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循环系统

合集下载

6循环系统精品PPT课件

6循环系统精品PPT课件
浦肯野纤维网:最后与心肌纤维相连接。
第三节 血管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血管分布的主要规律是: ①身体左右对称部分的血管分布通常也具有对称性; ②血管分布与机能相适应; ③血管走行多与长轴并行,常与神经一起被结缔组织 包裹成血管神经束,血管神经束一般位于关节屈侧; ④在容易受到牵引或挤压的地方(如关节周围)以及经常 变换形状的器官(胃、肠)处,血管大多吻合成网或弓。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使后微动脉和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真毛细血管关闭;
收缩压主要反映搏出量
脉压↑

(2)心率 ↑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响 动
(3)外周阻力 ↑
收缩压↑
脉压↓

舒张压↑


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缓冲(降低)收缩压 维持(升高)舒张压
四、微循环
定义: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 血液循环。
它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的场所。 (一)微循环的组成
动脉和静脉又分为大、中、小和微动、静脉四级
内膜:管壁的最内层,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 血 管 中膜:位于内膜和外膜之间。 壁 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1、动脉
2、静脉
静脉是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血管。 毛细血管汇合成微静脉和小静脉。 较大的静脉具有由内膜向内折叠而形成瓣膜,防止血
微动脉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动-静脉吻合支
它包括三种通路。 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 迂回通路: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动—静脉短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循环系统PPT

循环系统PPT

一、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一)动脉、毛细血管 血液由心脏射出后流往全身各器官所经过
的血管,可分为大、中、小、微动脉四种。
动脉管壁:包括内、中、外膜三层
▪ 大动脉-----弹性动脉 ▪ 中、小动脉------肌性动脉 ▪ 小、微动脉------外周阻力血管
➢主动脉
➢肺循环动脉:
▪ 肺动脉干:发自右心室,经主动脉前方行 向左后上方,至主动脉弓下缘分为左肺动 脉和右肺动脉。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和心舒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75ml/145ml=60%) 。射血分数的大小和每搏输 出量和舒张末期容量有关。心缩↑→收缩末期容量 ↓→射血分数↑。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即
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5~6L/min。
心 指 数:空腹和安静状态下, 每平方米体表
➢肺循环:右心室搏出的血液经肺动脉及其 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 换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淋巴循环的组成与功能
淋巴管:毛细淋巴管、淋巴管、 淋巴干(9)、淋巴导管(2) 淋巴器官:脾
功能
➢ 回收蛋白质 ➢ 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是脂肪吸收 的主要途径 ➢ 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其他 微粒 ➢ 免疫防御
第三节 血管
➢ 人体除了角膜、毛发、指甲、牙质及上皮等处, 血管遍及全身。
➢ 血管分布规律: ▪ 身体左右对称部分的血管分布通常也具有对称性。 ▪ 血管分布与机能相适应。 ▪ 血管走行多与长轴并行,常与神经一起被结缔组
织包过程血管神经束。 ▪ 在容易受到牵引或挤压的地方以及经常变化形状
的器官处,大多吻合成网或弓。
下腔静脉
收集下半身的静脉血
右心房 肝静脉 肾上腺静脉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

静脉曲张的防治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 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静脉活性药物 如黄酮类、七叶皂苷类等。非药物治 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久 站、适当运动等,以及穿弹力袜、注 射硬化剂、手术剥除等治疗方法。
06 实验指导:循环系统实验 操作及注意事项
实验目的和要求
01
掌握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在 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VS
功能
毛细血管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液 之间的物质交换。通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小 孔或裂隙,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氧气等可 以渗透到组织液中供给组织细胞利用;同 时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等 也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被运走 。
04 血液循环过程及调节
体循环过程及特点体循环路径来自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 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 脉→右心房。
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
2. 解剖操作
按照规范流程进行解剖,暴露心 脏、血管等循环系统器官。注意 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器官。
3. 生理指标记录
连接生理记录仪,记录实验动物 的心电图、血压等生理指标。确 保记录准确、连续。
1. 实验动物准备
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进行麻醉 和固定。
4. 样本采集与处理
根据需要采集血液或其他样本, 进行相应处理如抗凝、染色等。
防治
静脉曲张是指由于血液淤滞、静脉管 壁薄弱等因素,导致的静脉迂曲、扩 张。身体多个部位的静脉均可发生曲 张,比如痔疮其实就是一种静脉曲张 ,临床可见的还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精索静脉曲张及腹壁静脉曲张等等 。静脉曲张最常发生的部位在下肢。
静脉曲张的病因包括静脉壁的结构问 题和瓣膜的缺陷、静脉内压持久升高 、年龄和性别等。
量。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前负荷、身调节 等长自身调节
1.前负荷对博出量影响-异长自身调节
异长自身调节: 这种不需要神经和体液因素参与,只是通过心肌细
胞本身初长变化而引起心肌细胞收缩强度的变化过程。
特点:调节范围小 生理意义: 能精细调节每搏输出量。
剩余血量:心缩力↓→剩余量↑ 前负荷 V血回流速:大V压>房压→回流速、量↑
②特殊传导系统(自律细胞) 特点: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无收缩性。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 静息电位(RP) 静息电位约为 – 90mV,阈电位约为-70mV 离子基础:是K+的平衡电位。
2. 动作电位(AP) 分为5个时期。
K+
小结: ◄ 0期(去极化期):
1)Na+快速内流; 2)快反应细胞: 心房肌、心室肌、浦肯野纤维;
脉搏压 = 收缩压 - 舒张压
正常值: 4.0~5.3 kPa(30~40mmHg)
平均动脉压 = 舒张压 + 1/3 脉搏压
正常值: 13.3 kPa(100mmHg)
3.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每搏出量↑→血压↑→收缩压↑(明显)
收缩压反映搏出量
(2)心率↑ →血压↑ →舒张压↑(明显)
(3)外周阻力↑→血压↑→舒张压↑(明显) 舒张压反映外周阻力
(4)大动脉管壁弹性↓→脉压↑
(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改变
(二)动脉脉搏 动脉脉搏: 随着心脏的舒缩,大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 这种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管壁起伏搏动,称之为动脉 脉搏。
动脉脉搏是能量传递的表现而非血流速度。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的舒缩可有效地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
2窦房结(慢反应细胞)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酸碱平衡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三)静脉血管的分布
肺循环静脉
第六章循环系统
体循环静脉
上腔静脉系统: 上腔静脉 头臂静脉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下腔静脉系统: 下腔静脉 髂总静脉 髂内静脉 髂外静脉
第六章循环系统
肝门静脉系统
第六章循环系统
门静脉与腔静脉的吻合: (1)食管静脉丛:门静脉→胃左静脉→食管静
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肌组织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所有心肌细胞) 电生理特性 自律性(自律细胞)
传导性(所有心肌细胞) 机械特性——收缩性(工作细胞)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类型: 依工作性质及有无自律性分类: 1.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 心房肌、心室肌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三、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组织。 淋巴管道→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
导管。 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胸腺。 动脉血→毛细血管壁滤出→组织液→大部分入静
脉→毛细淋巴管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一)淋巴管道
淋巴管道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 巴导管。
有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无自律性; 2.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窦房结P 细胞、浦肯野
细胞 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自律细胞), 无收缩能 力.
第六章循环系统
依0期去极速度及其形成机制分类: 1.快反应细胞: 由Na+通道(快通道)开放导致0期快 速去极的心肌细胞. 有:心室肌细胞、心房肌细胞、浦肯野细胞; 2.慢反应细胞: 由Ca2+通道(慢通道)开放导致0期缓 慢去极的心肌细胞. 有:窦房结细胞、房室结细胞。
循环。

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六章循环系统

二、动脉血压
1. 动脉血压及其正常值
动脉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的中期达最高,称动 脉收缩压。 100-120mmHg 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舒张末期动脉血压最低值,称 舒张压。60-80mmHg 脉搏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30-40mmHg [单位:帕(Pa),1mmHg等于0.133kPa]
0期Ca2+内流↓→ 0 期
(传导性)
去极速+幅度↑
去极速+幅度↓
(正变传导)

(负变传导) ↓
传导性↑
传导性↓
变 力 2期Ca2+内流↑+肌浆网释放Ca2+↑ 3期K+外流↑→3期复极化速↑(收缩性)↓ Nhomakorabea↓
ATP生成↑
AP时程(2期)↓ Ca2+内流↓
(正变收缩) ↓
(负变收缩) ↓
收缩力↑
收缩力↓
在各段血管上,血压下降的幅度不一,主动脉和大血管下降小, 小动脉和微动脉血流阻力大,血压下降速度快。
2.动脉血压的形成: ①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②心室射血 心室肌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 于推动血液流动的动能,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 压,是势能。 ③外周阻力 体循环中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部分血 压降落的幅度最大。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水、 NaCl重吸收↑
成与释放醛固酮; ⑧刺激近曲小管重吸收NaCl。
细胞外液量↑
VP作用:
①正常时(少量VP↑)→抗利尿效应,只有血 浆浓度明显高于正常时(即交感、RAA系统活动发 生异常时),才引起升压效应;
②大量VP↑,提高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缓冲 升压效应;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六章 循环系统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六章 循环系统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六章: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由心脏、血管等多个器官组成,通过输送血液来维持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本章将从心血管系统、循环分布、心肌的构成与代谢、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循环的调节以及体液平衡等方面对循环系统进行系统介绍。

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主要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循环系统。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血管则是心脏通过血液输送养分和氧气、排出代谢废物的通道。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动脉和静脉是较大的管道,毛细血管则是更细小的管道,它们通过心脏不断地分支延伸,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循环分布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分布情况是有规律的,其中大循环和小循环是最基本的分布方式。

大循环从左心室开始,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细胞中,经过各个器官和组织的代谢后,血液中的氧气得到消耗,并被二氧化碳所代替,此时的血液通过小循环重新回到右心房,再经由右心室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这样一来,整个循环系统便完成了一次大循环和小循环过程。

心肌的构成与代谢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由心肌组织构成。

心肌组织与骨骼肌组织不同,具有自主节律性和自主收缩能力。

它们使用的代谢方式也不同,心肌组织使用葡萄糖作为主要能量源,同时需要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维持自身代谢的正常进行。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四个部分,它们通过瓣膜和血管相衔接,并通过收缩与舒张的运动方式来将血液推送到全身。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通过心脏内部的传导系统来控制的,其中心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系统是非常关键的。

心脏的工作状态受到多种机制的调节,如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脏外在神经系统等。

循环的调节循环系统中的血压和血液容量是循环调节的重要参数。

血压是由心脏的收缩、血管的阻力调节和体位改变等因素综合决定的,而血液容量则是由体内液体的平衡和荷尔蒙等因素综合调节的。

调节循环系统的主要机制包括神经调节、荷尔蒙调节和局部调节等。

第六章 循环系统

第六章 循环系统

第六章循环系统(Circulation System)第一节概述(General)一、循环:各种液体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和交换的过程。

循环系统:包括(彩图6)循环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和淋巴管系统(淋巴循环)两部分。

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部分。

循环系统的主要机能是:①把机体从外界摄取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送到全身各部,供给组织进行新陈代谢之用,同时把全身各部组织的代谢产物,如CO2、尿素等,分别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内环境的稳定;②它还将为数众多的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物质(如激素)运送到相应的器官,以调制各器官的活动;③淋巴系是组织液回收的第二条渠道,既是静脉系的辅助系统,又是抗体防御系统的一环。

1、淋巴循环:营养成分(小肠液)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淋巴液淋巴管、淋巴结、脾组织液回流静脉、清除异物、生成淋巴细胞并参与免疫调控(见§5,P167-168)2、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2.1基本构件及功能●心脏:动力器官(泵作用)●血管:运输管道(动、静、毛细血管)●瓣膜:控制血流方向●血液:携带并交换物质2.2主要任务:将运输和养分进出组织器官,保证新陈代谢的进行。

●运送物质(气体、养分、代谢产物、功能因子)●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调整血流量,及血液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配比●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等A、体循环(Systemic Circulation): 左心室(left ventricle) 主动脉(aorta) 流经全身组织器官上、下腔静脉右心房(right atrium)出去的是a血;进入的是v血B、肺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 右心室(right ventricle) 肺动脉干(pulmonary truck) pulmonary arterial 肺泡(气体交换) 左心房(left atrium)出去的是v血;进入的是a血第二节心脏(Heart,Cardiac-)一、心脏解剖*1、位置与形态:左胸前区,心尖位于左前下方本人拳头大小锥形2、基本结构:图Jin2-8,9,17,222.1心脏区域划分心腔:图Jin2-10左(心,体循环)与主动脉,上下腔静脉连接右(心,肺循环)与肺动脉,肺静脉连接上:心房血液流入下:心室血液流出右心:图Jin2-19,20;左心:图Jin2-212.2瓣膜系统:防止血液回流房室间:二尖瓣左房室瓣(atrio-ventricular valves)三尖瓣右房室瓣(心、动脉间: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半月瓣, semilunar valves)2.3传导系统:心脏跳动的起博装置,包括:窦房结(正常起博点, pacemakar)、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purkinje) 3、心壁:三层心内膜:单层鳞状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组成,表面光滑,心的瓣膜就是由心内膜折叠而成。

循环系统ppt课件

循环系统ppt课件

.
35
.
36
.
37
.
38
(二)自律性
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地发生节 律性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律性。心内特殊传导系统 (房室结的结区除外))的细胞具有自律性。
心脏起搏点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 为正常起搏点。其他组织称潜在起搏点。
异为位起搏点
.
39
• 自律细胞的膜电位变化
• 特点: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4期自动
• 三缘:左缘

右缘

下缘
• 四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
10
出入心血管: 左、右(各2个)肺静脉 上、下腔静脉 主动脉弓 肺动脉
.
11
二、心脏的结构
•(一)心脏的基本结构 •分为四心腔:左心房、左心室、
右心房、右心室 •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
.
12
右心房
•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组成: • 1)心内膜 • 分三层: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构成瓣膜
.
25
• 2)心肌层 • 包括: • 心房肌和心室肌。 • 纤维环:心房和心室间
的两个纤维性结缔组织 环。纤维环环绕在左、 右房室口处,作为心肌 支架。使得心房与心室 可以不同步收缩和舒张 作用是收缩性心肌和特 殊传导系 • 3)心外膜 • 是透明光滑的浆膜,属 于心包的脏层,外表面 被覆间皮,间皮内面是 薄层结缔组织,其中有 血管、神经和脂肪组织。
第六章 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
1
第一节 概述

循 血液循环 环 系 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除极幅度
• 传导速度
100 ~ 130mV
0.5 ~ 30m/s
35 ~ 75mV
0.01 ~ 0.1m/s
•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自律性 电生理特性 传导性 收缩性 机械特性
• ㈠、兴奋性
• 心肌属于可兴奋组织,在受到适当刺激时可产生动作 电位,即具有兴奋性。 • 1、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 ⑴、有效不应期: 心肌细胞发生兴奋时,从动作电 位的 0期到3期复极达 -55mv这一期间内,任 何强的刺激都不能产生 去极化反应,这个时期 称为绝对不应期。
移行细胞
浦肯野纤维
• ㈣、营养心脏的血管
前室间支 左冠状动脉 旋支 动脉 右冠状动脉 冠状窦及其属支 静脉系统 心前静脉 心最小静脉
• 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 ⑴、心脏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
• ⑵、冠状动脉的主干走行于心脏表面,其小分支以 垂直于心脏表面的方向穿入心脏。 • ⑶、正常心脏的冠脉侧支较细小,血流量很少。
• 定义: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呈极化状态。这种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 静息电位。
• 自律性细胞如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的静息电位 不稳定,称为舒张期电位。 • 心肌细胞静息电位产生主要是由于K+外流所形成。
• ㈡、动作电位
• 主要特征:复极过程比较复杂,持续时间长,动作电 位升支与降支不对称。
快、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 细种 胞类
去极 振 速度 幅 快
复极 过程
兴奋 传导 快
快细 反胞 应 慢细 反胞 应
缓慢并可 大 分几个时 相(期) 缓慢且无 小 明显的时 相区分


• 1、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 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五个时相(期)。 • ① 0期:膜内电位迅速由静息状态的-80~-90mV 迅 速上升到0电位,并继续上升到+30mV 左右,形成 动作电位的升支。 • 快反应细胞0 期去极与 Na+快速内流有关。
• 慢反应电位的4 期缓慢去极主要由K+外流的进行性 减衰和以Na+为主的缓慢内流所引起。

心肌细胞快、慢反应电位比较表
快反应电位 快 钠 -80 ~-95mV -60 ~-70mV 200 ~ 1000V/S 慢反应电位 慢 钙 -40 ~-70mV -30 ~-40mV 1 ~ 10V/S
• 电生理特性 • 激活与失活 • 离子活动(除极) • 静息电位 • 阈电位 • 除极速度
• 三、淋巴系统
淋巴管道
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淋巴干 淋巴导管 淋巴结 脾和胸腺等
组成
淋巴器管
淋巴组织
• ㈠、淋巴管道
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淋巴结 淋巴干( 9条 ) 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 左、右静脉角
• ㈡、淋巴结
• 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结构, 大小不一。
• 功能:产生淋巴细胞、浆细 胞和抗体以及滤过淋巴液。
普通的心肌细胞(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
特殊心肌细胞(自律细胞) :窦房结胞、浦肯野细胞等。• B、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相速度的快慢及其不 同产生机制,又可将心肌细胞分成:
快反应细胞: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浦肯野细胞等。 慢反应细胞:窦房结P细胞和房室结细胞等。
• ㈠、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 在3期复极化膜电位由-55mV继续恢复到约-60mV的 这段时间内,如果给予一个足够强的刺激,肌膜可产 生局部的去极化反应,但仍不能发生动作电位,这一 时期称为局部反应期。
• 由于从0期开始到 3期膜电位恢复到 到-60mV这段时间 内,心肌不能产生 新的动作电位,因 此这段时间称为有 效不应期。
• ③ 2期:在1期复极达0mV 左右后,复极速度极为 缓慢,记录的动作电位图形较平坦,故又称平台期。 • 平台期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 2期主要是Ca2+的 缓慢内流和少量 K+外流所形成。
• ④ 3 期:膜内电位由0 mV 左右较快下降至静息电位 或舒张电位水平,完成复极化过程。
• 3 期的形成主要K+外流。
• 窦房结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如下:
• 当膜电位由最大复极电位自动除极达到阈电位水平时, 激活膜上钙通道 引起Ca2+内流而导致0 期除极。随后,钙通道 逐渐失活,Ca2+内流逐 渐减少,同时膜上一种 钾通道被激活,出现K+ 外流,由于Ca2+内流减 少,K+外流逐渐增多而 出现复极化。
• ⑸、慢反应细胞的4 期缓慢除去的发生机理也与快 反应细胞不同。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 液 循 环
体循 环
肺循环
第一节
• 一、 心
循环系统的结构
• ㈠、心的位置、外形及构造 • ⑴、位置 : • 心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外 面裹以心包。
• 前方平对胸骨体和第2 ~ 6 肋软骨,
• 后方平对第3 ~ 8胸椎。 • 约2/3在正中线左侧, • 1/3在正中线右侧。
• 2、外形 心的外形为前 后略扁似倒置圆锥体。
• 当膜电位由-90mV 升 至-70mV 时,更多的 Na+通道被激活而开放, 此电位水平即称为阈 电位。
• 0期去极化速度快,动作电位升支陡峭。这种0期去极 化过程由快Na+通道开放而出现的电位变化称为快反 应电位。故具有这种特性的心肌细胞称为快反细胞。
• ② 1期:膜电位 迅速由+30mV 下 降到0mV 左右。 • K+跨膜外流是引 起1期复极化的主 要外向电流。
• 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 ⑴、静息电位或最 大复极电位水平:
• ⑵、阈电位水平: • ⑶、引起0期去极化 的离子通道性状:
• 3、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 心肌不会像骨骼骨那样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 如果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 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 次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 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 ⑵、相对不应期 相当于膜电位从-60mV复极至80mV的时期。此期内只有给予大于阈强度的刺激, 才能产生动作电位,这段时间称相对不应期。 • ⑶、超常期 相当于膜电位从-80mV复极至-90mV的 时期。这期间给予低于正常阈强度的刺激即能引起动 作电位。可见,此期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高于正常,故称超 常期。 • 超常期后,膜复极 完毕达静息电位, 兴奋性恢复正常。
• ㈡、自动节律性
• 1、心肌自动节律性及窦房结在心脏活动中的作用 • 自律性: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组织细胞能够 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 称自律性。
• 窦房结:约100 次/分
• 房室交界:40~60 次/分 • 心室末梢浦肯野纤维:20~40 次/分 •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的部位, 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或正常起步点。
• 二、血管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动脉和静脉又分为大、中、小和微动、静脉四级 内膜:管壁的最内层,由内 皮和内皮下层组成。 血 管 中膜:位于内膜和外膜之间。 壁 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 1、动脉
大动脉:包括主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 动脉、椎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又称弹性动脉。
中动脉:除大动脉外,其余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 动 脉大多属于中动脉。又名肌性动脉。 脉 小动脉:管径1mm以下至0.3mm以上的动脉称为小 动脉。也属肌性动脉。 微动脉:管径在0.3mm以下的动脉。内膜无内弹性 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
在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部的内面,都有 3 个袋状瓣膜 为半月瓣,分别称为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
• ㈢、心的传导系统
组 成
窦房结:是心正常的起博点。 房室结:是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传向心室。 房室束及其分支:在室间隔膜部上缘处分为左、右脚 浦肯野纤维网:最后与心肌纤维相连接。
三 型 细 胞
起博细胞(P细胞)
第六章 循环系统
• 【教学目的】
• 1、掌握:心肌生物电活动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心 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心脏的泵血过程和 心输出量的调节;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2、熟悉:循环系统的组成;心的位置、外形,形态, 心内各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肝门静脉的组成和主 要属支;微循环的组成及功能特点;冠状动脉循环 的特点。
• 在体表极易摸到的淋巴结群 有头颈部淋巴结群、腋窝淋 巴结群、腹股沟淋巴结群。
• ㈢、脾
• 位置: 位于左季肋部 第9-11肋间,其长轴与 第10肋走向一致。 • 功能:
• ⑴、造血功能 。
• ⑵、贮血 • ⑶、血液滤过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 A、根据组织学和电生理学特点,可将心肌细胞分为:
体 循 环 静 脉
上腔静脉系:收集头部、上肢和胸背部等处静脉血返回 心脏的管道。 下腔静脉:收集腹部、盆部、 下肢静脉血回心的 一系列管道。 心静脉系:收集心脏静脉血的 管道。
• 3、毛细血管
• 毛细血管是体内分布 最广、口径最小的血 管,许多毛细血管分 支在组织间吻合成网。
• 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 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 2、静脉
• 静脉是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血管。
• 毛细血管汇合成微静脉和小静脉。 • 较大的静脉具有由内膜向内折叠而形成瓣膜,防止血 液倒流。 • 静脉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管系统容量,收集血液返回 心房。 • 静脉有浅、深之分,浅静脉互相连通,深静脉通常与 同名动脉伴行。
• 体循环静脉可分为3大系统
• 3、了解:全身浅静脉名称及其位置;静脉血压、静 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 【教学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