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发展40年历程回顾
高层建筑发展及造型分析
4、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1)、回复战前古典折衷主义时期的高楼式样
双塔分别于1987年和1990年 先后建成,分别高288米和 258.5米。两栋塔楼都由方形 的塔身和收分顶部的多坡尖顶 构成,色调一致,相互呼应, 但又保持了各自独立的形象。 双塔顶部由一系列的玻璃山墙 渐次上升并逐层内收直到塔 顶。
费城自由广场双塔大厦
4、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1)、回复战前古典折衷主义时期的高楼式样
1991年落成,是 一栋50层的综合 塔楼。在平面上 将中间部分凹入 以形成方形双塔 的视觉效果,在 顶部则以古典手 法加上7层高的 “双庙”作为收 头,形成典雅的 顶冠 。 美国亚特兰大市桃树街191号大厦
宝马公司总部大 楼
1、高层建筑楼身设计——台阶体型
NEC本部大楼是双面台阶的建
筑实例。大楼建筑高度180米。 建筑体型简洁,标准层自下向上 逐渐缩小形成三段,从正面看外 形似一枚待发的火箭,显得雄浑 挺拔。
NEC(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本部 大楼
1、高层建筑楼身设计——台阶体型
纽约洛克菲勒中心G.E.大厦 (1933)是一栋70层高的钢结 构超高层办公楼。它高耸修长的 剪影曾经是新型摩天楼兴起的标 志。
4、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2)、对历史形式的抽象表现
纽约电报电话公司新 楼
通过传统的三段式立面和装饰 上的山墙、柱头、色彩等进行 隐喻,表达建筑形象中对历史 文脉的探寻和延续。而这种方 式因其注重抽象的装饰性,往 往被人说成是“没有根基的历 史的符号性装饰”而加以抨击。 这栋197米高的大楼采用了传 统的基座、墙身、屋顶三段式 做法,令人惊异的是它顶部高 达30英尺的巨大的断裂山花, 仿佛日本木钟或橱柜顶部的装 饰物。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摘要:高层建筑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结晶,它是城市的灵魂,是现代都市形象的代表。
这日渐增长的高楼大厦不断的拓展着人类居住的空间,却侵蚀着人们生活的空间,它给人们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
这百年中,高层建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记录。
研究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查阅与高层建筑有关的数据和资料,来探讨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关键词: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发展趋势The History and Tendency of the World High-rise BuildingsABSTRACTThe High-rise building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and strength, it is the soul of the city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odern city image. This growing high-rise buildings continue to expand the space of human living, but eroding people's living space, it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people's lives. In recent centuries, the high-rise building has created record,one after another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world high-rise buildings, the data and the data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are studied, and the development源 (3)2.2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 (3)2.2.1高层建筑发展的四个时期 (4)2.2.2高层建筑发展的三个阶段 (5)一、世界高层建筑的现状 (5)二、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5)4.1高层建筑的材料 (5)4.2在新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 (6)4.3混合结构进一步发展 (6)4.4新结构、新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应用 (6)4.4新结构、新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应用 (6)4.5结构设计考虑因素需要更加全面、细致 (6)4.6高层设计相关规范进一步修订完善 (7)三、总结 (7)参考文献 (7)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住房紧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传统意义的住房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高层建筑发展历史
第一次高层建筑时期(1890~1900 年)一、工业革命后建筑技术成就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和美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
这时期,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高速增长。
为了在s较小的土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
建筑物不得不向高空发展。
另一方面,钢结构的发展和电梯的出现则促成了多层建筑的大量建造。
19世纪初,英国出现铸铁结构的多层建筑(矿井、码头建筑),但铸铁框架通常是隐藏在砖石表面之后。
1840年之后的美国,锻铁梁开始代替脆弱的铸铁梁。
熟铁架、铸铁柱和砖石承重墙组成笼子结构,是迈高层建筑结构的第一步。
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具有横向稳定能力的全框架金属结构。
幕墙概念产生,房屋支撑结构与围护墙分离。
在建筑安全方面,防火技术与安全疏散逐步提高。
六十年代,美国已出现给排水系统、电气照明系统、蒸汽供热系统和蒸汽机通风系统,1920年代出现空调系统。
由于乘客电梯的出现,建筑突破5层的高度限制(徒步可行的登高距离)。
1845年奥迪斯在纽约举办安全电梯展览。
奥迪斯令人信服地演示他的发明,切断缆绳,电梯箱仍安全地悬挂在半空中。
1857年在纽约城百货公司安装了第一台蒸汽驱动安全电梯。
18世纪70年代,蒸汽电梯被更快的水力电梯取代。
1890年奥迪斯发明了现代电力电梯。
1870 年后,高层建筑的技术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纽约公正生命保险大厦被认为是高层建筑的早期版本,因为除了高度和结构外,它采用了几乎全部必需的高层建筑技术元素。
建筑采用装饰性的法国双重斜坡屋顶,虽只有5层,但高度达到130英尺,并且在办公楼中首次使用电梯。
可以说它是电梯建筑或原始高层建筑的最早实例。
1871年芝加哥发生火灾,建筑中铁部件的失败教训促成了建筑防火设计的进步。
建造者开始在铁梁和铁柱外面覆盖面砖,并应用空心砖楼板,提高金属骨架的耐火性能。
1879年,威廉·詹尼设计第一拉埃特大厦,这个七层货栈是砖墙与混凝土混合结构。
高层建筑发展脉络
高层建筑发展脉络随着工业革命钢铁工业的发展,钢结构逐渐替代了石材和砖砌体。
随着波特兰水泥成为建筑材料后,在高层建筑中,不仅全面替代了砖石,还成功替代了铸铁等材料,成为20世纪、21世纪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
现代高层建筑兴起于美国,1883年芝加哥建起了第一幢11层高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该结构采用铸铁和砖砌结构,第一次将外墙作为非承重隔墙,大大减少了墙体的厚度,有效增大了室内的可利用空间。
第一幢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是1903年建成的美国辛辛那提市的Ingalls大厦,高64m,16层。
虽然这两幢标志性高层建筑均已拆除,但其成功建造为市场注入了活力,随后一大批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形成了高层建筑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1. 高层建筑的第一个发展高潮(1920年~1935年)1920年~1935年,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成为高层建筑的代表性城市,相继建成了一批高层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
结构体系主要是框架结构、内部框架外部砖墙结构等。
划时代的作品是1931年4月落成的美国纽约市的帝国大厦(图1-8),102层,381m,塔尖高度443m,钢结构建筑,连接节点全部现场铆栓连接、中间设支撑形成电梯井筒,该大楼仅用了25个月建造完成,并位居世界第一高楼达41年,至今仍是纽约的标志性建筑,超高层建筑的典范。
在此期间,上海兴建了一批高层建筑,上海和平饭店,1929年建成,77m,12层;中国银行,1929年建成,77m,12层等。
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成为当时最高建筑,而黄浦江边的上海大厦成为上海名片(图1-9)。
该时期的结构承重材料外墙多为厚重的砖、石墙体,结构内部为单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或铸铁外砌砖墙结构体系;墙下条形基础,并用木桩加固。
随后世界经济大萧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高层建筑的发展停滞了近20年。
2. 第二个发展高潮(1950年~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用建筑出现了飞速的发展。
第一次高层建筑时期(1890~1900年)
第一次高层建筑时期(1890~1900 年)[上]时间:2003-8-21 16:26:49 作者:建筑网络世界一、工业革命后建筑技术成就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和美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
这时期,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高速增长。
为了在s较小的土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
建筑物不得不向高空发展。
另一方面,钢结构的发展和电梯的出现则促成了多层建筑的大量建造。
19世纪初,英国出现铸铁结构的多层建筑(矿井、码头建筑),但铸铁框架通常是隐藏在砖石表面之后。
1840年之后的美国,锻铁梁开始代替脆弱的铸铁梁。
熟铁架、铸铁柱和砖石承重墙组成笼子结构,是迈高层建筑结构的第一步。
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具有横向稳定能力的全框架金属结构。
幕墙概念产生,房屋支撑结构与围护墙分离。
在建筑安全方面,防火技术与安全疏散逐步提高。
六十年代,美国已出现给排水系统、电气照明系统、蒸汽供热系统和蒸汽机通风系统,1920年代出现空调系统。
由于乘客电梯的出现,建筑突破5层的高度限制(徒步可行的登高距离)。
1845年奥迪斯在纽约举办安全电梯展览。
奥迪斯令人信服地演示他的发明,切断缆绳,电梯箱仍安全地悬挂在半空中。
1857年在纽约城百货公司安装了第一台蒸汽驱动安全电梯。
18世纪70年代,蒸汽电梯被更快的水力电梯取代。
1890年奥迪斯发明了现代电力电梯。
1870 年后,高层建筑的技术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纽约公正生命保险大厦被认为是高层建筑的早期版本,因为除了高度和结构外,它采用了几乎全部必需的高层建筑技术元素。
建筑采用装饰性的法国双重斜坡屋顶,虽只有5层,但高度达到130英尺,并且在办公楼中首次使用电梯。
可以说它是电梯建筑或原始高层建筑的最早实例。
1871年芝加哥发生火灾,建筑中铁部件的失败教训促成了建筑防火设计的进步。
建造者开始在铁梁和铁柱外面覆盖面砖,并应用空心砖楼板,提高金属骨架的耐火性能。
1879年,威廉·詹尼设计第一拉埃特大厦,这个七层货栈是砖墙与混凝土混合结构。
高层建筑发展简史
高层建筑发展简史高层建筑发展简史古代就开始建造高层建筑,埃及于公元前280年建造的亚历山大港灯塔,高100多米,为石结构(今留残址)。
中国建于523年的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高40米,为砖结构,建于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高67米多,为木结构,均保存至今。
现代高层建筑首先从美国兴起,1883年在芝加哥建造了第一幢砖石自承重和钢框架结构的保险公司大楼,高11层。
1913 年在纽约建成的伍尔沃思大楼,高52层。
1931年在纽约建成的帝国州大厦,高381米,102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繁荣时期。
1962~1976年建于纽约的两座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各为110层,高411米。
1974年建于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为110层,高443米,曾经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加拿大兴建了多伦多的商业宫和第一银行大厦,前者高239米,后者高295米。
日本近十几年来建起大量高百米以上的建筑,如东京池袋阳光大楼为60层,高226米。
法国巴黎德方斯区有30~50层高层建筑几十幢。
苏联在1971年建造了40层的建筑,并发展为高层建筑群。
中国近代的高层建筑始建于20世纪20~30年代。
1934年在上海建成国际饭店,高22层。
50年代在北京建成13层的民族饭店、15层的民航大楼;60年代在广州建成18层的人民大厦、27层的广州宾馆。
70年代末期起,全国各大城市兴建了大量的高层住宅,如北京前三门、复兴门、建国门和上海漕溪北路等处,都建起12~16层的高层住宅建筑群,以及大批高层办公楼、旅馆。
中国1986年建成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高50层。
上海金茂大厦于1994年开工,1998年建成,有地上88层,若再加上尖塔的楼层共有93层,地下3层。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位于中国上海陆家嘴的一栋摩天大楼,2008年8月29日竣工。
是中国目前第二高楼、世界第三高楼、世界最高的平顶式大楼,楼高492米,地上101层。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在人类文明的漫长进程中,建筑始终是见证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
而高层建筑,作为建筑领域的璀璨明珠,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断刷新的高度,展现着人类的智慧与勇气。
回顾历史,高层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那个时候,虽然技术条件有限,但人们已经开始尝试建造相对较高的建筑。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尽管其主要目的是作为法老的陵墓,但它们高大而雄伟的身姿,无疑展现了当时人们在建筑高度上的追求。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变革,为高层建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钢铁产量的大幅增加和质量的提升,使得钢结构成为可能。
钢结构具有强度高、重量轻的特点,为建筑向高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电梯的发明和改进,解决了人们在垂直交通上的难题,使得高层办公和居住成为现实。
20 世纪初,美国成为了高层建筑发展的先驱。
纽约的伍尔沃斯大厦于 1913 年建成,高度达到 241 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这座建筑采用了钢结构和哥特式风格的装饰,展现了新技术与传统美学的结合。
此后,美国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31 年,纽约的帝国大厦竣工,其高度达到 381 米,再次刷新了世界记录。
这座建筑不仅在高度上令人瞩目,其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外观设计,也成为了现代高层建筑的经典之作。
在 20 世纪中叶,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欧洲、亚洲等地纷纷开始建造自己的高层建筑。
这一时期的高层建筑,在设计和技术上不断创新。
例如,玻璃幕墙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建筑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和视野,还赋予了建筑更加现代化的外观。
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建筑结构的计算和设计更加精确和复杂。
进入 21 世纪,高层建筑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趋势。
一方面,高度的竞争依然激烈。
中东地区的迪拜成为了这一竞争的焦点。
超高层建筑结构分析
三、国内部分超高层结构介绍
项目名称
建筑高度(m)
楼层数 结构类型
上海中心
632
124 巨型框架-核心 筒-伸臂桁架 64.34X64.34 9.8 1200 3700X5300 6 148
深圳平安金融 中心
597
118 巨型框架-核心 筒-巨型斜撑-伸 臂桁架 56.3X56.3 10.6 1500 3200X6525 4 95.5
1.2、楼盖结构体系 首层以下及核心筒内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 板厚130~200mm。内外筒之间采用钢-混 凝土组合楼盖,梁跨度约8~15m,工字钢 梁高一般为450mm,跨度较大处加高至 600mm;办公楼层板厚一般为110mm,酒店 楼层板厚一般为130mm,板跨度较大处局 部加厚。
1.3、基础 主塔楼位置基础底板已到达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层。考虑到部分柱位下岩石裂隙较发育,采用人 工挖孔桩(墩)基础,持力层均为微风化粉砂岩 或砾岩,设计要求岩样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不 小于13MPa。桩径3200~4800mm,桩长约6~13m。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110000kN~247000kN。 部分桩有抗拔要求,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 5000kN~15000kN。 主塔楼位置基础底板厚2.5m。
上海中心
上海中心
上海中心
上海中心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深圳平安金 融中心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深圳京基金融中心
南京河西苏宁广场
武汉中心
武汉中心
武汉中心
三、超高层建筑结构总结
从以上著名实例可见,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具有 明显的特点:高度高、刚度大、荷载重,外观
美。具体表现在
工程结构为了因应高空强风及台风吹拂造成的摇晃.
高层建筑发展历史
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在人类建筑的漫长历程中,高层建筑的崛起是一个引人瞩目的篇章。
从最初的简单堆叠到如今的摩天大楼林立,高层建筑的发展不仅见证了人类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早期的人类居住形式多为低矮的房屋,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人口的增长,对空间的需求逐渐增加,促使人们开始探索垂直方向的建筑可能性。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建筑技术和材料的限制,高层建筑的发展十分缓慢。
真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工业革命带来了钢铁生产和机械制造技术的巨大进步,为高层建筑的建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1885 年,美国芝加哥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采用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家庭保险大楼。
这座大楼虽然只有 10 层,但它标志着高层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0 世纪初至中叶,高层建筑在世界各地逐渐兴起。
美国在这一领域继续引领潮流,纽约的克莱斯勒大厦和帝国大厦成为当时的标志性建筑。
克莱斯勒大厦以其独特的装饰艺术风格和优美的线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而帝国大厦则以其高达 381 米的高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世界最高建筑的纪录。
在这一时期,高层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技术不断改进。
电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便捷地上下楼层,从而促使建筑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同时,建筑结构的理论和计算方法也日益完善,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也在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二战后,全球经济复苏,高层建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大规模建设高层建筑,以满足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
日本在战后迅速崛起,东京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而在欧洲,伦敦、巴黎等城市也出现了具有特色的高层建筑。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建筑材料的创新,高层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高强度钢材、高性能混凝土以及各种新型复合材料的出现,使得建筑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和风力,从而可以建造更高、更复杂的结构。
第三次高层建筑时期(1950~1980年)
第三次高层建筑时期(1950~1980年)[上]时间:2003-8-21 16:35:16 作者:建筑网络世界一、1929-1933年美国经济产生严重危机。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交战各国的民用建筑活动几乎全部停止。
但这时期的建筑思想空前活跃,革新派与学院派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在柯布西埃的努力下,现代主义者们在1933年通过雅典宪章。
欧洲前卫派艺术在美国的影响逐渐增大。
密斯、格罗皮乌斯等一批欧洲现代主义建筑的创史人先后到美国从事建筑设计和教学工作。
(一)密斯与理性主义高层建筑密斯是现代主义高层建筑的奠基人。
早在1921年,在一个高层建筑设计竞赛方案中,密斯向人们首次展示了全新的高层建筑构想:将高层建筑的一切装裱全部剥去,只留下最基本的结构框架,外面覆盖纯净透明的玻璃幕墙。
这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观点,用最小化、最纯化来处理建筑元素。
当时这种激进的主张自然不能被业主接受,直到对年后SOM设计的利华大厦建成,密斯的理想才成为现实。
密斯强调建筑要忠实于现代结构和材料,表现钢和玻璃的纯净、透明与施的精确。
在外形上他强调净化建筑形式,使之成为不附加任何多余东西的、只有直线、直角组成的规整和纯净的钢和玻璃方金子;在建筑内部地主张以不变应万变,即先造出实用和经济的空间,而后配置使用功能。
他设计的芝加哥湖滨公寓双塔、西格拉姆大夏等高层建筑对当代高层建筑发展影响巨大,在世界的任何城市都能看到密斯式的方形玻璃办公大楼。
(二)勒·柯布西埃和高层建筑柯布西埃认为摩天楼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
他觉得摩天楼朝气蓬勃、坚固、雄伟和反应时代精神。
就象过去高耸的大教堂是形象地宣布对上帝和教会权力的信仰一样,柯布西埃认为由钢、混凝土和玻璃组成的五光十色的摩天楼是宣告对大规模的工业社会的信仰。
摩天楼首次出现在1920年他的"塔楼城市"方案和1922年的共有300万居民的"现代城市"的住宅区里。
中 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在人类建筑的历史长河中,高层建筑的崛起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篇章。
在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历程,它不仅是建筑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的见证。
20 世纪初,中国的高层建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当时的建筑技术相对落后,材料和设备也较为匮乏,大多数建筑都是以低层的传统建筑为主。
然而,随着西方建筑风格和技术的传入,一些沿海城市开始出现了具有现代风格的多层建筑,但与真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仍有较大差距。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的国际饭店建成,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高层建筑。
它高达 838 米,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轰动。
国际饭店的建成,标志着中国高层建筑发展的开端。
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高层建筑的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进展十分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但在初期,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高层建筑的建设仍然不多。
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城市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20 世纪 80 年代,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率先崛起了一批高层建筑。
如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成,成为了当时中国高层建筑建设的一个奇迹。
这一时期,高层建筑的功能主要以商业和办公为主,建筑风格也逐渐多样化,开始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建筑理念。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高层建筑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各大城市纷纷兴建高层建筑,以展示城市的现代化形象。
上海的金茂大厦、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标志性建筑相继落成,成为了中国高层建筑发展的代表作品。
这一时期,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也不断优化。
同时,高层建筑的功能也更加多样化,除了商业和办公,还出现了住宅、酒店等多种功能复合的高层建筑。
21 世纪以来,中国的高层建筑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史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史世界的高层建筑发展一直以资本主义地区最为活跃,在世界领域内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近代100多年里,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的层数不断翻新,使用的手段不断创新,而平均最高的建筑大都坐落与美国(芝加哥),加拿大。
直到80年代末北美一直都是世界级建筑的中心。
外国的高层建筑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芝加哥时期2、古典主义复兴时期3、现代主义时期4、后现代主义时期。
其中芝加哥时期具有鲜明的特征,不强调立面构图,而是明确地表现支撑结构和自然的表面。
形象特征为:大方窗,无檐口,窗下墙凹部有装饰或无装饰,块状和板状体量。
或者以时间为划分分为三个阶段:a、19世纪中期以前。
这个阶段主要以砖石为材料,施工技术受到极大的限制,建筑多6层以下,还有一些次要因素是因为人们不愿爬太多的阶梯,而水压仅能提升约15米的高度,所以没有人考虑建造更高的建筑。
19世纪初,英国出现铸铁结构的多层建筑(矿井、码头建筑),但铸铁框架通常是隐藏在砖石表面之后。
b、19世纪中期倒20世纪50年代初在19世纪中期以前芝加哥市一个小镇,建筑构造布局混乱无序,直到1871年的一次戏剧性的革新使他开始大规模的重建有利于合理规划,有利于发展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也有利于电梯的发明与改良,使芝加哥从次开始变成了高层建筑的发源地。
随着1855年发明电梯,高层建筑成为了可能。
大量的建筑设计任务吸引了一批有才华的建筑工程师(也是建筑师)聚集到芝加哥,如:·詹尼(设计第一栋高层建筑--家庭生命保险公司大楼,一共11层55m高,铸铁框架承重结构,它标志着区别与传统砌筑结构的诞生)·鲁特(设计蒙纳诺克大楼-- 世界最高砖结构建筑) ·沙里文(高层建筑之父)在这一批巨将的不断努力下,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芝加哥学派"。
这时期的建筑有一个革命性的建筑技术: 放弃传统的石头承重墙,采用一种轻型的铸铁结构和石头或陶砖外墙,框架与外墙分离。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2、60年代末到80年代
1974年建成了17层的北京饭店新以及 1976年建成的114m高的广州白云宾馆
3、80年代
深圳发展中心大厦是 我国第一座大型钢结 构大楼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 所设计,1990年完工。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 方米,地上70层,楼 高31米, 加顶上两 杆的高度共有367.4 米。建成时是香港最 高的建筑物,亦是美 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
天大厦。
4、九十年代末至今
80年代开始到上世纪末,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兴建了100多栋高度超过150m的高层建筑。代表 性建筑为:1990年建成的208m高的北京京广中 心,1992年建成的63层、200m高的广东国际大 厦,1996年建成的325m高的深圳地王大厦,以及 1998年落成的420m高的上海金茂大厦。
1990年建成的208m高 的北京京广中心
1992年建成的63层、 200m高的广东国际
1998年落成的420m高的 上海金茂大厦
上海中心大厦,占地3万 多平方米,所处地块东 至东泰路,南依银城南 路,北靠花园石桥路, 西临银城中路。主体建 筑结构高度为580米,总 高度632米,是目前 (2012年)中国国内规 划中的第二高楼。2014
年竣工交付使用。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是位于中国上海陆 家嘴的一栋摩天大 楼,2008年8月29 日竣工。楼高492米, 地上101层,是目前 中国第3高楼(截至 2014年)、世界最高 的平顶式大楼。开 发商为“山海环球 金融中心有限公 司”,1995年由日 本森大厦株式会社
主导兴建。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随着文化的发展,技术的不断
革新,中国的高层建筑在近代有 明显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末 2、60年代末到80年代 3、80年代 4、九十年代末至今
建筑高层发展的4个时期
中的应用,使得高层建筑飞速发。
美国是世界上高层建筑最多的国家。
19世纪以前
1
1855年发明了电梯系
统,是人们建造更高的建
筑成为可能。高层建筑已
经发展到采用钢结构建筑
物高度突破100m大关。
20世纪50年代开 始至今
3
* 高层建筑发展的四个时期
1
2
芝加哥时期 (1865--1893)
后现代主义时期 (20世纪70年代 初至今)
香港中银大厦
位于香港中西区花园道与金钟道 交界处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是香港最 现代化的建筑之一,由贝聿铭建筑师事 务所设计。该大厦曾经是香港最高和世 界第5高的建筑。
1 芝加哥时期(1865--1893,约28年)
1830年芝加 哥设市,建筑采 用木材为材料。
“编篮式”
1873年烧毁市区 8km*2的几乎所
有的建筑。
芝加哥大火
在“编篮式” 基础下提出采用 钢铁为材料。
“钢结构”
发明起重机
1853年奥蒂 斯发明安全载客 升降机,解决垂
直交通问题。
城市重建
1880年全力 进行城市重建。
美国保险公司大楼
芝加哥保险公司 大厦建于1883- 1885年,共10层( 90年加至12层),高 42米(合138英尺) ,是世界上第一幢按 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 建造的高层建筑,开 摩天大楼建造之先河
。
2 古典主义复兴时期(1893--世界资本主义大萧条前后,约36年)
美国高层建筑古典主义复兴时期开始于纽约和东海岸, 逐渐向中西部地区与西海岸扩展。与早期的功能主义体现 的简介外观相比,古典主义复兴时期的高层建筑试图在新 结构、新材料的基础上将新的建筑功能与传统的建筑风格 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折中主义的面貌。
超高层建筑发展
超高层建筑发展据摩天城市网发布的2012年《摩天城市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有470座摩天大楼(152m以上),在建摩天大楼332座,占全球在建摩天大楼的87%。
5年后,中国的摩天大楼总数将超过800座,是现在美国总数的4倍,其中80%将建在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
超高层建筑除数量不断增多外,其高度也在不断刷新。
如上海中心大厦,其总高度为632m,建成之后将成为世界第一绿色摩天高楼。
高层建筑发展史(1900-1935年)1895年2I层的纽约美国担保大厦,也被认为是第一栋独立塔楼建筑超过20层的新哥特式的卡匹托大厦,1913 年57 层的伍尔沃思大厦,高度达792英尺,保持世界最高纪录达17 年,直到77 层的克莱斯勒大厦建成。
仅一年后,1931年,102层的帝国大厦建成,标志美国摩天楼的黄金时代达到顶点,建筑高度为1250英尺。
这一时期美国的高层建筑经过两个发展阶段:1.1900-1920年,折中主义阶段; 2. 1920-1940年,艺术装饰时期。
国际式高层建筑(1950-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现代主义的高层建筑在某些方面是芝加哥学派的延续。
被称为"国际式风格"。
1950年建成的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大厦可算是最早的国际式高层办公建筑。
1952年纽约利华大厦建成,开创全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先例,首次实现了密斯20年代提出的玻璃摩天楼的梦想。
超高层建筑(1965~l975年)60年代后期到70 年代中期,是美国高层建筑最辉煌的时期。
1973年建成芝加哥艾莫科大厦,80层336m,是芝加哥第二高楼。
l974 年在芝加哥建成的西尔斯110层,高443m,在1966年马来西亚石油大厦(高450m)建成前的22年中,它一直是世界最高建筑。
这个时期高层建筑技术的进步很大,高效率的高层建筑结构已经成熟,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取得很大发展。
1976年在芝加哥建成的水塔广场大厦共74层,2层地下室,高度262m,是世界最高钢筋混凝土建筑,也是著名的综合体建筑。
高层建筑发展史
[建筑设计]高层设计原理作者:未知 来源:互联网 文章类型:建筑论文 加入时间:2007-10-22 10:22:00当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建筑形象的奇、特为目标,每栋高层都想表现自己,突出自我,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整个城市显得纷繁无序、生硬,建筑个体体量失衡,缺乏亲近感,拒人于千里之外。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认真仔细推敲,因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定义一下尺度,所谓的尺度就是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是建筑物的或局部给人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建筑形体的长度、宽度、整体与城市、整体与整体、整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对行为主体人产生的心理影响。
讲到尺度时应注意它与尺寸之间的区别,尺度不是指建筑物或要素的真实尺寸,而是表达一种关系及其给人的感觉,尺寸是用度量单位,如:公里、米、尺、厘米建筑物或要素的度量,是在量上反映建筑及各构成要素的大小。
不同的尺度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尺度使高层显得挺拔或厚重,有的则使高层建筑显得庞大或轻飘,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由此可见,尺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高层建筑设计中尺度的确难以把握,因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很容易根据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要原因有:一是高层建筑物的体量巨大,远远超出人的尺度。
二是高层建筑物不同于日常用品,在建筑中有许多要素单纯根据功能这一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它们的大小和尺寸的,例如门,本来可以略高于人的尺度就可以了,但有的门出的考虑设计得很高,这些都会给辨认尺度带来困难。
高层建筑设计时,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创造,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充分考虑人观察视视距、视角,和高层建筑使用亲近度,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材料质感的设计都要创造良好的尺度感,把高层建外部尺度分为五种主要尺度: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中国的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起步较晚。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从各个时期的典型建筑到现代的摩天大楼,每个章节都进行了详细细化。
一、古代高层建筑
1. 夏、商、周时期的建筑
a. 祭坛和城墙
b. 陵墓和高塔
2. 隋、唐时期的建筑
a. 宫殿和佛寺
b. 留存至今的高塔
3. 宋、元、明时期的建筑
a. 宫殿、庙宇和楼阁
b. 南方水乡的水上建筑
二、近代高层建筑
1. 清朝时期的建筑
a. 皇家园林和宫殿
b. 南方水乡的水上建筑
2. 中华民国时期的建筑
a. 西方建筑风格的引入
b. 第一座现代高层建筑
3. 新中国成立后的建筑
a. 国内高层建筑的崛起
b. 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风格
三、现代高层建筑
1. 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高层建筑
a. 高层住宅的兴起
b. 初期商业用途的高层建筑
2. 2000年代至今的高层建筑
a. 基础设施的改善与发展
b. 高科技建筑材料的应用
四、未来高层建筑的展望
1.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
2. 智能化与人性化设计
3. 超高层建筑的挑战与机遇
附件:
1. 高层建筑发展图片集
2. 高层建筑发展统计数据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城市规划法:指导城市高层建筑发展的法律
2. 建筑物管理条例:规定高层建筑的使用和管理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 | 汪大绥:攀登之路,高层建筑40年发展历程回顾汪大绥WANGDasui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顾问总工程师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在高层建筑领域的飞速发展引起全世界同行的瞩目。
回顾高层建筑40年发展历程,总结辉煌的结构设计成绩,经验说明,创新与突破是设计技术水平突飞猛进的原动力。
中国在高层建筑领域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全世界同行的瞩目。
根据已经建成和在建项目推测的2020年全球最高的20栋超高层建筑中,中国占有一半以上。
中国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高层建筑第一大国。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意气风发,在四十年这个不长的时期内,使贫穷落后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跻身于世界一流强国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建设战线的广大员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祖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变化之一就是全国各地大量兴建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密度高、建设用地紧缺、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国家,高层建筑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和财富积累也为高层建筑的建造提供了技术和经济基础。
华亭宾馆是上海第一个涉外五星级宾馆中国在高层建筑领域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全世界同行的瞩目。
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以下简称“CTBUH”)的统计资料中有很详实的数据表明中国在这个领域中的地位。
根据已经建成和在建项目推测的2020 年全球最高的20 栋超高层建筑中,中国占有一半以上。
而2018 年全世界范围内竣工的200m 以上的143 座高层建筑中,中国有88 座,占61.5%,连续23 年位居世界之首。
近年来有数个项目被CTBUH 评为世界最佳高层建筑。
中国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高层建筑第一大国。
联谊大厦是上海最早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和第一个高度超百米的高层建筑,也是第一个采用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本人于1978 年进入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现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工作,40 年来亲身经历了上海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也有幸参与了上海和国内一些城市高层建筑的设计与建设过程,对我和我的同事们能在这一历史大变革中奉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感到无比的荣幸与自豪。
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产生了中国第一批高层建筑,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国际饭店、上海大厦、锦江饭店、和平饭店等,八十年代初期,上海为适应外事活动的需要,建造了华亭宾馆、联谊大厦、雁荡公寓、上海宾馆等高层建筑。
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产生了中国第一批高层建筑,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国际饭店、上海大厦、锦江饭店、和平饭店等,这些建筑物都已经成为宝贵的经典建筑而列入历史保护建筑名册,至今仍在正常使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三十年,由于经济建设的重心是发展工业,因而很少有高层建筑的建造,直到七十年代中后期才建造了少量的高层住宅,基本上都是钢筋砼剪力墙结构,高度在20 层以下,城市面貌变化很少。
上海电信大楼是第一栋筒中筒结构建筑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全面飞跃,也给高层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八十年代初期,上海为适应外事活动的需要,建造了华亭宾馆、联谊大厦、雁荡公寓、上海宾馆等高层建筑。
其中华亭宾馆是上海第一个涉外五星级宾馆。
这是一个复杂体型的高层建筑,平面呈S 形,立面退台,有大跨度转换结构和不规则开洞剪力墙,设计难度较大。
联谊大厦则是上海最早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和第一个高度超百米的高层建筑,也是第一个采用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
这些工程都是国内设计单位依靠自身的技术积累、用自行开发的分析软件、自力更生设计的,是新一代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良好开端。
随后又建设了上海电信大楼、光明大楼、华东电管楼等重要建筑,其中电信大楼是国内第一栋筒中筒结构,光明大楼是第一个采用加强层控制水平位移的结构,都体现了技术的进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在设计领域对外开放,部分国外、境外设计单位进入中国设计市场,他们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国内设计人员在与外方合作的过程中也开拓了眼界,得到了提高。
这个期间建造的静安希尔顿宾馆、新锦江宾馆等建筑分别采用了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和钢结构,丰富了结构类型。
虹桥地区的开发,形成了上海最早的高层密集区。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高度530m1988 年,上海市政府决定要建设一座新的电视塔,要求微波发射覆盖全上海。
按照这一要求,电视塔选址在浦东陆家嘴,塔高450m。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项目。
经过设计方案招标,华东建筑设计院(现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东方明珠方案一举中标。
电视塔采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建筑创意、直筒体和斜筒体组成的巨型结构框架,完完全全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创造,其设计与建造过程也充满了挑战。
仅仅结构方面在详尽的结构分析之后还进行了风洞试验、流体槽试验、静力试验、弹性风洞试验等,取得了完整的设计参数、保证了结构的安全。
它的建成不仅满足了市政府提出的功能要求,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电视塔结构形式,更创造了一个代表上海新形象的城市标志而成为永恒的经典。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施工现场)在陆家嘴这片热土上,世界各国建筑师大显身手,短短几年里集中建造了金茂大厦、交银大厦、中银大厦、上海银行、证券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摩天大楼。
1990 年中央决定浦东开放,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把浦东推向了改革开放的前沿,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在陆家嘴这片热土上,世界各国建筑师大显身手,短短几年里集中建造了金茂大厦、交银大厦、中银大厦、上海银行、证券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摩天大楼。
这些建筑造型新颖、体量巨大、功能多样、结构复杂、设施先进,多数都是中外合作完成,把建筑设计和施工推向了一个新水平。
其中金茂大厦采用了三道伸臂桁架结构,交银大厦采用了弱连体双塔结构,证券大厦是强连体门式双塔结构,环球金融中心则是带斜撑的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结构体系可谓百花齐放。
合肥宝能城高层建筑群,原创超高层建筑,高度588m在热火朝天地建设陆家嘴的同时,浦西中心城区的发展也紧锣密鼓地推进,沿南京路建设了恒隆广场、明天广场、世茂国际广场等超过280m 的砼结构高层建筑,此外在静安寺地区、徐家汇地区、八仙桥地区以及五角场等地区大批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浦东浦西相互辉映,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横空出世,令人惊叹和振奋。
进入21世纪以来,南外滩、北外滩的成片开发大大延伸了传统外滩的范围,徐汇滨江、前滩、竹园地区、后世博片区的开发使上海高层建筑进入了一个更理性、更和谐、更生态的新阶段。
进入21 世纪以来,南外滩、北外滩的成片开发大大延伸了传统外滩的范围,徐汇滨江、前滩、竹园地区、后世博片区的开发使上海高层建筑进入了一个更理性、更和谐、更生态的新阶段,可以期待这些地区的发展必将把上海建设的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40 年的历程也培养和锻炼了大量优秀的设计人才,他们不仅为上海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也为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国内很多城市的重要高层建筑都出自上海设计师之手。
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天津、重庆、武汉、南京、成都、合肥、长沙……其中比较著名的工程项目有央视新台址、天津117、津塔、南京紫峰、苏州东方之门、长沙九龙仓等,原创的超高层建筑如武汉中心、合肥宝能等大型超高层综合体也崭露头角,彰显了我国在高层建筑设计水平方面实力的提升。
天津117大厦,国内结构高度最高的建筑,高度596m超高层建筑的设计需要结构的技术支撑。
40年来,结构设计的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结构高度从低于100m,逐步超越100m、200m、300m直至600m的各个台阶,已完成设计的最高建筑达729m。
超高层建筑的设计需要结构的技术支撑。
40 年来,结构设计的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设计项目的规模、高度、设计难度在不断提升。
结构高度从低于100m,逐步超越100m、200m、300m 直至600m 的各个台阶,已完成设计的最高建筑达729m。
结构体系丰富多样,从剪力墙和框架—剪力墙结构起步,直至巨型结构,当今世界上高层建筑的各种结构体系都能设计建造。
尤其是混合结构体系的高层建筑在上海发展得最早,应用最广泛,所积累的经验为国家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制订作出了很大贡献。
结构分析与设计水平有很大提高,弹塑性时程分析广泛应用,性能化设计及BIM技术逐步普及,根据结构特点补充精细分析和数值模拟,以更深入地揭示结构受力,从而保证设计质量,也提高了结构的技术含量。
为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性能,先进的消能、减振设施与部件也广泛应用于工程中,如防屈曲支撑、粘滞阻尼器、粘滞阻尼墙、位移型阻尼器、TMD、TLD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提高高层建筑设计质量、保证结构安全合理,试验研究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通过模型风洞试验来合理确定结构风荷载、通过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来验证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已经是常规要求。
对工程中重要的关键节点或新型结构也进行模型力学试验,如伸臂桁架与核心筒的连接点、超高含钢率SRC 柱受力和变形性能、考虑屈曲后效应钢板剪力墙的抗震试验、大型BRB 受力与变形试验等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这些技术的应用或改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单位与相关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有深度的合作,出了成果,也出了人才。
天津津塔,世界最高的考虑屈曲后效应的钢板剪力墙超高层建筑建筑高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对基础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为高集度基底压力、严格的沉降控制、复杂的风和地震作用影响和更深的基础埋深等。
超高层建筑地下室由2~3层增加至4~6 层,基础埋深达到25m~35m,基础底板厚度由3m 左右发展至最大6.5m。
超高层建筑高度增高和主楼与裙楼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使得高层建筑的基础和地下室向超深、超大方向发展,对深基础工程和深基坑工程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受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控制要求的限制,国内超高层建筑普遍采用的还是桩基础。
以上海、天津为代表的沿江沿海软土地区,桩基穿越深厚的土层进入相对较好的持力层以获得较高的承载力并控制变形。
除上世纪九十年代建造的上海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采用超长钢管桩外,本世纪初,随着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的发展,大直径超长灌注桩在300m 以上超高层建筑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超高层建筑基础沉降与受力分析一直是设计中的难点,采用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逐步得到应用,在群桩刚度分析、上部结构刚度的考虑等关键问题上有所发展。
近年来,采用上部结构和桩筏基础一体化三维分析方法也在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可对基础底板应力、基础差异沉降、上部结构次应力等进行精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