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完整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完整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二单元千米和吨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五单元年、月、日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第十单元期末复习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1×10= 3×32= 5×11=2×20= 30×3= 6×20=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选择几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口算的)2.导入新课: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同学们都算得很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

引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上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全班交流。

(结合情境图中右下角的菜椒摆放特点来说)①先算9盒,再加1盒。

12×9=108(个) 108+12=120(个)②横看,先算2盒,再算5个这么多。

12×2=24(个) 24×5=120(个)③竖看,先算5盒,再算2个这么多。

12×5=60(个) 60×2=120(个)④把算式看成12个十,十个十是一百,二个十是二十,合起来是120。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精品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 生活离不开规则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课题 生活离不开规则 第一课时 单元学习 (部三)8大家的“朋友 第二课时.rar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规则对于秩序的重要性,树立规则意识。

2、能力目标:能够发现生活中的规则,遵守规则。

【小小规则作用大】1、小组探究:有的同学认为,规则多了太烦人,定这么多规则干什么?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规则,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1)如果游戏时没有规则……(2)如果上下楼梯时没有规则……(3)如果驾驶汽车时没有规则……(4)如果上下公交车时没有规则……2、阅读角:假如没有规则。

(1)在这件事情当中,同学们的不守规则带来了怎样严重的后果?(2)你还知道哪些因不守规则而带来严重后果的事例?3、新闻展播:地铁乘客擅自翻越安全门被夹身亡4、总结:无规则,不成方圆。

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

你不遵守规则,规则就会用它的方式惩罚你。

5、小小规则作用大:每种规则都有它的作用,你能列举出一些规则,并说明它们的作用吗?6、总结:生活处处有规则,规则就像是一位既严厉又友好的朋友,每天都陪伴着我们,我们每个人都要受到规则的约束,人人守规则,才能保证我们能够安全、快乐地生活。

7、小拓展:社会两大规则——道德与法律。

探究。

阅读、感悟。

讨论、归纳。

规则,知道处处都有规则。

通过探究、阅读和新闻,充分认识到没有规则、不遵守规则的危害。

课堂小结无规则不成方圆,生活处处有规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规则、维护秩序。

总结提升板书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一课时1、生活处处有规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 生活离不开规则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课题 生活离不开规则 第二课时 单元学习 (部三)8大家的“朋友 第二课时.rar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2、能力目标: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守规则。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专门编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材包含集合和等量代换。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教学关键: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边法码是多少克(或千克),左边物体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1、课件出示例2第一幅图,学生观摩天平,教师提问(1)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2)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2、出示第2个图: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是否平衡,这说明了什么?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3、这时让学生观察第1、2两个图:从这两个图例中,你们还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4、出示第3个图(1)学生观察天平,领会图示的意义,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2)小组讨论①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答案想法。

②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汇报结果,思想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明确: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三、课堂活动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1、观察图例,领会题目意图。

2、明确题目所提出的问题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

3、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四、巩固练习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湘少版)三年级英语下册《unit 9 period 3》教学设计设计

(湘少版)三年级英语下册《unit 9 period 3》教学设计设计

湘少版三年级英语下册《Unit 9 Period 3》教学设计本篇文档旨在为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师提供一份针对湘少版英语教材下册《Unit 9 Period 3》的教学设计方案。

该课时主要围绕“Where is the apple?”这个主题展开,通过听、说、读、写等多个环节,让学生掌握方位介词的用法,加深对英语词汇、基础语法和语音的理解。

教学内容课时目标1.学生能够听懂、会说并正确使用表示方位的介词,如on, under, in, behind, next to2.学生能够询问并回答一些物品的位置,如“Wehre is the apple?”3.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沟通。

教学步骤Step 1 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在开始正式教学之前,老师可以先和学生互动,共同探讨关于方位的问题,比如:•Where is your bag?•下面是桌子还是椅子?•你在教室里用under这个单词怎么说?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Step 2 听力输入:课文朗读老师可以先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一边跟读一边听,帮助学生掌握语音和语调,同时在过程中教授词汇和语法知识。

Hello, everyone. Where is the apple? It’s on the table. Where isthe ball? It’s under the chair. Where is the book? It’s in the box. Where is the cat? It’s behind the door. Where is the pencil? It’s next to the notebook.Step 3 口语输出:角色扮演让学生分为小组,分配不同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老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些具有不同位置的物品,如书、球等,让学生根据角色要求进行询问和回答。

A: Where is the ball? B: It’s under the chair.Step 4 书面训练:书写练习在该环节,老师可以为学生分发一些练习本,在书写“Where is the…”的语句时加以训练。

2020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9单元 单元测试卷+教案+反思+课时练+学案+总结+爬坡题

2020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9单元 单元测试卷+教案+反思+课时练+学案+总结+爬坡题

第九单元测试卷(一)一、选一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三年级学生喜欢的图书人数调查表种类连环画故事书科技书漫画书人数18 12 8 41.喜欢( )的人数最多。

A.连环画B.故事书C.科技书D.漫画书2.喜欢( )的人数最少。

A.连环画B.故事书C.科技书D.漫画书3.喜欢故事书的人数比喜欢连环画的少( )人。

A.10B.6C.4D.84.喜欢连环画的和喜欢科技书的一共有( )人。

A.30B.20C.26D.12二、填表。

1.小丽统计她所在班最喜欢的动画片的人数情况。

《喜羊羊与灰太正正正狼》《猫和老鼠》正《西游记》正《七龙珠》把喜欢各种动画片的人数填在下表。

《喜羊羊与灰太( )人狼》《猫和老鼠》( )人《西游记》( )人《七龙珠》( )人2.李明调查了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

根据上图填表整理。

水果葡萄桃子苹果香蕉人数( )()()()三、数气球。

1.用合适的方法统计上面的各种气球。

2.黄色的气球比红色的少( )个,绿色的气球比红色的少( )个。

3.红色的气球和蓝色的气球一共有( )个。

四、三年级同学的生日在4个季节的人数统计如下。

季节春夏秋冬人数 17 10 23 16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共调查了( )名同学。

2.( )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少。

3.春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共有( )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解答出来。

五、解决问题。

1.下面是育才小学三年级同学参加某次安全知识竞赛的成绩。

(单位:分) 97 61 54 88 75 93 78 90 9589 58 84 80 100 69 90 75 9482 98 84 88 68 91(1)整理上面的数据,并填写下表。

育才小学三年级同学参加安全知识竞赛成绩统计表成绩/分1090~9980~8970~7960~6960以下人数(2)( )分数段的人数最多,( )分数段的人数最少。

(3)按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达标,60分以下为待达标,把上面的成绩重新分段后填写下表。

2024年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表格式Unit2 Lesson 9 How many?

2024年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表格式Unit2 Lesson 9 How many?
Try:我家有四个人。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
出示课件,教师提问How many? 板书:five 学生练习读
【例句】There are only five cookies left.只剩下五块曲奇了。
Try:There are five candles.这有五支蜡烛。
【例句】There are two books. 这有两本书。
Try:我有两只钢笔。I have two pens.
【设计意图】通过去动物园参观动物的场景,自然展开对动物数量的提问,在上个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How many? 孩子接受起
来会比较容易,所以将句型和数字相结合起来进行教授。
课件出示三根手指,以及数字三,板书:three 学生练习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习的词汇和句子来正确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能积极的学习英语,养成爱听、爱说英语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词汇: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及句式:How many … are there?
小学英语冀教版(三年级起点)三下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单元
Unit2
课题
How Many?

时数
1
课时
Less
on9
课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听说课
授课
时间
40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动物园里的动物”的话题展开,紧接上单元话题“牧场上的动物”,本单元重点介绍了动物园里的动物以及以及与之相关的外形特征、数字、居住地、食性等。Lesson 9在Lesson 7和Lesson8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动物园里动物的数量,从而学习数字。数字学习在上册书中接触到了,这里又进一步加深数字的学习,不仅要听、说、而且还要书写,并用句型“How many..?”进行问答。

最新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

最新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

最新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一、全册教材分析二、单元教材分析三、全册教学目标三、全册教学计划四、全册教学设计五、全册教学反思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一)择取内涵丰富的课文,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本册教材精心挑选各种主题、各种体裁的课文,力求通过内涵丰富的文本,全方位地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有的课文,以榜样人物的言行,给学生以优秀品质的示范。

比如,《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宋庆龄童年时代信守诺言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诚信重诺的生活态度;《蜜蜂》表现了科学家法布尔严谨求实的态度,能让学生深入感受格物致知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

有的课文,语言生动、鲜活、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比如,《燕子》一文,语言充满诗意,把寻常的小动物描摹得美丽动人,并承载了作者深厚的情感;《昆虫备忘录》一文,思维跳跃,用闲谈式的语句,表现自由的乐趣;《肥皂泡》一文,语言唯美多变,情感细腻。

教材希望通过这些独具韵味的课文,初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和审美修养。

还有的课文,贴近三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儿童情趣。

比如,《童年的水墨画》描述了儿童课外生活的自由与欢愉;《剃头大师》讲述了诙谐的儿童故事,其中的幽默之处,能让三年级学生产生共鸣。

编排这些课文,能保护学生天真烂漫的童趣,使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

(二)多种路径形成合力,提供传统文化的养分教材通过多种形式编排传统文化内容,力图由此形成合力,提供充足的传统文化养分。

教材安排了两次古诗课文。

第一单元中的古诗课文,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鸳”等美丽的图景,有“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细腻的感受,还有梅子黄时山林中的自然恬淡,总体格调是轻快明朗的,能够丰富学生对季节的感受。

第三单元中的古诗课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表现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礼俗、景象及与之相关的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第二单元安排了文言文课文《守株待兔》,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哲学思辨的深度。

语文三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一等奖

语文三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一等奖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需要加强个性化辅导
引入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 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 学素养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适 应时代发展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 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和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计划
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师生关系融洽
教学效果显著: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 果。
特色鲜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朗读、讲解、讨论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 的内涵和意境。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是否能够营造出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
学生表现是否积极: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学效果是否显著: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所 学知识
学生朗读效果:流利、有感情 学生背诵效果:熟练、准确 学生理解效果:深入、透彻 课堂氛围:活跃、积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意义:传承文化、培养审美、 提高语言素养等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湖南省邵阳市实验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九总复习第3课时位置与方向面积教案新人教版1

湖南省邵阳市实验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九总复习第3课时位置与方向面积教案新人教版1

第3课时位置与方向、面积教材第109页第1题第(1)、(4)问和第112页相关内容。

1.使学生能用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看懂简单的路线图,正确描述行走路线。

2.进一步认识面积,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计算长(正)方形的面积。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等过程,感受正确表达相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重点:描述物体的位置与方向,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能正确描述行走路线,能利用面积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师:前面我们复习了数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位置与方向”和“面积”的相关知识。

1.复习位置与方向。

(1)确定方向的方法:①借助工具辨别;②借助身边的事物辨别。

(2)根据一个确定的方向找其他三个方向的方法。

面南背北,左东右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面东背西,左北右南;面西背东,左南右北。

(3)地图上的方向:地图上的方向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4)绘制简单示意图的方法:先选好观测点,把观测点画在平面图的中心位置,再确定各物体的方向,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并画上方向标。

(5)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方法:①利用指南针辨认;②借助身边事物辨认。

(6)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先确定方向,再看路线,最后描述行走路线。

(7)完成教材第109页的第1题第(1)、(4)小题。

①师:我们知道,在生活实践中许多地方用到了平面图。

为了看图方便,图上的方向一般是如何规定的?②出示第1题主题图。

③组织学生观察社区示意图,了解社区示意图上的总体布局。

组织学生议一议:a.从小清家到健身园可以怎样走?到其他场所又该怎样走呢?b.你还能提出哪些与位置方向有关的问题?2.复习面积。

(1)面积和面积单位。

①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②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用字母表示为m2、dm2、cm2。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精选5篇)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精选5篇)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精选5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

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时分配9.古诗三首………………………………………………………………………… 2~3课时10.纸的发明……………………………………………………………………… 2~3课时11.赵州桥………………………………………………………………………… 2~3课时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2课时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3~4课时教法与学法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9.古诗三首什么景象?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课件出示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自己的话概括诗意,进行全班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诵读感悟。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及全册教案和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及全册教案和反思

全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理解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四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共识,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

能结合具体环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指导实践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实践活动: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三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

1、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

与同学比一比同一种商品的价格。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新课标)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新课标)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遍插茱萸少一人。衬托出思乡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古诗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孤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重阳节导入: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2.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什么?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想到。
遍:都。
少:缺少。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2)了解本诗中出现的事物。
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古代有重阳节佩戴茱萸枝、饮菊花酒、登高的风俗,认为这样可以避灾。
(3)对对这两句诗你是怎样理解?
这两句诗是诗人的想象,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却唯独少了我一人。这两句是全诗感情的最高潮,诗人想象着亲人们欢聚重阳节时,一定会想起他这个游子,实际是写他一直在思念家乡,一直在想象着家里的情况。
(三)全文释义: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四)认读生字
xiōng dú yì jiā
兄 独 异 佳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通过音序、结构、部首等分步讲解,帮助学生对本课出现的生字掌握和了解。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二、古诗赏析

三年级下册英语导学案-Lesson 9-10-人教精通版

三年级下册英语导学案-Lesson 9-10-人教精通版

三年级下册英语导学案-Lesson 9-10-人教精通版学习目标1.能够听、说、读、写本课的四会单词和短语。

2.能够听懂、会读、会说、会表演本课的对话。

3.能够运用本课的语言知识,写出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对话。

4.了解并拓展阅读活动,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

学习内容Lesson 91.生词:first, dance, birthday, present, happy, cake。

2.语言点:How many candles, I want to, Let’s dance。

Lesson 101.生词:chair, watch, TV, show, have, homework。

2.语言点:What do you want to do, It’s time to, We have homework。

学习重点1.掌握本课单词和短语的读音和含义。

2.运用本课的语言知识,进行对话表演和故事讲述。

3.培养阅读习惯,扩大词汇量。

学习难点1.意义对应;2.直接回答是否。

学习方法1.通过模仿,加强语音语调的训练;2.通过想象,进行对话练习;3.通过阅读,进行词汇积累。

学习任务Task 1请先认真阅读Lesson 9的对话,然后模仿朗读,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尽量学习语音语调,再将对话内容自己进行表演。

Task 2写一篇以“生日派对”为题目的小短文。

Task 3阅读Lesson 10中的小故事《Watching TV》,注意文章的时间顺序,然后将课文中的6个单词形成一句话。

学习成果1.条理清晰、意思连贯、语言流畅的对话表演。

2.理解文章大意,掌握相关单词,写出小短文。

3.尝试阅读文章,理解6个单词的用法和句意。

4.完成阅读和听力练习。

自我评价Task 1在模仿朗读中,我理解了Lesson 9的对话内容,学习了本课的语音语调。

Task 2在写小短文中,我通过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来表达个人情感,对决定进行了深入思考。

Task 3在阅读《Watching TV》的过程中,我理解了文章内容和相关单词的用法,能够理解文章中的时间顺序。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统计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他们能够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

但他们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数据的准确性、分类方法的选择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分类方法的合理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2.让学生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3.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统计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能够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分类方法的合理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相关材料,如调查问卷、统计图表等。

2.学生准备记录数据的笔记本和绘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引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让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收集和整理这些数据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

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用图表来表示。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分类方法的合理性。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实践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实践活动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收集和整理数据呢?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新人教版三年级历史下册第九单元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历史下册第九单元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历史下册第九单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了解第九单元的主题和内容,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了解各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结果。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独立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尊重历史,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培养爱国情怀。

2. 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主题:第九单元 - 历史事件的学习内容:1. 事件一:XXX(事件名称)2. 事件二:XXX(事件名称)3. 事件三:XXX(事件名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各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难点:1. 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

2. 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信息。

2.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3. 教学辅助: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学教材,了解各个历史事件的基本信息。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5. 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历史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作业的正确率、速度等方面的表现。

3.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展示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020年 数学 三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1课时 教案 (人教版)

2020年 数学 三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1课时 教案 (人教版)

第九单元总复习第1课时数与代数知识板块要点梳理具体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如果被除数的末尾去掉0后,不能整除,就加一个0,用前两位除以一位数,求出商后,被除数末尾剩几个0,商的末尾就写几个0。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1.任意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有多种,其中利用数的组成和利用表内除法口算,比较常用;2.利用数的组成口算的方法:先把两位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个位数,再分别除以一位数,最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相加;3.利用表内除法口算的方法:想乘法算除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如果有余数,要把余数和个位上落下来的数合并,再用这个数除以一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除起,用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一位数,如果最高位比除数大,商写在百位上;2.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一位数,除得的商写在十位上;3.每求出一位商,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1.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的一般方法:用商乘除数的积加上余数,看所得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如果等于被除数说明运算正确,反之则错误。

2.用公式表示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续表)知识板块要点梳理具体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被除数中间、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1.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2.被除数中间有0,且计算过程中,前一位没有余数,就在0上商0占位,继续往下计算;3.在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占位,余下的数和被除数后面的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被除数末尾、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被除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如果没有余数,就在商的个位写0占位,不用再计算。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目录第一单元奇妙的声音第一课时课题:美妙的琴声第二课时课题:《楚商》第三课时课题:《旱天雷》第四课时课题:音乐游戏《火车咔咔咔》第二单元时光第五课时课题:唱一唱时光第六课时课题:听一听良宵第七课时课题:玩一玩金梭和银梭第三单元童话天地第九课时课题:听一听糖果仙子舞曲第十课时课题:听一听黄鹤的故事(节选)第十一课时课题:玩一玩龟兔赛跑第四单元月光奏鸣曲课题:月亮姐姐快下来第十三课时课题:月光奏鸣曲第十四课时课题:阿细跳月第十五课时课题:月亮第十六课时课题:月出歌第五单元鸟儿在歌唱第十七课时课题:鹰第十八课时课题:鹦鹉第十九课时课题:荫中鸟第二十课时课题:《小鸟》《小鸟小鸟》第六单元小舞曲第二十一课时课题:快乐的节日第二十二课时课题:欣赏《单簧管波尔卡》第二十三课时课题:欣赏《四小天鹅舞曲》第二十四课时课题:快乐小舞曲第二十五课时课题:玩一玩《水草舞》第七单元乡村美景第二十六课时课题:银色的桦树林第二十七课时课题:乡下的阳光第二十八课时课题:欣赏山涧溪流(竖琴独奏)第二十九课时课题:山村变了样第三十课时课题:美丽的黄昏第八单元雨中情景第三十一课课题:小小雨点第三十二课时课题:雨打芭蕉第一单元奇妙的声音第一课时课题:美妙的琴声教学目的:1、学习即可斯洛伐克的歌曲《美妙的琴声》,通过了解音乐家德沃夏克的生平,加强学生在歌曲表现中的感性体验。

2、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歌唱的呼吸方法,及X.X的节奏型,使学生能完整地演唱这首歌。

教具:多媒体、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生平事迹及歌曲的写作背景。

安东尼•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捷克作曲家,生于一个小旅馆主和肉商的家庭,十六岁时进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后入布拉格临时剧院(后改建为国家剧院)乐队拉中提琴,并正式开始创作。

首次为音乐界所注目的作品是表现爱国热情的赞美诗《白山的子孙》。

翌年,辞去剧院乐队职务,到教堂作管风琴师,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创作,后结识勃拉姆斯。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SJ)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SJ)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本单元引导学生在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数据的简单汇总和简单的排序、分组,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数据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教材先让学生在分组调查的活动中经历数据的简单汇总过程,体会汇总是获得一定范围内数据总体的必要手段,初步感受从不同范围获得的数据既存在关联,但也有区别;再让学生学习将一组数据按一定的次序重新排列,找出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弄清某个数据在整体中的位置,或将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组,初步了解数据整体的分布情况,从不同角度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初步体会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上述活动中的数据汇总、排序、分组和简单分析既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统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统计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了解统计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因此,让学生先后学习上述内容,有利于他们初步形成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信息的意识,进一步感受数据分析所蕴含的独特思维方式及其价值。

)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教材第96~98页的内容。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难点: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

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

师: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呢?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了解到结果吗?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板书课题)(出示例1情境图)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生日在哪个月?(生自由交流)提问:我想知道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要怎样调查呢?学生思考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六册108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猜一个脑筋急转弯题:
电影: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这里谁的身份最特殊?怎样特殊?(其中的爸爸既是爸爸又是儿子)
过渡:你们很聪明,希望今天的学习能充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

二、探究新知
(一)巧妙设题,直观感悟
1.现场调查
谈话:课前老师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运动,有的喜欢看书……也有的喜欢不只一样。

今天我想来一个现场调查,了解大家对音乐、美术的喜欢情况。

【师板书:喜欢音乐、喜欢美术】
喜欢音乐喜欢美术
谈话:如果你喜欢音乐,就把名字卡片贴到喜欢音乐的下面;喜欢美术的,就贴到美术的下面,如果两个都喜欢,那么你就各贴一张;如果两样都不太喜欢,那么你就把你的名字贴到最右边这个角落,大家明白了吗?
师选择其中一组学生上来贴名字
学生上来:贴名字卡片,完成下列板书
喜欢音乐喜欢美术
□□□□□□
□□□□□□
…………
(若这一小组学生喜欢音乐,美术的情况,没有出现交集情况,教师将再调查第二组学生的喜欢情况,以及教师自身也准备了两张名字一起参加这一组的调查。


2.收集数据
师:现在根据他们选择的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监控问题:
(1)喜欢音乐的有X人。

【板书:X人】
(2)喜欢美术的有X人。

【板书:X人】
(3)即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的有几人?【板书:X人】
(4)(指着板书)那你们说喜欢音乐和美术的一共有多少人呢?有这么多人吗?想一想到底多少人?
3.发现问题
监控问题:
(1)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生:有几个人是两个名字的。


(2)两个名字是什么意思?(生:说明他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3)那我们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呢?(探究算法)
4.重新排列
监控: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人,你能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重新放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吗?(师关注学生放的位置,如果没有放在中间,则让学生展开讨论。


(二)引出集合图,加深理解
谈话:如果我们把这3种情况,用图来表示,你会吗?
这是老师带来的图,你们看看行吗?你看懂了吗?谁给大家说说每部分都表示什么?
出示课件韦恩图简单介绍韦恩图(为了方便理解,下面我们把这个图叫做集合圈)
监控:(1)只喜欢音乐的在哪儿?有几人?(让学生指图说)(2)喜欢音乐的在哪儿?有几人?(让学生指图说)
(3)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的在哪儿?有几人?(让学生指图说)
(强调:红圈里表示什么?蓝圈里表示什么?左半圈呢?右半圈呢?中间交叉的部分呢?)
过渡:同学们,利用上面这些数据,你能列式计算喜欢音乐和美术的总人数吗?
(三)掌握算法
1.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师巡视(重点听好学生说和学困生说)
2.反馈交流:方法一略问:你是怎样算的?
方法二略问:你是怎样算的?教师板书列式
方法三略问: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集合圈,并根据它来解决了我们的问题,同学们学会了吗?我们做2道题检测一下自己好吗?
三、巩固练习
(一)出示例1统计表格
监控:你会画出集合圈吗?(学生动手操作)
你能算一算两个组共有几人吗?
你是怎样算的?
(二)数学书110第2题
监控:1.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
2.你是怎样算的?
四、课后总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你有什么帮助?
课后检测:
1.小朋友排队做操,小明从前数起排在第4个,从后数起排在第7个。

这队小朋友共有多少人?
2.把两段一样长的纸条粘合在一起,形成一段更长的纸条。

这段更长的纸条长30厘米,中间重叠部分是6厘米,原来两段纸条各长多少厘米?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9的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等量代换数学题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形成我要学好数学的精神风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友好合作,营造和谐共进的氛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解决等量代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数学题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口述等量代换时的想法。

教具准备:课件、天平、法码及相应的图片。

学具准备:水果、食物、天平、法码及其它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设疑。

1.故事导语: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个。

2.讲故事
在一个动物王国里,动物大王和他们的动物们都过着开开心心的生活。

有一天,动物大王从市场里买了很多东西回来,然后每只动物发了一些东西,但是没想到有一些动物当收到东西时却很不高兴,后来,经过小猴出谋献策后又高兴起来,知道小猴的妙方在哪里吗?
3.出示课件
(1)小猫把5个白菜与小猴5个萝卜进行对换。

(2)小白兔把2000克的东西与小羊2千克的东西进行对换。

4.揭示课题:根据数量相等或重量相等来进行东西对换这叫做等量代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等量代换)
二、互动探究,获取新知
(一)教学例2
1.谈话:交换一直在热闹地进行着,下面我们再看看唐老鸭和米老鼠的交换情景。

唐老鸭和米老鼠做事认真,在交换水果时还用了一些称重的工具。

出示天平和法码:
监控:(1)你知道这是什么吗?(用实物介绍天平和法码)(2)当天平两边平衡时,说明了天平两边的重量怎样?
2.课件出现课本例题上的第一、二幅天平图
监控:假设天平上的每个苹果都一样,你能从天平上知道一些什么信息?
3.课件出现第三幅天平图
(1)监控:
看着这个天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
谈话: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我知道肯定有很多同学能解决的,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要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片把你解决问题的想法边摆边说出来。

要发扬团结合作,人人动脑、动手、动口的精神!表现好的小组将会得到老师的积分,凭积分可换取老师送出的精美礼物。

积分越多,礼物越多,对自己组有信心吗?开始!
(2)反馈:①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
②你是怎样摆的?
过渡:在友好的合作下,动物们终于换到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或食物,非常高兴。

接着又来到了跷跷板乐园。

请看:
(3)课件出示跷跷板图
监控:①两头牛和几只羊同样重?
②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玩到这里,有些动物激动地说,原来我们在分东西吃和在玩时存在着这么多的数学等量代换题,学好数学可真有用啊!那你们学会了吗?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111页第4题
2.2个大萝卜可以换4根大白菜,1个南瓜可以换2根大白菜,、、4个大萝卜可以换多少个南瓜?
1. 2个桔子的重量=1个苹果的重量
4个苹果的重量=1个菠萝的重量
2个菠萝的重量=?个桔子的重量。

2. 1个西瓜=4千克(西瓜每千克3元)
4个苹果=1千克(苹果每千克4元)
四、课后小结:哪个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今天上这节课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