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一批、第二批)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一批、第二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布的在中国危害比较大的入侵物种的一个名单。
分别在2003年和2010年分2批发布,共35个物种。
保守统计,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范围内,中国的入侵物种有488种,其中植物265种,动物171种,菌类微生物26种。
以西南和沿海地区最为严重,但是还缺乏一个预警机制。
入侵途径主要是人为引进;沾粘在旅游者身上带入;自然传播。
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由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发布于2003年1月10日,共16种[2]。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中美洲1935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可能经缅甸传入。
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南部)、台湾、垂直分布上限为2500m。
全球性入侵物种薇甘菊(Mikaina micrantha)中美洲1919年曾在香港出现,1984年在深圳发现。
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全球性入侵物种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南美洲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19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天津全球性入侵物种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北美洲1935年发现于杭州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约15个省、直辖市恶性杂草,对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毒麦(Lolium temulentum) 欧洲地中海地区1954年在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小麦中发现除西藏外,中国大陆各省都有发现全球性入侵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美国东南部海岸1979年作为经济作物引入上海(崇明岛)、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致使大片红树林消失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 中美洲1920年代作为一种香料植物引种到泰国栽培,1934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全球性入侵物种凤眼莲巴西1901年从日本引入辽宁南部、华北、华东、大量逸生,堵塞河(Eichhornia crassipes) 东北部台湾作花卉,19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栽培,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逸生为杂草。
《外来物种入侵》PPT课件
❖ 外来生物与外来入侵物种并不是一个概念。可以通 过以下的标准定义入侵物种:
(1)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地 区自然形成的物种。
(2)在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 力。
(3)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
影响。
精选ppt 14
5 外来入侵物种有哪些生物学特征? (1)生态适应能力强 (遗传多样性高,抗逆性强
精选ppt 6
2 我国生物多样性正在受到威胁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 质基础。每年为人类创造约33兆美元的价值。40% 的世界经济和大约80%贫困人口的需求来自生物多 样性。
据2003年对中国物种的评估证明,我国的物种 濒危情况(极危、濒危和易危)远比过去的估计高 。 无脊椎动物为34.74%; 脊椎动物为35.92%; 裸子植物69.91%; 被子植物为86.63%。
1 世界上入侵生物造成危害的典型事例
破坏生态平衡:1859年一个英国人在澳大利亚放养 了13只兔子用以打猎,繁衍至今已产生了6亿只后代, 这些兔子常常把数万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导致其 他种类野生动物面临饥饿,甚至有灭绝的危险。
加速物种灭绝:20世纪,在美国灭绝的鱼类中有68 %与生物入侵有关。我国云南水域中的432种土著鱼类 中,近5年来一直未采集到标本的鱼类130种,其他鱼类 也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外来鱼类的引入是主要原因 。
精选ppt 24
1 外来植物种类
1995年丁建清等在国内首次依据文献资料对农田、牧 场、水域等生境的植物进行了初步统计。 迄今为止,据统计我国已知外来归化植物(定 殖下来)超过600种。初步确定为外来入侵植物可达 90余种,其中至少有58种外来植物对我国农林业带 来了危害。 对农林业危害较大的有紫荆泽兰、小花假泽兰( 微甘菊)、空心莲子草(水花生)、豚草、毒麦、 互花米草、飞机草、水葫芦(凤眼莲)、假高粱等9 种。
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附件: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1、紫茎泽兰学名: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R. M. King & H. Rob.)英文名:Crofton Weed中文异名:解放草、破坏草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鉴别特征:茎紫色,被腺状短柔毛,叶对生,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粗锯齿。
头状花序,直径可达6mm,排成伞房状,总苞片3-4层,小花白色,高1-2.5m。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每株可年产瘦果1万粒左右,藉冠毛随风传播。
根状茎发达,可依靠强大的根状茎快速扩展蔓延。
能分泌化感物,排挤邻近多种植物。
原产地:中美洲、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南部)、台湾、垂直分布上限为2500m。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可能经缅甸传入。
在其发生区常形成单种优群落,排挤本地植物,影响天然林的恢复;侵入经济林地和农田,影响栽培植物生长;堵塞水渠,阻碍交通,全株有毒性,危害畜牧业。
控制方法:(1)生物防治:泽兰实蝇对植株高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野外寄生率可达50%以上;(2)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红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进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
(3)化学防治:2,4-D、草甘膦、敌草快、麦草畏等10多种除草剂对紫茎泽兰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于根部效果较差。
2、薇甘菊学名:Mikaina micrantha H. B. K.英文名:Mile-a-minute Weed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鉴别特征:茎细长,匍匐或攀授,多分枝;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花白色,头状花序。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兼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
其茎节和节间都能生根,每个节的叶腋都可长出一对新枝,形成新植株。
福寿螺的危害及防治
福寿螺的危害及防治作者:胡建军来源:《湖南农业》 2014年第10期常宁市培元街道办事处农业技术推广站胡建军福寿螺是大型淡水螺类,又称大瓶螺、苹果螺,是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之一。
该螺抗逆性强、食性杂、繁殖极快,近年来在南方主要水稻耕作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入侵危害,并呈扩散蔓延之势,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发生特点福寿螺以幼螺或成螺在水生作物基部或水田土表下二三厘米深处越冬,亦可在田边或灌溉渠、河道中越冬。
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处,在水面以上植株或干燥物体的表面产卵,如水稻、莲藕、茭白、石砌沟壁、灌溉渠、田埂、杂草等。
外观与田螺相似,体型是田螺的20倍,其上具蜡粉状物覆盖。
1年可产卵20~40次,产卵量3万~5万粒。
福寿螺主要危害水田区水稻、绿色叶菜类、水生蔬菜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白菜等旱生作物。
2.防治方法防治福寿螺要统防统治,策略上采用“压前控后”,以农业防治、人工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①捡螺摘卵,集中深埋、打碎、烧毁或喂鸡鸭。
春秋季福寿螺产卵高峰期,在地中插入竹片、木条引诱福寿螺在其上产卵,每2~3天摘除一次卵块集中烧毁,平时结合农事操作捡螺摘卵,冬季清除淤泥、杂草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降低残卵量和成活率。
②科学管水,在进水口设置拦截网灭螺,防福寿螺随灌溉水侵入,螺卵盛孵期排水并适当露田,降低幼螺存活率。
③适时组织鸭群轮回放养。
④每平方米有螺2~3只的地块应及时防治。
每667平方米用百螺敌(45%三苯基乙酸锡可湿性粉剂)40~60克对水喷雾,施药后保持1~3厘米清澈的浅水层7天(施药后15天方可放鸭下田)。
严禁用呋喃丹、甲基异柳磷等高毒农药杀螺。
盘点那些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
盘点那些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1.福寿螺简介:福寿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是餐桌上的佳肴。
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
习性:个体大,每只100~150g,最大个体可达250g以上。
有巨型田螺之称。
福寿螺整个身体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个部分构成。
头部腹面为肉块状的足,足面宽而厚实,能在池壁和植物茎叶上爬行。
贝壳短而圆,大且薄,壳右旋,有4~5个螺层,多呈黄褐色或深褐色。
有一个薄膜状的肺囊,能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肺囊充气后能使螺体浮在水面上,遇到干扰就会排出气体迅速下沉。
福寿螺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区别。
福寿螺的外壳颜色比一般田螺浅,呈黄褐色,田螺则为青褐色;田螺的椎尾长而尖,福寿螺椎尾则平而短促;田螺的螺盖形状比较圆,福寿螺螺盖则偏扁。
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
头部具触角2对,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
螺体左边具1条粗大的肺吸管。
成贝壳厚,壳高7cm,幼贝壳薄,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
贝雌雄同体,异体交配。
卵圆形,直径2mm,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5~6月的气温条件下,5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
卵块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可达千粒以上。
卵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
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境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于淡水中,遇干旱则紧闭壳盖,静止不动,长达3~4个月或更长。
危害:福寿螺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台湾,1981年由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