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香文化概述

合集下载

唐代诗文里的香文化

唐代诗文里的香文化

唐代诗文中的香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香料种类丰富:在唐代,随着中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各种香料如沉香、龙涎香、麝香等纷纷传入中国,使得唐代的香品种类繁多。

这些香料在唐诗中被广泛描绘,如“沉香亭北多风雨,龙帐花阴拂槛生”、“宝薰焚罢兽烟闲,细缕红纱尚带香”等。

香文化与宫廷生活紧密结合:在唐代,香文化与宫廷生活紧密结合,成为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诗中对宫廷中焚香、熏衣、宴会等场景的描绘十分常见,如“春阴扑翠钿”、“舞裙香暖金泥凤”、“红炉重铸铁仙桃”等。

香文化与宗教信仰相互渗透:在唐代,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对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诗中描绘了许多与宗教信仰相关的香事活动,如“焚香入兰台”、“炉烟袅袅上升天”、“松柏一闭独焚香”等。

香文化与民俗文化相融合:在唐代,香文化也与民俗文化相融合,成为民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诗中描绘了许多与民俗相关的香事活动,如“小楼熏被更添香”、“椒花入梦熏神暖”、“酒力滋睡梦香甜”等。

香的韵味描绘:诗人们常通过香气、香味等意象,以婉约、豪放、洒脱等不同的风格描绘香的韵味。

他们运用细腻的笔触,将香与自然景物、人情世态相结合,创作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例如,王维的诗句“日色纔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以及杜甫的“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等,都生动地描绘了朝堂熏香的场景,将香烟缭绕的景象与百官朝拜的庄重氛围相结合。

香料与香品的赞美:唐代诗文中经常提及各种香料和香品,如沉香、龙涎香、麝香等。

诗人们通过赞美这些香料和香品的珍贵、芬芳,表达了对香的喜爱和追求。

例如,李白的诗句“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以及白居易的“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等,都以香为喻,将香料与美丽的自然景象相联系。

宗教与香的融合:在唐代,佛教和道教盛行,这些宗教信仰对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焚香礼佛、祭祀神灵的场景,将宗教情感与对香的崇尚相结合。

例如,“寂寞长垂珠泪。

沉香与唐朝香文化

沉香与唐朝香文化

沉香与唐朝香文化香料在唐人生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朝廷举行的各种仪式中,在庙宇寺观的各类活动中,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焚香和香料。

唐朝贵族官僚对香料或香材的使用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奢侈无度。

据称唐朝皇帝“宫中每欲行幸,即先以龙脑、郁金藉地”,直到宣宗时,才取消了这种常规。

宁王每与人谈话,先将沉香、麝香嚼在口中,“方启口发谈,香气喷于席上”。

皇室如此,权臣也不甘后人。

最著名者当属杨国忠的“四香阁”,此阁“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和为泥饰壁”,甚至比皇宫中的沉香亭更为奢华。

长安富商王元宝在床前置木雕矮童二人,捧七宝博山炉,彻夜焚香。

柳宗元收到韩愈寄来的诗后,“先以蔷薇露灌手,薰以玉蕤香,然后发读。

”这些记载虽然属小说家言,但它至少反映了唐朝普遍使用香料或香材的社会背景。

中宗时,宗楚客兄弟、纪处讷、武三思以及皇后韦氏诸亲属等权臣常举办雅会,“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

”流风所及,在唐朝社会中无论男女,都讲求名香薰衣,香汤沐浴,以至柳仲郢“衣不薰香”,竟被作为“以礼法自持”的证据。

使用香料风气的兴盛可知。

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外来香料的神奇传说,此仅举两例:据称,杨贵妃所佩交趾国贡献的蝉蚕形瑞龙脑香,“香气彻十余步”,玄宗曾在暇时与亲王奕棋,贵妃立于局前观,乐工贺怀智在侧弹琵琶。

风吹贵妃领巾落于怀智幞头上,怀智归家,觉满身香气异常,遂将幞头收藏在了锦囊中,多年之后,仍然香气蓬勃。

另一则故事:咸通年间(860-874年),崔安潜至宰相杨收家中,见客厅台盘前置一香炉,烟出成台阁之状,但是别有一种香气,“非烟炉及珠翠所有者”,崔安潜四下顾望,不明所以。

原来气味是由厅东间阁子金案上“漆毬子”内罽宾国香发出的。

香气之郁烈可知。

在这种社会风气的薰染下,唐朝香料或香材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而本土出产又非常有限,所以进口就成了唐朝香料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就唐代主要香料或香材品种言,沈香出天竺诸国;没香出波斯国及拂林国;丁香生东海及昆仑国;紫真檀出昆仑盘盘国;降真香生南海山中及大秦国;薰陆香出天竺者色白,出单于者绿色;没药是波斯松脂;安息香生南海波斯国;苏合香来自西域及昆仑;龙脑香出婆律国等等;外来香料在唐朝香料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香文化的历史范文

香文化的历史范文

香文化的历史范文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的香文化主要包括香炉、香道和香谱等方面,其中香炉是最基本的器具,香道是香文化的核心内容,香谱则是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香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

儒家注重礼仪文化,将香作为一种重要的礼仪仪式来使用。

《尚书·洪范》就有“百兽肆在坛,九畎车于耕,兽从畜无变,而事同其令”的记载,这说明古人就已经有用香作为祭祀仪式的习俗。

在古代,香木被视为上品,制作香品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技艺。

北宋时期,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就有“采草谁云久,归家不忍愁”之句,描绘了他修道成仙,以制作香品为生的仙人生活。

此外,唐代李白的《将进酒》中,也有“饮一杯陶然忘忧,酒盈香泛舟”之句,表达了他对于香的喜爱之情。

香道作为一门文化传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出来,起初被视为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修养艺术。

香道包括熏香、炉香、泥香、茗香等多种形式,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熏香。

中国古代有名的熏香大师是唐代的徐福,他以自创的熏香技艺而闻名于世。

香文化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

唐代的香文化由于开启了对外交流的大门,因此吸收了许多外来因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形态。

据记载,唐朝时瓷浴法的熏香技艺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香品制作技艺也更加精湛。

宋代香文化则更加注重心灵的寄托和追求,认为香具有安抚心神、静心养性的功效。

明清时期,香文化达到了巅峰,并开始影响到了各个阶层的人们。

香文化在明代儒家学者中得到广泛传承,如被誉为“豪杰派”的范仲淹就是香文化的热心追随者,他对香文化的推崇和研究让他在文学上有了更多的创作灵感。

而清代,则出现了香道的巅峰,许多著名的清代文人都是香道的热衷追随者。

现代的香文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香文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宗教仪式和修养艺术,而是与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相结合。

比如,现代的香文化不仅涉及到香叶的种植和采摘,香料的提炼和制作,还包括香道教育和香禅文化等。

荀令十里香与唐代香文化

荀令十里香与唐代香文化

荀令十里香与唐代香文化荀令留香荀彧汉魏时人,官拜尚书令,人称荀令。

注重仪容,风度翩翩,有美男子之称。

荀令好熏香,身上香气,可闻百步。

所坐之处,香气三日不散,成为世人的美谈和效仿的对象。

《襄阳记》曰:「刘和季性爱香,上厕置香炉,主簿张坦曰:『人名公作俗人,真不虚也。

』和季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君何恶我爱好也。

』」故《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刘季和亦有是好,他上完厕所也要熏香。

张坦说,人家都说你是俗人,果然不假。

他分辩说,我远不及荀彧,为何要责备我呢?后世以“荀令香”或“令君香”形容大臣的风度神采,也泛指人风雅倜傥。

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诗曰:“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待中佩,暗识令君香。

”南朝张正见《艳歌行》:满酌胡姬酒,多烧荀令香。

唐•李百药《安德山池宴集》诗: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

唐李颀《寄綦毋三》诗:“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

荀令十里香:悦己者香道馆根据古方记载,遵循古法,独家出品配伍;丁香、檀香、甘松、零陵香、龙脑、茴香、蜂蜜。

制作工序:配药-磨粉-炼蜜-制丸-窖藏香语;有诗云;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

此香无论生闻还是薰都十分好闻,别有一番风味,清香四溢,是一款流传千年的香。

六朝及唐代时,上层社会熏衣、熏被褥已成习俗。

女人的衣裙熏香自不必提,士大夫的衣袍也要熏染一番。

唐代的上层极其喜爱焚香与使用香料。

浴缸中加香料,而衣服上则挂着香囊。

香囊是一种镂空为花卉和动物图案的空心金属球,其内平衡架上悬有一金属制成的焚香盂,外面可以任意圆转。

由于内有机关巧智,所以里面的焚香盂始终保持平衡不倒。

主要用来熏衣被和寝具,香料常具有杀虫作用。

香囊精巧玲珑,便于携带,除了放在被褥中熏香外,妇女们还喜欢佩带它,男人也不例外,无论狩猎、出行、游玩,均随身携带。

所过之处,香气袭人。

当时的男人甚至还有互相攀比香料的习俗。

唐中宗时就有一种高雅的聚会,大臣们在会上“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在古代,香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方面。

在古代的皇宫和庙宇,燃香是一项重要的仪式,以示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

尤其是在周朝和秦朝时期,燃香的仪式被进一步规范,并且香火祭祀成为社会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唐朝时期,香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据《开元礼》记载,唐朝皇帝每年都会亲自主持庙宇的香火祭祀,以示对神灵的敬意。

而唐朝的道教,也对香火祭祀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和整理,将不同的香料用于不同的祭拜对象,从而形成了道教香文化的雏形。

此外,唐朝还特别注意了香的气味,认为香烟应该“清新雅致”,并且要求每年将香木置于贮香室中,以保持其气味的纯正。

宋朝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宋代的《仪礼》认为,燃香是一种“能怀敬之意”的行为,并且指出香具有“扶阳立夜”的功效,因此在庙宇、佛寺和官方场所,香火祭祀的仪式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

而且,宋朝的文人雅士还将香文化与诗词文化相结合,将香的气味与写作相结合,发展出了雅致的香诗文化。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中国香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明朝的儒家文化和清代的佛教文化都对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明清时期,香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重视,并且从庙宇、佛寺逐渐传入了家庭。

此外,清代的宫廷文化也对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代的皇宫里香火祭祀的规模更加盛大,乾隆皇帝甚至还专门修建了香山,用于香火祭祀。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香文化逐渐趋于衰退。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香文化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然而,由于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香文化得到了一定的振兴,世界各地的香料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中国人的选择。

总的来说,中国香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从古代的祭祀仪式到现代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对香的热爱和追求一直没有改变。

香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信仰和精神世界,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文化在中国仍将继续发扬光大。

唐代香事

唐代香事

【香识】唐代香事
中国自古用香,经由僧道的崇奉、历史的推衍,至宋明遂大行于世,并成文人雅事。

明·周嘉胄《香乘》引宋·丁谓《天香传》谓:“香之为用,从上古矣。

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

三代禋祀,首惟馨之荐,而沉水熏陆无闻也。

其用甚重,采制粗略。


香事发展至唐渐盛,烧香之具亦多,域外流传实物亦多。

唐代莲花式香炉,为装饰莲花的炉盖同多足炉的合二为一。

炉身之式样源自两晋南北朝常见的多足香炉,尺寸很小,多带承盘。

唐时,多足炉上加以覆钵形盖并在炉盖上装饰莲花,蔚为风气。

此在敦煌壁画中常见,知名者如法门寺地宫所出的鎏金莲花纹五足银香炉。

除上述的香炉外,其时尚有用于行香的鹊尾炉。

鹊尾炉又名柄香炉或手炉,基本形制即柄的前端有莲花承炉,柄的后端有狮子为镇,柄上另有花托承宝子。

鹊尾香炉在南北朝时多见于中原地区的石窟寺及北朝造像碑。

唐时尚有另一种烧香之具——香毬。

香毬多以金银铜铁为之,造型精致,携带方便,故而常被置于卧帐之中,间亦有随身佩戴者。

香毬外壳一般镂空作成花鸟,内心用轴心线相互垂直的内外两层持平环支承一个小香盂,以圆环转轴的彼此制约和香盂本身的重心影响,使香盂随炉展转而总能保持平衡。

宋末元初,香毬又曾传到阿拉伯世界,至13-15世纪,香毬及其制造技术西传欧洲,并对其时的航海等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香文化简史范文

中国香文化简史范文

中国香文化简史范文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古代人们的居住地遗址中,经常会出土烧制的陶香炉。

最早出土的陶香炉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香炉来熏香,这是中国香文化的最初形态。

香文化在中国古代宫廷中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推广。

尤其是在商周时期,宫廷里流行烧香供奉祖先和神灵。

这时期还出现了“贡香”一词的使用,表明烧香已经成为国家制度的一部分。

到了秦汉时期,香炉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熏香成为官员宣誓、祭祀和会议等重要场合的必备仪式。

随着佛教的传入,香文化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佛教注重修身养性,佛教寺庙成为了香文化广泛传播的场所。

唐代的禅宗更是提倡熏香,将悟道与熏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香文化。

唐代的和尚玄奘更是将印度佛教的熏香方法带回中国,并传授给当地的和尚。

从此,香文化在中国佛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到了明清时期,香文化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的宫廷中流行烧香品茗,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香文化的兴盛。

明代著名文人杨维桢的《香谱》是对炼制香料的理论研究的重要著作。

此外,明代金圣叹还创作了《江南香谱》一书,详细介绍了香料的炼制方法和用途。

现代的中国香文化已经逐渐走向多元化和民族化。

在当代,香文化不仅在寺庙、宫廷和文人墨客中得到传承和发扬,还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香文化已经渗透到家居装饰、节日庆祝、养生保健等方面。

同时,很多人也开始关注香炉的制作工艺和香料的选择、搭配等方面。

总的来说,中国香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无论是在宗教信仰、文化传承还是生活方式中,香文化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香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精神,还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香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文化的历史

香文化的历史

香文化的历史香作为一种文化,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

《新唐书·仪卫志》载,当时不仅室内设“蹑席、熏炉、香案”,贵妇身上也佩香具。

唐高祖618年至唐德宗791年,通川、雁门、顺化、南海、上洛诸郡及属国向唐宫廷进贡香料数十次,可见香事活动的频繁。

又通过鉴真大和尚东渡,传至日本及海外。

宋代,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香文化发展至今,已经不单纯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香”。

烧香是中国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三个特点极为引人注目:一是普遍性,汉人烧香,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烧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无处不烧。

二是历史悠久,现存文献《诗经》《尚书》已有记载,则其起源必早于诗书时代即西周。

三是普及性,几乎做什么都要烧香:对祖宗要烧,对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烧,对动物要烧,对山川树木石头要烧;在庙里烧,在厕所也烧;过节要烧,平常也要烧;作为一种生活情调要烧,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雅而韵,妙不可言;作为一种门第身份,所谓沉水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虔敬时要烧,有焚香弹琴,有焚香读书;肃杀时也要烧,辟邪祛妖,去秽除腥;有事要烧,无事也要烧,烧本身就是事,而且还会上瘾,称为“香癖”,就仿佛现代人的抽烟饮茶一样。

中国烧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

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

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

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

《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

”笺:“文王受命始祭天。

”即是说,这种祭制始于周文王。

其具体祭法为:将牺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

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熏香器看唐代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未完)

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熏香器看唐代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未完)

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熏香器看唐代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未完)1987年4月,当法门寺塔下唐代地宫的一道道石门被打开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

唐皇室为佛祖真身舍利而供奉的121件(组)金银器带着历史的厚重,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唐懿宗、唐僖宗父子供养的金银器就达100余件,可分为食容器、供养器、法器、熏香器、茶具等类,印证了同时出土的《物账碑》“穷天下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的记载,反映了唐皇室在这些器物上赋予极为丰富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内涵。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形式多样的熏香器,既有最常见的香炉,又有香囊、手炉、香盒等,实属罕见的文物珍品,充分说明唐代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真实地再现了大唐皇室热衷于熏香、以香供佛的历史事实,是唐代焚香之风盛行的有力证据,也是唐代香文化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

本文试图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熏香器来了解唐代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妥之处,敬请方家赐教。

一、唐代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早在数千年前,人类社会就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香料以清心静气、驱虫辟秽、防治疾病,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还是僧道医巫、普通百姓,对于各种香品无不喜爱,与之相应的熏香器具也是林林总总,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文化。

唐代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香料的使用有关,还与社会背景、上层人士的推崇、宗教活动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等诸多因素有关。

(一)香料的广泛使用是唐代香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用香是人类最美好的文化感受形式,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香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不仅代表着生命不息、世代相传之意,更表现了古人礼敬天地、尊崇神灵祖先、尊重自然的精神思想。

从古老的文明开始,香就伴随人类穿过时空的长廊,余烟袅袅。

《说文解字》中说:“香,气芬芳也。

”而馨香的“馨”,也就是香气远闻之意。

一般而言,香料是指由富含香气的树皮、树脂、木片、根、叶、花果等所制成的香之原料。

依原料不同,又可分为旃檀香、沈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薰陆香、安息香等丰富的种类,甚至也有动物的分泌物所形成的香如龙涎香、麝香等。

中国历代香道发展简介

中国历代香道发展简介

中国历代香道发展简介所谓香道,就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寂静之中。

中国香道,它萌芽于远古祭祀之礼;起始于春秋佩香之德;成型于汉代和香之贵;成熟于盛唐用香之华;普及于两宋燃香之广;完善于明清品香之势;衰败于乱世征战之忧;回春于安定和谐之世。

1、远古时期。

由于历史久远,香起源已无从考究,但从现DK古学的角度出发,在辽河、黄河、长江流域先后出土了四五千年前的陶熏炉,其样式与后世的熏炉一致,并且造型美观,堪称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奢侈品”。

由此可见,香也应该出现更早的远古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香开始有了文字记载,此时香文化发展初现端倪。

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这些多用来熏烧祭祀、佩带香身、入酒、辟秽祛虫。

当时的文人雅士都把香比喻为一种高尚、善美的品质。

3、秦汉时期香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丝绸之路”为我们带来了海外的丁香、安息香、乳香、龙涎香。

汉代香品中第一次出现了和香(一种像中医药方一样的香方),宫廷的术士开始用多种香药根据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来调配香方。

汉武帝时期顺应的出现了著名的香具——“博山炉”。

5、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带来了香料的需求,域外香料的大量输入使得香料成为重要贸易物资。

唐朝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人、香行。

唐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展示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衬托唐代以香供佛的事实。

6、北宋时期“巷陌皆香”,许多文人名仕不仅焚香用香,还收辑、研制香方,采置香药,配药和香。

此时多部香学专著问世,研究范围广涉香药性状、炮制、配方、香史、香文等。

7、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带回了胡椒、檀香、龙脑、乳香、木香、安息香、没药、苏合香等。

中国香文化,唐朝人怎么用香

中国香文化,唐朝人怎么用香

中国香文化,唐朝人怎么用香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焚香的极盛时期,不仅皇族贵胄喜爱焚香与使用香料,文人对此亦是热衷不已。

他们身上散发着香味,浴缸中加了香料,而衣服上则挂香囊。

庭院住宅内幽香扑鼻,公堂衙门里芳香袭人。

一般来说,沉香等香料一般用在,佩戴,焚烧和药用这几个方面。

具体来说是这样:香会斗香唐中宗时就有一种高雅的聚会,大臣们在会上“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

公认焚香“极品”为佳楠;此为沉香,沉香又分四等即沉水香、桟香、黄熟香、马蹄香;再次为檀香等,可见当时评香水平及高超。

“沉水”即为沉香,由此可见奢华到极致的唐代,人们熏香的香料主要是沉香,袅袅的幽香从博山炉中飘出,贪恋这无与伦比的馨香,忘却身在何处?获取更多香学资料,请搜索每天懂点香学。

日常熏香贵族女子也非常热衷的熏香。

车是香车,车上有帷幕,真正是香车美人。

如今说的香车,只是个名字而已,那个时代的车要用多种香料熏染,是真正的香车。

车主的身份有多高贵,乘坐的七香车就有多豪华。

回来时,羽扇遮身,再进入装点着华丽花纹的九华帐,出行尽显奢华。

皇帝赐香唐代皇帝也常向大臣和近侍赠送香料,以示恩宠。

文献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唐朝大臣献给皇帝的“谢表”,如张九龄写的感谢唐玄宗的《谢赐香药面脂表》曰:臣某言:某至,宣敕旨,赐臣裛衣香面脂,及小通中散等药。

捧日月之光,寒移东海:沐云雨之泽,春入花门。

雕奁忽开,珠囊暂解,兰薰异气,玉润凝脂。

药自天来不假准王之术;香宣风度,如传荀令之衣。

臣才谢中人,位参上将,疆场效浅,山岳恩深。

唯因受遇之多,转觉轻生之速。

品香用具唐代种类繁多的熏香器中,制作的最为精妙绝伦且最富艺术价值的当属“香囊”——一种镂空为花卉和动物图案的空心金属球,其内平衡架上悬有以金属制成的焚香盂,主要用来熏衣被和寝具,具有杀菌的作用。

过去人们常把这种小巧玲珑的器物称为“袖珍熏球”,这种熏炉精巧玲珑,便于携带,在唐代的族圈内甚是流行。

流风所及,在唐朝社会中无论男女,都讲求名香薰衣,香汤沐浴,以至柳仲郢“衣不薰香”,竟被作为“以礼法自持”的证据。

中外交流视域下唐代香文化探索

中外交流视域下唐代香文化探索

中外交流视域下唐代香文化探索作者:吴小龙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21年第04期摘要:唐代丝绸之路发达,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直接促进了香文化的发展。

在唐代二百八十九年间,香的用途极为普遍,儒释道“三教”用香各有特点。

据说,用香仪式始于印度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形式多样,最具国际性;儒家用香主要体现在宗庙祭祀及国忌行香,最重礼仪等级;道教为“皇族宗教”,其用香及仪式则最为讲究。

由此,用香与宗教信仰相融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宗教与世俗交流的重要形式,故“三教”用香又具有相通之处。

香文化是唐代儒、释、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唐代儒释道焚香香文化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1)04-18-26有唐一代,中国常用的香料有苏合香、安息香、沉香、龙脑香等,均奇香无比,是焚香的重要原材料。

但史书中有关本土香料的记载较少,且焚香原料相当一部分是伴“丝绸之路”而来,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香料之路”。

香料作为丝路沿线贸易中最常见的交换商品之一,或熏染衣物,或烹茶饮茗,用途广泛,深受群众喜爱。

随着“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中外交流日益深入,焚香仪式也更加成熟。

因唐代儒、释、道思想盛行,焚香又多用于宗教的寺观庙宇中,逐渐与宗教文化相融合,为唐代社会增添了神秘色彩。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有部分研究1涉及唐代宗教焚香之俗,但论述略有不足,鲜见关于儒、释、道三教焚香之俗的专门研究,仍有继续探讨的价值。

故笔者拟从焚香仪式与宗教信仰、宗庙祭祀的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展开论述,讨论宗教与焚香之间的关系,从而探析唐代宗教领域的焚香文化。

一、唐代中國香料之来源中国焚香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就有焚香祭祀的行为,先祖们以燔木升烟仪式告祭天地,可谓是后世祭祀用香的鼻祖。

据考古发现,燃烧柴木及烧燎祭品的燎祭已应用于六千年前的祭祀活动之中;甚至在距今六千至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晚期遗址中又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燎祭遗存的祭坛;商代的燎祭则继承了远古的这种祭祀观念;至周代,周文王订立了禋祀祭天的典制。

中国香道文化简介

中国香道文化简介

中国香道文化简介香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元素,是一种通过使用香料来达到精神和身体健康的方法。

香道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香道的起源、发展、特点、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香道的起源及发展香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当时人们将香作为祭品,用于向神灵祈求平安和健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香的烟雾不仅可以祭祀神灵,还可以驱除蚊虫和消除异味。

因此,香的用途逐渐扩展,成为一种精神和身体健康的工具。

在唐代,香道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当时的皇帝和贵族都非常喜欢使用香料,他们将香料视为一种奢侈品,用于装饰宫殿和家居。

同时,一些文人墨客也开始关注香道文化,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来研究和推广。

到了宋代,香道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

当时的文人墨客开始将香道文化与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道文化。

同时,一些香道家也开始系统地总结和研究香道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香道经典和香道理论。

二、香道的特点香道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精神修养香道强调香料的精神作用,认为香料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因此,香道注重精神修养,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涵养。

2.追求自然和谐香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香料是自然界的馈赠,应该珍惜和保护。

因此,香道注重与自然的联系,追求自然和谐。

3.讲究仪式和礼仪香道是一种仪式性的文化艺术,注重仪式和礼仪。

在香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礼仪,以显示对香料的尊重和敬意。

4.强调个性和创新香道是一种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文化艺术,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不同的香料和香道方式,以达到个性化的效果。

三、香道的意义香道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承中华文化香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香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优秀传统。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香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并将其视为一种仪式的象征,用来祭祀神祗、清心寡欲、开启智慧、驱除邪气等。

以下是对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的探索。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最早的香料使用可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些香料主要是植物根茎和树皮,通过燃烧散发香味。

当时的人们相信香具有神秘的力量,可以祭祀神灵、保护家庭以及驱除恶灵。

在古代的商代和周代,香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器物。

在官方仪式和祭祀活动中,烧香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祭祀形式。

同时,香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生活中,成为一种高雅的生活习俗。

这段时期的香主要由植物木质和香草提炼而成,有着淡雅的气味。

随着历史的发展,唐朝成为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朝的宫廷文化非常丰富多彩,香品的使用和鉴赏达到了巅峰。

士人们开始关注香的研究和发展,用香作为一种思想和审美的表达。

唐朝的文人墨客常常以香为题材创作诗词,让香成为文学艺术的源泉。

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香料的传入也使中国的香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宋代是中国香文化的另一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香品的研发和生产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宋代的士人开始进行香料的混合,以创造出更加复杂的香气。

他们还开始进行香器的设计和制作,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香炉和香盒。

同时,随着宋代的繁荣,香也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流行于宫廷和百姓之间。

明清两个朝代,香文化逐渐走向成熟。

香料的种类和用途进一步扩展,许多新的香材开始被应用于制香。

例如,檀香、龙涎香等名贵香材在这个时期得到广泛使用,并成为贵族和宫廷的专属香品。

同时,制香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工艺精湛的香料师傅开始出现,他们能够根据香材的特点制作出不同的香品。

近代以来,中国香文化受到了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冲击。

香品的生产和使用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机器生产的香品,而忽略了手工制香的传统工艺。

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香文化在隋唐时期虽然还没有完全普及到民间,但这一时期却是香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香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成熟、完备的香文化体系。

隋唐之前,虽然上层社会对香推崇备至,但很多适宜熏烧的香料特别是高级香料不产于内陆,而是来自边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总量较少,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也难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

而唐代之后,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都空前繁荣起来。

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中国。

虽然安史之乱后,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但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

香料贸易的繁荣,使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

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

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和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

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

象前朝的帝王一样,唐代的许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对香料十分钟爱,而且依仗国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的帝王。

皇帝经行之处,甚至以龙脑、郁金铺地。

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也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

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

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古代时期:古代中国的香文化起源于祭祀和宗教仪式。

在古代,人们相信通过燃烧香木,可以唤起神灵、祈福祈愿和祭祀祖先。

在中国的许多宗教中,香被视为通往仙境的桥梁,用于超渡亡灵和祈福。

此外,古代中国的君主和贵族也使用香作为标志和象征。

唐代时期:唐代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唐朝的繁荣和开放促进了香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代的文人墨客对香文化有着极大的热情,并将其视为文化艺术的一部分。

他们赞美香味的美妙和香烟的升腾。

在这一时期,香炉的制作和装饰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制作出许多精美华丽的香炉作品。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香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在宋代,香木的种类和燃香的方法逐渐丰富起来。

不同的香木被用于不同的场合和用途,燃香的方法也有所创新。

此外,宋代文人也致力于研究香文化的审美价值和功效,从而使香更妥善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香文化在中国达到了巅峰。

在明代,香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香文化。

在明清时期,香炉成为了居家、庙宇和官府必备的摆设,且多数富有世家都能欣赏品尝。

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对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研究香木的种类和燃香的技法,还以香为灵感,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书法作品。

现代时期: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香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和民间化。

现代人对香文化有着更多的选择和需求,香产品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现代人对于香文化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大量的研究和普及工作使得香文化逐渐走出宫庭,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古代、唐代、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和现代时期几个主要阶段。

每个时期都对香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和创新,使得中国香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至今。

香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人雅士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唐代香文化概述

唐代香文化概述

唐代香文化概述
刘良佑
【期刊名称】《上海文博论丛》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正> 香与香文化所谓"香料",就是能发出特殊气味,使我们的味觉和嗅觉上感受到刺激,并进而在情绪上形成快感的物质。

在长远的历史进程里,人类在改变环境和饮食的气味、提升生活情趣、疏解生活压力、创造想像的空间,以及追求健康等理由下,东西方都在利用香料上,
【总页数】4页(P24-27)
【作者】刘良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
【相关文献】
1.“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西安唐史研究——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第六届年会概述[J], 吴小龙
2.唐代判文文献存佚概述 [J], 陈勤娜
3.唐代的诗歌与宫廷乐舞文化之一唐代宫廷的音乐和舞蹈概述 [J], 尽心
4.唐代教坊乐人的历史概述 [J], 任飞;唐蓓蓓
5.中外交流视域下唐代香文化探索
——以儒释道焚香为中心 [J], 吴小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荀令十里香与唐代香文化

荀令十里香与唐代香文化

荀令十里香与唐代香文化荀令留香荀彧汉魏时人,官拜尚书令,人称荀令。

注重仪容,风度翩翩,有美男子之称。

荀令好熏香,身上香气,可闻百步。

所坐之处,香气三日不散,成为世人的美谈和效仿的对象。

《襄阳记》曰:「刘和季性爱香,上厕置香炉,主簿张坦曰:『人名公作俗人,真不虚也。

』和季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君何恶我爱好也。

』」故《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刘季和亦有是好,他上完厕所也要熏香。

张坦说,人家都说你是俗人,果然不假。

他分辩说,我远不及荀彧,为何要责备我呢?后世以“荀令香”或“令君香”形容大臣的风度神采,也泛指人风雅倜傥。

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诗曰:“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待中佩,暗识令君香。

”南朝张正见《艳歌行》:满酌胡姬酒,多烧荀令香。

唐•李百药《安德山池宴集》诗: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

唐李颀《寄綦毋三》诗:“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

荀令十里香:悦己者香道馆根据古方记载,遵循古法,独家出品配伍;丁香、檀香、甘松、零陵香、龙脑、茴香、蜂蜜。

制作工序:配药-磨粉-炼蜜-制丸-窖藏香语;有诗云;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

此香无论生闻还是薰都十分好闻,别有一番风味,清香四溢,是一款流传千年的香。

六朝及唐代时,上层社会熏衣、熏被褥已成习俗。

女人的衣裙熏香自不必提,士大夫的衣袍也要熏染一番。

唐代的上层极其喜爱焚香与使用香料。

浴缸中加香料,而衣服上则挂着香囊。

香囊是一种镂空为花卉和动物图案的空心金属球,其内平衡架上悬有一金属制成的焚香盂,外面可以任意圆转。

由于内有机关巧智,所以里面的焚香盂始终保持平衡不倒。

主要用来熏衣被和寝具,香料常具有杀虫作用。

香囊精巧玲珑,便于携带,除了放在被褥中熏香外,妇女们还喜欢佩带它,男人也不例外,无论狩猎、出行、游玩,均随身携带。

所过之处,香气袭人。

当时的男人甚至还有互相攀比香料的习俗。

唐中宗时就有一种高雅的聚会,大臣们在会上“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香文化概述一、外来香药(料)的交融与《海药本草》(一)周边国家往来“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内外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颇繁,输入香药(料)与传统芳香物质揉合起来,拓展了窖造方法的用途。

相应地所需的原料也增加,商贾繁忙通使不断,如隋炀帝遣雪云骑李昱使通,波斯使隋贡方物。

漕国……土多朱砂、青黛、安息、青木等香,石蜜、米蜜、黑盐、阿魏、没药、白附子……遣使贡方物。

《吐鲁番出土文物》载“丝绸之路”中西交汇的代表之一的吐鲁番,买药人材料出处的香药中记录有乳香、安息香、龙涎香、冰片、苏合香、绛真香等,一次出售达2963斤,并由这里转向内地。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阿拉伯国家与唐通使,至唐太宗李世民时设“关市”扬州、洪昌等地,朝廷接朝贡也增加。

公元647~762年间波斯遣来使就有28次之多,外来输入香药有乳香、没药、沉香、木香、砂仁、诃黎勒、芦荟、琥珀、荜拨、苏合香、乌片(鸦片)、底野迦(含鸦片的膏丸)、牛黄、犀角、海狗肾等。

此时胡芦巴也传入了中国,此外还有象牙。

南方的越南输入中原的有白老藤、庵摩勒、黎勒、丁香、詹糖香、诃黎勒、白茅香、榈木、白花、沉香、琥珀、真珠、槟榔、蛇胆甚至驯象,其中以苏方木输入量最大。

唐朝与印度往来也多起来。

唐贞观16年(公元642年)接纳火珠、郁金香、菩提树、龙脑香。

随交往中将已传入中国的佛教经书等前后翻译有十一部,其中包括《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龙树菩萨和香法》二卷。

公元542年中国医师到朝鲜进行医疗活动,促进了双方医疗、经济、文化的交流,朝鲜的人参、五味子、昆布、芜荑等传人中国。

(二)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天宝二年至十二年(公元743年~753年),鉴真和尚率师徒一行六次东渡日本,每次都带去大量的药材及香药(料)。

据“东征记”载:天宝二年东渡时带去麝香20脐,龙脑香、檀香、安息香、青木香、沉香、甘松香、甲香、零陵香、熏陆香等600余斤。

还有胡椒、阿魏、荜拨、诃黎勒、石蜜等500斤,甘蔗80束……可见唐代时中国与周边国家香药(料)舶来交往的盛况。

(三)《海药本草》“丝绸之路”开通后与阿拉伯国家交往甚密,不但输入大量香药(料),而且传播了有关的文化、香药知识,输入的香药与传统芳香植物揉合一起充实了在诸多疾病的疗方。

焚烧熏燎、美容、辟秽、调味、加香、防腐灭菌以及作为“果子药”食用等等的用途。

出现了《南海药谱》、《海药本草》等著作。

《海药本草》为李珣撰写。

李珣字德润,出生于四川梓洲(今四川治县),为波斯商贾李苏沙的后裔。

李珣也是香药商人,经验丰富,广收博采,稽其究竟,汇之审慎总结成书。

本书共载有96种产于海外的香药(料)、标明产地。

特别要提到的是载入的青木香、兜儿香、阿魏、荜拨、肉豆蔻、零陵香、缩砂、毕澄茄、红豆蔻、艾纳香、茅香、甘松、蜜香、迷迭香、丁香、等等50多种芳香药条目,明示为输入。

填平补缺的品种很有价值,此书的问世对于中外香药(料)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唐代香药在医药中的应用(一)《外台秘要》中芳香植物的应用本书为唐王焘所著,对于养颜悦色、祛斑洁面、增香润肤、乌发生须、固齿健身、延年益寿等尽数收入,特别在美容专卷中对面部、面脂、头膏、发鬓、衣香、腋臭、口臭、风齿口臭,以及令人体香、澡豆(现在的肥皂)等等都有配方,全书共收有430首配方,所有的香药(料)离不开带有辛味的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之功能的香料,如:白芷、防风、细辛、当归、藁本、生姜、辛夷,还加进增香添色的龙脑、丁香、麝香、藿香、零陵香等甚至有的配方全部都用上香料。

其中卷23中腋臭方37首,令人体香方4首,杂疗止汗方10首。

卷32中的221首配方中,面膏疗面、面色悦方18首,生发、秃发、令发不生方26首,颇有启发性,对现代具一定参考价值。

(二)美容香身香药(料)的应用唐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中从卷十五至卷二十一专有治七窍病方,具体来说有香膏鼻塞,治口中臭、身体臭令香,治七孔臭令香,薰衣香、洗手、面香。

令白净、悦泽之澡豆、面膏,去风寒、令人面光悦、却老、祛皱等内容。

1.面光悦却老祛皱方青木香、白附子。

白蠟、白芷、川芎、零陵香、香附子各二两,茯苓、甘松香各一两、羊髓一斤半錬石为末,十味咀以酒水各半浸药,经宿,次日前三上、三下候酒水尽膏成,去滓,(敷)面如壮,为去风寒,面光悦却老祛皱。

2.香口香体方桂心、青木香、豆蔻、藿香、零陵香各1份,甘松香、当归各5份,香附子20份,槟榔宜量,共末和蜜成丸,豆大,日含三夜一,咽汁为芳香辟秽香口香体。

3.甲煮口脂方檀香、零陵香、苏合香、熏陆香、丁香、甲香、沉香、藿香、甘松香、泽兰香各1份加入胡麻油15份。

甲香须与酒蜜炼制方可,作为合香之用,胡麻油加热煮后制成。

方中除甲香当时作为动物香外,其余都为现在应用的天然植物香料。

《备急千金要方》收载唐代以前例方81首,《千金翼方》卷五也收集美容诸方80多首,“妇人面药”内用者14首,外用的“面脂”、“悦泽”、“面药”、“白膏”、“涂面”、“令面生光”、“澡豆”等25首,应用药物125种,植物药76种。

其中含挥发油的芳香动植物有麝香、细辛、白芷、白附子、川芎等多数的配方都却不了;丁香、当归、藁本、龙脑等也广泛地用于配方中。

这些最常用的香药(料),既有芳香,又具有抗菌消炎活性成分,有些还含有营养肌肤的维生素成分。

因此,现代美容尊古今制,返璞归真,标本兼治。

芳香物质,重现价值。

(三)外伤科兽药与香料外伤科与兽药自古与香药(料)也结缘,因为芳香药多数具有抗菌消炎,对真菌有强烈的抑制活性作用,芳香开窍、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舒筋活络、驱风解痉也是其独有的特点。

对于气滞积聚、时感瘟疫也颇见效。

唐代蔺道人撰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的“匀气散”等香药(料)的芳香透骨活血化瘀功能非香料药莫属,且剂型多种多样……。

唐李石等撰《司牧安骥集》方面的“木香散”等也都有香药(料)的揉合而发挥其治疗的功能。

唐代医药空前发展,《旧唐书·经籍志》载各类医家医籍有110家共3589卷,标志着医药学已发展达到相当水平,而当时香药(料)的应用都广泛分布与潜在于相关的行业之中。

三、唐代香文化的方方面面秦汉以来,香文化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除其主观因素外,与其融合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关。

因为社会的诸多领域、系统都不是孤立的,是存在互相渗透、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关系。

进入唐代之后,视野更加开阔,又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推进多种文化的迸发,进步举世瞩目。

花食(医)文化与香1.花食(医)花是人们的统称、《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花),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花荣秀英,芬芳美艳,婀娜体态,香、味系情。

自古以来,民俗花节、花神、花仙,诗词歌赋文,琴棋书画拳,总与花卉情丝难断,文学、艺术在骚人墨客笔下总是融汇在一起,花中有典,花中有诗,花隅画意,花容芳香沁人心脾,寻趣花食,乐幽陶醉。

我国的花食(医)文化源远流长,花羹、花膳、花饮早于唐风宋雨之前而延续至今,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地区、民俗已有上百种的花卉参于海鲜水产、禽鸟虫蛋、谷蔬菌果、畜兽素齑、什锦花拼的佳肴以及茗饮中。

这些香喷喷的美味食品,花之香、烹之味融于一起,给人们以美好的享受,也是美食寻趣的花香文化与馔食文化两体交融的体现。

唐宋年间花食之风颇盛,唐宴席的桂花栗子羹。

菊花糕、广寒糕、锦带糕、蟹眼糕,……及后来的茉莉豆腐花、茉莉鸡脯、白兰花鸡片、酱醋迎春花、菊花鲈鱼、桂花干贝、牡丹花汤、桂花汤圆。

玫瑰甜糕、银花露,还有桂花、桂花酱、玫瑰、玫瑰酱也是一种香调料,花卉和羹独树一格,芳香美味催人欲啖。

花卉的食用和药用、食补和药补、食养和药疗统一起来,发挥了花食药用的“攻邪”“补正”作用。

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历史上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桂花:甘温,可温中散寒,暖胃止痛;玉兰花:辛温,温中解肌,利九窍明目;月季花:活血祛疾、拔毒消肿;丁香花:祛风散寒,开窍理气、消除疲劳、提神醒脑。

此外,玫瑰花甘苦温、利气行血、止痛祛风湿,治痔血、月经过多、赤白带下等。

的确花食既可以疗病祛疾,又可防病养生,鲜花香气可调节中枢神经,平抑血压、头痛、眩晕、失眠,影响思维……对人体生理心理起花香疗法的作用。

2.焚香古代的香,除理解为香气、香味之外,还有通常烧的“香”、佛门用的梵香。

自从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到唐玄奘印度取经“一苇渡江,白莲东来”。

人们处在多元性、扩散性、交融性以及宽宏的灵活性、适应性和谐共济的社会中,俎豆馨香、道坛祭天,念经拜佛的精神寄托已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信仰、教经等的信念逐步普遍化、平民化,祭祖的伦理思想、祭祀的社会功能、祭天的政治功能已扭合与维系在一起,教祀、山出多门,香火极盛。

返祖报本、慎终追远的思想越来越深化并促使上层社会的运作与平民社会的凝聚,人群交融、人与自然的相亲形成一种不可抗拒的信念,正邪难分,香火见虔诚。

因此当时的“香”及其相关制品名目繁多。

虽这里不可能一一列出,但总的一句话“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因此不管精神或物质,“香”与香料是表达信念的必需品。

自古以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用香汤灌佛像自从唐以后十分盛行。

香汤内应以牛头旃檀、紫檀、多摩罗香、甘松香、芎、白檀、龙脑、鬰金香、沉香、麝香、丁香等多种妙香互掺而成。

“密”教作坛时用五宝、五谷、五香埋于地下(五香指:沉香、白檀香、丁香、鬰金香、龙脑)另外洗袈裟亦用香汤,禅宗所用香汤系用陈皮、茯苓、地骨皮、肉桂、当归、枳壳、甘草等七种香药煎成,称为七香汤。

用的“香”也相当考究,种类很多。

法华经卷四载香、抹香……涂香、烧香等为十一种供奉中之数种。

……涂香或烧香所用之香的种类,因修法之类别和供奉尊像的不同而有明确的区分,如:消灾、增益、降伏、敬爱的不同祈求分别焚沉水香、白檀香、安息香、苏合香。

金刚部、羯磨部分别焚丁子香、熏陆香。

此外还有多种和合制成的香,可随意取用供养诸尊,如用白檀香、沉水香、龙脑香、苏合香、熏陆香、安息香、香附子香、甘松香、柏木香、天木香、摩乐迦香、钵地夜香等17种香药(料)与砂糖混合而成。

线香用料:沉香、桂皮、甘松香、安息香、白檀香、丁子香、龙脑、大茴香等等香药(料)和合而成。

佛以乳香、枫香为泽香,椒兰蕙芷为天木香,……天木香莫若牛头旃檀,天泽香莫若詹糖香、熏陆香,天华香莫若馨兰伊蒲……“佛兰香”“法华香”诸香五花八门。

焚香所用之炉系用金属或陶制成,种类很多,其中以博山香炉最为著名,此系汉代大铜器,后世用作佛具,至六朝唐代也盛行一时,焚香霭馥馥,祛邪辟秽、清心悦神、畅怀舒心,远辟睡意。

从上所述,单寺庙烟火应用之“香”的品种以及用料之讲究可见一斑,除此外还有用于身体之灌沐或散道场或洒诸物、洒净水(含有香气之净水)—“香水”。

又据《本传》载:唐宣宗每得大臣章奏必盥手焚香然后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