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参考资料中国的近代化道路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
史实
1、(开始)1898年的戊戌变法主张实行 君主立宪制,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 伟大尝试。 2、(里程碑)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1912年 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 法》。
3、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对政治民
主化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内的延续,提倡科学、民主,主 张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所 占 比 例
根据此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 历程,最后走向了什么样的归宿?
1860 1870
1895
1912 1914 1919
1927
1937
1945
1949 1952 1956
时间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及影响)
1、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一、概念: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 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 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 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任务(两大主题):
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三、近代化内容: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洋务运动之我见
“洋务运动到底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呢?”
“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
——梁启超
“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犹不能与欧洲颉颃。” ——孙中山
为期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对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历史,也产生过 一定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本质上并非革命运动,而是封建阶级的一种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在‘西学为用’方面,在学习和设立资本主义性质的事业方面, 客观上是进步的。而在‘中学为体’,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则是保守 的、反动的。但由此而开展了‘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 争’。”“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它替戊戌运动开辟了道路。” ——吕振羽

中国的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辛亥革命 甲午战争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近代化的层次: 近代化的层次: 器物



起 步 阶 段
(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前)
经济 军事 外交 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 成立总理衙门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郑梁梅高级中学高三历史组 梁茂林
一、近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化为主要标志。在近代中国, 化为主要标志。在近代中国,近代化也就是指 工业化(机器大生产) 工业化(机器大生产)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 经济、阶级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治、经济、阶级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其 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 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 近代社会。 近代社会。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基本经历了起步 1840~1895年)、整体发展 1895~ 整体发展( (1840~1895年)、整体发展(1895~ 1927年 和曲折前进(1927~1949年 1927年)和曲折前进(1927~1949年)三 个发展阶段。直到今天,这一过程还在继续, 个发展阶段。直到今天,这一过程还在继续, 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 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
阶段性的成果有: 阶段性的成果有: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 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缓慢发展阶段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前)

中国近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近代化是指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法制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过程。

1840年至1919年,中国近代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1919年后的30年,中国近代化程度虽有所深化,但发展缓慢,成效不显著;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经济的近代化1、近代化的开始——洋务运动(1)背景:鸦片战争,清政府内外交困。

(2)派别:洋务派,即封建开明地主阶级代表。

(3)代表人物: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等。

(4)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以实现“自强”“求富”之路。

(5)主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内镇压人民反抗,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6)主要活动: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立海军、创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等。

(7)历史作用:a.洋务运动是开明地主阶级发起的一场学习西方科技、维持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方案破灭。

b.它的主要作用:引进了西方科技,使中国出现了机器生产,为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对外国经济扩张起了抵制作用等。

(如在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影响等方面也是很深远的。

)(8)失败根源:只学习西方科技,反对政治变革,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如洋务派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以学习西方科技挽救封建统治危亡。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C 60,70s,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以及明清时期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的解体。

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C末,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 所谓的现代化(近代化),就是指工业化和 与工业化相随的麦蜘蛛、经济和文化等方 面的发展变化。 • 材料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 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 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 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是1842~1860 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 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 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 (1)材料一认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在历史上曾 错失三次重大机遇,请分别说明导致每次
1、主要表现
经济(工业化):
①甲午以后民资初步发展。
②20世纪初民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
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政治(民主化):
①资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②资中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 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 第一次:封建专制制度和闭关政策、中 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 第二次: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帝国主 义列强的阻挠。 • 第三次: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和 封锁。当时中国“左”倾的政治运动和 经济政策。
•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近代史上中国曾 经有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时期;第二次是国民 革命、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时期;第三次是抗战胜利后,但都与机 遇擦身而过。 • (2)阅读材料一,请分别说明近代中国三 次失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机遇的原 因。
• 第一次,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窃取胜利果实, 实行封建专制独裁,辛亥革命的民主成 果荡然无存。 • 第二次,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 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实行一 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 第三次,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 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撕毁政治协商决议, 发动全面内战,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 底破灭。

中国近代化之路

中国近代化之路

中国近代化之路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1、发展阶段的特征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但在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这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刺激了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和发展.1895年—1919年进入整体发展阶段.“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在经济近代化方面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政治近代化进程.1919年—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近代化新发展,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这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2、发展的特点(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摧残,发展缓慢,经历曲折.(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3)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竟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依靠政权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各阶级的探索都借鉴了外国成果.(4)畸形发展.近代工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部门结构不合理.3、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因素(1)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2)传统思想的束缚: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3)三座大山的压迫: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4)决策失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变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的后腿.(5)缺乏政治前提: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6)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4、中国近代化与民主革命的关系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5、感想:(1)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2)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实践证明, 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4)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国,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近代化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经历曲折的磨难.也不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长期探索才能成功.靠借鉴别人的成果,照搬别人近代化的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近代化之路.。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1.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9年)(1)起步阶段(1840——1895年):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21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抗战爆发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2.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期(1949——20世纪90年代)(1)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1978年)特点:探索中曲折前进(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世纪90年代)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主要表现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③明确提出富强(经济现代化)、民主(政治现代化)、文明(文化现代化)的目标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

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840—1949)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840—1949)

一、背景材料:近代化、中国近代化的含义
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 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 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 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 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 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 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 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 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此过程中,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 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四、难点探究: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阅读下列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 业产生和发展的有关材料,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化与欧美 各国的近代化相比,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掀起了洋务 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 之器。”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 随着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 后能强”。于是,他又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李鸿 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走过 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三)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19——1949)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 近代化艰难地进行,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
(一)起步阶段(1840——1895)
主要表现: 1、经济上:(1)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夷”的主张;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 业和民用工业。(2)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 将政治体制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3、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开始了向西方学习, “新思潮萌发”;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科技人才。 4、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海军,增强 了国防力量。 5、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 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认识: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 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高中历史的解析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与经验

高中历史的解析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与经验

高中历史的解析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与经验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与经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主题,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大题创和难题。

自19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本文将从中国近代史的脉络出发,分析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与经验。

一、清末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清朝晚期,中国面临外侮、内乱的局面,国力衰退,社会动荡。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中国开始探索现代化的道路。

自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建立工业企业,推进近代教育。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探索进程受到了限制,无法真正实现现代化。

二、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国家的建立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国近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探索现代化的新道路。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国民党成为推动现代化的主要力量。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这场运动强调科学、民主、自由,批判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并提倡科学的现代知识体系。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理念,以及新文化运动中涌现的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共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中共领导下的中国积极探索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提出了五年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五、当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断拓宽,从经济现代化到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1840—1860年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社会在不自觉地孕育着进步因素, 虽然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专制势力仍很强大,广大的中国人思想仍然僵化,近 代化的历程也并没有真正开始,但中华文明出现新的拐点。
第二阶段
现代化的艰难起步 (1860--1895)
政治: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经济: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思想: “中体西用” 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 社会生活: 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 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第一阶段
中华文明的拐点 (1840--1860)
政治: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 思想: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
世界(整体史观):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殖民体系的 影响。
阶段特征阐释
政治: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沉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人民开始了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斗争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尚在萌芽状态。 思想: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接触,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 张向西方学习,开启了民智,专制势力仍很强大,广大的中国人思想仍然僵化。 从世界角度看: 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政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维新变法运动,辛亥 革命: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袁世凯窃取政权,北洋军阀统治,孙中山捍 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思想:维新变法思想“进化论”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主共 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的影 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 社会生活: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规模的扩大和西方文明礼 仪的传入,尤其是民国建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革除 “旧染污俗”的政令,涉及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 跪拜等方方面面,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历史回顾

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历史回顾

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历史回顾近代化是表示向近代文明变化、向近代文明过渡的概念。

它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综合变化的历史过程,不能单纯把它理解为工业化。

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生产力发展方面,即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在生产方式方面,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在政治方面,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变化。

近代化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度的变化。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中国近代化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两易主角和内涵。

中国近代前80年近代化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内涵是资本主义化;之后无产阶级跃居近代化主角,近代化的内涵也随之而变成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化、社会主义现代化.近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第一部分旧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曲折一、近代化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⑥外交领域: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专题: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专题: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专题: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导言:1、近代化含义: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启蒙化为主要标志,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在中国近代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表现: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思想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3、中国近代有两个基本问题,即民族不能独立,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社会生产落后,要求近代化。

前者是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生产力问题。

所以应先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以解放生产力。

由此来认识近代中国的两个主要任务,并由此解释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科学救国、辛亥革命等在近代走不通的问题。

4、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知识归纳: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1、洋务运动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创办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意义: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内容:1869年,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意义: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出现,中国产生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变化。

概括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

概括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

概括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化历程始于清朝,清朝朝廷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停滞,这使得清朝统治阶级无力挽回人民失去对政权的信任。

清朝末期,外蒙古侵略、反清復明、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维新派及湘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权力,推动社会出现新的变化。

继清朝时期民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之后,包括实行科举制度改革,推行洋式现代化,设立中国人民立法会等,在全面工业化进程中,中国经历了由落后型发展到先进型发展的转变,完成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社会进程。

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还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旨在重建和改善社会生活,实现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的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一、近代化的含义概念:“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近代化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领域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和思想领域的人性化、科学化为主要标志。

这是整个世界近代化最为主要的发展线索,中国近代历史也不例外。

过程: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内容:经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标志,并引起经济、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实质: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前提:在中国近代,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完全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殖民者打开了中国大门,他们既是“强盗”,也是“先生”,他们侵略中国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其中包括近代的科学技术,近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价值观。

三、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内容中国近代化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近代化;中国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的近代化;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中国社会结构的近代化。

1、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近代化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近代人的企业,但多是西方殖民者开办的;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近代工业、铁路、轮船、电讯。

洋务运动时,中国的军队开始使用新式枪炮,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海军。

甲午中日战争后和清末“新政”期间,又开始编练军事组织、武器装备近代化的“新军”。

2、中国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的近代化1858年,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861年初,清政府开始设立总理衙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中央行政机构。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

③扫荡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思考: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如何?
美 国—— 扶蒋反共 蒋介石—— 坚持独裁内战 共产党—— 争取和平民主,准备武装斗争 中国人民—— 渴望和平民主、反对内战

中日民族矛盾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

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这是作于1947 年的一幅漫画,名 为《磨好刀再杀》。 画中的人物一手持 写有“和平方案” 的盾牌,一手正在 磨刀霍霍。漫画寥 寥数笔,揭穿了抗 战后蒋介石玩弄 “假和平,真内战” 的伎俩。
乘之机。 • 4.日本之所以敢于侵略中国,还在于中国长
期积弱不振。
20世纪30年代日本是如何 一步步侵华的?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5年 华北事变
1937年 七七事变 1937年 八一三事变
(1937年 南京大屠杀) 1938年占领徐州、广 州武汉(失华北、华 中、华南大片领土)
1935
1931 1937、7
场(国 民党)
徐州会战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台儿庄

武汉会战 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协 同 作 战 敌后战
场(共
枣宜会战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1937年8月 开辟 敌后背景抗:日在根世据界地反、法西开斯展和游击战争
洛川会议后
成立陕甘中宁国抗边日区战争指胜挥利的中前枢夕和。总后方
意义:七大为争取抗战最
攻打中心城市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5)遵义会议: 从听命于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解决问题。 (6)国共关系调整: 依据主要矛盾变化,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1—1945)

中国近代化历史的重要内容归纳,简短精辟

中国近代化历史的重要内容归纳,简短精辟

一、中国近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年代—60年代)1、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以手工纺织业破产为标志),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政治: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具体指英国);中国开始丧失国家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3、文化: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魏源,开始睁眼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的自救。

实质为巩固自身的统治)。

4、其他:社会习俗的变迁(必修二的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内容)西装,西餐等等。

5、背景(主要是指世界):①经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其他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在进行着工业革命二、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60—1901)1、 经济:地主阶级发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60—70年代民族工业在中国产生并且在90年代有所发展2、 政治: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农民阶级发动了义和团运动,洋务经济的发展,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梦。

3、 文化:洋务运动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洋务思潮的发展;维新变法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先进的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兴起了第一次解放潮流。

4、 其他:近现代社会的变迁(详见必修二)5、 侵略+民族危机加剧: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1—1919)1、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正处于二战,无暇顾及中国经济)2、 政治: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是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1913—1928)3、 文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推崇德先生和赛先生,提倡……反对……;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

回顾中国的近代化道路

回顾中国的近代化道路

回顾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回顾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所谓中国的近代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中国的资本主义化。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出现在西方,所以中国的近代化一开始就注定也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概括地说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学习西方物质文明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睁眼看世界。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资政新篇》描绘发展资本主义蓝图。

③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实践魏源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宣告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一批近代专业人才,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同时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逐步登上政治舞台。

由于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使人们认识,单纯学习外国的坚船利炮是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还必须进行制度的改革。

因此中国的近代化转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阶段。

(2)第二阶段(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①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

君主立宪按梁启超所说是君有权.权有限。

维新派政治上主张开议院,倡议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上主张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

但是变法实际是在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首肯下才能进行的。

而变法则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由于维新派力量弱小,改革的心态急于求成,改革力度的超前,最终超出实权派所能容忍的限度,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支持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禁,康、梁被追捕逃亡海外,谭嗣同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

戊戌变法以和平的改良为开始以流血的政变为告终。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起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这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一部分人在血的教训中醒悟过来,走上了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成为革命派。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的历史事件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的历史事件

一、引言我国近代化的历史事件一直是历史学家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其中一些历史事件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为我国近代化开辟道路的历史事件,并分析它们对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二、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之一。

在鸦片战争之前,我国封闭自守,拒绝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然而,随着英国向我国输出鸦片并大规模输入茶叶、丝绸等商品,我国开始出现贸易逆差。

我国政府采取禁止鸦片贸易的措施,导致与英国的冲突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我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引领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时代。

三、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改革派在面对列强入侵的情况下所发起的一场全面改革运动。

在洋务运动中,我国政府引进西方科技和制度,推动了我国社会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

洋务运动改革了我国的军事、工业、教育等领域,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四、是我国清朝末年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改革运动。

由光绪帝发起的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来振兴我国,包括推行宪政、改革财政和军事、加强教育等方面。

然而,由于改革触及既得利益者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

虽然失败了,但它的意义在于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探索了一条摆脱危机的道路,为我国的现代化开辟了方向。

五、总结和回顾这些历史事件对我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事件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秩序,促进了社会的变革,推动了我国近代化的发展。

然而,这些历史事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一些改革的成果并没有持续下去。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六、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段充满坎坷和风雨的历程。

我认为,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该从过去的教训中汲取智慧,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方案。

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找到适合我国的现代化道路,推动我国不断向前发展。

七、结语我国近代化开辟道路的历史事件,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的历史事件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的历史事件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的历史事件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的历史事件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事件:1. 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年):中国与英国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并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导致中国开始接受西方列强的影响。

2. 彼得大帝派遣的239人团(1715年):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派遣了一支由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军人组成的使团来中国学习,并带回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理念。

3.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领土和领海受到削弱,进一步引起了中国的近代化思考和改革运动。

4. 戊戌变法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尝试,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派试图通过推行一系列政治、科技、教育等改革来振兴国家,然而在很短时间内就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废黜。

5.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

6. 新文化运动(1915-1921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个人自由,对中国近代化思潮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了联盟,进行了一系列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8.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的一次学生爱国运动,反对中国对于巴黎和约无效的废纸条裁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提倡民主、科学、国家独立和个人解放,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起义和游击战争,推动了农村地主阶级的崩溃和农民革命,为中国近代化打下了农村基础。

以上事件只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一部分重要事件,还有很多其他事件和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国以来我国的现代化道路

建国以来我国的现代化道路

建国以来我国的现代化道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从现在回望这近70年的历史,无疑是丰富多彩的历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现代化1950年代,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工业化的道路推进经济建设,积极发展国营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现代化的目标越来越清晰:构建一个有经济实力、科技含量高、民生保障健全的现代化国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展开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过程中,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转向了更为开放的市场经济。

在这一变革的过程中,外资逐渐被允许进入中国市场,企业的竞争力度也变得更加激烈。

此外,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越来越多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贸易领域的成就也不断增加。

到2015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科技现代化在科技方面,中国在建国初期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技术难题。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实施科技创新,不断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工作力度来培养科学家、增加科技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并扩大对科学和技术人才的扶持。

40年的努力不断见证了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的进展。

1984年中国开展了航空技术和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之后又在移动通信技术、高速铁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要实现最终的科技现代化,中国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重点领域的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这是未来需努力的方向。

城市化和人口现代化据联合国估计,到2020年,超过60%的全球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化的区域。

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人口增加的问题,而是一个由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等复杂问题构成的大的结构问题。

在建国初期,中国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1世纪末,城市化率已经接近了57%。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

(近代前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政治
从专制 到民主பைடு நூலகம்
(近代后期)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中共七大、 重庆谈判、三年解放战争
过渡时期—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1949年政治 协商会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 十年建设时期:由发展到开始遭到破坏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受到粗暴践踏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得以健全和完善,向依法治 国方向迈进
起步阶段: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 “短暂春天” 三大改造使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新生;”一五 计划”奠定基础;20世纪50—70年代曲折发 展;改革开放后成就辉煌。
经济
曲折发展: 腾飞阶段:
中 国 的 近 代 化 之 路
民族独立 社会民主 国家富强
民生改善 社会主 义民主 政治的 曲折发 展
(1)经济的工业化(2分);政治上的民主化(2分)。 (评分说明:如果学生回答经济上实现大工业化生产或 大机器生产,政治上建立法制社会、代议制国家等相近 在近代,中国人努力追求的目标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 的内容,同样给满分)
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既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 (2)通过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2分)。(回答学习西 充满艰难曲折的历程。 方的物质文明、军事技术都可以得1分;如果答到林则或魏源学习 西方的思想主张,也可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分) 通过(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 2分)。(回 (1)请分别解释“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上的含义 (4分)。 答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宪政、建立法制社会等都可以得 1分) (2)有人认为,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 通过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2分)。(回答自由 历程中,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请你对这个 民主思想都可以得1分) 探索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追求目标作一个简要的叙述。 (6分)(3)说说近代中国人追求“近代化”的历程为什么 会充满艰难曲折。(2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中国的近代化道路
所谓中国的近代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中国的资本主义化。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出现在西方,所以中国的近代化一开始就注定也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概括地说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睁眼看世界。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资政新篇》描绘发展资本主义蓝图。

③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实践魏源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宣告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一批近代专业人才,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同时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逐步登上政治舞台。

由于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使人们认识,单纯学习外国的坚船利炮是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还必须进行制度的改革。

因此中国的近代化转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阶段。

(2)第二阶段(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①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

君主立宪按梁启超所说是君有权.权有限。

维新派政治上主张开议院,倡议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上主张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

但是变法实际是在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首肯下才能进行的。

而变法则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由于维新派力量弱小,改革的心态急于求成,改革力度的超前,最终超出实权派所能容忍的限度,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支持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禁,康、梁被追捕逃亡海外,谭嗣同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

戊戌变法以和平的改良为开始以流血的政变为告终。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起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这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一部分人在血的教训中醒悟过来,走上了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成为革命派。

一部分人继续君主立宪成为保皇派。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抛开了与皇权妥协的君主立宪制,转向学习美国资产阶级共和的三权分立。

②辛亥革命: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因为它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中华民国;制定和颁布许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向前发展。

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是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的思想影响是以颁布《临时约法》为特征的,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袁世凯北洋军重兵南下的压力,人们认为只要推翻满清统治革命即是成功的观念,孙中山只好在作出只要袁世凯让清朝皇帝退位,他即让出临时大总统位置的承诺,这样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这是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

此后孙中山又领导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及反对张勋复辟,反对段祺瑞政府专制的护法运动,但最终都失败了,这说明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革命的动摇性和妥协性决定其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而在袁世凯实行专制、复辟帝制,推崇尊孔复古之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为辛亥革命后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根本问题是思想观念还没有摆脱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因此他们以西方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博爱,个性解放等思想为武器,在思想文化领域再次向封建专制主义发起猛烈冲击,这就是走向近代化的第三阶段
(3)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后至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学习西方思想观念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一是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启发人民民主觉悟,是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二是追求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条件。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

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此后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经历学习西方的三个阶
段而中国始终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转向学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由此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纵观上述三个阶段,经历了一个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经济到政治,从器物到体制的发展变化过程。

而西方国家从13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到15世纪的宗教改革,再到17世纪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工业革命,而我们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与西方国家的这个历史过程恰恰相反,我们的成绩平平。

历史留给人们教训,也促使人们觉醒,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45年的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我们党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