;⑤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4.双轨学制
答:双轨学制是指以西欧学制为代表的一种现代学制类型。

在18、19世纪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及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教育的自发发展过程中,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

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

英、法、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多属此类型。

双轨制的优点是它的学术性一轨具有较高的水平,缺点是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5.先行组织者
答: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习者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可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中提出的概念。

先行组织者的特点是其抽象性、概括性、包含性比将要学习的新材料更高,以便为即将学习的更具体、更详细的材料提供固定点。

先行组织者分陈述
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前者是上位的有关材料,后者是增加新旧经验的可辨别性的材料。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6.简述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

答: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

具体说来,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诊断教学问题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也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及时获得有关教学过程各个方面的详细情况,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对于学生而言,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否定的评价则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发现错误及其“症结”之所在,以便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症下药”,及时纠正。

(3)调控教学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从而左右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受到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约。

如果教学评价的
标准和内容能够全面反映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那么,教学评价发挥的导向作用就是积极的、有益的,就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否则,就有可能使教学活动偏离正确的方向。

(4)检验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些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检查和验证。

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尤其是某一课程或某一段教程结束之后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可以作为证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的证据。

同时,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可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

7.简述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答: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体表现在:
(1)区别
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而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的过程。

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的影响。

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而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2)联系
①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德育过程,而学校德育也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

②从受教育者角度看,两个过程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和控制下实现。

③从教育者来说,要依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组织德育活动。

8.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哪些主要的教学原则?
答: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所著的《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教学理论在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教学原则的论述则是他的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直观性原则
他把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强调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

他强调教学中实际观察、使用图片模型、呈现直观教具的重要作用。

但他把直观知识和间接知识对立起来,又承认“神启”的作用,有其局限性。

(2)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
他认为孩子们的求学的欲望是由父母、教师、学校、所教的学科、教学的方法、国家的权威共同激发起来的。

他认为教师在讲授每门学科之前,必须使学生的心灵有所准备,使他们能接受这门学科。

(3)巩固性原则
他认为,不仅要使学生领会知识,牢牢地记住知识,并且会应用知识。

他认为理解性的教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因为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住。

他还认为经常练习和复习是巩固
知识的重要办法。

此外,把自己的知识交给别人也是一种好方法。

(4)量力性原则
夸美纽斯从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出发,在教育史上初次提出了这个原则,这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就其主张教学不可使学生负担过重,要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说,一方面击中了时弊,另一方面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他对儿童有巨大的学习潜力却估计不足。

(5)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
他指出系统性原则要求教材的组织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要把一个学科的知识排成一个整体。

他认为教学的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学循序渐进,不要跳跃前进。

教学应遵守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近及远等规则。

夸美纽斯的这一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性,但存在着机械化、简单化的缺陷。

9.简单评价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政策及其意义。

答:1868年至1873年,明治政府成立后,开始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在历史上,被称为“明治维新”。

教育改革既是明治维新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明治政府整个现代化政策中的组成部分。

(1)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政策
①确立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

1868年3月14日,明治政府颁布了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即《五条誓文》。

其中,提出了“破旧有之习”和“求知识于世界”的要求,明确地表明了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

1871年7月,又成立了文部省,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事业,着手进行改革日本教育制度的准备工作。

②颁布教育法令。

1872年8月,在参考欧美教育制度和对日本原来的教育制度进行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