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四选修部分专题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20210211
2019年高考历史2轮复习选修专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2013 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 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 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外内》材料二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公 元 485 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授田三十 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王安石认为“理财为方今先急”,把“理财”比作“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 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就食他郡,可以舒转漕之急……犹人之血脉,不及则枯,聚则疽,分使就食,亦犹 血脉流通之势也。
——(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材料二 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
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 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
……稍收轻重敛散之权, 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民力,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材料三 熙宁变法中“择术”与“理财”的结合作为“内圣外王”在现实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是儒学向 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与转折。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版)---精校解析Word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专题考试大纲: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本选修专题命题不拘泥于教材,主要考查教材上未讲到的改革,主要是以中国古代的改革为主。
多从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
设问方式一般为两问,第一问多是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的“内容”“措施”;第二问基本是在第一问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的“意义”“作用”或“影响”,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1)推行均田制;(2)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四 选修部分 专题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名师课件
3.基本特点 (1)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2)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4.影响 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 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 (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 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 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 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 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 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 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3.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 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 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 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 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板块四 选修部分
专题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纲要求]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 (5)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6)明治维新;(7)戊戌变法。
内容索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四选修专题部分1.4.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模块四
选修专题部分
第14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纲要求]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 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 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
01专题整合夯实基础
03随堂训练查验效果
问题思考 3 注意对改革的规律性知识进行总结 [提示] 1.改革的定义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 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 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 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2.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殖民地 国家的改革,改革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穆罕默德·阿里 改革从性质上看属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改革。改革以富国强 兵为目的,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但是主要侧重于军事工 业。改革使埃及迅速崛起,摆脱殖民统治。但是由于阿里实行 专制独裁、对外扩张,使改革最终失去群众基础而失败。
3.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力量的 改革派进行的武装倒幕运动,是在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资产阶 级性质的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 改革。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4.中国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 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改革依靠没有 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进行。由于民族危机的加重和资产阶级力 量的相对薄弱,改革昙花一现。但改革所起的社会启蒙作用是 深刻的,戊戌变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上篇 模块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巩固提升训练
模块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8·黄石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始元六年(公元前八十一年)召开盐铁(政府专营)会议,代表豪强贵族、工商大贾和地方势力的贤良、文学(泛指声望高的人和文人)对盐铁官营进行攻击。
文学说:“今郡国有盐铁,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又说:“盖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
”桑弘羊舌战群儒,反驳说:“有司请总盐铁,一其用,平其贾(价),以利百姓公私……离朋党,绝并兼之路。
”——据《汉书·车千秋传》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盐铁政府专营引起激烈争论的原因及争论的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盐铁政府专营的意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今郡国有盐铁,与民争利……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豪强、巨贾反对盐铁官营,反对政府与“民”争利;根据材料“有司请总盐铁,一其用,平其贾(价),以利百姓公私”,桑弘羊认为盐铁官营可以保障供应、平抑物价、增加政府收入;第二小问实质,根据材料“离朋党,绝并兼之路”,结合所学,归根结底是能否强化中央集权的问题。
第(2)问,根据材料“郡国有盐铁,与民争利”,盐铁官营确实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的经济收入;根据材料“一其用,平其贾(价)”,满足了国家和人民对盐的要求;根据材料“离朋党,绝并兼之路”,弱化了朋党割据势力;结合所学,盐铁官营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实现中央集权。
答案:(1)原因:桑弘羊主张盐铁由政府专营,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权贵、巨贾和地方势力因经营盐铁获利巨大,由政府专营会触动它们的根本利益,所以极力反对。
实质:是坚持中央集权还是破坏中央集权。
(2)意义: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经济收入;满足了国家和人民对盐铁的需要;削弱了分裂割据势力的经济支柱;为维护大一统局面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2018·河南中原名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选修部分 选修4
……;只要……就……;最后……促成宪法的通过”,从华盛顿的表现
中归纳其作用。
解析
答案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的良好品质,说明华盛顿 的政治活动对美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 答案 品质:勇于担当;不贪恋权力。 贡献:为美国政治文明发展树立典范。 解析 “华盛顿的良好品质”,材料反映了“谦虚”“责任”“担当” 等方面。“华盛顿的政治活动对美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应当从不贪 恋权力、奠定民主共和制度等方面评价。
真题例证2 古代先贤的社会道德价值 (2017·课标全国卷Ⅱ,47)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 ”,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 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 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 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 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说明
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所起的作用。
答案 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作用:协调各方关系;让与会代表做出妥协(让步);推动会议顺利进行
;促成宪法的制定。
解析 “美国制宪会议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 背景回答。“华盛顿在会议上的作用”,应据材料“当……时,华盛顿
期 雅克萨反击战。
二、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1)政治思想 ①“仁”:基本含义是“爱人”;统治者要施行德政;实现“仁”要遵 循“忠恕”之道。 ②“礼”:“克己复礼”“正名”。 ③“中庸”:用其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四 选修部分板块综合检测(三)
板块四选修部分板块综合检测(三)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8·无锡模考)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
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的重要措施是( )A.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B.允许外国资本的引入C.全面实行农业集体化D.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答案 B解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三大经济政策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大中型企业收归国有,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属于追随理想的实验,故A项错误;外国资本的引入属于新经济政策内容,属于面对现实的实验,故B项正确;农业全面集体化是斯大林体制的开始,属于回归理想的实验,故C项错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时出现,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1946年,有人在战后经济政策的手稿中向国家(苏联)提出如下建议:取消原材料的集中供应方式;废除强制征收农产品的制度;建立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取消国家对国内商业的控制。
这一建议( )A.有利于战后经济的转型B.揭露了苏联政治弊端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恢复D.否定了苏联经济模式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经济措施的内容“取消原材料的集中供应方式;废除强制征收农产品的制度;建立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取消国家对国内商业的控制”可能会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经济体制的转型,故A项正确。
3.(2018·南京师大附中月考)先锋戏剧的宗旨是与传统彻底决裂,对固有价值观和生存方式的强烈质疑与颠覆。
这种戏剧在苏联长期被称为“地下戏剧派”,但它在20世纪后期逐渐崭露头角。
你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苏联的渗透B.俄国和苏联的文学传统与实践C.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D.受“公开性”“新思维”的影响答案 D解析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摒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苏联的先锋戏剧20世纪后期也由地下转为公开,故D项正确。
2019版高考历史复习板块四选修部分专题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专题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要求(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
一、商鞅变法1.背景(1)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2)法家学说成为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4)秦国落后,客观上要求变法。
(5)秦孝公的支持。
2.措施(1)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政治:①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文化习俗:①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②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3.历史作用和局限(1)历史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③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社会矛盾:①阶级矛盾:北魏政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②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②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内容和意义3.评价(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
(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
(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第45讲 梭伦改革学案
第45讲梭伦改革选修模块模块概述本模块内容可分为中外古代改革和近代改革。
从考查线索看,古代改革主要包括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可从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评价等角度来把握;近代改革主要包括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要全面理解每场改革,把握各国变法的不同特点和地位。
从改革影响看,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旧的生产关系,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加快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社会进程的步伐;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观;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的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的落后状态,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戊戌变法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古代重大改革回眸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梭伦改革1.历史背景: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2)可能性,经济上,工商业的发展为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政治上,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为改革提供了可能性2.主要措施,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政治措施,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各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社会习俗,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发展了雅典经济,增强了城邦实力3.改革特点:(1)“革命性”:体现为触及土地占有关系和打破贵族专权;(2)“中庸式”: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2019届二轮复习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学案(江苏专用)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梭伦改革1.背景(1)必要性:内忧外患①(内忧)阶级矛盾尖锐:贵族政治统治之下,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日益不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②(外患)民族危机加剧:梅加腊占领萨拉米斯岛。
(2)可能性①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②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措施领域改革措施影响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政治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各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社会习俗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发展了雅典经济,增强了城邦实力(1)积极作用①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
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局限性①很多改革措施的“折中”色彩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其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②以财产资格来确定政治权利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二、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特征(2)①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了改革,鲁国实行了“初税亩”。
②战国: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措施(1)经济: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编制什伍组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制定秦律。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选修
【新步步高】(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人民版选修第讲古代中国的改革[考纲要求]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考点一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错误!错误!.两次变法的措施(强国之术)错误!.影响:秦国崛起()政治上错误!()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深化拓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合乎秦国国情;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
.图解商鞅变法的要点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大方面八个要点:政治上,定法律、行县制;军事上,奖军功;经济上,重小农、废井田、统一度量衡;思想上,焚诗书、改习俗。
其影响宏观上要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分析,微观上从对秦国历史发展作用的角度分析。
.商鞅变法的特点()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加快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变法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这就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保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
()建立县制,实际上废除了分封制,打破了原来的封疆界限,剥夺了奴隶主贵族对地方的控制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2019届二轮(江苏专用):板块四 专题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卷)
1.(2018·徐、连、宿苏北三市高三三模)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是一次历史性突破,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变法以来逐步形成的二十等爵,是秦汉最有特色的制度之一。
它以军功为拜爵依据,打破依宗法身份获取爵位的传统,通过细密的位阶将悬隔的贵族、平民两阶层沟通起来,为下层民众提供了一条上升通路。
——孙闻博《二十等爵确立与秦汉爵制分层的发展》材料二军功爵制相对于五等爵制对国民有着更好的激励作用……相比于东方各国,秦人尚功利轻伦理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君主的强有力支持和平民的热烈响应是这一新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全秦推行的根源,最终助其统一天下。
——周建波《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国能够推行军功爵制的社会基础,并概括军功爵制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答案(1)特点:军功拜爵;打破宗法;沟通贵族与平民阶层。
目的:增强军队战斗力。
(2)基础:秦人崇尚功利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平民的热烈响应。
影响:统一天下。
2.(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三次调研)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
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
”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
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材料二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
”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
【2019最新】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4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对应训练1
答案:(1)设立新机构;制定法律;变专制为立宪。(若是从经济、外交、政治等角度来答亦可)
(2)国际环境恶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丧失民意基础,镇压戊戌变法、签订《辛丑条约》等;反清力量不断积聚,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改革目的和本质具有落后性,是为维护其反动统治。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2019最新】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4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对应训练1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1.(20xx·高考全国丙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4.(20xx·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汉律,郡国都必须向朝廷贡纳当地的土特产,由于交通不便,这些贡品的运输成本很高,采购、保存十分繁杂,甚至存在各地商贾乘机哄抬物价的情况。(武帝时)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提出了均输的办法,规定所有贡品均按照当地市价,由政府统一采购,然后由官办的运输机构运往其他不出产此类物品的地区高价出售。朝廷在大农丞之下设立均输令,各地设均输官,建立起一个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国营商业网络。在大力推广均输法的同时,桑弘羊还配套采取了平准法,由国家来控制全国的物资和买卖,以平衡物价,它与均输相辅相成,成为中央政府控制市场、从流通领域获取利益的重要工具。均输与平准,两者互相配合,构成国营商业的统一体系。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单元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2017年高考“最后三十天”专题透析(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①积极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要求](1) 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⑷王安石变法;(5)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6)明治维新;(7)戊戌变法。
0主干知识排查一、梭伦改革1 •背景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工商业发展;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雅典当时面临外敌入侵,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1) 颁布“解负令”,废除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
(2) 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3)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4) 建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并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3 .基本特点(1) 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2) 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4 .影响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1.背景(1)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 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 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 •内容(1) 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 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 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 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 .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 .评价(1) 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⑵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 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 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 .措施(1) 推行均田制;(2)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 .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圭寸建化的改革。
4 .评价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王安石变法1.背景(1) 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
(2) 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 .措施(1) 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 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 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3 .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 .评价(1) 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 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 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五、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 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
(2)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3) 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2 •内容(1) “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2) 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
3 •评价(1) 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2) 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六、明治维新1.背景(1) 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 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
(3) 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
2 •措施(1) 政治: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
(2) 经济: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 文化: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习俗推进西化。
(4) 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⑴ 进步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2) 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七、戊戌变法1 •背景(1) 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 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 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 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2 •内容(1) 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2) 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 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
(4) 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 •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4 .评价(1) 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 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 思想上: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 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S热考重点深化把琨命题考向找准热考观甬一、中国古代改革的内容、特点及规律性认识(1) 特点①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
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②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
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③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以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④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
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2) 规律性认识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
这主要是因为:①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
②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真题例证1] 促进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改革(2017 •江苏卷,24A)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 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 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 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第(1)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列出主要条目即可;“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材料中“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是改革的影响,而不是现象。
第(2)问民族融合的特点,从方式、内容等方面归纳即可。
第(3)问,要审透“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社会发展包括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方面,“积极作用”定性为正面作用。
二、重大改革的原因、背景分析与评价1 •改革的一般原因(1) 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
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
(2) 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
如雅典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3) 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
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4) 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
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
2 •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 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一一根本原因。
(2)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一主要原因。
(3) 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 改革力量:阶级条件一一组织条件。
(5) 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 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3 •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