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单元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案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5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材内容分析中古时期,欧亚文明作为中古文明的核心区,交流相对频繁。
而非洲和美洲则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出独特的文明。
它们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创造了适应当时当地需要的国家管理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为世界史及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
本课共有两个子目:古代非洲文明与古代美洲文明。
两个子目呈现明显的地区性,要明确两洲文明历史时空框架。
子目间的逻辑关系是非洲和美洲作为两个独立的大陆,历史上较少受到外界的影响,相互之间也没有任何交往。
故而两个子目的内容按地理位置进行讲述。
本课的重点是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成就,难点是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特点。
虽然两种文明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但都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对自然进行改造,发展出独特的国家治理制度。
这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导入新课非洲与美洲这两块大陆在我们的印象中颇为神秘。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自此揭开了美洲大陆的神秘面纱。
而与亚欧毗邻的非洲,因为有撒哈拉沙漠的阻隔,人们对它的了解长期局限在北非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才为世人所了解的。
今天,就让我们变身为大航海时代的探险者,去探索非洲、美洲这两块神秘大陆的奥秘。
精彩课堂主题一古代非洲文明(课件展示图片)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贵妇喂食黑人小女孩”的图片小女孩是刚果人,直到二战后刚果地区的土著依然被关入栅栏,被当作动物一样供欧洲人参观甚至投喂。
三角贸易时期黑人被视为会说话的动物,作为奴隶被大量贩卖至美洲。
长期以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视为是落后的。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否存在文明?这曾是学界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请大家阅读以下材料,指出学界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认为促进其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什么?(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们从来就是这样”“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单元分析新课标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从课标的这段描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中古时期世界的发展呈现多元面貌■中古世界的多元发展与不同国家的历史环境休戚相关■中古世界各国的多元性是不断变化的■中古欧亚地区的多元发展与其他地区的发展有所区别可见,“多元性”是课标对本单元内容的基本定位。
单元导言:“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
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
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并成功维持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透过教材的单元导言、单元关键要目与单元核心要义,在课标对本单元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历史定位的基础上,教材内容则从制度演变、国家形态、文明贡献等不同视角,具体地呈现了中古世界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在西欧,主要展示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历史源流、主要特征和演变转型;在东欧,主要展示了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的不同发展概况;在西亚,突出了阿拉伯帝国在发展的基础上,对人类文化交流的贡献;在南亚,呈现了中古印度传承与交融中国家形态的演变;在东亚,展现了朝鲜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的发展演进概况;在非洲,展现了与域外文明交往程度对不同国家兴衰的历史影响;在美洲,则演绎了相对隔绝,独立发展的国家样貌。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素养目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掌握中古时期非洲国家的兴盛,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角度掌握此时期非洲文明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认识非洲古文明的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2.概述古代美洲创造的农业文明的成果,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角度认识美洲灿烂文明的产生是建立在农业和贸易发展基础之上的,理解经济发展和文明创造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解释”角度探究美洲文明中落的原因【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以东非、西非、南非为代表的古代非洲文明和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为代表的美洲文明的特点及其社会情况。
难点:陌生国名和地名的识记和空间定位;进一步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自主学习】一、古代非洲文明1.班图人(1)区域:从西非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
(2)成就:培育出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________技术。
2.东非(1)阿克苏姆王国: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兴起,4世纪,成为地区强国。
(2)东非沿海地区①条件: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____________的传入。
②代表:10~15 世纪,产生了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等一系列国家。
③经济状况:广泛使用奴隶劳动;以种植瓜果蔬菜________业为主;城市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当地把黄金、象牙和奴隶与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运来的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进行交换)。
3.西非(1)概况:8~15世纪,加纳、马里、桑海先后兴起;盛产黄金。
(2)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扩大贸易,城市和文化繁荣,廷巴克图成为文化中心。
(3)桑海:攻灭马里;实行_________;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兴建学校,发展文化。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设计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思维导图等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整合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5.学生在合作交流、表达分享方面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基本情况、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讲述古埃及法老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法老制度的特点;展示玛雅文明的建筑、数学和天文成就,使学生感受其智慧与创造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学会比较和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地图、图片等史料,提高历史实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1.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文明成就的记忆和认知程度,通过设问、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
2.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历史信息方面的能力,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必修(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
第 5 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目标]1.知道古代非洲三大文明及美洲印第安三个文明中心2、理解地理环境对其文明进程的影响,非洲文明和美洲印第安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认同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文明多元性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的道理。
[ 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课前填写《古代非洲文明》、《古代美洲文明》两个表格,初步掌握运用列表整理文明区域范围、存在时间、主要文明成果等基础知识的技能。
并能对比归纳文明特点。
2、通过阅读历史地图,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初步掌握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的方法。
3、通过观看《美洲文明》视频、阅读教材小字、历史纵横等栏目掌握从历史资料、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总结出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原因。
[ 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东非文明和西非文明的特点;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
难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发展缓慢原因;美洲印第安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
[ 设计说明]1.学生对非洲的文明大都停留在对北非古埃及文明的认识,而对印第安人的了解也只是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知道他是美洲的土族居民。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以及美洲印第安人文明学生知之甚少, 通过本课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主要文明区域及主要的文明成就, 而且还能让学生认同世界文明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道理。
2.非洲文明发展较为缓慢, 甚至几乎不为世人所知,其原因是什么,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3.因为大洋阻隔,美洲处在基本隔绝的状态,文明发展的孤立性十分突出,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
本节课把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作为教学的重点。
4、美洲印第安文明的迅速衰落也给人类留下许多启示。
除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自然灾害等原因外,美洲印第安文明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和弊端。
因为种种原因,美洲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的交流几乎为零。
即使是在美洲大陆内部,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也少得可怜。
导致美洲印第安文明衰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学生的认识大多比较片面。
高中人教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课时教学案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A.古代神话传说B.古代史籍的记载C.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D.考古发掘的古代遗物5.玉米是一种高产农作物,它极大的提高了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
下列有“玉米文明”之誉的是()A.埃及文明B.罗马文明C.希腊文明D.玛雅文明6.“1986年,____遗址已经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这里也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并因此闻名世界,让人惊叹不已。
”该遗址是( )A.大津巴布韦B.摩加迪沙C.阿克苏姆王国D.桑海帝国7.“在农业生产中他们培育了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粮食新品种,如玉米、西红柿、南瓜、豆子、甘薯、辣椒、可可、香兰草和烟草等,其中玉米的培植对人类贡献最大。
”“他们( )A.玛雅人B.阿兹特克人C.印加人D.班图人8.下图是印第安人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圃,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
这一发明是中世纪美洲文明的哪一代表( )A.玛雅文明B.阿兹特克文明C.印加文明D.津巴布韦文明9.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
“索马里有一种装潢美观的饮器至今一直叫新纳(sina)。
”这表明()A.中国与东非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B.东非国家为瓷器生产的适宜地区C.东非国家积极学习中国的瓷器文化D.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材料三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
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
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摘编自弗朗兹·博厄斯《种族的纯洁》(1)根据材料一,指出玛雅文明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设计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高一级学期春季课题古代非洲与美洲教科书书名: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一、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结合课标要求以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本课在介绍非洲和美洲或在外来影响下,或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丰富的史料探究,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唯物辨证能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达到落实培养核心素养下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1.通过对地图、文字史料的分析,理解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2.通过分析考古证据,理解人类走向文明的必然性和共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3.通过分析非洲美洲发展问题,理解民族认同、开放交流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三、学科历史素养目标:采用叙述式、问题探究式、任务驱动及史料实证教学模式培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知道中古时期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的基本特征2.知道中古时期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特征形成的时空条件教学难点:1.认识文明的多源性和多元性2.理解文明的多源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教师通过时空坐标轴展示古代非洲与美洲的教材脉络,明确本课重难点:设问:与外界交流较少的美洲、非洲,创造了怎样的人类文明?回忆所学知识,思考问题用时空坐标轴直观感受,古代非洲与美洲的文明特点。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一、古代非洲文明1、古代非洲居民——班图人2.东非文明1.先明确地理范围:本课非洲指“撒哈拉以南非洲”2.给出材料,结合活动1:你认同黑格尔的观点吗?为什么?黑格尔认为非洲处于野蛮、未开化状态,没有进入文明阶段。
不认同。
因为古代非洲大陆孕育了众多极富特色的文明。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教学设计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扩展阅读材料马里的社会状况由于曼萨•穆萨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朝觐之行以及在开罗随之而来的知名度,马里在北非、中东甚至欧洲名声鹊起……在此后数十年里,埃及的商人定期到访马里……象牙、奴隶、盐和动物皮毛在穿越撒哈拉贸易中仍十分重要,但黄金是最重要的物品。
在马里帝国这个中世纪的伟大国家里,很多奴隶都是在扩张战争中俘获的。
奴隶是经济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因为他们作为劳动力的价值。
当他们在穿越撒哈拉商道的贸易中被出卖时,他们也能带来财富。
——【美】戴维•C•康德拉《中世纪西非诸帝国》桑海的社会状况桑海是中世纪西非第三个伟大帝国。
16世纪桑海帝国达到了鼎盛,阿斯基亚.穆罕默德大帝是桑海帝国最伟大的君主,它给所有的穆斯林城市指派了卡迪(地方行政官)。
它将众多的王子、贵族吸引到廷巴克图留学,使得廷巴克图成为盛极一时的学术之都,“盐从北方来,金子从南方来,知识和学问,都得从廷巴克图来”这句流传至今的西方谚语,生动描述了廷巴克图学术之盛。
全盛时期,廷巴克图有几所大学和120座图书馆,大学里不但教授古兰经,还有历史、天文、甚至逻辑学。
—摘编自李安山《非洲古代王国》拉丁美洲的社会状况旧大陆的古代文化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如埃及的尼罗河等,美洲却发源于盆地。
此外,旧大陆居民的主要粮食是麦类和水稻,而印第安人则主要依靠玉米……最后还需要提及的是他们是在没有大牲畜、没有使用车轮、不知道铁器,而且处在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的鼓励的条件下发展起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今天人类生活的许多必需品,如马铃薯、玉米、可可等几十种经济作物等都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培植的。
——摘编自《拉丁美洲史》玛雅有成熟的象形文字……有些玛雅金字塔阶梯刻有球戏场景或记录战争的象形文字……科潘的象形文字阶梯有玛雅地域最长的……总共刻有2200个象形文字。
——【美】吉尔•鲁巴尔卡巴《玛雅诸帝国》印第安文明衰落的原因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讨论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阿兹特克:介绍阿兹特克帝国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以及特诺奇蒂特兰城的建筑特色。
-印加:分析印加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如道路建设、农业技术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讲授新知之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非洲或美洲的古代文明进行深入探讨。教师提出以下讨论主题:
1.分析所选文明的政治制度、经济特点、文化成就。
-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发学生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内容呈现: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非洲的古埃及、努比亚、加纳、马里和桑海等文明,以及美洲的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等文明,注重对重点、难点的讲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兴趣点,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在历史知识背景、学习方法和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收获。
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从多元角度审视历史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4.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提问、讨论,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第1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文明的多元性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的历程。
2.时空观念:理解美洲印第安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史料实证:了解古代非洲主要文明中心的区域范围及其文明成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和成果;非洲三大文明的概况和成果。
难点:美洲印地安文明和非洲文明相对孤立发展的原因和后果。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材、粉笔、黑板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津巴布韦国旗墨西哥国旗【师】:大家一起看两幅图片,左边这一幅图是津巴布韦国的国徽,右边一幅图是墨西哥国的国旗。
大家仔细看,津巴布韦国徽中央是一个石头城的图案,而墨西哥国旗的中间是一只鹰叼着蛇站在仙人掌上的形象,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会把这样的元素设计到自己国家的国徽、国旗上呢?答案就在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历史里面。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课。
【新课讲授】一、古代非洲文明【师】: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发生地,在这片土地上班图人做出了很大贡献,通过教材我们学习版图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1.班图人的贡献: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班图人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师】:随着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非洲出现了一系列国家。
2.古代非洲文明(1)东北非: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出示图片及材料:阿克苏姆国王埃扎纳在位时皈依基督教,推行新拼音文字,使阿克苏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
阿克苏姆时代金币阿克苏姆王国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和商旅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融。
阿克苏姆文明正是一种在多种文明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单元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影响。
b)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如埃及金字塔、玛雅历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明成就。
c)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风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设计: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两大洲文明的详细内容和联系尚存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较浓,但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了解相对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展示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分别介绍古代非洲与美洲的主要文明,包括埃及文明、埃塞俄比亚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等。
a)古代非洲文明:着重讲解埃及文明和埃塞俄比亚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如法老统治、农业灌溉、象形文字、金字塔等。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收获和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基本特征、代表性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这些文明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b)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c)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书籍、文章,拓展知识视野。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明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2.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文明交流与碰撞的思考。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如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案例亮点
1.主题突出:本节课以“文明交流与碰撞”为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对比讲解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方法多样:采用问题驱动法、比较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8.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结合时事热点,如全球化的今天,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9.教学过程灵活多变: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10.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研究任务,让学生深入探究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一个方面。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讨论所分配的研究任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组织小组分享,让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梳理出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2.分配研究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探究。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一பைடு நூலகம்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非洲与美洲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地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提问:“大家还记得初中时学过的古埃及、玛雅等文明吗?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地区?”通过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介绍非洲与美洲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
2.非洲与美洲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3.分析比较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
1.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脉络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关联。
2.帮助学生理解非洲与美洲文明在农业、手工业、贸易等方面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探讨一个非洲或美洲文明。
2.各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该文明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原因。
-该文明在农业、手工业、贸易等方面的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关系。
-该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四)课堂练习
1.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非洲与美洲文明知识的掌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非洲的古埃及、埃塞俄比亚、加纳、马里、索松盖、刚果等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发展,以及美洲的玛雅、阿兹特克、印加等文明的基本情况。
2.掌握非洲与美洲古代文明在农业、手工业、贸易、宗教、建筑、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了解其与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关系。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二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共同研究问题、分享观点,从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学生还需要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如在讨论古希腊民主政治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分析其成因,并让学生联系现实,思考民主政治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在案例背景中,教师以人性化的语言,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古代非洲与美洲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培养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主要内容涵盖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等。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的历史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在案例背景中,我国某中学的一名特级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围绕课程内容,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案
第五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➊教学目标一、知道古代非洲、美洲文明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条件二、知道古代非洲与美洲国家、民族、宗教的基本状况,认识世界各文明的多元面貌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西非文明与东非文明二、教学难点: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美洲文明➌教学过程设计一、古代非洲文明1、西非文明(1)班图人①文明起源:非洲是古代农业重要发祥地之一,西非班图人培育出甜高梁、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掌握了冶铁技术②文明传播:班图人的活动逐步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其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2)加纳帝国:兴起于8世纪,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也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3)马里帝国①建立扩张:13世纪初马里征服加纳并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国家②社会状况A、马里继承并扩大了加纳贸易,城市和文化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文化中心B、信奉伊斯兰教;曼萨·穆萨国王统治时期帝国经济文化达到鼎盛(仅作了解)(4)桑海帝国①建立扩张:桑海原为马里属国,13世纪后期利用马里内乱攻灭马里,确立了西非霸主地位;16世纪达到极盛②社会状况A、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B、扩大对外贸易和发展奴隶制经济C、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③帝国衰亡:16世纪末桑海帝国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2、东非文明(1)东非高原·阿克苏姆王国①建立扩张: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②社会状况(仅作了解)A、王权较发达,拥有军队并颁布法令B、奴隶制经济;农牧业较发达(小麦和葡萄);对外贸易集中在红海海域C、基督教文化流行③王国衰亡(仅作了解):公元7世纪伴随着阿拉伯人进攻而逐渐衰亡(2)东非沿海国家①兴起背景: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如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注:桑给巴尔位于今坦桑尼亚;蒙巴萨位于今肯尼亚;摩加迪沙位于今索马里(仅作了解)②社会状况A、奴隶社会B、以种植瓜果蔬菜为主的园艺业发达C、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经济繁荣(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把瓷器、纺织品输入当地,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③王国衰亡(仅作了解):新航路开辟后沦为葡萄牙殖民地3、南非文明(1)建立扩张①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都城为大津巴布韦②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部分地区都被其纳入统治(2)社会状况(仅作了解):使用铁器;先进的石制建筑技术;黄金贸易(3)王国衰亡(仅作了解):15世纪末国家南北分裂,此后又继续分裂并受到葡萄牙人入侵4、北非文明(仅作了解)(1)北非文明始终与欧洲和西亚两大文明相互影响交融(2)古埃及文明是该地区的标志性文明(3)从公元前6世纪至近代,北非相继受到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汪达尔王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近代西欧殖民国家(英、法、意)统治5、补充知识·古代中非交流(仅作了解)(1)交流历史①西汉开辟丝绸之路时黎靬曾到达过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无准确记载)②唐朝杜环在怛罗斯之战中被阿拔斯王朝俘获到达北非,并写成《经行记》③元朝王大涵两次随商船出海到达过北非西端和东非沿海地区,并在《岛夷志略》中留下记载④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东非沿海地区和红海海域(2)交流特征①从民间交往到官方交往(两汉时期)②从间接交往到直接交往(唐朝时期)③中非贸易品种和地区范围的扩大(宋元时期)④大规模互访与广泛经济文化交流(明朝时期)⑤中非交流的内容以经济为主,路线为海路并举二、古代美洲文明1、文明兴起(1)农业与贸易发展(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2)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创造出三大文明(玛雅、阿兹特克、印加)2、玛雅文明(1)繁荣时期:3——9世纪(2)存在地区:中美洲尤卡坦半岛(3)社会状况①经济特征: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参与长途贸易(可可豆、盐和黑曜石·仅作了解)②政治特征:由众多城市国家组成;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为平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③思想文化特征A、建筑:城市建筑精美,有些城市中心面积可达15平方千米,城内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B、文化:制造精美陶器;发明独特文明;使用复杂历法;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4)文明衰亡:10世纪突然走向衰落,城市被废弃;15世纪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下彻底灭亡3、阿兹特克文明(1)繁荣时期:14世纪初——16世纪初(2)存在地区:今墨西哥大部(3)社会状况①经济特征:经济基础为农业,并发明了浮动园地以扩大耕地面积②政治特征:国王加强王权;统治阶级垄断官职并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粮食、服装、宝石和老鹰)③社会生活:鼎盛时期人口有600余万;都城为特诺奇蒂特兰(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人工岛),面积约10平方千米,人口20至30万,它由3条堤道与陆地相连,并有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为方便交通,渠上架设多座桥梁,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4)文明衰亡(仅作了解):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攻占首都,并携带了天花病毒,造成大量人口感染死亡,阿兹特克文明最终灭亡4、印加文明(1)繁荣时期:12世纪——16世纪初(2)存在地区:今南美洲西部和中部安第斯山脉(3)社会状况①经济特征A、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B、以农业为基础修建水渠和梯田;饲养大型牲畜;金属冶炼技术成熟(仅作了解)②政治特征A、最高统治者为国王,世袭统治,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B、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名长官由贵族担任;政区下再按人口设置各级官员C、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D、帝国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E、政府还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③社会生活A、鼎盛时期人口有600余万;疆域达到100万平方千米;都城为库斯特B、结绳记事;天文历法发达;外科手术先进(仅作了解)(4)文明衰亡(仅作了解):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皮泽洛杀害印加帝国最后一任国王,印加文明最终灭亡➍当堂练习1.古代非洲和古代美洲都曾创造灿烂的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之处有()①由于自然环境阻碍而独立发展②各自文明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落后③两大洲文明中都包含巨石建筑④古代文明因殖民者入侵而消亡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 某学习小组围绕研究主题“古代美洲文明”进行资料搜集。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这一时期非洲和美洲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最后一课,与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共同呈现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而本课主要体现这时期非洲、美洲文明的多样性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本课上承第一单元中古埃及文明的内容,下启第三单元全球航路开辟影响之下的非洲与美洲,从古代非洲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两个子目,两个主体分别讲述了中古时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本土各文明以及哥伦布发现之前的美洲本土的文明概况,为学生全面理解非洲与美洲历史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本课主要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平均年龄在16岁左右,从思维逻辑上看,他们处于抽象逻辑正在发展的阶段,对于复杂的问题能够进行思考和回答,但你对于过于抽象的问题仍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从之时基础上看,对于本课的知识,由于学生在初中并没有涉及,学生的已知大多来源于课外知识,可能对玛雅文明、津巴布韦文明有些许了解,但对整体的非洲美洲文明发展情况的知识依旧空白;且长期以来古代美洲非洲被视为文明边缘区域,其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容易为学生所忽视;再加上高一学生对“神秘”的非洲、美洲比较感兴趣,且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出土文物材料、文明遗址照片、灵活的方法吸引学生兴趣,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其抽象思考深刻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树立尊重包容的文明观、世界观。
教学目标①能够在世界地图和时间年表中准确定位古代非洲和美洲主要文明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时空观念);②能通过典型例子例如古代西非、玛雅文明,并结合多种史料的解读,比较全面的概括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能够通过对中古时期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简要比较,认识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与统一,树立尊重包容的文明观、世界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
【课堂导入】
通过一组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提到非洲大多数人能想到的是:广袤的草原,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贫穷落后,炎热干旱……其实历史上的非洲并不是黑暗落后的代名词,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如图片中诺克文化赤陶雕像和津巴布韦的石头城,而同时期的美洲也迸射着文明之光,如玛雅金字塔,印加结绳记事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非洲,走进美洲,一起领略他们特有的文明的魅力吧。
【讲授新课】
图片情境,引出本课主题:“非”比寻常、“美”耀世界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材料,了解古代非洲文明的开端:班图人的文明
材料情境:
人们时常认为非洲的农业技术是从欧亚大陆引进的。
……考古研究标明,非洲许多地区早在公元前就开始开采铁矿,就掌握了冶铁知识。
……公元前2世纪到5世纪期间,冶铁技术通过已学会使用铁的班图农民传到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包有铁头的锄和装有铁头的斧使农业有可能扩展到非洲的森林地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自主学习
1.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2.班图人逐渐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到7—9 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非洲东非地区文明有何表现?
自主学习
(1)阿克苏姆王国:埃及衰落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4 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10—15 世纪东非国家:
①国家兴起: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10—15 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②经济概况:广泛使用奴隶,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
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
图片情境
培养时空观念,了解非洲文明的发展情况。
1、古代东非文明
(1)阿克苏姆王国
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东非文明的发展
16世纪达于极盛。
16世纪末,因遭遇外来入侵而逐渐衰落。
3.古代南非文明
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统治之下。
【课堂小结1】
区域国家时间特征
东非阿克苏姆
公元前后兴起,4
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信仰基督教;从事
农牧业;国际贸易
兴旺
广泛使用奴隶,经
济上以种植瓜果蔬
玛雅文明衰落。
(2)文明概况:
①经济: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制造精美陶器,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
②阶级关系: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③建筑与文字:城市建筑精美,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发明了独特的表意文字。
④科技: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 进位制,可能也知道0 的概念。
图片情境
3. 阿兹特克文明
(1)发展历程:14 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
16 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
(2)文明概况:
①政治制度: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
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例如粮食、服装、宝石和老鹰等。
②经济: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
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③城市建设: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位于特斯科科湖中心的小岛上,
有三条堤道与陆地相连,并有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渠上架设了多座桥梁。
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和运输。
城内最著名的建筑是太阳金字塔。
4. 印加文明
(1)发展历程:13 世纪,印加人崛起于秘鲁的库斯科地区。
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印第安人国家。
(2)文明概况:
①主要制度:它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
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
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
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②交通与移民: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
还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
【课堂小结2】
欧洲: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
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初步形成律令制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
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
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并成功维持了数百年的统治。
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不平衡性,但是都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拓展阅读资料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3、[摩洛哥]伊本·白图泰著,马金鹏译《伊本·白图泰游记》
4、李安山《非洲古代王国》
5、吴于谨主编《大学世界历史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