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温度测量仪-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 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DOC)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 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DOC)
1954年Pyatt建议使用3个波长的比色温度计,以得到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了多光谱辐射测温技术的热潮。
1979年Cashdolla研制成功了3波长高温计,在1.8,1.9及1.0 三种波长下测量火焰及爆炸粉尘的温度,测量上限可至2000K,同时可换用滤光片方法形成4波长及6波长高温计。同年Svet等研制成4波长高温计用以测量物体表面真实温度,测温范围为:300~3000K。Lyzenga和Ahrens于同年推出了6波长的温度测量装置,采用硅光电二极管作和0.48~0.8 波长范围内的检测元件,用以测量冲击波后的物体的真实温度,测温范围为:4000~8000K,精度可至20%。
六十年代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红外测温仪。我国最早开发应用的是红外光电测温仪,它相当于一个自动光国的红外测温仪采用当今国际上通用的工作原理,由反射式、折射式或干涉式光学系统收集被测物发出的红外辐射,经滤光片选取一定波长范围的辐射,射入红外探测器,探测器输出的电信号经过放大,线性化处理后送入数字电压表显示被测物体的温度。并且陆续生产了小目标、远距离、适合工业生产特点的测温仪器,如西光IRT-1200D型、HCW-III型、HCW- V型;YHCW-9400型;WHD4015型(双瞄准,目标直径为40mm时,测距可达15m)、WFHX330型(光学瞄准,目标直径为50mm,测距可达30m)。
1981年,Gardner及Jones等研制成了6波长高温计,工作波长为0.75~1.65 ,测温范围为1000~1600K,精度为1%。
1982年欧共体Babelot及美国Hoch等人继续研究多波长高温计,并研制成6波长高温计,采用光导纤维束分光,硅光电二极管,用于材料热物性的快速动态测量,在 5000K时分辨率为5K,并拟向10000K方向继续发展。同年Cashdollar在3色高温计基础上推出了6波长高温计,用于测量粉尘爆炸过程中粉尘粒子及气体的温度,使用PbSe探测器,6个工作波长分别为:1.57,2.30,3.84,4.42,4.57,5 。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 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DOC)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 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DOC)
12.聂绍龙.大距离系数红外测温理论及应用研究.浙江大学.2003
13.邢向华.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与系统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4
14.李松林.非接触人体表面温度测量方法的研究.天津大学.2005
15.TN9红外模块说明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学生用表)
学生姓名
王建业
学号
200909130101
附5: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学生用表)
学生姓名
学 号
题 目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
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在 2003 年的非典期间,这种需求达到了高峰。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不需要接触物体即可测得物体的温度,它的这个特点使得在一些比较危险的行业进行测温成为最好的选择。2003年的非典也使对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的研制开发达到了顶峰。由于需求量的增大,使得人们希望能有测温性能稳定,测温距离较远而价格又很便宜的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投入市场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2.红外测温技术的发展状况
红外辐射测温技术的发展主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红外辐射测温仪器的发展;二是红外辐射测温技术的发展。
2.1红外辐射测温仪器的分类及发展
利用红外辐射的原理进行温度测量的仪器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发展而成的。早期的红外测温仪仅限于检测物体的某一点的温度,而后可以测量一条线的温度,而不能显示物体的形状和表面上的温度分布。直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红外探测器的改进和快速灵敏的光子探测器的问世,才导致了实验性、原理性热成像系统的诞生。发展到目前的热成像系统,它己经是窄禁带半导体技术、精密光学、精密机械、微电子学、特殊红外工艺、新型红外光学材料与系统工程学的产物。

浅谈红外测温仪的设计文献综述课件资料

浅谈红外测温仪的设计文献综述课件资料

单位代码01学号*********分类号密级文献综述浅谈红外测温仪的设计院(系)名称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3年 2 月28 日浅谈红外测温仪的设计摘要09年大规模爆发甲型H1N1流感,它的前期症状是高烧38℃以上(少数长期病患者除外),大部分人口集中地区均对进出人员进行测体温来排查感染者。

传统的温度计面对突如其来的流感对于测温技术的快速准确等要求明显比较乏力。

红外测温仪可为防止甲型H1N1流感的扩散和传播提供了快速、非接触测量手段,可广泛、有效地用于人群的体温排查,通过非接触红外测温仪就可以很快得到体温。

红外测温打破了传统的接触式测温模式,它根据被测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来确定物体的温度,不与被测物体接触,具有不扰动被测物体温度分布场,温度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快、测温范围广,稳定性好、可同时测量环境温度和目标温度的特点[1]。

近年来在汽车电子、航空和军事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这里列举几种实现红外测温的方案并比较其优缺点。

关键词:51单片机、红外测温、非接触1 红外测温系统1.1 红外测温系统概述一般来说,测温方式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接触式测温只能测量被测物体与测温传感器达到热平衡后的温度,所以响应时间长,且极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非接触红外测温仪采用红外技术可快速测得温度读数。

只需瞄准、按动触发器,在显示屏上读出温度数据。

红外测温仪重量轻、体积小、使用方便,并能可靠地测量热的,危险的或难以接触的物体,而不会污染或损坏被测物体。

红外测温仪每秒可测若干个读数,而接触测温仪每秒测量就需要若干分钟的时间。

红外测温作为一门新技术和新方法,它的出现是红外技术的发展结果。

红外技术是研究红外辐射的产生、传输、转换、探测并付诸应用的一门科学技术。

近20年来,红外测温技术在产品质量控制和监测!设备在线故障诊断安全保护以及节约能源等方面发挥了或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电力,食品加工。

温度测试技术综述

温度测试技术综述

温度测量技术综述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班级:060202姓名:熊荣明(060202125)于龙(060202127)2009年6月9日摘要:综述了目前比较先进的五种温度测量方法:基于DS18B20的多点温度测量技术、数字温度测量技术、虚拟温度测量技术、基于铂电阻的温度高精度测量技术、智能温度测量技术,分析对比了其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关键词:温度测量;单片机;数字温度传感器;单总线;虚拟仪器;铂电阻温度,在科技飞速发展的阶段,仍然是一个安全监控、灾害诊断的重要的物理量。

在工业上,温度直接影响各种机械的精度和使用寿命,限制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制约新型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在农业上,温度的监控能力直接影响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报诊断能力;在仪器以及高新技术方面,温度影响仪器的测量精度,决定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实施的安全性。

因此,对温度的测量控制,已成为各领域的关键技术。

传统温度测量系统中,一般选用模拟式温度传感器。

常用的模拟式温度传感器,其中一个共同特点是输出为模拟量,因此在测量电路中必须经过A/D转换才能成为计算机所能处理的数字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单片机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的发展,电子产品、计算机技术以及铂电阻等在温度测量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下面就以上技术测量原理及其特点加以介绍。

1、温度测量技术介绍基于计算机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单片机技术等的测量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实现了在测量点将温度值数字化,有效解决了传统温度传感器外围电路复杂,抗干扰能力差的弊病,提高了测量精度、测量范围及响应速度,降低了对系统的要求。

1.1、基于DS18B20的多点温度测量技术[1] [2]煤矿井下环境复杂,为了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要可靠地监测煤矿井下包括温度在内的各种环境参数,这对测量系统的抗干扰性及可靠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温度测量系统由于传感器自身的限制,外围的配套电路和连线较为复杂,且传统的温度测量系统由于其模数转换电路放在传感器以外,这样就给系统的抗干扰性和可靠性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设想采用单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器应用于煤矿井下温度测量场合。

智能温度计的设计文献综述

智能温度计的设计文献综述

1智能温度计的设计文献综述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班级 06级电子信息工程作者 林霄指导老师 刘建雄1.前言:单片机是指芯片本身,而单片机系统是为实现某一个控制应用需要由用户设计的,是一个围绕单片机芯片而组建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这是单片机应用系统。

单片机开发系统是指单片机开发调试的工具。

单片机自问世以来,性能不断提高和完善,其资源又能满足很多应用场合的需要,加之单片机具有集成度高、功能强、速度快、体积小、功耗低、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因此,在工业控制、智能仪器仪表、数据采集和处理、通信系统、高级计算器、家用电器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并且正在逐步取代现有的多片微机应用系统。

单片机的潜力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特别是当前用CMOS 工艺制成的各种单片机,由于功耗低,使用的温度范围大,抗干扰能力强、能满足一些特殊要求的应用场合,更加扩大了单片机的应用范围,也进一步促使单片机性能的发展。

而现在单片机在农业上也有了很多的应用。

温度是日常生活、工业、医学、环境保护、化工、石油等领域最常遇到的一个物理量。

测量温度的基本方法是使用温度计直接读取温度。

最常见到的测量温度的工具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例如,水银玻璃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热电偶或热电阻温度计等。

它们常常以刻度的形式表示温度的高低,人们必须通过读取刻度值的多少来测量温度。

利用单片机和温度传感器构成的电子式智能温度计就可以直接测量温度,得到温度的数字值,既简单方便,又直观准确。

2.正文:采用单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测量温度,直接输出数字信号。

便于单片机处2理及控制,节省硬件电路。

且该芯片的物理化学性很稳定,此元件线形性能好,在0~100℃时,最大线形偏差小于1摄氏度。

DS18B20的最大特点之一采用了单总线的数据传输,由数字温度计DS1820和微控制器AT89S52构成的温度测量装置,它直接输出温度的数字信号到微控制器。

每只DS18B20具有一个独有的不可修改的64位序列号,根据序列号可访问不同的器件。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在工业生产,国防科技,科研以及办公室设备自动化领域中,温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

同时对温度的测量,检测和控制成了一个不得不关注的课题。

本文从多方面对温度是如何检测和控制的,以及温度采样和温度标校以及分析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1 温度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是保证环境控制系统中某部位或空间的介质温度或壁面温度在规定的范围内,以满足座舱或设备舱热力要求的成套调控设备,也称为温控系统。

它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检测:可采用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或者AD590等温度传感器作为检测端,以A T89S52或其它微控制芯片作为MCU,还可以利用VB实现PC与单片机通信交互界面。

○2,具有显示功能:利用数码管或者液晶显示屏显示温度。

○3,具有报警功能。

○4,具有用户输入功能:利用键盘输入对温度进行上下限设置和复位等等。

○5,具有自动加热保护功能的安全性要求。

○6,整套仪器可靠性好,不易出故障。

正是由于其功能的强大,在现实生活中,温控系统的应用十分广泛,工业中电阻加热炉的温控系统,大棚生产的温度控制,啤酒发酵温度控制系统,水电解制氢中的温度控制等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温控系统进行着。

整体上,我国的温控系统与国外比较还是相对落后的,占主导地位的是仪表控制。

这种控制由人工选择,控制精度也依赖于试验者调节。

2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可以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如电阻、电压变化等特性)来间接测量,通过研究发现,金属铂(Pt)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并且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利用铂的此种物理特性制成的传感器称为铂电阻温度传感器,通常使用的铂电阻温度传感器零度阻值为100Ω,电阻变化率为0.3851Ω/℃。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精度高,稳定性好,应用温度范围广,是中低温区(-200~650℃)最常用的一种温度检测器,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温,而且被制成各种标准温度计(涵盖国家和世界基准温度)供计量和校准使用。

温度检测系统的设计【文献综述】

温度检测系统的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温度检测系统的设计温度检测与控制在国外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

先是采用模拟式的组合仪表,采集现场信息并进行指示、记录和控制。

80年代末出现了分布式控制系统。

目前正开发和研制计算机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多因子综合控制系统。

现在世界各国的温度测控技术发展很快,一些国家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正向着完全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

在国内,我国对于温度测控技术的研究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

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吸收发达国家温度测控技术的基础上,才掌握了温度室内微机控制技术,该技术仅限于对温度的单项环境因子的控制。

我国温度测控设施计算机应用,在总体上正从消化吸收、简单应用阶段向实用化、综合性应用阶段过渡和发展。

在技术上,以单片机控制的单参数单回路系统居多,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多参数综合控制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温度测量控制现状还远远没有达到工厂化的程度,生产实际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存在着装备配套能力差,产业化程度低,环境控制水平落后,软硬件资源不能共享和可靠性差等缺点。

近些年来,一些科学家通过对温度检测研究发现太阳辐射或许是气温变暖主要因素温度检测的设计中,单片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部分。

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典型的嵌入式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常用英文字母的缩写MCU表示单片机,它最早是被用在工业控制领域。

单片机由芯片内仅有CPU的专用处理器发展而来。

早期的单片机都是8位或4位的。

其中最成功的是INTEL的8031,因为简单可靠而性能不错获得了很大的好评。

此后在8031上发展出了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

基于这一系统的单片机系统直到现在还在广泛使用。

随着工业控制领域要求的提高,开始出现了16位单片机,但因为性价比不理想并未得到很广泛的应用。

90年代后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单片机技术得到了巨大提高。

随着INTEL i960系列特别是后来的ARM系列的广泛应用,32位单片机迅速取代16位单片机的高端地位,并且进入主流市场。

基于单片机的温湿度检测仪-文献综述2

基于单片机的温湿度检测仪-文献综述2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10电子 (1016405020) 郝传丽(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1. 课题的现状和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兴产业对环境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比如:生物化学制药需要精确的温湿度控制,粮食仓库需要精确的温湿度控制,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需要相当高的空气洁净度。

所以,对温度、湿度的控制和监测已经成为人们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技术要求。

目前,温湿度的检测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农林、食品、气象、纺织、冶金、粮食仓库、家用电器等多个领域。

温湿度的检测在各个领域被人们广泛的使用,然而传统的模拟式的湿度检测仪需要设计信号调理电路并需要经过复杂的校准过程,测量的精度难以得到保证。

并且在一致性、互换性、重复性等方面不是很理想。

因此,人们加强对温湿度检测仪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印刷车间的温湿度的控制水平对印刷质量有着特别大的影响;卷烟生产的每个阶段对温湿度的要求也特别高;为防止金属材料的生锈,就必须保持的环境温度不能过高,湿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塑料、粉末金属、食品生产加工等企业的生产车间环境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易燃粉尘,如果空气中的湿度过低的话,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发生粉尘爆炸。

为此,本设计主要是设计一种以AT89C51的单片机为核心的温湿度检测仪。

该仪器工作稳定、性能良好,能够满足一般民用需要。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人类的生存和社会活动与温湿度息息相关。

随着现代化的实现,人们很难找出一个与温湿度无关的领域来。

然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温湿度的要求不断提高。

国外对温湿度检测的发展也不断的提高,从17世纪初伽利略发明了温度计,荷兰人华伦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2年利用水银作为测量物质,制造更为精确的温度计。

瑞典人摄尔修斯于1742年改进了华伦海特的温度计的刻度。

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赛贝发明了把温度变成电信号的传感器。

五十年以后,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铂电阻温度计。

在半导体技术的支持下。

温湿度测量和控制-文献综述

温湿度测量和控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温度、湿度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工业生产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工艺参数,例如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各类工业中广泛需要对温度、湿度的检测与控制。

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关注,而空气中温湿度的变化与人体的舒适度和情绪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对温度、湿度的检测就非常有必要了。

而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温度和湿度已不再是相互独立的量,而应在系统集成中综合考虑。

对其进行适时准确的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介绍了利用单片机进行温湿度测量和控制的智能化的方法,对基于MCS—51单片机系统的温湿度控制原理及结构进行了描述。

利用单片机对温、湿度控制,具有控温、湿精度高、功能强、体积小、价格低,简单灵活等优点,很好的满足了工艺要求。

一、各部件实现的功能1.1、AT89c52单片机AT89C52是美国ATMEL公司生产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8位单片机,片内含8k bytes的可反复擦写的只读程序存储器(PEROM)和256 bytes的随机存取数据存储器(RAM),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与标准MCS-51指令系统及8052产品引脚兼容,片内置通用8位中央处理器(CPU)和Flash存储单元,功能强大AT89C52单片机适合于许多较为复杂控制应用场合。

AT89C52是有8个部件组成,即CPU,时钟电路,数据存储器,并行口(P0~P3)串行口,定时计数器和中断系统,它们均由单一总线连接并被集成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即组成了单片微型计算机。

1.2、SHT11传感器数字传感器SHT11的湿度量程范围为0~100%RH,温度量程范围为-40.0~123.8℃,能满足室内温湿度环境要求。

温度测量可达14位的分辨率、湿度测量可达12位的分辨率,在高速或超低功耗的应用中也可分别降至12位和8位的分辨率。

同时还具有电源电压监测功能,可监测到 VDD<2.47V的状态,精度为±0.05V。

有关红外线测温仪毕业设计的文献综述

有关红外线测温仪毕业设计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目前,众所周知的测量温度的工具有电子体温计,传统的水银温度计。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父母如果要帮助孩子测体温是非常不方便的一件事情。

而且对于小孩是好动的,帮他们测量温度一定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对于帮助老人测量温度,由于老人不方便,使用传统温度计是非常不方便的,而且老人视力不好,不容易看清楚体温计上面的温度刻度。

在人流量大,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果使用体温计去检查具有某种特征的疾病,是及其不方便的,并且效率是非常低的。

在针对因体温升高为特征的传染疾病时,因为必须接触身体才能精确地检查出温度来,所以大规模的接触,是非常不卫生,非常不安全的。

红外测温仪[1]却可以在人流量大,人群密集的地方,并且可以快速的,准确的测量人群的体温,迅速的判断其是否有某种疾病的特征。

可以进行广泛的体温筛选。

红外测温仪具有很多传统温度计不能相提并论的地方,由于许多的传染病发生的时候,常常都是会引起人体体温的升高。

所以,快速准确的排除出发热的病者,对于发现和控制传染源,防止病情扩散,防止引起人传人的现象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

红外测温仪因为其特有的快速准确的测量病人的温度,为广大医护人员检测病情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可以非常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因体温升高为特征的传染疾病的传播。

红外检测是一种在线监测(不停电)式高科技检测技术,它综合了光电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然后将其热像显示在荧光屏上,从而准确判断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具有准确、实时、快速等优点。

自然界的任何物体因为其内部的分子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都会向外辐射红外能量,从而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定的温度场俗称“热像”[2]。

红外诊断技术正是通过吸收这种红外辐射能量测出设备表面的温度及温度场的分布,从而判断设备发热情况。

目前应用红外诊技术的测试设备比较多如红外测温仪、红外热电视、红外热像仪等等。

像红外热电视、红外热像仪等设备利用热成像技术将这种看不见的“热像”转变成可见光图像使测试效果直观灵敏度高能检测出设备细微的热状态变化准确反映设备内部、外部的发热情况可靠性高对发现设备隐患非常有效。

精密温度测量仪-文献综述课件.

精密温度测量仪-文献综述课件.

燕山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精密温度测量仪设计学院(系):年级专业: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2-3-21一、课题国内外现状………………………………………………………………………………二、研究主要成果………………………………………………………………………………三、发展趋势:………………………………………………………………………………四、存在问题………………………………………………………………………………五、主要参考文献………………………………………………………………………………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年月日说明:1. 文献综述版面设置为:B5纸,上下页边距分别为2.5cm和2cm,左右页边距分别为2.4cm和2cm。

2. 文献综述正文标题及内容,宋体,小四号,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

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一般不少于1000字。

4.查阅文献资料篇数,按《燕山大学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规定》执行。

5.以上结构格式为参考格式。

6.页面不够可加页。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温度测量是现代检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产品质量、节约能源和安全生产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能够确保快速、准确地测量温度的技术及其装置普遍受到各国的重视。

近年来,利用智能化数字式温度传感器以实现温度信息的在线检测已成为温度检测技术的一种发展趋势。

随着国内外工业的日益发展,温度检测技术也有了不断的进步,目前的温度检测使用的温度计种类繁多,应用范围也较广泛,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物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温度计。

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温度计大致分成三大类 : 玻璃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压力式温度计。

(2)利用热电效应技术制成的温度检测元件。

利用此技术制成的温度检测元件主要是热电偶。

热电偶发展较早,比较成熟,至今仍为应用最广泛检测元件之一。

热电偶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测量范围宽、精度高、热惯性小等特点,因此广泛作为温度传感器的敏感元件。

温度检测技术文献综述

温度检测技术文献综述

温度检测技术文献综述1 温度检测的意义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因为它直接影响燃烧、化学反应、发酵、烘烤、煅烧、蒸馏、浓度、挤压成形、结晶以及空气流动等物理和化学过程。

温度控制失误就可能引起生产安全、产品质量、产品产量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对温度的检测的意义就越来越大。

温度采集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和人们的生活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很多时候都需要对温度进行严格的监控,以使得生产能够顺利的进行,产品的质量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

使用自动温度控制系统可以对生产环境的温度进行自动控制,保证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能够顺利、安全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2 接触式测温方法原理及特点接触式测温方法包括膨胀式测温、电量式测温和接触式光电、热色测温等几大类。

接触测温法在测量时需要与被测物体或介质充分接触,一般测量的是被测对象和传感器的平衡温度,在测量时会对被测温度有一定干扰。

2.1 电量式测温方法电量式测温方法主要利用材料的电势、电阻或其它电性能与温度的单值关系进行温度测量,包括热电偶温度测量、热电阻和热敏电阻温度测量、集成芯片温度测量等。

热电偶的原理是两种不同材料的金属焊接在一起,当参考端和测量端有温差时,就会产生热电势,根据该热电势与温度的单值关系就可以测量温度。

热电偶具有结构简单,响应快,适宜远距离测量和自动控制的特点,应用比较广泛。

热电阻是根据材料的电阻和温度的关系来进行测量的,输出信号大,准确度比较高,稳定性好,但元件结构一般比较大,动态响应较差,不适宜测量体积狭小和温度瞬变区域。

热敏电阻是一种电阻值随温度呈指数变化的半导体热敏感元件,具有灵敏度高、价格便宜的特点,但其电阻值和温度的关系线性度差,且稳定性和互换性也不好。

石英温度传感器是以石英晶体的固有频率随温度而变化的特性来测量温度的。

石英晶体温度传感器稳定性很好,可用于高精度和高分辨力的测量场合。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可以将感温元件和相关电子线路集成在一个小芯片上,构成一个小型化、一体化及多功能化的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输出信号可以是电压、频率,或者是总线数字信号,使用非常方便,适用于便携式设备。

数字温度计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数字温度计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数字温度计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作者:————————————————————————————————日期:数字温度计文献综述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单片机技术已经普及到我们生活,工作,科研,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数字温度计,本温度计属于多功能温度计,可手动设置温度上下报警值,温度超出所设报警值能够报警并显示当前温度。

该电路设计新颖、功能强大、结构简单。

控制器采用单片机AT89S51,温度传感器采用DS18B20。

关键词:单片机温度控制AT89S51 DS18B20文献[1]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芯片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这就使单片机技术在各种民用和工业测控等领域得到更为广泛应用。

包括安全控制、娱乐系统、传统的工业控制中的电机控制、温控系统、仪表设备、楼宇自控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单片机凭借其低成本、高性能的不可替代优势,已成为微电脑控制的主力军。

单片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控制系统传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以前采用硬件电路实现的大部分控制功能,正在用单片机通过软件方法来实现。

以前自动控制中的PID调节,现在可以用单片机实现具有智能化的数字计算控制、模糊控制和自适应控制。

这种以软件取代硬件并能提高系统性能的控制技术称为微控技术.随着单片机应用的推广,微控制技术将不断发展完善。

文献[2] 单片机集成越来越多资源,内部存储资源日益丰富,用户不需要扩充资源就可以完成项目开发,不仅是开发简单,产品小巧美观,同时系统也更加稳定,目前该方向即是发展为SOC(片上系统)。

单片机抗干扰能力加强,使的它更加适合工业控制领域,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单片机提供在线编程能力,加速了产品的开发进程,为企业产品上市赢得宝贵时间。

现在的许多单片机都具有多种封装形式,其中SMD(表面封装)越来越受欢迎,使得由单片机构成的系统正朝微型化方向发展。

智能温度测量仪论文(DOC)

智能温度测量仪论文(DOC)

现代仪器课程设计智能化温度仪器设计Design of Intellecturalized Temperature Instrument 所在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所在系所:测控技术与仪器系专业班级:测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老师:江苏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系2011-12-30智能化温度仪器设计Design of Intellecturalized Temperature Instrument任务指标:实时测量现场温度,测温范围-20℃~50℃,测量精度±0.5℃,仪器采用便携式结构,能显示测量温度,并有非线性补偿与滤波功能。

摘要:本次课程设计采用铂电阻PT100作为传感器测量外界温度。

将铂电阻接入电桥测量现场温度,再经差动放大电路放大成0~5V的电压信号。

然后通过ADC0809将采集到的模拟信号转变数字信号,再将数字信号送入AT89C52单片机通过编程实现非线性补偿与滤波功能,最后经LED显示器显示测量温度。

关键字:铂电阻,温度测量,实时显示。

Abstract: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with a PT100 platinum resistance temperature sensor outside. Access to bridge the platinum resistanc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site, and then zoom through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circuit into a voltage signal 0 ~ 5V. Then will be collected ADC0809 analog signals into digital signals and then digital signal into the AT89C52 microcontroller programmed to non-linear compensation and filtering, and finally through the LED display shows th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Keywords: platinum resistanc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real-time display.目录目录 (3)引言 (4)一、总体设计方案 (5)1.1设计方案论证 (5)1.2方案的总体设计框图 (5)二、元件选择与说明 (6)2.1温度传感器 (6)2.2 ADC0809模数转换器 (6)2.3 AT89C52单片机 (7)2.4 运算放大器 (9)2.5 LED数码显示管 (9)2.6 7805稳压管 (10)三.单元电路设计 (11)3.1电源电路 (11)3.2 晶振电路 (11)3.3 上电复位电路 (11)3.4前端信号测量电路 (12)四.总体电路及相关说明 (13)五.软件设计 (14)5.1系统软件设计说明 (14)5.2程序流程及清单 (14)五.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18)六.参考文献 (18)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获取信息的手段——传感器技术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对其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迫切。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温度测量技术的发展1 前言温度测量在物理实验、医疗卫生、食品生产等领域,尤其在热学试验(如:物体的比热容、汽化热、热功当量、压强温度系数等教学实验)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现在所使用的温度计通常都是精度为1℃和0.1℃的水银、煤油或酒精温度计。

这些温度计的刻度间隔通常都很密,不容易准确分辨,读数困难,而且他们的热容量还比较大,达到热平衡所需的时间较长,因此很难读准,并且使用非常不方便。

因为在工农业生产、国际、科研以及办公设备自动化领域中,温度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数据,制作出一种精确、易用的测温仪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监于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技术发展中,也包括具有越来越重要意义的气候和环境测量技术中,温度测量技术及其精密联系的热学测量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范围。

2 温度测量的现状温度是一个和人们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物理量.也是一种在生产、科研、生活中需要测量和控制的重要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量之一。

其测量控制一般产用各式各样形态的温度传感器。

目前温度计的发展很快,从原始的玻璃管温度计发展到了现在的热电阻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数字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等,温度计中传感器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精度、灵敏度基本决定了温度计的精度、测量范围、控制范围和用途等。

传感器应用极其广泛,目前已经研制出多种新型传感器。

但是,作为应用系统设计人员需要根据系统要求选用适宜的传感器,并与自己设计的系统连接起来,从而构成性能优良的监控系统。

测量温度的关键是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1.传统的分立式温度传感器(含敏感元件),主要是能够进行非电量和电量之间转换。

2.模拟集成温度传感器/控制器。

3.智能温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按传感器与被测介质的接触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一类是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

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测温元件与被测对象要有良好的热接触,通过热传导及对流原理达到热平衡,这是的示值即为被测对象的温度。

温度测量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温度测量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温度测量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但是呢,要把温度统一起来还是容易实现的,而要把统一的温标建立起来就并不是那么的容易了。

历史上曾建立的几个不同温标的过程和状况大致如下.出生于德国,生活在荷兰的物理学家华伦海特在1709年用酒精,在1714年用水银作为测温物质制造了比较精确的温度计.他把水、冰和海盐混合物(即结冰的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零点,把健康人的血液的温度(人的正常体温)定为另一个固定点,其间分为4义24一96等份,每一等份为一度,按照他的这种分法,水的冰点就定为32度,标准大气压的水的沸点就是212度,期间正好相差180度,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华氏温标.在这一温标上,人的正常体温为96度。

用华氏温标表示的温度叫华氏温度,用tF表示,单位叫华氏度,符号为下.华氏温标在当时立即被英国和荷兰采用.直到现在,这种温标仍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使用.华伦海特生于德国商人家庭,是家中的长子,年纪轻轻就不得不继承父业,学习经商.但自然科学对他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商业,所以在1706年完成学业后,他就完全献身于物理学的研究工作.1714年他成功地设计了两种酒精温度计.1724年,他发表了关于制造温度计的方法等文章,并作了一次关于水银温度计的报告,于当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还成功设计了新型的液体比重计和带气压表的温度计.1730年法国人列缪尔认为水银的膨胀系数太小,不宜做测温物质,他专心研究用酒精作为测温物质的优点.他通过实验发现,若取含15/水的酒精的体积在水的冰点这一温度时为100。

份,则当温度达到水的沸点时其体积就变为108。

份.因此,他把水的冰点定为零度,水的沸点则定为第二个固定点,期间分成80等份,每一等份为一度,这样,水的沸点就是80度.这样 :开尔文这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创始人,最受尊敬的物理学家,创立了一种不依赖任何测温质(当然也就不依赖任何测温质的任何物理性质)的绝对真实的绝对温标,也叫开氏温标或热力学温标。

比色光纤测温仪设计(控制部分)【文献综述】

比色光纤测温仪设计(控制部分)【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比色光纤测温仪设计(控制部分)前言温度是冶金、钢铁、建筑材料、化工等众多行业确保顺利生产和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参数, 因此国内外都投入很大力量研究和改进测温技术。

[7]由于在一些易燃易爆、强电磁干扰、强腐蚀、空间狭小、直接瞄准有困难的场合, 传统的热电偶法和光学高温计难以胜任, 因此光纤高温计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比色光纤高温计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克服高温物体的辐射及少量烟雾、水汽和粉尘的影响。

它的应用减少了铂铑等贵金属的消耗, 解决了许多常规测温方法不能解决的测温难题, 因此成为竞相研究的课题之一。

[5]比色光纤温度计(也叫双色温度计)是通过测量两个波长的单色辐射亮度之比值来确定物体温度的仪表。

属于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

根据黑体辐射基本定律的维恩公式,温度为T 的黑体,对应波长为λ1和λ2的光谱辐射亮度之比R 可用下式表示:该式即为比色温度计的分度公式。

当黑体的两个波长λ1和λ2的辐射亮度之比等于实际物体的相应亮度比时,黑体的温度就称为实际物体的比色温度。

[1]对于绝对黑体和灰体,比色温度即为真实温度。

对于不满足绝对黑体和灰体辐射条件的实际物体还应采用修正方法来求出真实温度。

主题本次设计是用于高温铸造炉温度的检测。

高温铸造炉常年工作在1500℃以上的高温环境,内部环境恶劣,但是对于温度的精确控制要求较高,所以需要一个精确度高,抗干扰强的温度测量仪器来进行测量监控,并及时的反应当前的详细温度来加以控制炉温。

工业上常用的热电偶测温仪它的基本原理是两种不同成份的材质导体组成闭合回路,当两端存在温度梯度时,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此时两端之间就存在Seebeck电动势——热电动势,这就是所谓的塞贝克效应。

两种不同成份的均质导体为热电极,温度较高的一端为工作端,温度较低的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通常处于某个恒定的温度下。

根据热电动势与温度的函数关系,制成热电偶分度表;分度表是自由端温度在0℃时的条件下得到的,不同的热电偶具有不同的分度表。

精密测量综述

精密测量综述

精密测量综述摘要:随着高质量产品的制造和高效率生产环境的构建与普及,测量技术在生产中起着与日俱增的重要作用,因此人们对于精密测量的认识也随之加深,结合实验室的项目工作,发现测量在研究生的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

关键词:精密测量、仪器、接触与非接触测量、锂电池测量在高质量产品的制造和高效率生产环境的构建中,测量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重要性与日俱增。

尤其在生产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求不同地区生产的高精度零部件必须具有良好的互换性,因此,也急需建立一种基于国际标准的拥有极佳测量精度及可靠性的测量体制。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精密测量仪器必须具有更高的精度、质量和可靠性。

各个仪器生产厂商也都在积极开发功能更强、服务性能更好的新产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测量仪器的新进展。

一、测量基本介绍测量中所采用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措施。

电子测量的对象是材料、元件、器件、整机和系统的特征电磁量。

这些电磁量大致包括:①基本参量,如电压、功率、频率、阻抗、衰减和相移等;②综合参量,如网络参量、信号参量、波形参量和晶体管参量等;③特殊频段的参量,如激光频率、光纤电特性、亚毫米波参量和甚低频参量等。

对于某一测量对象,一般有多种测量技术可供选择,而某一种测量技术又往往可用于不同的测量对象。

用于同一测量对象,不同测量技术的效果可能大致相同,也可能大不相同。

在电子测量中,对于不同参量、不同量程、不同频段以至不同传输线形式,往往要采用不同的测量技术。

二、提高对测量技术的认识在汽车零件及其它各种机械零件的测量中,目前已大量采用三坐标测量机;在电气及电子零件测量方面,则大量采用显微镜或图像测量仪。

随着加工精度的提高,测量精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目前,测量精度达1μm以内的超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显微镜、图像测量机等已开始普及。

其中,测量误差为0.35μm的三坐标测量机已投放市场。

另外,整个零件均采用摄像头(照相机)或激光进行测量,并可对尺寸测量及整体形貌进行评价的测量机也已大量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山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精密温度测量仪设

学院(系):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2-3-21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二、研究主要成果
………………………………………………………………………………三、发展趋势:
………………………………………………………………………………四、存在问题
………………………………………………………………………………五、主要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审阅签字:
年月日
说明:
1. 文献综述版面设置为:B5纸,上下页边距分别为
2.5cm和2cm,左右页边距分别为2.4cm和2cm。

2. 文献综述正文标题及内容,宋体,小四号,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

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一般不少于1000字。

4.查阅文献资料篇数,按《燕山大学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规定》执行。

5.以上结构格式为参考格式。

6.页面不够可加页。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温度测量是现代检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产品质量、节约能源和安全生产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能够确保快速、准确地测量温度的技术及其装置普遍受到各国的重视。

近年来,利用智能化数字式温度传感器以实现温度信息的在线检测已成为温度检测技术的一种发展趋势。

随着国内外工业的日益发展,温度检测技术也有了不断的进步,目前的温度检测使用的温度计种类繁多,应用范围也较广泛,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物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温度计。

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温度计大致分成
三大类 : 玻璃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压力式温度计。

(2)利用热电效应技术制成的温度检测元件。

利用此技术制成的温度检测
元件主要是热电偶。

热电偶发展较早,比较成熟,至今仍为应用最广泛检测元件之一。

热电偶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测量范围宽、精度高、热惯性小等特点,因此广泛作为温度传感器的敏感元件。

(3)利用热阻效应技术制成的温度计。

用此技术制成的温度计大致可分成
以下几种: 电阻测温元件、导体测温元件、陶瓷热敏元件。

(4)利用热辐射原理制成的高温计。

热辐射高温计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单色辐
射高温计,一般称光学高温计;一种是全辐射高温计,它的原理是物体吸收热辐射后,视物体本身的性质,能将它吸收、透过或反射。

二、研究主要成果
最早的温度测量仪,是意大利人伽利略于1592年创造的。

它是一个带细长
颈的大玻璃泡,倒置在一个盛有葡萄酒的容器中,从其中抽出一部分空气,酒面就上升到细颈内。

当外界温度改变时,细颈内的酒面因玻璃泡内的空气热胀冷缩而随之升降,因而酒面的高低就可以表示温度的高低,实际上这是一个没有刻度的指示器。

1709年,德国的华伦海特于荷兰首次创立温标,随后他又经过多年的分度研究,到1714年制成了以水的冰点为32度、沸点为212度、中间分为180度的水银温度计,即至今仍沿用的华氏温度计。

1742年,瑞典的摄尔西乌斯制成另一种水银温度计,它以水的冰点为100度、沸点作为0度。

到1745年,瑞典的林奈将这两个固定点颠倒过来,这种温度计就是至今仍沿用的摄氏温度计。

早在1735年,就有人尝试利用金属棒受热膨胀的原理,制造温度计,到18世纪末,出现了双金属温度计;1802年,查理斯定律确立之后,气体温度计也随之得到改进和发展,其精确度和测温范围都超过了水银温度计。

1821年,德国的塞贝克发现热电效应;同年,英国的戴维发现金属电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这以后就出现了热电偶温度计和热电阻温度计。

1876年,德国的西门子制造出第一支铂电阻温度计。

很早以前,人们在烧窑和冶锻时,通常是凭借火焰和被加热物体的颜色来判断温度的高低。

据记载,1780年韦奇伍德根据瓷珠在高温下颜色的变化,来识别烧制陶瓷的温度,后来又有人根据陶土制的熔锥在高温下弯曲变形的程度,来识别温度。

辐射温度计和光学高温计是20世纪初,维思定律和普朗克定律出现以后,才真正得到实用。

从60年代开始,由于红外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利用各种新型光敏或热敏检测元件的辐射温度计(包括红外辐射温度计),从而扩大了它的应用领域。

三、发展趋势
随着工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自动化水平与范围也不断扩大,因而对温度检测技术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一般可以归纳以下几方面。

(1) 扩展检测范围。

现在工业上通用的温度检测范围为一200^30000C,而今后要求能测量超高温与超低温。

尤其是液化气体的极低温度检测更为迫切,如IOK 以下的温度检测是当前重点研究课题。

(2) 扩大测温对象。

温度检测技术将会由点测温发展到线、面,甚至立体的测量。

应用范围己经从工业领域延伸到环境保护、家用电器、汽车工业及航天工业领域。

(3) 发展新型产品。

利用老的检测技术生产出适应于不同场合、不同工况要求的新型产品,以满足于用户需要。

同时利用新的检测技术制造出新的产品。

(4) 适应特殊环境的测温。

在许多场合中的温度检测器有特殊要求,例如防爆、防硫、耐磨等性能要求;又如移动物体和高速旋转物体的测温、钢水的连续测温、火焰温度检测等。

(5) 显示数字化。

温度仪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其最大优点是直观、无度数误差、分辨率高、测量误差小,因而有广阔的销售市场。

(6)标定自动化。

应用计算机技术,快速、准确、自动地标定温度检测器。

根据上述要求,国内外温度仪表制造商将向以下几方面发展:
●继续生产量大面广的传统温度检测元件,如:热电偶、热电阻、热敏电阻等。

●加强新原理、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

如近来己开发的炭化硅薄膜热敏电阻温度检测器,厚膜、薄膜铂电阻温度检测器,硅单晶热敏电阻温度检测器等。

●向智能化、集成化、适用化方向发展。

新产品不仅要具有检测功能,又要具有判断和指令等多功能,采用微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四、存在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温度的测量技术越来越先进,也越来越成熟,但是它也有自身很多局限性和没有攻克的难关。

比如测量精度不够高,不能满足工业需求,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不足,对环境的要求过于苛刻。

测量系统随时间推移,测量偏差越来越大等,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科研工作者也在不断努力,不断突破,让温度测量技术越来越成熟可靠,达到工业的需求。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李朝青.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杭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42-48.
(2)李广弟.单片机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4.12-18.
(3)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5-9.
(4)刘高潮.一种实用的多功能数字温度计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 2007,8-10.
(5)白泽生. 用MCS-51单片机实现温度的检测[J].现代电子技术,2005,12-15.
(6)何立民.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56-60.
(7)杨刚,周群.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4-26.
(8)张洪润.电子线路与电子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0-24. (9)王松武.电子创新设计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14-19.
(10)李建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0-34.
(11)塞尔吉欧佛朗哥. 测控电路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35.
(12)王华祥传. 感器原理与应用.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
(13)何希才. 传感器应用及其接口电路.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14)张刚毅. MCS-51 单片机应用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15)李世雄. 数字集成电子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6)严新忠. 智能电表的抗干扰设计. 中国仪器仪表,2000. (17)赵新民.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18)徐爱均. 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原理与设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19)张新江. 智能仪器与数据采集系统中的新器件及应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20)张福学. 传感器及其电路精选.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1.
(21)TOPSwitch Flyback Trsformer Constrction Guide,1996. (22)Flyback Trsformer Design For TOPSwitch Power Supplies,1996.
(23) TOPSwitch Flyback Design Methodology,1997.
指导教师审阅签字: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