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中药本草著作典籍统计
中药发展时间轴
中药发展时间轴
中药发展时间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以下是中药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里程碑事件的时间轴:
- 约10000年前: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开始观察和利用植物、
动物等自然资源治疗疾病。
- 公元前476年:《黄帝内经》问世,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奠基
之作,其中记载了草药的使用。
- 公元前200-公元前100年:《神农本草经》发布,是中国现
存最早的草药本草书,系统总结了300多种中草药。
-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东汉时期,张仲景创作了《伤寒杂
病论》,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著作,对中药的应用有很大影响。
- 公元1269年:元朝时期,《本草纲目》由李时中编撰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本草学著作之一,收录了1892种中药。
- 公元1578年:明朝时期,李时中的《本草纲目》被修订复
刻成《本草拾遗》,增加了新的植物和虫草。
- 公元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发布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典》,成为对中药品质的法定规范。
- 20世纪50年代:中医药经过现代科学的临床实验和研究,
开始引入现代医学技术和理论,中药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认可和需求增加,中药开始走向国际化,出口到世界各地。
- 21世纪至今: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受到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医学体系之一。
这只是中药发展的一部分关键节点,中药的历史和发展非常丰富复杂,还有许多重要事件和进展未在此列举。
历代本草重要著作
历代本草重要著作:《神农本草经》秦汉载药365《本草经集注》南北朝陶弘景730种《唐本草》唐苏敬等《本草拾遗》唐陈藏器《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图经本草》宋苏颂中药鉴定学的任务:○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3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中药品种混乱的原因:○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2本草记载不详○3一药多基愿○4历史沿革变化○5无专业知识,误种、收、售、用○6掺伪作假○7类似品取代影响中药材质因素:○1栽培变异○2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3产地○4采收季节、时间○5运输贮藏○6掺伪或用非药用部位○7提取、干燥后再用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发掘民间草药○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在同科属植物中寻找○3以有效成分为线索○4药理筛选结合临床治疗○5从古代草本中寻找○6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中药采收规律:○1根及根茎:秋冬○2茎木:秋冬或全○3皮:春末夏初○4叶: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5花:在花完全盛开前○6果实种子:果实在成熟或未成熟幼果或随熟随采,种子在果实成熟时○7全草:茎叶茂盛时○8菌藻地衣:视品种而定中药鉴定的依据:1中国药典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二者均称部颁药品标准)取样原则:1有代表性2均匀性3留样保存中药鉴定常用方法:1来源2性状:十要素(形状、大小、颜色、表面、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3显微4理化:物理常数测定、常规检查、一般理化检查、色谱、光谱、色谱—光谱联用仪分析、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中药拉丁名的命名方法:1药用部位+属或种名2药用部位+属名+种名3药用部位+et或seu+药用部位+属名4药用部位+属名+seu+属名5如有形容词形容前面药用部位名词时,则列最后6直接以属名或种名,或俗名命名,或国际通用名称来源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加工品人参: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柴胡来源:为伞形科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分别称北柴胡和南柴胡。
附录一 古代重要中药文献一览表
公元 1759 年
清
赵其光
道光二十八年
张志聪、高 清
世栻续
清康熙二年癸卯
清
张志聪
约 1616-1674 年
清
张璐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
清
龚延贤
不详
清
尤乘
不详
清
佚名
不详
清
刘汉基
康熙末年
清
叶桂
约 1667-1746 年
清
姚球
雍正二年
清
姚澜
道光二十年庚子
清
严洁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
清
徐大椿
乾隆元年
清
徐大椿
约 1693-1771 年
唐慎微著 曹孝忠修
政和六年(公元 1116 年)
唐慎微著 张存惠修
淳祐九年(公元 1249 年)
苏轼、沈括 等
约公元 1075 年
沈括
元丰年间(1061-1093)
刘翰等
宋开宝 6~7 年
李昉
公元 983 年
寇宗奭
政和六年(公元 1116 年)
陈衍
淳祐八年
陈师文等
公元 1107~1110 年
陈承
元祐七年
52
本草正
53
仁术便览
54
食物本草
55
本草真诠
56
本草约言
57
轩岐救正论·药性微蕴
58
医方考
59
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
60
医便
61
本草集要
62
本草汇言
63
炮炙大法
64
神农本草经疏
65
本草乘雅半偈
66
本草品汇精要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历代本草名著简介一、《神农本草经》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
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
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
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
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
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
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
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唐·甄权著。
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
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篡。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张欣莹07117127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植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以及植物分子生物学七大部分。
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二)试卷结构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三、考试内容(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1.植物细胞的发现、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2.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1.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2.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1.植物繁殖的类型。
2.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花的形成和发育。
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
历代诸家本草
历代诸家本草历代诸家本草《神农本草经》掌禹锡曰︰旧说《本草经》三卷,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录焉。
汉平帝纪云︰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所在轺传遣诣京师。
《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于此。
唐李世等以梁《七录》载《神农本草》三卷,推以为始。
又疑所载郡县有后汉地名,似张机、华佗辈所为,皆不然也。
按《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盖上世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
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华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草由是见于经录也。
寇宗奭曰︰《汉书》虽言本草,不能断自何代而作。
《世本》、《淮南子》虽言神农尝百草以和药,亦无本草之名。
惟帝王世纪云︰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
乃知本草之名,自黄帝始。
盖上古圣贤,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
后世贤智之士,从而和之,又增其品焉。
韩保升曰︰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
《名医别录》李时珍曰︰《神农本草》药分三品,计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
梁陶弘景复增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三百六十五种,谓之《名医别录》。
凡七卷,首叙药性之源,论病名之诊;次分玉石一品,草一品,木一品,虫兽一品,果菜一品,米食一品,有名未用三品。
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进上梁武帝。
弘景,字通明,宋末为诸王侍读,归隐勾曲山,号华阳隐居,武帝每咨访之,年八十五卒,谥贞白先生。
其书颇有裨补,亦多谬误。
弘景自序曰︰隐居先生在乎茅山之上,以吐纳余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
旧称《神农本经》,予以为信然。
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杀生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
此三道者,历众圣而滋彰。
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
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群生。
岐、黄、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
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
我国历代重要本草简介
宋(1098~1108年)
唐慎微
共31卷,载药1746种,新增药500余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本草,是现今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备的重要参考书。
《本草纲目》
明(1596年)
李时珍
共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374种,附药图1109幅,附方11096条。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的先驱,集明代以前本草学说之大成。17世纪初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海药本草》
唐(约907~925年)
李珣
共6卷,载药124种,主为外国输入的药物。
《图经本草》
宋(1061年)
苏颂等
共21卷,为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图为实地写生绘制,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原书已失传,但其药图930余幅及文字说明仍存于《证类本草》之中。重视药材的道地性。为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新修本草》(《唐本草》)
唐(659年)
苏敬、李勣等22人
共54卷,载药850种,新增药114种,其中有不少外国输入药物,如安息香、血竭等。由政府组织编辑颁行,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药典。采用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著作打下了基础。
《本草拾遗》
唐(741年)
陈藏器
共10卷,收载《新修本草》未载药物692种,各药一般记有性味、功效、生长环境、形态、产地及混淆品种考证等。
《本草纲目拾遗》
清(约1765年)
赵学敏
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记载的药物有716种。新增西洋参、冬虫夏草、鸦胆子等药物。
《晶珠本草》
清(约1840年)
德玛尔.旦增彭措
共载西藏东部、青海、四川西部的药材2294种。叙述了每种药的来源、生长环境、性味和功效等,是历代收载藏药最多的典籍。
历代本草类书籍简表
1山海经山海经密码先秦2五十二病方西汉以前(战国晚期)3范子计然春秋时期或汉代4神农本草经东汉5广雅三国魏明帝时(227-237)6崔豹《古今注》晋惠帝时(290-360)7郭璞西晋276-3248吴普本草魏晋时期约3世纪撰写于208-239之间9名医别录陶弘景整理魏晋时期约3世纪10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期420-479 亦有认为在唐末(祝亚平)11本草经集注南朝陶弘景(452年~536年)成书约500年以前12药性论唐甄权541-643李时珍认为)或五代后周(951~960)孟贯(范行准认为)13新修本草唐显庆时期657编写-659成书苏敬(苏恭)14《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
15食疗本草唐孟诜成书约在705~706 范行准认为原书名《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约在721~73616本草拾遗唐·陈藏器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17食医心镜唐咎殷约成书859年18海药本草五代李珣19日华子本草开宝年间(968-975)尚志钧认为吴越天宝年间908-92320蜀本草五代后蜀韩保昇约成书于935-94521本草和名日本醍醐天皇延喜年间(901~902)深江辅仁撰22开宝本草宋开宝年间刘翰、马志等①开宝新详定本草973 ②开宝重订本草974,通常指后者23天平御览药部李昉等983年编成24嘉佑本草掌禹锡苏颂等嘉佑二年编写1057,1060年完成25本草图经苏颂嘉佑六年编写1061次年颁行26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陈承)元佑七年初刊109227証类本草通常认为在1097-1100 110828大观本草1159年绍兴本草(依据大观本草校订)1116政和本草(有两种,现在流行的为元初张存惠据原本和《本草衍义》校刊的《重修政和经史备用本草》29本草衍义寇宗奭宋政和6年1116年成书,1119年刊30履巉岩本草南宋画家王介嘉定庚辰(1220年)31宝庆本草折衷南宋陈衍(1190~1264)成书于1248年32洁古珍珠囊张元素金成书约1200年33药类法象李杲(1180~1251)34汤液本草(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成书一般认为在1238~1248年35本草衍义补遗朱振亨(1281~1358)36本草发挥徐彦纯(~1384)37增广合剂局方38.药性总论39饮膳正要忽思慧133140救荒本草朱橚(1362?~1425)永乐间1403~1424成书41滇南本草约1436~1449年42兰茂(1397~1476)43本草会编汪机(1463-1539)44本草集要1496 成书(明)王纶1460~1537(汝言、节斋)编(集取《证类本草》)45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明1532年编成46本草蒙筌陈嘉谟(1486~1565年后)嘉靖年间1565成书47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王文洁约1578年成书48万病回春龚廷贤158749本草纲目李时珍(1518~1593)万历二十一年1593 金陵初版50本草真诠1602成书(明)杨崇魁编51本草原始1612成书(明)李中立(正宇)撰今河南杞县人52炮炙大法(明)缪希雍成书162253野菜博录鲍山歙县人(隐居黄山)成书于1622年54本草汇言倪朱谟成书在1624年之前55本草正张景岳成书1624年56本草乘雅半偈卢之颐(1598~1664)钱塘人1647年完成《本草乘雅》57本草崇原张志聪成书于166358本草述1664年成书刘若金59本草汇郭佩兰苏州人1655年成书60握灵本草王翃(翰臣、东臯)编浙江人1682终稿61本草备要(清)汪昂(讱庵)撰增订复刻本169462本经逢原张璐(1617~1699)成书于1695 (本书是从《纲目》中选常用药加以引申)63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徐大椿(1693~1771)成书于173664长沙药解黄元御成书1753年65本草从新吴仪洛浙江海盐人1757成书(本书是增补《本草备要》)66得配本草为浙江余姚三围医家合著成书约1761年67百草镜赵学楷赵学敏胞弟68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恕轩)编1765刊行69本草求真成书似1750年黄宫绣抚州宜黄人70质问本草(清)吴继志(子善)撰178271本草经读陈修园约在1801年后撰72本草述钩元刘若金撰杨时泰编约184273本草求原1848 (清)赵其光(寅谷)编74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濬(1789~1846)1848年刻植物名实图考长编75神农本草经赞1850 (魏)吴普等述(清)叶志诜(廷芳、东卿)撰76本草问答唐容川成书1893年77本草思辨录周岩(1832~1905)成书于190478分类草药性或草药性佚名民间师徒口授有关的记载成书约190679药义明辨1911 苏廷琬撰80日本植物名彙1884 松村任三(1856一1928)18本草便读1887年清张秉成撰(注:从图来看,很多似乎是选自日本的书籍,如阿魏图)82植物学大辞典1918年植物名汇拾遗1920年安吉张宗绪83《本草正义》1920年张山雷84植物名彙1921年松村任三85增订伪药条辨1928年刊曹炳章在郑肖岩1901《伪药条辨》的基础上增补编写的86汉药写真日1929年87中国新本草图志1931年赵燏黄著88药物出产辨陈仁山广东中医专门学校出版1933年89新本草纲目1933年90现代本草生药学1934赵燏黄91药物图考1935年92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 陈存仁93中国植物图鉴1937年贾祖璋,贾祖珊94祁州药志1936年95中国药物学大纲(日)1936 伊豫專安96祁州药志1936赵燏黄97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赵燏黄1937年98中学植物教科书(日)松村任三,(日)齐田功太郎著;寿芝荪译194499中国北部之药草(日)石户谷勉著商务印书馆, 1946版1950年版100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1954年徐国钧新本草备要1955101药用植物志1955年~1965年生药学1958 徐国钧102中药志1959年~1961年103最新和汉药用植物日1959 剎米达夫104中药学1959年105药材资料汇编1959106山西中药志1959107四川中药志1960108陕西中药志1961109药材学1963年徐国钧110药材学1963年徐国钧111四川野生经济植物志1963112中药材品种论述(上)1964 谢老113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972~1976114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年115中药大辞典1975年116中药志(新版)1982年。
中药学名著
中药学名著
1.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分为3卷,记载药物365种,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依然是临床的常用药物。
2.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著作,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在现代依旧是中国中医院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该书系统的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
3. 《难经》: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扁鹊。
4. 《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成书约在公元282年,一共12卷,128篇。
5. 《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此外,《千金方》、《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也是中药学名著。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研究人员。
中药学历代著作及成就
中药学历代著作及成就一、中药、中药学、本草的概念中药:中药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学: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因为其中以植物药居多,因此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自古也把中药称为“本草”。
二、历代著作及主要成就。
2.1夏、商、周时期。
2.1.1《诗经》: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籍。
书中收录100多种药用动植物名称,如芍药、枸杞、苍耳、蟾蜍、鲤鱼等。
2.1.2《山海经》:记载药物120多种,其中有关于补药和预防的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预防医学思想萌芽。
2.1.3《黄帝内经》:奠定了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中药归经学说;提出了中药升降沉浮学说理论基础;提出了五脏苦欲补泻及五运六气与用药的关系,曾对中药的应用产生很大的影响。
2.2秦汉时期2.2.1《五十二病方》:载药240余种,载有医方280多个,治疗病种涉及内、外、妇、五官等科。
2.2.2《神农本草经》:①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全书载药365种,按照药物不同的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
其中上品药120种,可延年益寿、滋补强壮,没有毒或者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药120种,治病或补虚,需要斟酌用之;下品药125种,功效治病攻邪,多有毒,不可久服。
②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
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辩证用药、服药方法以及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
并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加工、贮存、真伪鉴别等。
③记载了常山截疟、阿胶止血、当归调经、苦楝驱虫、乌头止痛、黄连治痢、麻黄定喘、海藻治瘿等。
④是我国最早的珍贵药学文献,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2.3两晋、南北朝时期2.3.1《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著)①载药730种,对魏晋以来三百多年间中药学的发展做了全面的总结。
药学发展简史
药学发展简史国务院1981年5月22日在《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兴旺发达起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担负担负着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保护社会生产力的光荣使命”。
充分肯定了药学事业在我国人民保健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科学。
它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科学.强国药学史是其中之一部分。
要研究医院药学的现状与发展,必须首先研究我国药学发展史。
以指示和简明药学发展的规律。
利用历史的方法对药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作系统的、概括的叙述。
为了便于叙述,把药学史分为药学技术史和药事管理史两个方面,简要予以阐述。
一、药学技术简史药最先是从人类社会初期开始的。
人类祚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的医药,医药学同其它科学一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的需要。
药学是历代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它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种族繁衍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宝,是现代国际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
有着极其光辉的历史。
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因此,我们在介绍中药发展简史的同时,对世界药学发展概况予以简介,以保持药学的完整性。
(一)中国药学发展简史中国药学包括我国固有的中药学(传统药学)和由西方传入的西药学(现代药学)。
1、中药学(1)原始的药学:中药起源于人类的出现和医疗活动的产生过程。
据考古发现约在50万年前便有了医事活动。
最早的药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
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
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
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
当这些现象反复出现时,痛苦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东西对人体有不同影响。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总论占6分)1.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创立了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1976815093)2. 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730种药物综合本草编写模式;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补充《本经》。
3.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4.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宋唐慎微1746种。
5.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1892种方11000余首6. 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716种,古本草增补新药之冠。
7. 中华本草:8980 味中药性能药物的性能,又称药性,是指药物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称为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
而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效用和不良反应,前者即中药的作用、功效或功能。
后者包括毒性作用和副作用等。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一些要点1. 四气的作用: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滋阴,凉血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补阴,温经等作用。
2. 五味的作用:3. 归经的理论基础:脏腑经络理论。
依据药物对脏腑经络病变的治疗作用进行归纳而定。
4.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品种混乱、误服毒药、用量过大、离经悖法(中医理论为指导)、炮制失度、剂型失宜、疗程过长、配伍不当、管理不善、辩证不准、个体差异。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1. 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
又称功能、功用、效能、效用。
有高级和初级之别。
高级功效,是高度概括,表述用语成熟简练,简明扼要;初级功效,是对中药针对机体某种状况的作用的客观记载,表述用语原始直白,虽也简明,但不精练。
功效的确定:首先广泛收集资料;其次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认真分析。
功效的表述:多用动宾短语结构。
中国本草发展历代典籍介绍
中国本草发展历代典籍介绍中国本草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对草本植物以及其他自然物质进行研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草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以下是对中国本草学发展历代典籍的介绍。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集成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本草学的早期典籍之一、该书记载了大量神秘生物的形态、功效以及生长环境等信息,为后来的本草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的经典之一,它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篇介绍了大量的草本植物及其应用,对药物性能、配伍和用量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后世本草学家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本草学典籍。
它是由传说中的中医学奠基人神农氏所撰写的,记载了大量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用价值和应用方法。
《神农本草经》对中国本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草纲目》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中国,它被译成多种外语,并被引用和翻译到欧洲等地。
可以说,《本草纲目》对世界本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上述的主要典籍外,中国本草学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典籍,如《唐本草》、《纲目提要》、《本草衍义》等。
这些典籍都对中国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总之,中国本草学的发展历代典籍丰富多样,其中《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些典籍不仅记录了丰富的草药资源,还对药物的性能、配伍和用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这些典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
历代主要医药专著一览表
历代主要医药专著一览表著作名称作者年代作者其他著作陆氏集验方十五卷陆贽唐崔公人药镜说储泳来订定王叔和脉诀一卷徐枢明医林统宗吴中秀明伤寒备览论咳嗽条徐彪明伤寒纂例本草证治辨明十卷活幼心书沈惠明方家法诊得效名方杂病秘求药能扁鹊游秦决证诗赋金口独步证因脉治秦昌遇明大方折衷幼科折衷痘疹折衷伤寒总论大方医验大成脉法颌珠幼科医验女科秘方摘要痘疹汇纂周官明原病集唐椿明伤寒百问良方秘括伤寒海底眼何渊明内外证治大全内经知要李中梓明本草通玄诊家正眼病机沙篆运气考医学传心诀伤寒括要女科微论里中医案医宗必读李中梓明雷公炮炙药性解本草图解删补颐生微论证因脉治四卷秦之祯清伤寒大白四卷女科切要证治汇补李用粹清归德堂医案鲁珍医案沈璠清沈氏医案脉诀本草瑜李延罡清君臣佐使论药论痘疹全书脉诀汇辨十卷何氏伤寒家课何汝阈清伤寒纂要伤寒本义何炫清保产全书金匾要略本义何嗣宗医案何氏药性赋(又一本)何炫清医学原始王宏翰清古今医史明医指掌急救良方女科机要幼科机要本草性能等寿世编何王模等清何元长医案何世仁清治病要言干山草堂医案重固三何医案何世仁等清伤寒辨类世济堂医案续著医人史传伤寒探微刘道深清证脉合参医案心印诸科指掌叶其蓁清疫疠脉镜女科指掌药性金铭清霍乱论王孟英清潜斋医话女科辑要古今医案选叶案批缪王孟英医案舌辩随息居饮食谱外科简效方温热经纬王孟英清玉壶仙馆医案巢崇山清千金珍秘何氏四方脉诀何其伟清杂症总括何氏药性赋医学妙谛新医学妙谛杂症总诀四言脉诀汤方简歌何世田医案医学源流论何其伟清救迷良方(戒烟方)何其伟清金匮方论陆懋修清太阳寒水病方说伤寒论阳明病释张仲景传仲景方汇录世补斋医书十六种疫疠溯源王敬义清女科选择瘢疹论一卷儒门保赤叶长源清外科证治金镜录郁士魁清女科撮要一卷张清湛清校补张氏疑难杂症一卷陈莲舫医案秘钞陈肃钧清医学传心金鹤清医原图说二卷金理清命门三焦考医方切韵二卷王森澍清脉论辨讹徐大揖清医宗粹语脉理精要二十卷施不矜清经验志奇三卷内外景灵兰集施沛清黄帝脉书脉微祖剂金兰集指南一卷李枝桂清医学指要内经指要医宗约贯医林证验经验良方平希豫清外科摘要张化麟清临证病源医方一案金仁荣清医药参醇蒋韫山清伤寒论正宗陆锡铭清内经集注黄元棠清习医心录杨锡祐清幼科精义四卷顾承仁清张氏医学心参张成清何鸿舫医案何鸿舫清温热暑疫节要何平子清瘟疫编诀(与前书合一册)壶春丹房医案春煦室医论何古心清春煦室医案(与前书合一册)藏斋医案何瑞叔医案何昌龄清张聿青医案张聿青陈氏医案陈莲舫清加批时病论女科秘诀大全瘟疫议医醇賸义费伯雄清费氏食养三种孟河费氏医案费伯雄清费氏全集食鉴本草医方论怪疾奇方费绳甫先生医案费绳甫民国章太炎先生论医集章炳麟章次公徐衡之民国猝病新论章太炎先生手写古医方君相诊余随笔张骧云民国医经辑要丁甘仁民国沐树德堂丸散集脉学辑要药性辑要喉痧症治概要丁甘仁医案丁甘仁民国九芝山馆集方夏应堂民国中西合纂妇科大全顾鸣盛民国世界奇病谈中西合纂验方新编中西合纂外科大全疡科纲要张山雷民国难经汇注笺正脉学正义医事蒙求古今医案评议中风斠诠张山雷民国本草正义病理学读本考证集妇科学笺疏历代名医历传丁福保民国古方通今伤寒论通论内经通论食物新本草中解医通汉法医典等二十世新内经丁福保民国伤寒论研究恽铁樵民国恽铁樵演讲录铁樵杂著药庵医学丛书二十二种恽铁樵民国(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刊合民国曹颖甫先生医案经方实验录内经研究之历程考略许半龙民国鸟瞰的中医中国方剂学枢要内科概要药签启秘杂病处方法等四本中国外科学大纲中西医之比观许半龙民国殷受田儿科医案类辑殷受田民国健康论二集丁仲英民国翠竹山房诊暇录稿曹惕寅民国金子久医案金子久民国青瑶玙和缓遗风问松堂医案包氏医宗十四种包识生民国鼠疫抉微余伯陶民国疫症集说救急便览黄溪医垒陈无咎民国医学通论伤寒论说明教方实用验方朱振声民国百病秘方妇女病续集失眠自疗法用药指南虚劳研究百病常识初集外科经验良方痛症大全朱振声民国金匾要略今释陆渊雷民国陆氏论医集伤寒论概要伤寒论今释诊断治疗生理补证病理补证皇汉医学批评余云岫民国余氏医述古代疾病名续疏义医学革命论二卷灵素商兑中国医学源流论谢利恒民国家用良方气功养生要诀中国医学大辞典谢利恒先生全书祝氏医学丛书四种祝味菊民国伤寒质难现代名医验案叶劲秋仲景学说之分析伤寒论启秘灸法自疗学妇女病经历谈祝怀萱民国废止中医案抗争之经过张赞臣民国方药考论类编天花与牛痘中国历代医学史略疮疡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中国诊断学纲要中医外科诊疗学本草概要经穴治疗学咽喉病新镜张赞臣民国伤寒发微等三本包天白(最新考证)经脉经穴挂图说明书中医各科问答丛书伤寒论证诠精华汪莲石民国急性险疫证治徐相任民国徐氏霍乱论在医言医时病常识中国时令病学时逸人民国霍乱审订良方汇中国内科病学中医伤寒与瘟病时氏内科学中国儿科病学中国传染病学中医妇科病学民国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廉臣民国绍兴县同善局医方汇选实验药物学何氏医药丛书最新儿科诊断学重订温热论钱氏儿科按疏叶天士医案(内科)新增时病论何廉臣民国中国医学史陈邦贤民国秦灵新义医学史纲要新本草备要医学门经语正续编中国古代医学成就支那医学史(日文)民国国医新话陆士愕民国丸散膏丹自制法金针秘传方慎庵民国风症指南因是子静坐法蒋维乔民国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世间禅证治精华朱鹤皋民国怪病奇治杨志一朱振声民国妇科经验良方杨志一民国四季传染病实用验方胃病研究补品研究药物学正、续、补三编章次公民国诊余抄杂病医案中国药物之起源严苍山先生医案严苍山民国外科外敷选方歌括顾筱岩民国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民国丸散易知读内经记内经类证膏方大全谦斋膏方案谦斋医学讲稿内经知要浅解验方类编秦伯未民国中国儿科学钱今阳民国温热辨惑章巨膺医林尚友录痧子新论应用药物词典神农本草经新注王一仁民国中国医药问题古今医学名著选辑黄文东民国叶氏医案选黄氏论医集黄文东医案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金匮新辑著名中医学家的学习经验中国药物标本图影陈存仁民国经穴清明图等三种病疹癍痘图鉴存仁医学丛刊中医对麻疹猩红热的认识皇汉医学丛书十兰类七十二种陈存仁中药大辞典陈存仁民国伤寒食养疗法程国树民国疾病饮食指南伤寒饮食指南实用方剂学盛心如民国哮喘新说郭柏良民国丁济万医案丁济万民国医学通论临证医案张骧孙民国当代名医验案菁华上海卫生报馆民国针灸述要叶劲秋解放后中药问题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国医学人名志陈邦贤严菱解放后(图表注释)伤寒论新义余无言解放后(图表注释)金匮要略新义湿温伤寒病篇获疹伤寒病篇实用混合外科学总论医方经验汇编余奉仙解放后翼经经验录余无言解放后内经运气辑要朱振声哮喘自疗法喉科方朱氏内科经验方万有医库正续集痛症大全湿温伤寒手册陈存仁解放后中国医学源流陈存仁解放后中国的呼吸习静养生法气功防治法蒋维乔解放后气功疗法蒋维乔解放后正骨疗法石筱山解放后伤科石筱山医案顾氏评注印机草顾渭川解放后针灸正宗陆瘦燕解放后中风预防法针灸法汇论十二经穴分布图针灸腧穴图谱腧穴学概论经络学图说陆瘦燕中医临证备要秦怕未解放后金匮要略简释中医入门难经之研究秦伯未论文集秦伯未解放后中国医学外文著述书目(1956~1962)主吉民傅维康解放后程门雪医案程门雪解放后妇女经带胎产歌诀伤寒论歌诀祛病延年二十势王子平解放后拳术二十法中医护理学概要夏理彬解放后祖国医学对护理工作的概念黄羡明夏理彬解放后古代儿科疾病新编高镜朗解放后朱小南医案朱小南解放后奇经八脉在妇科临证间的具体应用朱小南医案医话论冲任探讨内科临证录张耀卿陈道隆解放后陈道隆医案陈道联解放后眼科证治经验姚和清解放后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杨永璇解放后针灸治验录实用中医眼科学陆南山主编解放后眼科临证录温热论新编金寿山解放后金匮要略讲稿温病释要金寿山医论选集魏指薪治疗手法与导引魏指薪解放后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推拿学朱春霆推拿学概论中医推拿学中医儿科学王玉润主编解放后血吸虫病防治手册寄生虫病学本草学哮喘与慢支的防治和康复王正公解放后肾的研究姜春华沈自尹解放后中医治疗法则概论中医治则研究活血化瘀之研究姜春华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历代中医学家评析伤寒论识义药物与方剂历代医家学术评介肾本质研究万病验方大全姜春华论医集姜春华解放后改进枯痔疗法治疗内痔顾伯华解放后中医外科临床经验选实用中医外科学顾伯华医案外科经验选中医外科临证手册顾伯华解放后刘树农医论选刘树农解放后陈树森医疗经验集粹陈树森主编解放后气功治老年病邝安堃解放后医海渭聚张志雄解放后针灸治疗精神病金舒白解放后伤寒论析疑沈济苍解放后秦伯未膏方选集董漱六解放后针灸腧穴索引谢筠寿解放后颜面神经麻痹的金针疗法方幼庵解放后针灸防治中风方幼庵张仁解放后针灸防治小儿脑病针灸有效病症舌诊研究陈泽霖陈梅芳解放后中医舌诊史话名医特色经验精华张伯臾医案严世芸郑平东等解放后章次公医案门人集体整理解放后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颜德馨解放后中医内科临床手册医方囊秘练功与养生吴诚德乐秀珍解放后练功十八法(医疗保健操)庄元明周寿祥解放后常见病自我推拿图解肾与膀胱证治经验徐嵩年解放后朱小南妇科经验选朱南孙朱荣达解放后幼科刍言董廷瑶解放后柳柏春吐纳导引气功疗法刘学文柳智惠解放后中医历代名家学说裘沛然主编解放后壶天散墨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赵金鑫张镜人解放后临证偶拾(张羹梅医案)张天唐荣华解放后中医内妇儿科护理简明肛肠病学柏连松解放后中医外科心得夏少农解放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研究于尔辛等解放后何氏八百年医学何时希解放后读金匮札记女科三书证按雪斋读医小记历代无名医家验案妊娠识要女科一智集珍本女科医书辑佚八种六合汤类方释义医效选录何书田年谱何鸿舫事略及墨迹何氏世医文物集册何时希解放后何氏历代医学著述考何时希解放后色脉舌诊吴翰香解放后推拿手法学曹仁发解放后历代医学名著序集评释叶怡庭解放后中医病证专辑——胃院痛陈家英金保华贺静松解放后中国食疗学钱伯文解放后肿瘤的辨证施治中医脏象学钱承辉王庆其主编解放后难病辨治陈熠主编解放后中医病证专辑——咳嗽吴文鼎朱邦贤吴绍德解放后黄帝内经导读傅维康吴鸿洲解放后医药史话针灸史漫话中国医药历史漫话(英文)中国针灸史话(西班牙文)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沈自尹主编解放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林雅谷。
历代本草学主要著作简况
1.梁代;
2.陶弘景;
3. 7卷,730种。
1.为我国药学的第二次总结;
2.是两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
3.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4.创“诸病通用药”。
《本草拾遗》
1.开元年间;
2.陈藏器。
提出“十剂”为中药临床分类最早的设想。
《开宝本草》
1.宋代(公元975年);2.刘翰、马志。
3. 54卷,844种。
1.按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谷、有名未用分为九类;
2.图文对照,创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3.具高度价值,是全世界最早的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
1.宋代;
2.唐慎微;
3. 33卷,1500种,附方3000首。
1.图文并茂,方药兼收。
2.私人撰述
《本草纲目》
1.明代(公元1578年)2.李时珍;
3.52卷,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374种。
1.订正错误,改绘药图,创百病主治药,为明以前药学的全面总结;
2.按药物自然属性生态条件为分类基础,是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3.广泛介绍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本草纲目拾遗》
1.清(元1765年);
2.赵学敏;
3.10卷,921种。
1.《本草纲目》基础上分为18部;
2.补充了民间草药、外来药。
《中药学大辞典》
江苏中医学院;分两册及附编
迄今为止所知的古今中药学专著中收药最多、资料最全的专著。
3.按功效把医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无毒补益,延年益寿,可久服;中品120种,无毒或有毒,治病补益,斟酌使用;下品125种,治病多毒,祛邪破积,不可久服);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辅导:历代重要本草着作简介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辅导:历代重要本草着作简介历代重要本草着作简介古代记载药物学问的专着称为“本草”。
从秦、汉到清代,本草着作约有400种之多。
1.《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觉察的最早的医学方书。
其中载有247种药物。
2.《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着。
着者不详,成书年月约在西汉以前,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学问。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原书早已失传,但原文收载于后代本草中,现有明代、清代的辑本。
3.《神农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根底编撰而成,载药730种。
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知名未用七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4.《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李、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公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载药850种,新增114种新的药物。
该书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
消失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根底。
唐代个人编着的本草亦多,的有孟诜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五代前蜀李南的《海药本草》等。
5.《开宝本草》是在宋代开宝年间官命刘翰、马志等在唐代本草的根底上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后又重加详定,称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
宋代嘉祜年间,官命掌禹锡等编辑《嘉祜补注神农本草》,简称为《嘉祜补注本草》或《嘉祜本草》,新增药物99种。
又令苏颂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共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
该书首创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药图为实地写生图,图名大多冠以州县名,说明当时对药材质量的评价已非常重视药材的道地性。
《证类本草》是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本草。
北宋后期唐慎微将《嘉祜补注本草》和《图经本草》校订增补,编本钱草、图经合一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历代本草书代表
书名 简称 神农本草经 本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补充 唐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作者 神农氏 陶弘景 官方 唐慎微 李时珍 赵学敏 国家 成书时间 药品数量 东汉末年 365 南北朝公元500年左右 730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850 金元时代 1746 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 1892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 载药716种新增716种 19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开发新药研制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
历代本草书代表
学术贡献 总结了汉代之前我国医药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补充了本经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补充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的歌德药方书早887年
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 不仅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失传的药方书籍的部分具有很高的实 不仅对中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傣医学及苗医药的教学临床治疗资源开发新药研制等有一定
中药知识概述
中药知识概述在我国的辽阔大地和海域,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
仅典籍所载,己达三千种以上。
对于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己有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
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药物中,植物**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来相沿药学叫做“本草学”。
本草学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中药”。
中药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研究对象和任务:凡用于治疗和预防药品疾病的物质,一般统称为“药物”,就来源而言,药物可分为天然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三大类,天然药物是指人类在自然界中发现并可直接供药用的植物、动物或矿物,以及基本不改变其药理化学属性的加工品。
“中药”、“草药”和民族药”除极少数(如铅丹等)为人工合成药外,绝大多数均同天然药物范畴。
中药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药(草药)和民族药。
传统中药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载于中医药典籍,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阐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形式,加工炮制比较规范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民间药是指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辨证施用,一般是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少见或不见于典籍,而且应用地区局限,缺少比较系统的医药学理论及统一的加工炮制规范。
民族药则指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天然药物,有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以民族医药理论或民族用药经验为指导,多为自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46种(增628种) 宋代本草集大成之作
502
100
专门论述药性理论的著作
补充《珍珠囊》
补充《珍珠囊》《用药法象》
414(增276种)
以救荒之用为宗旨,侧重农学、植物学
1815种(增48种) 明代唯一的官修大型综合性本草(彩绘)
458种
现存古代地方性本草著作中较为完整的作品
786种
主要论述药物的产地、鉴别等
著作朝代
著作年代
东汉 2世纪
魏
3世纪
南北朝·梁
南北朝·梁 456~536年
唐
唐代
唐
659年
唐
唐
701~704年
唐
739年
五代 907~960年
五代 不详
五代 935~960年
宋
公元973-974年
宋
1060年
宋
1061年
宋
1086年~1093年
宋
1116年
元
1127年~1135年
元
1312年
元
1892种 137味 335
本草学集大成之作 主要论述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 临床应用 药性、炮制方面的专著
365 233(附56) 272
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作“崇原”之 论 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见解独特
460
据《本草纲目》删繁就简切合实用
700余种
100种 647种
720 921(新增716种) 521年 684种 128种
1736年 1761年 1840年 1757年 1765年 1769年 1833年 1904年
1928年 1930年
1999年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徐大椿
《得配本草》
严西亭 郑金生
《本草分经》
姚澜
《本草从新》
吴仪洛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本草求真》
黄宫绣
《本草述钩元》
杨时泰
《本草思辨录》
周岩
《本草害利》
凌奂
《增订伪药条辨》
曹炳章
《药物出产辨》
陈仁山
《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
《中华本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
载药数 365 441
备注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讨论药性寒温五味良毒最为详悉
730 256 850(增114)
在药物分类上首创自然分类法 论述药性理论的著作,对君臣佐使及禁忌论 述最为详细 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著作
1321年
明
1406年
明
1505年
明
1436年
明
1565年
明
1593年
明
1598年
明
1622年
明
1647年
清
1674年
清
1691年
清
1694年
清
1695年
书名 《神农本草经》 《吴普本草》 《名医别录》 《本草经集注》 《药性论》 《新修本草》 《千金翼方》 《食疗本草》 《本草拾遗》 《海药本草》 《日华子本草》 《蜀本草》 《开宝本草》 《嘉祐本草》 《本草图经》 《证类本草》 《本草衍义》 《珍珠囊》 《用药法象》 《汤液本草》 《救荒本草》 《本草品汇精要》 《滇南本草》 《本草蒙筌》 《本草纲目》 《药鉴》 《雷公炮制药性解》 《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崇原》 《本草新编》 《本草备要》 《本经逢原》
227
饮食疗法专著,体现了食药同源的思想
692
补充《新修本草》漏载的(多为民间)药 物,将药物根据临床实践分为十类,为后世
124
主要记载外来药物和香药
600余种
在《新修本草》的基础上重新增补而成
983(增133种)
宋朝第一部官修本草,原书已佚
1082(增99种)
宋朝官修本草,原书已佚
780种
我国第一部药物图谱,绘图933幅
详述各种不同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应用 按药物归经理论进行编写 在《本草备要》基础上增订补充 在《本草纲目》基础上增加716种 论述药性宜于理解 以性味、采摘、鉴别、主治及临床配伍为主
110种 763种
对药品的鉴别、采集、炮制等进行切合实际 的论述 产地记载详细,为现代道地药材的研究打下 基础
8980
附图8354种,备考药物571种
作者 集体创作 吴普 陶弘景集 陶弘景 甄权 苏敬、李勣等 孙思邈 孟诜 陈藏器 李珣 不详 韩保升 刘翰、马志等 掌禹锡、林亿、苏颂等 苏颂 唐慎微 寇宗奭 张元素 李东垣 王好古 朱橚 刘文泰、施钦等 兰茂 陈嘉谟 李时珍 杜文夑 钱允治 卢之颐 张志聪 陈士铎 汪昂 张璐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民国 民国 民国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