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教学设计.doc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歌的定义和特点,理解组歌的艺术价值。
2.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对组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定义和特点2. 组歌的历史和发展3. 著名组歌作品欣赏4. 组歌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5. 团队协作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定义、特点、历史和发展。
2. 示范法:播放著名组歌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感受。
3. 实践法:分组进行组歌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组歌的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组歌的历史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其背景。
3. 欣赏:播放著名组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4. 实践:分组进行组歌演唱,指导学生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
5. 讨论:组织学生探讨组歌的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组歌的定义、特点和历史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组歌作品的欣赏能力,音乐素养的提升。
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表现出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组歌教材,如《合唱教程》、《中小学音乐教材》等。
2. 音响设备:音响、麦克风、耳机等。
3. 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组歌视频、音频资料。
4. 乐器:钢琴、吉他等。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宽敞、明亮,有利于学生活动。
3. 展示平台:如黑板、投影仪等,方便展示资料和讲解。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时长,保证教学效果。
2. 课程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质量。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组歌学习中得到提升。
3. 注意学生的安全,特别是在实践环节,避免发生意外。
十、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师应在每节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
《组歌》教学教案设计
《组歌》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组歌,以及组歌的特点。
2. 通过欣赏和分析经典组歌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学生创作组歌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定义与特点2. 经典组歌作品欣赏3. 创作实践:尝试创作组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组歌的特点,欣赏经典组歌作品。
2. 难点:分析组歌作品的结构,创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的组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定义与特点。
2. 欣赏法:聆听和分析经典组歌作品。
3. 实践法:创作实践,尝试创作组歌。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组歌的定义与特点。
2. 欣赏经典组歌作品:让学生聆听并分析作品,探讨作品的艺术特点。
3. 创作实践:分组进行组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作品展示与讨论:各组展示创作成果,分享创作心得,相互评价。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创作水平。
六、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一组经典组歌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2.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组歌作品。
3. 收集有关组歌的资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组歌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欣赏和分析组歌作品的能力。
3. 学生创作组歌的水平和创新精神。
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八、教学资源:1. 经典组歌作品音频、视频资料。
2. 组歌相关书籍和文章。
3. 创作工具(如乐器、录音设备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了解组歌的定义与特点。
2. 第二课时:欣赏经典组歌作品。
3. 第三课时:创作实践,尝试创作组歌。
4. 第四课时:作品展示与讨论。
5. 第五课时:总结与反思,布置课后作业。
十、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适当增加难度和拓展内容。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歌的定义和特点,理解组歌的艺术价值。
2. 通过学习组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定义和特点2. 组歌的历史和发展3. 著名组歌作品解析4. 民族音乐文化简介5. 创作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组歌的定义、特点、历史和发展;著名组歌作品解析;民族音乐文化简介。
2. 难点:对组歌艺术价值的理解;创作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定义、特点、历史和发展,分析著名组歌作品。
2. 欣赏法:聆听和欣赏经典组歌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实践法:开展创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组歌的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组歌的定义、特点、历史和发展。
2. 第二课时:分析著名组歌作品,欣赏民族音乐文化。
3. 第三课时:开展创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组歌创作。
4. 第四课时:分组展示创作成果,讨论组歌的艺术价值。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品展示:评估学生在创作实践活动中所创作的组歌作品,从创意、表现力、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
3. 音乐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作品分析,评估学生对组歌作品的鉴赏能力。
4.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组歌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2. 音响设备:音响、耳机等设备,用于播放组歌作品。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乐器:提供吉他、钢琴等乐器,便于学生在创作实践中进行尝试。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组歌的定义、特点、历史和发展。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组歌》是一首经典的合唱歌曲,适合作为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美的感受,在诗歌的演唱中培养学生的声乐素质、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以下是一份《组歌》语文教案的参考:教学目标:1. 通过学唱《组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音感和音准。
2. 增加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唱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音响设备和音乐资源。
2. 《组歌》歌曲的歌词和音乐文件。
3. 打印学生歌词,分发给学生。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组歌》的封面和歌手信息,简要介绍这首歌曲的背景和作词作曲的人物。
引起学生对该歌曲的兴趣。
2. 学唱(15分钟):通过播放音乐和逐句教唱的方式,带领学生逐步学唱《组歌》。
首先播放整首歌曲,让学生用听觉感受整个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然后以句子为单位,逐句教唱,学生跟读后反复练习,直到掌握整首歌曲。
3. 理解(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组歌》的歌词,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歌曲的主题是什么?这首歌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觉得这首歌表达了什么?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帮助他们加深对歌词的理解。
4. 表演(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部分来演唱。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部分进行表演。
每个小组可以自行设计动作、舞台布置等,增加表演的趣味性。
在表演前可以进行适当的排练和指导,确保每个小组的表演都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5. 总结(5分钟):邀请学生评论各个小组表演的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合唱的重要性和团队合作的意义。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本次合唱活动的收获和体会,提升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歌曲歌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合唱歌曲,进行分组练习和表演,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唱技巧和音乐素养。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组歌》中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2)能够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3)能够欣赏并演唱《组歌》中的歌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组歌》的意义;(2)通过音乐欣赏、演唱等方式,感受《组歌》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背景介绍;2. 《组歌》中的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3. 《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4. 《组歌》中的歌曲欣赏和演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组歌》中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的理解;2. 教学难点:《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组歌》的背景、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2. 讨论法: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3. 欣赏法:欣赏和演唱《组歌》中的歌曲;4.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演唱《组歌》。
五、教学课时1. 课时安排:共2课时;2. 每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组歌》的背景和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第二课时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进行歌曲欣赏和演唱。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组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对《组歌》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介绍《组歌》的背景和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
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组歌》的背景,学生阅读各个篇章,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各个篇章主题和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2. 教学内容: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进行歌曲欣赏和演唱。
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学生进行歌曲欣赏和演唱,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 评价内容:学生对《组歌》的理解程度、分析能力和演唱能力;3. 评价标准:能够理解《组歌》的主题和内容,能够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能够欣赏并演唱《组歌》中的歌曲。
《组歌》教案
《组歌》教案《组歌》教案(一)教学目标:⒈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⒊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素材作好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作相关介绍。
教学内容:⒈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
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
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
)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
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有关资料”部分。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默读思考: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歌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不同风格的组歌。
2. 通过欣赏和学唱组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升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定义与特点2. 不同风格的组歌欣赏3. 组歌的学唱与表演4. 团队合作与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组歌的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学唱组歌。
2. 难点:理解不同风格的组歌,以及在表演中展现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定义与特点,分析不同风格的组歌。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欣赏和学唱组歌的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组歌的学唱与表演。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组歌中的团队合作与集体荣誉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组歌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对组歌产生兴趣。
2. 欣赏不同风格的组歌,分析其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3. 教授学唱组歌的方法,让学生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
4. 组织学生进行组歌表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5. 引导学生探讨组歌中的团队合作与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
(后续章节待补充)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表演等。
2. 音乐欣赏能力:评估学生在欣赏组歌时的理解程度,包括对风格、旋律和歌词的把握。
3. 歌唱技巧:评估学生在学唱组歌时的发音、节奏和音准等方面。
4. 团队合作精神:观察学生在组歌表演中的合作情况,包括分工、协调和互助等。
七、教学资源1. 组歌教材或歌曲集:提供多样化的组歌素材,包括经典和现代的组歌。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组歌,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欣赏和学唱。
3. 乐谱架:用于展示乐谱,方便学生学习和表演。
4. 录音机或音频播放器:用于录制学生的表演,以便进行反馈和评估。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组歌的定义与特点,欣赏经典组歌。
2. 第二课时:学唱简单组歌,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
《组歌》的教案设计
《组歌》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歌的概念和特点,理解组歌的主题和内涵。
2. 通过学习《组歌》,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概念和特点2. 《组歌》的背景和创作过程3. 《组歌》的曲式结构和音乐风格4. 《组歌》中的经典曲目和代表作品5. 组歌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组歌的概念、特点和演唱技巧,了解《组歌》的背景、创作过程和经典曲目。
2. 教学难点:深入分析《组歌》的音乐风格和曲式结构,培养学生合作演唱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概念、特点、背景和创作过程。
2. 示范法:播放经典组歌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3. 实践法:分组练习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组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组歌》的背景和创作过程,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地位。
3. 作品分析:播放经典组歌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音乐风格和曲式结构。
4. 实践环节:分组练习演唱,让学生亲身体验组歌的演唱技巧。
5.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探讨组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组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演唱练习:评估学生在分组演唱中的表现,包括音准、节奏、和谐度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见解分享,了解学生对组歌艺术价值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系统的组歌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料。
2. 音响设备:确保播放组歌作品的音响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背景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分配: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分配每节课的课时,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不同的组歌作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 通过分析组歌的结构、风格及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定义及特点2. 著名组歌作品欣赏3. 组歌的结构分析4. 组歌的风格及表现手法5. 音乐实践:分组演唱组歌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组歌的定义、特点、结构、风格及表现手法。
2. 难点:对组歌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音乐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定义、特点、结构、风格及表现手法。
2. 欣赏法:播放著名组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 实践法:分组演唱组歌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组歌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组歌的定义及特点,引发学生对组歌的兴趣。
2. 欣赏著名组歌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结构、风格及表现手法。
3. 分析组歌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组歌形式,如合唱、独唱、对唱等。
4. 探讨组歌的风格及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5. 分组演唱组歌作品,让学生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提高音乐表现力。
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组歌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7.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组歌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
2. 音乐实践:评估学生在分组演唱组歌作品时的表现,包括准确性、节奏感、音准和团队协作。
3.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组歌作品的欣赏分析和心得体会。
七、教学资源1. 音频资料:准备相关的组歌作品音频,确保音质和播放效果。
2. 视频资料:如有必要,准备相关的组歌作品视频资料,以便更直观地展示作品表演。
3. 乐谱:为学生提供分组演唱时所需的乐谱或歌词。
《组歌》的优秀教案设计
《组歌》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歌》的概念,理解其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和魅力。
2. 通过学习《组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组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共鸣。
4. 借助《组歌》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分析、评价等。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概念及特点2. 《组歌》中的代表作品选读3. 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介绍4.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5. 情感共鸣的培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概念、特点、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组歌》中的代表作品,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组歌》中的某一作品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组歌》的概念及特点。
2. 介绍《组歌》的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3. 选取《组歌》中的代表作品进行讲解,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组歌》中的某一作品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总结讲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组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面。
4. 情感共鸣: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反馈等,了解他们是否能够深入体会《组歌》中的作者情感。
六、教学设计1. 课堂活动安排:每节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组歌》的阅读和讨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理解和欣赏。
2. 作业布置:布置与《组歌》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促使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组歌》这一课程内容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然而,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情感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技巧,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选择《组歌》中的一篇诗歌进行深入分析,从主题思想、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阐述,不少于500字。
2.尝试仿写一篇与《组歌》主题相近的诗歌,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表现手法,体现个人情感,不少于200字。
5.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从诗歌中汲取正能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组歌》中各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尤其是对诗歌意境的深入领悟。
2.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篇章之间的异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克服创作过程中的困难,提升写作技巧。
注意事项:
1.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认真检查,确保书写规范、表述清晰。
2.作业提交时,按照要求分类整理,方便教师批改和反馈。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1.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某些篇章产生困惑,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内涵。
3.学生的创作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应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第10课《组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文档资料
第10课《组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组歌》教学目标: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体会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学写散文诗。
教学重难点: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第一课时(浪之歌)一、课文导入(图画导入法)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画(出示海浪图)指名说出画面内容:海浪在人们生活中是平常的,但在黎巴嫩诗人的笔下,却是有灵气、有个性的,他们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他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为什么呢?二、检查预习情况(现代文预习6步法)学生回答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我”与海浪、海岸的关系?2、海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四、探究讨论海浪与诗人有着怎样的联系?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诗中海浪的形象是极为感人的。
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
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在情侣的脚下。
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
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
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
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环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
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
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外,还具有浪的特点。
如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组歌》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分析《组歌》中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解读《组歌》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组歌》的理解能力。
运用诗歌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组歌》中的艺术美和人文关怀。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组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年代。
概述《组歌》的诗歌形式和结构特点。
2.2 诗歌分析:分析《组歌》中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解读《组歌》中的意象、象征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组歌》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组歌》中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组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组歌》中的诗歌。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诗歌的内容、形式和情感表达。
3.3 创作与表达: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运用所学的诗歌创作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组歌》的文本材料。
5.2 参考资料:有关《组歌》的背景资料、诗歌创作技巧的参考书籍和文章。
5.3 多媒体资源:相关的音频、视频材料,如诗歌朗诵、解读等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组歌》中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组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分析《组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情感。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组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轻松愉快的歌曲导入,营造愉悦的氛围。
向学生介绍《组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阅读《组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3.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
分析《组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以“组歌”为主题的诗歌。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四、教学辅段1.多媒体教学:播放《组歌》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图片展示:展示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3.互动游戏:设计一些与诗歌相关的游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组歌》的理解是否深入?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3.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进行改进?六、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创作作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进步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组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组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组歌》教案湖北沙市二中肖铁成[创意说明]这两首散文诗,形象生动感人,情感美好真挚,语言清丽流畅,是进行朗读训练的上佳文本。
教师以其中的一首诗为范本,在精心设计的有序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形象,品味情感,并加以朗读技巧的指导,再以另一首诗作方法实践,自学自读,使学生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学会感情朗读。
[教学设计]一、设情境激兴趣导入新课1、设情境教师朗读〈花之歌〉(节选)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2、激兴趣老师读得好不好?想不想和老师读得一样好?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组歌》,学习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听读入诗境绘形象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读诗,先要感受诗中的形象特点。
1、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第一首《浪之歌》,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诗境,听后谈一谈你所感受的浪是怎样的形象。
播放〈浪之歌〉的配乐朗诵,学生凝神细听听。
2、听读了〈浪之歌〉,我想,大家的心中一定都充满了对浪的感慨,那么就试着来完成老师的题目吧!你在听读中感受的“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说一说你的理解。
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不作评点。
3、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对“浪”的形象的理解,口说无凭,课本为证!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浪之歌”,从文中找到支持你观点的诗句,并把它读出来吧!4、点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5、总结“浪”的形象“浪”的形象感知可能有一定难度,可视课堂情况引导学生先从前4个诗节感知“浪”的热恋中的情人形象,再由后2个诗节感知“浪”多情浪漫的形象特点。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组歌。
(2)理解组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组歌的主题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组歌中的美感和情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组歌。
(2)理解组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组歌的主题和结构。
2. 教学难点:(1)组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的理解。
(2)组歌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组歌》文本。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组歌》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组歌》。
(2)分小组进行背诵练习。
3. 词语解释:(1)解释组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
(2)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理解词语的含义。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将《组歌》背诵给家长听,并请家长签名确认。
六、教学内容1.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组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悟。
2. 写作练习:(1)请学生以组歌中的某一主题为素材,创作一首小诗。
(2)学生互相交流,欣赏彼此的作品。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歌的意义和价值。
(2)学生积极回答,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组歌中的某一问题或主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评估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讨论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回家后背诵组歌的情况。
(2)评估学生的读后感写作水平。
《组歌》教学方案设计
《组歌》教学方案设计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教案纸上,思绪如潮水般涌动。
今天,我们要设计一份关于《组歌》的教学方案,让这首歌的魅力在课堂上绽放。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组歌》的创作背景,理解歌曲内涵。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通过歌曲,感悟生活的美好,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组歌》简介2.《组歌》的创作背景3.《组歌》的音乐特点4.《组歌》的歌词解析5.《组歌》的教学活动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轻松愉快的歌曲作为导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教师简要介绍《组歌》的创作者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歌曲欣赏播放《组歌》的音频,让学生静心聆听。
在聆听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感受歌曲的美感。
3.歌词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歌词,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内涵。
通过分析歌词,让学生感受歌曲所传递的正能量和爱国情怀。
4.音乐特点分析教师从音乐的角度,分析《组歌》的旋律、节奏、和声等特点。
通过对比其他歌曲,让学生了解《组歌》的独特魅力。
5.教学活动(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组歌》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2)歌曲创编:鼓励学生根据《组歌》的旋律,创作自己的歌词,展示自己的才华。
(3)歌曲演唱:组织学生进行歌曲演唱,感受歌曲的魅力。
(4)心得分享:让学生分享学习《组歌》的感受,交流心得。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热情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成果评价:评估学生在歌曲创编、演唱等方面的表现,检验教学效果。
五、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类似的组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2.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展览、听音乐会等,拓宽音乐视野。
3.鼓励学生参加音乐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
六、教学反思《组歌》教学方案至此结束,希望这份方案能让《组歌》的魅力在课堂上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让我们一起为祖国的花朵浇水施肥,让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歌》教学设计-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
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
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
)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
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有关资料
部分。
)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默读思考: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的雨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
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
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3.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
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
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
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可以参考《教师用书》中的整体感知部分内容。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
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声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男生配乐朗诵《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先说《浪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再说《雨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2.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可作如下小结:
同学们赏析的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美点:
第一,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
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第二,意蕴之美。
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
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
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而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无私的奉献者和殷勤的使者。
自然万物因为它的滋润而生动而美好。
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就是在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第三,表达之美。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特别是《雨之歌》中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
四、美读,享受审美乐趣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组诗《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媒体展示: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
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
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五、模仿,锻练自由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
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
乐曲。
请你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写作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六、布置作业
将本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写到摘抄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