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发展历史
西方文论-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
. 欢迎同学们西方文论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序言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行于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
西方文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于公元前4世纪成书并得以广泛流传以后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也正因为如此,文学理论(文论)在西方一直被称为“诗学”。
一、西方文论的源头西方文论的直接源头是古希腊文论,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论。
古希腊形成了以天人相分追求知识的科学型文化和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整个古希腊在文学本质上就是以模仿说为基调。
中国天人合一的伦理型文化造就了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因而中国传统文论主张的是“诗言志”“诗缘情”“文以载道”。
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心之官则思……此天之所与我者”《周易》“与天地合德”;董仲舒“天人感应”;[宋]张载、朱熹西方文论发源于古代希腊文论,因而,古希腊的古典主义文论就成了西方文论的重要根基和范式。
古罗马的古典主义是对古希腊古典主义的定型化,因而,一般都把二者称为古代古典主义。
19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以古典主义为主导倾向。
其表现是:一方面,后世的古典主义是在新的时代的变种;另一方面,古希腊的理论在新的时期变换了一下说法。
西方文论的源头西方文论的源头除古希腊外,还应了解的是1、中世纪文论:它受基督教神学的控制和影响,形成了神秘主义文论,追求形而上的思辨,探讨终极关怀问题,把真善美结合起来。
2、康德,他在西方哲学、美学、文论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许多理论主张都打上了康德的印记。
二、西方文论的分界1、古典和现代的分界西方文论的发展,以19世纪为大的分界,19世纪以前为古典主义,19世纪中叶以后为现代主义2、现代和后现代的分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整个欧洲、美国等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文学进入到了“后现代”时期。
(文学上的后现代主义)古典主义形成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潮流。
西方文论选读云南
西方文论选读云南摘要:一、西方文论选读云南的背景二、西方文论的发展历程三、西方文论对云南的影响四、云南文论的发展现状五、总结正文:一、西方文论选读云南的背景西方文论选读云南,是指在西方文学理论的框架下,对云南地区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解读。
西方文论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影响。
云南地区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其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族文化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成为了西方文论研究的热点地区。
二、西方文论的发展历程西方文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文论的奠基之作。
随后,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历史时期的发展,西方文论逐渐形成了一套丰富而复杂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包括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
三、西方文论对云南的影响西方文论对云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云南文学的研究水平。
西方文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云南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云南地区的文学现象。
2.丰富了云南文学的创作手法。
云南地区的作家在借鉴西方文论的过程中,逐渐吸收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创作手法,使得云南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丰富化。
3.促进了云南文化的传播。
西方文论对云南地区的研究,使得云南的民间文学、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从而有利于云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四、云南文论的发展现状在西方文论的影响下,云南文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目前,云南文论研究已经涉及到民间文学、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多个领域,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方法。
然而,云南文论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研究方法过于西方化、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等。
五、总结总之,西方文论选读云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为云南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然而,在借鉴西方文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持本土文化的特色,避免盲目西方化。
中国文论概念
中国文论概念
“文论”是“文学理论”的简称,是文艺学的一个门类。
主要包括文学的性质、特点、任务、创作过程以及文学批评等内容。
中国文论是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文学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
它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道德价值,注重文学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倡导“文以载道”的思想,强调文学的现实性和政治性。
中国文论的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如孔子的“诗言志”、孟子的“知人论世”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文论不断吸收其他思想文化的营养,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融合佛道思想的理论体系。
中国文论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强调文学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
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如“意境”、“神韵”、“格调”等,这些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创作。
中国文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方文学理论 绪论
西方文学理论绪论一、西方文论的范围和基本内容主要指发源于古希腊的、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文学理论遗产。
二、西方文论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1、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文论的主流是模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神学时期:中世纪文论“经为寓意”说和“诗为寓意”说:阿奎那、但丁3、复苏时期:文艺复兴文论为诗辩护、悲剧理论、小说理论、艺术真实和想象:薄伽丘、卡斯特尔维屈罗、塞万提斯、莎士比亚4、展开时期:17—18世纪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以古希腊罗马文艺为经典和范本,强调服从权威、规范与统一,据此为文艺制定法则。
“三一律”。
启蒙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伏尔泰提倡古典主义传统;卢梭认为科学与艺术毁坏德行,主张“回到自然”;狄德罗提出文学的逼真性原则,严肃喜剧取代古典主义喜剧;鲍姆嘉通强调诗的感性构思方式、修辞对诗意的作用;莱辛批评古典主义的“诗画同一”说和“单纯肃穆”的审美趣味,,把人的动作和行动提到首位,倡导市民戏剧;赫尔德提出用民间诗歌的再生来复兴诗歌,发扬民族文学传统;维柯注重原始人的诗性思维。
5、德国古典时期康德提出了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等观点;歌德认为艺术模仿自然又高于自然,首创“世界文学”的概念;席勒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论述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探讨)、首次提出悲剧冲突论;黑格尔提出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三种类型也是三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史观念,在悲剧冲突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善两恶的冲突”的悲剧本质说。
6、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浪漫主义追求理想的表现,强调想象和情感的巨大作用,鼓吹天才和个性解放,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创造,崇尚自然,宣扬“回到自然”。
现实主义文论方面,巴尔扎克主张文学应像镜子一样,照生活原样表现世界,提出现实主义典型理论;司汤达提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和文学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别林斯基提出文学的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三原则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观点;杜勃罗留波夫将现实主义文论发展为真实性、典型性、形象性三原则;托尔斯泰主张文学要忠实地按照实际生活原样再现生活,文学的典型化原则。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一、西方文论的概念与起源1.1 西方文论概念西方文论(Western Literary Theory)是指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包括文学的产生、形式、内容、风格、流派、主题、意义等方面。
西方文论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揭示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变迁,探寻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1.2 西方文论的起源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学哲学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的文艺批评家如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人,关于文学的审美规范、创作技巧和审美功能的思考,为西方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文学批评活动,如维特鲁威、蓬塔诺等人提出了一些与西方文论相关的理论观点,为文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西方文论的发展与演变2.1 古典主义文论古典主义文论是指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
古典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和传统,追求规范化、经典化和理性化,通过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作品的模仿和借鉴,强调文学作品的规则性和完美性。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柯尼耶、英国的杜费等。
2.2 浪漫主义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追求文学作品的奇特、唯美和非理性特质。
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感受的融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代表性人物有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英国的科尔里奇等。
2.3 现实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追求作品的真实、自然和精确,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和客观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米约、英国的伦斯特、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2.4 后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国家。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主张超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二元对立,批判现代化的理性主义和真理寻求,追求个体化、异质化和多元化,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西方文论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古希腊马其顿斯吉塔拉人,世界古 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 教育家之一。马克思曾称他是古希 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 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黑格尔称他 “人类导师”。 • 鲁开昂学园。 • 逍遥学派。
《诗学》
• 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见《诗 学· 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 1、序论(1—5章),阐述诗的本质,模仿 的三点区别,诗的起源及史诗和悲剧的异同; • 2、悲剧论(6—22章) • 3、史诗论(22—25章) • 4、史诗与悲剧比较论(26章)
• 亚氏:卡塔西斯Katharsis——净化,“净 洗”、“宣泄”、“洗涤”。 • 亚里士多德:“像哀怜和恐惧或是狂热之类 情绪虽然只在一部分人心里是很强烈的,一 般人多少有一些。有些人受宗教狂热支配时, 一听到宗教的乐调,就卷入迷狂状态,随后 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一种治疗和净化。 这种情形当然也适用于受哀怜恐惧以及其他 类似情绪影响的人。…受到净化,因而心里 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
四、摹仿与真理
• “洞喻” • “镜子喻” • “床喻” 第一种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念(Idea) 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念所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 第三种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 “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 了两层” • 摹仿诗人是说谎者,他们的造物并不表现真理。
• “我认为,如果他(诗人)对自己摹仿的事物 有真知的话,他是一定宁可献身于真的东西 而不愿献身于摹仿的。他会热心于制造许多 出色的真的制品,留下来作自己身后的纪念。 他会宁愿成为一个受称羡的对象,而不会热 心于做一个称羡别人的人。”《理想国》
三、诗人的罪状
中国古典文论
中国古典文论
中国古典文论是指古代中国文人对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的思考和论述。
中国古典文论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特点,对后世文学批评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典文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和《论语》等文献,但真正形成成熟的古典文论体系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魏晋文学批评。
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家以王逸、刘勰、陆机等为代表,提出了许多有关文学创作和修辞技巧的理论观点。
其中,《文心雕龙》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文论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巅峰之作。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心性”和“文体”两个重要理论概念。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表达作者的“心性”来达到感动读者的目的,同时还强调了修辞技巧的运用与文体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典文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除了《文心雕龙》,此后的历代文人也陆续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理论观点,如唐代韩愈的“唯心论”、宋代欧阳修的“词章之学”等等。
这些观点丰富了古典文论的内涵,也为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文论是对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进行理论探讨的宝贵遗产。
通过研究和理解古代文人的观点和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和特点,也能够为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一、马克恩主义文论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奠基时期;第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初始建构时期;第三,从20世纪十月革命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的批判与反思时期;第四,从1968年以后开始的开放性发展时期。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1. (1844年手稿》美学的中心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感觉的彻底解放)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思想。
2.“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物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这是从劳动对象和结果一—即产品的角度提出问题的。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对象的关系。
”劳动者创造产品但并不拥有;产品是支配劳动者的异己的力量。
(2)自我异化/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劳动的本质:劳动是对象化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存行为中,表现在生存活动中。
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己:工人的劳动是被雇佣于别人的劳动,是已经售出的劳动,因此完全是外在的东西,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3)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类本质异化人的普遍性就是自由。
人的类特征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种类本质的特点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4)人同人相异化“商品拜物教”:人明明是物的创造者,现在却倒过来被巨大的物的权力所支配。
劳动产品对工人是异己的,活动也是异己的,它属于资本家。
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了另一个与劳动过程毫不相干的人(即资本家),以及与这一劳动性质相对应的劳动关系(不劳动,但是占有)。
3.“对象化”原则。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体现的基本哲学原则:对象性活动。
对象性活动:马克思: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在文学活动中,人把自身的肉体的特别是精神的力量都投入其中,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力量。
4.本质力量对象化。
①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在认识了自然规律以后,在劳动者的头脑中形成内在尺度之后才进行的。
西方文论的历史发展
梅特林克 (Maeterlinck, 1862-1949)
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
佩特(Walter Pater)
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
他们吸收了未来主义诗歌反现实主义和重视形式
因素的思想,把文学的重心从内容移到了形式上。
表现主义文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象征主义文论:把直觉、印象、象征等看作 艺术的生命 唯美主义文论:为艺术而艺术 俄国形式主义:把文学的重心从内容移到了 形式上 新批评(New Criticism) 结构主义文论:从结构和语言入手分析作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风为之一变,西方文论
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和 语音中心主义,彻底打破这 种二元对立中的不平衡状态, 这就是解构主义的基本思想。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迅速 在欧美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成为后结构主义的核心。
曾经在现代主义文论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主要内
容是探讨“性”和“无意识”在文学中的作用。 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开创的对于 作家无意识的探索。文学艺术作品被看作艺术家 的白日梦。第二阶段由后弗洛伊德批评家们发展 出一套探讨读者无意识的理论,文学艺术作品被 看作读者无意识的投射,成为读者发现自己的 “身份主题”(identity theme)的文本。第三个 阶段则是由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 1961),提出的“原型批评理论”。
莎士比亚
塞七提斯
古典主义
启蒙主义文论: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和现实主 义的一个过渡 浪漫主义文论:继承幵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主义传统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和生活、文学和时代、 文学和客观现实的紧密关系
西方文论的历史发展
现代主义文论的 影响:对后世文 学创作和批评产 生了深远影响
04
西方文论的演变
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文论
主要观点:反对现代主义时 期的理性主义和客观性,强 调个体经验和多元文化
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 60年代至80年代
代表人物:约翰·巴斯、托 马斯·库恩、米歇尔·福柯等
主要作品:《后现代主义与 文化理论》、《科学革命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西方文论提供了多种研究方法和 理论框架,如结构主义、后结构 主义、解构主义等,这些方法被 广泛应用于文化研究领域。
西方文论对文化研究的影响还体 现在对文化现象的跨学科研究上, 如对文学、艺术、电影、音乐等 领域的研究。
对跨学科研究的影响
文学理论与哲学、 心理学、社会学 等学科的交叉融 合
05
西方文论的影响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西方文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观念、方法和技巧等 方面的影响。
西方文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还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等 方面的影响。
西方文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还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传播和接受等方面的影 响。
西方文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还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传承和创新等方面的影 响。
拜伦等
主要观点:反 对古典主义时 期的理性和规 则,强调艺术 的自由和创新
对后世的影响: 推动了文学艺 术的多元化和 发展,对现代 文论产生了深
远影响
现实主义时期的文论
现实主义文学 的特点:真实、 客观、关注社
会现实
现实主义文论 的代表人物: 巴尔扎克、福 楼拜、托尔斯
泰等
现实主义文论 的主要观点: 强调文学的真 实性,反对浪 漫主义的幻想
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文论的名词解释
文论的名词解释文论,又称为文化批评或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系统、理性评析和解读的一门学科。
它是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来研究文学作品的性质、内涵、形式、风格、艺术技巧以及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文论旨在揭示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和文学创作的规律,并通过批评的手段提高读者的审美品味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文论的历史渊源文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文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在《诗学》中阐述了戏剧和诗歌的分类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要素,成为了后来文论研究的重要参考。
古代中国的文论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如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思想对文学创作和文风有着重要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弼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它系统地阐述了文学的创作心理和审美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论的研究方法文论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1.历史比较法: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相似性和差异性。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2.形式分析法:着重研究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包括诗歌的韵律、叙述的结构、描写的语言等,以分析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
通过形式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作品的审美意境和情感表达。
3.文化批评法:将文学作品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关注作品对社会、文化的反映和批判。
这种方法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对于理解作品与时代的关系以及作品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4.心理描写法: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解析,探讨作品在心理层面上的表达和意义。
心理描写法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内心的冲突和情感变化,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情感价值和思想内核。
三、文论的意义和价值文论作为一门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西方文论史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史名词解释西方文论史是对西方文论发展历史进行研究的学科。
以下是几个西方文论史中的重要名词解释:1. 古希腊文论: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开端,它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社会。
古希腊文论家主要关注文学和文艺作品的特点和形式,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论理论,如“模因派”和“三一原则”。
2.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西方文论史上的重要时期,时间跨越了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和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推崇,这对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到18世纪的文论思潮,它强调规则、秩序和对古典文学的模仿。
古典主义对于西方文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在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影响了许多文学作品。
4.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9世纪时古典主义的反对者。
浪漫主义注重个人情感和主观体验,并赞美自然、热爱自由和追求原创性。
浪漫主义对西方文论带来了突破性的变革,鼓励了创造力和个人独立性的发展。
5.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兴起的一种文论理论,它强调文本的结构和内部关系的重要性。
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品的内容决定的,而是由文本的结构和符号系统决定的。
6.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的文论思潮,它对现代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强调“没有中心”和“没有固定的真理”,鼓励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的文学创作。
7. 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中性别不平等和压迫的批判和探讨。
女性主义批评关注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作者的地位,倡导女性权益和平等的发展。
西方文论史的各个时期和理论都对西方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论研究起到了指导作用。
了解这些重要的名词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西方文论的发展和变迁。
西方文论的五次转向
西方文论的五次转向
(一)希腊时代:人学转向
以智者派、尤其是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为代表,希腊哲学从此前研究自然及其本原为重心转向研究人类社会道德与政治状况,也就是从以探究自然规律为主转向探究人类及其心灵(道德)状况。
(二)中世纪:神学转向
随着基督教入主欧洲,人学中心被神学中心取代,整个“知识型”都奠基于唯一的上帝,任何知识系统都被认为由此发源,这导致了以基督教神学为支撑的视上帝为知识本原的中世纪文论的产生及其霸权地位。
这时期的代表性理论家有普洛丁、奥古斯丁、但丁(“俗语之辉煌”和文本四层意义等)、“桂冠诗人”彼特拉克、薄迦丘(“注重文采”)等。
(三)17世纪:认识论转向
强调任何知识都与人的理性相关,都需要从理性去寻求解释。
这种“转向”为文论提供了以“理性宇宙观”为主导的“知识型”。
在此影响下产生的文论流派有新古典主义文论(法国的布瓦洛等)、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文论(莱辛、康德、席勒、黑格尔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实证主义以及象征主义等。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语言论转向
正是这种性质的“语言论转向”导致了20世纪形形色色的以语言研究为中心的文论流派的产生,如现代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
“新批评”、心理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阐释—接受文论等。
(五)20世纪后期:文化论转向
它在语言学模型的框架中更加专注于文化及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性别、大众文化、亚文化、视觉文化、网络文化等阐释,为此时期各种文论流派竞相追究文学的文化缘由提供了知识依据。
这些流派有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
西方文论发展史的线 索和脉络
西方文论发展史的线索和脉络西方文艺理论史,就是西方文艺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发展史。
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 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
古希腊以来出现的文艺理论家,如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努斯,近代的布瓦洛、狄德罗、莱辛、丹纳、别林斯基等,以及大批作家和诗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和论述即文论著作,构成了西方文 艺理论史研究的对象。
文艺理论来源于文艺实践,同时又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西方文艺理论有两千多年的发展 历史,也是按照“他律”和“自律”所形成的“合力”来运行的。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很难面面俱到把它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呈现出来,只能采取点面结 合的方式,将其发展线索和脉络大致梳理一下。
纵观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四大本质论”、“五大本体论”和“两大序列贯穿”:一、“四大时期”:1)古典文论时期: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前8世纪——15世纪)2)近代文论时期:文艺复兴、法国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马列文论(16世纪——19世纪末)3)现代文论时期:以叔本华、尼采非理性哲学为理论基础,包括叔本华、尼采的直觉主义文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文论、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存在主义文论等等。
(20世纪60年代以前)4)当代文论时期:以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包括后结构主义(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为核心)、新历史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 义、后殖民主义文论等等,主要是瓦解现代主义形式中心主义。
(20世纪60年代至今)二、四大本质论。
任何理论的构建都有其逻辑线索或中心支柱。
对于文艺理论来说,文学的本质问题,即文学是什么,是每个文论家在探索和研究文学特征及其规律 时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
中国文论发展史
中国文论发展史一、古代中国的文论发展中国的文论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一些重要的文论著作。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诗经序》就是一部具有文论特点的作品,它对《诗经》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解读和评价。
此外,《周易》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以卜辞的形式阐释了自然和人生的哲学思想。
这些早期的文论作品,为后来的文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汉代,文论开始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著作。
代表作之一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贾逵的《论衡》也是汉代文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评论和评价,对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唐宋时期的文论发展唐宋时期是中国文论发展的高峰期。
在唐代,韩愈和柳宗元是两位重要的文论家。
韩愈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论观点,强调文学作品与时代和社会的联系。
柳宗元则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文论理念,认为文学应该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宋代是中国文论发展的重要时期,陆游是宋代文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文论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该表达作者的个人思想和情感,同时传达道德和价值观。
陆游的文论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明清时期的文论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文论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明代,杨慎和的《世说新语》是一部重要的文论著作,它以故事的形式描绘了各种人物形象,对古代文学和人物形象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清代,王夫之的《文心雕龙续编》是一部对《文心雕龙》的续篇,它对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现代中国的文论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的文论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在20世纪初,胡适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文论观点,强调文学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论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文学和文论观念,提倡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和文论研究。
西方文论的历史发展
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1842-1898)
1867)
瓦雷里(Paul Valery,
1871一1945)
梅特林克 (Maeterlinck,1862
-1949)
第十五页,共二十九页。
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
佩特(Walter Pater)
第十六页,共二十九页。
启蒙主义文论: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的一个过渡(guòdù) 浪漫主义文论: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
主义传统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和生活、文学和时代、
文学和客观现实的紧密关系
第十页,共二十九页。
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早期一直(yīzhí)是西方文 论的主流。
司汤达
巴尔扎克(bā ěr zhā kè)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九页。
着重研究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从一种新的(主要是 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与历史、政治、经 济、文化(wénhuà)等领域的关系。
第二十五页,共二十九页。
是60年代后期在解构主义的大潮中兴起的又 一影响深远的流派。以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为 研究对象,涉及了广泛的文化领域(lǐnɡ yù),其源 头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夫 (Virginia Woolf,1882-1941)和法国的西蒙
内容(nèiróng)总结
西方文论的历史发展。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早期一直是西方文论的主流。表现主义文论:艺术即 直觉、直觉即表现。唯美主义文论:为艺术而艺术。提出(tí chū)了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的主张。列维-
No 施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 Image
导论:西方文论的历史意义与发展历程
梁启超的观点
梁启超在步人20世纪之际,就有深刻感受,写下一了著名的《二十世 纪太平洋歌》。为了改造中国,他认为第一要务就是译书,为此他作出 了艰辛的努力。正因为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他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因之一是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流,而中国文化的复兴和学 术的发展更离不开吸取外国文化,学习他国的文明新思想。因此他提出 了迎接中西文明“结婚之时代”的思想:“盖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泰 西文明,欧美是也;二泰东文明,中华是也。二十世纪,则两文明结婚 之时代也。吾欲我同胞张灯置酒,迁轮侯门,三揖三让,以行亲迎之大 典,彼西方美人,必能为我家育宁磐儿以亢我宗也。”
二、 近代西方文论
5、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艺理论 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艺理论
(1)华兹华斯 《抒情歌谣集》(2)柯尔律治《文学生涯》《莎士比亚评论集》 (3)雪莱《诗辩》(4)斯达尔夫人 《论文学》《论德国》(5)雨果《<克 伦威尔>序》
6、十九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艺理论
(1)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2)丹纳《艺术哲学》(3)别林斯基 《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4) 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5)托尔斯泰《论艺术》
二、 近代西方文论(人文主义)
1、十四~十七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论
(1)意大利的但丁《致斯加拉亲王书》和《论俗语》 (2)意大利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画论》和《笔记》 (3)意大利的卡斯特尔维特罗《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解释》 (4)英国的锡德尼的小说《阿卡狄亚》最为著名;代表着他的文艺思想的 是《为诗辩护》(《诗辩》)。
凡是能够到源头去取泉水的人,绝不喝壶中之水。 凡是能够到源头去取泉水的人,绝不喝壶中之水。
中国历代文论选
中国历代文论选以“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伴随着文学文化的发展,中国历代文论有着悠久而多变的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有着一种熟悉的传统,即通过文学和文论理解和记录历史,这也是中国文论发展的基础。
本文尝试梳理中国历代文论的发展,着重指出它们的独特性和影响力。
首先,从春秋到秦汉时期,中国历代文论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
前期的文论主要以分析古典文学作品为主,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孟子、老子、屈原、荀子等,被称为“六家”。
它们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礼乐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学的归类与秩序。
这些著作为后世尊重古代文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后秦至唐,是中国文论发展的黄金时期。
它的发展得益于当时的复兴,文学创作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此时,有杨雄、柳宗元、韩愈、王维、陆羽等文论家出现,他们开创了新一轮的文论理论,推动了文艺发展。
他们认为文学应以“写意”为主,以“趣味”为头等,在“禅机”思想上大张旗鼓。
因此,“词人”、“宋词”、“唐诗”、“宋诗”等著名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其中蕴含着诸多文论观点。
此外,从宋到明清,中国文论又经历了重大转折。
综观史书,这段时期的文论家大部分集中在文学活动和思想上,以范仲淹、文天祥、马致远、康有为、林逋、苏轼等人的文论为主。
他们认为文学应遵循“和谐”的原则,以“和美”为主,重视“精神”和“思想”的完善。
当时的文学作品,其中的文论内容更加丰富和包容,而且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这使中国文论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发展。
最后,从清到今,中国文论发展是一个蓬勃前进的过程。
从清初诸如龚自珍、唐伯虎等文论家开始,到中国近代文论家诸如潘天寿、陶行知、王国维等人,文论观点非常丰富。
他们的文论观点重视文学的有趣性和审美性,认为文学应坚持“工整”、“新颖”,以及“有创意”和“有思想”。
这些观点对现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在文学和文论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提供了帮助。
总之,从春秋到清代,中国历代文论从未停止发展,它们独具特色,也影响着文学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也称中国文论史,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观照和研究中国文
学的一种历史分析学科。
以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检验、比较、忆起
不同时期的文学评论,以分析文学发展为主要内容。
它从古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已有几
千年的历史。
中国先秦文学批评史,始于先秦时代,以颜渊、叔齐、苏秦为代表。
他们宣扬道德教诲,体现古代文化的精神,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国家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
他们指出文学
及文人应具备仁义、智慧等道德素养,不仅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讲求必须正直,还重视文艺
本身的品位美学。
中国秦汉文学批评史,魏晋文学批评史,以及隋唐五代的文学批评史,进入了系统评
论的发展阶段。
它们把艺术理论表达的更加系统,普遍的观念及艺术理论也得到了深入的
研究。
其中,晁错的《错语》,殷鉴的《礼赞》,王勃的《乐府集註》,嵇康的《兰若词赋》,杨婉清的《歌行联珠》等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经过历史上洪泛的新的文学学派的兴起,丰富了中国文
学批评史的内涵,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如批判现实主义、新月会和唐人等新文学运动,对中国文学评论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此,形成了有社会意义的文学观念,把文学创作
从文艺本质的审美感受视野拓展到文化社会现象范畴,从而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发展提供了
重要支撑。
(除参考资料外,未经校对。
)
参考资料:
[1] 王金业,张又禹编《中国文学评论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4] 李思光《中国文学批评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论发展史的线索和脉络西方文艺理论史,就是西方文艺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发展史。
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
古希腊以来出现的文艺理论家,如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努斯,近代的布瓦洛、狄德罗、莱辛、丹纳、别林斯基等,以及大批作家和诗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和论述即文论著作,构成了西方文艺理论史研究的对象。
文艺理论来源于文艺实践,同时又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西方文艺理论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也是按照“他律”和“自律”所形成的“合力”来运行的。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很难面面俱到把它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呈现出来,只能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将其发展线索和脉络大致梳理一下。
纵观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四大本质论”、“五大本体论”和“两大序列贯穿”:一、“四大时期”:1)古典文论时期: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前8世纪——15世纪)2)近代文论时期:文艺复兴、法国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马列文论(16世纪——19世纪末)3)现代文论时期:以叔本华、尼采非理性哲学为理论基础,包括叔本华、尼采的直觉主义文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文论、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存在主义文论等等。
(20世纪60年代以前)4)当代文论时期:以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包括后结构主义(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为核心)、新历史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文论等等,主要是瓦解现代主义形式中心主义。
(20世纪60年代至今)二、四大本质论。
任何理论的构建都有其逻辑线索或中心支柱。
对于文艺理论来说,文学的本质问题,即文学是什么,是每个文论家在探索和研究文学特征及其规律时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
对这一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产生了文论史上连绵不断的理论纷争,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
尽管西方文论史上对于文学本质的看法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模仿论、表现论、形式论、接受论。
1)仿论从古希腊到18世纪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在西方文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模仿这一概念标志着两项事物和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模仿论的基点是力图把文学与它的对象纳入模仿与被模仿这一对范畴之中,来探询二者的关系。
但是在西方文论的发展过程中,被模仿对象这一范畴所包含的内容却是十分复杂的。
如柏拉图虽然也持模仿论,承认文学艺术模仿现实世界,但是他所理解的现实世界这一被模仿对象,却又是理念世界的模仿,因而艺术只是模本的模本,同真理隔着三层,因此它永远低于现实世界。
而亚里士多德却在他的《诗学》中充分肯定了文学模仿现实世界,而且明确提出,诗人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来模仿世界,描述可能发生和应该发生的事,因而能够在个别中见普遍,偶然中见必然。
并由此而得出了与柏拉图完全不同的文学艺术功用观。
至近代,模仿说更有长足的发展。
狄德罗关于艺术美须以自然真为基础又须对自然有所选择的思想,莱辛从时间与空间辨证统一的角度对诗与画共同规律和各自特殊规律的探讨,歌德对自然的崇尚,黑格尔的美学著作中所展现的宏伟的历史观以及丹纳对于艺术模仿外物的主要特征的理论,尽管内容不同,各具特色,但其基本立足点是相同的,都着眼于文学与现实世界的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来考察文学的本质特征、创作规律和文学的功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逐步系统化的关于人物、性格、典型以及艺术各种类型的理论。
2)表现论是随着欧美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新的文学本质观。
它的较为完整的理论形态形成于18、19世纪之交,并在19世纪上半期成为西方文艺理论的主潮。
同模仿论相比,表现论的基本倾向大致可以作如下的概括:(1)艺术反映的内容不同。
文学艺术本质上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是艺术家激情下的创造。
即便艺术家在创作中以外部世界作为创作题材或主题,但艺术家所面对的外部世界已不是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也就是主观化的世界。
这样,在表现论的理论中,文学也不再是模仿的产物,而是艺术家主观自我的产物,或是“外部事物与艺术家心灵合作的产物”,“诗只不过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
”(2)对艺术起源的认识不同。
对于文学的起因,表现论者否定亚里士多德所论证的关于艺术起源于人类模仿外物的本能和人性的观点,也否定古典主义关于文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予人以教益和启迪的思想,而是认为,诗出自诗人情感寻求表现的冲动和需要。
浪漫主义文学之后兴起的具有神秘主义倾向象征主义诗学,虽然同样力主表现艺术家自我,但却反对艺术家在创作中直抒胸臆,而是提出把客观世界作为主观世界的象征,主张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象征内心世界。
外部世界不再是被模仿的对象,而是成为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象征。
(3)表现论的审美标准与模仿论也截然不同。
模仿论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中寻求艺术的真实和艺术之美,而表现论却认为只有心灵世界才是真实的和美的。
因此,自然天成,主观真实,真挚的思想与感情的统一就成为持表现论的文论家和创作家的审美追求。
(4)对文艺功用的认识不同。
而文学的社会功用在表现理论中也不再是“寻求真理”,“给人以慰藉和教益”,而是引发激情,矫正情感,借以达到改善人性的终极目的。
由于强调艺术家主观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艺术灵感、艺术想象、独创性与风格等问题的研究,表现论都给予极大的重视,而且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极有启发性的见解。
3)形式论的基本特点是断然割裂文学与现实世界和艺术家的联系,也否定文学艺术的存在有任何外在的目的,而是以文学形式为本体,认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只在于它的特殊存在方式,在于它的审美特性。
形式论在西方文论史上,从一定意义上说滥觞于康德。
他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为强调审美判断的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而作出的“美在形式”的判断,作为形式论的依据,对后世西方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浪漫主义时代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济慈等对于纯美的追求,都不同程度地对形式论的形成发挥了作用。
19世纪后期出现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将对艺术美的崇尚发展到极端,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
这种理论的核心在于,艺术有其独立的生命和自在的价值,它的目的只在于美,除此之外,它什么也不表现,也再无其他任何外在的价值。
在形式论者眼中,把艺术看作是生活的反映是极为不真实和庸俗的,因为生活“总是以其现实性破坏艺术”,而且使其蜕变为教化的手段。
因此,艺术必须游离于人生,超脱现实,超脱道德和功利,而去追求它唯一的目的——美。
形式论到20世纪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结构主义都曾20世纪文坛上风靡一时,成为20世纪文论的一个重要倾向。
20世纪的形式论与19世纪的形式论有所不同,其主要之处在于它更多地吸收了20世纪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所提供的新的理论依据和新方法。
但是,对于文学审美特征和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特异性的关注和探索,对于文学自身独立性的充分肯定,两个世纪的形式论又是共同的。
因此,将20世纪的形式论看作是19世纪形式论的发展,是符合历史事实,也是合乎逻辑的。
4)接受论: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接受研究,是本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
以联邦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尧斯和沃尔夫冈·伊塞尔为代表形成了“康斯坦茨派”。
接受论认为在文学进程中,不仅有作家作品而且有读者;作品通过阅读才能进入文学流通过程,才能表现出作品的价值,文学价值是作家创作意识和读者的鉴赏意识构成的;文学的接受过程在作家艺术构思中就产生了,他要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文学作品的接受分为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在作品本文结构中已经暗合着读者可能实现的种种解释的萌芽,叫做“暗含的读者”;文学使用的描写语言,包括了许多的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产生“召唤结构”和“空旷结构”,引导读者去思考并通过阅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文学阅读接受过程是一种再创造过程。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文论和美学。
包括存在主义(萨特、海德格尔),解构主义(德里达、福柯),解释学(伽达默尔),接受美学(尧斯、伊塞尔),新马克思主义(詹姆逊、伊格尔登),崇高美学(利奥塔),后殖民主义(赛义德),女性主义(克里斯蒂娃),新历史主义(格林布拉特)等等,基本上都是从接受的角度解说文艺的本质。
三、五大本体论:1) 自然本体论:以探讨世界的本原和本体为主,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中世纪神秘主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具体发展阶段。
2) 认识本体论:以人的认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把摹仿说转化为认识论的镜子说和再现说,经历了启蒙主义文论和德国古典文论。
3)社会本体论:以社会实践和人类精神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类学本体论以及唯意志主义、直觉主义、生命哲学、精神分析等精神本体论。
4)语言本体论:文本和意义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叙事学、结构主义等。
5)接受本体论:以研究阅读者、接受者为主,包括接受美学、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等文论形态。
四、两大序列贯穿: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主潮贯穿西方文论发展过程的始终。
浪漫主义序列:柏拉图——普洛提诺——朗吉弩斯——奥古斯丁——但丁——卢梭——雨果、斯汤达——拜伦、雪莱、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康德、赫尔德、青年歌德、席勒、费希特、谢林——海涅——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伦——叔本华、尼采——马尔库塞、阿多尔诺——德里达、福柯。
现实主义序列: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托马斯·阿奎那——莎士比亚、达·芬奇——布瓦洛——老年歌德——巴尔扎克——左拉——斯达尔夫人——丹纳——别林斯基——托尔斯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卢卡契——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杰姆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