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妆容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妆饰之唐朝时期的妆饰
唐朝是中国封建文明的鼎盛时期,疆域辽阔,经济发达,文教昌盛,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唐朝与世界各国的使臣,异族同胞亲密往来,对外交流频繁,中外经济文化的往来,交流也促进了妆饰文化的发展。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式盛唐没人所独有的,唐朝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颠倒迷醉。
一:化妆
1.面妆
(1)洒晕妆:唐朝流行浓艳的红妆,红妆中最为浓艳者当属洒晕妆,亦称“醉妆”,这种妆先施白粉,然后在两颊抹以浓重的胭
脂(图2-16)。
(2)桃花妆:其妆色浅而艳如桃花,花钿如桃花状而得名(图2-17)
图2-16 洒晕妆图2-17 桃花妆
(3)飞霞妆:其妆色浅淡,比较自然,多见于少妇使用(图2-18)
(4)胡妆:唐朝当时比较开放,对外文化,艺术交流频繁,尤其与少数民族亲密往来,在化妆领域,亦出现了具有异域风情的胡
风妆饰(图2-19)
图2-18 飞霞
妆图
2-19 胡妆
1.面饰
(1)额黄:额黄在唐代尤为盛行,这一时期,额黄的外部形态如花朵,花蕊一般,额黄与眉式相匹配,或高或横向发展,色彩有
深浅的变化,花姿妖娆,异常艳丽,极富想象力(图2-20)
(2)花钿:花钿之俗从秦汉之初的简单的一个圆点发展到唐代已经有各种花鸟飞禽以及各种抽象的图案了。花钿与额黄在妆饰部
位上非常相似,都以修饰额部为目的
图2-20 额黄,花钿
(3)斜红:斜红之俗虽然始于南北朝,但却并未普及,直到唐代才开始广泛流行。斜红一般描绘在太阳穴部位,有形如弦月者,
也有状似伤痕者(图2-21)。唐朝末期,斜红逐渐销声匿迹。
(4)面靥:面靥在唐代盛行一时,起初面靥是点于嘴唇两边的酒窝处,通称笑靥。盛唐后,面靥的样式变得更加丰富:有的形如
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有的制成各种花卉的形
状,俗称花靥(图2-21)
图2-21 斜红,面靥
晚唐五代之时,妇女的妆饰风气更是疯狂,有人认为晚唐时期的妇女妆饰,已经超越了一般审美的范畴,妇女对装扮已经是如痴如狂。唐朝妇女对装扮大胆追求,超凡的想象力把原本以实用性,修饰性为目的的装扮行为上升到一种艺术审美活动。这一时期唐朝妇女打破了传统审美观念,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审美尺度与标准,不但为中国历代妆容史留下了最璀璨光辉的艺术财富,也影响着世界各国,日本,韩国就是深受其影响的国家。唐朝的妆饰一直到今天都是造型师艺术创造的灵感源泉。
二,发式
唐朝是我国发式发展的辉煌鼎盛时期,发式作为妆饰的一部分,在继承传统发式的同时,唐朝妇女创造了很多丰富多彩的高髻发式造型,充分体现了这一时代的审美风尚。
(1)惊鹄髻:惊鹄髻的前身是流行于南北朝的惊鹤髻,梳理方法是将长发盘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用棉或丝带缚住,矗竖
于头顶,这种发式在唐代颇为流行(图2-22)。
图2-22 惊鹄髻
(2)反绾髻:有两种形式,一种采用双高髻的形式,为了使头发不下垂而从头的两侧各引出一绺头发,并向头后反绾,然后
高矗于头顶。另一种则不属高髻,只是集发于后,绾后一髻。这是
初唐较为流行的一种发髻(图2-23)
图2-23 反绾髻
(3)螺髻:螺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在前面的发式介绍中已经提到,这种发髻在唐代盛行于武则天时代,并有双螺
髻,单螺髻之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思潮对唐朝影响很大,
唐朝继承了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妆饰习俗,螺髻就是其中有代表
性的一种(图2-24)。
图2-24 螺髻
(4)双环望仙髻:该发式由正中分发,将头发分成左右两股,于底部各扎一结,然后将发弯曲呈环状,发梢编如而后发内,是少女发式的一种(图2-25)
图2-25 双环望仙髻
(5)半翻髻:其形状像翻卷的荷叶,尤从侧面看时最为相似。梳发时自下而上,掠至头顶,然后朝一侧翻转。其髻高矗顶部
并向一边倾斜(图2-26)
图2-26 半翻髻
总之,唐朝是我国梳高髻鼎盛时期,无论是从高度还是优美的造型以及华丽的发饰,都是前无古人的。唐朝除了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外,还有大家非常熟识的在唐代绘画作品中经常描绘的娥髻(图2-27)和抛家髻(图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