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_词风转变_
苏轼词风转变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泥,潇潇暮
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
发唱黄鸡。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上半阕写景,大的背景是子规鸣叫着的细雨蒙蒙。照一般看来, 无边的暮雨中杜宇泣血,自然是一切忧伤得说不出。可是苏东坡偏 偏就把它写成了一首愉快清丽的歌,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兰芽在山 中茁壮成长,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在绵绵的细雨 中,有杜鹃在清啼。 下阕词是抒怀。"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典自白居易《醉歌示妓 人商玲珑》: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白居易想表达的 是红颜易老,良时不返,偏偏苏东坡反其道而用之,劝说世人莫要 因为自己韶华已逝而心灰意冷,唱黄鸡催晓的悲伤调子。 谁说人生不可能再年轻?门前的流水尚可以一辈子朝西,又怎 么可以唱那些黄鸡催晓的悲伤歌曲?这是苏东坡的人生哲学,老又 如何?依然可以左牵黄右擎苍,努力进取。谁说人不似花,再无少 年时?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 只是岁月本身。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 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 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 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 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 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 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 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 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 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 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 激情的作品。 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 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分析

古代文学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分析于小飞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摘要:苏轼与辛弃疾都是宋代著名的词作家,且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本文就其词风进行了比较分析,首先分析了两位词人词风的相同点,然后讨论了其词风的差异所在。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一、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的相同点(一)词的内容不拘泥于儿女情长词盛行于宋朝,晚唐五代时词作品已经很多,然而,受到晚唐奢靡社会氛围的影响,词作品大多非常细腻,形成了婉约派词风,词的内容以记叙儿女情长为主。
从苏轼开始,词作品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他将国事、仕途、情感、自然等题材都纳入到了词的写作范畴当中。
关于爱情的词作品都是婉约的,而关系到国事、天下事、大自然的词作品则豪放、豁达、气壮山河,形成了豪放派词风。
辛弃疾承袭了苏轼豪放派的词风,以社会万象为创作内容,既描写情感生活,也描写英勇抗金保家卫国的战场。
除此之外,辛弃疾还丰富了词的形式,既有绮丽的骈文,又有通俗的民间俗语,两种有机结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词人的情感体验。
(二)词的主题透出积极的人生态度苏轼的词透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尽管到了暮年,苏轼依然有壮士情怀而非哀叹年老不中用。
例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开篇用“少年狂”三个字倒出了自己的年轻的心态;“鬓微霜”“又何妨”六个字写出了他不服老的心态;“会挽雕弓如满月”表达了其对自己驰骋沙场的信心;“西北望”“射天狼”流露了他对自己杀敌保家卫国的迫切向往。
整首词,通篇都表达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抱负,取材麾下,笔调豪放。
辛弃疾的词与苏轼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积极的抗战态度和壮士豪情。
例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回想往日驰骋疆场的英武,“金戈铁马”流露出其对沙场的眷恋,一个“吞”字表达出了其坚决的抗金态度和必胜的决心。
诗人苏轼的词有什么特点

诗人苏轼的词有什么特点苏轼不仅是著名的诗人,也是一名出色的词人,那么苏轼的词特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苏轼的词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的词诗词的区别,词源自于诗,但却比诗演化发展的更为精妙,诗受着格式的束缚,没有很大的施展空间,而词却不一样,词首先字数没有强制性要求,而且押韵方面管理的更为宽泛,更适合抒发自己的情感。
苏轼的词在宋朝中所有词人里面,又是极其特殊的一位,他开创了宋词的另外一种风格。
在苏轼之前,宋词的整体风格是清丽的、婉约的,在现代来看是适合小资情调的,而自苏轼起,宋词的风格就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清秀转变成了豪迈。
从小清新的风格转为了旷达开阔之风格。
再结合苏轼的整个人生经历,创作宋词的具体风格来分析,苏轼的文学创作又可以简要地分成两个时间段,前半生和后半生。
从政经历的第一次大落便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分水岭。
前半生的苏轼,饱怀激情,将自己的满期抱负寄托在宋国的朝廷上,期望自己能够通过科举制度报效国家,事实上他也确实通过科举成功。
但朝廷之复杂岂是一个单纯的热血青年所能随意驰骋的天地,在与王安石的冲突中,在与新派政客的矛盾中,苏轼的人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他的词风变得由婉约变得无比慷慨,他将自己满腔的情怀尽抒发在宋词之中,变成为了我国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最为代表的作品。
苏轼的文章苏轼的文章是指苏轼包括散文在内的各类文章,苏轼可以说是一位文学成就非常高的人,其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其词语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并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以苏轼堪称一代文豪,其作品代表了北宋时期文学创作上的最高成就。
下面我们就说一下苏轼的文章。
苏轼的散文中最出名的是《石钟山记》和《放鹤亭记》,这两篇散文可以说与苏轼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齐名。
苏轼留存下来的文章是很多的,这两篇可以说是其中的精品,能够寓情于景,使得情景交融,并且能够说明自己的情怀与想要告诉大家的道理,情景交融处理的非常的好,可以说一般人是难以企及的。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

内容提要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
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
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
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风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
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
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
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苏轼与南宋清空词风

一
派 的“ 空 ” 然 都 来 自苏 轼 !由此 可见 苏轼 在 清 竟 宋代 文 坛上 的重 要地 位 。词 学界普 遍认 为宋 词 豪 放 派就 是在 苏轼 影 响下 形 成 的 , 这 只 是 一 种 肤 但
词 都把 他 做为 创作 上 的典 范 , 他 却 进 人 不 了诗 但
词 的正派序列 。宋代 诗词特别讲求正派体系 , 宋 诗 以 江 西 诗 派 为 正 宗 、 词 以南 宋 后 期 本 色 派 宋
( 江湖 词派 ) 正 宗 , 江 西 诗 派 的活 法 、 湖 词 为 而 江
夔 清 空 的渊源关 系 , 还 有 一 个 根本 问题 没 有解 但 决 , 就是 苏轼 词 自身 的 清 空 问题 。本 文 从 张炎 这 《 词源 》 对清 空 词 法 的批 评 “ 空 中 有 意趣 , 笔 清 无
基金项目: 南省 哲 学社 会科 学规 划 项 目( 0 Βιβλιοθήκη WX 0 ) 河 20 B O4
作者简介: 郭锋 , 士 , 博 河南理 工 大学 文法 学院 副教授
苏轼 是宋 代 文 学 史 上 的一 个 奇 观 , 时 的诗 当
4 40 50 3
析 了“ 空” 清 理论 的来 龙 去 脉 , 实 了姜 夔对 苏 轼 证 词 法 的继 承和发 展⑨。这 些 成果 解 决 了 苏轼 与姜
郭 锋
摘 要: 苏轼 开创 了清 空词 法 , 引领 南 宋词坛 上 清空词 风 。 苏轼 的 清空词 法 有 两个特 点 : 并 第
一
,
运 用 才学作 词 , 发 一种抽 象模 糊 的 意趣 。作者 有 意 清 空掉 的 内容 , 读 者 的 阅读 中得 到 了 抒 在
苏轼与姜夔词风比较

苏轼 与姜夔词 风 比较
陈佳 杭 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 州 30 1 10 2
摘要 :本文从 苏轼与姜夔词风入手 ,首先梳 理 了苏轼词风 与 “ 豪放词” 的关系,指 出苏词词风主流一 “ 一 清旷” ;继而浅
析 了姜夔词风 ,主要特 色是 “ 清空” 。接下来对. 清空”与 “ “ 清旷”作 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豪放派 ;清空 ;清旷 ;苏轼 ;姜夔
一
、
苏轼词风 浅探
苏东坡以词作表现 了与众不 同的慷慨 豪迈的气质 ,领词
三 、 “ 空”与 “ 旷”对 比研 究 清 清
苏轼 的 “ 清旷 ”与姜夔的 “ 清空 ”, 在 词 学 风转变之先河。被后世论者 尊为 “ 豪放派 ”鼻祖 ,然而 ,苏 审美与人格 精神都有惊人 的相似 。张炎在词学审美批评 中以 轼 豪雄 词作在 其传世作品 中所 占的 比例是 十不足一 ,只 因其 “ 清空 ”为高标 ,既极力 推崇 白石 ,也从 未对东坡置微言 。 全 新风貌 而引起广泛注意 ,因而后世相对 忽略了苏词更大数 “ 清空 ”作 为理论批评范 畴 ,主要指运 用高骞的骨气来调遣 量其他风格的作品 。但实 际上 ,从作 品数 量上看 。苏轼表现 清疏 的文 藻 ,创造 出高超 绝俗 的风神 。东坡词的清新疏 旷, “ 放” ,也就是清旷风格 的词要 远远多 于表现 “ 豪”这种风 白石词的高洁幽远 ,都具有相似 的美学 特点。 东坡姜夔 词作的共 同特点 “ ” , 现在苏轼与姜夔词 清 体 所谓 “ 清旷 ” ,是 指 用语 清雅 明净 ,所 抒发 的感 情疏 作的意象选择 、意境营造方 面 ,都具有相 似的取 向。苏轼与 狂通达 、潇洒 飘逸、高沽特立 ,词 作整体显示 出清明境界和 姜夔 的词作都显 示出类似晋宋 风流的韵致 与气格 ,东坡词表
北宋词的三次大_变革_董小伟

北宋词是宋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按时间,可以初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
在三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三位对词“改朝换代”的词坛星宿———柳永、苏轼、周邦彦。
词到了他们手里,分别进行了三次重大“变革”。
一、北宋初期,在经过宴氏父子、张先等多位词人的推波助澜下,词至柳永,词风为之一变,即从艳丽之词变为歌者之词。
柳永是北宋初期一位大力填词的“专职”词人。
他长期出入于秦楼楚馆之中,恣情游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风流才子,死后又一直被视为轻薄浪子。
生活的艰辛、处境的坎坷、生命的不幸,使他的词走向了民间,成为真正的“歌者之词”。
由此,柳永堪称中国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首先,柳永词在内容上进行了“变革”。
柳词虽然还残留了有许多依红偎翠、歌舞升平之作,但其中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词的新动向。
(1)将晏殊为代表的专写达官贵人之词,转向了民间,特别是转向了青楼市井。
虽然其中有写得露骨、直透的一面,但寄予了柳永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注,也使词人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更浓了,如《定风波》。
(2)有关男女情感与相思的艳词,这部分作品很多。
有以女性口吻来写的,其中女子个性鲜明,个个敢怒、敢怨、敢说、敢爱,如《定风波》;也有以男子口吻来写的,其中男子打破前代隐晦含蓄表现手法,毫不避讳男子思念的心态,如《小镇西》。
(3)柳永最擅长的是描写“羁旅行役”,抒发羁旅行役之苦,其中融入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感受与思考。
这部分作品艺术成就很高,影响也最大。
如著名的《雨霖铃》和《八声甘州》就是代表。
(4)有许多对繁华都市风光描写的美词,如《望海潮》就是其中代表作。
其次,柳永发展了大量慢词,创作许多新词调。
“慢词”本指音乐而言,一般而言指字数比较多的词,有时也叫“长调”,即是指90个字以上的词。
在敦煌曲子词里出现过一些长调,但一直没有得到发展壮大,小令一直是词坛主旋律。
而柳永在慢词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慢词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力,突破了五代以来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的局面,为词更好表现细腻的情感作了很好铺垫,如有《八声甘州》、《木兰花慢》等词为其代表,他的《中吕调戚氏》甚至达到了212字。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李颖聪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二人 的豪放词派风格又有显著差别。苏词追求现实中的光 明,无论眼前多么黑暗,都在试图发掘其中美好的事 物,给人以鼓励,超越现实去寻求理想。辛词则更注 重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堪与愤懑不平,通过描绘现 实中国家分崩离析,人民四处逃亡,亲人流离失散, 表现自己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却又感到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悲愤之情难以消磨。苏词和辛词虽同属于豪放 苏词是现实中寻求光明,追求理想,给人以希望;而 一、豁达开朗与抑郁悲愤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足见这个家族的文 化底蕴之深厚。苏轼从小读书刻苦,然而,这位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 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由于被动卷入朝廷的党派纷争, 苏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与责难,但他并不为此感 到苦闷,即便落入狱中,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光明的探寻。被贬黄州时,他带领家人到城东开 辟了一片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 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被贬颍州时,他又疏浚了颍州西 湖,并且筑堤。此举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对人民 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减少了旱涝灾害的频率, 一劳永逸。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被贬谪至徼 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在这里 兴办学校,教人读书,使儋州地区成为海南岛的一大 文教重镇,人民安居乐业,以读书为乐,以教育为先,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儋州有很多地方取名为 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等,凡是地名均会带上“东 坡”二字,甚至连语言都有“东坡话”,足见当地的 人民群众对苏轼的敬重和缅怀。可以说,无论苏轼流
落到何处, 他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 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性格豁达,这也直接影响了他 的词风。 辛弃疾的情况则与苏轼完全不同。南宋的政治 背景相对于北宋更加复杂混乱。在辛弃疾出生时,北 方早已落入金人手中已逾多年。辛弃疾的祖父虽在金 国任职,但他并不愿为金国卖命;相反,他极度仇视 金国金人,把推翻金人王朝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辛弃 疾幼年时期,他的祖父也时常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 时期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 了自己的肩上。他要实现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 理想,这使他带有一种江湖人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 来到南方,但他对南宋朝廷的懦弱和胆怯并不知情, 他写下很多抗金北伐的提议,如《美芹十论》等,这 些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获得一致称赞,但南宋的统 治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们不想再打仗。尽管 表面上南宋的统治者表现出想要跟辛弃疾一同作战的 态度,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辛弃疾在谏言中所表现出来 的才干, 于是朝廷将他派到了南方的内陆省担任官职, 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显然,这与辛弃疾的志向大 相径庭,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远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辛弃疾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这使得他变得越来越郁 郁寡欢,他深感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自己却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因此愈发意志消沉,哀伤落寞,内 心极为压抑愤懑,痛苦不堪。 二、一介书生与刀客游侠 苏轼对战争是陌生的,他只能通过想象去描绘。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象出“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的场景。词中展现出一个“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的青年周瑜形象,并用“小乔出嫁了”来反衬 出周瑜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作者借对周郎在赤壁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差异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继柳永以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后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早在欧阳修是文坛盟主的时候,就预言苏轼将来的成就会高过自己,并表示要把领导文坛的责任托付给他。
果然,苏轼不负众望,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而其中苏词的历史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破除了以往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
“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苏轼文集》卷六三)。
他开创了“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
这样,诗化的词,使得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在以往,词不过是音乐的一种附属品,充其量只是拥有美丽的艺术价值,而苏轼改革以后,使词拥有了自己更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只依赖音符而存在。
这里让人不由想起柳永,他一生致力于词,虽然推高了词的地位,虽然身为苏轼的前辈,然而与苏轼的影响相比,却略逊一筹。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奇逸缥缈,让人读来有种超现实的感受和想象。
苏轼的很多词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的豪放飘逸风格,他豪放之词风中,带着轻灵,但又不拘泥于红粉佳人之花前月下艳词,他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不是悲哀的,而是进取和直面人生难以圆满完美的事实的。
论苏轼与辛弃疾的不同词风

论苏轼与辛弃疾的不同词风摘要:说道豪放词我们不得不提到苏轼与辛弃疾,二人同为宋词豪放派的重要人物但是由于两人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人生观的不同,必然会造成他们不同的精神气质、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
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苏轼以诗为词,在词中表现出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追求失败之后的洒脱旷达;辛弃疾以文为词,在词中表现出了因无法实现自身报国之志而郁积于心的忧思悲壮、沉郁苍凉之情。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迈、词风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其父苏洵在文学上颇有成就。
苏轼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发愤苦读加之其天资聪颖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苏轼通过科举而走上仕途,而他的仕途并没有一帆风顺。
由于与当朝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他被迫离京,流放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之后又遭遇“乌台诗案”,整体来说苏轼这位才子一生坎坷,但是他一直都抱着乐观积极的处世态度,虽是被流放但他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他的渊博的学问和他的气质内涵让他能随遇而安,作品中也流露出有着深沉底蕴的旷达豪放。
辛弃疾的人生轨迹和苏轼则完全不同,他所处的年代是国运衰微的南宋朝。
辛弃疾自小就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辛弃疾二十三岁就组织义军抗金,以其勇敢果断名重一时,开始了仕途生涯。
但南宋皇帝“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不思进取让辛弃疾感到异常无奈。
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他逐年显露出的刚直性格也是他越难在朝中立足。
在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使他难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归隐山田后欣赏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又一面心灵深处不停地涌起波澜,辛弃疾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最终成了他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满足的心愿。
苏轼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而辛弃疾是两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
婉约、豪放词风之争与苏轼

“ 东坡 以诗 为词,如教坊 雷大使之舞 ,虽 极天下之工 ,要 别绪 、伤 春悲秋 、光 景流连 :其形 式大都婉丽柔 美、含蓄
非本色 。”陈师道用这 个 比喻指 出了东坡 词 “以诗为 词”
丽婉转 ”的固有特点 。
蕴藉 、情景交融 、声调和谐 ,并没有突破 “ 为艳科 ”的 词
苏轼 不满足于词 “ 宾遣兴 ”、 “ 娱 陈伎佐歌 ”的附属
子词做 了说明 ,当 时的 曲子词是豪家 的歌儿舞女配合音 乐 陈季 常》中说 : “ 惠新词 ,句句 警拔 ,诗人之雄 ,非小 又
上 来 ,把 雪 娥 头 面 和 上 盖 衣 裳 都 剥 了 去 , 打 入 厨 下 ,烧 火 注释: 做 饭 ( 九 十 回 ) 。但 是命 运 再 次 和 她 开 了 一 个 大 大 的玩 [】 第 1 高新伟 : 《 凄艳 的岁 月一一中国古代妇 女非正 常生活 》 ,郑
的特点 ,承 认苏轼词 的工整 ,但强调 苏轼 脱离 了词 曲 “ 清 传统 。
词体 起 于 民间 ,晚 唐五 代才 被 文 人广泛 采 用 。欧 阳 地位 ,将 之提高到与 诗相等 的地位 。他 在 《 与蔡 景繁》中
炯 在 为 后 蜀赵 崇 祚 编 著 的 《 间 集 》所 写 《 言 》 中对 曲 花 序 说 : “ 示 新 词 ,此 古 人 长 短 句 诗 也 , 得 之 惊 喜 。 ” 《 颁 答
理等级观念在她心里作祟 。所以,奴婢即便找到了所谓 的最 20. 08 好出路,也是~条不归路 ,在男权社会的背景下,在封建礼 [] 5孔繁华. 与命运抗争的失败者一一论 Ⅸ 金瓶梅》中孙雪娥的形象
教 的 戕 害下 ,妇 女 是没 有 幸 福 可言 的 。可 见 , “ 出谷迁 乔 ” …. 盐城师专学报 ,18, ( . 97 2 )
拓展欣赏-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比较宋词风格,多有豪放、婉约两派之说,而豪放派则以把苏轼和辛弃疾为主。
并称“苏辛”。
辛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势取胜;或以清新秀美的画面见称;有时则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那么他们的词作品在风格上有哪些异同呢?一、苏、辛词风的相同点苏、辛词中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如苏词中《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作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
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自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如辛词中《虞美人·赋琵琶》列举了“昭君出塞”、“贺老定场”许多有关的典故,且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的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
辛词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在题材上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苏东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在杭州,在一首给孔文仲的诗里,他流露出对声势煊赫的官场的蔑视:“我本麋鹿性,谅非优辕姿。
”不仅如此,他还替监狱里的犯人呻吟,替无衣无食的老人幽咽。
他写农村田园情趣时,他起的题目却是《吴中田妇叹》:“汗流肩赤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肤浅不及明年饥”;他在歌咏“春入深山处处花”时也写农民的食粮,农民吃的竹笋没有咸味,只因“尔来三月食无盐”,直指朝廷的专卖垄断;他写被征调的人民挖通运河以通盐船,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他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致君尧舜”,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轻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梦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古文论文《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宏阔的词境,源于高神运思,自具风流标格,稼轩雄健的词笔,则饱蘸壮志豪情,满蕴英雄本色。
他们的词风,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突破了“艳科”藩篱,于婉约之外别立豪放一宗,辛弃疾继承并发扬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点: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豁达乐观的态度。
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能更鲜明地呈现。
对人生、对功业执着的追求,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也是其相同点。
因此,两位词人才既具有豪放的个性,又共领豪放风骚。
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有其不同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东坡虽开创过豪放风格,但其主体基调仍为“旷达清空”。
本文从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和对后世影响三个视角来分析其不同点。
一、从选材内容来看(一)写人。
苏辛的词作中都有大量描写人物的作品。
苏轼平生倾慕屈原、张良、贾谊等人,又酷爱陶潜,追求老庄的隐逸,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疏狂异趣的游仙、隐者、洒脱之士,这些在他的词中得到充分地展现,辛词主要是写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塑的英雄,展现他们的坚贞性格和气吞如虎的豪迈。
(二)写景。
苏词中虽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色彩,但更多的是“门外月公款如水,彩舟横”等幽远、深邃、雅洁的景色,这些景色多披一层薄风细雨、明月夕阳、青山碧水,从而增加了澄澈、雅艳、旷逸之感。
论苏轼李清照的词学观

论苏轼与李清照的词学观一.浅析苏轼与李清照的词风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词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词”之先风。
苏轼的豪放词,这是指苏变革词风,不循传统,而用谢诗的观念作词,并在词作中运用了某些作诗的方法,客观上使词的题材内容扩大了,思想境界提高了。
苏轼的这类作品大多数是写于赴密州任至离开黄州之后一段时间内。
苏轼最早尝试写的豪放词是《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擒锦,朝露清清。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上片流露出感伤的情绪,下片回忆当年与弟弟上京应试之时,才华出众,抱负宏伟,而事情的发展却完全出人意料。
于是嘱咐弟弟多加保重,抱定观望态度,再见机行事。
不难看到,苏轼完全“以诗为词”,把士大夫关于人生大事的心态言谈引入词中,少有形象的描写而多用直接的言说。
这是苏轼离开传统词风,向新的词境迈出的第一步,值得重视。
苏轼除了写豪放词之外,也写了大量的婉约词,从绝对数量来说,《东坡乐府》中的婉约词比豪放词多。
他的婉约词既有传统词风的影响,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了题材,其中特别是写了许多动人的友情词和深含情意的咏物词。
二是格调提高了,不再停留在娱宾遣兴上,也不仅仅是缠绵悱恻,还具有士大夫的抒情意味,有的柔中有刚,有的包含哲理。
李清照是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女词人,是继元祐词人而登上词坛的南渡词人的代表。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丽,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
如果把她前期词作中所表现的情感世界分为两半,可以说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以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例如:尝记溪亭日暮。
(完整)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简答与论述题)

简答题:1。
简述张炎的词风及其在词史上的意义。
(1)张炎创作了词学理论著作《词源》,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继承了姜夔的清空、骚雅乃至疏宕的词风;(2)在创作上注重形式技巧和音律,同时将词的创作引向了兴寄一面;(3)张炎上承白石的清空疏宕,近与梦窗的密丽质相区别,表现了明确的风格意识;(4)《词源》总结了南宋骚雅派词人的艺术追求,也曲折的反映了他们所处的亡国背景.2。
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1)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丧乱诗,写于金亡后十余年间,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社会变动的状况,是金元之际的诗史性作品;二是他后期返回故乡之后,诗歌内容转向山水风景和一般酬唱。
此外晚年所写咏物诗、题画诗等也有相当高的成就。
(2)在艺术上,元好问诸体兼擅,尤其擅长七律、七绝和七古;(3)风格上,丧乱诗沉滞悲凉,骨力遒劲,山水诗、咏物诗等清通流畅,诗思隽永。
3. 简述纳兰性德词的艺术特点。
(1)最擅小令,长调亦有优秀之作;(2)情真意切。
其爱情词尤其是悼亡词格调低徊悠渺,婉丽清凄,写给友人的词也深情贯注,恳切动人;(3)造语自然,少见雕琢;(4)边塞词寥廓苍远,绘景如画。
4.简述梁启超“新文体”的特点。
(1)内容以宣传变法、议论时政以及介绍西方思想文化为主;(2)带有强烈的实用性、时效性和鼓动性;(3)运笔自由,语言平易畅达,杂以俚语、韵语,及通俗易懂,又加强了艺术特性。
(4)综合了士大夫与市民的阅读趣味,雅俗共赏。
5. 简述稼轩体的艺术风格特色。
答:辛弃疾,号稼轩。
其艺术风格有二:第一,“稼轩体”的主导风格是豪放悲壮。
第二,“稼轩体”多以豪放格调出之,但又不失温婉本色。
6。
简述宇文虚中和吴激、蔡松年诗歌的特点。
答:(1)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都是由宋入金的士人,他们是金初诗坛的代表作家。
(2)诗中充满了眷恋故国的情绪。
7. 简述《封神演义》的内容与艺术.答:内容(1)《封神演义》以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为题材:一方面假借历史事件,以对纣王的揭露抨击和对武王的热情赞美托古讽今,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进步历史观;另一方面通过神魔斗法的描写,宣扬了宿命论和“三教合一”的思想观念。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
他写下了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苏轼豪放词的开创性功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题材内容的扩大。
凡写情、纪游、怀古、说理、赠答等等,均可入词,后人称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意境的创新。
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冶艳香软、宋初文人词的闲雅凄婉,苏轼豪放词适应着自己的广泛内容而开拓了豪迈奔放或高远轻旷的意境风格。
(3)形式音律上的突破。
词本是合乐的歌辞,在其发展中,音乐对它有很大的制约性。
苏轼则视词为抒情诗,在实际的创作中,往往突破形式音律的规范,不尽依词乐而作软媚之声。
此外,在语言上也一反花间词以来的错采镂金的风气,而代之以清新奔放的诗的语言。
句式自由灵活,不拘词律。
参考文献:《辞海》、《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葡萄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
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
此外苏轼也有一些抒写“逸怀浩气”,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不少风格婉约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苏轼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的特点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
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导语:苏轼和辛弃疾的词的风格有什么异同呢?苏轼和辛弃疾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格的异同,欢迎阅读!苏轼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体裁:【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一、本文概述苏轼,字子瞻,号东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一生历经多次贬谪,其中黄州时期是他人生和文学创作的重要阶段。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分析他如何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调整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需求。
通过对苏轼黄州时期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创作与其生活经历的紧密联系,以及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文学创作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二、苏轼黄州时期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变化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经历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了长达五年的黄州生活。
这段时期,他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朝廷官员转变为一个边远地区的小官,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的落差,使得苏轼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在黄州期间,苏轼的生活相对清贫,但他并没有沉溺于个人的失意和悲观之中,反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文学创作和地方事务。
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积极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努力为当地百姓谋福利。
这些经历使得苏轼的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关注民生,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民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思想上,黄州时期的苏轼也经历了重要的转变。
他开始更加深刻地反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人生哲学。
在这一时期,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对权力斗争的厌倦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他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自由,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这种思想转变也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他的诗歌、散文更加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描绘,风格更加清新自然,充满了哲理和智慧。
黄州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对苏轼的文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风格更加朴实无华,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这一时期的苏轼,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在思想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苏轼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苏轼黄州时期的生活与创作是他整个人生历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苏轼与词风转变!曹 明 升(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摘 要:苏轼继承了范仲淹、欧阳修等士大夫词人的疏隽之风,用以诗为词!的方法对当时词坛香艳俚俗之风进行反拨。
苏轼有意扩大词的题材,弱化词的音乐性,改变词的语言特色,并将诗中才有的小序引入词中。
这些在客观上抬尊了词体,打开了宋词创作的新局面,并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南宋与金元词人。
关键词:苏轼;变革词风;以诗为词中图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36(2004)04-0055-04自11世纪70年代后的神宗朝开始,苏轼继欧阳修之后执掌文坛。
他以超凡的禀赋和文坛领袖特有的气魄,对向来被视为艳科!、小道!的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为宋词指出向上一路。
清人在∀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提要∃中总结词风流变时指出: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苏轼改革词风,开南宋稼轩一派,开创了宋词创作的新纪元。
但我们要追问,是什么因素促使苏轼变革词风?其具体手段又是什么?只有了解苏轼变革词风的原因与手段,才能正确把握苏轼在词史上的意义与地位。
本文试从词史发展角度来考察苏轼变革词风的原因,结合其具体创作来剖析以诗为词!的内涵。
一我们翻检一下王重民所辑之∀敦煌曲子词∃便会发现,初始阶段的民间词虽然在艺术形式上比较粗糙,但内容题材却是比较宽广的,抒情言志也较为自由活泼。
直至晚唐五代,政治昏暗,世风浇薄,一批士大夫文人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和宫廷贵族酒筵享乐之需要而介入了词的创作。
此时的词随着宴乐!的兴盛而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
比较起遥远的雅乐!和汉魏以来的清乐!,宴乐!是一种俗乐!、淫乐!,这种与歌舞酒色为伴的新兴通俗音乐,其色泽是艳丽的,其曲调是软媚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词在文人手中慢慢变成了一种娱宾遣兴的工具,形成了只是为绮筵公子,绣幌佳人!作清绝之词,助娇娆之态的填词风气。
特别是温庭筠等人,虽使词在艺术形式上逐渐完善起来,却也奠定了词真、艳、深、婉、美!的总体风格[3](P14-28),开创了此后长期笼罩词坛的花间范式。
而后的词人填词莫不是以富为美!、以艳为美!、以柔为美!,词的世界几乎成了美人!、谢娘!的女性王国。
词人的情感也都局限于共我的爱情失意!与自我的生存苦闷!。
[4](P139)及至北宋初期,政治经济得到相当的发展,许多繁华的城镇都是妓馆、酒楼林立,瓦市、茶坊遍布。
加上赵宋王朝以多积金钱田宅以遗子孙,多置歌收稿日期:2004-04-12作者简介:曹明升(1978 ),男,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儿舞女以终天年![5]的享乐主义引诱士大夫,所以整个社会一时歌舞升平,宴饮成风。
听词侑酒也就成为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交方式与最为流行的娱乐方式。
柳永等一派伶工词人由于其生存环境、职业所使,创作了大量香艳俚俗之词。
这些应歌之词由于协律上口,加上有歌妓们的演唱传播,所以风靡词坛,天下传唱,乃至出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情况。
到了北宋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都开始激化,积贫积弱的状况开始暴露。
时代推动着文学的演进。
词这种新兴的文体,由于其题材的狭隘性使得它在发展过程中潜伏着一种内在的危机。
变则可久,通则不乏,词本身也期待着勇敢者去开垦它。
苏轼便是应运而生的一位勇敢者。
据∀高斋诗话∃载: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
东坡曰:%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曰:%某虽无学,亦不如是。
&东坡曰:%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秦少游虽是苏门四学士中最得苏轼赏识之人,但其词仍受柳永一派影响,可见当时词风走向。
而苏轼反对秦观学柳七作词,则反映他对这种香艳词风的不满。
苏轼要用他那写惯了滔滔汩汩,不择地而出的诗文的笔,来救柳永一派的气格之病!。
所以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可以看出苏轼是要对当时盛行之柳派词风发出挑战,准备自是一家!了。
在这种香艳俚俗词风刺激的同时,苏轼还受到当时词坛另一小股词风的影响。
范仲淹、欧阳修等一批名臣士大夫以业余词人!的身份投入写词,这些业余词人!往往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
虽然他们大多是以余力游戏为词![8],但士大夫的那种学养、襟怀和思无邪!、温柔敦厚!为旨归的儒家诗教使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写一些专供歌妓乐工演唱的侑觞佐欢之词,还在词中有意无意地流露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真情实感,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抒发自己政治上的一些抱负和理想。
词在他们手中不再局限于风月!场中赠歌妓演唱,也可以在风雅!交际场合充当文人士大夫沟通交流的工具。
这些士大夫词中的人物形象不再局限于女性,白发将军!(范仲淹∀渔家傲∃)、文章太守!(欧阳修∀朝中措∃)、壮年憔悴! 耻疏闲!的大丈夫(苏舜钦∀水调歌头∃)等阳刚形象在词中逐渐露面。
这股词风虽非主流,但这对于同属士大夫阶层的苏轼来说却是影响巨大。
我们读读苏轼熙宁五年所写的∀浪淘沙∃(昨日出东城)和熙宁六年写的∀行香子∃(一叶舟轻,双桨鸿,水天清影湛波平)等早期作品,明显可以看出是受其贡师欧阳修的影响。
冯煦∀蒿庵论词∃就说欧词疏隽开子瞻!,但是只有从苏轼开始才有意识地用这疏隽旷达之风来对香艳俚俗之风进行反拨。
从上述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变革词风不是平白无故、横空出世,而是受到当时词风的具体影响。
这位天才型的诗人要将士大夫疏隽旷达之风注入词中,以此来突破词体香而艳、狭而深的传统,在词中另立堂堂之阵。
二前面我们从词风流变的角度探讨了苏轼要变革词风的原因。
那么他又是具体运用什么手段来变革词风的呢?若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后山诗话∃所云子瞻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轼一贯强调各种文艺门类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融合。
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既然诗与画之间可以互通,那么诗与词之间为什么不能互融呢?苏轼常常将词与诗相提并论,在∀祭张了野文∃中就明确指出:微词宛转,盖诗之裔。
!苏轼用以诗为词!的方法来变革词风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面的,从内容到形式,从音律到语言,都有除旧布新之功。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其以诗为词!的变革手段加以具体考察。
(一)扩大词的题材,强化作者在词中的主体意识苏轼之前,花间范式!词的内容几乎就集中在男女情事和感伤时序两端。
后来潘阆、欧阳修将山水风光引入词中,范仲淹也有表现边塞征戍之作,但这些并未使词的表现题材发生根本性突破。
苏轼则以其阔大的胸襟、奔腾的激情、雄放的才力,既写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等传统内容,又别开生面,把以往人们通常只能用诗表现的咏物叙事、记游赏景、躬耕射猎、闲居读书等日常生活场景一一移入词中,还用词来议论政治、参悟禅机,真个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而且,随着题材的扩大,词之体格也得以提升。
同时,苏轼使词和诗一样来表现作者的性情抱负和人格个性,使得词的抒情主人公由花间范式!的共我!向作者自我!转变。
他的第一首长调∀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就表现出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他在词中把雅志困轩冕!(∀水调歌头∃)的欲图归隐之意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的用世豪情这两者间的人生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的深情,有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原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浣溪沙∃)的感慨,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的豪情,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的沉静∋∋苏轼将其词品与人品作了高度的统一与融合。
所以宋人杨∀古今词话∃即说苏轼凡赋诗缀词,必写其所怀!;金人元好问∀新轩乐府引∃也说东坡词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
(二)弱化词的音乐性,将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词随宴乐!的兴盛而蓬勃发展,倚声填词!、作词以应歌!是词基本的创作传统。
及至宋代伶工词人,他们的词也主要是供歌妓乐工演唱的,因此往往是协律第一,内容其次,有时为了协律而不惜改字换意。
而苏轼作词则是以意为先,他有许多词是供人阅读而不求入歌喉演唱的。
苏轼这种反传统的做法招致了时人的批评,唱子瞻之词,虽不失体,而多不入腔,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词多不协律。
其实不然,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就记载苏轼在定州作∀戚氏∃时是随声随写,歌竟篇就!。
他在∀书<彭城观月诗>∃里亦云:余十八年前,中秋与子由观月彭城,作此诗,以∀阳关∃歌之。
今复此夜,宿于赣上,独歌此曲,聊复书之。
!这些记载虽不能证明苏轼精通音律,但证明他不致于因为不会唱曲而使得词作不谐音律,却足够了。
苏轼既然知晓音律而又为何时时不守音律呢?作为一个决心把词当诗一样来抒写的改革者,当那些词乐规律对于内容的充分表达存在妨碍时,他是不肯受其绝对束缚的。
陆游所谓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音律耳,真是一语破的之论。
苏轼正是要改变作词以应歌!的传统,淡化词对音乐的依附,使其能够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成为像诗一样可以自由抒写、供人阅读的文体。
应该说,词能够在词乐消亡之后仍然作为一种诗体流存至今,苏轼起了一种暗示性的导夫先路!的作用。
(三)改变词的语言特色晚唐五代至北宋的词基本上都是为应歌而作,而演唱者又普遍是女性。
尤其是宋代,人们只重女声而轻男音,今人独重女音,不复问能否。
词既全是由十七八女孩儿!歌唱,歌词必然要适合女性柔软的歌喉;而唱的又多是男女情事,这就决定了词语言的柔软性和艳俗性。
苏轼有意使词跳出应歌的局囿,在词中表现更为广阔的天地,所以他一改前人多发艳声!的习惯,而多熔铸诗语文语和典故入词,使得苏词大气磅礴,摇曳变化。
以写水景为例。
水是词人常写的一种意象,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在先前的词中,水!通常是闺情愁怨的寄托,词人多用所谓的本色!词语来描写旖旎的水景,或绿水鸳鸯,或春水喻愁,极尽柔弱缠绵之能事。
我们再来看苏轼词中的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归朝欢∃),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在这些如诗如文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到这柔水!分明被苏轼注入了遒劲飞动之势,苏词语言天风海雨逼人之势由此可见一斑。
苏轼作词,虽不求字字有来历!,却也常以史书经典为依托,如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分用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和宋玉∀风赋∃。