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法

合集下载

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分析法讲解

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分析法讲解
分子荧光和磷光 光谱分析法讲解
2、荧光、磷光的寿命和量子产率
荧光寿命τf :荧光分子处于S1激发态的平均寿命
f
1 (kf
K)
k f :荧光发射过程的速率常数
K :各种分子的非辐射衰变过程的速率常
数的总和。
典型分子的荧光和磷i 在光 10-8~ 10-10s
光谱分析法讲解
➢ 磷光寿命τp :磷光分子处于T1激发态的平均寿命。
f kf (kf K)
➢ 荧光量子产率的大小取决于荧光发射与非辐射 跃迁过程的竞争结果。
K << k f
f 1
分子荧光和磷光 光谱分析法讲解
➢ 磷光量子产率(p)
p
S
TKp
Kp
Kj
K p :磷光发射的速率常数
ST :S1 T1系间窜越的量子产率
Kj :与磷光发射过程相竞争的从T1态发生 的所有非辐射跃迁过程的速率常数的
分子荧光和磷光 光谱分析法讲解
二、荧光、磷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分子中的电子是依序排列在能量由低到高的 分子轨道上。
σ* π*
反键轨道
n 电子
π
键合轨道
σ
图8-2.有机分子吸光所涉及的能层
分子荧光和磷光 光谱分析法讲解
➢ 虽然很多物质能够吸收紫外和可见光,然而只 有一部分物质能发荧光或磷光,分子能否发荧光 或磷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们的分子结构。
振动弛豫:分子将多余的振动能量传递给介质而 衰变到同一电子能级的最低振动能级 的过程。
内转化: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间的非辐射跃 迁过程。
例如: S1 S0
T2 T1
系间窜越:不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间的非辐射 跃迁过程。

第十一章 分子发光―荧光、 磷光和化学发光光谱法Molecular .

第十一章 分子发光―荧光、 磷光和化学发光光谱法Molecular .

已逐步形成一支在这个研究领域中的工作队伍,研究内
容2已020从/6/15经典的荧光分析方扩展到新近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返回第一张
上一张幻灯片 下一张幻灯片
§11-1 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法
1.产生机理
在一般温度下,大多数分子处在基态的最低振动 能级。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能量(电能、热能、化 学能或光能等到)后天激发为激发态。激发态是很 不稳定的,它得很快地释放出能量又重新跃迁回 基态。若分子返回基态时以发射的电磁辐射(即光) 的形式释放能量,就称为“发光”;如果物质的 分子吸收了光能而被激发,跃迁回基态所发射的 电磁辐射,称为荧光和磷光。现从分子结构理论 来讨论荧光和磷光的产生机理。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荧光现象被研究得更多了,在理论 或实验技术上都得到极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激光、计 算机和电子学的新成就及技术的引入,大大推动了荧光 分析法在理论上及实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 论和新的方法。
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仅有极少数的分析工作
者从事荧光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到了 下一张幻灯片
磷光也是某些物质受紫外光照射后产生的光。1944年 Lewis和Kasha提出了磷光与荧光的不同概念,指出磷光 是分子从亚稳的激发三重态跃迁回基态所发射出的光, 它有别于从激发单态跃迁回基态所发射的荧光。磷光分 析法由于其有某些特点,几十年来的理论研究及应用也 不断得到发展。
2020/6/15
返回第一张
上一张幻灯片 下一张幻灯片
处于分子基态单重态的分子轨道上的电子,激发 时不能直接跃迁至第一激发三重态轨道上(不符 合光谱选择定则),但处于单重激发态的轨道上 的电子,可以通过体系跨越(系间窜跃),转移 到三重态轨道上;在这个过程中,处于激发态的 电子自旋发生变化,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较长,故 处于三重激发态的寿命为10-4~1s;当其由三重激 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回基态时产生磷光。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方法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方法
5
在某些情况下,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还伴随着自 旋方向的改变,这时分子的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 相同,自旋量子数都为1/2,总自旋量子数s等 于1,这时分子处于激发三重态(2s+1=3)。 S0+hν→T1
6
激发单重态与激发三重态的区别:

激发单重态分子是抗磁性分子,激发三重 态分子是顺磁性分子;
激发单重态的平均寿命大约10-8s,激发三 重态的平均寿命大约10-4~1s; 电子由S0→S1,S2等的跃迁较容易,属于允 许跃迁。电子由S0→T1,T2等的跃迁较难发 生,属于禁阻跃迁。
23
(二)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能够发射荧光的物质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有 强的紫外—可见吸收和一定的荧光效率。 1.长共扼结构 绝大多数能产生荧光的物质都含有芳香环或杂 环、因为芳香环和杂环分子具有长共轭的π—π* 跃迁。π电子共轭程度越大,荧光强度(荧光效率) 越大,而荧光波长也长移。
24
31
5.散射光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在液体样
品上时,大部分光线透过溶液,小部分由于光
子与物质分子相碰撞,使光子的运功方向发生
改变而向不同角度散射,这种光称为散射光。
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弹性碰撞时,发生能量
的交换,仅仅是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这种
散射光称为瑞利光。其波长与入射光波长相同。
32
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在光子 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同时,光子与物质分子发 生能量的交换,光子把部分能量转移给物质分 子或从物质分子获得部分能量,而发射出比入 射光稍长或稍短的光,这种散射光称为拉曼光。 散射光对荧光测定有干扰,尤其是波长比入 射光波长更长的拉曼光。
12
② 磷光(phosphorescence)发射:经过体系间跨越 的分子再通过振动弛豫降至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 能级,分子在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可以存活 一段时间,然后返回至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而发出 光辐射,这种光辐射称为磷光。 T1→S0+hνp 磷光发射时间较长,约10-4-10s。 激发光停止后,磷光可持续一段时间。 电子由S0→T1为禁阻跃迁,需由S1经过体系间跨越 转化为T1。 同一分子的S1→S0 比T1→S0 的能级差大,磷光 的波长比荧光波长长

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

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

光与物质作用产生激发态分子,其返回基态时的发光现象称为光致发光,荧光和磷光都是光致发光。

多环芳烃和某些金属配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大平面丌电子共轭体系,是常见的荧光分子,可以直接进行荧光分析。

对于那些无荧光或荧光较弱的分子,通过与荧光试剂反应后可进行间接荧光分析。

分子荧光光谱法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激发后,在回到基态的过程中发射出比原激发波长更长的荧光,通过测量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测定原理:由光源发射的光经第一单色器得到所需的激发光波长,通过样品池后,一部分光能被荧光物质所吸收,荧光物质被激发后,发射荧光。

为了消除入射光和散射光的影响,荧光的测量通常在与激发光成直角的方向上进行。

为消除可能共存的其它光线的干扰,如由激发所产生的反射光、Raman光以及为将溶液中杂质滤去,以获得所需的荧光,在样品池和检测器之间设置了第二单色器。

荧光作用于检测器上,得到响应的电信号。

(1)激发光源在紫外-可见区范围,通常的光源是氙灯和高压汞灯。

(2)样品池荧光用的样品池须用低荧光的材料制成,通常用石英,形状以方形和长方形为宜。

(3)单色器光栅(4)检测器由光电管和光电倍曾管作检测器,并与激发光成直角。

荧光分析方法的特点:(1)灵敏度高(2)选择性强(3)试样量少和方法简单(4)提供比较多的物理参数荧光分析法的弱点是它的应用范围小。

因为本身能发荧光的物质相对较少,用加入某种试剂的方法将非荧光物质转化为荧光物质进行分析,其数量也不多;另一方面,由于荧光分析的灵敏度高,测定对环境因素敏感,干扰因素较多。

分子磷光光谱法处于第一最低单重激发态分子以无辐射弛豫方式进入第三重激发态,再跃迁返回基态发出磷光。

测定磷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分子磷光与分子荧光光谱的主要差别是磷光是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能层,经系间跨越跃迁到第一激发三重态,并经振动弛豫至最低振动能层,然后跃迁回到基态发生的。

与荧光相比,磷光具有如下三个特点:(1)磷光辐射的波长比荧光长,分子的T1态能量比S1态低。

chapter分子磷光和荧光

chapter分子磷光和荧光
第8页/共79页
5. 分子磷光分析法 处于第一最低单重激发态分子以无辐射弛豫方式进
入第一三重激发态,再跃迁返回基态发出磷光。测定磷 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6. X射线荧光分析法
原子受高能辐射,其内层电子发生能级跃迁,发射 出特征X射线( X射线荧光),测定其强度可进行定量 分析。
7. 化学发光分析法
有时,通过热激发,有可能发生T1→S1,然后由S1 发生荧光。这是产生延迟荧光的机理。 4)外转换(External Conversion,EC)
受激分子与溶剂或其它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发生能量 转换而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也称 “熄灭”或“猝灭”。
第17页/共79页
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多
第12页/共79页
2.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
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M=2S+1 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0或1); 分子中一对电子为自旋反平行,S=0,M=1,这种态被称为单重 态或单线态,大多数有机分子的基态处于单重态。 处于S0态的一对电子吸收光子受激后,产生了在两个轨道中自 旋方向平行的电子,这时S=1,M=3,这种状态称为三重态或三 线态。
平行自旋比成对自旋 稳定(洪特规则),三 重态能级比相应单重 态能级低;
第13页/共79页
2.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辐射跃 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热)等方式失去能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荧光 延迟荧光 磷光
系间跨跃 内转移 外转移 振动弛豫
激发态停留时间短、返回速度快的途径,发生的几率大, 发光强度相对大; 荧光:10-7~10 -9 s,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磷光:10-4~10s;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第十一章荧光分析法.ppt

第十一章荧光分析法.ppt

散射光干扰及消除
散射光:当一束平行光投射在液体试样上,大部分 被吸收或透过,小部分由于光子和物质分子相碰撞, 使光子的运动方向改变,而向不同方向散射形成的 光。
散射光包括瑞利散射光和拉曼光
瑞利散射光:无能量的交换,λ散射≈λ激发
拉曼光: 有能量转移, λ散射> <λ激发
干扰的消除
1)改变激发光的波长;
单色器1
样品池
单色器2
垂直方向
放大 与
记录
检测器
荧光仪特点
与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差别
① 垂直测量方式, 消除透射光影响 ② 两个单色器,激发和发射,常用光栅
1 光源 A、白炽灯:钨灯、卤钨灯 B、气体放电灯:氢、氙、汞,
常用氙灯(波长: 250-700nm) C、激光光源 2 单色器
闪耀光栅
3 检测器 光电倍增管
5.弱荧光的芳香族化合物也可与荧光试剂作用生成 强荧光衍生物以提高测量灵敏度。
故药物中的胺类、抗菌素、维生素、甾体类均可 用荧光法测定。该法在体内药物定量分析中应用甚 广。
思考题
• 1.荧光和磷光在产生机制上有什么不同?
• 2.何谓荧光量子效率?哪些结构物质有较高荧光效率?
• 3.以下物质中可能有最强荧光的物质是( )。
6.()荧光光谱形状与激发光的波长无关。
7. 荧光光谱的特征?
1. 所谓荧光,即指某些物质经入射光照射后,吸收了入射光的能量,从而辐射 出比入射光( )。
A. 波长长的光线
B. 波长短的光线
C. 能量大的光线
D. 频率高的光线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荧光发射波长永远大于激发波长
B 荧光发射波长永远小于激发波长

医学: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分析法

医学: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分析法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诊断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肿瘤的早期 诊断和监测,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或 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为肿瘤治疗提 供依据。
感染性疾病诊断
药物疗效评估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评估药物治 疗的效果,通过监测疾病标志物的变 化,了解药物治疗对疾病的影响。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检测病原体 和抗体,快速准确地诊断感染性疾病, 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
06
未来展望
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
01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分析方法将更加智
能化,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高灵敏度
02
通过改进荧光和磷光的发光机制,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实现对
低浓度生物分子的快速检测。
多组分同时检测
03
发展多组分同时检测技术,实现对复杂生物样本中多种生物分
子的快速、准确检测。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01
02
03
疾病诊断
利用荧光和磷光分析法对 生物分子进行高灵敏度检 测,为疾病诊断提供准确 依据。
药物研发
通过荧光和磷光分析法对 药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进行研究,为新药研发提 供有力支持。
个体化医疗
根据个体基因组、蛋白质 组等信息的检测结果,制 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实 现个体化医疗。
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蛋白质检测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检测蛋白质的含量和性质,有助于研究蛋 白质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核酸检测
通过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以检测DNA和RNA的含量和序列,用 于基因诊断、基因表达研究和疾病诊断。
生物标记物检测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检测生物体内的生物标记物,如肿瘤标志物、 炎症标志物等,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监测。

分析化学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析化学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h
29
㈡环境因素
荧光分子所处的溶液环境对其荧光发射有直接的 影响。适当的选取实验条件有利于提高荧光分析的 灵敏度和选择性。 ⑴溶剂效应 ①溶剂的极性:
溶剂的极性增大,π→π*跃迁的能量减小,红 移。 ②溶剂的粘度
溶剂的粘度降低,分子间碰撞机会增加,无辐 射跃迁几率增加,荧光减弱。
h
30
⑵温度的影响
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和其它溶质分子间的相 互作用及能量转换等过程称为外部能量转换。
外转换过程是荧光或磷光的竞争过程,因该
过程发光强度减弱或消失,该现象称为“猝灭” 或
“熄灭”。
h
10
⑸体系间跨越 系间跃迁是不同多重态之间的一种无辐射跃迁
该过程是激发态电子改变其自旋态,是分子的多 重性发生变化的结果。
当两种能态的振动能级重叠时,这种跃迁的几 率增大。
的吸收(或激发)光谱的波长长。荧光发射这种波长 位移的现象称为Stokes位移。
原因: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一方面由于振动弛豫 等损失了部分能量,另一方面溶剂分子的弛豫作用 使其能量进一步损失,因而产生了发射光谱波长的 位移。
Stokes位移表明在荧光激发和发射之间所产生 的能量损失。(见P220图11-3)
①对于含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荧光物质而言, 溶液的pH将对这类物质的荧光强度产生较大的 影响。 如:在pH7~12的溶液中,苯胺以分子形式存 在,产生蓝色荧光;
当pH<3、 pH>13时,苯胺以阳离子、 阴离子形式存在,均无荧光。 ②溶液的pH也影响金属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h
32
⑷荧光猝灭
荧光猝灭:荧光分子与溶剂或其它溶质分子之间相互 作用,使荧光强度减弱的作用。
F0/eF0eKf
则K= 1/τf,将其带入 Ft F0eKt

分析化学第11章--荧光分析法

分析化学第11章--荧光分析法
第11章 荧光分析法
概述 基本原理 定量分析方法 荧光分析技术及应用
11.1 概述
1.光致发光:物质受到光照射时,除 吸收某种波长的光之外还会发射出比 原来所吸收光的波长更长的光,这种 现象称为光致发光。
2.荧光(fluorescence):物质分子接受 光子能量被激发后,从激发态的最低 振动能级返回基态时发射出的光。
低一些。 2.荧光的产生 1)激发过程: 基态分子 hv 激发单重态(s1*,s2*)
激发三重态
2)激发态能量传递途径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荧光 磷光 系间跨越内转换 外转换 振动弛豫
1.无辐射跃迁
a.振动驰豫(vibrational relexation):
处于激发态各振动能级的分子通过 与溶剂分子的碰撞而将部分振动能 量传递给溶剂分子,其电子则返回 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的过程。
2)电子能态的多重性:
M=2S+1
S:总自旋量子数。S=s1+s2 对于 S=1/2 +(-1/2)=0
M=2S+1=1
对应基线单重态;
对于激发态
s1=1/2,s2=1/2,
S=1/2+1/2=1, M=2×1+1=3 三重态
• 单重态与三重态的区别 1)电子自旋方向不同; 2)激发三重态的能量稍
8-羟基喹啉
8-羟基喹啉镁
弱荧光
强荧光
刚性和共面性增加,可以发射荧光或增 强荧光。
c.位阻效应
NaO3S
N(CH3)2
NaO3S
N(CH3)2
1-二甲氨基萘-7-磺酸钠 f=0.75
1-二甲氨基萘-8-磺酸钠 f =0.03

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PPT课件

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PPT课件

吡啶硫胺荧浓度
-
4422
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1)无机化合物的分析
与有机试剂配合物后测量;可测量约60多种元素。
铍、铝、硼、镓、硒、镁、稀土常采用荧光分析法;
氟、硫、铁、银、钴、镍采用荧光熄灭法测定;
铜、铍、铁、钴、锇及过氧化氢采用催化荧光法测定;
铬、铌、铀、碲采用低温荧光法测定;
铈、铕、锑、钒、铀采用固体荧光法测定
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吸收不同波长的能量(如
能级图l 2 ,l 1),产生不同吸收带,但均回到第一激发
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跃迁回到基态,产生波长一
定的荧光(如l
‘ 2
)。
镜像规则
通常荧光发射光谱与它的吸收光谱(与激发光谱形状 一样)成镜像对称关系。
-
19
镜像规则
基态上的各振动能级分布 与第一激发态上的各振动能级 分布类似;
入射光
荧光
-
4
萤石
纯净的萤石为无色,但因含有较多Y、Ce 等元素,造成萤石结构空位,
产生色心而致色,常见的颜色有浅绿色至深绿色,蓝、绿蓝、黄、酒黄、
紫、紫罗兰色、灰、褐、玫瑰红、深红-等。
5
2001年美国遭受911袭击时,美国世贸大厦内一共 有2万5千多人,人们惊讶地发现了一个世界都为之惊 叹的纪录:两座大楼里,1万8千多人在上百层的大楼 完全断电的情况下,在一个半小时之内成功逃生。
l ‘2 > l 2 > l 1 ;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 T1 → S0跃迁);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 S0 → T1禁阻跃迁) S0 →激发→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跨越→振动弛豫→ T1 发光速度很慢: 10-4~100 s 。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3)系间跨跃(isc) 单线态的较低振动能级(s1)与三重态 T1 的较高振动能 级有重叠,电子有可能发生自旋状态改变而发生系间跨跃。 如含有碘溴等分子系间跨越最常见。 (4)荧光发射: 通过内转换和振动驰豫,较高能级的电子均跃回到第一 电子激发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V0=0)上。处于激发单 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分子,若以 10-9~10-7S 左右时间发射 光子回到基态的各振动能级,这一过程就有荧光发生,称为 荧光发射。 (5)磷光发射(P): 分子经系间跨跃迁后,接着就发生快速振动驰豫而达到 三重激发态 T1 的最低振动能级(V=0)上,再跃迁到基态的 各振动能级就能发磷光。 (T:10-4~10S) (6)激发分子与溶剂分了或其它溶质分子间相互作用, 发生能量转移,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这一现象 称为“淬灭”。 二、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波长相同,也可以不同,这一现象我们称为光致发光。最常
见 两 种 光 致 发 光 现 象 是 荧 光 ( Fluorometry ) 和 磷 光
(Phosphorscence)。
这两种过程的机理不同。
10-15s M+hr → M*
hr1→M hr→M
物质分子吸收光子能量而被激发,然后从第一激发态最
低振动能级返回到基态时各振动能级所发射出的光称为荧
10
位阻使共平面下降则荧光减弱。例 P89 顺反异构体分子,顺式分子的两个荃团在同一侧,由于 位阻原因使分子不能共平面而没有荧光。 1-2 一二苯乙烯的反式结构有强烈荧光,而顺式异构体 (b)无荧光。
3.苯环取代基的类型: 芳香化合物的芳香环上,不同取代基对论化合物的荧光 强度和荧光光谱将有很大影响。规律如下: 给电子基团使荧光效率增强:如-OH,-NH2,-NHR,NR2,-OR 等; 吸电子基团:-COOH,-C=0,-NO2,-NO,-N=N-及卤素会 减弱甚至破坏荧光,且卤素随原子序数的增大,会使下 T1 体系的磷光增强,荧光减弱了解物质分子结构和荧光的关系, 可以帮助我们考虑如何将非荧光物质转化为荧光物质,或将 荧光强度不大或选择性不多的荧光物质转化为荧光强度大及 选择性高的荧光物质,以提高分析的效果。对 T1 电子共轭体 系作用小:-R,NH3+,-SO31-1

第十一章-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法

第十一章-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法

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axation, VR)它是指 在同一电子能
级中,电子由高振动能级转至低振动能级,而将多余的能量以
热的形式发出。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为10-12s数量级。
S2
S1
振动弛豫
T1
S0 吸光1
吸光2
荧光、磷光 能级图
→ 振动弛豫
4
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IC)
基态中振动能层的分布和第一电子激发态中振动能层的分 布情况是类似的。 因此荧光光谱的形状和吸收光谱的形状极为 相似。
14
荧光光谱与吸收光谱呈镜像对称关系。
15
由基态最低振动能层跃迁到 第一电子激发态各个振动能 层的吸收过程中,振动能层越高,两个能层之间的能量 差越大,即激发所需的能量越高,所以吸收峰的波长越 短。反之,由 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层降落到基 态各个振动能层的荧光发射过程中,基态振动能层越高, 两个能层之间的能量差越小,荧光峰的波长越长。
激发三重态:分子吸收能 量,电子自旋不再配对, 为三重态,称为激发三 重态,以T1,T2….表示。
基态:电子自旋配对, 多重度=2s+1=1,为单 重态,以S0表示。
三重态能级低于单重态 (Hund规则)
2
在单重激发态中,两个电子平行自旋,单重态分子具有抗磁 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0-8s,而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 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为10-4 ~ 1s以上(通常用S和T分别表示单重 态和三重态)。
给电子基团,如-OH、-OR、-CN、-NH2 、 -NR2等,使荧 光增强。因为产生了p-共轭作用,增强了电子共轭程度,使 最低激发单重态与基态之间的跃迁几率增大。
吸电子基团,如-COOH、-NO、-C O、卤素等,会减弱 甚至会猝灭荧光。 卤素取代基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荧光降低。这可能是由所谓 “重原子效应”使系间跨越速率增加所致。在重原子中,能级 之间的交叉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容易发生自旋轨道的相互作用, 增加了由单重态转化为三重态的速率。

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法共47页文档

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法共47页文档
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法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单重态:分子吸收能 量,电子自旋仍然配对, 为单重态,称为激发单 重态,以S1,S2…表示
S2
S1
T1
吸光1
吸光2 荧光3
荧光
第十一章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
7

系间窜跃(Intersystem Conversion, ISC)系间跨跃
指不同多重态间的无辐射跃迁,例如
S1→T1就是一种系间窜跃。通常,发
生系间窜跃时,电子由S1的较低振动
能级转移至T1的较高振动能级处。有
S2
时,通过热激发,有可能发生T1→S1,
返回至基态 。这些过程包括:
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axation, VR)它是指 在同一电子能
级中,电子由高振动能级转至低振动能级,而将多余的能量以
热的形式发出。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为10-12s数量级。
S2
S1
振动弛豫
T1
S0 吸光1
吸光2
荧光、磷光 能级图
→第 法十一振章分动子荧弛光豫与分子磷光光谱
如果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还伴随着自旋方向的改变,即跃迁至第一或更高的 激发三重态轨道上,这属于禁阻跃迁。
单重态与三重态的区别在于电子自旋方向不同,激发三重态具有较低能级 (处于分立轨道上的非成对电子,平行自旋要比成对自旋更稳定些-洪特规 则) 。
第十一章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
2

激发单重态:分子吸收能 量,电子自旋仍然配对, 为单重态,称为激发单 重态,以S1,S2…表示
第十一章 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法
分子发光分析Molecular Luminescence Analysis 分子发光分析包括荧光、磷光、化学发光、生物发光和散射光谱 等。
一、基本原理 分子发光: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能量(电、热、化学和光能等) 被激发至激发态,然后从不稳定的激发态返回至基态并发射出光 子,此种现象称为发光。发光分析包括荧光、磷光、化学发光、 生物发光等。
然后由S1发生荧光。这是产生延迟荧
光的机理。
系间窜跃
S1 T1
S0 吸光1
吸光2 荧光3
荧光、磷光 能级图
第十一章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
8

磷光发射
电子由基态单重态激发至第一激发三重
态的几率很小,因为这是禁阻跃迁。但
是,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S2
有可能以系间窜跃方式转至第一激发三
重态,再经过振动驰豫,转至其最低振
物质吸收光能后所产生的光辐射称之为荧光和磷光
第十一章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
1

单重态和三重态:
分子中的电子运动包括电子轨道的运动和电子的自旋运动。分子中电子的自旋 状态可用多重态 2S+1 描述(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用M=2S+1表示),S 为总自 旋量子数(其数值为0和1)。若分子中没有未配对的电子,即S=0, 则2S+1=1 称为单重态(Pauli);若分子中有两个自旋平行的未配对电子,即S=1,则 2S+1=3称为三重态,用T表示。
指激发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及能量转移, 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这一现象称为“熄灭”或 “猝灭”。
荧光与磷光的根本区别:
荧光是由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层至基态各振动能层间跃迁产 生的;而磷光是由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层至基态各振动能 层间跃迁产生的。
第十一章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通常以辐射跃迁方式或无辐射跃迁方式 再回到基态。辐射跃迁主要涉及到荧光、延迟荧光或磷光的发射; 无辐射跃迁则是指以热的形式辐射其多余的能量,包括振动弛豫 (VR)、内部转移(IR)、系间窜跃(IX)及外部转移(EC) 等,各种跃迁方式发生的可能性及程度,与荧光物质本身的结构 及激发时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等因素有关。
动能级,由此激发态跃回至基态时,便
发射磷光,这个跃迁过程(T1→S0)也 是自旋禁阻的,其发光速率较慢,约为
S0
吸光1
10-4-10s。因此,这种跃迁所发射的光,
在光照停止后,仍可持续一段时间。
S1 T1
吸光2
磷光
荧光3
磷光
荧光、磷光 能级图
第十一章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
9

外转移(External Conversion,EC)外转换
激发三重态:分子吸收能 量,电子自旋不再配对, 为三重态,称为激发三 重态,以T1,T2….表示。
三重态能级低于单重态 (Hund规则)
基态:电子自旋配对, 多重度=2s+1=1,为单 重态,以S0表示。
第十一章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
3

在单重激发态中,两个电子平行自旋,单重态分子具有抗磁 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0-8s,而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 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为10-4 ~ 1s以上(通常用S和T分别表示单重态 和三重态)。
第十一章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
6

荧光发射
处于第一激发单重态中的电子跃回至
基态各振动能级时,将得到最大波长 为λ3的荧光。注意:基态中也有振动 驰豫跃迁。很明显,λ3的波长较激发 波长λ1或λ2都长,而且不论电子开 始被激发至什么高能级,最终将只发
S0
射出波长λ3为的荧光。荧光的产生在 10-7-10-9s内完成。
电子通常的情况下分子的电子处于最低的能级状态(大多数有机物的分子 的基态是处于单重态的)。用S0表示。若分子受激发,其电子从基态的电子能 级跃迁到较高的电子能级,即激发态,用S1, S2……表示。
(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处于分子基态单重态中的电子对,其自旋方向相反,当分子吸收能量,若 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不发生自旋方向的改变,通常跃迁至第一激发态单重态轨道 上,也可能跃迁至能级更高的单重态上。这种跃迁是符合光谱选律的。
5
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IC)
当两个电子能级非常靠近以至其振
动能级有重叠时,常发生电子由高
S2
能级以无辐射跃迁方式转移至低能
级。右图中指出,处于高激发单重
态的电子,通过内转移及振动弛豫,
均跃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
动能级。 S0
内转移
S1 T1
吸光1 吸光2
荧光、磷光 能级图
下面结合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进一步说明各种能量传递 方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设处于基态单重态中的电子吸收波长为λ1和λ2的辐射光之后, 分别激发至第二单重态S2及第一单重态S1。
第十一章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
4

去活化过程(Deactivation)
处于激发态分子不稳定,通过辐射或非辐射跃迁等去活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