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备考: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中考历史备考: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中考历史备考: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辽沈战役时间为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淮海战役时间为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平津战役为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实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所以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央决定对国民党实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此次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是*、罗荣桓、刘亚楼等三人,此次战役一共消灭了47.2万余人,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在关外的全部主力部队,解放了东北全境,同时使得东北野战军成为了一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军队,为之后的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能够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所以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很多,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此次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是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此次战役虽然战况激烈,伤亡惨重,但是就胜利意义来说还是非常大的,实现了将国民党主力部队尽可能消灭在长江以北的战略部署,这次胜利之后,已经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而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的关键决策

淮海战役的关键决策

662018·20HISTORY || 历史镜鉴 责任编辑:段培华淮海战役的关键决策□□常浩如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解放军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这场气势磅礴的战略决战,不仅早已成为中国辉煌历史的一部史诗,也必将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历史画卷之中。

淮海战役胜利的因素很多,如: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的支援,两大野战军和军区武装紧密配合,广大指战员英勇奋战,济南战役胜利的基础,辽沈战役创造的有利形势,等等。

但应该说,中央军委、毛泽东、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首长高超的战略运筹与谋划、正确的决策与指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战役构想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及时调整战略,使小淮海的战役变成了大淮海的战役;在战役实施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基础,而歼灭黄维兵团则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关键。

歼灭黄维兵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左右整个淮海战役的战场形势。

如果让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靠在一起,那就不得了,形成一个大集团,战役就不好打了。

在准确评估了战场的轻重缓急的基础上,实施了“吃一个、看一个、夹一个”的正确决策,保障了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

淮海战役最初的构想规模很小,被称为“小淮海”,但后来由于战场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小淮海”演变成“大淮海”。

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民党军不利,国民党军被迫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的作战方针。

1948年9月16日凌晨,济南城头炮声震耳欲聋。

华东野战军发起了被称为“三大战役序幕”的济南战役,并取得了胜利。

粟裕在济南战役胜利在望的时候,即着手部署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粟裕认为,豫东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9万多人,济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10万多人,证明打大规模歼灭战符合实际。

解放战争以来,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我军歼灭战不断向更大规模发展,就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这种大规模的歼灭战发展下去,势将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三大战役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三大战役简介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馀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三大战役(图片放大版)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三大战役详解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打响,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

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

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

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

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

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

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

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

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

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著作

淮海战役著作

淮海战役著作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8年11月至12月期间在江苏省中部地区胜利发起的一场战役,被认为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

以下是一些淮海战役的著作推荐:
1.《淮海战役》(朱德等著):这本书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将领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人合作撰写的,对淮海战役的筹备、过程和胜利进行了详细描述。

2.《淮海战役记》(彭德怀著):彭德怀是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官之一,他在这本书中回忆了当时的战争经历,对战役的进程和胜利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3.《回忆淮海战役》(严令琪著):严令琪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将领,这本书是他回忆淮海战役的经历和思考,对战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

4.《淮海战役的故事》(陈南莲著):这本书是一部小说,通过讲述淮海战役中的一些人物和情节,生动地展现了这场战争的波澜壮阔和英雄气概。

5.《寒夜里的淮海战役》(罗广斌著):这本书从一个小兵的视角出发,描述了淮海战役的惊心动魄和激情澎湃,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战争小说。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三大战役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1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京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2解放战争从多少年到多少年解放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方面称为“动员戡乱”,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有什么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因此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哪个难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难打的一场战役。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难打的战役呢?第一点是兵力上的劣势。

在“平津战役”中,我军的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我军的兵力是100万,而国军则是52万相差近一半左右,所以我军在这场战役中轻松取胜。

而“辽沈战役”,我军也是拥有70万兵力,而国民党军是55万,相差15万人。

虽然这一次国军的武器装备比较精良,但由于兵团是临时组建,所以内部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最后我军获胜也在意料之中。

而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34个军86个师,飞机高达2957架,共约80万人出动,而我军的兵力则是60万,所以我们从参战人数上就处于劣势。

而第二点则是对方将领的阵容十分强大,在经历了两场战役的失败之后,蒋介石痛心疾首,他深刻的意识到“淮海战役”是内战成败的关键,所以参与这次战役的将领都是精锐。

档案解密淮海战役背后的故事

档案解密淮海战役背后的故事

档案解密淮海战役背后的故事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而且可以说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淮海战役背后的故事,欢迎阅读!淮海战役的简介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而且可以说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而解放军以60万正规军与40万民兵打80万的国民党军,最后以少胜多,因此也被许多人评价为不可思议的奇迹。

淮海战役开始于1948年11月6日,由解放军向国军党军发动,主要以徐州为中心。

解放军方面主要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支军队,由战时设立的由邓小平、刘毅等五人组成的总前委指挥,但实际上直接指挥军队战斗的是粟裕。

而国民党方面先后总共投入了七个军团和两个绥靖区,指挥的是杜聿明、刘峙等人。

战役经历了两个多月共66天,于1949年1月10日结束,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解放军迅速发动战役,歼灭国民党军的一个兵团并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第二阶段,解放军继续包围徐州,并先后歼灭其中两个兵团;第三阶段是总攻阶段,解放军又歼灭了国民党军两个兵团。

战役结束,解放军共消灭或者俘虏国民党军约55万人,不过自身也伤亡有十余万,敌我损失比约4:1。

因此,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歼敌数量最多的、士兵牺牲也最严重的战役。

淮海战役的结束,标志着长江以北基本得到解放,军队的实力和士气大增,而对于战败的国民党而言,则是恰恰相反,主力兵团全灭,士气受到沉重打击,已经无力与共军决战。

淮海战役的规模很大,国共双方投入的兵力高达160万人。

因此,它的战场也很大,主要是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

因为之前中共方面攻下了国民党重兵设防的济南,挫败了对方的重点防御计划。

就像国外媒体评论的,自此以后,中共已经占据了对战争的自主权。

因此,淮海战役是由中共方面策划和部署的,而战役地点期初也是由他们的选择。

粟裕是最早提出淮海战役建议的人,在他的设想里,战场只限于两淮和海州地区,也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淮安市到连云港市。

淮海战役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淮海战役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淮海战役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淮海战役观后感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所得6月18日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了这段光辉的历史――淮海战役,我深感此次参观学习,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摆正心态,对今后做好各项工作,很有启迪意义。

淮海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这一胜利的取得是极其不易的。

国民党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并且有先进的美式装备还占有后勤保障优势。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并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

条件相差悬殊。

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概、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战役的伟大胜利。

回想起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画面,一组组的文字介绍,至今让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其中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一条河,那时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

战士们顺利的通过了大河,取得了总攻的胜利。

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团职干部有的年仅24岁。

24岁正是花季的年龄,正是现在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无忧无虑上大学的时候,而他们却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想想当初革命先辈们,看看自己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在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时常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们,我们应该知足、惜福。

摆正自己的心态,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才能对得起为我们今天而牺牲的先辈们!我们要学习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全局观念,坚决维护和自觉服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继承和发扬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革命精神,保持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那样一股革命热情,那样一种拚命精神,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素有破除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之一。

那么你知道淮海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相关历史知识,希望能帮到你。

淮海战役的过程可大概总结为三大阶段,以下就是对淮海战役三大阶段的简述。

战役第一阶段(11月6日至22日):歼灭黄百韬兵团,攻占宿县,孤立徐州。

1948年11月6日晚,华东野战军按预定计划向新安镇地区黄百韬兵团发起进攻。

7日晨,黄兵团奉命由新安镇地区沿陇海铁路西撤。

华东野战军展开勇猛追击和堵击,迅速将其包围在碾庄圩地区。

8日,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军第3绥区副司令官何基津、张克侠率部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为华东野战军迅速截住黄百韬兵团与阻击徐州东援之敌创造了条件。

毛泽东指出,何张起义是淮海战役的第一个大胜利。

经过激烈战斗,至22日,全歼黄百韬兵团,击毙兵团司令官黄百韬,取得淮海战役的第二个大胜利。

刘峙哀叹:“黄兵团覆没,所谓徐州会战的命运已经决定了”。

在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时候,中原野战军举行徐蚌线作战,于11月16日攻克战略枢纽宿县,孤立了徐州。

同时,将由平汉路东援的黄维兵团阻止在宿县西南南坪集地区。

这样,就把刘峙集团分割在徐州、蚌埠与宿县西南3个互不相连的地区,为尔后各个歼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战役第二阶段(11月23日至12月15日):歼灭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

根据淮海战场态势和华东、中原两野战军的战斗情况,总前委提出第二阶段以歼灭由平汉路远道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出的黄维兵团为上策。

中央军委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兵团,并指出:“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黄维兵团是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之一,是蒋介石赖以解徐州之围的一张王牌。

中原野战军实行诱敌深入,当该兵团进入浍河以北的忠义集、东坪集、朱口地区预设的袋形阵地时,全线猛烈出击,于11月25日将其合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地区内。

档案解密准海战役相关介绍

档案解密准海战役相关介绍

档案解密准海战役相关介绍我国经历了八年的抗日战争,大小小的战役有很多,每一场战役都是惊心动魄,其中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

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准海战役,欢迎阅读!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军不利,8月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在西北阻匪扩张,在华东华中加强进剿的战略。

从下半年开始,国军开始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编练强大机动兵团,造成共军对战略要点“吃不掉”,对增援兵团“嚼不烂”。

一个月后,中共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任务。

9月间中共发起济南战役,攻克济南,这是中共首次攻克国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也宣示了重点防御计划的失败。

在战役中,尽管蒋介石命令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黄百韬、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北上解围,但摄于中共华东野战军的强大阻援部队,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直至济南城破,黄、李两兵团尚未集结完毕。

新华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发了济南战役的战果: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中将官23人,战场起义2万余人,缴获辎重弹药无数。

美联社对此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三大战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三大战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三大战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革命历经多年浴血奋斗,终于在1949年宣告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但是背后,却有着三大战役的浴血铸就。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三大战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大战役: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新中国军队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

淮海战役的意义重大,它的胜利,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的起因,是由于国民党军的华东战役失败,毛泽东率领军队等诸多红军精锐部队乘机挺进,占领了大片领土,形成了扩大的战略大后方,国共两党在淮海一带的兵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规模。

194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淮海战役行动,双方剧烈交火,国军靠着中央后方的物资优势一度占据了上风,但是在我军团结一致,矢志奋斗的情况下,逐渐消耗了国军的冲锋力量,最终在1949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举攻入南京,成功结束了这场军事行动,彻底挫败了国民党军的顽强抵抗。

第二个大战役: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又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的成功,为解放中国的北方及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平津战役的起因,是由于解放战争进入了攻坚阶段,我军发动了数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其中最为关键的一场是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中国国民党政府紧锣密鼓的组织防御体系进行突破,开始了对唐山、秦皇岛、北平和天津等地的攻击。

经过长时间缠斗,中国人民解放军最终打破了国民党军的防御体系,在对付残敌中完全控制了这片广阔的领土。

平津战役的胜利,在军政层面重大,代表了解放战争中我军战略转移的成功,极大地加强了全军士气,同时也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成为了现实。

第三个大战役: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决战淮海——读《淮海战役史》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地方武装一部,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海州,西迄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今薛城),南抵淮河,纵横千里,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

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另两大战役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之一。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

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

10日,我军把黄伯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

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并击毙了敌兵团司令黄伯韬。

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

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

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

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

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

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

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

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

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人民必胜淮海战役支前档案选编

人民必胜淮海战役支前档案选编

人民必胜淮海战役支前档案选编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新高潮。

在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役中,人民必胜的信念和支前工作的重要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支前档案中记录了大量关于人民群众的支援和援助信息,体现了全民动员和全民抗战的伟大精神。

首先,支前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在淮海战役前期,中央军委发出号召,动员全国人民支前,为战争提供必要的物资和人力资源。

各地积极响应,纷纷组织支前工作小组,筹措粮食、军需物资,支援前线作战。

支前档案中不乏这样的记录:“妇女群众自发组织捐款捐物,为解放军提供了宝贵的支援。

”可见人民的自发性支持对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

其次,支前档案中还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在淮海战役期间,敌我双方激烈对抗,战火燃烧,但人民群众始终坚定支持解放军。

档案记载着各地办公室的记录:“乡亲们以身体挡枪,掩护解放军,展现了顽强的抗战精神。

”这种牺牲精神和坚定信念,为解放军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最后,支前工作也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通过支前工作,解放军获得了充足的粮食、弹药和医疗物资,确保了前线部队的有力支援。

支前档案中还记录了一位农民的事迹:“村里的粮食无私供应给解放军,壮士们争先恐后参加支前队伍。

”这种全民支援、全民动员的力量,为解放军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基础。

总之,人民必胜淮海战役支前档案选编中记录了大量的感人事迹和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支前工作的开展不仅体现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自觉支援的精神,也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仅归功于英勇的解放军,更归功于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支援。

人民必胜,将会铸就更多的胜利。

淮海战役纪念馆观后感学生文档

淮海战役纪念馆观后感学生文档

淮海战役纪念馆观后感学生文档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淮海战役纪念馆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淮海战役纪念馆观后感16月18日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了这段光辉的历史――淮海战役,我深感此次参观学习,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摆正心态,对今后做好各项工作,很有启迪好处。

淮海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这一胜利的取得是极其不易的。

国民党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并且有先进的美式装备还占有后勤保障优势。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并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

条件相差悬殊。

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概、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最终夺取了战役的伟大胜利。

回想起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画面,一组组的文字介绍,至今让我的情绪久久难以平静!其中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一条河,那时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

战士们顺利的透过了大河,取得了总攻的胜利。

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团职干部有的年仅24岁。

24岁正是花季的年龄,正是此刻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无忧无虑上大学的时候,而他们却为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我宝贵的生命。

想想当初革命先辈们,看看自我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此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时常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们,我们就应知足、惜福。

摆正自我的心态,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才能对得起为我们这天而牺牲的先辈们!我们要学习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全局观念,坚决维护和自觉服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继承和发扬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革命精神,持续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那样一股革命热情,那样一种拚命精神,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缴获国民党装备(5张)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

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六个师,共约八十万人,出动飞机高达2957架次。

解放军参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连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六十万人。

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

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人,投诚22人,起义8人。

以上战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

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解放军阵亡31006人,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

敌我损失比为4.06:1。

武器装备损失计有坦克1辆,山炮、野炮、榴弹炮共34门,迫击炮、步兵炮共219门,掷弹筒26具,轻重机枪1884挺,长短枪14588支,各种炮弹679943发,各种枪弹2014.9万发,炸药(缺双堆集战场统计数字)97025斤。

在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伤亡最大,超过其他两次战役伤亡的总和,占大决战总伤亡的53.8%,各种武器的损耗和弹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损耗占总损耗的48.6%;长短枪损耗占总损耗的69.4%,轻重机枪的损耗占总损耗的61.8%,炮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8.7%,子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2.7%,炸药的消耗占总消耗的57.4%。

淮海战役纪念馆导游.

淮海战役纪念馆导游.

淮海战役纪念馆导游序厅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

我是讲解志愿者某某某,今天由我为大家义务讲解。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建成于2007年7月,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陈列面积1.2万平方米,分为序厅、战前形势、战役实施、战役胜利、人民支前、缅怀先烈六大部分。

这里是序厅,这尊雕塑塑造了13个人物,生动展示了淮海战役中我党政军民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精神面貌。

前言这是前言部分。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解放军60万大军与国民党军80万人马,在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辽阔战场上,展开了战略决战。

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55万5千余人。

淮海战役连同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战前形势一、淮海战役前的形势1946年6月,国民党军集中30万兵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照)从1946年7月到1948年6月,经过两年作战,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Pc view,让您也可以成为专家!264万人。

解放军由120万发展到280万人,国民党军则由430万人下降到365万,国共双方军事实力发生了很大变化(表)。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按照军委指示,各野战军发动了强大的秋季攻势(照),共歼敌100万人。

11月,毛泽东指出:再有一年左右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文)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两个艺术场景。

这是以国民党八月会议为背景创作的场景。

1948年8月3日至6日,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史称“八月会议”。

这是五位核心人物: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国防部长何应钦、国防部参谋总长顾祝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

(场景)这是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九月会议为背景创作的场景。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参加会议的主要领导: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

淮海战役中的炮兵作战

淮海战役中的炮兵作战

淮海战役中的炮兵作战作者:叶介甫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7年第5期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已经过去60多个年头了。

以炮兵为主体的华东野战军特纵,在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和总前委、华野前委首长的领导指挥下,伴随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兄弟部队,机动转战于淮海战场。

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步炮之间,步、工、坦、骑之间,前线和后方之间,密切协同,互相支援,艰苦奋战,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动人情景,永远是鼓舞我们奋发前进的巨大力量。

夺取大城市,炮兵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军事形势发展很快。

豫东战役结束后,8月中旬,中央军委为准备组织空前规模的大战役,在西柏坡召见了华北、华东野战军炮兵主要负责人,检查了解炮兵部队的情况。

毛泽东主席接见时,以十分形象的语言,向特纵的同志说:“解放战争好象爬这座山”,接着他举起拳头比划着继续说:“现在我们己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当时国民党军队数量还超过我军,毛泽东主席己对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作了科学分析和判断。

毛泽东和周恩来还指出,今后要打更大的歼灭战,要消灭国民党的重兵集团,夺取大城市,炮兵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一定要把炮兵工作做好,一定要把炮兵打大仗的准备工作做好。

1948年10月,华野前委召开曲阜会议,传达贯彻党中央9月会议决议。

会议后期召开了纵队首长参加的作战会议,传达讨论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和华野前委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意图和作战方针,到会的同志异常兴奋,一致表示坚决拥护。

华野特纵,是华野前委遵照党中央1947年2月1日关于“今后军事建设方面的中心任务,是用一切努力加强炮兵和工兵的建设”的指示精神,于1947年3月18日在鲁中沂水正式建立。

创建特种兵纵队时,华东军区和野战军抽调了技术干部,又从各步兵纵队抽调了300多名有战斗经验的步兵班长分配到美式榴炮团当炮手,增强了特纵的骨干力量,缩短了特纵的组建过程。

华野特纵,在华野前委“以战养战、以战教战”方针指导下,在各兄弟部队大力支持下,边组建、边训练、边作战,迅速发展壮大。

《触摸红色的历史 重温淮海战役精神》国旗下讲话

《触摸红色的历史 重温淮海战役精神》国旗下讲话

触摸红色的历史重温淮海战役精神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是祭祀祖先、缅怀逝去的亲人节日。

今年正值淮海战役胜利65周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次去触摸那段红色的历史,重温永存的淮海战役精神;缅怀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长眠在淮海大地上的先烈,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们。

1948年11月6日举行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之一,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乾坤之战。

它的战役规模之大,历史时间之长,参战人员之众,战斗之惨烈,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因此,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战役之一,与红军时期的“四渡赤水”战役一起,被编入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材中。

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约55.5万。

解放军60万人战胜了国民党军80万人,以劣势武器装备战胜了国民党军精良武器装备,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史上的奇迹。

当斯大林听到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在记事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这次战役的胜利迫使蒋介石“引退”下野,加快了国民党政权的土崩瓦解,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这样的战争奇迹得来绝非偶然,首先,是有一个正确的作战方针的指导;其次,是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以大无畏的气概面对强敌;三是,540万人民群众无私奉献“倾家荡产支援淮海战役”的结果。

更是淮海战役精神的集中体现。

同学们在课本中都学过“十人桥”的故事,这是在淮海战役发起后的11月8日,华野九纵的“潍县团”追击国民党第七兵团63军的途中,在堰头镇西边被一条10米多宽的村边护圩壕沟挡住了去路,冲在最前面的二连连长命令一排三班火速在壕沟上架设浮桥。

副排长范学福、三班长马选云率领战士冒着对岸国民党军的机枪扫射架设浮桥,为了保证部队快速通过,三班的战士们,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水中用肩膀抗着浮桥,用身体做桥墩,使部队安全过河并快速投入到战斗中。

在淮海战役中这是一场很小的战斗,但是,它却代表的是一种精神,这就是淮海战役的精神:一切服从大局,团结协作,奋不顾身,勇于牺牲自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奠定了新中国诞生的基础,已举世公认。

但关于谁打响淮海战役第一枪,目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关于打响第一枪的地点,至少有三说。

一为江苏邳州市运河车站(2009年4月10日龙虎网,王彬《“我们打响淮海战役第一枪”》),二是河南商丘张公店(2009年7月1日商丘新闻网—商丘日报,2010年1月6日人民网-河南频道,李艾凌《淮海战役第一枪》),三乃江苏新沂市窑湾镇(2009年8月7日人民网-河南视窗,《“首战窑湾”,一个纵队歼敌一个军》)。

要作出孰是孰非的正确判断,必须首先厘清淮海战役的地域范围,尔后再从时间先后顺序上进行甄别。

一、关于淮海战役的地域范围淮海战役地域范围,现行的说法是:此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及地方部队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区),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继辽沈战役之后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笔者以为,这只是战役结束以后的界定,而并非初始的定义。

(一)从战役名称上辨析。

如果真是如前所说,战役既然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那么,为何不叫商海战役、临淮战役、徐淮战役或徐海战役,而偏偏叫做淮海战役?之所以用淮海战役命名,乃是其初始战役拟发起在淮(淮阴、淮安)、海(州)之间的区域。

这样既师出有名,又名正言顺。

(二)从权威文献上辨析。

早在1948年9月24日7时,粟裕在济南“攻济战斗已突入内城六个团,……估计攻济战斗日内即可完全结束”的情况下,即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攻占两淮(淮阴、淮安),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栗裕军事文集》之《建议进行淮海战役》)军委复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今属江苏新沂)、运河之线为目标。

歼灭两淮、高(邮)宝(应)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

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

”(《毛泽东军事文集》卷五《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需要作出说明的是,此时粟裕的目标是围歼淮阴——海州一带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黄百韬部,而不是围歼整个徐州集团,这时的淮海战役设想,后来也被称为小淮海战役。

随着战局发展,总前委审时度势,淮海战役越打越大,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战果。

9月28日,毛泽东再次向华野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和中野刘伯承、陈毅致电(《毛泽东军事文集》卷五《淮海战役的准备工作》):黄百韬兵团调回新安镇地区业已证实。

你们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歼灭黄兵团。

新安镇地区距徐州甚近,邱、李两兵团赴援最快。

10月11日,毛主席再次强调:一、战役第一阶段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枣庄、临城、韩庄、沭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

二、第二阶段,攻坚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

三、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

(《毛泽东选集》卷四《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10月14日,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在曲阜召开有各纵领导参加的作战会议,确定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以七个纵队向新安镇、阿湖地区(今属新沂)实施突击,歼灭黄百韬兵团;以三个纵队南北对进,突击运河车站及其以西地区,分割黄百韬、李弥两兵团之联系;经山东兵团指挥七、十、十三纵队进攻台儿庄之第三绥靖区部队,尔后强渡运河,直出陇海路,切断黄兵团退路,阻击徐州东援之敌,以两个纵队和冀鲁豫军区部队协同中原野战军主力,逼进徐州。

10月15日,毛泽东向饶、粟、谭发出《淮海战役计划不应变更》(《毛泽东军事文集》卷五)的电报,要求“首先集结临沂、邹县之线,待邱(清泉)孙(元良)进至相当位置之际,即齐头南进举行淮海战役。

”11月6日戌时,粟裕、陈士榘等致电中央军委:“淮海战役决仍按已定方针执行,围着驱逐与解决沂河以东沿岸少数土顽,便于掩护架桥和主力开进,今日晚即以鲁纵包围、围歼郯城、大埠之王洪九顽部;六纵围歼马头及南北沿河岸之敌;七纵围歼峄县(今属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枣庄之敌;十纵包围临城,逼独立旅(土顽改编)起义”,“广纵及冀鲁豫独立旅向丰县、砀山线前进,以求扫清敌外围。

明晚即迫近敌人,封锁消息,8日晚即完成分割包围,展开攻击(《毛泽东军事文集》卷五之《淮海战役第一仗和第二仗的歼敌任务》注释4)。

”翌日,即11月7日20时,军委即复电(见《毛泽东军事文集》卷五《淮海战役第一仗和第二仗的歼敌任务》):完全同意所述攻击部署,望坚决执行。

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第一仗估计需十天左右时间,力争歼灭黄百韬十个师、李弥一至两个师……,以上共计二十一个至二十二个师。

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

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从以上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华野与中央军委往来的电文中,可以得知,一、淮海战役的首战范围限于淮海地区;二、首战对象是黄百韬第7兵团;三、首战地点是新安镇、阿湖地区;四、首战之前先扫清外围之敌;五、歼灭黄兵团,需要西线中野钳制邱、李两兵团增援。

“这一部署的特点是,以宽正面出击的动作,造成合围徐州之势,以迷惑敌在我完成对黄百韬兵团包围之前,无法判明我军的真正意图。

”(叶飞、张翼翔《机智迅猛歼顽敌——记淮海决战中的华野第一纵队》)(三)从组织机构上(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辨析。

据《淮海战役大事记》记载,1948年11月“十六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刘、陈、邓三人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领导一切。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打响,为什么打了10天以后才成立总前委?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印证了小淮海到大淮海的演变过程。

显然,成立由华野、中野主要指挥员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是由战局的变化即黄兵团西移而导致的,以至于发展成后来越打越大的所谓的“淮海战役”,也就是由“小淮海”战役逐步发展、演变成了一场“大淮海”战役。

如果将淮海战役再行扩大化,时空不同,则打响第一枪的地点,相应的也就不同。

(四)从发生的战斗事件来辨析。

在一篇介绍位于徐州西部、不属淮海地区的张公店“打响淮海战役第一枪”的文章中,它这样写道:1948年“11月5日,邓、陈致电中央军委,提出先打国民党181师米文和部,复电后决定近日开战。

遵照野战军首长部署,中野一纵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11月6日15时决定,当晚部队分成左右两路向张公店、马牧集进击,乘敌于立足未稳之际,于7日拂晓前将其分割包围,尔后集中兵力各个歼灭。

敌181 师在我军追赶下,在商丘县城抢劫大批物资,连夜向东逃窜,6日晚8点逃至张公店周围的26个村庄,在中野一纵的迎头截击下,被迫收缩在以张公店为核心的8个自然村中。

7日,我军中野一纵、华野三纵顺利完成对蒋军181师的合围。

一纵指挥所设在花寺集。

按照中野一纵作战命令,7日17时30分,我军突击队在花寺集北二里陆庄村后,向时庄驻守敌人发起主动出击,打响了淮海战役第一枪。

”殊不知,淮海战役的发起权在华野,发起人也是华野。

那么,华野是几时下达作战命令的呢?是11月6日戌时。

此时,粟裕等致电中央军委:“今日晚即以鲁纵包围围歼郯城、大埠之王洪九顽部;六纵围歼马头及南北沿河岸之敌;七纵围歼峄县、枣庄之敌;十纵包围临城,逼独立旅起义”。

事实也正是如此。

《淮海战役大事记》记载,11月“六日黄昏,华野向黄百韬兵团出击,淮海战役发起。

”当晚,华野鲁中南纵队和华野6纵分别打响山东郯城、马头战斗。

戌时是晚上19至21点之间,而中野一纵于11月6日15时(与大事记所说的黄昏不合)决定,当晚部队分成左右两路向张公店、马牧集进击。

这岂不是说,淮海战役是由远离淮海地区的中野提前发起的吗?显然,这是“小淮海”战役被扩大定义为“大淮海”战役之后的结果。

且十一日华东野战军将敌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

为全歼第7兵团,我军调整了部署,华东野战军以山东兵团挨近第4、6、8、9、13纵队及特纵炮兵大部,攻歼敌第7兵团,以第7、10、11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由东南面逼近徐州,侧击东援之敌,以第1纵队为预备队。

陈毅、邓小平当即(注:此时中野才参与进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总前委16日才成立,目的是为了统一协调和指挥华野、中野及参战部队)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3和两广纵队转入徐蚌段作战。

显而易见,中野是后来参战。

将“大淮海”战役范围内的第一声枪响作为打响淮海战役的第一枪是不合适的。

二、不属于战役(淮海地区)范围的战斗初始淮海战役的地区范围应当以当时的隶属关系确定,当毫无疑义。

《新沂县志》记载:1948年5月至1953年4月,原潼阳县、宿北县(现新沂市)隶属淮阴专区。

《宿迁市志》记载:宿北县居西,下辖运河区、占城区、新安区、窑湾区、墨河区、马陵区等10个区。

堰头行政乡归窑湾区管辖。

《邳县志》记载:1953年,占城划入邳县。

《郯城县志》记载,1945年4月至1947年1月,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滨海行署二专署(属山东),1947年2月至1948年10月,被国民党占领。

1948年11月8日,郯城县解放,隶属鲁中南行署第六专署。

1950年5月隶属临沂专属。

《邳县志》记载:“解放战争期间,邳县民主政权辖陇海铁路以北部分,铁路以南与睢宁北部为邳睢县。

东部港上、龙池、纪集、窑湾一带属国民政府占领区,先后划属宿北县、新安县。

”;“1949年10月前,邳县先后属鲁中南第五行政区、台枣行政区;邳睢县先后属宿县行政区、华中第六行政区(淮阴行政区)”《睢宁县志》亦记载,1948年8月至1949年9月,睢宁边县之邳睢县先后隶属“江淮三行署、宿县行署、淮阴行署”。

《贾汪区志》记载,1948年11月8日解放之前,贾汪属于山东鲁南行政区第三专区运河县管辖。

由以上各志,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时的淮阴地区,其西北边界为陇海铁路以南、新安-纪集-窑湾-运河一线。

其西、北之贾汪、枣庄、台儿庄、峄县、临城、张公店,东陇海铁道北之邳县、红花埠、郯城、马头、临沂、邹县等地均不属于淮海地区。

不在淮海地区范围内的战斗显然是属于或“声西击东”的钳制或“扫清敌外围”以及消灭土顽的战斗。

三、从战斗发生时间上甄别从以上辨析中,张公店在地理上不属于淮海区域,且在打响战斗时间上明显“超前”,其首打之说不攻自破。

那么,究竟是谁在何时何地打响淮海战役的第一枪呢?邳州运河车站虽然在地理上沾了淮海区域的边,但“在邳州运河车站打响淮海战役第一枪”之说亦不成立。

因其发生时间滞后。

立此说者在其文章中说:“第二天(即1948年11月9日)上午9点多钟,国民党的飞机发现了行军队列,开始轰炸,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