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法集锦
常见的针法

常见的针法
1. 针灸针法:针灸是中医的一种疗法,通过将细针插入特定的穴位来刺激身体的能量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常见的针灸针法包括单针法、多针法、电针法等。
2. 刺绣针法:刺绣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通过使用针线在纺织品上绣出各种图案和花纹。
常见的刺绣针法包括平针法、回针法、锁针法、缎面针法等。
3. 缝纫针法:缝纫是将布料、皮革等材料缝合在一起的手工或机器操作。
常见的缝纫针法包括直线针法、曲线针法、锁边针法等。
4. 编织针法:编织是通过交叉和缠绕线或纤维来制作物品的手工艺。
常见的编织针法包括平针法、钩针法、编织针法等。
5. 刺绣针法:刺绣是一种在纺织品上绣出图案和装饰的手工艺。
常见的刺绣针法包括缎面针法、长短针法、十字绣法等。
这些针法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新的针法也不断涌现。
无论哪种针法,都需要技巧和练习才能掌握。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1.1进针法———手法轻巧无痛少痛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
具体操作如下:(1)速刺法: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
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
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
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
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
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
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
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多种术式务求得气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
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
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
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小说针灸针法名称大全

针灸针法名称大全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在针灸之前,首先要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辨证论治,选取合适的穴位,然后再根据穴位所在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体位,告知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之后,根据所在体味肌肉的丰厚程度,选取不同的针灸方法。
针灸针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电针法电针法是毫针刺法与脉冲电流相结合作用于腧穴或特定部位的一种针刺方法。
由于综合了留针刺激和电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目前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二、皮内针法皮内针法又称埋针法,它是将一种特制的针具留置于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的一种方法。
它是毫针留计法的发展,对提高某些疾病的临床效果有一定作用。
三、刺络放血法刺络法,又称为放血法。
因常用的针具为三棱针,所以有的书还称为三棱针法。
【器具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为三棱针和粗毫针。
三棱针分大、中、小三种型号,粗毫针用26号半寸针为宜。
四、皮肤针法皮肤针法是一种多针浅刺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针刺法。
因为它的刺激轻微,又只局限在身体表面,适用于儿童病人,所以还被称为“小儿针”。
皮肤针法和其他针法不同点,除了刺得浅以外,叩刺的重点还着重在十二经线和皮部,不仅仅是穴位。
五、火针法火针法,古代又称为焠刺,是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以后刺人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一治法,在我国秦汉时代已经应用。
【器具药物】火针针具针体较粗,现代多采用不锈钢制成。
分为两种。
一种用于单针刺,即为26号或27号毫针,长2~3寸,直径0.5~1毫米。
其针柄上多用竹或...六、温针法简介温针法,是在毫针针刺后于针尾捻裹艾绒,燃点加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又称为针柄灸法。
在我国汉代的医籍《伤寒论》中就已提到这种方法。
可以看作是针刺与艾灸的结合。
七、壮医针挑疗法壮医针挑疗法壮医针挑疗法是在利用植物长刺、骨刺、银针等挑治疾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壮族民间广泛流传。
其特点是集针刺、刺血、物理牵拉刺激等多个环节为一体的一种壮医外治技术。
中医失传的十大针法名

中医失传的十大针法名怪三针:这里有3个针法,肥大性脊柱炎,脊椎骨质增生,腰腿痛,肝脾病。
穿甲针主治:上肢瘫痪,上肢麻木,抬肩障碍,肩肘关节痛小儿麻痹。
清肺针:治疗气管炎,哮喘,呼吸系统的疾病。
催眠针:主治:失眠,催眠,多梦,梦话,神经衰弱,阵发性心动过速。
健脾三针:调理肝,脾,胃病,头痛,眼病,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悸亢进,心力衰竭,肾炎的作用。
定汗针:主治:多汗,无汗,尿潴留夜尿症,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水肿,足外翻。
川阳一针:主治:足内翻,偏瘫,癫闲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腹部剧痛,浮肿,鼓肠,便秘,遗尿症,,,尿猪留,痛经,月经不调,闭经,白带过多,足跟痛,膝关节炎。
川阳二针:主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神经炎,小腿转筋,腰腿痛,膝关节屈曲障碍,脱肛,遗尿症,尿猪留,鼓肠,便秘,小腿发凉发木。
冲阳针:委中穴,小儿麻痹,下肢麻痹,大腿麻木酸痛,风疹,脑血管后遗症,提高性欲,丰胸美乳,腰背痛等。
追风针:关节酸痛,麻木,发凉半身不遂,下肢麻木,中风,瘫痪,遍身瘙痒等。
炉底三针:主治,高热,头痛,耳鸣,胃痛,肝脾痛,便秘,鼓肠肠炎,痢疾,腹水,浮肿,乳腺炎,瘫痪,发热一大椎放血,曲池,退热。
中药医学,常称中医,是古代中国千年以来对疾病、健康的总结和认识,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是华夏之骄傲,世界之瑰宝,而针灸,则是中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影响了整个东亚,而到了今天,它已经走向了整个世界。
现代针灸理论认为,人体表面分布着361个穴位,这一个个穴位通过经络互相连接,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小宇宙而经络就是宇宙沟通交流的桥梁,穴位和经脉就是针灸的核心。
针灸理论的物理激方法有两种,针法和灸法,而针灸是针法与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针具以一定角度刺入患者特定的穴位内,通过捻转与提插来刺激穴位,可以促进身体的自我调节,刺激不同的穴位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以此来治疗疾病,针灸的针具被称为九针;灸法则是把预先制作的灸炷或灸草在特定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刺激来治疗疾病,而由于艾草是最常用的燃烧物,使用灸法也被称为"艾灸"。
针灸技巧分享法

针灸技巧分享法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高效的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药学领域。
它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分享一些常用的针灸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一古老而神奇的疗法。
1. 隔毛针法隔毛针法是一种常用的针灸技巧,适用于针灸治疗敏感区域,如头部和面部。
在进行针灸前,可以使用细毛刷将患者的毛发部分分开,然后进行针刺。
这种技巧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受和不适,提高治疗效果。
2. 动静针法动静针法是一种针灸技巧,适用于治疗肌肉紧张和肌肉痉挛等情况。
在进行针灸时,医师可以在针头插入穴位后轻轻扭动和晃动针头,以刺激局部肌肉。
这种技巧可以改变刺激的强度和频率,增加治疗效果。
3. 立针法立针法是一种简单而常见的针灸技巧,适用于经络拥塞和气血不通的情况。
在进行针灸时,医师将针头迅速插入穴位,然后立即拔出,重复多次。
这种技巧可以加强对穴位的刺激,促进局部气血的流通。
4. 灸法灸法是一种通过燃烧中草药直接作用于穴位的针灸技巧。
在进行针灸时,医师可以在穴位上点燃艾条或灸炷,让热烟熏烤穴位。
这种技巧可以通过热力的刺激促进穴位的活血和气血循环,起到温通经络,调理身体的作用。
5. 震针法震针法是一种用手指振动针柄的针灸技巧。
在进行针灸时,医师可以使用手指迅速振动针柄,以增强针刺产生的刺激效果。
这种技巧可以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效果,适用于治疗疼痛、肿胀等症状。
6. 滑刺法滑刺法是一种将针头在穴位上来回滑动的针灸技巧。
在进行针灸时,医师可以使用手指轻轻推动针头,让其在穴位上滑动。
这种技巧可以增加针头与穴位的接触面积,提高刺激效果。
7. 急救穴位急救穴位是一些常用的针灸穴位,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刺激,起到快速缓解症状的作用。
例如,在突发心绞痛时可以刺激合谷穴,可以通过刺激涌泉穴缓解呕吐和晕厥等症状。
总结:本文介绍了一些常用的针灸技巧,包括隔毛针法、动静针法、立针法、灸法、震针法、滑刺法和急救穴位等。
30个中医针灸治疗实例

30个中医针灸治疗实例前言中医针灸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疗法,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本文档旨在通过30个具体的针灸治疗实例,为广大针灸临床工作者提供实践经验分享,以期提高针灸治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实例一:头痛症状:头痛、头昏、恶心、呕吐。
治疗: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二:颈椎病症状:颈部酸痛、肩臂疼痛、手指麻木。
治疗:选用颈夹脊、风池、肩髑、曲池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状: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弯腰受限。
治疗:选用腰夹脊、肾俞、大肠俞、委中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四:关节炎症状: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治疗:选用阿是穴、局部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五:中风后遗症症状: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
治疗:选用百会、风池、肩髑、曲池、合谷、太冲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六:面瘫症状:口眼歪斜、面部表情僵硬。
治疗: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七:感冒症状:发热、头痛、鼻塞、咳嗽。
治疗:选用风池、合谷、太阳、列缺、尺泽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八:哮喘症状:呼吸困难、喘息、咳嗽。
治疗:选用肺俞、定喘、中府、合谷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九:胃炎症状:胃痛、胃胀、恶心、呕吐。
治疗: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失眠症状:入睡困难、多梦、早醒。
治疗:选用百会、神门、太溪、照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一:便秘症状: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治疗:选用天枢、足三里、支沟、照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二:腹泻症状:大便稀溏、腹痛、肠鸣。
中医针灸特色技法

中医针灸特色技法
中医针灸的特色技法包括多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针灸技法:
1.天灸疗法:又称发泡疗法,是中医灸治疗法中的一种。
2.针刀疗法:使用仅一毫米直径,七至十五厘米长的针刀,对粘连、钙化、挛缩、僵硬、增生的组织进行松解、切割、剥离等项治疗。
具有见效快、痛苦小、疗程短、不易复发、不留手术创痕等优点。
3.耳穴压豆:采用王不留行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
4.电针疗法: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5.腹针疗法: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6.腕踝针疗法:用烧灼后的火针刺激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火针疗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洛络作用。
7.穴位埋线疗法: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8.自血穴注疗法:抽取患者自身静脉里少许血液,注射到患者特定穴位里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9.捏脊治疗:用于小儿厌食证等疾病的疗法。
10.透(经)皮给药系统理论:将中药姜、艾与经皮透入混合使用,既能发挥刺激局部穴位,激发全身经气,调节经络功能,又能通过微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药理作用。
此外,还有推按速刺法、复式手法等特色技法。
这些技法各有特色,针对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应用。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中医针灸专家或查阅中医针灸相关书籍。
中医失传的九种针法

中医失传的九种针法
中医九种针法是一种特殊的针灸方法,它是由唐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的。
这种针法是以治疗中风为主要目的而创立的,其中包括:按穴、拔罐、按针、灸针、操穴、刺针、扇针、火針、搓揉。
1、按穴:也叫“按压穴位”,是用手指轻轻按压脉络的特定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血液和气血的平衡。
2、拔罐:将一个小陶罐贴在被治病人的穴位上,然后使用真空泵把空气抽出,形成真空吸力,以此达到活血通络、补虚宣气等效果。
3、按针:也叫“按摩针”,是用手指或者特殊的工具,轻轻按压脉络的特定穴位,以此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肢体气血的运行情况,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4、灸针:也叫“灸疗”,是用草药或特制的药针,灸烧脉络的特定穴位,以此调节身体的内部环境,调整身体的生理活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操穴:也叫“拔穴”,是用特殊的工具拔出人体脉络特定穴位上的毛细血管,以此改善血液循环,调理身体的气血,改善病症的症状。
6、刺针:也叫“刺灸”,是用特殊的针头在脉络的特定穴位上进行刺激,以此调节身体的内部环境,改善病症的症状。
7、扇针:也叫“扇穴”,是用特殊的针头以斜向扇形地刺激脉络特定穴位,以此调节身体的内部环境,改善病症的症状。
8、火針:也叫“火灸”,是用特殊的针头在脉络的特定穴位上进行烧灼,以此调节身体的内部环境,改善病症的症状。
9、搓揉:也叫“按摩”,是用手指或特殊的按摩工具搓揉脉络的特定穴位,以此调节血液循环,改善肢体气血的运行情况,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0种病例的针灸用穴及技术手法,高清图示范,太好了

20种病例的针灸用穴及技术手法,高清图示范,太好了1、感冒穴:大椎。
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
主治: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
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
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哮喘穴:鱼际。
操作:向劳宫方向刺,捻转,1寸。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4、退热穴:曲池。
操作:提插,1.5寸。
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
不退热加大椎刺血。
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
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6、中暑穴:少商。
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
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7、醒脑穴:太阳。
操作:刺0.5-0.8寸,強刺激。
主治:神志不清,昏厥。
8、面抽穴:颧髎。
操作:直刺0.5-1寸,泻法。
主治:面肌痉挛,面肌抽搐。
9、面瘫穴:下关。
操作:直刺1-1.2寸,泻法。
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侧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10、偏瘫穴:率谷。
操作: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
主治:脑中风偏瘫、偏头痛。
“免费学中医”活动开启,转发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头条,私信作者“头条领课”,可免费获得600余分钟高清视频,20余种珍藏实战技巧。
11、脑缺血穴:风池。
操作:刺2寸,捻转,留30分钟。
主治:脑供血不足。
12、尿频穴:太溪。
操作:刺0.-1寸,平法。
主治:尿频或尿液次数增多。
13、降糖穴:胰俞。
操作:斜刺1.5寸,泻法,留30分钟,配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神门、肾俞。
主治:糖尿病、血糖过高。
14、降脂穴:丰隆。
操作:直刺2寸,提插泻法,留30分钟。
主治:高脂血症,肥胖。
15、偏头痛穴:太冲。
操作:斜向足跟刺1.2寸,泻法。
主治:偏头痛。
16、失眠 I 穴:大陵。
操作:斜向手心刺1寸,捻或提。
主治:思虑过度引起失眠,精神性失眠实证,泻大陵。
中医针灸手法大全

中医针灸手法大全针灸手法——艾条隔物悬灸法指将艾条点燃后在覆盖某种隔物的穴位进行悬起灸的一种灸疗。
此类隔物可采用艾炷间接灸的隔物,这在第二章中已作了介绍;也有艾条悬灸用的特殊隔物。
一般而言,艾条隔物悬灸与艾炷隔物灸的操作方法与作用机制,基本类似。
即具有温热剌激和药物透入的双重效果。
但因艾条悬灸时,其移动范围较大,火力较艾炷灸为弱,因此,隔物面积要求大一些,隔物的透热作用强一些。
隔物上,可以用和艾炷隔物灸一样,如隔姜灸,隔蒜灸及隔葱白灸等,其中有的已在艾炷隔物灸一章中作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仅列述独特的艾条灸部分。
针灸手法——艾条压灸法艾条按压灸法,又称实按灸,为传统的艾条灸法之一。
本法与艾条悬起灸相对应,系指将艾条一端点燃后,隔布或绵纸数层按有穴位上,使热气透入肌肤的一种灸治方法。
按压灸法是艾条最早应用的施灸方法,首见于明•朱权的《寿域神方》:“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
”。
当时,为单纯用艾绒。
之后又在艾绒中加入某些药物,亦即在艾绒中加入复方中药药末后卷制而成。
称之为药艾条。
药物处方颇多,因处方不同,而又分别称之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等。
近现代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一方面是对原有方法的革新,如出现雷火新针、赵氏雷火针等;另一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艾条按压灸法,诸如:隔布按灸法(运动灸)、灸笔灸等。
在操作的方法上和应用的范围上孝有一定拓展。
针灸手法——铺灸法铺灸法,是指将艾绒铺摊在穴区,通过燃烧、温熨、热敷、日光照射等各种不同的方法,达到灸疗目的的一类灸法。
既有对民间方法的挖掘,也有对传统方法的革新。
这类方法与常规灸法有所不同,表现在,首先是加热的方式多样化,不仅仅是单一的燃点艾绒的形式;其次是其中有一些灸法,由于施灸的区域较大、施灸的时间较长、施灸的对象有一定限制,容易出现意外,故对灸疗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最后,铺灸法治疗的病证的范围一般较专一,但其效果却往往较为独特。
五行针法(金针、木针、土针、火针、水针)

五行针法(金针、木针、土针、火针、水针)古医经方五行针法(金针、木针、土针、火针、水针)金针(玉屏风)小腿区域双侧取穴。
第一针在膝盖的外犊鼻到解溪之间的中点。
进针沿胫骨沿方向内一点,犊鼻到第一针之间中点,进第二针。
解溪到第一针之间中点进第三针。
在1-3,3-5中点进两根针,形成五行针,从犊鼻往下依次代表金火木土水。
这也称排寒五针。
123针排上焦寒,234排中焦寒,345排下焦寒。
上焦指心肺,调上焦三针,心口会感觉微微发热。
中焦指脾胃,调针,胃感到发热。
下焦指肝肾,治妇科,男科疾病,还有肠道疾病。
调针会感到小肚子热乎乎的。
134的组合就是金针。
金针浅刺调肺(五分左右),深刺调心,深刺基本上刺到两寸。
金针与补中益气在一条线上。
木针大腿内侧中线(内裤缝)双侧取穴。
第一针取中点。
中点到大腿根的中点是第二针。
第一针到膝盖的内高骨的中点是第三针。
五行针法调脏府时一定是双侧取穴。
下针的方向一定要与皮肤表面成90°。
木针主要是调理肝脏的。
无论是肝的实质性病变,如肝炎,肝血管瘤,肝囊肿等等。
还是功能性的问题,如焦虑,抑郁,情志不畅,或者失眠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调理时用木针+补中益气+膀胱经322+气血三针。
木针在临床调理与肝有关的疾病,如抑郁情志不畅,慢性肝炎,包括肝胆类的疾病。
还是调理中风偏瘫的主穴。
配肾源三针+补中益气+气血三针。
全身游走性的疼痛,既痛无定处,到处游走,俗称神经性疼痛,用这个木针针法也有效。
还有与风有关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如美尼尔综合症颅内眩晕,木针+百会的醍醐灌顶针,以15°向后平刺进针。
进针后三个手指拿住针,平心静气,待患者感觉(要问患者)有一股热气往下走,再快速锁针。
土针(归脾丸)大腿中线区域双侧取穴。
大腿根部到髌骨上沿,第一针取中点。
中点到大腿根的中点是第二针。
一二针之间是第三针。
这也叫上三才针。
归脾丸的治疗方向是心脾。
它的位置是在足阳明胃经的走向。
温补气血和调补气血的功效大于其它的针法。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中医其他针法

中医其他针法一、三棱针法三棱针的操作方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四种。
1.点刺法操作要点: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针腧穴。
②医者戴消毒手套。
③使施术部位充血。
可先在针刺部位及其周围,轻轻地推、揉、挤、捋,使局部充血。
④穴区皮肤常规消毒。
⑤医者用一手固定点刺部位,另一手持针,露出针尖3~5mm,对准点刺部位快速刺入,迅速出针。
一般刺入2~3mm。
⑥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之适量出血或出黏液。
⑦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可在点刺部位贴敷创可贴。
注意事项:①要做到稳、准、轻、快。
持针要稳;对准点刺部位进针,不可偏离;手法要轻巧;点刺时要快进快出。
②要对针具、皮肤、术者双手严格消毒。
③选穴宜少。
④根据病情确定合适的出血量。
2.散刺法(豹纹刺)操作要点: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针腧穴。
②医者戴消毒手套。
③穴区皮肤常规消毒。
④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由病变外缘呈环形向中心部位进行点刺。
一般点刺10~20针。
⑤点刺后,可见点状出血,若出血不明显,可加用留罐法以增加出血量,放出适量血液(或黏液)。
⑥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施术部位面积较大时,可以敷无菌敷料。
注意事项:①把握好针刺的角度、深度、速度。
应垂直点刺;根据病情,深度不同,一般为快进快出。
②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及不明原因肿块,不可直接散刺患处局部,宜在病灶周围散刺。
3.刺络法操作要点:①选择适宜的体位,确定血络。
②医者戴消毒手套。
③使血络充盈:肘、膝部静脉处放血时,一般要捆扎橡皮管。
将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的上端(近心端),以使血络怒张显现。
其他部位则不方便结扎,为使血络充盈,也可轻轻拍打血络处。
④将血络处皮肤严格消毒。
⑤一手拇指按压在被刺部位的下端,使血络位置相对固定,一手持针,对准针刺部位,顺血络走向,斜向上与之呈45°左右刺入,以刺穿血络前壁为度,一般刺入2~3mm,然后迅速出针。
⑥根据病情需要,使其流出一定量的血液。
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
中医针刺神奇的“三针”秒杀绝技!

中医针刺神奇的“三针”秒杀绝技!导读:三针有两层含义。
刚开始是治疗一个过敏性鼻炎的患者,经过三次治愈。
患者问这是什么疗法,灵机一动就回答是鼻三针。
后面通过研究文献、总结临床,得出用三个穴位治疗一种疾病的方法。
当时有记者来采访,通过观察发现都是扎了三针,并给予了报道。
从此,三针名扬天下。
神奇“三针”绝技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
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
智三针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
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
舌三针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
流涎、吞咽障碍。
颞三针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定神针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Ⅲ针。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
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
晕痛针为四神针 + 印堂、太阳。
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
针法:直刺0.5至0.8寸,注意针下有硬物感觉时,是刺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针稍提高0.2寸即可,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可用刮针。
面肌针1、眼睑痉挛:四白、下眼睑阿是穴。
2、口肌痉摩:地仓、禾髎、迎香。
针法:四白直刺或斜刺0.5—0.8寸;下眼睑阿是穴向鼻沿皮下平刺0.5寸;地仓、向颊车平刺0.5—0.8寸;禾髎向下关平刺0.8寸,进针后用电针连续波、频率稍密。
强度大至眼肌或口肌痉挛抽紧为度,但要病者只有肌肉抽紧而不痛为度,留针30-40分钟。
九种针法针灸教学(医学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
胃病三针
•针具0.25*30针留针30分钟,男左女右
•第一针:中土,直刺0.5寸,它的位置在手掌, 握拳中指尖下即是
•第二针:艮,直刺1寸,针尖指向中土,它的 位置在,大鱼际穴处
•
腰痛三针
•针具:0.35*40针留针30--60分钟
•用于所有原因引起的腰痛
•第一针:印堂穴平刺向下到两眉中心
• 膝五针:鹤顶穴,内膝眼,外膝眼,阴陵泉透阳陵泉,阳陵泉透阴陵泉, 血海穴,梁丘穴
• 针具0.35*40留针30--60分钟
• 膝关节积液外敷方1白芥子60克(稍微用锅炒一下)2大葱的葱白30克3 生姜30克一起捣烂,外敷膝部,用保鲜膜包好,2天换一次药,大部分5 次就可痊愈,效果非常好
• 膝关节积水外敷特效制马钱子15克,樟脑5克,制乳香3克制没药3克, 陈皮3克,小米30克炒黑,共打粉备用,用法:用矿泉水将药粉调成膏 状贴于患部,外用纱布固定,一天一次贴后患部瘙痒,要坚持不能取药, 一般两次消肿而愈
•第二三针:手背上两个腰痛点直刺1寸,
•穴位看图
•
颈椎三针
•针具:0.35*40针留针30--60分钟
•第一针:新合谷直刺1寸
•第二针:颈痛穴平刺1寸
•第三针:后溪穴平刺1寸
•位置看图
•
足跟痛
•针具0.35*40留针30分钟
•第一针:大陵穴直刺
•第二三针:大陵穴左右旁开0.5
寸各一针直刺,看图
• 要求有针感转到会阴
• 针具0.35*40留针30---60分钟
•
女人针
• 1关元穴斜刺向下,左右各旁开1.5寸各一针斜刺向会阴, 在左右各旁开1.5寸斜刺向会阴
• 2中极穴斜刺向下,左右各旁开1.5寸各一针斜刺向会阴,
古代针法——精选推荐

下针十四法: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
飞经走气四法:1、青龙摆尾: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
“一左一右,慢慢拨动”达到通关过节,催发经气,通络散结的功效。
用于治疗因病邪阻滞经络、关节所致的经气不通之证。
2、白虎摇头:进针时,持真沿圆弧平滑而摇动针体,以拨动针感区的组织,增强或控制针感;退针时以方形路线出针,在其拐角处振动针体,以增强刺激量,易于激发针感。
达到行气,疏通经络,推经行气的目的。
可以清热泻火,祛风化痰,行气活血。
3、苍龟探穴: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浅、中、深三层逐渐加深,并以拇指或食指抵住针体,做上下拨动剔的动作。
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引气入深的作用。
4、赤凤迎源:先将阵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针自摇,再插入中层,使之得气,然后用捻转结合飞法。
起到行气,守气,疏通经络,行络脉之气的作用。
治病八法:1、烧山火:(三进一退)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操作。
针刺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一次将针从深层退至浅层,三进一退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
使针下产生温热感。
适用于顽麻冷痹虚寒证。
2、透天凉:(一进三退)将针刺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操作。
针刺入后直插入深层,先深后浅依次在每层中各紧提慢按六数,逐层退出,一进三退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凉感。
适用于肌热骨蒸等热证。
3、阳中隐阴:(先补后泻)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深两层,现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
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
4、阴中隐阳:(先泻后补)进针后先在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再退到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
5、子午捣臼:(捻转提插相结合)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
6、龙虎交战:(左右反复交替捻转)进针后先以左转为主,即拇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再以右转为主,即拇指向后用力捻转六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