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的特征和鉴定
龙泉青瓷鉴定基本点
龙泉青瓷鉴定基本点龙泉窑青瓷基本概述龙泉窑窑址遍布在浙江龙泉县境内许多地方,主要窑场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武溪等二十余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场所烧青瓷质量最高。
龙泉窑属于南方青瓷类型,早在西晋时期就开始烧造青瓷器,西晋至五代时期属于小规模生产,所烧青瓷一般自产自销。
北宋初期龙泉窑受越窑、瓯窑、划纹,釉色呈淡青色,器物造型以日用瓷为主。
北宋中晚期龙泉窑青瓷釉色逐渐转为青黄色,产品虽仍以碗、盘、壶、杯等婆州若不影响,所日用器皿为主,但造型变得更加规整。
此时,釉面装饰普遍使用刻花、画花、印花等手法,纹饰主要有花卉、游鱼、飞雁以及婴戏等。
北宋晚期还盛行浅浮雕莲瓣纹,一些器物印有“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文字。
南宋龙泉窑青瓷器形特点南宋时期,由于北宋政权南移至杭州,使龙泉窑生产得到空前发展,器物品种迅速增加,出现了炉、瓶、渣斗、盆等许多新器形。
以瓶而论,有胆式瓶、龙虎瓶、鹅须瓶、琮式瓶、环耳瓶;以炉而论,有奁式炉、三足炉、桶形炉、双鱼耳炉、鬲式炉等等。
南宋中期以后其青瓷烧制,终于形成自身特点,特别是粉青、梅子青釉色的烧制成功,达到我国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南宋晚期龙泉青瓷又有很大发展,除在今日龙泉县境内有许多窑场烧造青瓷外,其邻近的庆元、遂昌、云和县以及江西、福建等许多窑场,都烧造具有龙泉窑风格的青瓷,最终取代越窑青瓷的霸主地位,成为南方青瓷的重要产区。
南宋龙泉窑的匠师们,为使青瓷呈现美玉和翡翠之风,在制作工艺上,可谓煞费苦心。
首先,改变釉的成分,也就是将早期青瓷烧制使用的石灰釉(钙釉),改为石灰碱釉(钙钾釉)。
石灰釉的特点是高温下黏度小易于流釉,因此早期青瓷往往施半釉。
釉层普遍较薄,釉面光泽度强,呈现一种玻璃状。
而石灰碱釉的特点正好与之相反,它在高温下黏度大,釉不易流淌,器物不仅可以施满釉,釉层也可以施得厚一些,釉面光泽显得更加柔和。
南宋龙泉窑匠师,将石灰釉改为石灰碱釉,在陶瓷史上显然是一个伟大创举,它使青瓷釉面更加幽雅光润。
宋代龙泉青瓷的底部特征
宋代龙泉青瓷的底部特征宋代龙泉青瓷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瑰宝之一,其底部特征是瓷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宋代龙泉青瓷底部特征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该瓷器的制作工艺、时代背景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信息。
宋代龙泉青瓷的底部特征常常呈现出蓝白相间的花纹。
这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会在瓷器的底部刷上一层蓝色的釉料,然后再在上面绘制出各种纹饰。
这种蓝白相间的花纹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文化特色,同时也展示了宋代瓷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技艺。
宋代龙泉青瓷的底部特征经常采用刻划技法。
在瓷器底部的釉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细致的刻痕。
这些刻痕既可以是简单的纹理,也可以是复杂的图案。
通过这种刻划技法,不仅可以增加瓷器的装饰效果,还可以提高瓷器的抗滑性,使其更加稳固。
宋代龙泉青瓷的底部特征还常常带有一些刻字或篆刻款。
这些刻字一般包括制作年代、制作工艺、制作地点以及制作者等信息。
这些刻字的存在不仅方便了后人对瓷器的鉴定和研究,也体现了宋代人对瓷器制作的严谨态度和自豪心情。
宋代龙泉青瓷的底部特征还表现出一定的几何形状。
比如,瓷器的底部常常呈现出圆形、方形或六边形等形状。
这种几何形状不仅为瓷器的底部增添了一些美感,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方便人们对瓷器的摆放和使用。
宋代龙泉青瓷的底部特征还反映了该瓷器的制作材料和工艺。
通过观察底部的颜色、质地和纹饰等特征,可以了解到瓷器的原料和制作工艺。
比如,底部的颜色鲜艳、质地坚硬且纹饰精美的龙泉青瓷,通常是由高岭土和石英砂等矿石烧制而成,经过多次烧制和施釉的工艺加工。
宋代龙泉青瓷的底部特征是瓷器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底部特征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该瓷器的制作工艺、时代背景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底部特征不仅展示了宋代瓷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技艺,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氛围。
宋代龙泉青瓷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瑰宝之一,其底部特征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龙泉窑瓷器鉴定方法
龙泉窑瓷器鉴定方法摘要:一、龙泉窑瓷器概述二、龙泉窑瓷器的特征与鉴别方法1.胎体2.釉色3.纹饰4.器型5.工艺三、龙泉窑瓷器真伪辨别四、收藏与保养建议正文:龙泉窑是我国著名的瓷器窑场之一,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市。
其烧制的青瓷独具特色,闻名于世。
龙泉窑瓷器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龙泉窑瓷器概述龙泉窑起源于唐代,盛于南宋,主要烧制青瓷。
其制品工艺精湛,釉色青翠,纹饰优美,器型典雅。
龙泉窑瓷器在我国瓷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龙泉窑瓷器的特征与鉴别方法1.胎体:龙泉窑瓷器的胎体以细腻、坚硬、薄厚适中为特点。
胎色多为灰白或浅灰色,烧制工艺成熟时,胎体密度较高。
2.釉色:龙泉窑瓷器的釉色以青翠、光泽、透明为特点。
釉面均匀,光泽感强,透明度较高。
釉色主要有青色、翠绿色、蓝绿色等,其中以翠绿色最为珍贵。
3.纹饰:龙泉窑瓷器的纹饰题材丰富,有线刻、划花、贴花等多种技法。
纹饰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器型:龙泉窑瓷器的器型多样,有瓶、罐、盘、碗、杯等。
器型典雅优美,比例协调,线条流畅。
5.工艺:龙泉窑瓷器采用先进的釉料和烧制技术,工艺精湛。
瓷器内外施釉,釉面光滑,釉层均匀。
底部露胎处无釉或呈浅黄色,俗称“黄胎”。
三、龙泉窑瓷器真伪辨别在收藏龙泉窑瓷器时,要辨别真伪。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1.胎体:上手触摸,真品胎体细腻光滑,伪品则粗糙。
2.釉色:真品釉色鲜艳、光泽度高,伪品则色泽暗淡、光泽度差。
3.纹饰:真品纹饰清晰、线条流畅,伪品则模糊、生硬。
4.器型:真品器型典雅、比例协调,伪品则造型不规整、线条生硬。
5.工艺:真品工艺精湛,伪品工艺粗糙,容易出现涂抹、刮痕等问题。
四、收藏与保养建议1.收藏时,注意将龙泉窑瓷器放置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
2.清洗时,使用柔软的刷子或布擦拭,避免使用硬物刮伤瓷器。
3.避免将龙泉窑瓷器置于高温、强光、酸性或碱性环境中,以免损害釉面。
元龙泉窑瓷器鉴定要诀
元龙泉窑瓷器鉴定要诀元龙泉窑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重要窑口之一,其瓷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因此备受收藏家和艺术品爱好者的追捧。
想要鉴定元龙泉窑瓷器的真伪和价值,需要掌握一些鉴定要诀。
一、观察釉色和釉质元龙泉窑瓷器的釉色多为青绿色,常被称为“龙泉绿”。
釉色应均匀一致,没有明显的色差和斑点。
釉质应细腻光滑,手感如玉,具有一定的透明度。
二、辨别胎质和胎骨元龙泉窑瓷器的胎质细腻坚实,胎骨紧密。
可以通过敲击瓷器来判断胎质的好坏,声音清脆而悦耳的瓷器胎质较好。
三、寻找元龙泉窑的特征元龙泉窑瓷器的造型独特,常见的有碗、盘、瓶、罐等器型。
其中,碗的造型多样,有圆碗、六方碗、八方碗等。
瓶的造型一般为圆肩、直颈、鼓腹、圈足。
在鉴定时,可以通过对比元龙泉窑的典型器型来判断瓷器的真伪。
四、研究纹饰和装饰技法元龙泉窑瓷器的纹饰多样,常见的有莲花、荷叶、花卉、龙纹等。
纹饰应清晰、流畅,线条优美。
同时,要注意观察纹饰与瓷器表面的结合情况,真品的纹饰与瓷器表面是相互融合的。
五、辨别款识和刻印元龙泉窑瓷器上常有款识和刻印,这是判断其真伪和价值的重要依据。
款识和刻印应清晰可辨,字迹工整,没有模糊和错漏的情况。
同时,要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来辨别款识和刻印的真实性。
六、参考权威资料和专家意见鉴定元龙泉窑瓷器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权威的文献资料和专家的意见。
通过研究相关资料,了解元龙泉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特征等,能够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七、综合分析和判断在鉴定元龙泉窑瓷器时,需要将以上要点综合分析和判断。
不能只凭一两个方面来判断瓷器的真伪和价值,要全面考虑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鉴定元龙泉窑瓷器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通过观察釉色和釉质、辨别胎质和胎骨、寻找特征、研究纹饰和装饰技法、辨别款识和刻印、参考专家意见以及综合分析和判断等步骤,可以更准确地鉴定元龙泉窑瓷器的真伪和价值。
希望以上要诀对于瓷器爱好者和收藏家能够有所帮助。
龙泉窑的鉴定及评估
龙泉窑的鉴定及评估龙泉制品以其独特的装饰手法,丰富了明初瓷器装饰艺术的多样性。
诸多纹饰,在景德镇以釉下绘画轻易表现的图样,却要在龙泉窑以雕刻来呈现,以符合宫廷发下纸本官的要求。
一方面,制作难度上大大增加,阴干的泥坯,刻划不易,刀工不如毛笔书写绘画流畅;另一方面,雕刻的线条常被温润似玉的釉水遮盖,不易辨识。
如此品,纹饰清晰、刀工流畅者实属难得精品。
龙泉窑因地处浙江龙泉而得名,属南方青瓷体系,融合南北方技术之长,其烧制的青瓷色清如玉,温雅可人,远销于世界各地,名扬海内外,诞生了诸多佳作。
南宋龙泉青瓷首先在胎质和釉色方面有了显著的改进,由前一阶段的厚胎薄釉,变为薄胎厚釉。
这一变化,使龙泉青瓷的生产出现一连串新的问题;不仅在原料、成型、上釉等烧制工艺上须加以改革;而且对于造型、纹饰的艺术手法,也非得改用新的设计不可。
这时出现两种不同类型的新产品;一种是白胎青瓷,这是从原有的制瓷传统中加以改进的代表性产品;一种是黑胎青瓷,这和官窑有共同的特征,是仿效官窑或接受宫廷订货的产品。
这两种青瓷都很精美。
龙泉窑青瓷碗是其所生产的日用器物中,数量最多,造型、纹饰和釉色变化最为丰富的器物。
从北宋到明中期,龙泉窑青瓷碗的生产贯穿龙泉窑发展的整个阶段,是龙泉窑不同发展时期的标识物。
以龙泉窑青瓷碗为切入点,通过北宋、南宋、元、明这四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人文等外在因素对龙泉窑的影响,以及龙泉窑在不同时期釉料、胚料、窑型等内在因素的发展变化,来研究龙泉窑青瓷碗的造型、纹饰、釉色等特点发展演变的成因,进而探索龙泉窑的历史变迁。
关于龙泉窑的制造方法和烧造过程,主要见于明陆容《菽园杂记》“……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如刘田。
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他处皆不及;油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未澄取细者合而为油。
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
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干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置诸窑内,端正排定,以柴筱日夜烧变,候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
龙泉瓷真仿鉴定
龙泉瓷真仿鉴定龙泉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县的瓯江上游——大溪两岸。
发现窑址200余处。
在其邻境的庆元、遂昌、云和以及江西的吉洲、福建的泉州等地亦烧造龙泉窑系青瓷。
龙泉县发现的青瓷窑址有大白岸、小白岸、大窑、金村、溪口、梧桐口、道泰、山头、松溪、安福、安福口、安仁口、笔架山、碗圈山、黄金坑、项户、马坳、大方、岑脚、周墙、大棋、下村、武溪等地。
1979年开始对龙泉窑址进行了发掘,对鉴别龙泉窑系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龙泉窑烧造的历史:龙泉窑在北宋时期受越窑、瓯窑、婺窑的影响。
南宋时为龙泉青瓷发展鼎盛时期,元代继续烧造,明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
在这以后福建建窑继续烧造龙泉釉青瓷。
江西景德镇在清代仍仿烧龙泉青瓷。
龙泉窑青瓷的特点:一、胎质(1)北宋时期的龙泉瓷,由于火候低,胎质疏松,有时呈黄、红、白等色。
(2)南宋时期龙泉瓷胎色有白胎和黑胎二种,而以白胎为主,白胎是龙泉瓷的特点。
(3)龙泉瓷亦有呈“紫口铁足”和“朱砂底”者,这是由于胎内含有铁质以及烧造时受二次氧化所致。
(4)龙泉窑瓷的胎体厚重,细密洁白,主要矿物的组成为石英、绢云母和高岭土。
由于瓷土掺和了“紫金土”,降低了胎的白度,因此胎呈白中带灰,或灰黑色。
二、釉色(1)从光度看有亮釉和呆釉二种。
亮釉:釉色玻光程度较好,釉汁透明,釉厚,有的厚至3毫米,如罩一层玻璃釉,釉泡大而密。
呆釉:无玻璃光色,釉亦厚釉泡小,似粉末状浮于釉中。
(2)北宋时期的龙泉瓷以黄釉为主。
(3)龙泉瓷青釉有石灰釉和石灰碱釉所形成。
石灰釉:石灰釉在高温下易流釉,所以器物上的釉较薄,釉面光泽透明。
石灰碱釉:石灰碱釉粘性较好,不易流釉,因此,器物上的釉较厚。
(4)南宋时期,龙泉瓷窑烧成粉青釉和梅子青釉。
粉青釉:为石灰碱釉的一种,以铁的氧化为主要呈色剂,还有少量的锰和钛。
它的制作方法是:以生坯挂釉,釉厚1——2.5毫米,入窑经高温还原焰烧成。
因此,粉青釉厚而透明,釉面光泽,外观柔和淡雅如青玉。
梅子青釉:亦为石灰碱釉。
北宋龙泉窑青瓷:特征及鉴定要点!
北宋龙泉窑青瓷:特征及鉴定要点!龙泉窑为中国宋代南方民间名窑之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
已发现烧窑遗址数百处,以大窑、金村两地窑址遗存最多,烧瓷质量最精。
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期以后窑业极盛,明中期后渐衰,清康熙后停烧。
龙泉窑早期产品在器型、装饰、釉色各方面与越窑、温州窑、婺州窑相似,南宋中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南宋晚期窑业大发展,对浙江、江西、福建境内的窑业产生影响,形成烧制龙泉风格的青瓷窑系,产品畅销南北各地,并远销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
龙泉窑产品以民间生活日用青瓷为主。
北宋青瓷胎色灰白,釉色艾绿,釉质薄匀晶莹,多以刻花、篾点或篾划装饰技法,表现波浪、蕉叶、团花、缠枝花、流云、婴戏等纹样。
还有塑贴纹饰。
器类以碗、盘、壶等为主,也有少量的盆、钵、罐、瓶等。
造型端庄,制作工整,器底旋削平滑。
这一时期的器物,胎料采用当地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因此坯体显得较为厚重,给人以沉稳的感觉。
胎色一般呈灰或淡灰色,釉较薄,釉色青中带黄。
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是石灰釉,所以高温粘度较低,易流釉,釉面光泽感强。
由于当时窑工们对还原气氛的控制技术还掌握不好,使釉面普遍出现泛黄现象。
刻划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题材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荷花、缠枝牡丹、焦叶纹、莲瓣纹、水波纹、云纹、波涛纹等。
在技法上,根据题材的需要有直线、单线、双线、斜线、蓖纹等。
此外,为了使器型更加丰富多彩,在有的器物上盘筑、粘贴、镂雕等技法,如多管瓶、五叶瓶、盘口壶等都采用上述技法。
多管瓶是从越窑多角瓶演变而来,'角'与'谷'在南方语言中谐音,'管'与'谷'又近谐音,因此,'五管'与'五谷'的解释也就顺理成章了。
五管或多管瓶是盛放粮食的一种冥器,而多叶瓶或盘口瓶则是装酒的,一般在北宋的墓葬中是成对的出现。
鉴定北宋龙泉青瓷,要注意下列特征:1.早期青瓷施淡青色釉,有泛黄现象,其产地集中在龙泉金村和庆元上垟两县交界处的溪边山坡上。
明代龙泉窑的底足特征
明代龙泉窑的底足特征明代龙泉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之一,其底足特征独特而精美。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描述明代龙泉窑的底足特征,以展示其独特之处。
一、形态特征明代龙泉窑的底足形态多样,但总体上可分为三类:圆底足、方底足和脚底足。
其中,圆底足是最为常见的,其底部呈圆形,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力;方底足则呈方形,给人一种沉稳之感;脚底足则是在底部加上几个小脚,使瓷器看起来更加高雅。
二、纹饰特征明代龙泉窑的底足纹饰多样,常见的有刻花、划花和浮雕等。
刻花是将刀具刻在底足上,形成各种纹饰,如云纹、莲花纹等;划花则是用刷子或其他工具在底足上划出线条,形成花纹;浮雕则是在底足上加以突起的装饰,如龙纹、狮子纹等。
这些纹饰不仅增加了底足的美观性,还显示了龙泉窑工匠的精湛技艺。
三、釉色特征明代龙泉窑的底足釉色丰富多样,主要有青釉、白釉和红釉等。
青釉是龙泉窑最具代表性的釉色,呈青绿色,给人一种清新、高雅的感觉;白釉则呈乳白色,给人一种素雅、洁净之感;红釉是相对较少见的,呈红色,给人一种热烈、豪放之感。
这些釉色的运用使底足更加丰富多彩。
四、胎质特征明代龙泉窑的底足胎质坚实而细腻,常见的有石灰质胎和瓷质胎两种。
石灰质胎质地坚硬,釉色较浓,常用于制作大型器物;瓷质胎质地细腻,釉色较淡,常用于制作小型器物。
这些胎质的特点使得底足更加坚固耐用。
五、工艺特征明代龙泉窑的底足工艺精湛,常见的有施脚、修足和抹泥等。
施脚是在底足上加上几个小脚,使器物离地更高;修足则是修饰底足的形状,使其更加匀称美观;抹泥是在底足上加上一层泥浆,用来防止烧制过程中底足与炉底粘连。
这些工艺的运用使底足更加精致。
明代龙泉窑的底足特征独特而精美,无论是形态、纹饰、釉色、胎质还是工艺,都展现了明代龙泉窑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这些底足特征的存在,不仅为明代龙泉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成为研究明代陶瓷文化的重要线索。
通过欣赏和研究这些底足特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赏析明代龙泉窑的瓷器,感受到古人智慧和美的传承。
龙泉窑瓷器历史特征及四大鉴定方法,值得学习与把握!
龙泉窑瓷器历史特征及四大鉴定方法,值得学习与把握!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著名大窑场,创烧于三国两晋,到南朝开始形成青瓷为主的个性风格,到了北宋时期开始替代越窑的“南青”代表地位,蓬勃兴起,到了宋元时期成为整个中国青瓷史鼎盛期的象征。
明代起,传统青瓷受到景德镇新瓷业中心兴起和新瓷种流行的冲击而起逐渐走下坡,但龙泉窑仍然以其青葱翠色的优质单色釉风格延续了生存,直到清代早期才熄灭,窑火延续长达1600多年,是延续历史最长的窑系。
同时,龙泉窑也是外销史上一个著名品牌,自宋到明的数百年间,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深远,地位显赫。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上海博物馆藏龙泉窑位于今天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市,瓯江上游。
境内山岭叠错、连绵,林木葱郁、茂盛,溪流纵横、清澈,特别是地质环境优渥,瓷石和矿藏资源极为丰富。
为龙泉窑产品的制造、流通创造了天然的有利条件,成为最大的青瓷制瓷中心。
千年的窑火使龙泉窑产品炉火纯青,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鼎盛时期产量巨大,种类繁多,市场覆盖全国,为两宋时期八大窑场之一。
产品的质量结构也等级丰富,针对社会不同消费群体。
精品供应朝廷和富庶阶层,中低端产品面向广大百姓的生活需要,并大量销往国外。
总体数量之多,釉色之纯,工艺之精,域内外之影响,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篇章。
南宋龙泉窑蟠龙瓶温州博物馆龙泉窑,其址位于今浙江龙泉县,因而名之。
龙泉窑其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龙泉窑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杯、壶、瓶、罐等,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蓖纹。
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
这时,曾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零,唯有龙泉青瓷质量显著提高,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
龙泉青瓷——精选推荐
龙泉青瓷龙泉青瓷⼈类对⾊彩的追求总是执着的。
在瓷器上青⾊⼀直是古代中国⼈追求和崇尚的最重要的釉⾊之⼀。
青瓷在中国陶瓷上有着举⾜轻重的地位,从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开始发展⼀直延续到清代早期。
从宋代的⼀些青瓷琮、三⾜炉等器⽫可以看出,青瓷作为青铜礼器的替代品使⽤,可见青瓷的地位,⽽明代因青花的崛起整个青瓷系统慢慢⾛下神坛开始衰败。
虽然后世偶有仿制但整体⼯艺⽔平已⼤不如前。
青釉瓷可根据颜⾊的深浅分为⾖青、冬青、粉青三⼤类。
青釉发⾊以⾖青最重,冬青次之,粉青最浅。
青瓷在地域划分中被分为南⽅青瓷系统和北⽅青瓷系统,北⽅青瓷系统的代表性窑⼝为耀州窑,南⽅青瓷系统的代表性窑⼝为越窑、龙泉窑、官窑、汝窑等。
北⽅青瓷的发展要晚于南⽅青瓷,瓷器的细腻程度和质量也不及南⽅青瓷。
我们今天要来了解的就是南⽅青瓷代表之⼀——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得名。
龙泉窑始于五代,(也有说是三国两晋,因为龙泉当地烧制青瓷⾃两晋以来就有,只是当时并未形成规模,烧制的器⽫粗糙,⽆⾃⾝特点,在实际意义上并不能视为⼀个瓷窑体系。
且历史⽂献对龙泉窑起始的记载并不是⾮常明确)南宋中晚期进⼊⿍盛时期,⾄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达七、⼋百年之久。
是中国制瓷史上最长的⼀个瓷窑系。
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分深远。
⼀、龙泉窑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五代到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龙泉境内⼭岭连绵,森林茂密,瓷⽯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是瓯江的重要发源地,所以不仅为制瓷⼿⼯业提供了充⾜的原料、燃料和⽔资源,⽽且还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路运输便利,⾃然条件⼗分优越。
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百姓利⽤本⼟优越的⾃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
这⼀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
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称⾂,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瓷”,以⽰修好。
龙泉窑瓷器的鉴定真假方法
龙泉窑瓷器的鉴定真假方法南宋龙泉窑有很多釉色。
偏白的是粉青。
偏绿的是梅子青。
偏灰的偏黄的,都是温度没控制好的结果。
大多数都很难烧成完全均匀的釉色。
元代的龙泉青瓷的釉色则有青中带黄或青灰色。
这种釉色上的差别是因为釉的成分与工艺差别导致的。
它的釉层从薄胎厚釉的多层施釉改变为一次施釉,釉色呈豆青、艾青色,豆青滋润如玉。
像玉温润而泽。
釉色温和润泽、不张扬也就是没有“贼光”,光泽柔和内敛,似水一般。
瓷釉没有瑕疵、杂斑。
元灭宋以后,即建都北方,政治、经济重心自然也随之转移,浙江地区不如南宋时期繁荣,龙泉窑生产不能不受到影响。
加以官营垄断的景德镇,一跃而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远非交通不便的龙泉窑可以与之抗衡。
况且白瓷在这时正蓬勃发展,居于主导地位,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更受国内外欢迎,各地瓷窑多改烧白瓷。
在这种情况下,龙泉窑大部分都生产商品,追求产量,艺术质量显著下降,瓷胎呈灰色,器物厚重粗拙,前阶段的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已停止生产。
釉层也改为一次施成,薄而透明,釉色青黄不一,缺乏莹润柔和的美感。
可能为了使釉色增加一点变化,有些盘、碗、瓶、罐等器皿上采用东晋以来所流行的褐斑装饰。
至于那种精美的粉青和梅子青釉色,已难得见到了。
在欧美国家,龙泉窑的美丽则源于他们对东方神秘古国的好奇,与对精美瓷器的向往。
当西方人第一次见到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时,惊讶于东方的器物竟能烧得如此精美。
由于他们对中国瓷器的热爱,瓷器自然也就成了中国对欧洲贸易中的大宗商品。
龙泉窑的生产主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叫龙泉窑的山寨时代,主要时间点是北宋早期,这个时候的龙泉窑并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的东西,主要生产一些与当时的老大哥越窑风格接近的器物。
明代张应文的《清秘藏》也说“龙泉豆绿者,与汝窑大致相同,往往易于相混。
今为析之,汝胎色粗而略糠,龙泉坚而且细;汝釉薄而清,龙泉釉厚而混;汝无釉之处,色如羊肝,龙泉无釉之处,色如瓦屑;汝釉上有光,透脱如料,龙泉釉上无光,滋润若玉;汝多有鱼子文,少有蟹爪文;龙泉间有蟹爪文,绝无鱼子文,其相异之点在此。
广东省博物馆藏龙泉青瓷青瓷鉴赏
广东省博物馆藏龙泉青瓷青瓷鉴赏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之一。
是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
因其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
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南宋龙泉窑
梅子青釉双凤耳盘口瓶
高17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6.3厘米
此瓶盘口,长直颈,筒形腹,圈足,颈中部装双凤耳,满施梅子青釉,凸棱处釉较薄,颜色较淡,积油处呈半透明的青绿色。
南宋官窑
青釉荸荠瓶
高14.5、口径2.5、底径6.6厘米
元龙泉窑
露胎印婴戏纹八方碗
高9.2,口径17.4,底径7.5 CM
元龙泉窑
花青釉暗花瓣口盘
高6.9,口径34,底径15.8 CM
元龙泉窑
青釉缠枝莲纹大瓶
高53,口径24,底径15 CM
元代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元龙泉青瓷在前代的基础上,仍然继续生产和发展传统产品。
蒙古统治者凭藉强大的武力,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元帝国,对外贸易大为发展,国内国外用瓷和外销瓷需要量剧增,进一步促进了青瓷的发展。
据考古资料显示,元龙泉青瓷窑址已多达200余处的惊人数字,所知:"1977年在南韩新安海
底沉船打捞出的一万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龙泉青瓷约占三分之一。
"可见龙泉青瓷在外销瓷中的重要比重。
元代龙泉青瓷的造型比南宋明显形制大,胎体厚重,显现出威武雄壮。
馆藏荷叶盖罐、缠枝莲纹大瓶等,应是元代时的大器之代表。
历代龙泉窑的特征和鉴定
历代龙泉窑的特征和鉴定龙泉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古老的制瓷工艺,起源于唐代晚期,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瓷器制作史上的重要一环。
龙泉窑的制瓷工艺极为精湛,其瓷器以色泽深浅相宜、釉面细腻、造型优美、工艺精细而著称于世。
本文将从历代龙泉窑的特征和鉴定两个方面来探讨龙泉窑的制瓷工艺。
一、历代龙泉窑的特征1.唐代龙泉窑的特征唐代龙泉窑的制瓷工艺主要以青瓷为主,釉色呈现淡青色,釉面细腻,胎体坚实,器形古朴,多为盘、碗、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
唐代龙泉窑的青瓷器釉色呈现出一种淡青色,与其他青瓷不同,这是因为唐代龙泉窑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含铁量较高的青灰土,使得瓷器釉面呈现出淡青色。
2.宋代龙泉窑的特征宋代龙泉窑的制瓷工艺以青瓷为主,但与唐代龙泉窑的青瓷相比,宋代龙泉窑的青瓷器釉色更为深沉,胎体也更加细腻。
此外,宋代龙泉窑的青瓷器形也更加多样化,包括盘、碗、壶、罐、瓶、杯等各种器型,而且在造型上更加注重美感和实用性的结合。
3.元代龙泉窑的特征元代龙泉窑的制瓷工艺以青花瓷为主,釉面呈现出一种淡蓝色,花纹精美,胎体坚实。
元代龙泉窑的青花瓷器釉面呈现出淡蓝色,而花纹则采用了铁线描绘技法,使得花纹更加精美。
4.明代龙泉窑的特征明代龙泉窑的制瓷工艺以青花瓷为主,釉面呈现出一种淡蓝色,花纹精美,胎体也更加细腻。
明代龙泉窑的青花瓷器在造型上更加注重美感和实用性的结合,器型更加多样化,包括盘、碗、壶、罐、瓶、杯等各种器型。
5.清代龙泉窑的特征清代龙泉窑的制瓷工艺以青花瓷为主,釉面呈现出一种淡蓝色,花纹精美,胎体也更加细腻。
清代龙泉窑的青花瓷器在造型上更加注重美感和实用性的结合,器型更加多样化,包括盘、碗、壶、罐、瓶、杯等各种器型。
二、龙泉窑的鉴定龙泉窑的鉴定主要从器形、釉色、胎质、纹饰和器底五个方面入手。
1.器形龙泉窑的器形多为盘、碗、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器形古朴,线条流畅,造型简洁大方,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宋代龙泉窑的鉴别
宋代龙泉窑的鉴别摘要:一、龙泉窑的历史背景二、宋代龙泉窑的特点三、鉴别宋代龙泉窑的方法四、总结正文:宋代龙泉窑的鉴别龙泉窑是中国瓷器历史上著名的瓷窑之一,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市。
宋代是龙泉窑的鼎盛时期,其制品以优美的造型和独特的釉色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宋代龙泉窑的鉴别方法。
一、龙泉窑的历史背景龙泉窑始于东汉,发展于北宋,鼎盛于南宋。
龙泉窑的制品以青瓷为主,在北宋时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瓷器的主要产区之一。
二、宋代龙泉窑的特点1.釉色:宋代龙泉窑的釉色以青釉为主,釉色纯净,釉面有光泽。
其中,梅子青和豆青为代表性釉色。
2.造型:宋代龙泉窑的制品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富有变化。
常见的器型有鬲式炉、长颈瓶、鬲式尊等。
3.胎质:宋代龙泉窑的胎质较松,呈紫灰色。
部分精品瓷器采用薄胎厚釉工艺,胎质更为轻薄。
4.工艺:宋代龙泉窑采用支钉支烧和垫饼垫烧两种烧制工艺。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薄胎厚釉青瓷采用垫饼垫烧,釉稠且厚。
三、鉴别宋代龙泉窑的方法1.观察釉色:宋代龙泉窑的釉色纯净,光泽柔和,具有独特的梅子青或豆青色。
2.观察造型:宋代龙泉窑的制品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富有变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观察胎质:宋代龙泉窑的胎质较松,呈紫灰色,部分精品瓷器采用薄胎厚釉工艺,胎质更为轻薄。
4.观察工艺:宋代龙泉窑采用支钉支烧和垫饼垫烧两种烧制工艺。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薄胎厚釉青瓷采用垫饼垫烧,釉稠且厚。
综上所述,要鉴别宋代龙泉窑的瓷器,需要从釉色、造型、胎质和工艺四个方面进行观察。
龙泉窑鉴定最简单方法
龙泉窑鉴定最简单方法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窑口之一,其瓷器精美独特,深受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喜爱。
那怎么来鉴定龙泉窑呢?嘿,这可得有点小窍门哦!
先看看釉色,龙泉窑的釉色那可是相当有特点的呀!就像天空的颜色一样,有那种深邃而迷人的美感。
正宗的龙泉窑釉色多为青绿色,温润如玉,可不是那种刺眼的绿哦,而是柔和自然的,就像春天里刚发芽的嫩草的颜色。
如果看到釉色过于鲜艳或者暗淡无光,那可得多个心眼儿啦,说不定就不是真家伙呢!
再瞧瞧器型,龙泉窑的器型大多简洁大方,线条流畅。
想象一下,那瓷器就像一位优雅的舞者,姿态优美动人。
如果器型看起来别扭、不自然,那很可能就有问题呀!而且龙泉窑的瓷器往往有一种古朴的韵味,这可不是能轻易模仿出来的哦。
还有纹饰,虽然龙泉窑的纹饰不像有些窑口那么繁复华丽,但也是有它独特之处的。
那简单的线条和图案,就如同是大自然的杰作,自然而生动。
如果纹饰过于复杂或者粗糙,那不就像东施效颦一样,一下子就露馅了嘛!
然后摸摸质感,龙泉窑的瓷器质感细腻光滑,就像婴儿的肌肤一样。
拿在手里,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这可不是那些轻飘飘的仿品能比的呀!而且真的龙泉窑瓷器敲击起来声音清脆悦耳,仿佛是在演奏一曲美妙的音乐呢,要是声音沉闷,那可就不对头啦!
哎呀,龙泉窑的鉴定可真是一门大学问呢!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多去了解它的特点和历史,就一定能分辨出真假来。
难道不是吗?不要害怕犯错,经验都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呀!大家可不要因为担心鉴定不好就错过了欣赏这些美丽瓷器的机会呀!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龙泉窑鉴定之道!。
龙泉青瓷的特征和鉴定
龙泉青瓷的特征和鉴定上一篇/ 下一篇2008-05-08 08:36:56 / 个人分类:龙泉古瓷查看( 161 ) / 评论( 1 ) / 评分( 0 / 0 )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窑址,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
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龙泉瓷器的初步鉴定,主要是熟悉龙泉釉色的特点,和观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红的特点。
龙泉的釉色一般比较肥厚,不管成色为哪种,釉色都较纯正,层次的变化不明显,莲瓣和突棱的地方由于釉相对较薄,因而略发白。
火石红几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有的较多,有的少些,但都是围绕着胎釉结合的地方形成,颜色自然较纯正,火石红的走势自然而不规则。
底足都有磨损,自然磨掉火石红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
元代的盘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烧残留痕迹,星星点围成一圈,与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较密集较细小的气泡,大小不一;有的浮于釉面,有的位于釉下,但分布绝无规律。
龙泉瓷器一般不开片,有的几条釉面有裂纹;有的火候不高的龙泉瓷器有较多开片,开片细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
龙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特别是莲瓣纹)一般很柔弱,隐隐约现。
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一般有磨痕,磨痕处往往无光泽。
龙泉以釉色胜,釉色不好或偏窑口的器物收藏价值不高。
龙泉青瓷各个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北宋早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稍薄。
北宋以前龙泉窑出产的瓷品,可以看作龙泉生产的越窑器,其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
龙泉窑瓷器鉴定四招
龙泉窑瓷器鉴定四招近年来,龙泉窑仿品时常在古玩市场上露面,给收藏者及爱好者带来很大的烦恼,故在鉴定时应特别注意,接下来就教大家四招来鉴定龙泉窑瓷器的真伪。
1、釉色鉴定龙泉窑青瓷的釉色极为丰富,皆浓翠莹润,恰似青梅色泽的梅子青;有粉润如玉,半透明的粉青,还有青中泛黄,釉面光泽较暗的豆青。
其青釉釉面滋润而无浮光,釉汁极少有流淌,釉色精美,呈色稳定,釉面没有开片。
而越窑青瓷釉色较暗,为艾青色;耀州窑的青瓷釉色青黄,缺少纯净滋润。
龙泉窑的釉属于石灰碱釉,流动性差,有较强的玉质感,在放大镜下可见大量均匀密布的微小气泡。
一般来讲,北宋早期龙泉窑瓷器的釉为淡青色,釉层透明,表面光亮。
北宋中晚期龙泉窑瓷器的釉为青中带黄,釉层薄,并有较多的开片。
南宋中晚期龙泉窑瓷器的釉色青翠,极少开片,没有流釉现象。
2、胎质鉴定龙泉窑的胎色发灰,胎质缜密,胎体细薄匀实。
同时期的耀州窑青瓷的胎则是呈色较深,胎质不及龙泉窑缜密。
同时期的越窑青瓷胎色较灰,胎体厚实,胎质较为坚硬。
而民用仿品则胎体更为重要。
在实际鉴定中只要用手掂一掂,就可发现越窑、耀州窑和民用仿品的器物手感沉重。
在具体的鉴定过程中,要区分龙泉窑各个时期胎的不同特点:北宋早期龙泉窑的胎较为厚重,淘炼不纯,但质地坚硬。
北宋中晚期龙泉窑瓷器的胎呈灰色或淡灰色,胎壁薄厚匀称,胎面光洁。
南宋前期龙泉窑瓷器的胎壁较厚,胎体中氧化铝的含量较低。
南宋后期龙泉窑瓷器的胎质坚硬细腻,玻化情况良好,胎色白中泛青。
而同时期的龙泉黑胎青釉瓷器的胎比历代龙泉窑瓷器的胎都要薄,胎质细密坚实,多数呈灰黑色,少数呈黄色或砖红色,胎质松而轻。
3、纹饰鉴定北宋时以刻划花为主,南宋前期尚有刻划花。
北宋早期多莲瓣纹、变形云纹、水波形堆纹。
北宋中晚期则以团花、莲瓣和缠枝牡丹纹为主。
其布局严谨。
南宋前期以刻花为主,划花次之,蓖纹越来越少。
以云纹、水波纹、蕉叶纹较为常见。
南宋中晚期已无纹饰,以青玉般釉色取胜。
4、造型鉴定龙泉窑的品种非常丰富,品种之全在宋代各大窑系中位居前列,除日常生活用瓷外,还烧制各种陈设瓷。
龙泉窑瓷器的鉴定技巧:教你看懂龙泉窑瓷器
龙泉窑瓷器的鉴定技巧:教你看懂龙泉窑瓷器明洪武、永乐时期,出于市场的需求,龙泉窑为满足需求,大量制造青瓷,而此盘即为当时佳作。
龙泉窑青瓷的釉色极为丰富,皆浓翠莹润,恰似青梅色泽的梅子青;有粉润如玉,半透明的粉青,还有青中泛黄,釉面光泽较暗的豆青。
要提高青瓷的艺术水平,无疑要在青色的釉上下功夫。
南宋龙泉窑这时正调动一切技术和艺术手段,解决釉的呈色问题,突出一个“青”字,使之确实达到“如玉如冰”的艺术效果。
我们可以从它的碎片中看出施釉技术和控制还原气氛的烧成中的出色成就,那些粉青或梅子青釉色,都施三、四层厚釉,使釉色晶莹润澈,沉着柔和。
如果说釉是青瓷艺术的一项重要因素,那么,南宋龙泉青瓷的釉色,在美化作用上,的确已达到很高的境界。
因为要使青釉的色度深而且青,既非增加铁的成分可以收效,也不能靠薄釉达到这种要求。
它的关键在于掌握釉层的厚度,正如海水一样,水越深而青越浓。
所以,必须把釉汁层层加厚,改革过去一次上釉的方法,才能得出满意的釉色。
这是广大制瓷工人从长期劳动实践的经验中创造出来的成果。
凡是典型的粉青和梅子青的产品,多是釉层肥厚,还原气氛适当,故釉色浑厚华滋,厚如凝脂,青比美玉,给人以新鲜愉快的美感享受。
虽然还有一部分虾青、炒米黄等较差的釉色,但青澈晶莹的是这时的主流。
其中白胎青瓷,以无纹片见称,是属于胎釉结合得好、火度适中的高质量产品。
至于黑胎青瓷,以具有开片见称,所谓“鱼子纹”和“百圾碎”成了它的装饰特点。
北宋时期,龙泉窑的瓷业生产初具规模,产品数量比以往增加了许多,器形也丰富起来。
这一时期的龙泉窑产品风格明显受同时期越窑的影响,在造型、装饰、釉色等方面多模仿越窑器物,此时的龙泉窑青瓷碗在造型、釉色和装饰等方面呈现出对越窑同类产品模仿的趋势。
在明末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中称这种窑具为“匣钵”,在我国古代制瓷工艺中最早使用“匣钵”装烧技术的是唐代越窑烧造“秘色瓷”中发明的,并被龙泉窑继承并沿用至今。
元代龙泉窑青瓷的特征和简易识别方法
元代龙泉窑青瓷的特征和简易识别方法元代龙泉窑生产的瓷器。
胎体比宋代的要粗壮、高大、坚致;有些器型如大盘,高足杯,吉字瓶,八棱梅瓶等都是典型的元代器型。
施厚釉,釉面不如南宋时润泽,但很光亮,有很强的玻璃质感。
由于元代的釉配方陈腐精炼程度不如南宋时期,所以元龙泉釉多为绿豆色或艾绿色,少数为青黄色。
少见南宋龙泉精品那种梅子青和粉青的高等级颜色。
元龙泉窑青釉点彩吉字瓶元代龙泉窑分为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两种。
黑胎青瓷是生产的仿南宋官窑黑胎青瓷的作品,鉴定特征和南宋官窑相似。
白胎青瓷则氧化硅含量降低,氧化铝和氧化钾钠含量提高,胎色白中带灰。
由于淘洗不如南宋精细,所以元龙泉的灰白胎一般火石红特别明显,露胎处较多。
元龙泉由于胎釉渐渐粗糙,所以采用了其他方法弥补。
如模印花纹,釉上褐斑,露胎装饰等,都是此时期多见的方法,也是辨识龙泉窑宋、元的重要标准。
一般而言,具有褐斑和露胎装饰的龙泉窑文物,都定为元代。
元类龙泉青釉露胎八棱人物梅瓶主要装饰方法是划、印、贴、堆塑、镂空、点彩等。
贴花分有釉、无釉两种。
无釉的为元代新创,多在碗、盘、洗的内心贴双鱼、小兔、荔枝、飞龙,器物碧绿的底心上凸起红褐色纹饰,非常醒目。
龙泉点彩是在青白瓷釉面上随意点染含铁量高的釉料,经高温烧成带褐色斑点器物。
早期纹饰比较简单,以后渐繁复。
元龙泉青釉弦纹莲瓣贴花牡丹瓶元代龙泉窑纹饰多见,少见素瓷。
花卉瓜果,龙凤鹤魚,八吉祥八仙人物故事等纹饰繁多,很多和元青花瓷器纹饰形似。
纹饰主要为贴花,布局或舒朗,或繁密,一般而言越到后期纹饰布局越密。
文字类也大量出现在元龙泉瓷器上。
有些还有窑工姓名和八思巴文。
元龙泉窑青瓷镂空花卉香薰敛口、短颈、腹部扁圆,三柱状短足。
颈部划回纹一周,肩饰花瓣锦,腹壁于三足间以凹线划分三等分,各自与足间作镂空的三角区块,各镂雕牡丹、山茶、灵芝等缠枝图样,以划花卷草纹为边饰。
全器胎体厚重,三足矮壮,雕镂浑朴,釉色深沉。
口缘无釉,里心有圆形无釉的垫烧痕,足端与三足间的底部无釉,后者中央有圆形窑具痕迹。
历代龙泉窑青瓷的特征和鉴定(图)
历代龙泉窑青瓷的特征和鉴定(图)龙泉窑属于南方青瓷系统,早在公元二、三世纪,今浙江东部宁绍地区形成早期越窑青瓷体系。
除越窑外,烧制青瓷的还有婺州窑、瓯窑及德清窑。
据朱伯谦《龙泉窑青瓷》所述,龙泉及周围地区陆续发现的一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古墓,墓内出土的瓷器与越窑、婺州窑、瓯窑及德清窑的产品有些差别,具有自己的特色,可能属于龙泉窑早期产品,由此推测龙泉窑可能源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现有考古发现表明,龙泉及周围地区有几处唐代的青瓷窑业遗迹,如现今庆元县竹口镇黄坛村、松阳县赤寿乡界首村、青田县腊口镇石帆村、莲都区吕步坑村,其中庆元在当时属于龙泉管辖范围。
这一时期龙泉窑青瓷产业规模不大,属于就近销售模式。
五代时期,龙泉窑青瓷得到了快速发展,博得了世人的关注。
据宋?庄绰《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龙泉窑青瓷的文献。
由此可见,早在吴越国时期,龙泉窑已经从众多窑场脱颖而出,成为吴越钱王纳贡所需秘色瓷的生产地。
从龙泉东区安福等五代时期窑址产品来看,釉色淡青,青中泛黄,基本形成龙泉早期产品淡清釉的特征。
东晋龙泉窑青瓷四系壶高24.4cm,腹径15.9cm,口径12.4cm,底径9.8cm南朝龙泉窑青瓷平底碗高4.8cm,口径10.8cm,底径6.2cm唐代龙泉窑青瓷撇口碗高4.8cm,口径13.6cm,底径6.4cm唐代龙泉窑青瓷四系罐高24.4cm,腹径15.9cm,口径12.4cm,底径9.8cm五代龙泉窑青瓷双系瓶高24.4cm,腹径15.9cm,口径12.4cm,底径9.8cm宋代龙泉窑北宋时期是龙泉窑青瓷逐步实现釉层加厚,色泽更青,在制瓷工艺和文化审美上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这方面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基本保持一致。
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常见产品有碗、盏、盘、梅瓶、执壶、罐、盒、多管瓶、盘口壶等,胎质较白,釉色淡青,装饰以刻划花为主要手法,线条娴熟纤细,花纹有莲瓣、牡丹、菊花、梅花、水草、蕉叶、鱼、龙、弦纹等,具有独特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龙泉青瓷还形成有别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贴,刻划花为主。明龙泉青瓷的装饰范围也大大增加。明龙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划、堆贴装饰,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但总的来说,明代的龙泉窑系,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型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每况愈下。
明代制作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
宋、元盛极一时的浙江龙泉窑至明代虽逐渐衰落,但明早、中期制品仍十分精美。明代龙泉窑系的青瓷造型,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产品多大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这时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的。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福、寿、金玉满堂等字。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龙泉青瓷的特征和鉴定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5-08 08:36:56 / 个人分类:龙泉古瓷
查看( 161 ) / 评论( 1 ) / 评分( 0 / 0 )
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窑址,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从装烧方法认识各时期器底特点
1.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2.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3.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4.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南宋晚期龙泉青瓷产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两大类。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器型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北宋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盆、罐等少见。这一时期的新产品有多管瓶、盘口壶、多叶瓶。其中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饰花苞钮、花蒂钮为主。多叶瓶盖顶以鸡、狗等动物作钮为主。在釉色上,早期施淡青色釉,有泛黄现象。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中晚期窑址有30余处,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的上垟,丽水市的石牛等地。中期多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亦有泛黄现象,釉层薄,釉面有光泽。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篦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制作工艺上,北宋晚期开始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
在元代青瓷器中,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突起。
6.一种用模子成型的水注、小罐、瓜型壶,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莲瓣、云纹、龙纹等纹饰的,多数为龙泉溪口窑所生产。
元代器物特点造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
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造型特点为粗壮高大,胎体变厚,釉色减薄,观赏价值降低。为获得元统治者喜爱和促进销售,匠师们采用刻、划、印、贴、雕和点褐彩等工艺来美化器物。莲花瓣是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主要装饰之一。元代初年莲瓣宽矮,系用刀或钳子划出莲瓣边线,制作方便,这种纹饰是元代特有的。随后多数瓣面演变成为狭长,形似菊瓣。因为它是从南宋时瓣面丰满、瓣脊突起的莲瓣发展而来的,所以人们仍称它为莲瓣纹。元代莲瓣纹有以下几种形式:瓣面平,莲瓣的边线用刀或钳子划成;两面用刀斜刻成瓣面,中间有瓣脊,多数瓣脊粗细不一,上下不直,刻工粗糙;在一部分盏、洗或盘的内壁用刀自上而下挖成,瓣面上端较宽,没有瓣尖;龙泉溪口窑生产的用模子制成的瓶、罐的莲瓣纹,莲瓣的边线是细凸线的。这是鉴定宋元龙泉青瓷的主要依据。
南宋龙泉窑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前期,宋高宗赵构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权,到定都临安前后10多年时间,政局动乱期。龙泉窑主要生产日用器皿及冥器。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五管瓶、盘口壶等仍沿袭北宋末年旧制继续生产,只从器型上稍加改进。如五管瓶,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南宋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时稍瘦,从肩部分成两级,最后演变成一级,肩部突起,器身光素无纹,盖钮以各种动物如鸡、犬、鸟代替花苞钮装饰。胎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鼎式炉、八卦炉、奁式炉、渣斗、盆、塑像、胆式瓶,龙虎纹瓶、五管瓶,等等。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突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瓣中脉线突起。
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
宋廷南迁,临安成为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人口大增,外销活跃,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南宋时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这时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零,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窑工们根据南宋官窑制瓷工艺,将胎釉配方作了调整,创造性地生产了白胎厚釉青瓷,犹如翡翠碧玉,同时釉层光滑整洁不开片,深得宫廷和官僚的喜爱。这种白胎厚釉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南宋六陵墓地均有大量出土。
龙泉瓷器的初步鉴定,主要是熟悉龙泉釉色的特点,和观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红的特点。龙泉的釉色一般比较肥厚,不管成色为哪种,釉色都较纯正,层次的变化不明显,莲瓣和突棱的地方由于釉相对较薄,因而略发白。火石红几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有的较多,有的少些,但都是围绕着胎釉结合的地方形成,颜色自然较纯正,火石红的走势自然而不规则。底足都有磨损,自然磨掉火石红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元代的盘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烧残留痕迹,星星点围成一圈,与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较密集较细小的气泡,大小不一;有的浮于釉面,有的位于釉下,但分布绝无规律。龙泉瓷器一般不开片,有的几条釉面有裂纹;有的火候不高的龙泉瓷器有较多开片,开片细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龙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特别是莲瓣纹)一般很柔弱,隐隐约现。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一般有磨痕,磨痕处往往无光泽。龙泉以釉色胜,釉色不好或偏窑口的器物收藏价值不高。
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主要特征:
1.器型丰富多样,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2.龙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盘口壶。梅瓶高度减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盖倒扣瓶上,北宋时期肩腹比较丰满,器型较大,外壁刻缠枝花、莲瓣。鬲式炉系仿商周铜鬲式样,其肩与腹部的凸楞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装饰。
3.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4.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别有韵味。
Hale Waihona Puke 5.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成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