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地方戏—扬剧共32页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扬剧是江苏地方戏曲的其中一种剧种,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艺术之一。
它起源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扬剧的特点是音调婉转、旋律悠扬、情感细腻、表演优美、刻画人物形象传神等。
扬剧在江苏地区广泛流传,是江苏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剧在音乐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技巧。
其音乐旋律悠扬、温婉流畅,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
扬剧的音乐还表现了江苏的民间乐曲和南京古乐的特色。
在表演方面,扬剧有着独特的创造性,其表演方式离不开身段、神情、眼神、手势、步法等多种要素。
扬剧演员在表演时,注重人物性格的描绘,各种情感的表现,从而使观众更好的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扬剧的剧本主要以传统故事和现实题材为主要内容。
传统故事以历史人物和故事为主要情节,如《刘海砍樵》、《牡丹亭》等。
现实题材则主要以生活为背景,以社会风气和人物群像为主要内容,如《沉香扇》、《茨娃》等。
扬剧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主题涵盖了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和人物形象。
在剧本创作中,扬剧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注重情节的起伏和紧张感的表现,使观众更好地参与其中。
扬剧的服装和妆容也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扬剧服装设计注重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精细的细节表现,颜色鲜艳、华丽,装饰富有细腻的手工艺术,体现了江苏地方文化的精髓。
扬剧妆容更是独具匠心,不同人物的妆容设计各具风格,能够突出人物特点,增强观众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记忆。
扬剧在今天的文化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广泛的影响力。
作为江苏地区特色的戏曲文化,扬剧为其特有的表演方法、音乐技巧、故事情节、服装妆容等方面的艺术表现,深受观众的喜爱。
同时,扬剧也在文化艺术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演方式,能够为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提供有效的助力。
扬州地方戏—扬剧
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坐唱艺术,曲牌 十分丰富,多达百余种,有短曲有套曲。其 音乐唱腔和演唱技法,现为花鼓戏所吸取, 后为扬剧音乐奠定了基础。
民国初年,花鼓戏(小开口)与香火戏( 大开口)艺人纷纷组班,应邀到南京、杭 州、上海等地演出,并在上海形成繁盛局 面。上海为大都市,与扬州并不接壤,但 却拥有大量扬州移民,以“三把刀”(理发 、厨师、修脚)为代表的服务行列,更是 扬帮人的天下。扬州的市井文化和乡土文 化相应进入上海,便使上海也成为扬州地 方戏曲的又一重要流行地域。“大、小开口 ”在上海时又分别称“维扬大班”和“维扬文戏 ”。民国二十年(1931)“大、小开口”艺人 以“维扬戏”(后又称“扬州戏”)名称于上海 聚宝楼戏馆共演《十美图》,自此逐步合 流。
《烟花三月》
江泽民说:
扬州是我名城 。”
扬州自古以来一直是社会文化比较发达的地 区,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扬州地方戏— —扬剧自然有她那传奇般的故事,下面进入 今天演讲的正题:扬剧。
扬剧
扬剧由来及发展 走向成熟 经典剧目 艺术特点 曲牌 角色行当
角色行当
扬剧虽属地方小戏,但角色行当齐全,有生、 旦、净、丑。
在花鼓戏、香火戏并行时期,花鼓戏以旦和丑 为主,香火戏则重生角。在花鼓戏中,丑一直居于 主导地位。当时花鼓戏大多在广场演出,开锣均由 丑带领小旦跑台子,招徕观众,并在戏中不断地用 丑插科打诨。维扬戏时期仍具"三小"特色,并向京 剧学习了角色分行、武打技巧、服装、脸谱等。至 此,扬剧的表演艺术体系基本形成,具有生、旦、 净、丑各个行当,以丑、旦、生为重。
《玉蜻蜓》
扬剧的传统剧目,据统计有四百多个,经整理、 改编的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有百余个,其 中,50年代的《百岁挂帅》被摄制成舞台艺术纪录 片,60年代的《夺印》(《恩仇记》)被几十个兄 弟剧种剧团移植上演。《鸿雁传书》是扬剧著名演 员高秀英以唱工擅长主演的单折戏,曾被灌制成唱 片,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另外,新编传统戏《包公 自责》演出后也颇得好评,为外省的剧种所移植。 还有80年代的《皮九辣子》、90年代的《巡按还乡 》等也都是轰动全国戏曲界的优秀剧目。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1. 引言1.1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地方小剧种“扬剧”是一种源自扬州地区的地方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作为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传统,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和推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扬剧在今天仍然保持着活力,并逐渐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地方小剧种“扬剧”进行初步探讨,探索其历史渊源、发展现状、表演特点、文化影响以及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读者展现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魅力和价值,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2. 正文2.1 历史渊源"扬剧"是中国地方小剧种之一,源自江苏省扬州地区。
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据说最早起源于明朝弘治年间的民间歌舞。
其发展始于清代,受当时扬州地区官府和富商力量的支持,扬剧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剧种,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演特点。
扬剧的历史渊源可以说是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才逐渐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在其发展过程中,扬剧受到了当地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扬剧在历史上曾经陷入低谷,但在当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和发展,成为了当地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历史渊源不仅反映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2 发展现状扬剧是中国传统地方小剧种中的一种,起源于扬州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传统戏曲的复兴,扬剧在地方表演市场中逐渐走俏,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扬剧的剧种表演形式逐渐丰富多样,传统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逐渐融入了更多现代舞台元素,如舞蹈、音乐和影像等,使得扬剧的舞台呈现更加生动多彩,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扬剧的创新发展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各级文化部门加大了对扬剧的扶持力度,通过资金支持、演出推广等方式,提升了扬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扬州地方戏—扬剧
200非 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谢谢!
11— 勘查—3班 赵欣
扬州香火不用丝弦乐器,以大锣大鼓伴奏,主要 曲调有[七字唱]、[十字唱]、[风宫摇橹]、[赶山塞海]、 [刘决子]等三十多种,均粗犷有力、高亢激昂。 除此之外,扬剧还从民歌和其它戏曲剧种吸收 并改造一些曲调,如[打牙牌]、[十杯酒]、[扬柳青]、 [武城调]]等,它们都已成为扬剧音乐的组成部分。 以上多种来源的音乐曲调,经过长期舞台实践, 已逐步形成统一、和谐、完整的音乐体系。现代扬 剧常用曲调有[梳妆台]、[滚板]、[数板]、[补缸调]、 [哭小郎]、[剪靛花]、[叠断桥]、[探亲调]。
扬剧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有来自扬州清曲、扬州 花鼓、扬州香火等三个方面的一百多种曲牌,扬州 清曲占主导位置,其中如[满江红]、[梳妆台]、[剪靛 花]、[银钮丝]等,均为扬剧的主要曲牌 。 扬州花鼓的曲调在戏剧性的舞蹈表演中产生, 音乐节奏明朗,适宜刻画喜剧人物,具有欢乐、明 快、幽默的风格。发展为花鼓戏后,其代表性曲牌 如《夫妻种麦》中的[种麦调]、《王小楼磨豆腐》中 的[磨豆腐调]、《瞎子算命》中的[算命调]等,后来 均为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特点
扬剧的表演艺术,一方面继承本地乱弹和扬
州民间的花鼓、香火、秧歌、杂耍、龙灯、 麒麟唱、荡湖船等歌舞艺术传统,另方面又 从流行于扬州的弋阳腔、昆曲、徽调等戏曲 声腔吸取养料。 扬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说到它唱腔刚柔并 济的风韵,主要是蕴涵了花鼓戏曲调的轻绵 细腻,香火戏曲调的阳刚粗犷,民歌的隽永 清新以及清曲的情感多变
经典剧目
艺术特点
曲牌
角色行当
扬剧由来及发展
扬州在清朝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大批的豪商巨 贾、文人雅士云聚扬州,为扬剧这戏曲的发展奠定 了经济和人文基础。那是的豪商喜欢办堂会搞娱乐, 请个戏班在家唱堂会来娱己娱人,这就是扬剧产生 的社会基础。
扬州戏曲扬剧大全[扬州戏曲园文化集聚资源共享]
扬州戏曲扬剧大全[扬州戏曲园文化集聚资源共享]9月5日,随着市歌舞剧院整体搬迁至扬州戏曲园,扬州四大国有艺术院团和市文化艺术学校聚首,标志着扬州戏曲园投入试运营。
扬州戏曲园是扬州文化建设中的又一地标性工程。
经过四年建设,戏曲园以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扩建为主体,整合扬剧、木偶、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扬州弹词等国家级戏曲曲艺非遗项目,将园区打造成为人才培养、非遗传承、艺术展演和休闲旅游融为一体的文化集聚区。
文化集聚,资源共享。
试运营三个多月来,扬州戏曲园的教学、培训、研究、展示、排练、录制、传承功能逐渐显现,为扬州文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同一片场地、同一台剧目,两个剧团同演《校场比武》站在扬州戏曲园九楼的大排练厅,向北,可以看到车水马龙的四望亭路;向西,可以俯瞰绿茵葱郁的艺校操场。
11月15日,扬州木偶研究所演员梁苏荣站在窗前眺望,稍作休息后,又举起木偶,进入紧张的排练。
这次排练是从今年夏天开始的。
为了备战第七届中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半年前,梁苏荣就和李芳一起,开始新排木偶剧《校场比武》。
梁苏荣扮演杨文广,李芳扮演穆桂英,为了“出征”,二人在校场上上演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文武大戏。
同样场地、音乐、场景,乃至同样的造型,就在前段时间,扬剧研究所的青年演员演绎的扬剧《校场比武》也在此排练。
作为经典扬剧《百岁挂帅》的片段,年轻的扬剧演员同样把这段故事演绎得传神生动。
梁苏荣说,自己在排演木偶剧《校场比武》时,特地去看了扬剧版演出。
“那些年轻的扬剧演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人物打斗到心理活动,都对自己的木偶表演有着极大帮助。
”事实上,木偶版《校场比武》的音乐和木偶造型,都和扬剧版如出一辙,只不过一个是真人表演、一个是真人操纵木偶表演。
11月21日,喜讯传来,梁苏荣最终凭借操纵木偶演活了杨文广,获得“最佳技艺传承奖”。
同时,扬州木偶研究所凭着两座“最佳”的奖杯,笑傲全国28家木偶皮影剧团。
这出木偶版《校场比武》,其实是扬州木偶表演史上第一次采用扬剧的音乐。
扬州扬剧名家名段
扬州扬剧名家名段扬州扬剧,又称扬剧,是中国江苏省流行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五代时期的扬州,宋朝时期开始形成,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胡兰粉”,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
扬州扬剧历史上有不少名家辈出,他们也努力推动了这门戏曲剧种的发展及改革,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他们:一、陆郊:陆郊,字贺邦,原籍江苏泰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初随祖父贺兴伯迁居泰州,享受官职,是中国古典戏曲史上的著名剧作家、改革家、导演和演员,也是扬剧文学及戏曲舞台艺术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以清宫剧《割据》、《苏州府》及宋唐历史剧《太平永乐大全》受到了众多剧迷和老牌派扬剧爱好者的喜爱,并在1708年被康熙皇帝提升为“太师十五等”崇文贡士,改制为“兼御史”。
二、张士俊:张士俊,字元诒,江苏宜兴人,清朝时期扬剧大师,原籍江苏宜兴,有“连环家”之称,是扬州扬剧的重要改革家,也是一位有社会影响力的名家。
他将把立体戏融合进来,使桥段有一定的段子感,成立了脚令明暗,后人称他为“脚令之祖”。
此外,他还著有《碧紫堂改良法》、《卧铁窗集》等作品,他的《扬州扬剧初步》被誉为“扬剧流芳起点”和“艺术的经典”,其成就被江苏省千年窗口展览最为彰显。
三、丁日清:丁日清,字存明,号芝龄,江苏句容南阳人,清朝时期的扬剧名家,原为官宦之家,后因病进退,转习艺术,家道渐衰。
丁日清在扬剧上有很大的贡献,其长短句快准,体裁非常丰富,把两种扬剧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誉为“扬剧之祖”和“改革之祖”。
他的代表作有《江青受佛法》、《今昔百花县》、《邵氏孤女》等,他的艺术生涯也受到了江苏省千年窗口展览的推崇。
四、胡国杰:胡国杰,字子献,苏州泗阳人,清朝时期的扬剧名家,原籍江苏苏州,曾就读江苏扬州干学堂,后在江苏师范学校学习,擅长音乐理论。
胡国杰在扬剧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把两种扬剧的技巧融合在一起,又结合他的文学天赋,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如《赶府私话》、《苏州蘸印》等,备受赞誉,其无穷创新受到江苏省千年窗口展览的高度认可。
扬州清曲与扬剧的比较研究
当代音乐2021年第5期MODERNMUSIC扬州清曲与扬剧的比较研究邵㊀萍[摘㊀要]扬剧在19世纪诞生于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城扬州ꎬ是江淮地区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ꎬ兴盛于扬州㊁上海等地区ꎬ扬剧在清代的花鼓戏㊁香火戏㊁乱弹的基础上ꎬ吸收了民间小调㊁道情等地方音乐ꎬ与扬州清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ꎮ本文对扬剧和扬州清曲的唱腔㊁及扬剧与扬州清曲的曲牌㊁扬剧与清曲的表演形式进行了对比研究ꎬ同时采访了扬剧民间艺人ꎬ对扬州地方音乐的现状等作出实际研究ꎮ[关键词]扬州清曲ꎻ扬剧ꎻ曲牌ꎻ民间艺人[中图分类号]J60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5-0010-03[收稿日期]2020-12-23[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YSD015)ꎮ[作者简介]邵㊀萍(1972 ㊀)ꎬ女ꎬ扬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ꎬ教授㊁硕士生导师ꎮ(扬州㊀225009)㊀㊀江苏省作为华东地区的戏曲和曲艺大省ꎬ现存的剧种有30多个ꎬ其中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淮海戏㊁昆曲㊁淮剧㊁梆子㊁锡剧和柳琴戏等ꎬ还有一些不太著名的剧种例如徐州丁丁腔㊁通剧㊁丹剧以及海州童子戏等ꎬ曲艺中以苏州弹词㊁扬州道情最为著名ꎬ其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就是本篇文章中所要进行研究的扬剧和扬州清曲ꎮ一㊁扬剧和扬州清曲的渊源扬剧的前身 淮扬文戏 诞生于扬州ꎬ后经扬州地方的戏曲民间艺人将之带去上海ꎬ在上海首演后轰动了上海的戏曲圈ꎬ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扬剧艺人ꎬ因此扬剧发展成熟于上海ꎮ主要流行在江淮地区ꎬ江苏省内的扬州㊁淮安㊁南京㊁镇江㊁上海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区等ꎮ扬剧的原名为维扬文戏ꎬ之后又被称为 维扬戏 ꎬ最早 维扬 这一词是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ꎬ由孔仲尼编写的«尚书禹贡»中记载到:远古时期分为天下五洲ꎬ其中 淮海惟扬州 ꎬ古代汉语中 惟 通 维 ꎬ后人就把扬州称为维扬ꎮ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改名为扬剧ꎮ根据史书记载ꎬ在清代康熙年间花鼓戏和清曲已经在扬州㊁镇江一带流行ꎬ从平民百姓到达官贵人都以听曲为娱乐ꎬ而扬剧早期就是在花鼓戏㊁香火戏㊁乱弹的基础上形成ꎬ同时又吸收了扬州清曲㊁地方民歌及曲艺等ꎮ扬州清曲的形成时间早于扬剧ꎬ其前身是元代流行的地方小唱ꎬ但元代扬州的小唱发展得并不成熟ꎬ并没有专门从事表演小唱的艺人ꎮ到了明代俗曲的发展为清曲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ꎬ 罗江怨 银绞丝 等曲牌在明代就已经形成ꎬ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时尚小令»中就有记载: 自兹以后ꎬ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ꎬ然不如三曲之盛ꎮ嘉㊁隆间ꎬ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乾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纽丝»之属 [1]ꎬ这些曲牌在扬州清曲中至今可见ꎮ到了清朝扬州清曲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ꎬ随着盐运业的发展ꎬ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ꎬ同时带动了扬州的文化产业ꎬ为了满足人民日常的娱乐生活ꎬ清曲艺人这一职业应运而生ꎬ如«扬州画舫录»一书中记载的白四娘㊁赵大官㊁小青青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清曲艺人ꎬ除了专业的清曲艺人之外ꎬ其余的业余清曲艺人多为从事手工业的劳动者ꎬ例如木匠㊁理发匠等[2]ꎮ前文笔者曾提到扬剧萌芽于清康熙时期ꎬ而在此时期清曲的发展已经日益成熟ꎬ并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曲目ꎬ因此扬州清曲为扬剧早期的萌芽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ꎮ二㊁扬剧唱腔与扬州清曲曲牌唱腔的联系(以«梳妆台»为例)扬剧的唱腔来源和扬剧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ꎮ上文提到在 香火戏 和 花鼓戏 的基础由吸收了扬州地方民间小调和清曲㊁乱弹等才形成了扬剧这一新兴剧种ꎬ所以扬剧的唱腔基本也是由香火戏㊁花鼓戏㊁扬州清曲的唱腔010演变的ꎬ扬剧的唱腔主要分为三类ꎮ第一类是花鼓戏唱腔ꎬ这类唱腔大多来自于民间音乐ꎬ所有的曲牌是由民间舞蹈动作或者歌舞形式命名的ꎬ比如 磨盘打花鼓 等ꎮ第二类是由香火戏唱腔ꎬ这一类唱腔音调高亢ꎬ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ꎮ伴奏乐器通常只用打击类乐器ꎬ例如鼓㊁锣等ꎬ并不用丝竹类乐器ꎮ第三类为扬州清曲的唱腔ꎬ一般是从明清的俗曲和地方小调发展而来的ꎬ例如 梳妆台 罗江怨 满江红 湘江流 等耳熟能详的曲牌ꎬ这类曲牌总数大概有百余种ꎬ这些曲牌经历了长期的传唱ꎬ曲调同原来的相比已经相差太多了ꎬ其中这些曲牌里面被传唱最多的莫过于 梳妆台 了ꎮ梳妆台是扬剧从扬州清曲中吸收过来的曲牌ꎬ被运用在不同曲目㊁不同人物上面ꎬ俗称 大锅菜 ꎮ«梳妆台»应该是由地方的民歌小调逐渐演变成清曲的曲牌ꎬ最后再被扬剧吸收而来的[3]ꎮ扬剧中不同剧目的«梳妆台»音调大致相同ꎬ大都是由扬州清曲中的老«梳妆台»改编而来的ꎬ同时又发现老«梳妆台»与民歌«梳妆台»音调有许多相似之处ꎬ下面是截选的对比谱例ꎮ谱例1:谱例2:通过上面两个截选谱例的对比不难发现ꎬ老«梳妆台»和民歌«梳妆台»的骨干音相同ꎬ都是围绕着1㊁6㊁3这几个音ꎬ并且结束音也都相同ꎬ所以由此可以大概推断老«梳妆台»应该是由民歌«梳妆台»发展而来的ꎮ很多学习扬剧的艺人学习的第一个剧目就是«梳妆台»ꎬ作为扬剧中的 大锅菜 被广泛地运用于生㊁旦㊁净㊁丑各行当当中ꎬ并且可以描绘不同情节㊁不同故事ꎬ同时曲调稍加一些变化既可以用于叙事也可以用于抒情ꎬ是扬剧曲牌中运用得最广泛的ꎮ三、扬州清曲与扬剧表演形式的比较扬州清曲属于曲艺范畴ꎬ其 清 字有两层含义ꎬ首先指的是一种只唱不演的清唱形式[4]ꎬ其次指的是其音乐风格 清丽优美 ꎬ其演唱内容多为地方性的传说故事㊁爱情故事等ꎬ清朝的清曲艺人表演没有固定的场所ꎬ许多艺人都是走街串巷ꎬ其中有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 船歌 被记录在李斗的«扬州画舫录»ꎬ指的就是在游船上进行表演ꎬ这种表演方式一直被沿用至今ꎮ起初清曲的演出多为两人或两到四人ꎬ其演出的人数相对较少ꎬ自带伴奏乐器ꎬ没有专门的伴奏乐队ꎬ通常唱的人还要兼任器乐伴奏的工作ꎬ伴奏乐器通常为二胡㊁琵琶㊁月琴㊁竹笛ꎬ等等ꎬ值得一提的是以 瓦碟 和 酒杯 作为打击乐器ꎬ这与其他戏曲和曲艺的打击乐器都有所不同ꎮ演唱形式以独唱和对唱为主ꎬ没有角色分工和表演ꎬ只有简单的男女唱段之分ꎬ并且清曲艺人多为男性ꎬ当表演女性人物唱段时则用假声来模仿女性的嗓音ꎬ这样的唱法被称为 窄口 ꎬ对应的另一种唱法 宽口 则用来是表演男性人物唱段ꎮ扬剧在角色分工上基本形成了生旦末丑四个角色行当ꎬ有了人物角色表演ꎬ其曲目题材也丰富多彩ꎬ如«珍珠塔»«百岁挂帅»«王樵楼磨豆腐»ꎬ等等ꎬ同时扬州的地方戏曲表演风格上也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元素ꎬ首先在化妆㊁服装㊁道具上向京剧学习ꎬ比如模仿京剧的服装头饰㊁脸谱化妆等ꎬ其次还吸收了京剧的武打表演ꎬ在乐队编制方面有 文场 和 武场 之分ꎬ文场乐器以二胡㊁板胡㊁琵琶㊁扬琴等乐器为主ꎬ武场乐器以板鼓㊁大锣㊁小锣为主ꎬ改革开放后还创造性地加入了一些西洋伴奏乐器[5]ꎮ110邵㊀萍:扬州清曲与扬剧的比较研究四㊁扬州地方音乐面临的困境笔者采访了民间艺人李老师ꎬ就扬剧团及扬剧演员的现状做了深入地了解ꎮ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ꎬ现有的很多扬剧老演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科班训练ꎬ他们大多数都是扬州本地人ꎬ在19世纪扬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受到文化潮流的影响所以从小就开始听扬剧ꎬ到了十几岁的时候跟着剧团里面的老艺人学习唱戏㊁化妆㊁舞蹈等ꎮ李老师并没有参加任何扬剧团ꎬ据她所描述ꎬ现阶段扬州的公有扬剧团只有六所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㊁江苏省扬剧团㊁高邮市扬剧团㊁浦口区扬剧团等ꎮ扬州市扬剧研究所里面有我们所熟知的李政成㊁葛瑞莲等著名的扬剧演员ꎬ而其余剩下的都是一些民营剧团ꎬ例如扬子江扬剧团㊁陶琪扬剧团等ꎬ这些民营扬剧团大部分是由一些戏迷㊁票友所组成的ꎬ有一些是从扬剧团退休下来的老艺人自己创办的ꎮ这些民营的扬剧团能得以生存和扬州地方的习俗有很大的关系ꎬ老扬州逢嫁娶㊁丧葬㊁过寿都会请戏班子唱戏ꎬ在周边地区经常会看到小区门口会有人搭戏台子表演ꎬ他们排练大部分是自己先熟悉曲目ꎬ然后把所有演员召集起来在家中排练ꎮ这些民营剧团的收入价格不等ꎬ大多数是在两千到五千之间ꎬ取决于剧目的大小ꎬ另外笔者还了解到公立的扬剧团也会接到演出活动ꎬ邀请他们的则是江都㊁仪征等周边地区经济条件好的公司老板ꎬ因为公立扬剧团的出场费用较高ꎬ基本上都达到一万以上ꎬ另外公立扬剧团还会有一些国家的补助ꎬ所以他们的经济条件会比民营扬剧团好很多ꎮ很多民营扬剧团因为接不到活动ꎬ演出所用的道具服装要用私人的钱去贴补ꎬ很少能拉到赞助ꎬ很多民营扬剧团的演员既是化妆师也是道具师同时也要负责演出ꎮ在收入方面李老师透露ꎬ他们平时除了接私活之外也会去冶春茶楼表演ꎬ每逢周四㊁周六的上午李老师和他的同伴都会去友好会馆附近的老冶春唱戏ꎮ春夏晚上趁着大家出来乘凉的时间他们会去东关古渡㊁曲江公园等地方表演ꎬ这也是传承扬剧的一个途径ꎬ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扬州的地方传统剧种ꎮ对于扬剧的传承李老师也说出了自己的担忧ꎬ笔者总结了主要面临的几个问题ꎮ(一)剧本老套ꎬ题材陈旧ꎮ扬剧的曲目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现在几乎没有创新ꎬ80年代创作的«皮九辣子»ꎬ90年代创作的«巡按还乡»以及2002年创作«史可法»ꎬ除此之外基本没有什么新兴剧本的创作ꎮ相反京剧ꎬ仅是 文革 期间创作的现代京剧就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磐石湾»«红云岗»等ꎮ(二)观众面趋于老龄化ꎮ笔者从小在扬剧的发源地以及传播地区扬州生活ꎬ纵观周围环境可以发现喜爱听扬剧普遍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ꎬ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上文中所提到扬剧在20世纪的40至60年代的发展达到顶峰ꎬ所以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扬剧情有独钟ꎮ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现在的科技发展太快ꎬ电影电视传媒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ꎬ而对于扬剧这种 老一派 的艺术自然没多大的兴趣ꎮ(三)扬剧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ꎮ由于前面两个方面的原因ꎬ扬剧逐渐走向没落ꎬ除了一些中老年的扬剧演员之外ꎬ年轻的扬剧演员越来越少ꎬ同时加上宣传力度不够ꎬ开设扬剧专业的学校也很少ꎬ比较著名的就是本地的扬州艺校ꎬ不似京剧㊁昆曲等剧种有很多戏曲学校在培养继承人ꎮ总㊀结扬州清曲和扬剧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ꎬ在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影响㊁相互吸收ꎬ各自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和曲艺ꎬ承载了扬州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ꎬ正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ꎬ传统的民间音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ꎮ所以地方音乐的整理㊁研究工作ꎬ对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ꎮ注释:[1]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ꎬ1997:647. [2]韦明铧.扬州戏曲史话[M].扬州:广陵书社ꎬ2014:116. [3]郭进怀.扬剧曲牌 梳妆台 来源归属与体式变化研究[J].中国音乐ꎬ2009(03):93 98.[4]王一媛.扬州清曲的音乐特征及表演风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ꎬ2014(02):158 160.[5]丁㊀晨.扬剧乐队及其伴奏手法初探[J].中国戏剧ꎬ2018(07):55 56.(责任编辑:张洪全)210当代音乐 2021年第5期。
扬州戏曲种类
扬州戏曲种类
扬州的戏曲种类主要是扬剧,它是在扬州花鼓戏和扬州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
其唱腔分为男腔和女腔,行当有生、旦、净、丑,但区别并不严格。
扬剧的音乐属于曲牌体,主要由花鼓戏音乐、香火戏音乐和扬州清曲、小唱三部分组成。
扬剧的伴奏有文、武场之别,文场有主胡、正弓、琵琶、三弦、扬琴、笛、唢呐等乐器,武场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器。
扬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此外,还有木偶戏也是扬州的戏曲种类之一。
扬州木偶制作精美,木偶戏“以偶为媒”,“以歌舞演故事”,兼具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之美,堪称中国艺术一绝。
以上是关于扬州戏曲种类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瞎子住店(古装扬剧小戏)
古装扬剧小戏瞎子住店改编:褚德军人物:顾瞎子男老生王小二男文巾丑王芳女青衣旦秀莲女花旦【王芳、秀莲手持小锣、腰鼓上。
红云:(唱)说凤阳来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
秀莲:(唱)说凤阳来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
(齐唱)我家没有儿郎卖,打起花鼓走他乡。
秀莲:嫂嫂,我们俩人唱了半天,都没有见到有人付一点茶钱哪。
王芳:妹子,赚钱难,寻钱难,江湖上的苦处不能谈唷。
秀莲:不修五脏庙,肚子跟着闹,花鼓还要敲,怎么吃得消呀?王芳:妹子,为了混饱肚子,我们再找一个地方卖唱吧。
走哎——(二人下)。
【客店。
王小二上。
王小二:和尚贪财卖佛经,当官的贪财卖良心,小的我没得良心卖,开爿客店混光阴,马马虎虎还称心。
(唱)在下我是王小二,扬州西乡王家坝,自小在家胆子大,不怕挨打不怕骂。
吃喝嫖赌样样上,家产玩光变空架,荒土冈上开客店,落得无牵又无挂。
眼看太阳落西山,我把酒旗来拿下,洗脚汤水全烧好,但等过路的众客家。
(下场)【顾瞎子上。
瞎子:(唱)天时有晴有阴,月亮有缺有盈。
路有高低不平,人也有瞎有明。
世间有何行与不行,人生路各自找寻。
瞎子我本姓顾,家住扬州东乡顾家铺。
从小得了一场大病,高烧过后,睁开眼睛满眼是雾。
幼年丧母,青年又丧父,唉!哪个晓得我们穷人的苦处。
为了生计,叔子为我找了个瞎子师父,学会算命、练着走路,东奔西走,光阴苦渡。
天色已晚找家客店,养神休息明天上路。
王小二:诶,瞎先生可是要住店哪?瞎子:正是,正是!王小二:请进,请进!(搀进门)瞎子:不错,不错。
蛮暖和的,谢谢啦——(同下)【姑嫂上场。
王芳:妹子,天色已晚,快点走啊。
(唱)卖唱一天又一天,勉强糊口难挣钱。
秀莲:(唱)天晚欲想投客店,手中没有住店的钱。
嫂嫂,前面有个客店,我们没有钱如何是好呢?王芳:我们就在客店的屋沿下,遮遮风寒吧。
【王小二上。
王小二:敢问二位姑娘是来投宿住店的吧?请进,请进!王芳:老板,我们是异乡来的卖唱之人,今天未进分文,不想住店。
从“大开口”到【梳妆台】——浅谈扬剧曲牌系统
扬剧,发源于江苏扬州一代,是融合江苏安徽地域香火戏、乱弹腔和扬州青曲、民歌等源流而形成的地方剧种。
扬剧主要艺术源头有二:一是在流行于扬州、镇江等地的花鼓戏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形成的“维扬文戏”;一是流行于苏北、皖东地区的香火戏,这一支源流在上海演出时被称为“维扬大班”。
1936年,“维扬文戏”与“维扬大班”在上海合流,被称之“维扬戏”或“扬州戏”。
1950年,“维扬戏”由政府正式定名为扬剧。
目前来看,扬剧主要流行于苏、皖、沪一带,在江苏流行于扬州、镇江、泰州、南京等地,在安徽主要流行于临近扬州南京的天长、来安等地,这恰与其艺术源流相对应。
从音乐结构体式上来看,扬剧与同为江苏另一大地方戏剧种的锡剧不同,扬剧是曲牌体,或者说是“曲牌联套体”。
到目前为止,扬剧唱腔约有曲牌近二百余个。
然而与发源于江苏盛行于全国的曲牌体代表性剧种——昆曲所不同的是,扬剧唱腔的曲牌,基本没有宋词和元曲词曲牌的痕迹,而是源自于乡野剧种或地方曲艺。
这一艺术特色也令扬剧更具群众根基,在其流行地域中,比京昆两大全国性剧种更具活力和影响力。
扬剧的曲牌依其来源主要分为三大系统:香火戏系统、花鼓戏系统、扬州清曲及民歌系统。
其中,香火戏系统曲牌就是俗称的大开口,而另外两个系统曲牌则属于小开口。
香火戏系统曲牌唱腔高昂奔放,粗犷有力,质朴纯粹。
从进入上海到两班合流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香火戏系统的曲牌唱腔只用锣鼓伴奏,直到1954年江苏省扬剧团创排《赶山塞海》一剧,才为大开口唱腔编写了丝竹伴奏,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这部开创先河的剧目已经有二三十年不再搬上舞台了。
花鼓戏系统曲牌主要源于民间歌舞和花鼓小戏,这类曲牌名称有着较强的来源指向性特点,比如有的曲牌用舞蹈身段命名,如【跌怀】【跨马】【背肩】【磨盘】等,有的曲牌以歌舞类别命名,如【莲花落】【荡湖船】【打花鼓】【打连厢】等等;有的以对子小戏命名.如【种大麦】【磨豆腐】【探亲】【补缸】等等。
这类所唱的曲牌名,大多和剧名相一致。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地方小剧种,起源于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扬剧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是中国戏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部分,扬剧在表现形式、音乐、舞台道具、服饰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
一、扬剧的发展历史扬剧源于江苏扬州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据史料记载,扬剧最早起源于明朝,成熟于清朝。
扬剧的发展融合了当地的民间戏曲艺术和戏剧传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独特性的戏曲形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扬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二、扬剧的表演特点1.表演形式多样扬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武戏、文戏、曲艺等,内容涵盖了历史传统、民间传说、现代戏剧等各个领域。
在表演形式上,扬剧以武戏为主,以其独特的武术表演和精湛的功夫技艺而闻名。
扬剧也擅长表演文戏和曲艺,使得整个剧种在表演形式上更加多彩多姿。
2.唱腔优美动听扬剧的唱腔优美动听,声腔多样,行腔灵活。
扬剧的唱腔以柔婉婉转、细腻婉转为主要特点,音韵优美、婉转动听,表现出独特的韵味和情感。
在演唱技巧上,扬剧的演员要求高,需要具备较强的音乐素养和唱腔技巧,以表现出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3.服饰精美扬剧的服饰精美,色彩斑斓,造型独特。
扬剧的服饰根据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来设计,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
在历史剧中,扬剧的服饰更加注重历史考究和文化传承;在民间戏曲中,扬剧的服饰更加突出地方风情和民俗文化。
这些绚丽多彩的服饰,为扬剧的表演增添了不少魅力和趣味。
4.舞台道具独特扬剧的舞台道具独特,造型新颖,制作精良。
扬剧在舞台布景、道具设计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保留了戏曲传统的元素,又注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新。
在舞台布景上,扬剧的舞台道具更加追求精致和美观,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视觉冲击力。
这些舞台道具的设计,使得扬剧在视觉上更加生动鲜活,给观众带来不同寻常的艺术享受。
扬州风俗的介绍
扬州风俗的介绍如下是关于扬州风俗的介绍:1.扬剧扬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原名“维扬戏”,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它是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地方戏种。
各角色行当的表演艺术多从昆剧、京剧吸收而来,但始终保持花鼓戏朴素、活泼的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曲调有《满江红》《梳妆台》等100多种,常用的有20多种。
拥有的大小传统剧目有近500个,较为流行的有《孟丽君》、《秦香莲》、《莲花庵》、《双珠凤》等。
2.扬州评话扬州评话,又叫扬州评词,是以扬州方言说表的古老曲种,流行于江苏北部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
扬州评话,始于明末,兴于清初,到清代中叶大到极盛阶段。
在艺术上扬州评话以描写细致、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而井然不乱见长,讲求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有趣。
艺人在创作和表演时,还刻意渲染扬州本地风光,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它演出方便,表演不需舞台,不需化妆,亦不要道具、布景和音响设备,只要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即可演出。
说者多为一人,说中夹评,只说不唱,以扇子、手帕为道具,以醒木击桌加强氛氛。
表演时注意运用口技,绘声绘色,一人多角,以手、眼、身、步、神与口头说表紧密配合,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
扬州评话的传统书目十分丰富,已经发掘整理出来的有20余部,《水浒》和《三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新创作的书目,近年来也多有问世,在全省、全国的曲艺汇演中屡获奖励。
3.扬州弹词扬州弹词,原名弦词,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及苏北里下河地区,是与苏州弹词并称的曲艺曲种。
表演分单档和双档两种,单档一人说唱,以三弦伴奏,双档二人对唱,乐器为三弦、琵琶。
扬州弹词表演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
其表演与评话大致相同,所不同者一是更加讲究字正腔圆,语调韵味,二是演示动作幅度更小,连手的动作都很少做,重在面部表情。
其说表多用扬州方言,起角色时也用外地“码头话”以区别和刻划人物。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摘要】是一种地方小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本文将从扬剧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传承与发展、表演形式以及音乐和服饰等方面进行探讨。
扬剧在传统剧种中独具特色,其表演形式多样,音乐和服饰也充满地方特色。
扬剧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未来,扬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继续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地方文化的繁荣作出贡献。
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扬剧的魅力与影响,探寻其在地方文化领域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扬剧,地方小剧种,历史发展,艺术特点,传承与发展,表演形式,音乐,服饰,独特魅力,地方文化,影响,发展前景1. 引言1.1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扬剧是一种源自江苏扬州地区的地方小剧种,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魅力。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部分,扬剧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音乐韵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和艺术爱好者。
通过深入研究扬剧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传承与发展、表演形式、音乐和服饰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戏曲形式,同时也可以为未来扬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扬剧的初探,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播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扬剧这一地方小剧种。
2. 正文2.1 扬剧的历史发展扬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江苏扬州,因此得名“扬剧”。
扬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扬剧的形成是在史文学剧、当地民歌音乐会等基础上,经过一系列改革和创新而形成的。
扬剧在明清时期逐渐成型并在清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地方戏曲剧种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扬剧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很多的挫折和变革,如文革时期的暂停演出、演员的流失等,但扬剧的精髓和魅力一直保持着并得到传承。
在改革开放以后,扬剧逐渐恢复演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有着较好的发展势头。
扬剧的历史发展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社会历史变迁的见证。
扬琴戏大全
扬琴戏大全简介扬琴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扬州为发源地,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是通过扬琴伴奏、演唱和动作表演相结合的形式,通过音乐和戏剧的结合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扬琴戏以其特有的旋律、唱腔和曲调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之王”。
起源和发展扬琴戏起源于明代,最早出现在扬州地区。
在明代末年和清代初期,扬琴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
扬琴戏是在京剧、评剧等戏曲剧种发展之前形成的,对这些剧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扬琴戏的特点扬琴伴奏扬琴戏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使用扬琴作为伴奏乐器。
扬琴是一种四弦弦乐器,形似古琴,但音域稍高,音色明亮悦耳。
扬琴伴奏的旋律丰富多样,能够表现出各种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情感。
女性艺人主演扬琴戏的演出阵容中,女性艺人居多。
女性演员扮演男性角色,称为“旦角”,并且旦角在扬琴戏中的形象多样,包括青衣、花旦、红旦等。
这些旦角形象的刻画,需要演员们综合运用歌唱、舞蹈和表演等艺术手段来展现。
主题多样化扬琴戏的剧本内容多样化,涵盖了历史传说、寓言故事、家庭琐事等各个方面。
扬琴戏作品中的主题涉及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其深入人心的剧情,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著名的扬琴戏剧目《梁祝》《梁祝》是扬琴戏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爱情传说”,扬琴戏版本将其演绎得引人入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厢记》《西厢记》是一部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爱情的扬琴戏剧目。
该剧通过扬琴伴奏,将唱腔与动作表演相结合,展现出了主人公之间的深情和坚贞爱情。
《龙凤呈祥》《龙凤呈祥》是扬琴戏中的一部历史题材剧目,讲述了明代建立的故事。
该剧的精彩演绎以及扬琴的伴奏,使观众仿佛穿越到了明代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
现代扬琴戏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扬琴戏在现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一些扬琴戏剧团开始尝试与其他戏曲剧种和音乐形式的融合,例如与京剧、豫剧等的合作。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扬剧,又称扬州戏,是指江苏省扬州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属于中国地方传统剧种中的一个代表。
扬剧传统悠久,历史悠久,曾有“高唱蓉英”之美誉,素有“江北文化明珠”之称。
扬剧的形成和发展,与扬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扬剧是扬州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扬剧在剧种发展历程中形成独特的剧种风格。
扬剧的音乐、唱腔、表演、服装和化妆等方面都保留着浓厚的地方特色,风格古朴清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扬剧的演出形式多样,有正、剧、小、大、狮、鼓、莲、嗨等多种剧目形式。
扬剧的剧目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传说、戏曲、笑话、折子、历史故事等各个领域。
扬剧在表演形式上独具特色,其唱腔婉转动听,富有感染力,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扬剧的表演方式多样,有唱、说、打、念、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感染力。
扬剧的表演方式多样,有唱、说、打、念、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感染力。
扬剧的表演方式多样,有唱、说、打、念、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感染力。
扬剧的表演方式多样,有唱、说、打、念、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感染力。
扬剧从诞生之初便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和喜爱,称得上是中国戏曲中的一颗明星。
扬剧传承了明清时期的曲艺传统,继承了古典戏曲的精髓,发展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扬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柔美与婉约,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扬剧的古风古韵,给人以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扬剧的音乐、唱腔、表演等方面都保留着古代传统戏曲的特点,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扬剧的唱腔多以古韵相间,旋律悠扬,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扬剧的表演注重舞台效果,华丽的服装和精美的化妆使得演出更加引人注目,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扬剧在剧目内容上非常丰富多彩,有历史剧、宫廷剧、民间剧、笑剧等各种类型。
扬剧中的经典剧目有《西施》、《玉簪记》、《玉堂春》、《宰相判风景》等,这些剧目在扬剧史上都留下了重要的印记,被广为传唱。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扬剧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苏扬州,是扬州地区的地方小剧种。
扬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表演形式独特,是中国剧种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当时扬州的文化繁盛,戏曲演出也极为盛行。
扬剧形成于这一时期,是在扬州汇集了各种戏曲剧种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扬剧的表演特点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唱腔独特,扬剧有自己独特的唱腔体系,被称为“泯河腔”。
泯河腔的特点是音调清亮纯净,情感丰富细腻,旋律婉转动人。
二是表演细腻,扬剧在表演上强调细腻入微,注重表演者的神态、动作和表情,以表达角色的内心情感。
扬剧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传奇剧,又有现实生活题材剧。
而且扬剧还有一些独特的剧种形式,比如“杨曲”、“鼓书”等,这些剧种形式在扬剧中占据重要地位。
扬剧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舞台布景和服装造型上。
扬剧的舞台布景以简洁、恢弘为主,充分展现扬阳剧院的艺术魅力。
而扬剧的服装造型则以妆容精致、色彩华丽为特点,精心营造了各个角色的形象和气质。
在地方小剧种中,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扬剧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吸收其他戏曲剧种的优秀元素,注重创新和改革,使之更加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扬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趋势,扬剧的受众逐渐减少,演员队伍年龄较大。
扬剧需要通过创新和活动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培养更多的优秀演员,推动其健康发展。
扬剧作为中国地方小剧种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面临一些问题,但扬剧通过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和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戏曲艺术体验。
扬剧唱段选段大全
扬剧唱段选段大全一、什么是扬剧唱段?扬剧,又称为南京京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源于江苏扬州一带的地方戏曲。
扬剧唱段是扬剧的组成部分,是演员用来表演角色情感和展示唱腔功底的片段。
扬剧唱段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优美的旋律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经典的扬剧唱段,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二、经典扬剧唱段推荐1. 《长生殿》之《读书郎》《长生殿》是扬剧中的经典剧目,其中的《读书郎》是其中一段备受欢迎的唱段。
唱段以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背景,表达了角色的情感和心声。
唱段选自《唱词·杂剧·大戏·李盘山戏合编》,表演者需要熟练掌握扬剧的唱腔和动作,并通过精湛的演技展现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2. 《琵琶记》之《玉堂春》《琵琶记》是另一部扬剧中备受推崇的剧目,其中的《玉堂春》是其中一段脍炙人口的唱段。
唱段以唐代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通过音乐和唱腔将角色的悲欢离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唱段选自《唱词·杂剧·大戏·李盘山戏合编》,通过对角色情感的细腻描绘和旋律的婉转悠扬,引人入胜。
3. 《牡丹亭》之《春宵苦短》《牡丹亭》是扬剧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春宵苦短》是其一段独具特色的唱段。
唱段以唐代唐伯虎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了角色之间的深情和眷恋。
唱段选自《唱词·杂剧·大戏·李盘山戏合编》,演员需要通过音乐和唱腔的表达才能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使观众产生共鸣。
三、扬剧唱段的特点扬剧唱段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特点,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特点:1.婉转悠扬的旋律:扬剧唱段的旋律优美动听,常常以柔婉的音调表达角色的情感,使观众沉浸其中。
2.精湛的唱腔技巧:扬剧唱段要求演员掌握独特的唱腔技巧,包括喉音、颤音、转音等,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节奏的控制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人物特点。
3.独特的身段动作:扬剧唱段不仅仅是唱腔的表演,还需要演员通过身段动作来展现角色的形象和动态,包括手势、身体姿态等,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唱段的内涵。
扬剧-王樵楼磨豆腐词
xx樵楼:
(事情蛮顺利的嘛,王樵楼蛮顺利好惬意。。。我丢了小调唱大戏,对,我就唱黑旋风李逵的一段)俺李逵做事太莽撞是何人假扮梁山一宋江太平庄王妻:
(好了,你到顾老板那里再赊点黄豆回来我们再磨)
xx樵楼:
(奶奶,赊不到了,刚才的豆子还是骗的来的)
xx:
(什么啊,我给你卖绵纱钱呢?)
xx樵楼:
(给我输的了)
xx樵楼:
(真用的了)
xx:
(我家樵楼,在外头赌钱说谎说惯了,今天我诈诈他。樵楼啊,你今天这
个谎嘛,说穿了帮了,刚才我爹爹还在这块呢,他说有几个月没有看到樵楼了,问你近来赌钱不赌钱了,我来问你哦,你在哪里看到他的?你说撒?你讲啊?)
xx樵楼:
(不得命了,穿帮了,奶奶哎,我是跟你说的谎话哎)王妻:
(我就知道你说的是谎话,告诉你,我也是诈你的)
你死后叫我靠何人—(樵楼啊,从今以后你就不要赌钱了)王樵楼:
(奶奶,不赌了,你要是不相信呢,我跪下来对天发誓,我王樵楼。。)王妻:
(说了就是了,还做什么发誓呢)
xx樵楼:
(怕你不相信)
xx:
(樵楼啊,从今以后你就不要在外头鬼混了,还是干你的老本行)王樵楼:
(奶奶说得一点也不错,三天不吃不觉得饿,一天不赌就难过)王妻:
(干xx)xx樵楼:
(他走了)xx:
(我不知道你是哪里来的讨债鬼)
xx樵楼:
我是你家亲而嫡、嫡而亲、亲亲嫡嫡、嫡嫡亲亲、长寿子爹爹、你丈夫王
樵楼回家门快开门站得我两腿疼
xx:
我又好笑来又好恨出去多日才回家门不成文还有心来戏耍人让他进门来再把他问---
xx樵楼:
(奶奶)今天的风头不大顺要留神不然要扭耳朵根
xx
扬剧曲牌[梳妆台]浅析
扬剧曲牌[梳妆台]浅析侯建国【摘要】作为江苏主要地方剧中之一的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南京及上海、安徽一带。
现代扬剧表演上继承了本地乱弹和扬州民间的花鼓、香火、秧歌、杂耍、龙灯、麒麟唱、荡湖船等歌舞艺术传统;音乐属于曲牌体,以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又从流行于扬州的弋阳腔、【期刊名称】《剧影月报》【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2页(P64-65)【关键词】曲牌体;扬剧;扬州清曲;艺术传统;地方民歌;江苏省;花鼓戏;地方剧【作者】侯建国【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5.1作为江苏主要地方剧中之一的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南京及上海、安徽一带。
现代扬剧表演上继承了本地乱弹和扬州民间的花鼓、香火、秧歌、杂耍、龙灯、麒麟唱、荡湖船等歌舞艺术传统;音乐属于曲牌体,以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又从流行于扬州的弋阳腔、昆曲、徽调等戏曲声腔吸取养料,而最终成型。
研究者普遍认为,扬剧唱腔刚柔并济的风韵,主要是蕴涵了花鼓戏曲调的轻柔细腻,香火戏曲调的阳刚粗犷,民歌的隽永清新以及清曲的情感多变。
扬剧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有来自扬州清曲、扬州花鼓、扬州香火等三个方面的一百多种曲牌,扬州清曲占主导位置,其中如[满江红]、[梳妆台]、[剪靛花]、[银钮丝]等,均为扬剧的主要曲牌。
扬剧中运用最广泛的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曲牌,当属[梳妆台]了,扬剧艺人称它为扬剧中的大锅菜。
与扬剧沿用的诸多曲牌一样,[梳妆台]来源于扬州清曲,也是由明清小曲中演变而来。
在扬剧形成时期,艺人们把清曲曲牌[梳妆台]加工改编、溶化进扬剧并成为常用曲调,经数代扬剧艺人的演唱,根据剧情的变化、剧中人物性格的需要,特别是根据演员自身的嗓音条件和特点,给以恰当的调整和运用,形成了不同风格流派,呈现出各具个性的风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简介(文化)
扬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 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 是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城市。 扬州的建城历史可至公元前486年。 扬剧, 扬州评话 ,扬州清曲, 扬州剪纸 扬州玉雕 ,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 雕版印刷 技艺, 高邮民歌 ,古琴艺术(广陵琴 派,) 十番音乐(邵伯锣鼓小牌子), 木偶戏(杖头木偶戏), 扬州弹词, 盆 景技艺(扬派盆景技艺), 茶点制作技 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 等等等 都是扬 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扬剧。
其次,形成了各行当艺术流派,仅生旦行 当就有金(运贵)派、高(秀英)派、筱 (玉英)派、华(素琴)派。金运贵,原名 刘秀卿,因擅演《珍珠塔》,有"活文卿"之称, 她创造的〔自由调〕和金派表演风格,在扬 剧界有很大的影响
还有,艺人们还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对音乐唱腔 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曲牌体与板腔体相结合的音 乐体系,常用曲调和板式有〔滚板〕、〔数板〕、 〔大陆板〕、〔十字调〕、〔梳妆台〕、〔补缸 调〕、〔汉调〕、〔银纽丝〕等。早期扬剧,虽有 阔口、窄口(大小嗓子)之分,却同调同腔。自女 演员出现后,针对男女音域的差异,乐师江腾胶等 人创造了同调不同弦的路子,解决男女同台合演的 问题。同时吸收了京剧、昆剧的锣鼓经和吹奏曲牌, 丰富了场景音乐。
花鼓戏
扬州花鼓是清初就很流行的一种民间表演艺 术,最早多由木工、瓦工、铁匠、铜匠、剃 头匠(理发)、裁缝等手艺人,逢年过节, 玩灯赛会,自愿结合,载歌载舞,自娱自乐。 后来,花鼓配上乐曲,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 逐步形成花鼓戏。(又称“小开口”)
香火戏
扬州、镇江及其各乡镇,民间香火、祭祀风俗由来 已久。其源于古代的“傩”,专事驱邪降福,酬神 祭鬼。名目有青苗会、牛栏会、长生会、龙王会等, 做会的香火又称“童子”。分内外坛,内坛为文香 火,坐唱神鬼故事;外坛为武香火,在广场上作爬 旗杆、穿火圈、站刀、盘石磙等表演。后来在唱念 表演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于广场搭台演唱,这便 形成香火戏(又称“大开口”)。曾发现清乾隆四 十九年(1784)香火戏手抄本《张郎休妻》,可鉴 香火戏至迟于乾隆年间便已形成。我可爱的故乡,我们一定要把扬州建 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 城。”
扬州自古以来一直是社会文化比较发达的地 区,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扬州地方戏— —扬剧自然有她那传奇般的故事,下面进入 今天演讲的正题:扬剧。
扬剧
扬剧由来及发展 走向成熟 经典剧目 艺术特点 曲牌 角色行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扬州、镇江、南京以及 上海都举办了艺人学习 班,1950年维扬戏由政 府定名为扬剧。
走向成熟
二十世纪40年代以后,是扬剧艺术日臻发展 与走向成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艺人们进一步向京剧学习了武打技巧, 身段动作、服装头饰、脸谱化装,还借鉴了 越剧、淮剧及话剧等表演手段,丰富了艺术 表现力。角色行当也由生细分为小生、正生、 老生;旦分小旦、花旦、正旦、老旦;丑分 文丑、武丑、男丑、女丑等。
经典剧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都的扬剧事业蓬勃发展,江都扬 剧团排演数百出剧目,《香罗带》、《玉晴蜓》、《喜娟》、 《修匾记》等优秀剧目名满大江南北。上海共有八个维扬剧 团:勇敢、苦干、华庭、联合、革新、新生、改进、三发, 1951年合并为五个,正式定名为扬剧团。之后,演员潘喜云、 金运贵、崔东升、高秀英、石玉兰、华素琴等相继返回江苏、 安徽,就地参与和发起组织苏北扬剧团(后为江苏省扬剧 团)、扬州市扬剧团、安徽天长扬剧团等。1954年,上海的 扬剧《上金山》、《八姐打店》、《偷诗》等剧目参加华东 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顾玉君、筱奎童、蔡元庆、丁曼华等 分别获演员一、二、三等奖。1958年,经过整风后的上海华 联、友谊、艺宣三个扬剧团,分别归属普陀、杨浦、闸北管 辖,并拥有一批编导演职员,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中,较成 功地上演了《十二寡妇征西》、《珍珠塔》、《洪宣娇》、 《纣王与妲己》、《碧血扬州》、《梁祝哀史》、《八姐打 店》、《皮匠挂帅》、《秦香莲》、《海公大红袍》等剧目。
扬 州 的 地 方 戏
扬
剧
我可爱的家乡——扬州
历史名人眼中的扬州: 姜夔告诉我,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杜牧告诉我,春风十里扬州路,卷尽珠帘总不如。 李白也曾告诉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更为甚者的是隋炀帝,为一睹琼花芳容,三次驭浩荡龙舟,
远涉千山万水,遥遥而至,管他是要看国色天香的琼花,还 是要看貌胜天仙的张丽华,反正,他来了!你看,那年轻气 盛,血气方刚的少年天子杨广,“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 是到天涯。”不惜以江山社稷换一回扬州梦游! 这莫非 还不足以让你想见她昔日的繁华与气度?
扬剧由来及发展
扬州在清朝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大批的豪商巨 贾、文人雅士云聚扬州,为扬剧这戏曲的发展奠定 了经济和人文基础。那是的豪商喜欢办堂会搞娱乐, 请个戏班在家唱堂会来娱己娱人,这就是扬剧产生 的社会基础。
扬剧是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 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 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淮扬文戏”, 30年代中期称为"淮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 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坐唱艺术,曲牌 十分丰富,多达百余种,有短曲有套曲。其 音乐唱腔和演唱技法,现为花鼓戏所吸取, 后为扬剧音乐奠定了基础。
民国初年,花鼓戏(小开口)与香火戏 (大开口)艺人纷纷组班,应邀到南京、 杭州、上海等地演出,并在上海形成繁盛 局面。上海为大都市,与扬州并不接壤, 但却拥有大量扬州移民,以“三把刀” (理发、厨师、修脚)为代表的服务行列, 更是扬帮人的天下。扬州的市井文化和乡 土文化相应进入上海,便使上海也成为扬 州地方戏曲的又一重要流行地域。“大、 小开口”在上海时又分别称“维扬大班” 和“维扬文戏”。民国二十年(1931) “大、小开口”艺人以“维扬戏”(后又 称“扬州戏”)名称于上海聚宝楼戏馆共 演《十美图》,自此逐步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