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心理发展特点
童年期心理特点
四、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一,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 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第二,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 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10岁左右。 第三,童年期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到小学高年级, 儿童不仅已能进行具体形象思维,还能进行抽象逻辑 思维,而且表现出了辩证思维的萌芽。
(三)学习动机
(1)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 扬和奖励而学习; (2)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 争光而学习;
第三节 童年期认知的发展
一、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特点 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 看不出事物间的联系和特点,易把相似的字混 淆,如6和9,p和q,大和太等。 二、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 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极易 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低年级儿童集中注意 的时间一般在二十分钟左右,三到五年级的学 生注意可保持在三十到四十分钟。
二年级的杨光,平时不愿动脑筋做作业,东抄西凑地 向老师交差,父母对此视若无睹。到了临考前两天, 父母才硬逼着杨光挑灯夜战。杨光还真聪明,一读就 记住,不到10点钟就可以收兵了。谁知考试结果只有 70分。父母长吁短叹,说这孩子忘性大。为什么杨光 前一天晚上能背诵如流,第二天考试时却忘了一大半 呢?原来,儿童的记忆有个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 也快,只有通过反复复习才能强化记忆,减少遗忘。 杨光的父母得知这个道理后,改变了过去“临时抱佛 脚”的做法,注意平时的学习与复习,杨光的成绩很 快达到90分以上。
第六章
童年期心理的发展
童年期是指儿童从6、7岁到11、12岁 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成 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 称为学龄初期或小学期。
儿童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一、0 - 1岁婴儿期心理发展特点(感知运动阶段)1. 生理发展- 新生儿的身体各部分机能还很脆弱,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身体快速发育。
例如,婴儿的视力在出生时很模糊,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能看清物体轮廓、颜色等,到1岁左右视力基本接近成人水平。
- 婴儿的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从最初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握持反射等)逐渐发展为有目的的动作。
在0 - 3个月时,主要是头部和颈部的动作发展,如能抬头;3 - 6个月时,开始学会翻身、坐立;6 - 9个月时,能爬行;9 - 12个月时,部分婴儿开始站立和行走。
2. 认知发展- 感知觉发展迅速。
婴儿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世界,例如,他们对声音非常敏感,在胎儿期就开始有听觉反应,出生后能区分不同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
在视觉方面,他们对黑白对比强烈的图案、人脸等比较感兴趣。
- 这一阶段婴儿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通过感知运动来实现的。
他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如抓握、摇晃、敲打物体等,来了解物体的属性和因果关系。
例如,当婴儿发现拉玩具上的绳子会使玩具靠近自己时,他们就开始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
3.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出生后就会表现出情绪反应,如哭、笑等。
0 - 3个月时,主要是满足生理需求后的满足性微笑;3 - 6个月时,开始对熟悉的人有更多的社会性微笑;6 - 12个月时,婴儿开始表现出对主要照顾者(如母亲)的依恋关系,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不安(分离焦虑),而见到母亲回来时会表现出高兴(依恋行为)。
- 婴儿在这个阶段也开始有简单的人际交往,如与家人的目光交流、发出声音回应等。
二、1 - 3岁幼儿早期(前运算阶段早期)1. 生理发展- 身体发育速度较婴儿期有所减缓,但仍然在不断成长。
幼儿的身高、体重稳步增加,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在提高。
例如,他们能够更稳地走路、跑步,还能尝试攀爬等动作。
- 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迅速,幼儿能够用手进行更复杂的操作,如用勺子吃饭、搭积木、涂鸦等。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心理发展具有与幼儿期和少年期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心理发展具有与幼儿期和少年期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其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和自觉性发展。
幼儿的认知活动以不随意性为主导,儿童进入小学后,在学习读、写、算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忆和思维能力的随意性不断得到发展,同时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强,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逐步发展起来。
认知水平则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
幼儿认知事物以具体形象为主导,上小学后,儿童大脑神经系统不断完善,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越来越多的概念,在进行记忆、想象和思维活动中,概括能力逐渐提高。
在童年期,儿童的集体意识也逐渐形成。
儿童在班集体、少年先锋队等集体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及个人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逐渐形成对集体的情感和意识,这对其个性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良好的心态有助于他们形成对社会、家庭、人生的正确认识,并对其今后一生的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人的健康模式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已,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人的健康标准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三维因素的统一体。
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获得整体健康的核心和支柱,任何健康行为的形成,都是健康心理的外在表现。
近几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1)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理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作用。
(2)认知健康适应。
认知正常是青少年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青少年时代,孩子的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水平的程度。
许多健康问题,如情绪混乱和精神分裂,都有其认知的根源。
健康的认知首先是能够正确地认知自己、对自己的智能结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等,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估价,能采取悦纳自我的态度,以便扬长避短;其次是能正确地认识他人,为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是健全的认知过程,如正常的感知、良好的记忆、灵活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流畅的语言等。
发展心理学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是指在0-12岁的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心理、情感、社会及认知能力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需要一
个正确的环境、持续支持、持续培训及正确的引导才能取得成功。
童年期
的心理发展会大大影响到孩子以后的生活。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可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
岁)、想象-创造阶段(3-7岁)及学习-分析阶段(8-12岁)。
在感觉-
运动阶段,孩子主要学习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他们将经常玩耍、哭、笑、跑来跑去,借此感受外部世界的温暖与知觉。
同时,他们会学习走路、语
言及基本机能等。
在想象-创造阶段,孩子会把刚受完教育的东西用想象
力来改变,他们能够开始思考抽象问题,学习基本逻辑思维以及运用这些
技能完成任务。
在学习-分析阶段,孩子开始学习更多的社会技能,他们
开始学习认知技能和逻辑思维,学习写作、阅读及其他学术技能,并开始
学习日常生活的角色,以及自己的功能、使命及责任。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大,在童年期的环境中,孩子接
触到的社会信息越多、越多元化,他们的心理发展就会更加均衡,自信心
就会更强。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7-12岁小学阶段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童年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强制性;学习兴趣的特点: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后来逐步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不同学科的兴趣:不分化 --à 分化游戏因素起一定的作用,但逐渐降低;--记忆的发展容量接近成人,7±2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形式;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记忆速度超过形象记忆;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复述;组织:按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
组织策略有两种:归类和系列化元记忆: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对自己记忆水平的认识)弗拉维尔对记忆的元认知分为三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思维的发展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点:经历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à 童年期的形象逻辑思维为主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à 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期;童年期新思维结构的形成:掌握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关系认知;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类别体系化;(类群集)序列化;(关系群集)--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评价的特点: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提高;自我评价的内容扩大和深化;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亲子关系的发展:交往时间减少;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发生变化;--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受欢迎;不受欢迎;受忽视;儿童伙伴关系的形成:依从性集合关系期:老师是权威;平行性集合关系期;(伙伴协同的交往趋势)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
--友谊的发展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四个阶段):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单向帮助关系(6-9岁)双向帮助关系(9-12岁)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接近;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协同关系;--欺负和被欺负欺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
童年期心理发展
6、7岁~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的特征主要有:1)逐渐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一过渡性导致了整个童年期呈现出过渡的特点2)有意识的从事集体活动3)学习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活动4)逐渐掌握书面言语一、童年期儿童的学习(1)学习的作用1、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使儿童产生了责任感与义务感,同时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2、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明显的发展起来,并且思维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3、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了社会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了互助,合作的集体的精神,并且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学习动机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更多地与兴趣相联系;常见的学习动机:1.为奖励,为不服输;2.为集体争光;3.为升学。
(3)学习兴趣的发展1.从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到对学习内容以及需要独立思考完成的作业感兴趣;2.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出现分化(小学三年级)3.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中的作用逐渐降低;4.从对关于具体事实经验的知识感兴趣,到对关于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初步发展;5.阅读兴趣从对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对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普读物和;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4)对学习的态度1.小学低年级儿童对老师具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但到了中年级后,对老师产生怀疑和选择,只有那些好老师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2.学龄初的儿童并未形成集体观念,但从中年级开始,集体观念开始形成;3.学龄初的儿童还不知道作业的意义,还未把作业当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形成对作业自觉负责的态度;4.学龄初期儿童逐渐了解了分数的客观意义,从中年级开始,儿童把获得一个优良的分数,作为高质量的完成学习这一社会任务的客观表现;(5)学习障碍(2~3年级为发病高峰年龄)特征:①差异性:儿童实际行为与所期望行为之间有显著差异②缺陷性:学习障碍的儿童有特殊的行动障碍③集中性: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语言和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中④排除性:障碍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心理发育迟缓以及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种类:语言障碍、阅读—书写障碍、算术障碍症状:感知—思维方面、行为—情绪或社会性方面、自卑引起的品行问题等原因:幼年轻度脑损伤、遗传、婴儿期缺乏刺激等二、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1.书面言语的发展顺序:识字——阅读——写作;其中写作发展分为:准备阶段——过渡阶段——独立写作阶段二、三年级时书面语言逐渐赶上口头言语,四年级时开始表现出优势2.内部言语的发展(1)内部言语的发展是在口头言语即出声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内部言语的发展与书面言语的发展密切联系,书面言语的发展促进内部言语更快的发展,另外内部语言的发展使书面言语的发展更为完善;(3)内部言语的发展与智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思维发展水平相联系,内部言语的发展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前提,智力活动的发展也促进内部言语的发展;内部言语的发展阶段:出声思维阶段;过渡阶段;无声思维阶段三、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1.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1)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但仍具有具体形象性;(2)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关键年龄,小学四年级(10—11岁);条件好的话可能提前到三年级。
发展心理学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点
1.婴儿期(0-2岁)婴儿期是一个生理需要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
婴儿从出生开始,会依靠感官经验来感知和探索世界。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认知能力会不断发展,他们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并开始学会利用言语、表情和动作来与他人进行沟通。
婴儿的情感和社会发展也在这个阶段进行,他们会建立起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并通过与他人互动来满足情感和社会化的需求。
2.幼儿期(2-6岁)幼儿期是个体开始发展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身份和意识,并体验到主动性和自主性的需求。
他们会通过模仿行为和言语来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技能。
幼儿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在这个阶段也得到显著的提高,他们开始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并开始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
3.儿童期(6-12岁)儿童期是个体开始发展认知和社会关系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们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能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并开始对世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儿童的社会认知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他们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关系,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解决冲突。
4.青少年期(12-18岁)青少年期是个体开始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体和性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开始探索和建立自己的身份。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模式继续发展,他们能够进行思维抽象和逻辑推理,并开始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青少年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开始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关系,并开始探索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和性别身份。
5.成年期成年期是从青少年向中年过渡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通常建立自己的家庭和职业生涯,并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
成年期也是个体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的时期,需要应对工作、家庭和社会期望等各种角色。
成年期的心理发展涉及到自我认同、职业发展、家庭关系以及个体对生活意义的思考等方面。
总之,发展心理学研究了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发展任务。
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
童年期(学龄初期)
少年期(学龄中期)
总特征
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语言
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
口头语言发展较成熟,书面语言能力极大提高
思维
个性
个性的发展占有重要地位。
个性进一、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比较本质的认识,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容易脱节。
3.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逻辑总维仍须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对自我已有一定的评价。
2.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童年期心理特点
四、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一,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 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第二,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 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10岁左右。
第三,童年期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到小学高年级, 儿童不仅已能进行具体形象思维,还能进行抽象逻辑 思维,而且表现出了辩证思维的萌芽。
高强的父母每晚安排他做作业达三个小时之久。往往一 吃好晚饭就开始,到11点还不一定结束。高强也不“争气”, 人在书桌前,心在电视机上,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小便, 心不在焉,忙碌不停,一小时能做完的功课,花了三小时还 不能完成。父母怀疑他有多动症,高强却抱怨说:“反正做 快做慢都要10点钟结束,干脆边做边玩。”为什么高强要马 拉松似地做作业呢?原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次集中注意 力的最长时间仅25分钟左右,超过这个限度,他们就不可 能专心致志地连续动脑筋做作业。高强的父母了解了这个特 点后,妥善地安排了夜自修时间。从此,晚饭后高强除了做 作业,还可以休息、玩耍,甚至看电视。虽然做作业的时间 短了,但自觉性提高,作业做得又快又好。
李玲才二年级,父母就给她开“小灶”,每
晚做完作业之后,就认真地教她学英语。父母 教得很费劲,李玲却瞌睡得要命,学了一小时 还记不住一个单词。是她太笨了吗?不,是因 为她对枯燥的字母、单词根本不感兴趣。后来 李玲的父亲改用形象、生动的教育方式,不到 一个月,李玲就能用英语对客人作简单的对话。 其实小学生的记忆是以具体形象记忆为主,向 词的抽象记忆发展。
具备等级分类能力
能够顺利通过皮亚杰的类包含问题(例如,黄 花5朵,红花7朵,黄花多还是花多?)这表明, 他们对类别的层次性或等级性有了更强的意识, 同时也注意到一般的和具体的类别。
童年期的身心发展特点
童年期的身心发展特点童年期是人类生命中成长和发展最快而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身心发展迅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本文将详细描述童年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
一、生理发展特点1.生长迅速。
在童年期,孩子们的身体开始快速增长。
此时,孩子们的身体重量和身高每年都会增加数厘米甚至数十厘米,许多外部器官和内部器官也开始迅速发育。
2.免疫系统不完善。
孩子们的免疫系统不够强大,使得他们更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引发传染病和感冒等疾病。
3.平衡和协调发展。
在童年期,孩子们开始学会使用肌肉,促进平衡器官发育和锻炼协调性。
4.牙齿脱落。
在童年期,孩子们的牙齿逐渐长出,常常出现龋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脱落并更新。
5.听力和视力发展。
在童年期,孩子的听力和视力逐渐发展成为更完善的系统,能够更加敏感地接收外界的信息。
二、心理特点1.认知发展。
在童年期,孩子们的认知能力不断提升。
他们开始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逐渐发展出对物体和事件更深刻的认知。
2.情感发展。
在童年期,情感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开始表现出对家庭和朋友的情感依赖,而且更加敏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3.社交发展。
在童年期,孩子们开始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往。
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交技能,如分辨好坏、礼貌用语、规则等。
4.自我控制和自制力发展。
在童年期,孩子们需要自我控制和自制力来控制行为,克服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并逐步发展出坚持自己想法的能力。
5.想象力发展。
在童年期,孩子们的想象力飞速成长,他们开始有了更加丰富、简单而生动的想象。
三、童年期的身心发展问题1.生理发育问题。
在童年期,孩子们的饮食习惯和体育锻炼对于生理发育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果孩子们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和运动,就可能会引起生长迟缓和生理发育不良。
2.灵敏度问题。
在童年期,孩子们的精神和情感状态非常敏感,家庭的不良氛围、自卑感等负面因素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3.教育问题。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引言概述:幼儿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0-6岁的阶段内,心理能力和行为习惯逐渐成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经历着认知、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幼儿。
正文内容:1. 认知发展1.1 幼儿的感知能力逐渐成熟。
在幼儿期,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周围的事物,并能通过感官接受信息。
1.2 幼儿的思维逐渐发展。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开始形成概念,并能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1.3 幼儿的记忆力逐渐增强。
他们开始能够记住一些简单的事物和经历,并能够将其回忆起来。
2. 情感发展2.1 幼儿的情感表达逐渐多样化。
他们开始能够通过语言、行为和表情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等。
2.2 幼儿的情绪逐渐稳定。
他们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2.3 幼儿的情感依赖性逐渐减弱。
他们开始逐渐独立思考和决策,不再完全依赖于成人的指导和支持。
3. 社交发展3.1 幼儿的社交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能够主动与其他幼儿进行互动,并逐渐学会分享和合作。
3.2 幼儿的角色认同逐渐形成。
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和身份,并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和角色。
3.3 幼儿的社交规范逐渐建立。
他们开始学会遵守一些基本的社交规则,如尊重他人、分享玩具等。
4. 语言发展4.1 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能够理解并遵循简单的口头指令,并能够理解简单的故事和问题。
4.2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升。
他们开始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
4.3 幼儿的词汇量逐渐增加。
他们能够逐渐掌握更多的词汇,并能够运用这些词汇进行表达和交流。
5. 知觉发展5.1 幼儿的视觉能力逐渐发展。
他们能够逐渐辨别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并能够观察和分辨物体。
5.2 幼儿的听觉能力逐渐提升。
他们能够逐渐辨别不同的声音,并能够理解和回应简单的口头指令。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性、渐进性的过程,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
以下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1.0-1岁:感官发展和身体发展是0-1岁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他们逐渐对周围的声音、光线和物体产生注意力,开始非语言性的沟通,比如通过哭声和面部表情来表达需求和情绪。
此时期的婴幼儿会尝试爬行、坐立和行走等基本身体动作,从而增强了他们对环境的探索和认知。
2.1-2岁:这个阶段是学前儿童最早期的学习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开始学习走路、说话,并且可以理解简单的指令。
这个时期的孩子表现出非常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通过触摸、抓握和探索周围的事物来认知世界。
同时,他们还在社交和情绪方面有一定的发展,能够感受和表达一些基本的情绪,如开心、生气和难过。
3.2-3岁:这个阶段的学前儿童正在积极发展自己的自主性。
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和偏好,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穿衣、洗手和吃饭。
此外,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能够组织简单的句子并进行一定的交流。
在情感和社交方面,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情感有较强的依恋,并逐渐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4.3-4岁:这个阶段的学前儿童具有高度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他们开始对数字、字母等基本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逐渐掌握一些认知和语言技能。
在社交方面,他们能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理解和遵守一些规则和约定。
情感上,他们更加独立和自信,并逐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
5.4-5岁: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进一步发展认知能力,善于观察和思考问题。
他们能够进行复杂的语言表达,并开始识别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社交方面,他们逐渐学会与其他孩子进行更复杂的互动和合作,并开始尝试构建和维护友谊。
此外,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也在逐渐发展,开始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总之,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感官和身体发展到语言、认知和社交能力的提升,学前儿童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和社交能力强的个体。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0-1岁:这个年龄段的婴儿主要处于生理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阶段。
他
们的心理特征包括: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受世界;表现出对身边环
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开始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对主要照顾者
有依赖感,并通过亲密的关系来获得安全感。
1-3岁: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开始展现出自主性和独立性。
他们的心理
特征包括:出现独立行为和表达自我意愿的需求;拥有丰富的感官经验,
开始认识物体和人;通过模仿和玩耍来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开始建
立自己的个人身份并探索世界。
3-6岁: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进入了自我认同和社会交往的阶段。
他们
的心理特征包括:开始理解和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展示出丰富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观察、模仿和参与社会角色和活动;初步掌握一些
社交技能,如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社会文化和个人经验。
同时,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也非
常重要。
在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家庭和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例如,为幼儿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给予充分的
关爱和支持,与他们进行亲密互动,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幼
儿进行自我探索和创造等。
此外,合适的早期教育活动,例如言语和认知
游戏,也可以促进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需要
综合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
通过合适的关爱和教育,我们可以
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特征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基础。
童年期心理发展特点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障碍 (一)学习障碍的特点 (二)学习障碍的表现 (三)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感觉统合失调:
第三节 童年期认知的发展
童年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性) 第一,整个儿童期,儿童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 低年级:掌握的概念主要是具体的,可直接感知 ▪ 中高年级: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 第二、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关
儿童观点采择发展过程
▪ 儿童观点采择从初步出现到稳定的发展要 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解释了 儿童自我中心主义的不同水平,对自我中 心的研究的本身也揭示了社会观点采择的 发展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自我和外在世界还没有 明确地分化开来,即婴儿所体验到和所感知到的 印象还没有涉及到一个所谓自我这样一种个人意 识,也没有涉及到一些被认为是自我之外的客体。 在这个阶段上,儿童把自己的感知觉投诸于客观 物体上,他除自己的动作外,没有世界的概念。
皮亚杰认为:观点采择是与自我中心 对立的,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 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 点(或视角)做出准确推断的能力。
形象地比喻,即“从他人的眼中看世 界”或者“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 “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利他行为主义研究 经典的实验
▪ ——在10个月大或者 一岁的时候,一个看见 自己的母亲处于痛苦之 中的孩子会呜咽,或者 哭着爬走。
第四节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 童年期是获得社会性自我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概念的发展
1.逐步在事物的本质水平上掌握概念——逐步深刻化 2.掌握的概念逐步丰富化——概念种类越来越多 3.掌握的概念逐步系统化——提高学习概念的速度和质量
四、推理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是正确地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恰 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思维活动。
推理:是有一个判断或许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 维过程。
小学儿童的同伴经历,与同龄人结合的伙伴关系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具 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 性客体的过程 2、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体现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3、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不等速的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5、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一)直接推理 第一,童年期推理能力发展三个阶段 第二、掌握不同形式的直接推理不是同步的。 (二)演绎推理 ▪ 二年级儿童能用演绎推理来解释个别现象 ▪ 三四年级对直观感知的事实,对通过言语提供的事实
都能运用演绎推理来解释。
▪ 三四年级能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演绎理,但不完全、 不展开。(三)归纳推理
▪ “婴儿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 好象自己的身体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但却是 一个不能意识其自身的中心。”这“显示出一种 根本的自我中心化”。
2 前运算阶段(2—7岁)
▪ 儿童总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并认为 别人也是这样的看法,而不能把自己的思 想与别人的思想去分开来。
▪ 在该时期,儿童也常常不能区别有生命和 无生命的事物,并时常把意识和情感看作 无生命物质的属性,认为每一样事物都像 他们自己那样活动。
童年期心理发展特点
童年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
一、年龄阶段 童年期:6、7岁—11、12岁,学龄初期,小学期
二、一般特征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2.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第二节 童年期的学习 一、童年期儿童的学习 (一)学习动机 (二)学习兴趣 (三)学习态度
▪ 香茨(Shatx,1983)等人认为,儿童 在4、5岁能够达到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 其他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张文新、郑金香(1999)采用标准化的 观点采择测验任务考察了6~12岁儿童社会观 点采择的一般趋势及年龄差异。
结果发现: ▪ 6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初步克服认识上的自
我中心主义,但在准确采择他人的观点方 面存在较大困难。
1(6-8岁)社会信 息的观点采择
2(8-10岁)自我 反省的观点采择
儿童只知道自己的观点,不能意 识到自身以外别人的观点。
儿童认识到别人可以由于自己不 同的观点,但这是由于别人了解 的信息和自己的不同。不能理解 别人的想法,预测他人的行动
儿童知道,即使接受了相同的信 息,自己与别人的观点也可能会 发生冲突。能考虑他人的观点, 也能预测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 但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 观点
▪ 在长达十余年的成长期里,儿童在日趋社会化的 过程中,依然会“处于自我中心化状态和真正社 会化之间的中间地位。……而面对着社会集团的 这种自我中心状态乃是婴儿面对着物理宇宙所表 现出来的那种自我中心状态的再现和延伸。”
最近成果
▪ 儿童达到观点采择的年龄问题是近年 来研究者颇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有 关研究者提出,儿童达到观点采择的年龄 要早于皮亚杰指出的年龄。
▪ 6—10 岁这一阶段为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 力快速发展的时期。
▪ 10岁左右即小学四年级儿童已能够根据 故事信息准确推断他人的观点。
观点采择的培养
▪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同伴交往或互动能够促进其 去除自我中心或观点采择的发展.
▪ 因为在同伴互动中,儿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 为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之 间的差异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有机会了解自 己和他人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内容和相关问题的 观点的差异。
3(10-12岁) 相互的观点采择
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 点,并且认识到别人也能这么做, 互动的双方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考 虑,还能考虑第三者的观点并预 测自己与他人对第三者的反应。
▪ 同时,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时,为了使游戏继续进 行,儿童必须对自己的观点和同伴的观点进行整 合,作出妥协。因此这些具有相同地位的同伴间 的互动会加快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进程,推动和 促进其观点采择和人际理解的发展。
▪ 同伴互动经验对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有显著的 积极影响,而同伴互动经验的过分缺乏则与儿童 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滞后相联系。
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内部联系和关系进 行抽象概括
(二)比较能力的发展 1.正确区分事物异同——区分抽象事物异同 2.区分个别部分异同——区分许多部分关系异同 3.直观感知条件下比较——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对表象进
行比较
(三)分类能力的发展 小学二年级:熟悉的具体事物的字词分类 小学三四年级: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功用分类向根据
第四节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 童年期是获得社会性自我的时期:
▪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
自我意识的形成趋势
小一到小三
上升期,小一到小二是上升期的主要发展期
小三到小五
平稳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
小五到小六
第二个上升期
(一)自我概念 对自我的描述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向比较抽象的心理
特征过渡
(二)自我评价
(三)自我体验
整个小学阶段自我评价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的 过渡,是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的 发展过程。
第四节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童年期的社会交往主要是指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伙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 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都是以人脑为认知的物质基础 对象都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客体或现象 认知主体和客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
认知规律具有共同点:由表及里、从简单到复杂
从刻板到灵活、从具体到抽象
2、异
认知对象的特性不同
静态性——易变性 变化的动力源
认知主体的特性不同
相互主观性 因果归属 自我中心的评价
他人的影响
社会性比较
认知的影响源不同 (客体运动—人类行为、交往、文化)
▪ ——而到14个月的时 候,他却可能会拍拍 她,拥抱她,或者吻 她。
▪ 社会观点采择是个体对特定情景中他人 思想、情感、动机、需要的认知理解, 即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事情。
▪ 观点采择也称为角色采择,是指儿童采 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 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 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涉及到两个 基本条件,一是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即 能够认识到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可能 有不同的看法或观点;二是在此基础上对 他人观点的推断能力。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障碍 (一)学习障碍的特点 (二)学习障碍的表现 (三)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感觉统合失调:
第三节 童年期认知的发展
童年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性) 第一,整个儿童期,儿童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 低年级:掌握的概念主要是具体的,可直接感知 ▪ 中高年级: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 第二、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关
键年龄”(四年级) 第三、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第四、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中,存在不平
衡性。
二、童年期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概括能力的发展
低年级
水平 直观形象
特点 事物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和属性
中年级 形象抽象 高年级 本质抽象
形象的、本质的特征和属性增多,也有内部 的、本质的特征
皮亚杰认为:观点采择是与自我中心 对立的,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 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 点(或视角)做出准确推断的能力。
形象地比喻,即“从他人的眼中看世 界”或者“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 “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利他行为主义研究 经典的实验
▪ ——在10个月大或者 一岁的时候,一个看见 自己的母亲处于痛苦之 中的孩子会呜咽,或者 哭着爬走。
塞尔曼的观点
塞尔曼人际关系的两难故事情景(Selman,1990)
霍莉爬树
提问:
霍莉 爸爸
1、霍莉知不知道肖恩对猫的感受?
2、如果霍莉的爸爸发现了她又爬树,他 会怎样想? 3、霍莉认为她爸爸看到她爬树后会怎样?
肖恩
4、如果是你,你碰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做?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
0(3-6岁)自我中 心或未分化的观点
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就伴随了社会观点采择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 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能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能 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从他人视角看待事物。
心理学家们把孩子们一段一段 的话录下来,统计其中出现次数 最多的词。结果是人称代词“我” 排在第一位。
“我要……” “我想……” “我是……”
儿童观点采择发展过程
▪ 儿童观点采择从初步出现到稳定的发展要 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解释了 儿童自我中心主义的不同水平,对自我中 心的研究的本身也揭示了社会观点采择的 发展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自我和外在世界还没有 明确地分化开来,即婴儿所体验到和所感知到的 印象还没有涉及到一个所谓自我这样一种个人意 识,也没有涉及到一些被认为是自我之外的客体。 在这个阶段上,儿童把自己的感知觉投诸于客观 物体上,他除自己的动作外,没有世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