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宏观政策发展历程
财政政策
(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当时的经 济形势,主动采用不同的财政手段以消除通货膨 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 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包括汲水政策(PompPriming Policy)和补偿 性政策(Compensatory Policy)。
经济波动的机理
在有关经济波动的运作机理以及相应的稳定政
策的认识方面,还远未达成共识。 总需求-总供给(AD-AS)理论框架,在众多的理 论观点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总需求-总供给(AD-AS)理论框架
短期与长期
在长期中,价格具有伸缩性,产出仅仅取决于 一国经济提供商品和劳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又 取决于资本、劳动、自然资源和技术等因素。 在短期中,价格是粘性的,产出不仅取决于一 国经济的供给能力,而且取决于商品和劳务的 需求。 由于需求受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各种 变量的影响,因此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在价格 为粘性的时间范围内影响经济的产出 。
汲水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 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汲水政 策有四个特点: 第一,汲水政策是一种诱导经济复苏的政策, 是以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自发恢复能力为前提的治 理萧条政策。 第二,汲水政策的载体是公共投资,以扩大 公共投资规模作为启动民间投资活跃的手段。 第三,财政支出规模有限,不用进行超额支 出,只要使私人投资恢复活力即可。 第四,汲水政策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 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经历了从稳健适度、逆周期调节到积极财政、创新扩大内需的转变。
本文将围绕这些主题,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我国近十年的财政政策进行浅谈。
宏观层面(1)稳健适度财政政策(2010-2012)2010-2012年间,我国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财政政策的目标也主要集中在保持经济稳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这段时间的财政政策主要特点是统筹发展和稳定,尤其是在防范风险、调整收支平衡和推进重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逆周期调节财政政策(2013-2016)2013年至2016年,我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尤其是“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执行,使得经济转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之下,财政政策的调整重心在于逐渐从保持经济稳定向预防化解风险,以及加强调控金融市场,避免出现货币紧缩与失业率上升的情况。
(3)积极财政政策(2017-至今)2017年至今,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中高速增长的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创新复苏和加强内需,从传统的产业向高端和绿色产业方向转型。
为此,财政政策的目标是统筹发展和稳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以扩大内需为核心,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微观层面(1)国家债券市场建设国家债券市场是支持我国国债稳健发展的重要机构。
近十年来,我国财政部门通过逐步完善国债市场制度,推进政府债券的交易安排,深化债券市场的监管机制等手段,使得国债债券市场发展越来越成熟。
(2)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潜在市场。
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我国财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和措施,如推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计划、制定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等,不断增强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竞争力。
(3)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
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十年回顾
2005年之后,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的局面大大缓解,但经济运行又出现了新问题, 一些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急剧上涨,国家连续出台针对房地产业的经济政策,包括增 加税收、提高首付比例、提高贷款利率、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 用房的建设等。
2007年之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加速上涨,宏观调控措施更加严厉,一年之内10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调高存贷款利率。
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十年回顾
国务院对增发国债所筹集的1000亿元资金的使用作了认真研究。项目安排的重点 是:第一,增加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结合防汛抗洪,抓好大江大河干 流堤防的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水毁工程修复,以及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 林资源保护、植树造林等。第二,继续加快铁路、公路、电信和一些重点机场建 设。铁路主要安排京九南段复线建设等;公路按照“五纵七横”,的规划,重点 加快“三纵两横两个重要路段”的建设进度;电信建设主要发展数字通信和移动 通信网络。第三,扩大城市环保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重点用于大中城市污 水和垃圾处理,供水、供暖、供气、城市道路和绿化等。第四,建设250亿公斤仓 容的国家储备粮库,全年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投资达到年初计划的17.5倍,超 过建国以来的投资总额。这些粮库主要由地方政府按统一标准包干建设,地方无 偿提供建设用地,免除相关的税费,并由国家粮食储备局选派工程监视,保证工 程质量。第五,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工程,同时抓紧进行城市电网改造。第 六,扩大经济适用住宅建设规模。此外,运用新增国债所筹资金,还将增加公检 法设施建设投入。
2008年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保持货币信贷合 理增长,以诸多举措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货币政 策发生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大转变。年初“从紧” 的货币政策对于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
我国财政政策的十年回顾
一、1998-2004年间的积极财政政策(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1996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在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同时,国民经济也保持着“适度快速增长”的势头,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货”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
然而,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宣布放弃实行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改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泰铢当日贬值20% ,由此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使得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
从而使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外贸出口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重创。
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出现了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减慢、物价水平持续走低、投资需求增长乏力等一系列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现象。
并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业内部效率低下、亏损严重、竞争力较弱等问题进一步显露出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开始了兼并、破产与重组,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下岗人员,城镇失业率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隐患。
在这种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之下, 1998年8月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我国正式开始启动实施旨在扩大需求的积极财政政策。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从1998年到2004年,我国共实行了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
这种积极财政政策实质上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一种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是通过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调整税收等手段,来达到扩大总需求、带动社会投资增加、刺激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
1、增发国债,扩大政府购买支出:七年间,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这些筹集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发展教育、公检法设施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等。
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支持西部大开发等,我国还发行了一定量的特别国债。
2、调整税收:面对出口增幅趋缓的势头,为了刺激出口,我国从1998年起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大“免、抵、退”税政策的落实力度。
宏观调控的历程和经验
宏观调控的历程和经验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五年来的宏观调控,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三年(*年至*年);第二阶段是后两年(*年至*年)。
第一阶段的宏观调控,主要针对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以及粮食供求关系趋紧。
进入新世纪,在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克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率逐渐回升,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
到*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迅速升温;在第二季度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基础上,从第三季度起,经济增长又继续升温,特别是钢铁等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
这使得煤电油运的供给全面趋紧。
与此同时,*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到15亿亩以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水平;粮食产量下降到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
针对这种情况,本轮宏观调控拉开了序幕。
*年7月,以土地管理为切入点,出台了暂停审批和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措施。
严把土地闸门,对于控制盲目新上投资项目来说是一种釜底抽薪的硬措施,对于确保耕地和粮食增产来说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保证。
12月,又出台了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的措施。
进入*年,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大幅度攀升。
1月至2月,有关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分别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453.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72.6%,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00.1%,非金属矿采选业14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37.3%。
1月至2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高达53%。
针对这种情况,宏观调控加大了力度。
*年4月,集中出台了一批措施,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查处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等等。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初步遏制了部分行业盲目投资的势头。
*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由年初的53%回落至12月的27.6%。
煤电油运供给紧张局面得到缓解。
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
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在这期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以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在经济增长方面,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提高投资水平和减税降费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则保持了适度的稳健,保持了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增速,防止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的发生。
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结构调整方面,政府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动经济由传统的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政府加大了对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政府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再次,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程度。
政府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通过开放型经济,我国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同时,这也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遇和挑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改革开放的深度。
另外,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政府积极实施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速虽然在趋缓,但就业总体稳定,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政府鼓励创业创新,促进就业机会的丰富;同时,加大了对退休人员和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确保了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对外开放,提升了国际竞争力;通过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保障了民生和社会稳定。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十年回顾
小组成员:邹敏、仰园、 阚琳、储阳玲、江菲菲
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997年下半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对此,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稳 健货币政策。其中,货币政策是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宽,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 增长。为此,取消了贷款限额控制、下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一再降低了存贷款 利率。
★1979年出现了赤字。财政支出的增加导致需求增长,超出了计划,而计划之外的 产品供给,相当一部分采取议价方式,这就抬高了物价指数。而且,为提高地方、企
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发了工资、奖金和补贴,社会购买力快速增长,供不应求的状 况更加严重,于是,国家调高了多种产品的价格。
★1980年中央从1979年开始采取措施,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 年底调整了国民经济计划,降低各项指标,压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当年还发行 了48亿元国库券,冻结企业和居民的余钱;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这些措施实施之后, GDP和物价指数的增长率都在1981年开始下降. ★1982年之后,随着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自主权扩大,乡镇企业、个体 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也逐步发展,这些因素促使经济在经历短暂调整之后,很 快就转为快速增长,在1984年到达波峰,并发生了向波谷的转折。
★1993年国家开始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当年9月发布16条措施,包括提高存贷 款利率、控制信贷规模、制止乱集资、发行国库券、削减基建投资、通过审 核排队的方式严控新开工项目、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开发区、停止出台新的 价格改革措施。 ★1994年,各项措施都更为严厉,并且对部分产品实行直接的价格管制。 ★1995年,又两次提高贷款利率。到1996年底,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收到明 显成效,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 ★自1996年我国实现“软着陆”后,货币政策就开始灵活微调,从“适度从 紧”转变为“适度放松”,1996年和1997年按货币政策连续3次降息,表明 我国控制通货膨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
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1. 背景介绍近十年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这些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旨在应对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推动国家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讨论和分析。
2.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近十年来,中国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这一转变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宏观调控方面,中国政府逐步放开了价格管制,鼓励市场竞争,加强对市场波动的监管。
此外,中国还推行了货币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加强了对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控制,以实现更加灵活和透明的市场调节。
3. 加大对内需的支持作为适应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中国逐渐转变了过去依赖出口的经济模式,开始注重发展本国内需。
这一转变也反映在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上。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居民消费和促进投资增长。
其中包括放宽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社会福利投入等。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产业的投资,以提升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4. 面对外部冲击的应对策略近十年来,全球经济环境不稳定,中国面临了许多外部冲击,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的新冠疫情。
在这些挑战下,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以应对外部冲击。
其中,包括实施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扩大社会福利开支,提升就业水平等。
此外,中国还增加了对外贸易的支持,推出一系列措施促进进出口贸易,稳定外汇储备。
5. 金融改革与风险防控近十年来,中国加大了金融改革力度,并加强了金融风险的防控。
这些举措旨在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容忍能力,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政策,加强了金融市场的规范和监管。
同时,中国还推行了金融去杠杆政策,控制了影子银行和高风险资产的规模。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金融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的建设,提高了金融风险防控的能力。
中国近十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得与失
中国近十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得与失面对风云变幻的经济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了各类政策来应付。
在那个地址我就简单的对近十年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
2003年6月13号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增强房地产信贷业务治理的通知》,《通知》要求:一、增强房地产开发贷款治理、引导标准贷款投向;二、严格操纵土地储蓄贷款的发放;三、标准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用途;四、增强个人住房贷款治理,重点支持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的需要等。
有资料显示,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投入资金中约20%至30%是银行贷款;建筑公司往往要对项目垫付约占总投入30%至40%的资金,这部份资金也多是向银行贷款;此,至少一半以上的购房者申请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这几项累加,房地产项目中61%的资金是来自于银行。
而且目前在国内,市场化的房地产金融产品几乎为零,房地产商的资金来源除自有资金,几乎全数来自于银行贷款。
《通知》要紧从限制高级房和抑制投机两处下手来操纵房地产需求。
《通知》提到“对大户型、大面积、高级商品房、别墅等项目应适当限制”,“购买高级商品房、别墅、商业用房的不能享受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只能按银行一样商业贷款利率进行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的抵借比不得超过60%,贷款期限不得10超过年,且必需是完工验收的衡宇同时将商住两用房归入商业用房范围”如此便限制了高级房的购买量。
第二,鼓舞购买中低档自用商品房,对投资、投机性购房进行限制。
这次新政通过对购买第二套以上的住房适当提高首付款和须按一样商业贷款利率贷款的规定,表示出央行对投资性住宅的购买持不支持的态度。
同时,规定住宅必需结构封顶才能发放住房贷款、房地产贷款严禁跨地域利用,以便有效地避免投机客倒手生意房产。
由于土地出让金一样金额较大,常常需要1亿乃至几亿的资金,房地产商一样难以完全以自有资金支付,通常要进行贷款。
而30%-40%的房地产项目投资资金来自于建筑企业的垫款。
因此新政实施后,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无钱购买土地而使后续开发项目匮乏,另一方面若是银行严格操纵对建筑企业的贷款,会有一部份在建项目和待建项目因无钱兴修而停建缓建。
关于我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宏观分析
近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这对于我们了解和评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表现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宏观分析,以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的国际经济地位和竞争能力。
首先,中国的经常账户逐渐转为顺差。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经常账户逐渐从逆差转为顺差,这反映了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进口。
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主要是由于其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
其中,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纺织品是中国主要的出口产品。
同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将其生产和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
这一转变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同时也为国内提供了就业机会。
再次,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增长。
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在近十年中不断增长。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和FDI的增加所带来的外汇收入。
中国通过持续购买美国国债和其他国家的债券来投资外汇储备,从而保持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外汇支付的能力,还为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最后,中国的汇率政策调整逐渐放松。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逐渐改变了其固定汇率制度,向更加市场化的汇率制度转变。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发展和的背景下逐渐放松,人民币允许更大程度的浮动。
这一调整有助于提高中国货币的可自由兑换性,并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此外,中国还推动了一系列金融市场,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和机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
综上所述,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呈现出多项积极的变化。
经常账户逐渐转为顺差,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而且汇率政策调整逐渐放松。
这些变化表明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不断增强。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中国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贸易摩擦和外部不确定性等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继续加大开放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9年代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9年代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和分析这些政策的发展,并探讨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崛起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转折点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生的改革开放。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是引进市场经济体制,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政策的旗舰是经济特区的建立,如深圳、珠海等城市。
经济特区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技术。
此外,中国开始追求对外开放的政策,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和投资联系。
二、稳定经济增长和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计划和政策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实施开放政策,鼓励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引进。
此外,中国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为刺激内需,中国政府实施了多项扶持消费的政策。
比如,通过提高居民收入、降低税收和扩大社会保障等方式,政府试图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鼓励消费。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减税措施,以降低企业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三、金融改革和市场化进程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经历了金融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进程。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以推动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市场化。
金融体制改革包括银行改革、证券市场改革和保险业改革等。
政府通过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加强监管等手段,努力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政府开始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测和控制。
为此,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框架,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以防范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
该政策旨在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如产能过剩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演变与效果分析(ppt49张)
主要成绩:
第一,抑制了过旺的需求,有效地治理了通
货膨胀。首先是使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 势头受到明显抑制。国家采取了严格控制信 贷规模,整顿乱拆借、乱集资等一系列措施, 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年回落。其次是财政 收入增长较快,财政支出有所控制,财政赤 字逐年缩小,全国银行工资性支出的增幅也 逐年回降。过旺的总需求得到有效控制。对 抑制通货膨胀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财政政策 适度从紧 积 极 积极淡出
货币政策 适度从紧 稳 健 稳健趋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
1994~1997
1、宏观经济背景
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 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 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 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 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 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 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 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 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2、相关措施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
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 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 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 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 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 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 实现了软着陆。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国调控宏观经济的
主要政策工具,两者充分搭配协调才能达到 最佳宏观调控效果。 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 总值(GDP)年均增长9.7%。在看似一路平稳递 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 了三次较大的调整。
关于我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宏观分析
从2000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情况看,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在这十年间均是顺差,且在不断增长。
虽受2023年美国次贷经济危机的影响,致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我国国际交易收支交易总规模仍有所增长,并且出现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双顺差”,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2023年,在世界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全球经济触底反弹,复苏迹象日益凸显。
我国经济顺利度过了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企稳向好势头更加明显。
通过以上对我国近十年来国际收支情况的图表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就总体而言,我国近十年国际贸易总额不断上升,国际收支额也不断增加,国际贸易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下面结合图表进行具体分析:从“经常项目”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而言,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中,贷方和借方的总额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贷方从2000年的29897281.4万美元递增到2023年的172589326.1万美元,而借方则从2000年的27845356.5万美元递增到2023年的129978586.1万美元。
尽管在2023年借方和贷方都有所降低。
但是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极大影响发生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国际收支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另外借贷方之差也不断增大即国际收支不断拉大,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逐年上升,贸易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从“资本和金融项目”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贷方和借方的总额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借贷方的差额则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态势。
从“储备资产项目”中可以看到借方逐年增加,而贷方几乎没有而且变化不大,进而导致二者之间的差额也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从“2000年—2023年度国际收支各项项目的环比增长率”图表反映出“资本与金融项目”和“储备资产”的环比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大,而“经常项目”和“净误差与遗漏”的变化不大。
我国国际收支情况近十年来呈现出以上的趋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用微观方面的原因。
中国近十年(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经典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具体来说,由于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98年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的重心在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基础上逐渐由监管加微调向加大信贷投放、改进金融服务方向倾斜,以比较积极的姿态为促进经济增长服务。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措施基本上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对相应搭配产生的效果做了一定的分析。
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
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时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2000~2003 积极稳健2004~2007 积极淡出稳健趋紧2008年开始稳健从紧2000~2003年底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1、宏观经济背景: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进而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民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把宏观政策的定位转为扩大内需方面。
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再次回升的经济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
上次调整的力度过大,虽然通货膨胀得到治理,实现了“软着陆”,但宏观调控的惯性下滑,加之外部的冲击,使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幅度降低。
为此国家不得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2、具体措施: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发行国债;大规模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扩大转移支付;实施财政赤字政策。
3、效果分析:这次调整是上次调整的继续和深化,力度温和没有造成大的波动:第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
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
2008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盘点
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为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继续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国务院批准了我国利用亚行贷款2008-2010年备选项目规划。
规划中安排了37个项目,贷款额50.56亿美元。
其中:能源与节能减排6项,贷款额6. 58亿美元,占13%。
中西部地区项目贷款占贷款总额的85%以上。
3月18日,央行宣布再度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已是年内第二次上调,目前已达到15.5%。
3月24日财政部表示,2008年财政部安排了270亿元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专项资金包括: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中西部地区城市管网建设、淘汰落后产能、“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治理奖励资金和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及节能基础工作等。
3月31日《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首提要防止经济下滑。
《要点》全面部署了2008年宏观调控方向,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国务院表态,将适时参与价格调节,以防止出现轮番涨价,并于近年来首次提出需要防止经济下滑风险出现。
4月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这是继国务院批复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后,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出的又一重要举措。
据国务院批复,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实行封闭管理,享受与保税港区同样的功能和税收、外汇政策。
4月6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公布2008年版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
1816个商品被列入禁止从事加工贸易目录,对此前发布的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商品编码进行了技术性调整。
2008年版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共计1816个海关商品编码,其中包括新增禁止类商品目录39个和2007年第二批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598个。
4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当前总体经济形势比预想的要好。
会议强调,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近十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及建议
近十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及建议最近十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住房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突出,房价上涨的压力持续存在,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
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回顾国务院从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出发,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做出了不同的决策部署。
从调控政策的方向看,2003年以来房地产调控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3-2007年中央针对这一阶段住宅市场交易活跃,房价不断攀升,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较快等特点,出台了防止房地产投资过快上涨和控制住宅需求两种性质的调控政策。
200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强调房地产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4年,《关于调整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和《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将房地产行业列为“投资过热”行业之一,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以期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和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央行10年来首次上调存贷款利率,意味着央行正式使用市场调节杠杆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节。
2005年,“国八条”将稳定房价提到了政治高度,并加大对投机性和投资性购房等房地产交易行为的调控力度。
但经过了近一年的调控,房价依旧高烧不退,住房问题逐渐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
2006年,从“国六条”开始,随后各种细化的调控措施陆续出台。
从土地、税收、外资准入、信贷、住房结构和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等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全面调控。
本轮调控不仅涉及房地产一、二级市场,还使用经济、金融等市场调控手段辅以行政问责的手段来确保执行力,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猛烈、最严厉的政策调控。
但国内大部分城市房价上涨的趋势并没有明显改变,一些大城市的房价还创下了历史新高,各项调控政策并未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
2007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政府开始转变调控思路。
中国近十多年来宏观经济货币政 策和财政政策回顾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适度从紧” 适度从紧 (1994~1997) )
☆效果分析
负面效应
⑴由于在此次调整中力度实施有些过大,通货膨胀是抑制了,但也为以后
国内需求不足埋下了伏笔,致使1997年以后不得不进行又一次的调整。
⑵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和GDP的比重仍然没有提高,特别是中央财政占财
政总收入的比重没有提高,财政职能被肢解的矛盾仍未解决;
时间 1994~1997 1998~2003 2004~2007 2008年至今 年至今
财政政策 适度从紧 积极 积极 稳健
货币政策 适度从紧 稳健 稳健趋紧 从紧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适度从紧” 适度从紧 (1994~1997) )
☆宏观经济背景 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适度从紧” 适度从紧 (1994~1997) ) ☆效果分析
☆效果分析 正面效应
经过三年的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 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 回落到了9.6%,通货膨胀率降到6.1%,1997年进一步巩固了软着陆的成果实 现了“高增长,低膨胀” 总体上来看,这次调整由于方向明确,措施得力,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前 提下集中解决了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问题,所以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其突出特 点主要有: ⑴抑制了过旺的需求,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严格控制信贷规模, 对治理通货膨胀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⑵正确判断形势,正确确定宏观调控方向,恰当把握调控力度和调控措施。既考虑了降低 物价涨幅的需要,又考虑了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在实施调控目标和政策措施的过程 中,加强了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多层次、多侧面的跟踪监测、分析,始终保持了清醒头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宏观政策发展脉络【摘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过程中不断实践摸索出来的,从改革开放后以行政计划手段为主的调控政策逐步转向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等经济手段为主的调控政策。
按照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我国适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演变脉络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过程中不断实践摸索出来的,从改革开放后以行政计划手段为主的调控政策逐步转向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等经济手段为主的调控政策。
按照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我国适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近十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使用的宏观调控阶段。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的通货紧缩,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增发国债和增加支出,启动内需,以此来拉动经济发展。
第二阶段(2004-2006年):财政、货币"双稳健"的宏观调控阶段。
2003年以来,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在走出通缩阴影后不久,又出现了煤电油运紧张、部分地区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及外资流入过多等经济过热苗头。
为此,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及时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从2005年正式宣布实施"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
第三阶段(2007-2008年):财政、货币政策由"双稳健"转向"一稳一紧"。
针对2006年出现的经济局部过热的问题,从2007年开始,在保持财政政策稳健的基础上,货币政策上调整为"适度从紧",年内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加息,并在2007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双防"调控目标,最终将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由"双稳健"转为"一稳一紧"。
2008年是宏观政策调整比较频繁的一年,从年初的"双防"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到年中的"一保一控"保增长抑通胀,再到年底的"保增长、扩内需"。
"一稳一紧"的政策组合也转变为"积极和适度宽松"。
第四阶段(2009-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经济环境向下,出口持续下滑,"保增长"成为2009年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词。
在"保增长"的基调下,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推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提出"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等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
从宏观经济走势层面来看,政策是建立在"保增长"基础上的宽松政策,并根据经济形势进行微调。
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随着国内经济复苏态势的好转,物价水平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货币政策从下半年起逐渐回归稳健常态。
2、近10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脉络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再次出现局部经济过热迹象。
由于2003年土地使用权全面施行招投标、挂牌、拍卖的新方式,导致全国各地不同程度的出现土地价格和房价大幅上涨态势。
在这种情况下,从2003年开始,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新一轮持续性的调控期,并延续至今。
这期间经历了"紧缩"-"鼓励"-"再从紧"的调控思路转换。
具体来说,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调控基本可以概括为六个阶段:(1)紧缩预警期:2003年房地产调控以提示风险为主在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刚出现增长过快的苗头时,我国整体经济仍处于通货紧缩阶段,内需处于逐渐释放阶段。
为了不影响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势头,政府还不愿意轻易的采用力度较大的宏观调控措施来抑制投资,121号文件与国务院18号令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文件出台,也反映政府对宏观调控的矛盾心理。
因此,我们看到很多政策仅具有警示性意义,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政府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政策和文件的出台对产业界进行风险提示,从而可以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
(2)试探调整期:2004年通过收紧土地、信贷来抑制投资的试探性调控2004年,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主要着眼于投资过热的问题。
因此主要是通过提高房地产开发贷款门槛,减少土地供应量等手段加以抑制。
其结果是导致了房地产市场供应量的减少,或者说导致对未来市场供应量下降的预期,为投机者提供了炒作的借口,最终导致上海等地的房价在2004年四季度出现了大幅的飙升。
房价与收入和普通购房者承受能力的矛盾愈发突出。
(3)实质调控期:2005-2007年转向抑制投资投机需求、控制房价涨幅过快上涨的房价脱离与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矛盾使房价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两会期间各地代表纷纷对此提出质疑。
同时飙升的房价让房地产行业利润远远高出了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在暴利的驱使下,政府对控制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的努力被大大折扣。
在此背景下,政府在2005年把调控重点转向了房价。
与2004年的宏观调控通过控制投资减少了房地产市场的供应量相比,05年开始政府的调控思路明显发生转变,从三年中实施的各项政策来看,主要通过金融、土地、财税等政策,增加住房建设用地的有效供应总量、控制被动性、投资性等住房需求,遏制投机炒作,缓解供求矛盾来平抑房价的涨幅。
(4)调控观望期:2008年前三季度调控进入政策静默期,观察调控效果2008年由于全国市场普遍陷入调整期,市场销售持续低迷。
因此,房地产调控进入政策静默期,基本没有新的调控政策出台,而是静观市场表现,判断宏观调控效果。
其中,为应对宏观经济过热走势,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上半年共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经济过热。
(5)救市鼓励期:2008年四季度起,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保增长救楼市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为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救市政策,以扩大投资、刺激内需增长。
但这些政策举措并不属于本轮宏观调控的周期内,应属于迫不得已的应急之举。
随着"四万亿"投资实施和"救楼市"政策刺激,经济开始强劲反弹,2009年"保八"无虞;在宏观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繁荣的一年。
回首救市政策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09年上半年,延续08年以来的刺激性救市基调。
自08年6月成都出台"震后救市政策"到12月的"国131号"文件,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执行刺激性政策,从购房者、开发企业金融支持,保障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减免税费增加市场活跃等多层次刺激房地产市场复苏。
2009年下半年,救市政策基调微调,投资投机性需求逐渐被"压"。
在救市政策刺激下,各类需求集中释放,市场存量快速去化,供求矛盾凸显。
从09年下半年经济呈现复苏趋势,预警指数位于稳定区间,并呈上升趋势,房地产政策也出现一定微调,政策基调向"保"首次置业为主的刚性需求、"压"投资投机性需求转变。
为应对市场变化,从三、四季度地方政府开始加强新建商品房销售监管。
9月,住建部下发《关于转发<上海市商品房销售方案备案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房地产政策出现微调,"捂盘惜售"的投机行为受到严控。
在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尚不明朗情况下,房地产金融政策微调,银监局率先下发收紧二套房贷通知,随后南京高调宣布收紧公积金贷款,房地产金融政策逐步转变为,"保"首次置业为主的刚性需求、"压"投资投机性需求。
(6)全面调控期:2010年"三轮"调控,遏制房价过快上涨2010年是房地产调控频率最高的一年,短短一年内接连出台"三轮"调控措施,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并用,遏制商品房投资投机,加大保障房力度。
第一轮调控初衷始于2009年12月7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2009年四季度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房价上涨过快、投资投机行为严重等问题,以国务院办公厅1月7日《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国十一条")为标志,以"平稳发展"为总体基调的第一轮调控。
但政策效果不佳。
第二轮调控以国务院4月17日《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国十条")为标志,以"坚决遏制过快上涨"为总体基调,但政策效果未能完全显现。
第三轮调控以各部委在9月29日前后下发的关于落实"国十条"为标志,其中财政部、国税局、住建部下发《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住建部、国土部对各地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通知提出四项要求;央行下发《关于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住建部、国土部、监察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2010〕10号文件的通知》。
这轮调控以"巩固调控"为总体基调。
三轮调控出台,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趋缓,投资投机性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但是除个别一线城市外,全国其他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量价依然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并有不断跃跃欲上的迹象,继续加大调控的预期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